高中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2024-05-19

高中德育实践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高中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十八岁,再不是一个懵懂的时期,我们所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与惊喜,在即将展翅飞翔之前,除了心存对师恩,对母爱,对父教的感激之外,学会对人生的思考,探索生活哲理,也是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读了<<守望的距离>>后的感想: 此书是一本散文集,积累了作者周国平数十载的心血,他的都是有感而发,并尽量减少自我重复。对于生活,人生的变幻和命运的磨难虽让作者难免下笔犹豫,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使他拿起笔不由自主用真理和谎言来救助他自己。他的表现出了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

整本书大多写的都是哲学问题,对于存在之迷,将苏格拉底与孔子相对比,让我知道对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所追求的合理人生高于一切东西,并让我了解到对于人生需要审察,这样就可以在看清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内涵修养。

对于人们都在追求的“幸福”,周国平运用设问的方法将幸福的内涵串联成一串珠子告诉我们幸福并非只是实现愿望那么简单。幸福虽然是个不确定的东西,但也有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只有当最热列的爱,受到创伤而返诸自身时,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对于死亡,一直是人类不敢正视却又躲避不了的结局,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中作者将死亡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大多数人对于死亡采取的是沉默的态度,却没有多少人敢于将他看作是一件平凡的事,然后接受它。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如果不是自欺欺人,就不可能从中发掘出正面的价值。对于死的思考虽然徒劳,但并非没有意义。

光阴蹉跎,世界喧嚣,在人生的旅途上保持一份童趣和闲心是不容易的,只会埋头于种种事物,没有兴致览阅人生的美景的人是俗的成品,辜负了人生的一趟美好旅行。因此,人生需要歇下来并时不时怀念一下那份童贞,可贵,也不枉活了一场。

作品的最后加入了作者的格言,同样是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一反常理思维的是,作者将追求视为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作者宁愿做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也不选择成为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是对于人生的另一角度思考。反思我们,或许真会在成功后停止追求,但却忽视了追求自身的魅力。人生中融合了精神,理想,追求,当然不免还有些情绪。可以沉默又可以嫉妒,人生就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起来。剖析人生,评论人生并学会如何正确看待这珍贵的人生。那些与众不同的言论让我深知人生的飞逝,人生的短暂,人生的宝贵。

后悔已换不回蹉跎的人生。只有从现在起,把握现在,正视人生!

篇2:高中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德育工作在高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应该加强对于班级德育工作进行研究,针对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对于高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措施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了提高德育能力的措施。旨在有效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心理、政治以及道德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班级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有效的基础单位。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应该注重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中生德育素质,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高中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高中生的情绪比较复杂,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提高班主任德育能力,提高班级德育工作效率,要求教师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发挥合力,实现德育工作高效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咨询不同学科的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本学科时候的变现,然后与学科教师沟通学生的基本状况。这样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会更加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情况了解比较深刻。同时,其他学科教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德育素质。

二、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要求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德育教育。首先,班主任应该具备无私的精神,能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付出更多的精力。这样可以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同时,班主任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班主任能够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奠定德育工作的基础。最后,班主任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可以在德育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这就需要班主任应该注重心理学的研究,参加心理学教学,掌握心理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

由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全部依赖班主任进行管理,那么就会使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增加,影响工作的有效性。所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加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班干部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受到进取心理的影响,会尽力模仿班干部,所以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工作效果,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

四、优化传统德育工作理念

传统高中德育工作以说教为主,班主任之间有简单的沟通,但是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够乐观。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主体性没能够有效发挥出来,与德育教育的发展要求不相符。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求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注重德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创新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德育渗透。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班会的时候进行德育教育,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小小的“惩罚”。这样,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更加积极向上,从而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整体德育素质。

五、着重班级“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在每个班级都会存在着几个“问题生”,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努力,在思想道德方面认识能力匮乏。所以,想要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应该注重解决班级问题生,采取有效的方式,使问题生能够转化为积极学习的优秀生,提高班级学生整体实力。一般来说,班级的问题生逆反心理会比较严重,并且班主任在解决逆反心理的时候常常手无足措。这就需要班主任针对问题生的实际情况,找到问题生所存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偏科,所以学习上存在困惑;有的学生可能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观念上存在问题;还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或者人际关系存在问题,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切实解决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教师自身德育能力提升。

六、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关系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是保证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接收教师的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应该注重关心学生,努力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教师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同时,学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去进行德育教育,学生也会更加愿意接受。在学习中,班主任应该信任和尊重学生,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努力获取学生更多的信任,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升班主任自身的德育能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成功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德育工作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这就需要班主任应该重视德育工作,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自身在综合素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帮助作用,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提升自身德育素质。

参考文献:

[1]韩传信,段多梅.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方略[J].教师教育研究,,02:88-91.

[2]罗万丽.浅谈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亚太教育,,19:176.

[3]安伟.高中班主任工作德育实效性问题探析[J].学周刊,2016,32:17-18.

篇3:民办高中德育学分制实践初探

如何使学生德育评价及奖惩有章可循?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逐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海市协和双语高级中学进行了大胆探索,建构了一套低起点、缓坡度、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价体系。

一、德育学分制设置的原则

所谓“德育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品行养成的一项管理和评价制度。它是根据民办高中学生的特点,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成绩化,将学生行为规范(包括考勤、两操集会、仪容仪表)、学习规范(包括课堂纪律、作业考评、考试规范)等德育活动方面的表现纳入学分制的管理体系之中,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行动方向,建构起自我良好的品质。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价体系坚持以下原则:

1. 正面引导原则。

德育学分制实行千分制,基础分每学期1000分,100为底线,实行加分制,每学期达到100分即为达标。另外还有加分项目,学生参与各项德育活动表现优良即可相应加分。此外,我们还制定了等级制度,根据学分所得,给予学生相应称号和荣誉,坚持正面强化,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健康地发展。

2. 多主体评价原则。

针对不同考核项目,评价主体也有所不同,既有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参评,也有任课教师和学生会成员参与考评。

3. 可操作性原则。

德育学分制考核内容如果涉及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势必会因项目多、时间跨度长、考核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产生心理上的疲惫感,难以持久,最终影响考核效果。因此,我们抓住基础而核心的内容作为基本分考核项目,做到简单明了,易于师生知晓与执行。

4.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原则。

基本学分1000分,其中学校德育评定为700分,年级特色与自主评定为300分,以此彰显各年级特色。尽管组成项目均由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年级自主三部分构成,但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德育侧重点也有差异。高一年级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高二年级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三年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分值侧重不同。

二、德育学分制的构成

1. 基本学分

各年级每学期满分1000分,三年共6000分,及格学分为100分,如下表:

在学分评价过程中,各年级自主管理充分彰显年级特色,例如,高一年级因为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改革”,更关注学生作业及作品展示和团队建设,高三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以周为基本考核单位,一周内达到以上要求即获得相应学分,若一次未达到要求,则失去本周此项内容的学分,从下周重新开始累积学分,相应的将失去本月和本学期全达标的额外奖励学分。因此将100分定为及格学分要求并不低,这需要学生持之以恒(见表1)。

2. 奖励学分

奖励学分注重结果性评价,对学生在学校与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予奖励学分1-20分不等,可累计,上不封顶(见表2)。

3.惩处扣分

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特别是严厉禁止的行为予以惩罚,做到奖惩分明,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见表3)。

以上减分按照情节轻重扣除10—500分不等,并附加相应的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等处分,严重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这些学生将被取消本学期奖学金评定和其他评优资格。

三、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

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涉及学校多个部门以及全校师生,因此必须理顺学分制网络管理的操作办法。我校的学分制领导小组由校长、德育处和团委、年级组长组成,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共同研讨、决策操作管理的具体措施,制订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各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学生学分的统计及学分档案的建立,德育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会负责学生日常行为的学分评定;值日班长负责每日学生行规和学规的记录(各班级配套的班级日志)。班主任每周五统计学生学分情况,并利用班会时间向同学反馈并诊断,激励学生不断巩固自己的良好行为。德育处每两周检查各班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方案,完善实施办法。

德育学分的考评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各项加分和减分都要透明,成绩算出以后要公示,允许学生申诉。

每个学生每学期的及格分数为100分,学期德育考评规定:100分以下为差,100分到200分为中,200分到500分为良,500分以上为优;连续两个学期分值在500分以上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连续两个学期分值在800分以上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奖学金的评选;单个学期分值在80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在学校明星墙进行展示;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总分超过6000分的学生将被选入学校名人堂;学期末,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和德育学分综合考评,颁发励志奖学金。

四、关于德育学分制的几点思考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适应了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保证了德育评价的相对公正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但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1. 努力克服学生的功利倾向

由于考评结果与学生的“评先树优”、奖学金评定等有关,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功利倾向。在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学分制只是一种方法,德育学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实施这一制度的重要目标是激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要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2. 加强德育学分制体系本身的科学性

德育内容涉及面广,此评价体系仅作为考核民办高中学生亟待加强的行为素质,无法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如何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仍需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学分制的内容以及考核机制。

3.实施德育学分制要公开、公平、公正

篇4: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德育实践

关键词:德育;生物教材;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45-2

学生的智育与德育是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找准时机与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思想,在努力答疑解惑的同时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工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是情感陶冶、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日常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以及教学时的设疑、解惑等行为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素材与参照体系。

生物学科与语数外学科不同,在江苏高考中不计入总分,只计算等级。所以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生物学科的地位不高。但是对于生物教师而言,这种心态就不可取,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很广,如血糖调节与糖尿病,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催熟,同时生物课本中的知识更新很快,我们在备课时需要多参照互联网中的一些新内容,尽量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因为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展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易装置或简单改造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做的意义是不仅体现了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体现出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责任心。这些行为在教师群体中日复一日地发生,就不自觉地向学生传递尊重他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创新这样的道德信息,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自我教育,道德品质将会得到提升。

二、挖掘高中生物教材,提炼德育切入点

1.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

在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神经调节”讲授结束后,教材介绍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学生对医生本身就有一定的崇拜,神经外科医生更是医生中的佼佼者。本来,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但是,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理想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教师的介绍及相关拓展(神经外科医生就职的医院、待遇等),学生会有所触动,以优秀的人才为榜样,形成正确的理想观。类似的职业介绍还有:植保员、林业工程师、景观设计师。

在第二章第四节的栏目“资料分析”中,介绍了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既涉及到道德教育,也包含了集体主义教育。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讨论“紧靠医疗技术的改进,能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吗?”,“如果有朋友或亲戚生病需要器官移植,你会主动伸出援手吗?”、“我以后会加入中华骨髓库吗?如果不能,你怎么来帮助这些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通过问题的探讨、思维的碰撞,学生认识到尊重、关心、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为中学生培养优良道德打下基础。

2.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启迪学生心灵

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继承性。科学的发展经历一个又一个时代,是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自然科学类学科,如生物学教学中,重视科学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生物学知识、研究方法的形成包含了几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与智慧。另一方面,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的孜孜不倦,勇于创新、奉献精神以及自身的品德力量给年轻人以启迪与教育。[1]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认为她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如果能在生物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科学史进行德育的渗透,那么学生的心灵将得到启发,这远比习得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来得有意义。

“促胰液素的发现”是一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迪的故事。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调节的结果。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也曾认为这是一种神经反射。但是英国科学家斯他林与贝利斯基于沃泰默的实验提出了大胆的假设,这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并通过实验成功验证了他们的结论。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能得出:由于受传统的旧观念束缚,使巴普洛夫以及沃默泰轻易地失去了发现一个近在眼前真理的机会。而斯他林与贝利斯却敢于创新、追求真理,坚就是胜利。此时,可加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作为强化。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直到他死后35年才被承认与传播。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科学家们需要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又要敢于坚持真理并为之不屈不挠。一段段生动活泼的科学史,学生的心灵会得到一次次洗礼,德育之花处处绽放。

三、在生物学实验与课外实践中开展德育

1.开足、开好生物实验课,细节中渗透德育

生物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叶圣陶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让学生进入某种具体的情境,学生会在情境中感受道德细节,从而触动学生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

以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例,可以渗透勤俭节约、意志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积极的为人处世态度等方面。

在生活中,学生总是将节约等同于小气,所以在实验中总能发现他们大手大脚的身影。通过对实验用品的取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存在一定难度,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的操作难度高,学生不易做好。待探究结束后,还需要学生计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这个也有一定难度。通过结合实验中的困难,可对学生进行毅力与意志力的教育。科学实验的本质决定着实验本身的尝试性与复杂性,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学生实验也是如此。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失败,找到原因,最终我们就会成功。正确对待困难与失败有利于对学生的毅力与意志力进行培养。

在实验探究中,一般都是以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实验。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实验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自己完成相关任务,也需要其他组员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自身利益的不足,做到增强协作与交流,多帮助他人,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充分开展课外生物实践活动,提升德育内涵

在以往的生物学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了教材与习题的训练,忽略了开展课外生物实践活动,如调查、设计制作、资料搜集及分析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克服困难,最终完成目标,不仅能够对知识加以巩固,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与道德水平。

以“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年能量流动情况”为例,结合农村“禁烧秸秆”活动,要求农村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城市的学生询问亲友、电话访谈、走访农业部门等方式进行调查。为了使调查更有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提供了如下问题:“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农民采取了哪些措施?”“农民对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如果你是农业部门领导,你如何帮助农民处理好秸秆问题?”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并交流。

调查前的蠢蠢欲动,调查时的各种艰辛,调查后的精心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农村的现状,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思考如何面对实际问题,如何制定政策。这些内容在课堂上是教不出来的。把实践活动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有效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形成既离不开教师的知识传授,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我教育。在优化教学行为的同时,合理挖掘生物教材内涵,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以发展,从而提升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篇5: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于我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仿佛永远都只是书面用语,永远只在我的作文中出现。一边写着学会向父母感恩之类的话题作文,一边对父母颐指气使、大声吆喝。若不是这次的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或许我仍然这般任性。

五个一中有一点是为父母做一顿饭。当然,它的含义不仅仅只有这一顿饭。应付任务的做法自是只做这一顿饭或者不做。然而,我想学校的用心是在于让我们从这一顿饭中体会到父母天天为我们作出可口饭菜的辛苦。像我,第一次是不情不愿,第二次觉得麻烦,第三次更是觉得厌烦透顶。而父母,却天天,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十六个年头里,不停地做着这一件事。诚然,他们自己也要吃饭,可是,当你有目的地为了另一个而去做时,会格外的用心。即使饭菜不比餐馆、饭店的可口,可这些家常菜中包含的爱意是独一无二的,每家人家都有其独特的味道。比如说,我永远吃不惯我表姐家的饭菜,太过清淡,只因为我表姐不爱吃重口味的。

在这次实践活动的这一项目中,我所做的,仅是暑假六十天中的几顿饭而已。这一点点的小事,却仍不让父母省心。第一次做饭,无从下手,除了炒蛋什么都不会。父母不旦要教我如何去做,还要时刻担心我是否又被滚烫的油滴溅到、在我操作失误时来挽救整锅菜。第一次做饭的结果并不乐观,但是看着略焦的、油亮亮的小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我的父母并不会像许多中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老套情节父母一个劲夸做得好吃而实际上却难吃的紧这样夸我,而是很不给面子的指出难吃,并吩咐我改天再做。然后,饭后大大小小的碗也扔给我洗。第一次固然委屈,可有一次深夜看到归来的父亲在水池边洗着我和母亲都不愿去洗的碗的背影时,心里有点刺痛。他胖了,也老了,这些家务不久将不再适合他这样的年纪去做了。我不能总以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家务,这是家庭成员的一种责任。

向父母感恩,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一项德育功课,明显当时我搪塞过去了。现在才开始深思父母的辛苦和我应该如何去报答。当我作业做完不去复习功课而是打开电脑游戏时的负罪感,正是我开始懂事的标识吧。高二了,如果不再好好学习便是对父母多年为我付出的爱的亵渎。也许这些话在有些人眼里很假,但我认为,只有有着这样感受的人才能体会到里面的真诚。

德育实践心得体会(2):

最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育方面注重了德育与社会实践基地的结合。让学生定期在村里规定的德育基地(老年活动场所)体验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我们带领学生向村里的五保户、老复员军人敬献礼物,与老人共贺节日。使老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体会到了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多同学把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来礼物送给这些爷爷奶奶。孩子们说我们自己少吃点、少玩点,为爷爷奶奶做点什么是我们最大的快乐。爷爷奶奶开心,我们就开心,爷爷奶奶幸福,我们就幸福。老人节那天六年级的刘杰同学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和同学们与村里的五保户、老军人共贺节日。当我想爷爷奶奶们献上礼物时,他们笑了,笑得那样开心。望着他们那菊花般的脸,我不知说什么好,泪水夺眶而出。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因为老人们幸福了,我也幸福了。从孩子们的话中,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对学生们进行尊老、爱老教育是多么重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传统美德需要他们发扬光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尤为重要。在德育基地,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劳动,为老人种一棵菜、浇一瓢水、烧一次火、端一次洗脚水,让学生感受到敬老的快乐。

篇6: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德育实践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作为品德育课的教师必须懂得小学德育实践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注意学生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讲课要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注意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反复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联系我们的教学实践,针对德育课的教学方法谈点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即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又是彼此密切关联的,他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

上一篇:人类婚姻与家庭论文下一篇: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语文计划-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