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谈感悟和启示

2024-06-24

小学阅读谈感悟和启示(精选9篇)

篇1:小学阅读谈感悟和启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十分明确地指明了这一任务 “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可见,注重积累、感悟,是学好语文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了“积累”和“感悟”,如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又指出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中还对积累中可以量化的内容作了钢性的量的规定。由此可见,积累和感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

但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仍影响着部分教师,繁琐的分析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机械的训练限制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开放性产生了片面理解,语文课堂出现了内容庞杂、形式纷繁、甚至被过多的非语文活动所占据、喧宾夺主的现象,也导致了教学中轻读书、轻积累、轻感悟。这些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我校语文教师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利于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教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被动接受、重知识点的学习轻积累、感悟的现象。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薄弱的阅读积累、思想积累和认识积累影响了感悟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削弱了感悟的能力和品质;反过来,薄弱的感悟能力又影响着积累的主动发展,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快,缺乏发展的“后劲”,最终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根据课标的要求,“积累”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学校阅读教学中教和学两方面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和形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和感悟教学的系列模式

该系列模式符合新课标理念,进一步落实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知识量呈几何增长的速度,为学生尽量多地积淀爱国情感、语言单位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技巧,并能举一反三,获取更多。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借鉴相关研究资料和大量的课堂观察、访谈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初读认识、复述运用、老师拨导、填卡自测和迁移运用。

学生的语文素养已初步形成,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明显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冷静思考,结论与分析

结论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丰富多彩,把握课文教学流程最好的办法是:反复变换形式地读文,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疑团重重,又在读中通过字词理解内化迁移,悟难释疑,最后说收获。整个过程,以文本为载体,突出语文本位;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角,突出学习主体;整个过程,以疑问为主线,突出思维训练;整个过程突出运用主标,突显学以致用。

结论

二、让学生自主积累不是目的,目的是感悟后的运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以积累为目的,发现学生单独说词语时词汇丰富,可是在作文运用时,基本上不用。探究原因,我们的教学缺乏字词理解内化迁移环节,让学生积累再多又能怎样?我们务必在理解词语后开展内化迁移造句上下大力气。

结论

三、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容忽视思维的训练。我们在研究中期还发现学生作文水准、言语交流跟对比班一直没有大的提高,所以经过专题研讨,我们注重阅读教学中思维的训练,反映作者的某种心情应该抓住哪些写作对象,一件事可以有哪些不同的体会,这些体会来自不同时间段、身份不同的人物,人物的不同角度。我们觉得还应加大看待事物的角度分析,让学生去感悟万事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关联。

结论

四、阅读和习作应该再加大联系,从阅读到写作,从习作到阅读,做阅读教学时要紧密结合习作,做习作教学时要紧密结合阅读。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没有加大对习作的技巧提炼,在习作教学中往往没有提及对本单元课文写作方法的运用。致使阅读和习作走两条线,活生生地把一个事物剥成不相干的两半。

结论

五、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设计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设计了活动,气氛就活跃了,但前些日子的脱离文本的表演,把教学带出了语文,带进了演艺,遭受到贬谪后大家又都偃旗息鼓了。我认为,课本剧的表演是很必要的,尤其大量的时间应该花在表演前,再次对字词深刻琢磨体会,参悟文中人物,认识文章思想感情很有益处。表演的本身,目的只是刺激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文本琢磨。

结论

六、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弥补学习中出现的缺陷。学生入学开始就不是一张白纸,他有他的认知知识体系,他有他的认知事物的方法,只是这些知识、方法可能还不正确,还很原始,还很低效。我们如果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给他涂抹色彩,那他就会对你所给予的不感兴趣,不做出任何回应,课堂就会死气沉沉。当我们准确认知学生的既有知识体系和认知方法,发现其中的缺陷,立足他们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难,这样他们就会关心这个问题的发展变化,聚精会神地参与聆听、凝神静气地参与思考、绘声绘色地参与辩说、全神贯注地参与书写、轻松高效地理解感悟实现积累。

篇2:小学阅读谈感悟和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堡镇小学

宋国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多,要读得落地有声,书声琅琅亦是语文课的主要特点之一。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大体轮廓。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必须扎扎实实。阅读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初读的形式应以学生个体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同学群体的交流、切磋。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在解题认识小壁虎的基础上,通过抓题眼“借”,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他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此时学生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课文读通了,再反复练习读,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又可减缓字形,又可减缓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的坡度。以读为本,能为有感情朗读打基础,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基础。正如,盖大楼,楼越高,基础应越牢固。只有先读通,再熟读,然后才能有感情。

在读书中,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随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具体指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课文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散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进行感悟。如学完《狐狸和乌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狡猾的狐狸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骗了乌鸦。这里的朗读虽然不用花费很大的时间,却能将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读中感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学者也十分重视读书,如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在读书中,做到熟读成涌,精读后,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理自见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情语言材料积累多了,感悟就在其中,感悟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熏陶。等到学生在运用时,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自然会活起来,或遣词造句,或借鉴句式,或模仿写法。正如巴金先生说的“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与这种隐性的自悟相对而言,第二种是情况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紧扣重点,鼓励学生多读质疑,多读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詹天佑》一课,学生在读书中会质疑:“这篇文章课题《詹天佑》,可是第二段根本没有写詹天佑,作者这样写是不是离了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并不直接交给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先删去第二段读课文,看文章通不通,再按原文读,然后两相比较。通过读读比比,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詹天佑是在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如果不写第二段,就无法突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因此,第二段不是多余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在读书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解决。

篇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

小语课文,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语。这些关键字语,或许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许点明文章的情感,或许归纳了文章的内容,或许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字,就能够紧扣这个关键字来教活整篇课文。

《飞夺泸定桥》一课,捉住课文中“飞夺”一词,这一关键字语归纳了全文的内容,提示了课文的分段思路。教育时,我紧紧捉住“飞夺”这个关键字语分以下几步规划:

1. 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容是围绕课文哪个关键字(“飞夺”)。2. 再让学生找出哪些阶段写“飞”,哪些阶段写“夺”,然后给课文分段。3. 剖析“飞夺”的经过和缘由。能精导一词,对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

这样抓住一个关键字来教,仅35分钟就教完了全文,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又明确了课文中心,把握了要点词语,思路清晰,整体感强,学生学了形象更深入,真是一举多得。

二、在写作中培育感悟才华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只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更是学生作文的推进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育学生感悟才华的一块膏壤。所以,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调查。“善于用情感、认识、考虑去接触事物的品质,去感触生活。”所以从一年级时我就让学生经过写日记,把自个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生活中的很多表象、很多事情往往是颇富道理的。比方,面临潼关式微的现象,张养浩发出“兴,大众苦,亡,大众苦”的慨叹。再如,盲聋哑的海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领会到老师对她的真诚的爱。宗璞看到怒放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相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心灵的感悟。有了真实的情感领会,人们的感悟就会大大进步,乃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只感动自己还能感动他人的文章。

三、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形感悟阅览

在变革教育手法和优化讲堂构造方面,我做了一些测验,充分发挥了电教媒体的优势,从实质上进步了阅览教育的功率。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播放了《满池荷花映天红》的音乐,学生边听范读的课文,边赏识着与之相配套的乐曲,唤起了他们学习的情感,这样就能用音乐的感染力去激起他们的想象和情感,从音乐的旋律中领会文章的意境。如我在教学《秀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北方地区的风景直接感触不深,故预备了春、夏、秋、冬四张风景迷人、各具特色的投影片。在讲课中我先出示了一张春意盎然的投影片,这时学生已对小兴安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想对它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我又逐个出示了夏、秋、冬三季的投影片,学生们看着每一张生动的投影片,像在赏识一幅幅秀丽的画,心境也跟着不一样的画面领会到了四个不一样时节的改变,领会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一样的风景,对它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理解了“小兴安岭既是一个大花园,又是一个大宝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经过调查投影片,学生的情感投入到课文中去了,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课文中的难点。

四、协作沟通,引导学生“自感自悟”

阅览教育必定要让学生阅览,学生自个阅览课文应是他们感悟课文的根本路径。老师在讲堂教育中,能够经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感悟,推进学生真心地阅览,真切地领会,真情地感悟。例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向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有的以为“红”字用得特別好,有的以为是“火”字,有的以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学生重复朗诵这句话,最终咱们共同以为是“烧”字用得好。接着学生斗胆宣布了各自的定见:“烧”字让咱们感受色彩格外美;“烧”字让咱们看出火烧云在改变;“烧”字让咱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受……这种自悟自得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立精力和创造精力,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特性。

五、挑选讲堂资本,沟通互动,多元深层感悟

鉴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想完成多元深层感悟,单凭个别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改的讲堂发起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协作平台,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挑选有用的讲堂资本,推进多元深层感悟。老师首先应引发协作沟通,扩展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规划有构造、有层次的沟通活动,及时安排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沟通,引导他们生生、师生互动对话中,有必要既当倾听者、又作沟通者。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要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话,挑选讲堂中同伴的有用资本,群策群力,彼此弥补,不断结合自个的观念,不断进行多元深层地感悟,才会有精彩的讲话,才会让其他学生举一反三,有更完满的感悟。在如此良性循环中,相信咱们的讲堂将会更出亮点。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写了周瑜吃醋诸葛亮的才华,借造箭栽赃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用妙计挫败的经过。文中当鲁肃吃惊地问诸葛亮:“假如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必定不敢派兵出来。咱们只管喝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在听一位老师在教育该文时,捉住这儿的“笑”字,于平淡处设疑——“诸葛亮在笑谁?”这一疑问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环绕“笑”字各抒己见,讲堂显示生命生机。

六、结语

总而言之,感悟是学生片面情感情绪价值观的表现,而不是以老师的毅力为搬运逼迫性地理解课文,是老师讲堂情绪的一种改变,是真实走进美文,具有人文精力的表现,彻底地解放老师和学生的脑筋,真实完成语文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摘要:什么是感悟?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发生的一种感想和体会。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育初中生的感悟才华呢?这种才华培育的路径有哪些呢?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育中的领会和做法做一总结,与同行们商讨。

篇4: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

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文章的朗读,通过朗读的训练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流利,朗读的要有节奏感,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字词的进行准确的理解,纠正自己的发音,吐字清楚,在整体上显得阅读非常连贯自然;然后在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在充满感情的世界里进行文章的朗读,可以感染每一个听者,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追求。

“以读为本”,这不是要求学生一遍遍的在那朗读,这不是主要目的。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该怎样去读,为什么去读,怎么样才能多好文章。让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问题,不管是文章的句式、语音,或者是文章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记录下来,待朗读完之后一一进行讨论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的体会文章的内涵,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明白文章句式怎么表达才会更加合适,知道了写作需要的各类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领悟文章的精妙所在。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不断地积累语言素材,从这些文章中学习大量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于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只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二、在阅读中去感悟内涵

对于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朗读上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的结合,在朗读中去感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学生在实际的阅读中有所体会和感悟,才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促进自身全面的发展。小学语文的课文都是经过大量专家学者仔细推敲而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学生从中也会受到启发,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要积极的进行引导,发挥教材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朗读,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去领会其中的含义。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老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精细的罗列出重点,去除啰嗦的内容,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层次感,让每一位学生去感悟、积累、运用。并且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阅读的延伸,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而积累的过程是很漫长的,需要长时间的进行阅读与思考,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阅读的积累。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方法运用的对象有所不同,也没有一定的可比性。当代社会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积极地倡导学生去进行朗读,减少课堂的拘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让学生去把握语言的积累、运用,掌握阅读的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阅读的教学一定要采取多元化的模式,避免传统的单调、乏味,让阅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获得乐趣,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好处。对于阅读的方式在不同的角度下,所展开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根据阅读目的、阅读速度、阅读意图等各方面因素,其阅读的方式也是大不相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角度都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形成自己对于文章的感悟,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知识就会更加的丰富,对于自己表达能力也会大有帮助,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四、发挥阅读的自主性,放飞自己的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在,这需要语文老师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做好各个方面的训练。但是说到底还是要以教材为主,让学生去积极地进行阅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通过和语言的接触,来激发孩子内心的情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可以与作者的真实思想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本质,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发挥了孩子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语文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这不是要求我们去漫无目的读书,而是要求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其中的美好,品味其中的内涵,这是一种欣赏性阅读。所以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想有所提升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品味文本的内涵,感受其中的韵味,对于语句和字词进行深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进行阅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描绘心中的美景,这样一来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与此同时也流露出孩子的真实情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魅力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阅读浓厚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文章的内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掌握文章的技巧,不断地积累语言。阅读教学应该时刻以学生为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才能不断进行创新,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由此可见,阅读在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贯穿着教育的全过程,我国必须大力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进行阅读,让每一位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模仿,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廖哲勋.《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3.

[2]田瑞云.《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J].2002.

作者简介:兰珠萍,女,畲族,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唐江红旗学校任教,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5:阅读西游记启示感悟600字

通过读《西游记》,我知道了它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神话故事,他的作者是吴承恩,写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斩妖除魔、不畏艰险,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的磨难最终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中有一心向佛、顽固执着的师傅唐僧,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心地善良、勤劳的沙和尚。但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孙悟空,虽然它只是一只猴子,但是机智勇敢。它不仅有七十二变的本领,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它还有一个超级厉害的武器—金箍棒,每次和妖怪打架都很威风。最重要的是它很勇敢,每次遇到困难都迎难而上,不畏艰险,不畏强暴,甚至敢于为伸张正义大闹天宫。

篇6:抗击疫情的启示和感悟1000字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越是困难重重,作为一名党员越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冲在前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严格执行党中央、应急管理部、国家煤矿安监局、省委省政府、省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做好新冠肺炎的防治,积极完成各项工作。

新冠肺炎防治期间,会继续通过微信、QQ、朋友圈等平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冠肺炎防治的各项政策,新冠肺炎的医学预防、心理防治知识,讲述肺炎防治期间官方公开报道的感人事迹和反面事迹,让他们清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同时对网络谣言,要保持足够警觉,要仔细甄别网上信息,对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不得上传发布和转发、传播,自觉抵制不实谣言信息,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及时制止和举报发布虚假信息行为。

引导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做好疫情的防治工作,积极配合居住地地方党委政府、所在小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要求,做到不聚集、不聚餐、不聚会,出门带口罩,回家、饭前等关键时段勤洗手,尽量减少出门频次,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确需出门购置生活必需品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与他人安全距离,尽量减少与人接触,不给社会添乱。

利用疫情期间,繁杂事务相对较少的有利时机,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各级关于疫情防控、煤矿安全生产的知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努力学习煤矿专业技术知识和行政法学知识,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储备,提升工作能力。

疫情期间所承担的工作不能歇。在如此特殊、重要的时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担当意识,坚决服从局、支部、处室的安排,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利用企业微信、微信语音视频等工具,经常与处室同志沟通交流,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工作的影响,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不给单位添乱。

篇7:抗击疫情的启示和感悟1000字

疫情发展让大家难以预料,春节假期以后由于疫情管控等原因一直处于居家隔离状态,看到值班值守的同事们冲锋在一线监察,对你们的付出和苦,心怀敬佩和感恩。我将以你们为榜样,树立信心,在近期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抗击疫情作为第一要务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防控疫情是政治任务,只有打赢疫情攻坚战才能更好的开展煤矿安全监察工作。一是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应急部、国家局、省局、分局的安排部署,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务。二是深刻认识自我隔离就是为党和政府做贡献的意义,做好个人和家人防护,不给组织添麻烦,自觉做到不聚会、不出门、勤洗手、如确实需要出门必带口罩,定期通风消毒。三是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传播负面消息、不信谣、不传谣,坚决与各种谣言作斗争。四是严格执行当地党委政府、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管控措施要求,自觉遵守社区统一安排部署,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五是及时向分局报告个人情况。

二、严格落实省局、分局疫情防控期间工作部署

一是按照分局统一部署的业务学习,做好每一个专题的学习、思考按时撰写心得体会,确保能够学以致用收到实效。二是按照分局总支政治理论学习计划,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冠疫情防控讲话精神等内容,自觉做好学习笔记,提高个人思想政治意识。三是随时关注省局、分局微信工作群,及时贯彻落实群内发送的工作任务,认真领会,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周二、四、六向总支报送一支部基层党组织工作报告表。

三、做好近期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煤矿复产复工期可能存在人员培训不到位、新组建生产系统人员不熟悉、违法违规承包转包、安全设施存在隐患等多项不稳定因素,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重点期、难点期。一是紧紧依靠地方安全监管部门,督促其严格按照《煤矿复工复产验收管理办法》(煤安监行管﹝某某﹞4号)进行复工复产验收,及时调度煤矿复产复工进度,掌握第一手信息,按照省局要求,复工复产到哪里监察工作就跟到哪里,对于不放心矿井还要深入查、细致查;二是按照文件要求紧盯煤矿从业人员培训、人员队伍构成、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值班值守、限员入井规定执行,密闭启封、瓦斯排放、井下煤仓修复、动火烧焊等危险作业,严防矿井为追求经济效益,超能力生产现象;三是用好远程监察信息化系统,对纳入系统的矿井,经常进行网上远程监察巡查,及时掌握煤矿动态,有效处置监察中发现的问题。

四、做好复工后监察,弥补安全漏洞

篇8:小学阅读谈感悟和启示

就阅读教学而言, 在阅读中要处理好阅读感悟与阅读训练的关系, 防止因过度重意煽情而削弱了阅读基本功训练。 一篇课文、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的教学具有教学的双重性目的性, 或者说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它的直接目的是读懂它, 理解它, 感悟它, 它的间接目的就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凭借它进行阅读方法、能力的训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或让学生学习、 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并逐步形成能力。 我们主张,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有意识地设计一个个训练点, 通过这些训练点进行阅读基本功的强化性训练。

遗憾的是, 不少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或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上, 没有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凭借作用、 示例作用及训练作用。 为此, 笔者认为课文已经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教学要求、任务、目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学习技能、历练能力的平台, 教师应特别重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这种功能。 以下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及经验谈谈看法。

一、波澜起于文本之微末

新课标指出:在把握内容, 感悟内涵, 体会情感的过程中, 要关注课文中造字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 即“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和“表达的效果”。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 写妹妹的惊叫:

“聋子? ”妹妹惊叫起来, “聋子!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你竟说她是聋子! ”

这几句话里有八个标点符号, 四个感叹号, 一个问号, 这样的标点使用, 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 ”表现出文中妹妹的极度不解, 四个“! ”表达妹妹的惊讶程度之高, 从全文看, 这几句话还起到了揭秘的作用, 给人一种出乎意料之感, 达到心灵震撼的表达效果。

再如, 课文中的第十自然段仅仅是一个省略号, 并独立成段, 这种特殊的构段方式, 省略的是什么, 为什么省略了, 如果补充出来, 那么会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省略不写, 其表达的效果、作用又是怎样的, 这都值得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领导学生深入品味、领悟。

二、若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周国平说:“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本哈德·施林克语:“最聪明的阅读就是倾听, 就是什么都不要去想, 随它而去。 ”这种随它而去的是一种最单纯最朴素的感动, 流淌的是学生的真性情, 是灵魂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汶川地震发生时我补充学习了一篇文章 《地震中的母子》: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 她已经死了, 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 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 双膝跪着, 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 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 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 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 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 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 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 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 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 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 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 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 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 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 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 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 大概有3、4个月大, 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 他毫发未伤, 抱出来的时候, 他还安静地睡着, 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 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 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 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手机传递着, 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没有图片的展示, 没有音乐的渲染, 只有白描的文字和教师真情实感的表达, 原本静静的教室里逐渐传出了抽噎的声音……

很多时候, 简朴的教学艺术就是对儿童真诚的尊重。

三、一花一世界, 一问多感悟

王朝闻在一篇谈文艺欣赏的文章时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然而人们总不能因为欣赏者不同而把哈姆雷特当成堂吉诃德。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把逻辑的重音放在一千个上 (独感) , 也可以放在哈姆雷特上 (共感) 。”我们在处理比较感人的文本时, 可以抓住共感去粗取精, 使独感能够在共感中凸显。

例如, 《掌声》一课: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 慢吞吞地站了起来, 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 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 在掌声里, 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为了体悟文中的两个“一摇一晃”的内在涵义, 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思考两个“一摇一晃”在不同的句子中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1.心情不一样:前一个表现的是英子很紧张, 怕同学们笑话, 后一个表现的则是很高兴。

2.表情不一样:前一个表现的英子满脸的不高兴, 后一个表现的则是挂着微笑。

3.心理活动不一样:前一个表现英子埋怨老师, 后一个表现的则是感谢同学和老师。

4.动作实际也不一样:开始走上讲台的脚步是沉重的, 走下来的时候则是轻松的。

5.感悟似乎也不一样:开始英子想, 老师为什么难为我呢, 那不是让我当众出丑吗, 后来则感受到老师与同学们这么友好、善良, 我还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的解读, 一是理解其语句, 是一层深一层的;二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即从表象到心理, 从感性到理性;三是一举多得, 即:理解意思, 体悟内涵, 体会情感, 渗透学法。

四、诗文已言志, 传道当无痕

2015年三月我有幸参加了在义乌举行的 《中国教育梦好课堂》观摩活动, 来自清华附小窦桂梅名师团队的张家龙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前偌大的阶梯教室中议论声此起彼伏, 因为张老师所选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咏鹅》。 作为一个中国人, 不论内容还是意义我们自小几乎就烂熟于心。 这样一个文本还能上出什么新意来呢? 大家都拭目以待。

上课了, 屏幕上出示了诗歌内容, 张老师指名了好几位同学朗读, 接着让大家齐读, 然后问大家在朗读时心情怎样, 突出读这首诗歌要读得“神采飞扬”。 张老师告诉同学们这首诗歌是大家的老朋友, 希望大家能在这一节课有新的发现, 而且要把发现变成问题。

于是, 同学们开启了发现之旅:有同学发现诗中前后有两个“bo”张老师就指明让其他同学区别不同, 从而明白了这两个同音字的不同字义; 还有同学发现了诗歌第一排只有三个字, 而其他三排都是五个字, 张老师就顺势在大家的议论声中用有五个“鹅”的诗句讲解了中国诗歌的韵律之美……一切都自然而然、顺势而导。

课堂的高潮来了———诗歌变身一首优美的歌曲, 钢琴声在张老师的指尖跳跃, 歌唱声在同学们的耳际响起, 一曲听罢, 大家意犹未尽。 老师乘胜追击:

“从诗中、从歌中你看到了怎样的鹅? ”

(根据回答提炼出“优雅”一词, 并用动作体会体会。)

“鹅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唱歌?”

(指导将“红掌拨清波”放到旋律中边唱边做动作)

……

由此我体悟到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类看似简单的文本的内涵, 就是在了解、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 解读、研读它背后的含义, 字后的故事、秘密、作者的用意, 等等。 也就是要弄清作者写的是什么, 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他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这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 需要我们在表面看似浅浅的阅读中做到“深度开采”。

总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 体会其思想感情, 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 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开.语文是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08.

[2]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0.

[3]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0.

[4]罗嗣敏.“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 2014 (01) .

篇9: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

关键词:兴趣;能力;习惯

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我们的语文教学,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制。而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下面就浅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实践证明,创造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强化阅读训练奠定基础。

1、引导进入意境,激发阅读欲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教师还可利用优美的导语创造一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验气氛,从而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创设和谐氛围,发挥阅读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绿洲。一句话,就是要尊重孩子,呵护童心。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时时感到”我会读”。从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阅读才能。

二、教会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而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动笔墨不看书”,也就是说,读书必须作笔记,效果才会更好。这里作笔记的方式也有多种,根据阅读的要求,首先是在字里行间进行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读后重点理解或思考,其次,就是对不易理解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做上问号等标记,以便好查考资料,展开讨论;最后就是把书看完后想有什么可记的,即写读书笔记,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使得对问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

2、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如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我先让学生提出预习提示中不懂的问题再让学生认真读课文,看谁能全部理解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可让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读懂的。学生说出了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这时教师就从中指导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学生在读课文后已能理解课后问题。当拓展练习模拟小记者表演时,“作者采访过许多奥运明星,你喜欢其中的哪几位?如果让你和其中的一位畅谈,你准备跟他谈些什么?”学生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谈到刘翔、赵楠、邓亚萍,有的谈到日内瓦尔德等并结合课文内容,抓住奥运主题,深化了思想内容。

三、学会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注意课后延伸,深入理解课文。首先,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指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课外阅读,实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写作能力的提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阅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对名篇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的精华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迅速的充实、发展自己。

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时,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使学生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寬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写作都大有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作为导航者,应该积极发现,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领学生驶向理想的彼岸。

上一篇:高三教师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贪官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