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梯形

2024-04-24

认识梯形(精选8篇)

篇1:认识梯形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梯形的认识教学

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梯形的认识

课题名称:梯形的认识 姓名: 学科年级: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梯形和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柯贤武 四年级 数学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郧西县夹河镇中心小学 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 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观察生活中的梯形,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知识抽象化,深刻认识梯形。

2、通过平时观察,本班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好,讲授新课时更喜欢结合生活实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先有老师讲授,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加深认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 设置让学生快速进入 学习状态中,在比较中 既能激发起学生探究 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有

出示平行四边形图片,遮住一部

分。

认识所展示的图形

意识地渗透了梯形与 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 系,为整体建构四边形 知识网络,理解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小练习——会认识梯形

抽象出几何图形 学生合作探讨,找出梯形

生活结合书本知 识 加深对梯形的认 识 引导学生利用所 学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关键处 的设问有意识地促进

总结:梯形的特征

回答:梯形的高,底

知识内化,让学生体会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 逻辑性,促进知识的动 态生成。老师请学生从学 具袋中找出梯形,学生

百变梯形——不同的图形变梯形

动手操作,用长方形剪梯形

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 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 念内化的过程。通过师生共同回 顾反思,让学生对所学 的知识能有系统、整体 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 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 的创作意识和应用意 识。

回顾反思

回答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加 1 分,同时又能回答正确的加 2 分,最后合计小组总分。

八、板书设计

1、课题——梯形的认识

2、画一个梯形

3、上底、下底、腰、高

4、关系图: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

因为有了做平行 四边形的活动体

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 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 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折、拼、剪等图 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今天教学了梯形的认识,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 学习作铺垫,学习过程也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做梯形,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认 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后做练习。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 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

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纸、长方形纸、三角形等,这样,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虽然“你是怎样折的”,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三、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个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认识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后反思

教学片断一: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梯形吗?

生说知道

师:你把你心目中的梯形画出来。

巡视全班,有三位学生没有动笔画。

实物展示

师: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呢?

生:有一组平行,有一组相交的。

开火车,重复这句话。

师:书上是怎么来说的呢?

生齐读: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我们说的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辨析“只有一组”

反思:

1.未学先画

梯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梯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感知,而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图形的基本方法。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把自己心中的梯形画出来。可惜的是哪几个不会画的学生是不知道梯形是怎么样的呢还是不知道画?在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梯形的再认识。

2.画后判断

在这样的教学中,我要处理好展示

时要体现梯形的不同类型,以保证学生在建立梯形的定义的丰富性。以惊讶的语气问出,这是梯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在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在出示学生画的楼梯形状的图形,还有梯子的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课堂学习本是一个充满灵气的活动空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个课时。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四边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

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表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作以下的几点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许多不同的学习工具,让他们制作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和剪一些平行四边形,目的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初步的明确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有应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等活动。因此,通过让学生制作出多种四边形图形之后,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对比发现来探究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点都是从学生的交流中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交流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碰撞,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习后的快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参与度不高,或者比较

被动,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有少数孩子不愿和不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欧阳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存在不足的地方,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有的学生还停留在两组平行线,没有规范地说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即将平行线抽象成四边形的那个过程还不够;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给四边形分类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完成。这说明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善的。梯形的认识导学案及反思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东新学校

化树

本节课以导学案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在实施“三步五查”过程中运用赏识性语言,激励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发现、总结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画出梯形的高和底。通过对学,群学等模式,充分的让学生在经历中认识梯形的特征。

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学生大胆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再多一点鼓励,给学生多一点信心,那么学生们就能畅所欲言了。

不足之处:

由于导学案内容设计稍难了些,在独学时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后面的对学、群学、预展时比较仓促。从而展示环节学生表现不理想。

在今后教学中要多注意训练学生质疑,补充、互动等能力。使展示环节不再死板。2016、11、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版

名称 基本信息 执教者 所属教材目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课时 1 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 教学的,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 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 教材分析 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是在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包括直观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之后,主要以平行线的认识为基础学习的。掌 握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 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 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 学情分析 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 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 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知识与能力 目标 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 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 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 校园情景图,哪儿用到了四边形 呢? 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

趣的现实情境,复习旧 知识,为扩展新知作好 铺垫。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 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直观、形象 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2、数学源于生活,联 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 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 边,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培养善于观察的良 好习惯。加深学生对平行 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 认识。通过总结、评价,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 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领会学习方法,获 得数学学习经验。

1、将基础知识进行拓 展,提高应用要求,让 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 间,鼓励学生创新,以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 性的目的。2、加深学生对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 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

1、你能把一个平行四 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 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 考能力。分钟

1、每桌发放两张图片。

2、验证小结,课件出 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各部分名称。归纳 概括定义。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 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4、引导学生探讨四边 形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把平行四 边形和梯形的定义画 出来,读一读。

2、出示 P73 第 3 题

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不同的四边 形。

1、同桌一起观察图形,用上手中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等学具比一比,量一量,讨论它们 有什么特征

2、交流小结。、学生代表说自己的发现。、概括定义。

3、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四边形 分类。

4、量一量,画一画,同桌讨论,解 决问题。分钟

一、课件出示小测试:

1、动手画一画,读平行四边形和梯 根据下面图形的特征 完成表格: 形的定义。分钟

1、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4、梯形2、2、剪一剪,P73 第 3 题

3、正方形

5、等腰梯形

1、认真填表格。

2、同桌互评、自评。

1、同桌讨论,剪一剪。

2、认真观察,找出所有的平行四边

6、直角梯形 分钟

二、教师评价。

展示练习题:

形和梯形。

等的图形吗?

2、火眼金睛——试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堂小结 2 分钟

2.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并解疑. 3.教师提问:我们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关系?

布置作业 1 分钟

同桌互相设计所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交换画高。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边形

板书设计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教学反思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标 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已经能直观 认识四边形,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 系。

2、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注意到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个班都安装了白板,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和现 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 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想一想中,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3、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 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 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梯形的认识教学设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100~101页中的例

1、例2以及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对比、交流中经历认识梯形的过程。

2、认识梯形的特征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概念、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理解梯形并能作出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教师:梯形模型

学生: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梯形,揭示课题

出示梯子模型,问:这是什么?

介绍梯子的结构:竖的木条是梯架,横着的木条是梯步。

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两个梯步和梯架各有什么特征? 用模型在黑板上描出图形,猜猜,这像梯子形状的图形在数学上叫什么名字? 揭示课题并板书,读题

二、探究新知,体会物体上的平面

图形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梯形?

那你们能在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到梯形吗?,待学生说出后用动画显示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各种梯形。

三、在对比中认认识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

1、认识梯形的特征

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梯形,那你想了解梯形的什么呢?今天先来了解梯形的特征 出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观察比较,了解梯形的特征,理解概念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过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小练习:判断图形是不是梯形

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

在学具袋中找梯形,当学生发现没有时,鼓励:

我们有智慧的脑袋和勤劳的手,用手中的纸片创造一个梯形,看谁最快!

2、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围成平行四边形的各条线段都有自己的名字,那围成梯形的各线段又会叫什么名字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的话。

反馈,动画显示,出示底,腰,再讲约定俗成:上底,下底

巩固,完成板书。学生在自创的梯形上标名称。

3、教学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有高,哪梯形的高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在你们手中的梯形上用找平行四边行高的方法找找看。

抽生演示并说是或不是的理由。

领悟高的含义:垂直两底的线段

练习:练习二十一第一题

尝试做梯形的高:在一条底上取一点,做对边的垂线段。

理解: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因此梯形也可作无数条高

请同学们在手中的梯形上作一条高。

三、巩固提升

数梯形

四、谈收获,总结全课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梯形及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为有了做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体验,现在做一个梯形,学生能自己寻找材料,自己设计,方法多样,教学时我也放得比较开。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梯形的特征。在交流梯形的特点时,紧扣教材中问题进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最后的教学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过拼、剪等图形之间转换的操作活动,我想这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帮助。

整个过程也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动手分、动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 26 ~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教学反思

焦作市孟州市城伯镇中

王瑞霞

《梯形》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讲过后感触很多,先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第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剪裁图形”,动手制作梯形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学生按照出示的学习支点进行自主学

~ 27 ~

习,然后小组交流,解决本节难点,教师做好梯形辅助线添加的总结。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第四,反馈释疑,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空间。

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整节课准备充分,思路清晰。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整节课仍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对他们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思想惰性;另外在例题讲解后,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量明显不足,在时间的掌控方面有待提高。

总之,为了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再有更多的遗憾,我只有把握今天,做好今天,从现在起,做到精心备好课,也精心备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控制好课堂节奏,抓住重点难点,及时开阔拓展,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

~ 28 ~

~ 29 ~

篇2:认识梯形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p79例5,练习十七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

例5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新增的例题,也是整个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因此我们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到底如何定位?是强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和解答”“回顾与反思”?还是让学生掌握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

目标的定位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前期学习的内容:前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系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内容,清楚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1)找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并在例3中买水果的场景中学习了有关“2x+2.8×2=10.4”类型的方程解决问题,在例4中学习了“x+2.4x=5.1”两部分都用x表示的方程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张白纸,并且在前面的四年学习中都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果在本课中继续强调“阅读与理解”“分析和解答”“回顾与反思”,则给学生以“炒冷饭”的感觉,过于注重文字上的步骤,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感悟。而定位“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这个目标,则又显得有点单薄,所以我们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

2.让学生感受用画线段图等方法可以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c=d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用ax+bc=d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整节课我们力求凸显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一题多用中举一反三,感受找等量关系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快速有效地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常常对复杂的题目等量关系却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去写出等量关系,对于等量关系的重要性感受不够。本课在设计中,将尽量发挥例题的作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检验的方法,即将问题当做条件代入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组题目都是由同一个等量关系(即: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甲乙一小时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总路程)来解决的,从而感受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以及等量关系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举三反一”,沟通联系建立“ax+bc=d”的模型

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在解决“散步问题”“挖隧道问题”、“购物问题”“面积问题”后,与前面的”行程问题”进行沟通,,感受这五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即使购物问题中铅笔和橡皮的数量不同,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一系列问题内在的等量关系是一致的,都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ax+bc=d来表示,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沟通这些题目之前的内在联系,建立起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3.用数形结合贯穿全课,让学生体会“形”能更清楚地表示等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本课中,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凸显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请你用画一画、标一标、写一写的方法,让我们一眼能看明白你找到的等量关系”,让学生自觉寻找直观的方法,并通过学生方法之间的对比,从对比中体会图作为直观手段的好处。在后续的练习中,不断将图和式进行沟通,并丰富图的类型,如“购物问题”“面积问题”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受到图在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中的好处。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活经验、寻找关系、引出例题 1.回顾旧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用方程解决问题。如果想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你觉得我们通常要做些什么? 2.找等量关系。 (1)呈现线段图。

问:你能找到怎样的相等关系? 预设:8a=600、600÷a=8 (2)继续呈现线段图。

问:你能找到怎样的相等关系?

预设:3a+b=600、600-3a=b、600-b=3a

(3)学生自己根据线段图编题。

问:从这一线段图中,你觉得还可能讲了一件 什么事情?

二、自主解决、沟通方法、凸显关系 1.根据学生编题,呈现例题。

2.学生独立用方程解决。 3.交流反馈。

预设方法一:5x+75×5=600 预设方法二:(x+75)×5=600 预设方法三: 75+x=600÷5

……

4.回顾反思。

(1)回顾过程:刚才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 (2)检验结果:我们怎样可以保证求得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 5.变式编题,归类提炼等量关系; (1)题目改编成:

①妈妈和小红相距600米,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分钟后相遇,小红每分钟行45米,问妈妈每分钟行多少米? ②妈妈和小红相距600米,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行75米,小红每分钟行45米,问几分钟后相遇?

③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行75米,小红每分钟行45米,5分钟后相遇?妈妈和小红相距多少米? (2)观察比较,感受基本等量关系。

问:刚才解决了不同的问题,有什么是相同的?

引导得出:虽然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基本的等量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妈妈行的路程+小红行的路程=一共的路程”或“每小时一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一共的路程”。 (3)求相距问题,分析算式:75×5+45×5,体会用算术方法比较合适。

三、多样素材、对比沟通、建立模型 1.多样素材,初步审题。 课件出示材料: (1)小明和小王绕400米的操场跑道散步,两人背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45 m,小王每分钟走35 m,问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2)两个工程队计划20天打通一条540米的隧道,个从一端相向施工,甲队每天开凿12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3)用图呈现:一张发票,铅笔每支0.7元,橡皮每块0.5元,共付了6.5元,已知买的铅笔和橡皮的数量相同,你能把这张支票填写完整吗?

(4)长方形原来的长20米,现在将长增加15米,新的长方形面试420平方米,问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图形出示)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分别说说是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重点关注:“方程”与“图”的联系。 4.联系沟通,建立“ax+bc=d”模型。

问:刚才解决的这五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今天解决的所有问题吗?

篇3:认识梯形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

1. 教材的认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 属于图形和几何领域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四边形的认识,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认识了垂直与平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打下基础。

先来看看两册教材的对比, 出示三上和四上教材的对比图 (图略) 。从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 三上《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教材中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重在感知, 是一种非文字的呈现。四上《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的认识》是这样呈现的:画四边形———标名称———分类———整理图形———概括特征———集合图表示关系。这一流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集中, 平行四边形学生已初步认识, 而梯形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

2. 学情分析

根据学情调查, 发现学生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表象, 能认出和区分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但当问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时, 多数学生说不知道, 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因为学过的时间过长忘记了。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来, 但也只是零星地表述, 如: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但也无法从平行的角度来下定义。对于梯形的表述就更少了。

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在猜测、验证、交流、概括等活动中, 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并总结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 并用集合图直观表示出各图形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实际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总结概括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板书单、练习单。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理念, 教学中, 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 让学生经历、体验概念产生、形成的过程。在以下环节中, 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法、迁移教学学习法。这些教学法, 将融于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明。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共分为四个环节:复习导入———新知探究———练习深化———全课总结。

1. 复习导入

导入部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省时干脆, 快速了解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知起点, 能让学生以最快的时间进入新知的探究阶段。

2. 新知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又是难点。共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梯形的特征、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本课的知识看似简洁, 实为不易。如何让原本看似简洁的知识厚实起来, 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 采取了自主探究、迁移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交流———概括———深化”的全过程, 通过观察、测量、交流、思考等学习方式体验和领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体内容如下:

(1) 平行四边形特征。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 通过猜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这时可顺水推舟对学生的验证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为学生的验证指明了探究方向, 同时也将学生的易错点和忽略点降到最低。接着放手让学生动手测量、操作, 在合作交流中逐一提炼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至此, 老师并没有止步, 而是借助几何画板通过旋转变式, 让学生在几何直观中体验和感悟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本质。

(2) 梯形的特征。在学习梯形特征时, 运用迁移的教学法, 也让学生先猜测梯形的特征, 以“你会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验证梯形吗?”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 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 放手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梯形的特征, 得出梯形的定义。预计学生可能对于梯形的概念理解还处于比较肤浅的认识, 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我关注到以往老师在教学梯形定义时, 比较注重对文字的解读, 突出“只有”。查阅初中教材我发现教材对梯形的定义是这样的:“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给了我启示:在教学中不能只做文字的解读, 而应让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感悟概念的内涵, 拓展它的外延。因此, 我借助几何画板通过将梯形向右、向左平移, 让学生想象拉动后是什么图形。将学生的目光停留在直角梯形、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梯形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交叉的组合图形上, 同时也不断地变式, 在变化中体会梯形本质, 化静态为动态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也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做好伏笔。因为我坚信教过的不如学生亲自做过的和亲眼看过的印象深刻。

由于梯形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 孩子的头脑中只有模糊的生活原型, 所以在梯形部分的最后, 教师让学生找一找, 看一看生活中的梯形在哪里, 打开孩子的经验库, 将数学回归了生活。

(3) 第三层次: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出示了5个学过的基本图形, 让学生根据选项分一分。预计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归属可能会存在争议, 这时教师让学生各自说理由, 在交流中最后达成共识, 再师生一起形成集合圈, 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中, 看似无心的一道巩固练习题却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中, 无痕地解决了本课的又一难点,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 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3. 练习深化

在练习环节中, 我设计了三道题:辨一辨、猜一猜、选一选 (作为机动题) , 练习紧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而达成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目标。

4. 全课总结

第四环节是全课的总结, 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要帮助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篇4:“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6~4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学具准备:按小组准备小棒、钉子板、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一般四边形纸、直尺、三角尺、七巧板、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初识梯形

1.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教材第46页插图),说一说每幅图片中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图中用色线标出的图形你见过吗?

2.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上还见过形状类似的四边形?

3.书空:伸出食指用手书空画一画屋面、梯子、垃圾箱、足球网架上标出的四边形,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4.演示揭题: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演示从实物图上抽象出梯形,板书:认识梯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特征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操作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梯形,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2.请各小组推荐代表投影展示本组作品,向全班同学汇报。

生1:我用长方形纸折的。

生2:我在钉子板上围的。

生3:我在方格纸上画的。

生4:我沿着尺的边画的。

生5:我用正方形纸折的。

生6:我用平行四边形纸折的。

生7:我用小棒搭的。

……

3.比较:观察同学们折的、围的、画的、搭的梯形,尽管所用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为什么都是梯形呢?

小结:同学们很好地抓住了梯形的本质特征: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4.比较:平行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可为什么不是梯形呢?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区别?(出示教材第46页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都有四个角,都有一组对边平行;区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5.归纳:谁能说说怎样的四边形是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三、自主学习,尝试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第47页“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

2.检查反馈。

(1)说说梯形上底、下底、高和腰的含义,在图上指一指(指出梯形上下底是相对的)。

(2)通过量一量教材提供的梯形两条腰的长度,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

(3)你能量出左边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吗?

(指名学生用教材在幻灯上演示画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可画多少条)

小结: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可画出无数条高。画高先要找出互相平行的那组对边,然后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下底引垂直线段,而不是垂线,可利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辅助作高,用虚线画高,并画上直角符号。

(4)其他学生在教材第47页最上面的梯形上画高。

3.教学“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1)学生先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交流量的方法和结果。

小结:其中,中间一个梯形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判断。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2)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2.选择图形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梯形。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画高,想想: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2)交流评讲。

4.沟通: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假如梯形的一组对边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推想出什么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下面图形间的变换)

小结:当梯形一组对边的长短、位置发生了变化,梯形就转化成了我们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这说明各种平面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按要求完成操作。

(2)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五、回归生活,体验奥秘

你知道吗?(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运河吗?站在大运河拦河大坝上,迎着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甭提多舒心了!学习“认识梯形”一课后,我们知道了大运河拦河大坝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拦河坝横截面为什么是梯形的呢?

工程师叔叔说:采用梯形结构的作用是降低大坝的重心,使坝体更加稳定;因为河道阻碍人们通行,梯形的坝顶又可供人通行,起到桥梁作用;梯形的坝堤,底部远远大于顶部,增加了底部接触面积,增加了摩擦力,从而增加了坝体的抗滑性;坝体两侧成斜面,在坝体内侧可以蓄水,坝体内侧上部的水重力作用在斜面上,增加了坝体的正应力,从而增加了摩擦力,使坝体不易滑动;而坝体外侧的斜面,则可防止坝体侧翻,犹如一根支撑,把整个坝体支得牢牢的,总之梯形大坝非常稳固。想象一下,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大坝会是怎么样的呢?

屋面、梯子、垃圾箱口、足球网架侧面为什么设计成梯形?

原来这些都是利用梯形“上小下大”的稳固性为人类服务的。

篇5:《认识梯形》中班教案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

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幼儿学具:

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重点与难点重点:

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和正方形有哪些异同点?它象什么?

3、总结: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像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二、认识不同的梯形

1、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出示不同的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2、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三、寻找梯形

1、通过寻找、让幼儿找出图中的梯形并涂上黄颜色。

2、展示个别幼儿的涂色作品

3、继续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梯形物品价值分析:

先以学过的图形引起幼儿的兴趣,为学习梯形打下基础。

让幼儿比较正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可以让幼儿更好、更直观的认识梯形。

篇6:中班科学《认识梯形》

时间:

班级:

执教人: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梯形的名称,了解其新的主要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与梯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2)不同梯形的卡片人手一份。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认识梯形》

活动过程:

一、感知梯形特征。

引导语:教室周围有很多图案,请大家找找、看看、摸摸,说说图案中的哪些图形是你认识的,他叫什么名字。

向幼儿介绍这个图形的名称-----梯形。

二、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梯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它的上下两边有什么不一样的?

2.引导幼儿充分观察发现:这个图形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平行。

3.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梯形的多样性:一边可以当滑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两边一样长的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三、寻找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引导幼儿在教室周围继续寻找梯形,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幼儿跟同伴、教师说说教室的梯形藏在哪里?

3.出示操作材料《认识梯形》,引导幼儿继续认识生活中的梯形,并在组合图形中找出、点数不同颜色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四、变出梯形。

画一画:在长方形的纸上画出梯形想想怎样画最简单。

折一折:将长方形的一角向对边折进一个三角形即成直角梯形。

撕一撕:任意撕出一个梯形。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具有梯形特征的物品,如竹梯、椅背。

篇7:梯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

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篇8:认识梯形

关键词:S7-200梯形图电气原理图,关系

学生已经学过低压电气的电气原理图,如何将已学内容与新学的PLC编程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梯形图的编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自己教学中的案例,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共同探讨PLC教学方式方法。

本次课程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姚永刚主编的《机床电器与可编程序控制器》为教材,教学对象为大专机电类学生,以下将给出本堂课的讲课教案。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一)师生问好

(二)清点班级人数

(三)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点

二、相关知识点(8分钟)

(一)PLC与继电器控制的区别:;元器件不同:硬件、软元件;元件触点数目不同:有限、无限;控制电路实施方式不同:重新接线、程序改编。

(二)S7-200的寻址方式(立即数寻址、直接寻址和间接寻址)

(三)S7-200系列PLC内部软元件(I、Q、V、M、S、SM、L···)

(四)S7-200V4.0的使用方法(演示)

三、新课内容(28分钟)

梯形图与电气原理图的关系

(一)讲解PLC的梯形图语言与继器控制的电气原理图的联系

选择一个典型的电气原理图包括主电路部分和控制电路部分。

1.设计符号表。

2.老师电脑上使用S7-200V4.0编程软件画出相应的梯形图,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

3.老师评讲指出重点。

(1)气原理图的控制线路部分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梯形图则是从左到右的顺序。

(2)符号表的使用(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梯形图与电气原理图的关系)

(3)观察梯形图中触点的地址,明确该触点属于哪一类软元件(热继电器应属于I类,按钮也属于I类,接触器的线圈应属于Q类。

(4)形图要根据继电器控制的电气原理图编程。

(二)选择一个较复杂的电气原理图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上交编写的程序。

1.给出图形,分组并讨论。

2.各组上交编写的程序。

3.老师对各组上交的程序进行评讲并给出正确答案。

(1)符号表

(2)程序

四、总结(2分钟)

(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熟悉使用S7-200V4.0编写程序软件的方法。

(二)通过将电气原理图的控制电路转变成梯形图,学生更好地理解继电器控制和PLC控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姚永刚.机床电气与可编程控制器[M].机械工业出版社.

[2]田淑珍.S7-200PLC原理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答案下一篇:3自传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