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2024-07-03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精选12篇)

篇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中国艺术讲究虚实之美。在中国山水画中,特别注重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效果。在中国文论中,艺术意境的审美效果是有“实”与“虚”的结合所产生的。就一首诗歌而言,这个“虚”是看不着,也摸不着的,但读者是能够感受到的,它是对“实”的“玩味”与“妙悟”所得。像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者说,诗是活动的画,画是凝固的诗。其实,我认为,结合起来看,这画是实,这诗是虚,诗画合一。如,《辋川闲居》中的: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汉江临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些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具体、鲜明而生动,但我们在感受这个景物(实)时,一种意味的悠远绵长的意绪得以显现,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下面就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谈谈诗歌中的虚实美。

篇2: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始两句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首先,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清晰自然之美。其中“轻” 、“新”在诗句中表现出轻柔之感;在思维上,注重空间的转换,由“渭城”到“客舍”,由大到小,在纷纷细雨中,“柳色新”。这些都是实写,是我们能够从视角上感受到的。然而,实写处处蕴含着“虚的”情思意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中送客总是忧思不断,情意绵绵。诗人写“朝雨”,虽是环境描写,但为送友人增添了几分愁思意绪。情从中来。“柳色新”不但表明了雨后自然景物的清新,暗示了季节——初春,而且也表现依依不舍的情怀。因为,朋友远去,到那“春风不度玉门关”去。这里,诗人不但为朋友远去的生活而担忧,蕴含着淡淡忧思,而且顺理成章进入下文,从整体上由实到虚。有助于下文的情感表现。

后两句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的离开是不能避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朋友的情感也是真挚。在无奈之下,诗人也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劝朋友再饮一杯酒,以表达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表达对朋友远去的一种想念与祝福。然而,诗人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眼前的送别,想到的是朋友远去后而再无朋友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说,这是诗歌情感的凝聚,是诗人对朋友到边塞后的无限关切和深切感慨。“无故人”,对朋友来说,到了边塞,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对我来说,你走了,我这里也没有你这样的好朋友。在此,暗示着朋友远去,我们都将会孤独与孤单。其实,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感受着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在诗中,诗人没有描绘边塞,没有展示出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凄风苦雨般的生活,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让读者一下子想到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却引发读者的思绪,让读者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那种离乡背井、孤独苦闷、存亡未卜的感伤之情也油然而生。这种情感的产生直到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完全取决于诗人的虚实手法的运用,取决于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审美艺术境界。

篇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赏析】

唐代大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中山送别 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情】

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篇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

6、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忧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交流。)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该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吗?(生用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忧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篇5: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1、 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 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读诗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① 简介王维。

② 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正确读题。

③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④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 :

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⑤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2、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交流。

(出示渭城图)

师:这么美的渭城,谁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渭城朝雨……”

师:多美的渭城呀!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3、 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

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去,要到哪里?(简介路线)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4、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二、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这首诗的唱曲非常有名,叫

《阳关三叠》,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生学唱。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三、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

3、生跟学吟。

四、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五、拓展,深化诗情

1、同学们,元二走了,当他到达遥远的安西,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让我们看看王维是怎样描述这样的情感的:

播放歌曲《杂诗》

师: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发生的事。告诉我吧,你来的那一天,我家窗前的寒梅开花了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从故乡来的朋友真让我高兴呀,是你让我知道了家中发生的事情,可元儿呢?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今天我们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杂诗》,有一个是相同的,那就是人间的真情。无论是《送元二使安西》中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还是《杂诗》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篇6: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篇7: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虚实美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文学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篇8: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改编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雨丝儿在空中飘啊飘,好像一根根牛毛,笼罩着整个大地,十分迷蒙,犹如人间仙境。

旅店旁的棵棵柳树是那么柔软,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地上的花儿密密麻麻,都十分艳丽。迎春花欣然怒放,粉红色的桃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绿叶丛中,露出一点儿涂了胭脂的小脸蛋。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中探出了它那尖尖的头。小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飞回来了,它是那么活泼可爱。

“王兄,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 元二端着这杯酒对王维说。

王维说:“好,仁兄,请你也喝尽 这杯酒。”

元二喝下了这杯酒。

这是,旅店外的马中蹄声响起了。

王维含着泪水对元二依依不舍地说:“再喝一杯吧,仁兄,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元二说:“没办法,谁让这是皇帝的命令呢?再见了。”

王维说:“再见了,仁兄,一路保重啊!”

篇9: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二初读诗文

1、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篇10: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大屏幕出示古诗)2.指导读古诗(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客舍的舍是房屋的意思,你看这字,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中间是客舍招徕顾客的酒旗。

更这里念第四声,跟更上一层楼的读音一样,是再的意思。尽是完的意思,更尽连起来就是再

喝完的意思。指生读

还有谁来!指生读(2)师生对读。

同学们,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味来。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并注意看我的手势!停!读古诗,要稍微柔一点,拖一点。重新来!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3)同学们,你看,这样一读,这诗味越来越浓了。现在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古诗!(三)、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同学们,据老师了解,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而且是个画家,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的前两行,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自由畅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谁来说一说。指生说

3.追问:他看到了雨、柳树,还有客舍,哪又是怎样的雨?(小雨、细小)你从哪里看出来?浥轻尘是什么意思?这雨还把什么湿润了呢?又是怎样的柳树呢?(嫩绿、柔软)!绿树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谁能把诗句中描绘渭城早晨的景色说完整?

4、出示图片,是啊,这雨朦朦胧胧,这雨晶莹细小,这雨飘飘洒洒,刚好湿润着尘土,这柳苍翠欲滴,这柳随风舞动,这柳细长柔软,与青砖绿瓦的客舍相映成趣,此时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前出现的的画面?

(如诗如画、诗情画意、风光如画„„)读出这样的感觉来。指读,齐读

5、同学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肯定会勾起王维的一些美好回忆,在王维的心中,在王维的记忆里面,和元二会有怎样的快乐日子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看到的写下来。请你在写话纸写一写。(背景音乐《琵琶语》)

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月光皎洁的晚上,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鸟语花香的日子,两人人对坐在一起,喝着茶,吟诗作画„„那还可能是„„ 评价:好快乐的时光!真让人羡慕的朋友!

6、渭城的美景,温馨的回忆!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空气清新,春意盎然的早晨,元二就要奉着朝廷的旨意从渭城出发,去安西镇守边疆了。

(大屏幕出示地图)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是渭城,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西北,往西要经过阳关道这个交通要道,从渭城到安西整整3000多公里,相当于我们大荆到杭州距离的10倍,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日夜兼程,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地。

(课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学生看图片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词语?你来说。指生说(荒凉、黄沙漫天、遥远„„)这是怎样的一路?(辛苦、困难)

7、这一路,如此的遥远,如此的艰辛、如此的荒凉,而他们现在渭城一幅诗情画意的、如诗

如画风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沙漠,长途跋涉,孤身漂泊,王维心里还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呢?指生答(伤感,不舍,留恋、担忧)

(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读出你的伤感,读—— 带着你的不舍,读—— 齐读

9.同学们,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板书:柳)“柳”和“留”谐音,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化成一句话,那就是——(大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君是指谁?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用我们现在的话,王维怎么劝元二呢?都劝了些什么呢?

他又把所有话都凝聚在哪一样事物上?那就是一杯一杯的?——板书:酒

2、同学们,此时此刻,这只是一杯简单的酒吗?王维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友谊、祝福,关怀,牵挂,恋恋不舍„„)

带着你的这份关心,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带着你的这份祝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管关心也好,祝福也罢,这酒里有他们深深的惜别之情啊,板书:惜别之情,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杯一杯又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马车就要起程了,拿起酒杯干最后一杯了,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于是,情动而辞发,《送元二使安西》就这样诞生了!(出示全诗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教师深情范读 学生齐读 师生对读

2.知道刚才的音乐是什么吗?是根据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叫《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千百年来成为了歌颂友情的千古绝唱。

3.自古人生伤离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甚至成为永别。

古人自古重离别,因为送别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因为离别,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因为离别,诗人王勃曾经这样写道,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离别,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写道,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也是因为离别,诗人王昌龄曾经这样写道,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是因为离别,诗人高适曾经这样写道,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下课!

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元常

柳 酒

惜别之情

作业: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篇11: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席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篇12:送元二使安西改写

柳树旁有一家旅店,客人们都还在酣睡,却早已有人在此饮酒。他们,便是王维和元二。

桌上有几碟小菜和空酒壶,可见,他们已经喝了不少。只见王维抿了一口酒,蹙着眉说:“元兄,为何走得这般早?何不多留几日?”

“王兄说笑了,皇上下旨,我怎能不从?”

“这倒也是。只怕是你走后,就再也无人与我一起共赏美景、吟诗作赋了。”王维苦笑着摇了摇头。

“王兄这是何话?以王兄的才能,除了我,又怎会无其他好友呢?”

王维默不作声,只是向元二敬了一杯酒,一饮而尽,将口中的话咽了下去。

“元兄,此次前去安西,路途遥远,甚是要注意安全,莫要着了途中那些山匪的道。到了那儿,莫心急,你人生地不熟的,先找到地方安居,凡事与他们好生商量商量……”

“这是自然,等到了那儿元某定会给王兄报信儿的。”待王维说完,元二这番话算是两人之间的约定了。

“来!你为兄弟二人再喝一杯!”王维先行一步喝完,元二不好拒绝,只得再次喝了下去。

这时,一个小厮走了走了进来,恭敬地对元二说:“大人,马车已备好,我们该启程了。”听完,元二对王维鞠了一躬:“王兄,我该走了。”王维并未直接说什么,而是倒了两杯酒,把其中一杯递给了元二,元二刚想推却,王维连忙打断了他:“元兄,喝下这一杯吧,毕竟这一别也不知还要多久才能相见,等你到了那里,就见不到对方了。”听到这话,元二也不多说,接过酒一饮而尽,然后径直走了出去,上了马车。

王维跟在马车后面,元二上车时对他说了一句:“王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请留步!”王维只好目送着马车远行。

看见周围的景色,感受着绵绵细雨,他不禁吟了一首诗:

上一篇: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下一篇:关于奋斗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