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2024-06-23

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通用11篇)

篇1: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一、转变生物学教学观念,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生物学教学的功能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设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三维目标,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研究课标和新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认真钻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扩展教材的广度,整合课程资源,认真备好每节课,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运用教学规律,发挥学生主动性。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复现型人才,而是创造性、综合性人才。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育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教育外,还要特别注意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逐步培养和考察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改变教学观念,运用教学规律,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按课标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落实好基础知识,方法灵活多样,要启发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记硬背,要引导,不要代替,要让学生思考,不要一讲到底,要因学论教,而不要因教论学,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全体生物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多数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很多课本规定的学生实验都没做,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没做全,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状况越来越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辩析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是我们在今后实验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我们要克服注重实验讲解,忽视实际操作:注重实验验证,忽视实验探索: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描述等教学现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想法设法创造条件做好课本中的每个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改变用录像、演示实验等代替学生实验,更不能用讲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四、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一些生产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生物学知识,既是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学到的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在生物教学工作中,我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生活中去也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时候。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启发学生通过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六、恰当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充分运用实物、标本、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重点、难点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新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改革课堂教学,适应新模式的教法和学法,这就需要我们乐于探索,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注重积累,勤于总结,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篇2: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构建生物新课堂,以加快课堂改革的步伐。那么,怎样将生本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各环节呢?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教师可以在生本教育基础上,以任务作为牵引,引导学生融入任务,高效完成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得到发挥。当然,仅设计预习任务还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教师还必须注重对预习的检查。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预习。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针对这四个内容,教师依次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预习:多细胞生物通过受精卵发育而来。请思考生物体内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功能又有所不同的细胞呢?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还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为什么?人类会变老。细胞也会像人类一样变老吗?细胞会不会自杀?设计对应的问题,学生预习起来更有针对性。第二天的课堂展示上,教师以随机抽问,或是集体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二、以生为本,创新生物课堂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不能像以往那样以简单问候、复习等方式来导入,教师必须在导入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创新导入,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对话导入、趣味导入等方式实现导入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学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时,教师以趣味导入方式成功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DNA是遗传物质。为了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教师利用有趣的方式导入学习。教师提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其中蕴含什么生物学知识吗?此时,学生开始有了学习的兴致。教师继续提问:种下瓜,能长出豆子吗?龙能生出凤吗?教师问完,有学生开始发笑。但是,笑过之后,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葫芦里卖着什么药?随着教师的停顿,学生开始探讨,课堂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教师利用熟悉的句子,引出遗传物质的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在利用句子阐述时,需要融入情感,调动氛围。

三、以生为本,改革生物教学方法

以往的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突出生本教育,教师必须改革生物课堂教法。以生为本,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会学习,教师的教才是到位的、有效的。例如:在学习“关注癌症”一课时,教师设计与学生相关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请探究癌是如何产生的?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如果不幸得了癌症,你会怎么办?以上探究任务的设计从癌症的产生,到致癌因子的举例,再到生活中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素,最后到假设患了癌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倾听、质疑;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当然,当有不和谐的现象产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等合作探究结束,小组再呈现学习成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学习要点隐藏在问题中,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完成。

四、以生为本,搭建动手实验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是教师“自演”,学生不幸沦为“观众”。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验的平台,以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目的,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细胞呼吸”一课,教师给予了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的机会,实验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石蜡油?烧杯中的水温上升。这说明了什么?将橡皮塞打开,能够闻到酒味。请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你能说说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吗?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一定的问题可以驱动学生认真实验,相互配合。学生在实验时,也能享受到自己操作的乐趣。给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更大的提高。

以生为本就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设计实践活动两大方面突出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并不是要求教师“全程放手”,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篇3: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一、生本教育理念概述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观学习诉求和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本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升本课堂和导学策略是生本教育发展的特有形态,也是实现生本教育的有效途径。生本教育为发展现代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更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生本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为了解决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新课标主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加教育机制的灵活性。(2)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当前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建设。(3)生本教育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约国家的教育成本。

二、课前教学引导

在现代的社会教育背景下,考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围绕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预习形式,充分做好课前引导工作。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其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条件,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师应强教会学生掌握高效的预习方法,培养其再学习的能力,将预习效果作为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性人才。比如,教师可根据生物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预习方法进行适当地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生成敏锐的知识导向思维。进行课前引导活动设计时,应围绕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水平,预习目标不但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还应该体现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预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捕捉能力,也能增加他们的实践热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方向,使学习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例如,下图为预习教案的演化过程,教师可以把最初的被动型学案逐渐转化为混合型教案,最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教案。

预习教案的发展模式

三、优化课堂效率的导学方法

1.案例生活化,教学工具现代化

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了避免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生硬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生物课程的热情。生活是生物的起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生物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让他们举一反三地练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其次,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我国的大多数学校纷纷采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从多个方面讲解生物实验步骤,使抽象的理论叙述变得直观化、具体化。

2.设置情境,引发问题探究

如果生物教学内容仅仅依靠课本中的知识,不但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对他们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生物学中的奥秘,活跃学习气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特征,通过增加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发现探索中来。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新闻,即一位身体健壮的农民跳入菜窖中却离奇死亡了,然后将装有菠菜、土豆的塑料瓶子用黑颜色的纸糊起来,模拟“地窖”,让学生探究瓶子经过长时间放置后,瓶中的气体有什么变化。学生纷纷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提议将燃烧的小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氧气浓度低,反之,氧气浓度高;有的则提议将瓶中气体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水浑浊,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含量高等等。通过情境设置,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好了铺垫。

3.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养成动脑筋的好习惯,为处理学习中的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生物案例比比皆是,教师不但要要求学生打牢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还要鼓励他们观察社会中的“生物现象”,将生物意识延伸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班级内部定期举办生物知识板报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课本、网络、报纸等多个渠道获取有趣的生物常识,并通过组内成员的沟通和研究设计板报样式,最终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灵活运用现有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阶段,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注重保护好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浅显的思维表层基础上,深化学生的思维程度,更好地切合升本教育理念。

三、课后导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若一味地吸收生物知识而没有进行相应的思考,学生容易感到迷惑。课后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是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联系,与学生保持互动,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生物教学的评价。另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使用建议性的语言要求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活动,回顾课堂教学知识,总结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打好知识基础,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课外的学习形式较为灵活,应重点发展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促进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实现个性化发展。比如,布置多个专题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要探究者。

篇4: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新课堂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教师可以在生本教育基础上,以任务作为牵引,引导学生融入任务,高效完成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得到发挥。当然,仅设计预习任务还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教师还必须注重对预习的检查。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预习。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针对这四个内容,教师依次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预习:多细胞生物通过受精卵发育而来。请思考生物体内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功能又有所不同的细胞呢?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还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为什么?人类会变老。细胞也会像人类一样变老吗?细胞会不会自杀?设计对应的问题,学生预习起来更有针对性。第二天的课堂展示上,教师以随机抽问,或是集体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二、以生为本,创新生物课堂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不能像以往那样以简单问候、复习等方式来导入,教师必须在导入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创新导入,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对话导入、趣味导入等方式实现导入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学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时,教师以趣味导入方式成功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DNA是遗传物质。为了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教师利用有趣的方式导入学习。教师提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其中蕴含什么生物学知识吗?此时,学生开始有了学习的兴致。教师继续提问:种下瓜,能长出豆子吗?龙能生出凤吗?教师问完,有学生开始发笑。但是,笑过之后,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葫芦里卖着什么药?随着教师的停顿,学生开始探讨,课堂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教师利用熟悉的句子,引出遗传物质的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在利用句子阐述时,需要融入情感,调动氛围。

三、以生为本,改革生物教学方法

以往的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突出生本教育,教师必须改革生物课堂教法。以生为本,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会学习,教师的教才是到位的、有效的。例如:在学习“关注癌症”一课时,教师设计与学生相关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请探究癌是如何产生的?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如果不幸得了癌症,你会怎么办?以上探究任务的设计从癌症的产生,到致癌因子的举例,再到生活中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素,最后到假设患了癌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倾听、质疑;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当然,当有不和谐的现象产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等合作探究结束,小组再呈现学习成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学习要点隐藏在问题中,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完成。

四、以生为本,搭建动手实验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是教师“自演”,学生不幸沦为“观众”。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验的平台,以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目的,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细胞呼吸”一课,教师给予了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的机会,实验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石蜡油?烧杯中的水温上升。这说明了什么?将橡皮塞打开,能够闻到酒味。请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你能说说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吗?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一定的问题可以驱动学生认真实验,相互配合。学生在实验时,也能享受到自己操作的乐趣。给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更大的提高。

以生为本就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设计实践活动两大方面突出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并不是要求教师“全程放手”,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篇5: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相对应的新型教育理念,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的价值观,从学生这一生命实体的基本意义出发,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一、课堂内容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内容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育从学生这一实体出发,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意义所在。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设计课堂内容,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授课中的重要问题。对小学老师而言,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度、学习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

2.课堂内容贴近生活。尽量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题教学。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对于复合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在教材以外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测验资料,组织进行专题教学。

二、课堂内容要有针对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度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培养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一教学理念运用于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主要体现在通过课堂环节的安排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包括以下风个方面:

1.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应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维方式,领悟学习方法,最终掌握“学法”,具有自学、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充分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2.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教师先在课堂上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手脑进行学习探索和尝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凸显的学习兴趣点、兴奋点进行有效引导。

3.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后启发学生回家应用到生活中,并且第二天回学校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宽了,实际应用能力也加强了。

4.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这时可以安排小组协商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结论根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三、课堂评价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导性

篇6: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吴丽霞

不知不觉从事教学事业已二十年有余,坐下来细想走过的风风雨雨,无不让人感慨万千,酸甜苦辣跃然心头。尤其是自生本的理念进入我们的大脑,生本的课堂进入我们的校园后,更是让我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知道作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也知道万事开头难,但一切的一切总得有个开始,于是,我便在疑虑与徘徊之间左右为难。进,该怎么进,退,又不是我的个性?干脆,再走一走,我相信:别人能走,我也能走:别人敢做我也敢做。路,就在自己的脚下„„从此,一切似乎都在无声的改变。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

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做好生本教育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察看了许多关于生本教育的资料,他首先在理论上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和帮助„„

一、对于生本理论的认知与初步体验。

生本课堂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对语文知识进行感悟和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如何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学习的活动,就成了构建生本课堂时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设计教学活动,不在于活动本身设想得如何尽善尽美。相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活动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方便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这个问题,“生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念:“低入”。所谓“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这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入”其实营造出了一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进而培养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低入”是不是等于“不设难度”呢?我想,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真正的“低入”,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我以为,教师在选择切入点、设计问题的时候,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这其实和我们更早之前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而言,有的精于言辞优美,有的长于人物刻画,有的妙在思辨睿智,有的壮于抒情婉叹,各有各的精妙。只要选出最能代表文章特点的、最精华的一两个点,从这些方面简单进入、设置问题或任务,就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其次,在设计问题、交代任务的时候,应当注意“低入”的技巧,处理好“直接”与“含蓄”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直接”,指的是在提出问题、交代任务时,教师要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设计问题时的“低入”又必须是含蓄的,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活动,保证学生的“多做”。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不仅在交代任务时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操作,而且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写得更多,读得更多!最后,“低入”还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入口、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群体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容,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学生无法完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尊重了学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生本教育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强调:生命如此神奇,其本能的感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极其优越、无可比拟。所以,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为根本任务,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感悟世界,自主地实现生命的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对他的学习产生着极大影响。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老师的细致讲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曾有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去感悟文章的思想与蕴含。但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习惯于越俎代疱,总是把作者推到学生面前,然后对学生指指点点:看,这里有作者的某种意图;看,那里有作者的思想含义„„学生哪里还有空间去感悟,去领会呢?

生本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现实,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知识,生本为语文提供了一条最简捷、最根本的思路:“大阅读”、“大写作”。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

如果我们再深一层去理解这条思路,可以归纳为“多做而深思”:“多做”,正是以生为本,回归学生本位的体现;“深思”,就是在“多做”中,实现思维的积累和深化。教师要善于设计更多、更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大量实践中,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思考,从中领悟知识、提升思想。

篇7: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林天燕

生本教育在我校已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年多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在生本理念下,怎样才能构建小学语文“三化”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走进文本,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

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二、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生本教育从角色定位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听、说、读、写、思、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凸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精彩的只是教师;如果也显现出发展的努力,那么这种发展是以教师为本。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孩子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学生课堂的角色不归位,以生为本就是空话。所以,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发展,从重视量化结果到重视质化过程。满堂讲固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生为本就没着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和谐、轻松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把可以交付的学习任务托付给学生,极大地信任学生,教师大胆放开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三、落实“九步教学”教学流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也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双方积极的交往互动活动。师生的交往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九步教学”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九步教学”流程也更好地诠释了学生的民主化、情感化、人性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新颖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故事、猜谜语、小游戏„„这些感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学习中去。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学贵有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认真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质疑可以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等。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 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

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除了要做好有效提问外,还有就是要学会倾听。比如,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要求其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还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讨论交流,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也黯然失色。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后,我鼓

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一般这样操作: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

教师要有营造营造教学气氛的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作业分层布置。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布置选择性、层次性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构

篇8: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就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多项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网络技术在中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图记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尝试英语课堂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画图、识图、用图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学科教学中影响学生学力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的研究”,努力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学力水平的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构建科学、系统培养初中生学力的模式。通过研究,我校归纳出“慧教学课堂”立体化的基本特征,简称“四动三三制”,所谓“四动”,主要是教师的情动,学生的主动(学生情动、心动、行动),生生的联动,师生的互动。所谓“三三”(即三个三),第一个“三”代表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与程序,即为课堂教学“三部曲”:(1)创设意境,明确目标,激活学生思维(自主学习、小组交流);(2)指导分析,释疑点拨,优化学生思维(针对难点,教师“精讲”);(3)知识运用,发散学生思维,师生互动,反馈评价,升华思维(当堂反馈)。第二个“三”代表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为“三主一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第三个“三”寓示课堂教学的外显形态为“三空一时”,即每节课要留有学生的思维空间、训练空间与教师的辅导空间,留足学生的自学时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需要对“慧教学课堂”做出更细、更具体、更务实的研究,需要我们从“智慧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拓展课题研究的新领域,为此我们正着力构建“慧教学·5S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以生为本,构建“慧教学·5S 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以生 为 本 ,慧 教学 。

“慧教学·5S课堂”的目的在于激活需要成长、应当成长的人,它以生为本,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遵循潜能开发理论,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前提,以调动学生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为宗旨,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从教师的“慧教”和学生的“慧学”两条主线出发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给课堂三个定位:(1)基点:让每节课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2)落点:努力解决好学生的每一个问题;(3)关键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慧教学就是教与学两位一体,师生、生生多维度合作,在教师的情动、学生的主动、生生的联动、师生的互动中情智交融,智慧共享,以期达到“心随课动,课随心动,动感课堂,慧教慧学”的境界。在“慧教学”中,从学生出发,以学定教,实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型;用教导学,教学发挥科学功能,让教学从“重教轻学”向“教学相长”转轨;用学激智,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从“若即若离”转向“亲密无间”。以学定教,让“慧教学”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发展的前景。

2.以生 为 本 ,构建 5S 课 堂 。

“5S”代表的是课堂的五个最基本的元素,即自主学习 (Studying Independently)、合作探究(Squad Cooperation & Inquiry)、展示反馈(Show &Feedback)、归纳质疑(Summary & doubt)、巩固拓展(Strengthen & expand)。

(1)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根本是“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具体要求为:激情导入,把提问的权利艺术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主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2)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的环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解决了提出的问题,或者还在思考,同时他们可能也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组长带领组员解决组内的问题,讨论要轻声;组间交流,即每个小组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协助解决。

(3)展示反馈。这一教学环节与上一环节紧密相承,“合作探究”环节是学习这节课的知识,而这一环节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设计典型问题,让学生当堂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归纳质疑。这个教学环节要求教师主要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反过来去质疑学生,让学生在被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与思考。这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他们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5)巩固拓展。通过上个环节的教学,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地制宜地布置一些练习与思考,让学生在练习与思考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使本节课知识系统化。也可以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地进行拓展,发散学生思维,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这五个元素的排列组合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课改思想,其核心是转变教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合作精神,从而使教与学真正做到“播撒智慧、体验智慧、收获智慧、分享智慧”。

二、团队合作,构建“慧教学·5S 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教师 团队 合作 ,是 构建 “慧 教学·5S 课 堂 ”的前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非常成功。下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么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的确,一堂课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凝聚了一个教师一辈子的心血。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深入钻研学科教学内容,备出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案或课件,需要一备、二备、反复备、反复改。基于此,构建“慧教学·5S课堂”强调教师团队合作,其重要体现形式就是集备,我校实施的“1+1+X”集备模式就是变个体为团队、变单干为合作、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的有效做法,做到经验和资源共享,有助于解决低能低效、高耗低效的教学顽症,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研讨与反思中得到不断提高。

“1+1+X”集备模式分为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1”为“带动式”个性上课。备课组在集备前先确定一位教师为主备人,由主备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上研究课,并将其设计的教案供组内教师比较反思。第二个“1”为“互动式”合作评课。同组教师在听课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实践进行反思,各抒己见,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X”为“改进式”探究备课。在听课和评议反思后,对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最后形成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案。

“1+1+X”集备模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学习研究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带有浓浓的、含金量很高的教研气氛;二是设置了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这既有利于开课教师本身的提高,也有利于组内其他教师的成长。

“1+1+X”集备模式促使教师的集备从单一的备教案走向多元的上课、评课、反思;从封闭的办公室集备走向开放的教室———办公室———学校集备;从只关注眼前的教学效果的集备走向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集备。这种集备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备课组通过组织教师上课、评课、反思,整合不可多得的、最为丰富的一线实践资源。通过反思、二次整合后的教案,又成为教师们赖以振翅高飞的“空气”。“1+1+X”集备模式要求教师在勤奋工作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时代的起码素质。当然,保持和培养这种兴趣和热情需要动力、空间和氛围。同时,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前提要素便是学习与研究的群体和组织。对此,备课组成了应需而设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出于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还是考虑个人发展的自我设计,备课组功能的准确定位和充分发挥都是必要的依凭。反之,无论是学科还是整个学校,都难以走出色调灰暗、局面僵化和效益不高的困境。

2.学生 团 队 合作 ,是 构建 “慧 教学·5S 课 堂 ”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格拉姆提出了一个技巧和理论相结合的沟通模型———乔哈里模型,它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这个窗子有四个区域:公开区(TheOpen Area):展示的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比如名字、住址等。隐藏区(The HiddenFacade):展示的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比如愿望、隐私等。盲区(The Blind Spot):展示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信息,比如留给别人的印象等。封闭区(The Closed Area):展示的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神秘的信息,比如潜在的能量。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目前具有的知识层面只有公开区和隐藏区,公开区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你知我知”的领域,而隐藏区是学生“我知你不知”的领域,盲区是学生“你知我不知”的“他知领域”,未知区则是学生“我不知你不知”的全新领域。乔哈里模型清晰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班级课桌拼排形成小组,组员在教师的安排下形成一个学习联合体,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使他知变成我知,我知变成他知,扩大公开区,缩小盲点,共同探讨未知领域。因此,“慧教学·5S课堂”中,倡导通过团队(即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共享学习收获,发现认知盲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确立新的学习起点,帮助学生开展新知的探索,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篇9: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生物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抽象性强的特点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其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倾囊相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用来讲课,而使学生缺少了思考与消化的时间,这对于学生思维与兴趣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在关注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进而真正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好的导入方式会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有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导入环节,将学生更好地带入课堂的学习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便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图片,并让学生联想一首古诗,学生看到这个情景,很快就想到了《悯农》,在学生齐声诵读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热烈,我便趁机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提出疑问:“农民想要有个好的收成,他们就要辛勤地给庄稼松土,也就是锄禾,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之前的渲染与铺垫,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他们都十分积极地思考着,并提出了“植物的根如果缺氧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就会导致死亡”这个观点,进而我引出了教学内容。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互动使得教学开展得十分顺利,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二、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改革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也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与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领导者,而是要作为主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生物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与点拨,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并能真正地解决难题。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使其在学习与探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短片《动物的行为》,让学生仔细观察短片中出现的动物。我为学生出示了几个问题,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交流:①视频中的动物有哪些?它们都在做什么?②生活中你还关注过哪些动物的行为?③这些行为是动物生来就会的,还是它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呢?通过提出这三个问题,学生在观看短片时也十分认真,并一边观看一边思考记录着,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讨论中,学生的答案不断完善,他们也逐渐明白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概念,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保障。

三、先学后教,培养学习能力

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要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获得知识,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教学,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而构建出高效的生物课堂。

例如,在教学“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节的内容时,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对传染病的内容知之甚少,使得谣传此起彼伏,我便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安静而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后我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样以学定教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还让学生回家扮演“小老师”,将所学的内容讲给家长,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也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传染病。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必然趋势。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通过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侯顺利.用“以学定教”实现“以人为本”:浅谈“以学定教”策略的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13(4).

篇10: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就是要激扬生命,把能交付的任务尽早地交付给学生,让天生的学习者在课堂中自然地发挥其内部的潜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构建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生本教育的有效策略。

?P键词:生本教育 内涵 课堂模式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实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吕达先生对于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给出过富有见地的理解:“实践生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是以生命为本,第三以生动为本,第四以生长为本。”这确实是对生本教育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生本教育、理解生本教育、实施生本教育阐明了道路。具体到各个层面,以学生为本,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而以生命为本,则要求将学生作为具有个性的“人”来对待,改正过去将学生视为“未长大的成人”的错误观念。以生动为本,是要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自发的热爱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以生长为本,旨在让学生找到适合其生长与发展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修剪、调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像小花小树那样健康茁壮的成长。这便是生本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与理解的重点。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准确的把握生本教育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实施生本教育,将之付诸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构建并应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三环节模式。

1.自主探索。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自主探索”。这里的“自主探索”,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2.合作交流。学生有了自主探索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合作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合作交流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而生本教育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就真正来到了学生中间,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种做法可以在心理上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程度,使得他们减少对教师的畏惧感与依赖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新方式研究》(BY[2017]G2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1:生本教育理念下的1 5教学模式

湛江财贸学校 管理专业科 吴宏杰

一、“生本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结合他在多所中小学开展的关于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情况,撰写了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从生本教育的概念、意义、产生的背景、主要观念、操作体系、操作方法,以及哲学思考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中关于生本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以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尤其是广东教育界的瞩目。

郭思乐教授在该书给生本教育下的定义: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力求在教学当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往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而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忘我地进行学习。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提出: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并且激活起来。老师在课堂的角色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高度学习的热情,学生的角色也由师本教育下的“要我学”转变为生本教育下的“我要学”。

二、“生本教育”的理念特征

(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 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爱因斯坦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的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培养出一个和谐人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在人格、道德理想、审美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正确认识,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教育的育人功能来实现的,教育与人是统一的两个方面。

(二)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们一直把学生仅仅当作教育的对象,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学生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个体发展是学生自我的潜在动机,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在需要,如果教育者能够适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那这种“教学资源”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教育收益,而收益例如提升学习的能力和增加的知识是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生本教育”把学生当作自觉的、但需要被激发的教学资源,此时教育的意义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

(3)

教育不应是阻力,而是推力。

从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师本教育因为采用相对固定的程序例如固定的教室、多年不变的教材内容观点或一成不变的课程考核方式等等来进行教与学活动,这样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对于学生学习来说等于一种约束和限制。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这样的学习,具体、贴近生活,学习好像不经意地进行她们经意的是自己活动中的乐趣,而不经 2 意的教学却常常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生本教育下的教育是“推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自身来进行教育,而获事半功倍之效。

(四)“以学定教”,促进教师成长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教师是实施高素质教育的关键。

生本理念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也突现出教师职能的转变,简单点讲就是由师本教育下的“我要怎么教”转为生本教育下的“我怎么让学生来学”。学。相对来说,教师的角色就更加重要,因为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内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课堂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共同学习者。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者。生本理念的教育,在客观上从学生的需求这方面也对教师形成了一种促进教师“我要学”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探索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向教育教研型、专家学者型转变。

三、“以生为本”的“1+5”教学模式

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生本教育的理论和特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尝试建立了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的“1+5”教学模式,其中“1”指的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5”指的是围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的其他5个教学环节,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设计、教学互动过程以及教育评价五个环节。五个环节以理念为中心,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以求达到生本教育的目的。

(一)“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取得一项工作的成功,首先要有好的理念。教学工作要取得丰硕的成果,也首先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做指导。“生本教育”以“生”为本,不仅符合教育的基本宗 3 旨、根本目标,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生本教育的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适应能力,它的作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影响到中国教育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昌盛。虽然在生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应该坚信真理的无穷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且不断将其完善发展。

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我以为有以下四个重点:

1、要明确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个体。

2、把学生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要懂得如何开发这种资源,让其通过自我学习产生教育收益,自我增值。

3、思考如何让教育这个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4、明确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为引导者,不是高高在上,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符合生本教育的要求。

(二)“5”:围绕生本教育理念下的5大教学环节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动机理论出发,人的某个行为的出现是由其动机引发的,而动机又来源于人的需求。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根源于他的动机和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行为,必须激发其动机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呢?简单点可以这样认为: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上每一门课程的时候,作为教师可以了解本班同学对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或者他们对内容的兴趣点集中在哪里,或者他们希望用什么方式来学习等等,了解的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等,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来设计教学过程。这样,上课的内容以及过程都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同学能 4 自觉甚至忘我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

2、建立课程目标体系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高效为目标,要取得应有的效果,课堂设计不应该离开课堂目标的设计。但是与传统的师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目标例如难点重点不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难点和重点,只有相对的难点和重点,这些难点和重点在每一位(组)同学心中是不同的,原因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在确定课堂目标时,可以采用建立课堂目标体系的方式,即有课堂的总目标以及分目标,教师可以先从整个课堂宏观的角度结合课堂内容来设计一个课堂总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学生的分目标,甚至可以做到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最后,课堂结束时,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与预先设计的目标进行评估,了解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果学生未完成目标,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力求下次完成课堂目标。建立目标体系,一是设置合适的目标可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二是可以减少传统教学课堂目标单一的问题;三是目标体系下的目标的多元化、个性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课堂目标不应是仅仅由老师来决定,而是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商定,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另外,尽可能做到课堂总目标与分目标保持相对一致。

3、课程内容设计

课堂内容的合理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设计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取不要太难,先易后难;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前置的问题要“简单性、开放型、核心性”,尽可能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理解、都想去说、都懂得去做和懂得去用;

2、内容方面尽可能有时效性和生活性,例 5 如选择近期的新闻热点,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等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包括在案例的选择也要做到这一点。

3、在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设计内容框架,具体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自发去收集,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

4、教学互动过程

在生本教育体理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讨论这种教学互动形式。首先,讨论以学生为本。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课堂的每一次讨论,都力图使每个学生能参与进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每次讨论都让学生尽兴发挥。在设计讨论互动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注意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的角色;讨论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做好讨论过程协调者的角色,老师要“少说话,多听话”甚至不说话,但老师要控制讨论的内容不要离开主题。

二是设计讨论的主题要开放性的,双方都有话可说,人人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们对问题的讨论。问题也可以由学生们随时提出,可以相互质疑,而且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做好资料收集,使得讨论的内容更加充实丰富。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互动交流形式。

三是注意教室环境布局对讨论的影响。合理的排列方式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反就会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许多不便,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室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四种:A.秧田形,这是传统教室的排列形式这种座位的设计是学生同步学习的典型方式,对于知识性教学尤其是集体讲授而言,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好,但是这种排列方式也往往会造成师生的视觉盲区,容易限制师生的互动范围和互动方式,既不利于非邻近学生的交往。B.马蹄形(新月形),教室中座位排列的方式是“U”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处于“U”型缺口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很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教师组织讨论也极为方便,容易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但是这种方式常常受到班级人数和教室空间的限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C.长方型或圆型,这种座位的排列适用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与学生的小组学习,教学中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互动竞争的气 氛,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行为的监控和反馈,同样也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增多。D.模块型,这种座位排列的方式主要用于学生的小组活动和个别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或活动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

四是结果与过程一样重要;讨论的目标其实不是非得要得出讨论的结果,而是通过讨论的过程来达到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目标,因此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五是学会等待,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激烈的互动讨论后,必须腾出时间让同学去再次思考刚才讨论的一些问题,尝试让同学们去总结讨论的情况,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或情况做一个总结,并提出讨论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同时指出双方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5、教育评价的转变

教育评价其实指的是一个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学生情况和激励学生学习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是单一的,例如成绩,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的就不是好学生,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但是我个人觉得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个主客观相结合、公平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如下三个重要原则:A、无错原则。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很多时候,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个消极的用语,对学生有极大的负面暗示,使其丧失信心,相反,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目光或一句鼓励的话语,能使学生充满自信,从而走向成功;B、公布评价标准 有研究表明,当学 8 生在学习之前就知道用来评价他们的标准时,他们学得最好,而且也让他们感觉到评价的公平性。C、考核多样化,注重主客观相结合,改变以一份书面试卷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与平时的作业、提问、讨论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定。D、必须把评价的结果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与学生共同商定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

四、结束语

生本教育其实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教育为学习而服务,为学习者服务,如何激励学生忘我地学习是生本教育的目标,本人希望通过建立“1+5”的“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将生本教育的理论实施到课堂教学上。实践证明,“1+5”教学模式的确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质量,我也感受到了生本教育理念及实践带来的巨大威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工作计划活动下一篇: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