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2024-06-21

导学案模式的探讨(精选8篇)

篇1: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小学语文课导学案的教学的问题和策略探讨

当前,在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笔者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于小学语文教研教改的探索——“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教材为依托,创造性地设计学习过程。导学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笔者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认可推广。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演绎出更多新课改的精彩。

一、导学案的提出

2000多年前,我国第一篇教育专著《学记》中阐述教、学是一种活动的两个方面,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关于学习的论述。就代表人物而言,诸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论述;南宋朱熹提出了“穷理致知”“躬行实践”等论断;清代戴震提出了“感官受之、心知理义”;乃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思想,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为导学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如今,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尤其近几年的小学二年级(二年级以上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上的课堂试验,让笔者切实体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教学形势。

二、导学案的特点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在小学语文新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善学习方式为特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笔者以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情、学情出发,以“减负增效”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把导学案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导学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向性。立足教学内容,把握教材,提出学习要求,供学生自学参考,学生能够明确应该掌握什么学习内容以及如何进行学习。

2.结构性。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提纲导读,感知学习内容;二是问题导思,探究问题;三是自测练习,训练学科能力;四是知识补充,拓展视野。

3.动态性。通过自学,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思维活动、探究活动、训练活动。

4.自主性。有利于自我学习的进行,从而掌握各种知识,构建新的认知,形成学科能力,而不受时空的限制。

5.人文性。从学生角度出发,语言表述生动直观,思考题设计“题引”或“提示”,表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点。因此,向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挑战,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这点出发,过去被我们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教案,如今与学生的学案融合到一起,让学生把握教学的主导思想,掌握课程的设置初衷、目标,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为实施小学语文课改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导学案”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在教案的基础上编制学习方案。它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导向,以学法为主导,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练、导行”,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对知识技能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真实体验、合作锻炼,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使用导学案的方法

“导学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如下:

(1)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

(2)小组互助,解决问题。紧扣教材、学案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讲点拨,解难释疑。精讲释疑是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力求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4)达标训练,补偿矫正。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查漏补缺。这是最后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评价模式,注重及时反馈、纠正。

(5)巩固总结,反思领悟。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提示学生: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

学习体会

每个教师都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习经历、教学经验及专业发展水平状况等差异,教师使用学案时,必然会带上自己的个性色彩,因此,正确处理学案与教师个性化的关系,也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怎样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语文课文内容时,不能把教材内容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走进语文世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教材不能被忽视,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要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篇2: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物理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物理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总结出一种方法后,学生随着套用,教师再讲,这种模式(讲—练—讲)使学生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应付考试。其存在的问题是:

1.教与学相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写学生要练的,上课抄题或投影,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3.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长”,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思独立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4.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投影、电脑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二、物理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物理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我们集体备课组的老师们根据二纲要求和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收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物理知识分为力、热、电、光、原五大专题,在这五大专题中又分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物理实验三个模块,同时每个模块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物理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25个,其中不少于13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2.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于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案内容

每个学案包括以下内容:(1)高考复习要求;(2)基础知识回顾;(3)知识要点;(4)典题精选;(5)知识能力训练;(6)跟踪训练。

学案中六点要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典题精选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习题包括6道客观题和2-3道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题∶高档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4.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要复习什么,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①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加以解决。

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展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自编出口诀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②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做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③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堂小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巧。

(4)课后反馈

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是要求学生练习,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二是完成跟踪练习并于当天上交。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学案进行认真、细致地审阅,对其中存在的个别问题由个别辅导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则下一课集体讲解,真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收到实效。

三、教学感悟

1.教师投入的精力很多,但很值得

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减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

篇3:地理导学案模式探讨

(一) 预习学案的设计

有针对性地在课前做好预习, 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自探究能力, 同时还可以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课前设计了导学案, 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前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指导。将探究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贯穿于课前预习阶段, 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具体的课前预习学案的设计如下:1.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 一般以“了解”“知道”为主, 围绕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在内容设计上和知识点的结合上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具体要求。2.预习的内容要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预习学案的内容, 可以是填空形式, 可以是列表或提纲的形式, 也可以是问题的形式, 也可以是让学生尝试进行知识梳理的形式。总之, 既要让学生动脑, 又要动手, 并且在难度上要突出体现梯度设计, 做到因人而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照顾到。3.学案中要有专门的栏目, 要求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 以便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针对性。4.预习计划内容安排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 一般以30分钟完成为宜。

(二) 预习学案的实施

首先阅读课本进行自主学习, 勾画出知识点, 完成自学练习, 自己找出认知上的重点、难点、尝试构建知识结构, 初步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自学时要把不懂的知识记下来, 以便上课时向老师提出。这样学生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次, 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检查, 尽量做到全批全改, 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为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课堂探究案

(一) 学案主要体现在课堂导学案上

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导学案中也要设计相应的情境, 通过情境的设置, 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学案中遇到疑难问题或提出的质疑, 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 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后, 将探究的成果在班上展示交流, 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 并对学生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合作中遇到的难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汇总, 为课上讲授做好针对性的提示。一般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有“课堂目标”“合作探究”“知识应用”“我的收获”“课堂检测”等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设计课堂合作探究问题。那么该怎样设计探究问题呢?

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不宜太多、太碎;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的呈现要有新意, 在课本的基础上要有创新;积极诱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视野。

课堂导学案的实施, 要求教师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 小组内合作探究达成共识, 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用多种形式对本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 教师起牵引鼓励作用。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 通过新颖的情境, 导入新课, 在导语的设计上要注意衔接的连贯性, 情境的创设要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要能够为教学服务, 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来。

2. 小组合作探究, 疑难问题自主解决。

根据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学案,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 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程度, 要让学生在小组的活动中, 都有参与的情趣, 都能有事可做, 都能有话可说, 都能在学案中找到自己进步的地方, 都能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得到发展, 使每个小组成员的意见都能得到反馈, 最后形成小组的意见, 为集体探究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精讲点拨, 归纳升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讲点拨很重要。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予以评价、精讲或调控。比如:教师对各合作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要给予适时和适当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注意改进, 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对与错的评价, 做出的评价要对学生有激励和鼓励的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和学习知识掌握的技术和技巧上多给学生点拨、提示。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思考题,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点拨的力度和点拨的标准。

4. 反馈达成, 巩固训练。

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培养, 把知识的迁移转换成能力,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是控制好训练题的数量、难度, 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惑点编制训练题, 增强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要尽量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三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训练, 训练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检查和点评,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 课堂总结与反思, 在反思中提升情感价值。

这一环节最好让学生去完成, 在总结的过程中, 发现新的问题, 然后回归教材再次感知, 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再巩固。学案的设计, 也要讲究留白艺术, 在课堂上留出3-5分钟的时间, 完全留给学自己支配, 但是不能放任不管, 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段时间中对本课时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三、课后拓展案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上, 要对学生提出有可行性的具体要求。教师将课本上的习题做会后, 可以根据情况设计一些创新的练习, 把所讲授的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课后拓展内容的设计, 与课后作业练习并不冲突, 拓展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点。通过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或者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消化、理解和运用。

让我们认真尝试、实施、探索和创新“三案”教学, 切实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 努力实现课内、课外两个高效率,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张扬, 在保证地理课顺利完成的基础上, 促进课堂质量的高效。

篇4: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导学;实践;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也无法满足学生们和老师们的要求,人们对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就目前来说,学案导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的话题。本文就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情况和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探究,并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意见。

1 学案导学的背景和现状

学案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学案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师生围绕着教科书形成了授受关系,但是依据基础教育的新课程实验改革的要求,教学的主体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学习行为要转变,转变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自主学习。

现如今,学案导学这一模式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山东等地都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业界也对学案模式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1999年金华一中第一次开展“学案导学法”至今,学案导学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如今也有大量的学位论文和研究论文对学案导学进行研究,使学案导学得到了纵向的发展。

2 学案导学的缺陷和改善意见

根据笔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观察中总结出学案导学主要存在着一下几个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一定的改善意见。

2.1 导学案的现有缺陷

2.1.1 形式较为单一

在编写高中语文的导学案时应当充分的结合高中语文的特点,适当的取舍教学方案的内容。教学方案不能千篇一律,现在有许多包含了导学案中各个步骤的导学模板,虽然一方面为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铺平了道路,但是在另一方面机械的照搬模板就会使导学案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失去其真正的价值。

2.1.2 认识不到位

由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缺乏一定的认识,将导学案视为一份单纯的完成学习任务的试卷,仍然被动的对照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在书上找答案,没有主动思考和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导致教学案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2 改善意见

2.2.1 在编写教学案的原则

在编写教学案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条原则:一是探究性原则,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教学案就应当注意适当的编写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二是指导性原则,在学案导学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进度等进行合理安排,如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如何分组进行研究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等;三是主体性原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们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锻炼。

2.2.2 加强学生的认识

不同的教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有所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差异,认识到教学案的真正价值。例如毕业班的教学案应当注意考纲和课程标准等内容的编写,非毕业班就可以涉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或其他类似的三维目标,学习的难度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3结束语

“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是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成果,师生之间通过学案作载体,导学作方法,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切实可行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学案导学也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和改进,最大化的发挥教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不断的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婉娴. 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高虹.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研究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篇5: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李铭星

(福建省长乐市第六中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新的评价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改更为看重的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现今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学案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实践

进入新课改后,学案导学这种模式被应用于各门学科,高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案导学模式体现了很好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老师进行了教学思路的整理。与此同时,学案导学现今还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问题,本文就结合具体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结合学案导学模式的具体实践对这种模式进行以下的分析和论述。

一、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开展的。

对于学生而言,相比于之前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量更大、知识难度更高、探究程度更深,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和文言文的学习上。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仅仅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能够初步理解,高中语文更加提倡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和论证性的解读,文言文的内容也更加繁琐和多种多样。

对于教师而言,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能够对所教知识和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还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知识探究的意识。

二、“学案导学”模式

(一)“学案”的含义和作用

学案是教师寻求科学教学评价的一种学习方案,需要教师对现有教材进行深度的研究,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发现学习的策略。通过学案教学这种方法,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更加高效化、教学手段的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师生的课堂互动等诸多目的。

学案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学的效率。新课改的出台和颁布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着重强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学生在面对课文时往往会很迷茫,很难从中找出明确的知识点。不同于初中和小学中语文课本注重学生对文字的掌握和积累,高中语文更看重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提炼能力和对文章深度的探索,学生仅仅依靠自学、对课本进行通读往往达不到课标要求。学案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案的内容通常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一步整理,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中心表达思想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炼、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具有科学、系统的知识和逻辑体系,对学生自学有很大的帮助,很好地解决了由于知识点过于分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够造成的自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学案和教案

学案和教案从表面字义上很容易令人混淆,其实二者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提供教学参照依据的一种方案,而学案更多的是为教师提供引导学生自己学习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二者在教学目的.上都是一样的: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两种方案都需要一个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拥有一定的预设性。不同点在于:教师通过教案可以实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学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三)设计原则

学案的设计原则主要参照以下几个因素: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认识;更为看重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实践获取学习的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展示;重视学生学习的逻辑性和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旨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掌握体系;重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提升自身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对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中心。

(四)内容的编写

1.学习目标的编写

教师在进行学习目标的编写时,应该注重学习的指向性,为学生制定明确且全面的目标,但数量不宜过多,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问题的进一步延伸和一些非智力的因素等。不同于教材的编写,学案的针对主体较为明确,就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时,尽可能地使用清晰、通俗易懂的词汇,吸引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清晰明确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意图。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进行高三阶段的学案编写时,教师应该侧重知识的整合、考试大纲和课标的要求。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则需要过多地强调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情感的表达、对知识的掌握和相关技法的运用。总体上学案的编写工作离不开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来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引。

2.知识准备的编写

通常情况下,教师要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将准备好的学案发到学生手中,教师对该堂课的知识编写可以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摸查和预习。在这一内容上,教师还可以针对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这一点,本文以人教版中出自于《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来进行分析和论述。

学生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时,一定会很直观地得出其中的主要元素有:林教头、风雪和山神庙。对此,教师可以在学案中进行提问:林教头指的是谁?风雪的词性以及风雪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林教头为什么会出现在山神庙?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四大名着的了解和课外文学的阅读量。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铺设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提炼文章主旨和作者表达中心思想的关键所在,点出了文章的灵魂,也方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探索和文章思路的深究。

3.学习内容的编写

这是整个学案编写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将教材中涵盖的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编写学案的侧重点,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还可以在学案中加入学习活动的设计,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交流和分享,使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丰富化和活跃化。针对这点,以下结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兰亭集序》一课来进行分析和论述。

王羲之的这篇山水游记被人们熟知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书法作品,同时也是因为这是一篇文学性极强、文艺价值很高的散文,其中不仅涉及了对山水的描述,还包含着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如果在对这一节课进行学案的编写时,不仅要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表面内容进行理解,同时还要能够使学生联系作者本人的生平和性格特点,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新课标的实施使课堂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在学案内容的编写时,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针对这节课,教师还可以引入周杰伦的《兰亭序》这一首歌曲。王羲之的作品和周杰伦的这首歌本身并不冲突,歌曲本身也具有中国风的特点,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通过对歌词的品味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别样的分析和欣赏,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归纳的编写

这部分的编写内容通常是对教学知识的总结、学生对需要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三、实践效果

通过学案导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学生对教材制定的学习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上课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相比于过去,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一些学生甚至开始注意到老师在作业中的批改情况。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引入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最为明显,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课外知识的延伸。

这种模式对于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和控制,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辅导。实践中超过一半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同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运用学案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

这种模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教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对于教材学习的投入度还不是十分理想。一些经过实践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参与课堂的提问和一些小组形式的交流讨论。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课堂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今后都需要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从事人员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四、模式的优化

(一)不应过于夸大学案导学为教学工作起的积极作用

学案这种模式的过大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教师引入了一个误区,造成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学案,重学案而轻教材,形成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教学目的的编写时,一味地罗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既定模式,淡化了学生对问题探讨和研究的兴趣。事实上,学案的提出是一种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手段,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辩证地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注重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

在讨论问题时成立合作小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这种形式,所有的学生都会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使学生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相互启发的意识。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能力特点发挥学案导学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课堂测试、听取学生的讨论内容等不同的方式来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来分层次地制定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因为知识过难产生抵触情绪,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也收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方面的欠缺,还需要在今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家伦,张长霖。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J]。中学语文教学,(06)。

[2]许丽云。高中语文学案的编写和运用的基本环节[J]。中学教学参考,2012(07)。

[3]朱军,王琪。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数学之友,2012(05)。

[4]何云耀。学案制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育,2012(09)。

[5]崔益林。学案导学,究竟能够走多远[J]。基础教育课程,2012(07)。

[6]仲尧明,姚锦祥。学案设计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07)。

篇6:“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就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主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高三政治“学案”的设计

在“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下,导学案的设计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尤为关键。在传统的学案设计中,往往只是简单的对课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不能起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性作用。

导学案的设计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去设计学习活动,着眼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一步步深入的学,反映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活动过程。

此外,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但要特别注意把学案与教案区别开来,不要把学案简单的当成教案的“附属品”。

编写高三政治导学案更要注意紧跟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要求,从“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出发而设计,要能够做到:围绕目标,紧扣教材,贴近时事;具有指引性、启发性;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要因材施教,真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告别盲目默写,灵活对点答题。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学习目的、学习流程(知识归纳、实际运用等)和提升训练,在备课时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适量调整。

二、“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三政治课堂上的运用

1.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必须在课前两到三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如果是综合性较强的内容建议可提前一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回归课本认真复习后在学案上填出来;然后可以让学生针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标注并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探讨;接着教师必须提前将学生们做好的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查阅,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又能初步感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并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

2.师生共同探究

完成上述自学工作后,师生之间已有沟通的共同基础,课堂就成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教师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能够加快课堂节奏,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程序一般可分为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以及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提升,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如笔者在上《政治生活第三单元主观题审题答题指导》这节公开课时,主要采用诱导式的课堂程序。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思路进行探究,经过思考后学生得出心得体会,反过来能促使教师有更深一层的感悟,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比如在探讨本单元主观题的设问类型的时候,学生就提出可以归纳为“点、线、面”三种角度,遇到“点”的题目要注意不要遗漏细节知识,“线”的题目要注意把握不同主体特征,“面”的题目要突破局限,从宏观的角度去寻求切入点。这类的总结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导学案中不同类型的题目汇总,由学生在做中感悟,自行得出来的结论,这种自己推导出来的结论才能让学生们真正的牢记于心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应用。

篇7: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范文

在近几年,进行“导学案教学尝试,总体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导学案”式教学其实是用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方法。针对学习任务不多且难度不大的内容,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把自学反馈的情况作为备课的主要依据,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能当堂训练、及时反馈,使教学环节紧凑、完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为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节约大量时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课前预习是个重头戏,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结合编写的学案,完成预习任务。除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老师在整个环节中的作用也十分关键。首先,精心编写的学案要起到导学功能;其次,要引导学生会看书;最后,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的疑难点,并积极准备方案突破这些重难点问题。课前做足了准备,课堂教学效率就容易提高。学生会的不讲或少讲,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想法在课堂中落实基础知识;作业尽量在课堂完成和评讲完毕,课后主要留下读写的复习任务即可。

“导学案”式教学最大的优点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原了学生主体地位,也把老师从满堂灌、一手包办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如何做好“引导者”上,回归了老师的主导者角色,其效果自然是教学相长。但不能说现在进行的导学案教学没有地方完善了、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1.导学案自身的完善。作为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教学资料,还是要服务学生,如果学案内容过于简单或繁琐困难都会影响预习效果,这些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无论学案内容怎么变,但基本结构必须涵盖教学(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填空、预习思考题、预习练习、本课知识结构、当堂训练等内容,紧扣考点,突出重难,抓大放小,精选题目,典型代表性的题型训练非常重要。在每课(或单元)必须设置有错题再练或者变式训练题目,作为导学案的延伸。

2.导学案的使用要优化。不能将导学案作为普通练习题去做,要发挥其导学功能必须多次收发学案。比如预习任务完成后要收起来检查,发现问题;课堂发下去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落实基础,并且通过当堂训练,让同学互改,也可以当堂演示来发现学生问题;课下教师还要收起来检查,统计问题,以作为设置反馈训练的依据。最后发下这张学案就是让学生订正完错误,督促学生做好知识框架结构整理,以作为复习资料。这些程序和步骤如能紧凑而高效完成,必将最大限度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3.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这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围绕导学案教学,变成了“解决导学案问题”的课程;要么完全忽视导学案,最后导学案变成了课堂训练的习题。如何将导学案融入课堂,既能利用好导学案,又能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我感觉可以将疑难问题融入课件中,或者变成课堂活动、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讨论中、活动中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导学案才能真正发挥导学作用,教师才能从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当然,一个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的解决,可以辅以相应的当堂训练题目,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领悟知识。

篇8:导学案模式的探讨

如何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学案导学”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网络、学法引导、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等。“学案导学法”是一种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方法系统。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它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

1 高三英语复习中采用学案导学的背景

1.1 源于新课程理念-人本思想与建构主义,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案导学模式就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案是导学的载体,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知识体系的巩固提供附着点,另一方面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那么学案的编写就要以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为依据,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这就为采取“以导为主”实施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2 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复习效率需要寻找突破口

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模式。这种模式(讲一练一讲)没有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强差人意。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总复习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比较发现,在高考英语复习中采用“学案导学法”是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考英语备考中,笔者从多种复习方法中采用了“学案导学法”,通过摸索、实践与改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高考成绩。“学案导学”在落实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不错的成效。

1.3 生源与师资的双重压力

由于现阶段各重点学校的扩招和示范性高中的建设,示范性高中学生人数增多且来自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且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很大差异。此外,学生普遍存在英语知识遗忘率高、语法基础知识不牢固、语言技能缺乏必要的训练等问题,这给英语复习备考带来了一定困难。

高三英语复习没有统一的教材,对于全体学生而言,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一定难度,所以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必须向课堂要效率,凡是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落实到位。学案导学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来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案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复习,不断建构新知与提升能力。同时学案的使用增加了教学质量的可控性,集体使用学案,使得每个班级都可以在相对一致的基准和水平上,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获得的信息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2 学案导学法在第一轮复习中的实施

2.1 复习流程介绍

第一轮复习旨在使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知识基础,为下一轮复习铺路。复习的一般流程为:高考考点要求→基础知识梳理(高考备考指南)→相关考点补充→高考范例分析→解题技巧点拨→解题能力测试。

2.2 基本操作环节

教师根据学情编制学案→学生自主复习完成学案→教师监控指导→教师根据反馈精讲学案→课堂反馈补充拓宽学案。

2.2.1 教师在复习相关内容之前编制学案——前置性环节

作为教师,需要认真钻研和吃透教材、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把握复习的重难点。其次要了解学生,预测学生会在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问题上产生疑问,所提出问题才有针对性。再次要研究高考动态广泛搜集材料,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命题能力,才能不断运用新情景新材料,从不同的切口设置新问题。编制学案的基本原则有:

(1)系统性原则。学案的编写学案的编写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巩固)’‘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因此,学案中既要有知识的剖析、深化和拓展,又要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巩固练习)。复习学案的设计除了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外,还应尽可能的挖掘隐性知识,使知识“点”与“面”联系,“教”与“学”联系。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在学生质疑、释疑的过程,激发起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

(3)层次性原则。要对学生知识储备研究透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有梯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尤其是习题的选编要有“梯度性”、“层次性”,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4)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2.2.2 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在复习课前及时完成学案——必要环节

(1)课前准备-让学生了解学案内容。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监控管理-对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的检查。检查可以是老师全收全改,可以是学生互改,可以是小组抽查,也可以根据不同学习程度分层抽查进行批改点评,还可以是教师课堂提问检查的形式。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又可以起到反馈的作用,便于教师及时修改教学方案。

(3)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会对自己学习进行监控。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我的能力及理解程度的认识、对所要完成的作业的性质的了解、对完成作业可以采用的方法的了解,做计划、对计划的检查与修正、评价结果与得失等(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提高元认知能力也就是提高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视、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学案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2.3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案的精讲——关键环节

这里的精讲,是讲精确,讲精彩。也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其次,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对典型错例教师就要抓住问题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解释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3“学案导学法”的教学体验

“学案导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教”为中心转到“学”为中心,从“强教”转为“导学”,以学论教。对于学生,则是变学会为会学。真正的学习是在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和在学生走出课堂之后的后续学习。“学案导学”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案导学法”有助于形成知识网络,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使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投入的精力的确很多,但很值得。因为整个教学中所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在英语备考中通过学案导学使学生学习一种方法,形成一种能力,学会自己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学以致用。

3 结语

上一篇:县级评估结论下一篇:在迎接世博的日子里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