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仲裁协议

2024-06-20

有效仲裁协议(精选6篇)

篇1:有效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有效性为什么区别其是否有效

2其完整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3有效性应具备那些条件

4有瑕疵的仲裁协议是否有效

5我国实践中如何解决有瑕疵的仲裁协议

6下载:06年最高法院对《仲裁法》的解释/《仲裁法》

7法院如何与仲裁机构协商解决有瑕疵的仲裁协议

《国际私法新论》韩德培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论有瑕疵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及其完善》蔡新宇《湖南省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一、仲裁协议的概念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愿意把他们之间将来可能发生或者业已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

书面仲裁协议主要有两种类型: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

仲裁条款(arbitration clause)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在合同的某一条款中,约定将以后执行合同中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仲裁条款是该合同的一部分。仲条款是订立仲裁协议所采用的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仲裁协议书是双方当事人为把有关争议提交仲裁解决而专门单独订立的协议书。采用仲裁协议书的形式订立仲裁协议的较为少见。

二、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1、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

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对当事人直接产生了法律效力。当事人因此丧失了就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承担了不得向法院起诉的义务。如果仲裁协议的一方当事人违背了这一义务而就仲裁协议约定范围内的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当事人就有权依据仲裁协议要求法院中止司法诉讼程序,把争议发还仲裁机构或仲裁庭审理。这样,就从法律上保证了当事人之间约定的仲裁事项在协商时只能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使得当事人不诉诸法院解决争议的本来愿望得以实现。

2、对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庭或仲裁机构受理争议案件的依据。如果不存在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则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无权审理该争议。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基于不存在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的理由对有关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管辖权提出抗辩。当事人之间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庭对特定争议事项取得管辖权的最主要依据。我国《仲裁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仲裁协议对仲裁庭或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还表现在仲裁庭或者仲裁机构的受案范围受到仲裁协议的严格限制。仲裁庭或仲裁机构只能受理当事人按仲裁协议中的约定所提出的争议事项。对于超出仲裁协议范围的事项,仲裁庭或仲裁机构无权过问。如果仲裁庭对当事人提出的超出仲裁协议范围事项作出裁决,另一方当事人有权申请拒绝执行,而被申请承认和执行裁决地的国内法院也可能以仲裁庭越权为由,拒绝承认和执行对超范围事项所作出的裁决。

3、对法院的法律效力

仲裁协议对法院是否具有排除其司法管辖权的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的仲裁立法都承认仲裁协议具有排除法院司法管辖的效力。如果当事人已就特定争议事项订有仲裁协议,法院则不应受理此宗争议案。

我国《仲裁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4、使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依据。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各国国内立法均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仲裁裁决,他方当事人可向有关国家法院提交有效的协议和裁决书,申请强制执行该裁决。

三、四、有效的仲裁协议具备哪些条件?

一般来说,构成仲裁协议的有效条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仲裁协议的形式,当事人的能力以及提请仲裁事项的可仲裁性。

1、仲裁协议的形式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国际商事仲裁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已作为一项统一性的要求为现代国际仲裁法所接受。绝大多数国家的仲裁法都规定仲裁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作成。

我国《仲裁法》第6条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方式在纠纷发生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协议。”

1958年《纽约公约》对仲裁协议形式的惟一要求就是仲裁协议应该是书面的,并将此作为缔约国承认和执行仲裁协议的主要条件之一。

}一]头(或默示)-仲裁协议是书面仲裁协议必不可少的补充

虽然大多数国家都主张仲裁协议应采用书面形式,但有些国家的法律对仲裁协一议的 书面形式未作强制要求。如1998年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第l()3l条中虽然规定了仲裁 协议的书面形式,同时规定“在仲裁程序中对争议实体进行讨论即弥补任何形式要件卜 的不符点”,’“在一定的前提下承认了口头或默示仲裁协议的效力。日本民事诉讼法对仲 裁协议的书面性未作特别要求。日本法律界认为,仲裁协议不需书面形式,口头缔结也 可以,默示缔结也同样可以。在英国,普通法上的仲裁不要求书面的仲裁协议。希腊承 认默示或事实上的仲裁协议,其民事诉讼法第869条规定,仲裁协议须以书面形式作出,但双方当事人均已出席并在仲裁员面前毫无保留的进行仲裁程序,即可不要求书面文件。,”荷兰也允许对仲裁条款采用一些习惯的订立方式。

笔者认为,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应以书面形式为主,在无书面形式的情况下,如能 证明或事实上能认定当事人之间就有关争议有交付仲裁的意思表示,口头或默示仲裁协 议也是对书面仲裁协议的补充。二方面应承认口头或默示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因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必须作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因此,对我国《仲裁法》否认口 头(或默示)仲裁协议的效力规定应作相应修改,以适应仲裁实践的需要。即关于仲裁 协议,当事人双方应以书面形式为之方为有效,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l)当事人双方虽无书面仲裁协议,但双方均承认有口头仲裁协议的存在。这种情

形一般适用于双方当事人共同去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之情形,其特殊之处是仲裁机构受理 案件依据的是口头仲裁协议。当然,双方的口头仲裁协议亦会因仲裁机构或仲裁庭的记 录或当事人参与仲裁程序的行为进一步被证实。明确规定这一点,可以从原则上体现当 事人申请仲裁的意思表示可以口头化,而不拘泥于书面形式,进一步仲裁法保障当事人 仲裁意愿得以实现的原则。

(2)一方主张有口头仲裁协议存在,并可以被“书面”的材料所证明。如一方当

事人申请仲裁,虽无当事人双方共同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但相对方(被申请人)给第人的函中有其一与申请人之间的争议通过仲裁解决的文字表述,这实际卜是不完全的日

头科,裁协议,应确认这种口头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机构亦应据此立案。

(:1)当事人之间的行为(含明示或默示)和相关材料可以“证明”他们之阳』存在的仲裁协议、前者如一方一当事人提出双方之间有口头仲裁协议并申请仲裁,少二一方进行实 体答辩的或以其它方式进行仲裁程序未予反对的,应视为口头仲裁协议存存i。,即在这种 情祝下,禁止反言原则应予确认2()。后者如当事人双方共同参加的某个会议,与会代表 提出争议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双方未提出异议的,根据会议纪要一可确认双方之间了J’介},浅协议的存在。

(们由于法律的规定和法律的运行而使得权利义务承受人必然承受的书面仲裁协

议。即虽然双方未直接达成书面仲裁协议,但因笔者下文要论述的合同的转让和变更、法人的合并和分立等情形会使受让方、变更后的合同主体、合并或分立后的法人依法律 的规定而受原合同中仲裁条款的约束。有的学者将此类仲裁协议称为“法律拟制的书山J 仲裁协议”,“,是非常贴切的。

可见,承认口头(或默示)的仲裁协议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能与法有据地克服或避

免仲裁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因无书面仲裁协议而使得当事人的仲裁意愿不能实现的问题。同时,《仲裁法》确认了上述仲裁协议存在,也符合现代仲裁法的发展趋势。当然,当事 人再依《纽约公约》等对仲裁协议的书面要求来提出管辖权异议或据此申请撤销或不予 执行仲裁裁决,就不能被支持。

2、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也会影响到仲裁协议的有效性。根据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在订立仲裁协议时无行为能力,该仲裁协议为无效仲裁协议。因当事人无行为能力致使仲裁协议无效,仲裁庭作出的有关仲裁也将无法得到有关国家法院的承认和执行。我国《仲裁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属于无效仲裁协议。

3、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

仲裁协议中约定提交仲裁的事项,必须是有关国家法律所允许采用仲裁方式处理的事项。如果所约定的事项属于有关国家法律中不可仲裁的事项,该国法院将判定该仲裁协议是无效仲裁协议,并将命令中止该仲裁协议的实施或拒绝承认和执行已依该仲裁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

不能提交仲裁的几类事项:

(1)、当事人不能自行处理或不能通过和解解决的争议不允许提交仲裁

(2)、关于民事身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离婚争议等事项不能提交仲裁

(3)、涉及到被认为属公共和社会利益的事项不能提交仲裁

四有瑕疵的仲裁协议是否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事人签订的各类合同中,出现了很多对仲裁事项和仲裁机构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仲裁协议。这类仲裁协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没有约定仲裁机构;2.约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3.对仲裁机构的约定有多种选择;4.没有约定仲裁事项;5.没有约定仲裁机构.但约定了仲裁地点;6.对仲裁机构的约定不准确;7约定由原工商行政管理局、房地局及科委所设仲裁机构仲裁。对于此类仲裁协议的完善,《仲裁法》第18条作出了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这条规定虽然对内容不全面、不完整或不明确的仲裁协议指出了救济的途径.但若达不成补充协议.仲裁协议仍然无效。

二、关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

在研究有瑕疵的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时.首先要分清楚有瑕疵的仲裁协议与有缺陷的仲裁协议的区别。在实践中。如前文所述的第1,2种情况即属于有缺陷的仲裁协议:一是没有约定仲裁机构.如..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经协商不能解决时,通过仲裁解决。”二是约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如“在发生争议时,经双方协商不能解决问题的,双方一致同意提交中国商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这两种协议欠缺《仲裁法》第16条规定的仲裁协议所应该同时具备的三个要素(有约定与约定不明确应严格区分),对于此类有严重缺陷的仲裁协议,笔者主张将其列入无效仲裁协议的范畴。而前文所述的第3至第7种情况,含有明确的仲裁意愿,仲裁协议的三个要素也基本具备,只是内容不全面、不完整或不明确.这才是有瑕疵的仲裁协议。笔者认为,有缺陷的仲裁协议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在实践中的最大区别是:有缺陷的仲裁协议必须由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方才有效,而达成补充协议的过程实质上是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的过程;有瑕疵的仲裁协议在当事人没有达成补充协议时在理论上也应该是有效的,达成补充协议只是为了当事人更顺利地行使自己的仲裁权利。因此,前文所述的几种有瑕疵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应该予以肯定.1.对仲裁机构的约定有多种选择。如:“凡因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或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或者任何第三国的仲裁机构仲裁”。在此类仲裁协议中.仲裁的意愿是非常明确的,这首先排除了法院对案件的诉讼管辖权;仲裁机构的约定也是相对明确的,虽然有多种选择,但当事人可以择其一进行仲裁.对此类仲裁协议的效力.已有法函【1996]17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时选择两个仲裁机构 的仲裁条款效力问题的函》予以明确,在此不再赘述。

2.没有约定仲裁事项。如:“如发生纠纷提交长沙仲裁委员会解决”。笔者认为此类仲裁协议欠缺仲裁协议的三个要素之一的“仲裁事项”。为什么笔者要将其纳入有瑕疵的仲裁协议的范畴.而不认为其是有缺陷的仲裁协议从而认定其无效呢?这是实际操作中的一个例外。目前我国法制尚不健全.广大公民法律意识不强.依当事人的习惯而言.发生纠纷提交仲裁解决的范围当然指因履行该合同发生的一切争议.因此.应视为其约定了仲裁的事项与 范围。

3没有约定仲裁机构.但约定了仲裁地点。如:“若因履行该合同发生纠纷.可提交合同履行地的仲裁机构仲裁(合同履行地为长沙)”。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曾有司法解释认为即使约定了仲裁地点.仍不能视为仲裁机构约定明确.但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此类仲裁协议虽然没有明确约定仲裁机构.但新组建的仲裁机构是按《仲裁法》的规定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及其它设区的市设立.已没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如长沙市及整个长沙地区都只有长沙仲裁委员会一个仲裁机构,因此.此类仲裁协议中对仲裁机构的约定应该是明确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有失偏颇的。

4.对仲裁机构的约定不准确。如:“凡因本合同及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提交长沙市仲裁委员会仲裁。”新组建的仲裁机构的名称都是在“仲裁委员会”之前直接冠以该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地名。由于对《仲裁法》从上到下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仲裁制度的陌生是可想而知的.很多人在仲裁协议中习惯性地将“某某仲裁委员会”称为之“某某市仲裁委员会”。对于此类仲裁协议.仲裁意思表示明确.仲裁机构的选定也应该是明确的.只是在对仲裁机构的表述上不够准确。从充分保护当事人仲裁权利实现的角度出发.应将其视为有效的仲裁协议。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曾以“由海口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这一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约定不明确为由,撤销了海口仲裁委员会的裁决,这种诉讼对仲裁的无情钳制.不利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

5.约定由原工商行政管理局、房地局及科委所设仲裁机构仲裁的。如:“若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提交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仲裁。”新的仲裁机构组建后,该地原有行政部门的仲裁机构都只能就未结陈案继续工作.而不能再受理新的案件,而且该机构必须在《仲裁法》实施一年时终止;未重新组建地区的原仲裁机构.也应在《仲裁法》实施一年时终止。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不仅遇到了《仲裁法》实施以前签订的此类仲裁协议.还遇到了《仲裁法》实施以后签订的。对于《仲裁法》实施以前的此类仲裁协议.必须考虑到新的仲裁制度与旧的仲裁制度的过渡问题.不能否定其效力.因此在新的仲裁机构成立之初.对此类仲裁协议效力予以肯定的呼声甚高。国务院办公厅最终于1996年6月8日发布国办发〔1996]22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对此类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了肯定.确定此类案件由约定的原仲裁机构所在地新组建的仲裁机构受理。对《仲裁法》实施后签订的此类仲裁协议.笔者认为也不应该否定其效力.《仲裁法》因各种原因实施三年仍鲜为人知.很多人至今仍不知道旧的仲裁机钩已撤销.而新旧仲裁机构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因此.只要当事少、的仲裁意思表示明确。就应该肯定其效力以维护当事人仲裁权利的行使。

以上几种仲裁协议都是有瑕疵的仲裁协议.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双方都有将争议提交仲裁的明确意愿。也就是说.双方当事人以协议的方式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而选择仲裁的途径来解决发生的纠纷。但是.由于这种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或者仲裁事项约定不明确.因而在争议发生后要实现其仲裁意愿又有一些障碍。

笔者认为,对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不能认定其无效。无效的仲裁协议与有瑕疵的仲裁协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两者混同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忽视平等民事主体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愿.强制扩大诉讼管辖不符合仲裁发展的趋势.也不符合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只要仲裁协议由双方当事人依法作出.且仲裁意愿明确.仲裁协议应该其备的三个要水也荃本且备.那么.该仲裁协议就是合法有效的.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其约定不明确的内容可以通过补充协议的方式加以完善。

五、我国实践中如何解决有瑕疵的仲裁协议

为了帮助当事少、实现仲裁的意愿.维护双方当事少、的合法权益.使正常的经济贸易秩序得到维护.从目前仲裁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对有瑕疵的仲裁协议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加以完善。

第一在当事人的法律顾间或者律师的帮助下双方当事人自行完善。当事人自行完善最能充分体现意思自治原则,而且从根本上符合《仲裁法》的立法精神。《仲裁法》第18条明确

地把通过达成补充协议的方式完善仲裁协议的权利交给当事人,当事人有充分的自主权.符合双方当事人的根本利益.一般来说,当事人发生争议后.在提请仲裁之前,往往先向法律顾问或者律师咨询,由他们提出建议或方案。此外,同对方当事人也有一个协商解决的过程。特别是信誉较好的大中型企业或公司,一般都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或律师。如果双方当事人的法律顾问或律师发现原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有瑕疵.应当向当事人作出解释,帮助其加以完善。在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解决时,即使双方不能就实体问题达成一致,也可以单就解决争议的方式进行协商,在原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以达成补充协议,以便当事人可以顺利申请仲裁。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行之有效。如果在争议发生后由当事人 单独协商,由于双方情绪对立,往往效果不好。

第二。由仲裁机构协助当事人完善。当争议一方当事人以有瑕疵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仲裁机构可以协助双方当事人对原仲裁协议进行修改,重新达成在该仲裁机构仲裁的补充协议。当争议一方当事人以有瑕疵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也可以由仲裁机构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征求另一方当事人的意见,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同意在该仲裁机构仲裁,该仲裁机构即可受理并进入仲裁程序。笔者认为,这样做符合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有利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第三,由法院完善。如果双方当事人对有瑕疵的仲裁协议中约定不明确的内容不能在纠纷发生后达成一致意见,仲裁机构可以告知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向仲裁机构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就约定不明确的内容进行裁定。法院可以通过裁定对仲裁协议中不明确的事项予以明确.根据仲裁协议的具体内容指定适当的仲裁机构、仲裁地点等。这样,可以帮助当事人实现其仲裁意愿.关于法院帮助当事人完善仲裁协议的问题我国法律未作出具体规定.有待于司法解释。笔者认为,法院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有权对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作出处理,并依法作出裁定。在许多国家.只要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明确了仲裁意愿.该协议即为有效协议。其他事项未写明或写得不明确,甚至写得前后矛盾。只要没有否定双方当事人的仲裁意愿,就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根据仲裁优先原则,人民法院有责任帮助当事人确定明确的仲裁 机关。以实现当事人的意愿。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这种意愿,并予以法律保护。在这方面.外国法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例如,1985年我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与美国宝鑫尼亚公司在履行合同上发生争议.宝鑫尼亚公司向美国加州法院起诉,我国机械设备进出Fl公司以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为由对美国加州法院的管辖权提出抗辩。加州法院认为.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法院不应予以管辖.f旦仲裁条款不明确.没有订明仲裁地点.仲裁无法进行。因此.美国加州法院裁定.不进行法院诉讼审判程序.而指定双方当事人在美国加州按照当地的仲裁程序组成临时仲裁庭,进行仲裁。

篇2:有效仲裁协议

如何才能实现仲裁协议的上述效力,制定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关键。不同国家对有效的仲裁协议的具体条件也有不同的规定,但从多数国家的商事仲裁实践来看,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协议当事人有合法的缔约资格和能力

仲裁协议涉及当事人诉权和实体权利的处分,属于对重大权利进行处分的法律行为,只能由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订立。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不具有缔约能力,其签订的仲裁协议应被认定为无效,依这种仲裁协议作出的裁决也将无法得到有关法院的承认与执行。例如《纽约公约》第5条第(1)款规定仲裁协议“当事人依对其适用的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者”,被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国家可依当事人一方的请求,拒绝承认和执行。《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简称《示范法》)第36条第(1)款第(1)项第(1)目规定:“第7条所指的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一方欠缺行为能力”,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不论在何国作出的仲裁裁决。

(二)协议约定的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仲裁协议中约定提交仲裁的事项,必须是有关国家法律所允许采用仲裁方式处理的事项。如果所约定的事项属于有关国家法律中不可仲裁的事项,该国法院将判定该仲裁协议是无效仲裁协议,并将命令中止该仲裁协议的实施或拒绝承认和执行已依该仲裁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可仲裁性的关键问题是指根据适用于仲裁协议的法律,某些事项是否可以提交仲裁解决,而不是指某一争议是否属于仲裁协议的管辖范围之内。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与公共政策关系比较密切。在许多国家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被视为属于一国公共政策的范畴。各国法律对争议事项可仲裁性问题的规定方式有所不同。大陆法国家多以立法明确规定把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争议排除在仲裁之外;普通法国家则多把这一问题留给法院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事项不能提交仲裁:

1.有关竞争法和反托拉斯法的`事项;

2.关于婚姻、人身关系的事项;

3.关于破产、行政法处理的事项;

4.某些知识产权事项。[1]

(三)协议的形式和内容合法

篇3:商事仲裁协议效力之研究

关键词:仲裁协议,独立性,书面形式

仲裁作为解决商事纠纷的方法之一, 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商事仲裁要解决问题的是私人间的纠纷, 争议双方将其商事纷争协议交第三人来裁决是私法自治的精神体现。该第三人——仲裁机构因为当事人的仲裁协议的授权而获取了裁决的权力, 这种协议可以表现为独立成文的仲裁协议的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一项合同中的条款的形式。所谓的仲裁协议是将现在发生的或未来要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仲裁条款常常指将未来发生的有关合同项下争议提交仲裁的合同条款。

一、书面形式——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前提

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必须具备合法形式, 商事仲裁协议的非书面化是仲裁协议无效的原因之一, 是仲裁庭不能受理案件的原因之一, 也是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机构依据此种协议作出的裁决的原因之一。各国仲裁法对仲裁协议形式的规定虽然不尽相同, 但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要求仲裁协议必须用书面形式作成。

首先, 在国际法律中, 1958年《纽约公约》规定仲裁协议应该是书面的, 并将此作为缔约国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主要条件之一;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7条第2款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是书面的”。

其次, 就国外国内立法而言, 大陆法从1981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仲裁编) 第1443条规定:“仲裁条款应以书面规定于主协议或者主协议援引的文件中, 否则无效”到1993年《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第7条第2款也明确规定:“仲裁协议应以书面形式订立……”都规定仲裁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英美法系中的《美国联邦仲裁法》第2条规定:为了用仲裁方式解决可能的争议所作的“书面规定”或为解决现在的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都是有效的,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仲裁立法也都有类似规定。

最后, 我国仲裁法律的规定:《仲裁法》第16条指出:“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和以其他书面形式在纠纷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民事诉讼法》第217也要求仲裁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独立原则——商事仲裁协议效力的根本保证

1.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含义

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又称为仲裁协议的“分离性”或“自治性”。依该原则, 仲裁协议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有效性不受主合同有效性的影响。仲裁条款虽然附属于主合同, 但与主合同形成了两项分离或独立的契约。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与主合同是可分的, 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仍然有效。合同无效, 仲裁条款仍然有效。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完全自治”的概念。

众所周知, 从仲裁协议独立原则的产生、确立到得到国际商事仲裁界的普遍接受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依传统观点, 仲裁条款是与主合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主合同无效, 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理所当然也归于无效。遇有当事人对主合同的有效性问题提出异议, 只要当事人仍试图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 则首先应有法院对合同的效力及仲裁条款的效力作出决定。仲裁庭无法从一个真空中取得合法资格来对合同效力、仲裁庭的管辖权以及案件的是非曲直问题说三道四。

然而, 随着商事仲裁特别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 上述传统观点已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试想, 在当事人一方提请仲裁另一方主张合同无效时, 而仲裁庭却只能在法院对该合同有效性予以确认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仲裁程序, 仲裁制度显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此外, 仲裁协议独立性为自裁管辖原则的确立提供了法理基础。

2. 仲裁协议独立性的法律规定

仲裁协议独立原则作为商事仲裁的一项基本原则, 已得到了国际条约及各国立法的认可。

(1) 就国际法律层面而言, 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第16条第 (1) 款明确规定:“仲裁庭可以对它自己的管辖权包括对仲裁协议的存在或效力的任何异议, 作成裁定。为此目的, 构成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条款应视为独立与其他合同条款以外的一项协议。仲裁庭作出关于合同无效的决定, 不应在法律上导致仲裁条款的无效。”显然, 该条将仲裁协议独立与自裁管辖两项原则合并在一个条款中;197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及1961年《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均有相关规定。

(2) 从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 不少国家的国内法明确规定了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并将其上升为一项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尽管在美国和英国的判例法中并未完全接受自裁管辖权原则。但美国和英国均出现了采用仲裁协议独立原则的典型判例, 包括美国最高法院1967年审理的著名的“首家涂料公司诉弗拉特和康克林公司”案和英国上诉法院1942年审理的海曼诉达文斯案。

(3) 我国的有关立法。我国《仲裁法》第19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 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基于此条规定, 我国仲裁理论及实践界普遍认为我国立法已承认了仲裁协议的独立原则。

三、仲裁协议的效力确认

1. 仲裁协议效力确认的机关

《仲裁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 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 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 由人民法院裁定。”由此可见, 对仲裁协议效力有确认权的机关, 只能是仲裁委员会和法院。

(1) 基层法院的确认权。在我国法律规定中, 基层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否确认权存在矛盾。从《仲裁法》第20条的字面上解释, 法院当然应当包括基层法院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确认权。

此外,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民诉法若干意见) 第145条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 (二) 项的规定, 当事人在书面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 或者在发生纠纷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 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告知原告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或者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的除外。”该意见第146条规定:“当事人在仲裁条款或协议中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 或者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的, 人民法院有权依法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根据上述规定, 可以看出, 法院在仲裁条款、仲裁协议无效、失效、内容不明确无法执行、选择的仲裁机构不存在、选择裁决的事项超越仲裁机构权限等5种情形下, 可以受理当事人一方的起诉。但上述规定中的人民法院, 显然应当包括基层法院, 即基层法院有权依照上述5种情形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

(2) 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几个问题的批复》 (以下简称效力批复) 第3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 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 另一方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 如果仲裁机构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并已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机构接受申请后尚未作出决定,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同时通知仲裁机构终止仲裁。”;该批复第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就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申请仲裁, 另一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 请求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并就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起诉的, 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通知仲裁机构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或无效的裁定后, 应当将裁定书副本送达仲裁机构, 由仲裁机构根据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复仲裁或者撤销仲裁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对仲裁协议作出无效的裁定后, 另一方当事人拒不应诉的, 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决;原受理仲裁申请的仲裁机构在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仍不撤销其仲裁案件的, 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

最高院的批复中, 规定了仲裁委员会先受理了一方当事人的申请后, 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时仲裁机构与法院审理确认权案件的分工。但是, 当一方当事人先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一方后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是否享有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权?

笔者认为, 依仲裁独立性原则, 即使这是仲裁独立性的体现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后, 当事人又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机构也可以受理。但仲裁机构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 不能直接作出仲裁协议效力是否有效的决定。因为, 上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即使当仲裁机构先受理申请后, 也不是一定有权先行作出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的决定, 而是待法院作出仲裁协议有效、无效的裁定后, 恢复仲裁或者撤销案件。

2. 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效力的程序

我国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程序制度的规定, 现行法上的主要规定有:第一, 仲裁法第20条第1款, 规定了法院与机构均有对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确认权;第二, 最高人民法院的效力批复第3条、第4条, 规定了法院与仲裁机构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的分工及法院确认仲裁协议无效后的处理程序;第三, 最高人民法院的管辖批复, 规定受理仲裁协议效力确认案件的管辖法院, 即中级法院;第四, 民诉法若干意见第145、第146条, 规定了法院有权受理确认仲裁协议效力案件。

综上所述, 仲裁协议宜采取书面形式, 遵循独立性原则, 对仲裁协议效力的争议应由法院或仲裁机构来确定, 法院对仲裁协议的裁定应采取特定的司法程序。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13

[2]宁敏宋连斌:评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管辖权原则[J].法学评论, 2000, (2)

篇4:有效仲裁协议

关键词:仲裁协议效力;形式要件;实质要件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自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双边关系迅速发展,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扩大。尤其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双边的贸易额急剧增加,中印尼经贸合作实现了多项突破。然而,随着贸易往来愈来愈频繁,两国间发生的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仲裁作为跨国间纠纷的主要解决方式之一,因其快速、高效、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而备受青睐。双方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使用仲裁解决纠纷的前提,而我国与印度尼西亚在仲裁协议效力方面的规定又不尽相同,因此对商事仲裁协议的效力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商事仲裁协议有效要件的不同规定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商人选择仲裁解决纠纷提供实践上的指导。

一、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概述

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其是否有效关系到仲裁程序能否启动与进行。[1]对与仲裁协议的法律性质存在实体法契约、程序法契约、混合类型契约以及独立类型契约等不同的学说,对于仲裁协议法律性质的认定不同,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也不尽相同。

实体法契约学说认为仲裁协议是一种民事合同。合同首先是一种法律行为,因而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应当适用法律行为的理论。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一般包括当事人、标的、意思表示三项。[2]然而,由于“合意”是合同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具体而言,实体法契约的有效成立应包括:当事人须具有缔约能力、合同的目的和内容合法、合意的真实存在以及法律认可的形式等。

程序法契约区别于实体法契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能引起某种程序法上的效果。对程序法上行为的契约而言,主体必须具备诉讼法上的民事行为能力、契约的内容以相互间发生相同的程序法上效果为目的,并已达成相同的意思表示等内容以及程序法律规定等。[3]

笔者认为,商事仲裁协议兼具有实体法契约与程序法契约的法律属性。各国立法对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作出的专门、具体的规定也体现了此点。一般来讲,大陆法系国家是通过列举方式规范仲裁协议的要件,而英美国家多以判例形式加以规定。尽管各国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商事仲裁协议的有效要件主要是从形式、主体、内容几方面界定的。

二、两国仲裁协议形式要件之比较

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是指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所必须具备的外在形式条件。在国家尚未在法律上承认仲裁制度时,仲裁是一种民间的契约行为,此时对当事人间仲裁协议的形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在国家于法律上承认仲裁制度并赋予仲裁协议以妨诉效力、赋予仲裁裁决以与法院判决类似的既判力及强制执行效力时,仲裁协议的性质已经受到了国家公权力的影响,仲裁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契约因素和司法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争议解决机制”[4]。这时,仲裁协议不仅需要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还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为国家法律所认可才能拥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一)书面形式的历史沿革

在仲裁法制化初期,各国对仲裁协议形式要件的规定并不统一,很多国家甚至没有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国际立法方面,1923年《关于仲裁条款的日内瓦议定书》以及1927年《关于执行外国国际裁决的日内瓦公约》也没有对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规定特别的要求,而是将其交由仲裁协议签订地的法律来进行规制。二战后,商事仲裁蓬勃发展,尤其是在赋予仲裁裁决以类似于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及司法强制执行以后,对仲裁协议形式加以刚性要求的国家也逐渐多了起来。[5]然而各国在书面形式的具体认定标准上存在差异,使得在认定国际仲裁协议书面形式时难免产生分歧。

为了消除分歧,1958年《纽约公约》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做了统一要求,公约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书面协议包含当事人所签订的或互换的书信、电报中所含有的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书。”但随着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当初流行的电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新出现了传真、电子邮件等更为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如继续将“书面”限制在“往来书信和电报”而不包括其他通讯手段显然背离了时代的发展实际,其对仲裁协议形式的要求显得过于狭窄和苛刻,动辄使仲裁协议落入无效的境地。

在这一背景下,1985年《示范法》对书面形式做出了适应社会发展实际的扩大化解释。不仅增加了具体的新型电讯手段,而且也明确增加了弹性用语,为以后可能出现的通讯形式预留了空间。该法的公布得到了各国的热烈响应,很多国家直接采纳了《示范法》作为本国或本地仲裁立法或作为立法参考。

从上述仲裁协议形式要件演进的历史过程来看,立法上对“书面形式”不断突破、创新。从最初严格的纸质书面要求,到后来的有证据证明的书面协议形式,再到电子介質存储的能被客观感知的协议形式等。近年来,实践中甚至出现了“书面协议”的突破。总结来说,仲裁协议形式要件要求越来越宽泛。

(二)中国的相关规定及评析

我国1994年《仲裁法》第十六条第1款对仲裁协议的形式做了规定:仲裁协议包括合同中仲裁条款和其他书面形式在纠纷前或者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由此可知,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三种仲裁协议的形式,即:①合同中包含的仲裁条款;②独立于主合同的仲裁协议书;③其他书面形式。此项规定相对以往来说有很大进步。它在努力摆脱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对合同形式进存强制性干预的阴影,尽力抗拒着由此而生的行政影响的历史惯性,迎合着仲裁去行政化的时代要求,尽可能还原仲裁民间性、自治性的本来面目,使仲裁法制更加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然而仍存在着一定缺陷。由于对其他书面形式的规定过于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对其他书面形式做了弥补,规定其包含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三)印度尼西亚的相关规定及评析

1999年《印度尼西亚仲裁与争议解決法》

(Law No.30 of 1999 Arbitration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s)(以下简称印尼仲裁法)第4条第2、3款对争议发生前所达成仲裁协议的形式做了规定。第2款规定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合意需包含在当事人双方签订的文件中,第3款的内容是:通过仲裁解决纠纷的合意包含在信函交换中的,包括信件、电传、电报、传真、电子邮件或其他通信方式,则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此种信函接收记录也可以达到与文件相同的效果。7而印尼仲裁法第9条另有规定:①一旦当事人双方选择仲裁解决他们之间已经发生的纠纷,则必须以签署书面协议的方式表明将仲裁作为此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意思。②若当事人双方无法签订本条第①款说规定的书面协议,则该书面协议必须经过公证。由此可知,印度尼西亚仲裁协议的形式因签订时间不同,要求也略有所不同。尽管都需要是书面形式,但在争议发生前就达成的仲裁协议构成书面形式的规定与我国大致一样,灵活多样。而争议发生后才达成的仲裁协议必须以签署的方式或公证的方式构成书面,规定更为严苛,过于死板。跟国际发展的潮流不符。

三、两国仲裁协议实质要件之比较

一个有效的仲裁协议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质要件。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各国法律中都没有就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应具备的要素作出统一的强制性规定。[6]

(一)仲裁协议常见的示范条款

(1)《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给出了这样的示范仲裁条款:当事人双方得要求加入以下内容:①任命机构应为(机构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②仲裁员人数应为(1或3人);③仲裁地点应为(城镇或国家);④仲裁程序所使用的语言(一种或多种)应为××。

(2)《伦敦国际仲裁院示范仲裁条款》规定不论是就未来争议还是现存争议达成的仲裁协议,提交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的都建议使用以下条款:仲裁员应为()名;仲裁地点应为();仲裁程序使用的语言应为();合同的管辖法律应为()的实体法。

通过比较分析以上较有代表性的示范仲裁条款,综合大多数国家国内的仲裁立法和司法实践,一般认为一项有效并具有可执行性的仲裁协议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提交仲裁的事项、仲裁机构、仲裁地点、仲裁规则及仲裁裁决的效力等。但需要说明,仲裁协议的内容绝不仅仅包含以上几个方面,而且仲裁员的选定及人数的确定、仲裁所用的语言、仲裁准据法等内容可以是仲裁协议内容的一部分,但其作用是方便仲裁协议的执行,一般不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二)中国的相关规定及评析

我国1995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在第17条中关于仲裁协议无效又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1.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3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同时第18条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可见在我国,有效商事仲裁协议的实质要件包括当事人有行为能力、请求仲裁意思表示真实、争议事项合法及明确约定的仲裁委员会。

从仲裁制度发展趋势来看,该规定实际过于苛刻。仲裁协议内容方面实际上可以分为必备因素和选择因素两类。只要具备了必备因素,仲裁协议就是有效的,选择因素的有无对仲裁协议效力有无没有影响,他们存在的作用仅仅在于使仲裁程序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只要协议中涉及的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内容合法,它就是一项有效的协议。我国将选定仲裁委员会这一选择因素作为必备因素,必然会导致一些仲裁协议无效,造成一些仲裁案件流出我国“市场”。

(三)印度尼西亚的相关规定及评析

与仲裁协议的形式要件一样,印度尼西亚仲裁协议的实质要件也是区分两种不同情况作不同规定的。争议前所达成的仲裁协议按第五条的一般规定:“只有经过双方当事人完全授权,涉及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商事权利的纠纷才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在印尼,争议前的仲裁协议的实质要件只要具备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即可。然而争议后所达成的仲裁协议特别规定在第9条第三款:“本条第(1)款中所规定的书面协议必须包含以下内容:“a.纠纷的主题事务;b当事人双方的姓名及住址;c仲裁员的姓名及住址;d仲裁员或仲裁庭作出仲裁裁决的地点;e秘书的姓名;f纠纷解决的期限;g仲裁员意愿的声明;h纠纷当事人双方愿承担一切通过仲裁解决纠纷所产生的必要费用的声明”。而且,在第四款又进一步规定:“缺乏本条第三款规定事项的书面协议无效。”由此可知,印度尼西亚在对待争议后所达成的仲裁协议要求非常严苛。虽然此种规定是出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也有利于后续仲裁程序的顺利进行,但是极易造成仲裁协议的无效,也不符合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发展趋势。而且其中仲裁员的姓名及住址、秘书的姓名、纠纷解决的期限等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必须在选定仲裁机构以后,在其协助下才能完成。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与印度尼西亚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上都是比一般国际做法严格的,两国的规定同中有异。在形式要件上,两国都需要用采用书面的形式,且构成书面形式的表现也一致。但印尼在争议发生后才达成的仲裁协议上有严苛的特别规定,必须以签署的方式或公证的方式构成书面。在实质要件上,两国都需要具备仲裁的意思表示和仲裁事项,但我国还需要选定仲裁委员会。而对争议发生后才达成的仲裁协议,印尼仲裁法要求有更细节的规定,甚至包括仲裁员的姓名及住址、秘书的姓名、纠纷解决的期限等。

因此,我国商人在签订仲裁协议之前应了解印度尼西亚具体的仲裁规定。尽量选择在我国仲裁。如果需选择在印尼仲裁,对争议发生前签订的仲裁协议,如果按我国规定的内容来签订,在印度尼西亚也是有效的;但在争议发生时才签订仲裁协议,商人们就应格外注意完备签署的手续,还要完备仲裁协议的内容,以免造成仲裁协议的无效。

参考文献:

[1]陈卫旗,孟雁.中国与东盟国家仲裁协议及其效力认定之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2011.78.

[2]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第95页.

[3]何丽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有效性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9,18.

[4]江伟,李浩.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J].法学评论,1995(4)期.32.

[5]王凡.论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及其认定[D].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8.17.

[6]刘晓红.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理与实证研究[D].博士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4.37.

作者简介:

篇5:有效仲裁协议

浅议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的认定

摘要:仲裁作为独立于诉讼之外的解决民商事纠纷的途径,具有保密、程序简便、结案迅速等优势,但这样一种较于法庭诉讼更加节约法律资源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法律途径却由于我国在仲裁法及其相关制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而使得仲裁的优越性难以彰显,因此,对我国仲裁制度中关于仲裁协

议有效性这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仲裁和仲裁制度进行完善。

关键词:仲裁、仲裁协议、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认定

正文:

仲裁作为独立于诉讼之外的解决民商事纠纷的途径,由于其保密、程序简便、结案迅速等优势,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并活跃于法庭诉讼之外。但在我国,由于仲裁法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除了使得仲裁这一解决纠纷的法律途径不为广大公民熟知了解之外,还导致仲裁优越性难以彰显,在实际运用和案例中屡屡出现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集中体现在对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仲裁财产保全问题、仲裁裁决的司法复审制度的设置上。因此,在这里,我将要展开论述的,是关于仲裁协议的有效性问题的论述。

一、仲裁和仲裁协议

仲裁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正义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将争议的事项交非司法机关的第三者进行审理,并由其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双方当事人对此有义务执行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

[1]。仲裁与诉讼具有以下几个区别:(1)仲裁具有自愿性;(2)仲裁具有专业性;(3)仲裁具有灵活性;(4)仲裁具有保密性;(5)仲裁具有效率性;(6)仲裁具有经济性;(7)仲裁具有独立性。以上这些与诉讼的区别,正是仲裁所具有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仲裁具备了简单、快捷、经济等优越性。

而仲裁协议是启动仲裁程序分关键,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仲裁自愿性的特点。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共同意思表示[2]。因此当事人只有在订立有效的仲裁协议之后才能将争议以仲裁的方式解决。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涉及到对当事人的效力,对仲裁机构的效力,对人民法院的效力。而依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仲裁效力的不同认定将导致不同的结果;一是对确认有效的仲裁协议,仲裁庭应当受理当事人提出的仲裁申请,并予以审理、裁决,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二是对确认无效的仲裁协议,除非另达成仲裁协议,否则当事人只能就其争议向人民法院起诉。

基于以上原因,对仲裁协议有效性的确认是整个仲裁程序开始的要素,对解决仲裁和仲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二、仲裁协议的效力

仲裁协议的效力是指仲裁协议对以上仲裁主体以及人民法院的约束力和有效性。一份仲裁协议一旦生效,将会产生如下的效力:

(1)对当事人的约束力。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直接的法律效力在协议成立后产生。这种效力表现在:第一、不得向法院起诉,除非双方当事人另外达成变更协议。如果一方当事人就协议规定的事项提起了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则有权利向法院以仲裁协议提出异议。第二、履行裁决义务,双方当事人均有义务履行仲裁庭作出的裁决。总的来说就是生效协议约束了当事人就特定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的权利,而承担了不得向法院起诉的义务。

(2)对仲裁员和仲裁机构的约束力。这种效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仲裁协议规定了仲裁机构的受案范围,仲裁机构只能受理当事人在仲裁协议中约定提出的仲裁事项。对于任何超出仲裁协议范围的事项,仲裁机构无权过问。如果仲裁机构就这些事项作出裁决,当事人有权拒绝执行,或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二是发生了争议,任何一方当事人提请仲裁后,另一方在规定的期限内不指定仲裁员、不答辩或不出庭应诉的,仲裁机构有权代为指定仲裁员,仲裁庭有权进行缺席裁决。因此有效的仲裁协议是仲裁员和仲裁机构受理争议的依据。

(3)对法院的约束力。由于法律赋予仲裁协议具有排除法院司法管辖的效力,因此当出现一方当事人不遵照仲裁协议中的约定,拒不参加仲裁,而是向法院提出司法诉讼的情况,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予以抗辩,请求法院予以撤案。而法院必须撤案(协议无效除外)。而且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规定,作出的裁决是终局的裁决,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向法院提出上诉、申诉,不得要求变更管辖,除非裁决出现了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况,法院才能撤销裁决。

(4)生效协议时裁决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国际公约及许多国内立法都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仲裁裁决,他方当事人可向有关国家法院凭借有效的仲裁协议和裁决书,申请强制裁决。另一方面,无效的仲裁协议是构成有关国家拒绝承认和执行有关裁决的理由之一。因此,我们说: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依据。

三、如何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

依照我国仲裁法第四条第六条第16条规定,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应具有以下三个要素:(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事项,即法律规定的可交付仲裁的争议事项。(3)选定的仲裁机构。没有约定仲裁机构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以上是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的依据,接下来我将分几类详细论述确认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否有效的其他一些判断依据。

(一)普通情况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及有关实践处理中的原则,仲裁协议的合法有效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首先,签订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具有缔约能力,即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其次,当事人选择仲裁意思表示必须真实。意思表示真实,要求仲裁协议必须是当事人自愿达成,故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的仲裁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再次,仲裁协议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因为,签订仲裁协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然后,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具有可仲裁性;即仲裁协议约定提交仲裁机构仲裁的争议是法律规定可以仲裁解决的争议。接下来的是,仲裁协议应有明确的仲裁事项和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并且仲裁协议必须具备法定形式;即不管是仲裁条款还是在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必须是以书面的形式订立的。最后,当事人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意思表示不得由非当事人转达。

(二)特殊情况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

相对于普通情况下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对一些如无效合同的仲裁协议、合同被解除或终止后的仲裁协议等特殊情况下的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显得更为复杂,但这些特殊情况在实践中又是经常出现的,因此接下来将要论述的,将是本文的重点。

(1)、无效合同的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合同一旦被确认为无效合同,则意味着合同的自始无效,也就是说,合同中的条款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约定是自始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也就不存在合同条款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在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争议的问题,进而不会出现仲裁协议中约定提交仲裁的争议事项,或者虽然出现,但由于合同的无效导致这些争议的出现被否定,最终使得仲裁协议的效力无法得到实现。但合同的无效并不导致仲裁协议的无效,而只是导致仲裁协议效力的具体表现由对仲裁协议约定事项争议的解决转变为对合同本身效力的确认,一旦合同经相关机构确认生效,那么仲裁协议还是生效的,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2)、合同被解除或终止后的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合同被解除或终止的前提均为合同的有效成立。合同被解除或者被终止,其实际上被解除或终止的是作为约定双方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的主合同,而不是终止或解除作为约定程序性问题的从合同,故我国仲裁法也规定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3)、合同变更后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虽然我国仲裁法也规定了合同的变更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由于合同的变更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因此不同原因导致的合同的变更,也将导致其仲裁协议的效力有所不同。第一种情况:合同内容变更后的仲裁协议的效力。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就合同的内容进行变更,是对主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进行补充或修改,因而不影响作为程序性性质约定从合同的仲裁协议的效力。第二种情况:基于合同转让导致的合同主体的变更,则原仲裁协议对于新的主体仍然具有约束力。这是因为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将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权利义务转移给第三方,使第三方取代自己成为合同的主体,这种合同的转让的法律行为本身就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其效力当然及于合同中的全部条款包括仲裁协议。第三种情况:由于法律规定而使合同主体变更后仲裁协议的效力。这里的法律规定的情况,指的是根据法律的规定出现法人分立、合并、撤销等法律事实,使新的法人代替原法人而成为合同关系的主体。在此情况下发生的合同权利义务的转移,完全不同于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协议而使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因为合同主体的分立、合并和被撤销均不是经过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为的法律行为,而是基于法律规定或者说是国家的强制力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而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这种情况,完全不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愿。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未经双方合意,其效力就及于变更后新的合同主体,有悖于仲裁协议的本质属性。因此,基于法律规定而引起合同主体变更后,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否继续有效,取决于双方当事人是否就此达成新的合意[3]。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仲裁协议有效性认定的途径,根据《仲裁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均有权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具体来说,当事人可以向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委员会或根据仲裁协议的约定推定的仲裁委员会请求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该仲裁委员会应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决定;同时,当事人也可请求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委员会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该中级人民法院应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裁定。虽然说在这里当事人有两个选择,但法律还是规定有司法优先原则,即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决定,另一方请求法院裁定的,由法院裁定,法院就仲裁协议的效力的确认享有优先裁决权。

综上所述,仲裁协议是仲裁制度的基石,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进行认定是仲裁机构会受理仲裁案件、进行仲裁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人民法院承认执行仲裁裁决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仲裁协议的效力得到认定的基础上,整个仲裁程序才能最终展开,毫无疑问,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是贯穿在整个仲裁过程中的。在此,这篇论文是为了对我国仲裁制度中对仲裁协议的有效性认定方面的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论述和分析,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对整个仲裁协议有效性的认定制度有一个概述,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仲裁这一最大限度节约法律资源和当事人财力物力的纠纷解决方式得到完善并最终广泛应用到民事纠纷的解决中去。

注释:

[1]:《仲裁法精要与指引依据》 吴杰 编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P3

[2]:《仲裁法精要与指引依据》 吴杰 编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P37

[3]:《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 上海仲裁委员会·王泽云

参考书目:

《浅议仲裁协议的效力》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10-02 10:23:00 ]作者:赵朝平

《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 上海仲裁委员会·王泽云

《仲裁法精要与指引依据》 吴杰 编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第一版

《仲裁协议的效力》http:///sikao/book.php?id=7254

篇6:仲裁协议书格式-仲裁协议书

当事人:

当事人:

当事人双方愿意提请仲裁委员会按照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如下争议:

(争议的事项)

(1)……

(2)……

(3)……

当事人名称: 当事人名称:

地址: 地址:

签字(盖章): 签字(盖章):

(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一定要准确。)

[仲裁协议书格式_仲裁协议书范文]

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我们经过协商,愿就年月日签定的合同第条约定的仲裁事项,达成如下补充协议:

凡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申请仲裁委员会仲裁,并适用《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

当事人: 当事人:

签名(盖章): 签名(盖章):

日期: 日期:

[仲裁协议书格式_仲裁协议书范文]

甲方:×××××公司。

住所:×××市××路××号。

法定代表人:王××,男,45岁,系该公司总经理。

乙方:××××局××公司。

住所:××市××路××号。

法定代表人:李××,男,38岁,系该公司经理。

双方于1994年3月1日签订并经××市公证处公证了松散型联营汽车运输煤炭业务的《联营协议书》,联营的1年期限已经届满,双方未获得利润;又实际联营半年多,仍未见利润。有鉴于此,双方一致同意选择呼和浩特仲裁委员会确认联营业务终止,解除联营协议,分割联营投资购置的固定资产,分担债务,分享债权,彻底清算双方的联营业务。双方一致接受呼和浩特仲裁委员会依据我国《仲裁法》和国家的示范仲裁规则以及该会自己的仲裁规则,对上述纠纷所作的一次性终局裁决结果。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签字):

上一篇:毕节学院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计划改下一篇:教师致校长的辞职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