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2024-06-21

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共10篇)

篇1: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小学生的身心所处阶段,决定了其还不具备完善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还不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明辨是非,因此,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必然性需求。然而,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模式陈旧僵化,缺失情感渗透教育模式使得成效不佳,这使得教师要倾注积极的情感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疑释惑,从而凝聚学生的人心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德育教学活动,使德育教学活动富有活力。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策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施以批评、讽刺打击的评价,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沮丧感、自卑和敌意心理乃至一蹶不振;如果教师施以鼓励和激励,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充满信心和斗志,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导向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要发挥积极情感的疏导和引领作用,使小学生在正能量的感召下其充满动力和活力的思想品德得以培育,最终不断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

1小学德育本质属性要求发挥教师积极情感的必要性

德育,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培养思想品德使其具有一定道德评价和选择标准的过程,而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教学工作。学校德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育德者的引导下,在道德认识、情感和言行上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对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和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儿童为主体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越发引起人们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综合性对当前小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和挖掘,不难看出小学生已经处于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小学生的身心给予重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例如在城镇,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中儿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骄横无理、是非不分等现象日趋严重。而在农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留守家庭的儿童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由于他们长期缺失情感关爱和德育引导,使得他们自卑、敏感、封闭等。这就使得在现代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和社会要重新调整教育方向,狠抓学生特别是儿童的德育问题,使大量潜在的儿童家庭危机问题得以遏制和解决。因此,这需要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师的情感引导教育,以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形成交互沟通,在道德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一种关注、认同和尊重,进而也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2剖析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2.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双重身份,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情感倾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乃至鞭笞和激励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品德还处于萌芽和催生阶段,他们没有一定的品德理念和标准来参考,很容易依着小学生的爱好来做事,不可避免地就会对社会、家庭以及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这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小学生的品德动向,从品德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在判断标准、价值方向和正确观念方面给予阐释和灌输,促使小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现象、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等,最终以良好品德教养不断促使小学生获得学业发展。

2.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德育一般都是通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守则和规范来推动实施的,守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言行起了一定的约束和纠正作用,但是这种约束和纠正只是浅层性的教育,未能够使小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言行缺失之处,并切实自觉自愿地按照正确的标准去完善自我,因此,具有时效性,小学生的德育示范行为还会不时重复发生,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目的。因此,需要教师以生为本,以小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以正面的情绪、正能量的评价和推心置腹的沟通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引领,最终使小学生的德育教化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3教师倾注积极情感,用心换心,开启学生德育教化之门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小学生与教师形成每日相伴的亲密师生关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牵绊着小学生的心灵,无不影响着小学生的情绪。因此,对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修为修行和职业道德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调整主观情绪、严守职业操行从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和情感需求出发,循序渐进地、春风化雨般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现象分析、德育观念灌输和德育言行纠正和鼓励,以便于使小学生感受到关怀、尊重和认可,从而使小学生放下师生隔阂包袱,以积极的心态去向教师沟通,并愿意听从教师意见和建议从各个方面来纠正自己的不良德育言行,以正确的标准和观念去培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素养,也就实现了小学德育教化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做一名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德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用视频的形式,把社会不利于社会以及他人的不文明社会现象(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吐痰、打闹,无视交通规则闯红灯,公交车上乱扔垃圾和占位置等)展示出来,以非主观和理性的情绪对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失范之处给予客观分析和评价,并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各个角度回答,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教师与日常小学生德育实例相结合,树立身边德育小模范,对他们的良好德育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于德育有失的学生要以朋友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以便于让学生信赖教师从心底接受德育教化。那么,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发挥出来。结语毋庸置疑,积极的情感也是教师的职业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施教方式和成效如何,直接决定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成果如何,因此,学校要不断引导和督促教师以积极情感教学模式开展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达成一致共识,从而使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来明.浅谈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42-143.

[2]贾艳杰.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155.

篇2: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小学德育的本质及其在新形势下的新走向,让我们反思传统小学德育模式的不足。教师积极情感在小学德育中作用和有效性,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努力方向。从情感德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对于加强小学德育的到位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情感;小学德育

美国学者诺尔特曾有过这样的名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由此也可以看出,外界的情感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应该倾注其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带动德育的施行和发展,使小学德育更加有效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小学德育施行的现状和误区

小学德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德育领导班子,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包括了德育处、工会、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但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中,包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质上的品德教育,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对德育认识的狭隘,造成德育工作方法单一,这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仅通过每周一至两节的思想品德课来进行;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或互相的责任推诿,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变成了某一方的责任,这种缺乏学校和家庭整合的德育培养,必定是不完整的;并且,在小学德育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就随意对学生进行处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简言之,就是在德育中对学生提出了太多的规则和要求,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的情感这一方面。面对德育施行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从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要真正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关键。

二、学校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走向决定了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发展。德育以道德价值的引导为核心,教师在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道德价值引导过程中,极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而这一情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德育中应倾注自己积极的情感,表现向善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学生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使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随着变化。小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是,小学德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德育也更应该注重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从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在德育发展的这一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积极的感情,才能对儿童的现实发展需要更加了解,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幸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潜藏的情感危机亟待解决。再如,随着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在家庭教育、情感关爱等方面严重缺位。当前小学生群体中,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袭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必然使小学德育失位,效果欠佳。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努力方向。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情感,就是要“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在德育中有很大的作用,“情感是德育中关心人、了解人和凝聚人的有效武器”,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学校的德育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1.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良好地氛围中使学生的品德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其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如友谊观念、公正观念等,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此时教师给予良好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就能密切道德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不断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中更多的是通过规则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规则固然重要,但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会发现小学生对规则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也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而由此进行的`德育显然是失败的。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初步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他们学习怎样在进行道德判断、推理的时候采取比较中立、客观的立场而‘非个人’的立场,尽可能考虑到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

四、如何培养积极的教师情感

教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就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也深感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耐心渐渐减低。面对这一状况,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包括了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品质,遵守行业道德,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等。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既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又包括了一般知识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形成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信服。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教师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利地进行。在当前新形势下促使小学德育到位,增加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情感教育呼唤有情感素质的教师,”朱小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呼吁,教师情感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氛围。

2.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很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专业性”,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朱小蔓指出:“教师有无情感-人格资质与技能,是否形成情感交往关系或‘情感场’,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或改组等,不仅是判断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情感对教师和学生成长均具有重要价值。进行教师职前培养,明确教师职责,对教师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教师还要进行职后的培训,提供教师心理辅导,注重教师心理的变化,并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积极的教师情感的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这必须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教师间广泛的交流,以及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3.

[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秋良.情感是德育的关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

[4]刘胡权.寻找提升教师情感素质的有效路径[N].中国教育报,,9,19,第007版.

篇3: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一、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 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 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已经成为事实。当然,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 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 此因素从表面上看, 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 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 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 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 从这一角度看,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 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 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综合素质的提高。

1. 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 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1) 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 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 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 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 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 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 起到表率作用, 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 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 等等, 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 规范其品德行为。

2. 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 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 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 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 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1) 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 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 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 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 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 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4.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 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 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 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 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 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 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 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三、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4:浅谈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情感 小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2-02

美国学者诺尔特(Nolte,D.)曾有过这样的名言: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由此也可以看出,外界的情感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应该倾注其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带动德育的施行和发展,使小学德育更加有效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小学德育施行的现状和误区

小学德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德育领导班子,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包括了德育处、工会、团队干部和班主任教师。”学校的德育队伍建设不断完善。

但是,在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误区。其中,包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忽视对学生进行实质上的品德教育,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对德育认识的狭隘,造成德育工作方法单一,这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仅通过每周一至两节的思想品德课来进行;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或互相的责任推诿,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只变成了某一方的责任,这种缺乏学校和家庭整合的德育培养,必定是不完整的;并且,在小学德育中,很多时候并没有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就随意对学生进行处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简言之,就是在德育中对学生提出了太多的规则和要求,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的情感这一方面。面对德育施行中存在的种种误区,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关注学生的成长,从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要真正促进小学德育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关键。

二、学校德育的本质和基本走向决定了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德育即育德,是以道德价值(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为核心的德性教育”。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应努力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发展。德育以道德价值的引导为核心,教师在善与恶、是与非、应当与不应当的道德价值引导过程中,极可能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而这一情感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德育中应倾注自己积极的情感,表现向善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学生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使学校的德育也应该随着变化。小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主要是,小学德育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德育也更应该注重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从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以符合儿童现实发展需要的一些规范或准则、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技能等为重点”,在德育发展的这一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积极的感情,才能对儿童的现实发展需要更加了解,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不幸的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潜藏的情感危机亟待解决。再如,随着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在家庭教育、情感关爱等方面严重缺位。当前小学生群体中,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袭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理念,必然使小学德育失位,效果欠佳。教师在德育中倾注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氛围,成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和努力方向。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及其对小学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情感,就是要“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在德育中有很大的作用,“情感是德育中关心人、了解人和凝聚人的有效武器”,教师在德育中投入积极的情感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学校的德育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1. 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良好地氛围中使学生的品德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以及道德情感的发展。

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在小学阶段,其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观念,如友谊观念、公正观念等,都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此时教师给予良好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教师投入积极的情感,就能密切道德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同时不断激活学生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 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以往的小学德育中更多的是通过规则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约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规则固然重要,但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特点,会发现小学生对规则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也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而由此进行的德育显然是失败的。教师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初步的道德认知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更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他们学习怎样在进行道德判断、推理的时候采取比较中立、客观的立场而‘非个人的立场,尽可能考虑到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样的学校德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才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

四、如何培养积极的教师情感

教师在德育中要对学生投入积极的情感,就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也深感压力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耐心渐渐减低。面对这一状况,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1.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包括了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品质,遵守行业道德,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等。

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既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又包括了一般知识素养的提高,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形成榜样的作用,让学生信服。

面对越来越多的压力,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教师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利地进行。

在当前新形势下促使小学德育到位,增加德育的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需要教师自身是情感饱满丰富的人。“情感教育呼唤有情感素质的教师,”朱小蔓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不断呼吁,教师情感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加师生间的情感氛围。

2.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很重视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队伍建设,但当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比较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上的“专业性”,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朱小蔓指出:“教师有无情感-人格资质与技能,是否形成情感交往关系或‘情感场,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或改组等,不仅是判断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情感对教师和学生成长均具有重要价值。

进行教师职前培养,明确教师职责,对教师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教师还要进行职后的培训,提供教师心理辅导,注重教师心理的变化,并且充分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与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积极的教师情感的形成,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重要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而这必须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教师间广泛的交流,以及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刘晓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9,3.

[2] 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秋良.情感是德育的关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

[4] 刘胡权.寻找提升教师情感素质的有效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4,9,19,第007版.

篇5:浅谈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道于戈小学 张可欣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景芝小学 田小令

主要内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以形成他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面广、量大、时间长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掌握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关键词

课堂教学

德育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一、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无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由于通过课堂进行的德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上的,经过了逻辑谁和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领悟,所以培养的思想品德是自觉的、稳固的;而且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

三、要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

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篇6: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对小学生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习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课堂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只有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内容通过以下几条来阐述:

一、以生命影响生命,提高教师教学德育意识和强化德育课程意识

教师的德育意识必须强化。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

教师的表率意识必须强化。教师是学生心智启蒙、培育、发展的导师,是学生心中睿智聪颖和德行高尚的人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乃至衣着服饰都可能是学生关注、品评、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从外表到内心都必须是学生的表率。老师写字的一个动作、上课说话的一个表情、讲课时的举动等等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小学生的模仿力是最强的时候,所以说,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甚至上课教学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不起眼的一句话也应该注意,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品徳优良的学生。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做;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要首先掌握,“给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要学生养成的行为规范,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当老师的要首先模范遵守;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

二、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构建德育教育框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周围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认真学习,热衷于玩电脑、游戏机,甚至赌博等。要纠正这些不良倾向,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政治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仅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领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试成功的乐趣。

我想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形成立体知识网络,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灶,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甚至保持很久。对于不善思索的学生来说,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分享小组成功的喜悦,认识到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及创造的价值。对优异者则受益更多,这各学习策略给他们创造了更宽阔的舞台,发挥其辐射力,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别人学习,对他们完美人格的塑造极有帮助。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语言更明晰。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展开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这种同龄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更容易使他们掌握互惠的原则,懂得社会规范的道理,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五、从“心”出发,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提高。

(一)以真诚的关爱激发他们的向上意愿

铁不能因恨成钢,苗不能以拔助长,只有靠船下篙,因人施教,以真诚的爱去体谅我们的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求学向上。

(二)以欣赏的心态对待他们的点滴进步

篇7: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情感教育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由于小学生的不成熟的思维,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1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

1.1积极健康的正向情感:第一,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等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倡导从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这些小事做起。第二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规范、思想品德和礼貌礼仪教育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正向情感。教导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正义感。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行为和健康的个人情感。要教导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社会中的人,要勇于追求真善美。

1.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考虑,引导学生清楚内心真正的需要,形成良好、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一是根据他们的情感、意志随年龄的增加而成熟,让他们感受自我、认可自我,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教导学生时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反思来调整不良情绪的影响和控制消极情绪。

1.3激发对外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小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内心体验、他人和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关系。教导学生要以正确的认知去认知客观世界,对不良情绪问题所引起的与外界的冲突,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通过自我调整跨越痛苦,使之成为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获得心灵的成长动力。

2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因为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应该要注意对其引导。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6岁小男孩去上学,因为他与同学打赌,说让他爸爸开丰田霸道去送他上学,可是正赶上是他爸爸出差,让其舅舅开普通的车送他去上学,他觉得丢人,闹情绪就没去上学。通过这个例子分析,如果不及时纠正他的这种错误的攀比观念,久而久之就会无限的被放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如果攀比的蔓延之风不被遏制,小学生就会产生扭曲的价值观,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孩子最童真的时代要以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从爱出发,了解、关爱学生: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从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关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会因为一点点不顺利的小事或是不和自己的想法就可能走上极端,这是非常可怕现象。教师要把爱学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孩子那样,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波动时要及时的进行疏导。教会他们如何克制这些不良情绪。

2.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坚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生们能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难题和遭受的失败的抗打击能力不容置疑。与此同时要教导学生们要有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淡然的面对生活的挫折与所遇到的困难。还要是他们要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发挥长处,增加自信,并保持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2.4帮助学生自我调控情感:尽管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背景和环境各不相同,但都会在学业、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家庭暴力、失业、离婚等现象,他们内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充满友爱的氛围,使那些心灵曾经受伤害的学生有集体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要重点呵护那些经家庭变故的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疏导。可以教导学生通过写日记、找人倾诉、听音乐等方式发泄或转移其不良的情绪。在发生冲撞时时,教导学生要保持冷静,从而提高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

2.5创设丰富的情感教育情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用通过创造丰富的班级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正向情感。第一,可以设计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公益互动,艺术鉴赏活动、文体活动等。第二,教师要善于建立争当典范的教育情境。原因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如社会上的英雄和模范事迹,通过这些事迹来共鸣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形成自身的正向情感。

2.6注重形成情感教育合力:要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合力开展情感教育。第一,充分调动老师进行情感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开展情感教育,班主任老师要和班级各任课老师展开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的解决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任课老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的各类活动中,和学生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积极发挥他们在教导学生的作用。第二,学校从整个校园营造一种注重情感教育的大环境。在学校有关领导的鼓舞下,创造愉悦民主,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再次可以与家长商议举办家长会和亲子活动,强化家长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这难得的机会中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最后,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要时刻注意孩子成长内心的需求,并为孩子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3结语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班级的管理效率。小学教育的重点更注重孩子是否健康的成长和如何教他们如何有优良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小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能成为什么养的人。只有把“德育”和“才育”二者兼得才是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姜玉敏.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119-119.

[2]杜保珍.浅议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5,(5):246.

篇8: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 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 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 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已经成为事实。当然,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 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 此因素从表面上看, 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 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 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 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 从这一角度看,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 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 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 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综合素质的提高。

3.1 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 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 物质层面。

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 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 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 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 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 精神层面。

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 起到表率作用, 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 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 等等, 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 规范其品德行为。

3.2 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 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 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 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 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 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

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 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 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 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 提高课

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 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 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 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 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 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 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 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 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 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 2007, (7) .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 1995, (4) .

篇9: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展开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學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桥梁。对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隋感教育方案,实现有效教学。

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如今,技校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技校都在面临招生难的问题,而且最终进入技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这部分学生开始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放低,但是内心又非常脆弱,还怕被别人看不起。技校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校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技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中应用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多关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为学生考虑,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生和特点。但是技校德育课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单一,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三是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四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在技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出“德”,也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中的实施策略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情感教育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德育课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青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需要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情感教育下,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要多为学生提供课堂回答和提问的机会和时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课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以情动人,最终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多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分层提问。很多技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教育下,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而且要分析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手段,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手段。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不能盲目,更不能心急。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提问。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高问题的难度,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情感教育下,德育课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理念,并帮助学生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家长需要与教师共同努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家长平时l亡于工作,没时间关心子女,甚至直接把子女送到爷爷奶奶身边,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会比较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给家长,与学生家长一起探讨情感教育方法。家长也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不要让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必须不断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满足情感教育需求。

德育课是技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情感教育在技巧德育课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德育课教学中,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德育教育中,家长需要和教师一起努力,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针对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调整对策。家长要对关心学生,陪伴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学校,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以情动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

篇10:教师情感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要性

在中职德育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 杨柳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教学,是指促进教学活动健康发展的教学过程。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课内外沟通的必然纽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切实提高德育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是必要的。情感教学不仅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有效激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一、德育课堂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因为中职生大都来自未能考上普高的成绩相对落后,组织纪律相对松懈,对自己要求相对不高,道德规范相对薄弱的初中毕业生,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上出效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德育的育人功能又更加突出了其在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激活中职学校德育课,切实提高德育实效,真正实现其育人教化功能呢?在德育课中,实施情感教学是关键。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

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这样剖析爱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情感是教育的基础。而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要求要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怀及精神追求。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环境、评价等要素全面入手,系统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在实践上为情感教学的实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只有把情感教学运用到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把德育课上活,才能完善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最终完

成德育课的教育目标。

二、德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存在内容单调,课堂沉闷现象;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缺乏关注,这种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而情感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和效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质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不可缺失的巨大作用。实施情感教育,在教师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下,将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行,从而使学习行为得到情感影响的强大动力。

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被应试教育无情“淘汰”的所谓“后进生”。学生本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多处于学生群体中的

下游,绝大多数文化课基础学习成绩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业上的差距,让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又决定了他们逆反的性格,两者的矛盾直接影响到他们正常情感的培养。加上这些学生成长的家庭多数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往往不高,不懂得、也不善于与子女进行恰当的沟通。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叛逆心理较一般学生强。他们期待被关注、被尊重、被关爱、被表扬、被赞赏,找回曾经有的或期待有的心理感觉。把握中职生的这些情感特点,并在德育课教学中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教育,这将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的德育理教学中缺少必要的情感,就很容易形成空洞说教,从而使学生感到德育课堂枯燥乏味,并最终产生厌学情绪。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

只有把情感注入到课程中去,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无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运用一定的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课堂教育过程的情感化,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诚的、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的主观认可、教师认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把握学生的情感要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使德育课教学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力,才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自身匮乏情感,那么就不能让学生觉得亲近,不能在教学中建立一种稳定而和谐的“情感场”,学生往往会怀疑其教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师生的情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 共鸣”。学生对于教师的谆谆教导,可能会口服心不服。反之,教师若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或“征服”学生,那么,教师的赞扬则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教师上课时应设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排除其他因素干扰,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状态中。驾驭自己的情感应该是德育教师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我们应该定好目标、孜孜以求。实施情感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

基本原则就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催生学生的情感。具体来说,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共享进步、共同克服困难与挫折,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体会、欣赏教学中的美,感受德育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教师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就要以实际行动熏陶学生,就要发挥自己的“榜样”功能,以“情”生“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能对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有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没有情感的教学是空洞的教学,很难将德育课堂上得精彩,学生不带情感学习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德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导教,以情促教,以情优教。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

上一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介绍——三人行整理下一篇:申请入团思想汇报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