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024-06-06

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精选6篇)

篇1: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在中央银行对独立性的要求空前高涨的今天,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到最适合其发展的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是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组成的。总行是国家领导、管理金融业的职能部门。它主要是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把握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动态,具体操作一些总量性业务和监管全国性金融机构,集中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及基准利率调节权。分支行则是总行的派出机构,是贯彻实施国家货币政策、按照授权负责金融行政管理和金融业务监管的具体单位。分支行的职能主要是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依据法规对本辖区所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协调、监督、稽查等,为各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有序运作提供完善的服务。分支行的具体职能包括:金融监督管理、调查统计分析、横向头寸调剂、经理国库、现金调拨、外汇管理和联行清算等。分支行要接受总行的垂直领导。

中国人民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成立后的长达30多年的大一统银行体制下,执行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重职能,无独立性的规定,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被并入财政部。可以说,1984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只是财政部的附属物,无独立性可言。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信贷计划的制定、货币政策的调整、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金融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获得了相应的独立性。

针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比如中央隐含制定货币政策目标的独立性和采取货币政策手段的独立性。同样可以从法律赋予、与政府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法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及履行职责时的主动性大小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而明确了我国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对立行使职责。同时还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以外的其他有关的货币政策事项做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其核心职责方面不独立于国务院,它必须接受国务院的领导。从立法上看,在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方面,它是从属于中央政府的。由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上有很大的技术垄断性,因此很少遭到国务院的否决,从而弥补了独立性的不足。

从这里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选择和制定上的独立性并不是很强。货币政策具有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制定,受到国务院的干预,可能会导致政策偏向于政府行事的目的,忽略了长期的效应,产生时间不一致问题。

二、中国人民银行隶属关系的独立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的隶属关系,即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是国务院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目标上,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是一致的,同时又对国务院保持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作为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可以直接依法行使对金融业的监管权力。这样,符合了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使货币政策和政府颁布的其他政策相互作用,以促进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三、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关系的对立性分析

中央银行相对于财政部的独立性是衡量各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一个具体标志。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年成立到1993年的45年中,一直没有同财政部真正割断直接融资的联系,其向财政部的透支与借款(长期性)余额到1994年末约占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2.2%。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贷款也有相当部分本应财政支出负担的项目,如贫困地区的公共设施、国有企业的亏损、粮食企业的亏损补贴、非营利性的公共基础设施等。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之间的这种直接资金融通关系不仅损害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使中央银行不能自主的决定自己的资产选择,更严重的危害是赤字压力可能造成通货膨胀,损害全体货币持有者利益。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我国中央银行相对于财政部的对立性有了突破性进展。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部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这样,中央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直接融资关系基本割断了,间接融资关系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来进行。这也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和财政部的关系,更像是财政部的资金来源,是中央银行不能独立的采取政策,一味的纵容财政部的各种行为,致使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效率都下降了。后期改革和,中央银行才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不再是财政部的附庸,中央银行可以把资金用在更具有意义的地方,同时也提高了财政部的行政效率。从而使效益的到最大化体现。

四、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的产生程序、任期长短、权力大小的独立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国家主席任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副行长协助行长工作,其他官员和职员都是行长的下属。行长通过委任将其权利分解下放,但是保留最终权力,并且对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全部领导责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新旧中央银行法都没有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的任期作出规定,其结果是随着政府的换届,人民银行行长和副行长也往往随之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人民银行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五、中国人民银行财务自主权的独立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很大的财务预算自主权。人民银行的预算经国务院财务部门审核后,纳入中央预算,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对国家作为出资人是否对人民银行的活动享有表决权没有明确规定,但那时财政部代表国家作为人民银行的出资人,不得干涉人民银行依法履行法定的职责。

六、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政府其他部委的独立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据诶的那个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第三十二条规定了人民银行有权对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开展业务、从事金融服务等直接相关的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九种行为直接进行监督,主要包括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执行人民币管理规定等行为。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在通常情况下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日常性的监督检查,对于人民银行为了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的,则可以建议银监会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七、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其分支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超脱程度。在按行政区设置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情况下,每一省、市和大部分县都有分支行,多年来地方政府对当地人民银行的干涉比较大,中央银行在地方经济活动中的对立性较小。198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改革,撤销了省级分行,按经济区域设立了9家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提高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从而人银行法对于这方面的规定产生实际的效果。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已基本确立,但是与中央银行独立性较强的模式相比(例如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其独立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由于建立初期的特殊性以及之后发展的探索,正在逐步完善。最大的问题便在于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作为管理国家的部门,其政策目标有很多,金融市场的目标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很多时候,政府会为了其他目标短期的牺牲金融目标。中央银行作为专业的机构,其主要目标即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其实,二者本质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时间不一致问题的存在,如果中央银行没有独立性的话,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意义。

虽然,也存在反对中央银行独立的声音,称其独立是不民主的行为,专业人士的管理并非人民的意志。但是我觉得,对于金融市场这种本身就专业性很强的市场,让中央银行独立,也许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吴佳熹

201041024金融学院

篇2: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1995 年3 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确立了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 即在国务院领导下的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能否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就产生了我国人民银行是否需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的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领导原则下,人民银行接受政府领导,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稳定币值,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只有经济增长,币值稳定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增长又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充分就业提供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是国务院组成人员,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这就使中国人民银行具有了中央银行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双重性质,是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与财政部平级,不受财政部节制。《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平行, 分别对政府首脑负责。这种模式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中央银行行长直接对政府总理负责。由于总理不可能对央行事务过细过问,因此央行有较大自主权。②央行作为行政部门,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 可以直接依法行使对金融业的监管权力。③央行的重大决策必须经总理批准, 即在决策上没有完全独立性。但从《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的规定看, 除在利率, 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三方面的决策必须上报国务院外, 其他货币政策事项人民银行可自行决定即予执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上拥有很大的技术垄断性, 即人民银行上报的决策方案往往是唯一的可选方案, 或者选择余地很小, 使得在技术方面难以否定。这种技术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决策独立性的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货币政策自主权。历史实践证明,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应是保持币值稳定。为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职能,实现币值稳定的目标,必然要求人民银行保持很高的独立性,能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法》从法律角度确定了人民银行的地位及其各项职能,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地方的干涉”。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47 年来首次被确认其独立性。1997 年, 中国人民银行内部设立具有决策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 由货币政策委员会自主制定和决策有关货币政策事宜。这更能有效地实现稳定货币的目标, 而且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美联储设有理事会和公开市场委员会,德国联邦银行设有中央银行理事会,日本银行设有政策委员会等。这些都是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起自主决策作用的机构, 其成员都是长期从事银行工作的官员和货币理论专家, 从而可以确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二)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财政部的独立性。这是衡量各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一个具体标志。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在行政关系上,人民银行与财政部都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不存在隶属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在组织上保证了人民银行对财政部的独立地位。②在资金关系上, 该法第27 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 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这样,从法律上基本割断了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直接融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的透支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制约了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因此, 必须禁止财政向人民银行透支, 财政失衡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来解决。同时, 要通过立法规定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和借款期限。

(三)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政府其他部委的独立性。从1983 年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 这个问题就一直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两点:

1.一些部门所属的金融机构不服从人民银行的监管,如超业务范围经营、超信贷规模

贷款等,并且对央行的的处理不服从,由此削弱了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2.向人民银行施加压力, 争取对某些行业多贷款等。在旧体制下, 政府其他部委的上述行为往往十分奏效,这实际上就是参与了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国人民银行法》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在法律上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贷款或担保;二是通过组建政策性银行划清政策性贷款与商业性贷款的关系,堵住了央行提供基础货币与政策性贷款的路子,堵住了政府各部委以“政策性贷款”向央行要贷款的路子;三是在法律上明确了中央银行统管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权。

(四)中国人民银行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这也就是指中央银行分支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过去, 人民银行是按行政区域设置,每一省、市和大部分县都有支行。由于地方政府都担负着组织和管理地方经济的任务, 为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往往对央行分支机构施加干预和影响,如在人事安排、干部任免、信贷规模、央行贷款分配等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向央行分支机构施加压力, 让其向总行多要贷款,同时放松对本辖区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的监管,钻政策空子,严重削弱了央行在地方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这个问题必须彻底解决。《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不受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对其分支机构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 人民银行负责本辖区的金融监管, 各地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部门提供贷款。因此,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行政、人事、业务等方面受总行垂直领导, 地方政府可以监督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贯彻执行国家的金融方针, 但不得干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正常的业务活动,从而维护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独立性。当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也要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原来的中央银行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央银行依法履行职责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撤消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建立9 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这次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加强金融监管的迫切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是同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跨行政区域设置分行,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独立性;有利于增强金融监管的统一和效能,在跨省范围内统一调度监管力量,摆脱各方面的干预,增强金融监管的公正性、严肃性。同时也有利于区域性大银行更加独立、有效地执行央行货币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向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转换,人们对中央银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以来,其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法的颁布实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律对中国人民银行地位的确定,对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吉倩

金融二班

090702214

篇3:中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模式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二是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三是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当然,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是指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 不受政府约束, 更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 中央银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衡量标准及主要模式

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衡量标准看, 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 独立性较强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 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及采取相应的措施, 政府不得直接对其发布命令、指示、不得干涉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与政府发生矛盾, 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德国联邦银行和瑞士银行都属于这一模式。

(二) 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这是指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 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直辖中央银行, 可以发布指令, 事实上并不使用这种权力。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行属于这一模式。

(三) 独立性较弱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中央银行, 接受政府的指令, 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 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意大利银行和法兰西银行。

三、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现状

我国的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内涵与西方国家必然有所不同。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人大、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的超脱程度, 是中国人民银行与全国人大、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具体化。按照上文的衡量标准, 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 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 组织独立性不足。表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低, 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金融事务管理机构, 不具有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法律地位, 在这方面既有立法上的原因, 也有体制上、实务上的原因。

第二, 职能独立性不足。职能独立性标准, 体现在中央银行能否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能否抵御财政透支及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 能否独立进行金融监管。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集中于国务院, 央行缺乏应有的决策自主权, 实际只有执行权。

第三, 人事独立性不足。与大多数转型国家一样, 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 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尤其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人事独立性的不足表现在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官员的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行政机关、金融机关人事渗透过多, 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两方面的弊病: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

第四, 经济独立性不足。表现在人民银行对其资金运用缺少可供操作的具体法律保障。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的财务和资金独立, 不对财政、各级政府融资, 不受地方政府干预, 却没有具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完善

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承担着特殊的职能, 要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 必须使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 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 虽然其实际上的独立性有一定提高, 但仍须进一步加强,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 法律制定和规则方面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

改变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的状况, 提高其法律地位, 使之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并相应地加强人民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在具体做法方面, 可使人民银行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财经委员会 (或成立专门的金融委员会) 负责, 以保障人民银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的行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经过一定程序提出并决定, 然后由国家主席任命。这样从人事任免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二) 明确规定各种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充分发挥法律制裁作用。《人

行法》第7章对诸多违法行为都规定了处罚措施, 这体现了违法必究的精神, 也是对我国金融秩序的一种法律约束。但问题是对于如何落实这些法律规定还缺乏切实配套的实施细则, 因而极有可能流于形式。尤其对最有可能造成货币过量发行、诱发通货膨胀的财政透支行为, 仅有禁止性规定, 而无具体的惩罚制裁措施, 在这方面应予以改变。

(三) 金融治理方面

金融监管关系着国家金融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金融监管专门立法并不为过。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出台了许多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 但缺乏国家的强制力。《商业银行法》中关于商业银行退出的机制、程序不尽完善, 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适时出台《金融监管法》, 形成以《金融监管法》为龙头, 一系列金融监管规章制度为主体, 各金融机构自律制度为补充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新形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制化和效率化水平, 确保我国金融安全, 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 许国平.路径选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央行职能.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章和杰, 央行独立性的历史回顾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货币政策目标的路径选择:通货膨胀目标制, 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4

[3]、孙纲,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 财经纵横2007.9

篇4:试论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问题及建议

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概述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地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它主要包括:独立地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独立地发行货币;独立地管理金融市场、调控宏观经济。

加强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既是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产生的可能,也是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需要。中央银行既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是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制定者,因此搞好央行的相对独立性至关重要。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职能的完全分离标志着我国央行独立性的建立,此后国务院对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金融法律,是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基石。2003年12月27日通过了修正案,进一步确定了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经历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使得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增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货币发行并未真正独立

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务院,而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一定时期内应向流通中发行多少货币,实际上由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具体执行,致使货币发行计划与政府一定时期的经济决策高度重合,从而影响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发行的有效控制。

货币发行分散于商业银行,而不是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现行的货币发行制度是谁在中国人民银行一般存款帐户上有存款,谁就可能提取现金,谁就掌握了实际的货币发行权。此外,货币发行还受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的制约。

另一方面,货币发行也要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与制约。这可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借款;二是财政向中国人民银行的透支;三是财政通过其它方式间接的挤中国人民银行。如用银行贷款发工资、以银行贷款维持亏损企业的生存、企业以银行贷款上缴税利等等,从而致使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财政赤字、企业亏损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货币发行受计委的制约。在我国货币发行计划的编制程序上,先是由计委确定经济发展和投资规模的大盘子,然后根据这个大盘子来确定货币发行计划和信贷计划,由于其它计划的弹性较小,而货币发行和信贷两个计划的弹性较大,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贷收支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从而影响了货币发行;二是计划执行过程中,各经济主体又以完成国家计划为由挤银行,最后迫使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发行。

(二)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上不独立

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权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只有货币金融政策的建议权和执行权。此外,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使用权也在国务院而不在中国人民银行。

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受到国有商业银行、财政、经贸部、计委等中央其它部委的制约。在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中还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制约。

(三)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方面也不独立

中国人民银行应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有关金融管理情况。所以在很多时期,央行仍需服从国务院的指导,不能完全随经济形势而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三、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地位、增强中国人民银行相对独立性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宏观调控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同时,该法第七条又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完全独立性。

(二)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财政,不能成为财政的出纳和弥补财政赤子的工具。《人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法律尽管确定了中央人民银行在资金上不受财政部的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被操作的情况时常发生。面对这种处境,人民银行不仅必须依法办事,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决杜绝向财政透支和无条件贷款,而且应相应增加有关财政部向人民银行的贷款额度、借款方式、借款期限等相关条款以及违反者的法律责任。中央银行既要与财政部密切合作,又要依法保持资金的独立性。

(三)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成为弥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收支差额的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计委,防止货币发行成为弥补计划缺口的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必须独立于各级地方政府,防止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职能的地方化,以保证货币金融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中央银行独立性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充分认清开放的形势,紧紧抓住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和透明化几条改革主线,加快相对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步伐,使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现在看尚待加强,但可喜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中央银行本身都在努力地采取措施,不断地增强其独立性,只要假以时日,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定会逐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朱霖君.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J].现代商业,2010,(16).

[2]金建平.浅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J].当代经济,2010,(8).

篇5:中央银行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独立的中央银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二、中央银行独立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要保持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是在192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交战国因增发钞票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召开的。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且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为实现货币稳定和政策调节目标、改进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制度安排,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政府则被认为是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集团来看待,中央银行与政府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政府更加关注就业、社会稳定,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偏重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而中央银行更加关注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拥有内在矛盾,所以政府一般会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并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常变化的,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需要在不同时期使某一目标占据政策的主导地位。当政府选择的主要目标与稳定货币不一致时,如果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必须服从政府的指令,那么稳定货币的目标便会落空,在政府目标与货币稳定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常常会引起对货币稳定的反向作用。因而,独立的中央银行是稳定货币的必要保障,使其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稳定器,这是极其重要的。2.中央银行独立是防止政府行为短期化条件下出现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有主动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倾向。政府有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会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当政府产生财政赤字时,可能有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弥补,或者中央银行可能通过购买大量财政债券来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在政府掌控下,政府在短期就会有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冲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为避免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是极其必要的。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的里特(Ritter)和曾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的西尔伯(Silber)明确指出,独立的货币当局惟一的目标就是防止政府求助于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倾向。

3.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之间的平衡。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在宏观政策实施中不被政府所干扰,能保证统一性、及时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事实上,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也是避免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扩大化,承担财政职能的前提条件。

三、中国与美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比

1.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银行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而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联邦储备体系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任隶属于国务院,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执行,显然在独立性在隶属关系上就比联邦储备体系稍弱。

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会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须经总统批准。总统不经国会批准,也不得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任何指令。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与总统或财政部在制定政策上发生分歧,则可以通过由财政部国务秘书、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预算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来进行磋商解决。由此可见,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理应是行长办公会议,由行长和若干副行长组成,就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主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做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所以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决策制定施行货币政策的方面独立性与美国相比任有欠缺。

3.中央银行领导的任命、任期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会中挑选任命,任期4年,可以连任,并与总统的任期错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须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任期14年,每两年更换一人,这使得总统在其任期内不能更换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排除了总统完全控制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摆脱政府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关于行长的任期和副行长的人数,《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专门的规定,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正部级单位,因而行长任期应该与政府任期一致。由于法律没有在此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那么就为政府大面积和随意更换人民银行领导埋下了伏笔。所以,从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的任职、任期以及与政府首脑任期错开,中国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显然与美联储还有相当的差距。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对财政部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长期支持财政的义务,财政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公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财政部才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并且借款有严格的限制,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一定限度,还要以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库券作担保。另外,联邦储备体系有较大的盈余,无需财政拨款。可见,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上来看,联储不受财政部的资金制约,也没有向财政部提供资金的义务,因而其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正部级单位,他们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两个独立的部门是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在资金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由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在实践中,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变相借款和透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缺乏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独立性与美联储相比还有所欠缺。

四、总结

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独立的制定和施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保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促进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与 WTO 的协议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对我国的要求相比,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即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务院的行政隶属性问题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较低、不够权威等问题。

篇6:浅析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央银行的权力机构和独立性,通过对国外各国的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的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出我国中央银行存在的独立性问题,进而阐述如何确立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机构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建议和措施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指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一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了独立性的争议。为战争筹措军费而放弃中央银行的自由原则和独立性,以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20年在布鲁塞尔和192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两次国际金融会议,一再强调中央银行应脱离政府控制而独立。战后各国纷纷组织独立的中央银行,有的中央银行法中列有维持独立性的条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性思潮再起。中央银行既要按照宏观经济目标满足财政筹措资金的要求,又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理应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监督。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再次提出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其理由主要有:政治家缺乏经济远见,干扰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政府为满足短期利益的需要,推行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工作侧重点的不一致,致使相互的措施矛盾对立。中央银行作为社会化的服务机构,也需要相当的独立性。

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之中的前提下产生的。他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信用货币发行,票据交换和清算,支付能力保证,金融监督,政府融资等。因此从中央银行产生的那一天起,她就具有了和普通的商业银行所不同的特性和任务。其中独立性问题可以说是首要问题。这是因为中央银行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所要求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是某家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央银行,还是政府出面直接组建成立中央银行。他都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个特性

二.各国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比较

1.从立法方面看:很多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法都明确赋予中央银行以法定职责。或赋予中央银行在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方面享有相当的独立性。如西德联邦银行法中规定,“德意志联邦银行为了完成本身使命。必须支持政府的一般经济政策,在执行本法授予的权势,不受政府指示的干涉。” 联邦银行发福语系的中央银行的权力是非常广泛的。再贴现,准备 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等方面,联邦银行都可以独立的做出决定。

2.从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权来看,它的发展趋势是趋于归政府所有。目前很多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资本归国家所有,其中主要是英国,法国(以上两国的中央银行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收归国有的)、联邦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挪威、印度等国。有些国家中央银行的股本是公私合有的,如日本、比利时、奥地利、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另外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虽然归政府管辖,但资本仍归个人所有,如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凡允许私人持有中央银行股份的,一般都对私人股权规定一些限制。

3.从中央银行的利润分配与税收管理上看,中央银行有着保持相对独立性的财务基础。中央银行不是企业,但它有盈利,不但能够维持自己的营业支出和股票分红,还有一部分剩

余上交财政。中央银行不需要财政拨款,因此减少了政府的制约,这是中央银行不同于其它政府部门的地方。但是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的收入扣除必要分配外,全部要上交。这又是它作为政府部门性质的体现。各国中央银行盈利上交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如美国高达80%

4.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资金关系上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但又要通过某些方式对政府融资予以支持。如美国财政部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进行,也就是用发行公债的办法。如果财政部筹款遇到困难,也只是向联邦储备银行短期借款,有的其下只有几天,而且是以财政部发出的特别库券作为担保。意大利银行可以向财政部提供短期贷款,但贷款金额不得超过预算支出的14%。法兰西银行可以向政府提供无息透支,但有上限而且实际透支很少。中央银行与财政的资金往来关系,是衡量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是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中央银行有了相对独立性,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日本银行隶属财政部,但它的货币政策被证明是比较成功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货币政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其通货膨胀率也是较低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仅有中央银行的愿望和努力是不够的。

三、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

在独立性问题上,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的我国央行的特点是:既有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属于“相对独立”。

1、独立性的表现。我国央行在法律和组织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独立性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强的。1983年国务院就授予了央行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权利和相对独立性。1995年通过《人行法》确立了央行的地位、权限和职责,并明确规定央行独立于财政,独立于地方政府,并且不允许对财政透支,不允许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不允许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1988年国务院对央行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撤销省级分行,改按经济区设置九大分行,以上措施从法律及组织上逐步加强了我国央行的独立性。2003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成立银监会的决议。银监会的职责是将原来由央行承担的金融监管分担出去,这样就使央行不需要分心考虑银行的安全及自身监管责任,得以专门履行货币政策职能,根据整个宏观经济的需要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决定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央行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2、独立性不足的表现。由于各种历史、现实的原因及条件限制,我国央行的独立性仍然不足,没有达到独立行使货币职能所需的独立性,央行在政府面前的独立性较小,表现在:

(1)组织独立性不足。央行的法律地位低,在组织上隶属于国务院,仅“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相对独立”。(2)人事独立性不足。政府部门、金融机关在央行政策机构的人事渗透过多,使之产生行政依赖性和缺少广泛的代表性。(3)职能独立性不足。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集中于国务院,央行缺乏应有的决策自主权,实际只有执行权。(4)经济独立性不足。虽然人行法规定央行的财务和资金独立,不对财政、级政府部门融资,不受地方政府干预,却没有具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实际中不可能切断央行与他们的资金关系,其独立性常常受到来自财政、地方政府甚至商业银行的干涉或影响,因此,客观上存在尽快加强央行独立性的紧迫要求。

四、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和措施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由于货币发行“软着陆”,但经济的大起大落给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央行不能自主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灵

活地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足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客观上存在尽快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紧迫要求。

1、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对中央银行的职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为提高央行独立性,从而为促进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制约我国央行独立性提高的主要瓶颈是中国人民银行没有货币政策决策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只有部分决策权,一般事项自行决定,重大事项需报国务院批准。货币政策委员会仅是咨询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提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建议。目前,解决货币政策决策权一个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是,对已存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进行调整,重新界定货币政策委员会职能,赋予其货币政策决策权。

2、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发展模式,现今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是适合这一模式的管理体制。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了迎合这一趋势,适应“入世”后银行业开放及竞争的需要,未来应将金融业的监管权利集中统一起来,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为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提供有力的保障,并解决跨行业金融产品监管权限模糊不清的难题。

3、处理好与财政部的关系。人民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已经划分的很清楚,无论在行政上还是资金上,人民银行都不受财政部的制约,并且《人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人民银行顶住压力,依法办事,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决杜绝向财政透支和无条件借款。另外,《人行法》也应相应增加有关财政部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借款方式、借款期限等相关条款以及违反者的法律责任。人行要做到既要与财政部密切合作,又要依法保持资金的独立性。

4、增强政府的财政能力,强化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是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的,由于当前的财政规模小,在财政政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就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如果政府财力雄厚,就不需货币政策的配合,中央银行就可依据经济的现实状况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5、增强中央银行的政治地位,提高政治独立性。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最终目标是 组织上独立于政府,隶属于全国人大,使其免受政府短期政策的左右,在人事上使人民银行领导任期与政府首脑任期错开,摆脱政府短期政治压力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参考文献:

[1]梁毅.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及其改革趋势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2).[2]周仲飞.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保障机制[J].政治与法律,2005,(01).[3]张靓.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江苏商论,2006,(11).[4]孙纲.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7,(09).[5]吴锡琴,季红艳.试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J].商业经济2008年(01)

[6]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陈元主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2

[7]金融结构的基础与发展/董晓时著—大连:东北财经才学出版社,1999.8

[8]选自杨紫煊主编《经济法》,第4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

[9]选自田恩义,张尹明《试论任何加强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1997年第1期。

上一篇:接触网抢修应急预案下一篇:酒店开业庆典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