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2024-06-21

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共14篇)

篇1: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解读阅读评价 改善阅读教学教师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关于阅读评价的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对阅读教学的评价。

一是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一般要求是: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语调和速度。这又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正确朗读,读得流利,有感情朗读。虽然这三方面是由低到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应该从学生开始学习朗读的时候就较为全面的要求。

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这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是否拥有丰富、广泛的词汇量。

2、是否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位。

3、能否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

4、能否筛选关键词句和理解主要意思。

5、能否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

6、能否回忆重要细节。

7、能否把握文章结构。

8、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读物进行准确、完整的概括。

9、能否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10、能否记住已读的主要文字材料。

三是对阅读欣赏能力的评价,这是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不象评价阅读理解能力那样,有正确、量化的依据。欣赏是对作品的整体说的,包括内容和形式,它是读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和联想,所以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重在评价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即评价他们通过想象是否正确把握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丰富地再现了作者创造的形象。

正如《解读》中所提到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建议实际是为改善课堂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阅读材料和阅读欣赏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在课堂上,要从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包括重音处理,语调、语速的变化等。

总之,让读充分走进语文课堂,用读表现理解和欣赏,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境界,因为“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语文课堂”。

篇2: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篇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着地追求。从小培养兴趣,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 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 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内容具体, 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 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 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 越读越爱读, 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板书课题后, 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 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 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 海底很静, 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 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起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且吸引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怎么讲, 学生就怎么听, 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 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学得死, 知识面窄, 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 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 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 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 让内因起作用, 才能引起质的变化, 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 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知识总量迅速增长, 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 索取新的知识。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既要改进教法, 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 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 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 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我爱学校的××》等。《鹅》讲完后, 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 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 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锻炼。

三、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塑造一代新人, 培养一代新人, 去建设两个文明的新世界, 这是当前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阅读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鲜明的思想性, 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 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者都重要。还说明,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 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 二者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当然, 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 也反对脱离课文, 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 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四、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 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 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 纵横联系, 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 一篇课文, 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 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 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 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 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 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 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篇4:改进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效率;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题在英语试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难度较大。一是题量大,生词量大;二是句子结构多样而复杂;三是分值高。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英语考试的成败。因此,对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阅读效率,改进阅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目前學生的阅读现状

(一)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心里排斥。一部分学生往往是怕在先,嫌阅读枯燥乏味、单词又多、难度大,在这种排斥心里的影响下,学生很难进入阅读状态。

2.回读。即阅读了一遍之后,仍未能理解,再回过头来重新阅读,反复地读前面已读过的句子,这种重复性阅读,直接影响阅读速度的提高。

3.出声阅读。许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念念有词”,做不到默读,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看到文字,先读出声,再由声音在人脑中想起意思,从而达到理解的过程,速度自然慢。

4.逐字阅读。这种阅读理解的速度非常慢,阅读时虽然不是出声朗读,但心里却总是一字一句在念,读完之后往往不知所云,只是感到所读的文字都很熟悉,却又根本不知文章内容,无从理解,只能草草了事。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非常乏味,久而久之失去自信,也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5.不分主次。多数学生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养成了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过于追究细节,阅读时找不着重点难点,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语句总是习惯停留在原处,非要弄个明白,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区分重要、次要内容的能力,阅读熟读缓慢。

6.阅读时过分依赖字典。喜欢咬文嚼字,遇到不会的生词就立即去查,阅读中断,影响阅读速度和效率,不具备猜词能力。在考试中没有字典的环境下,对成绩影响很大。

7.滥用阅读技巧。许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遇到读看不懂的习题就选最长选项或带有不认识单词的选项,辨析词义时专选生词,没有任何选择根据。

(二)知识面窄,词汇量少

现阶段英语教材内容新颖,题材范围广,时代气息非常浓厚,但生词量大,加之学生由于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词汇量不够,所见阅读材料也少,又有部分阅读材料偏难,所以阅读起来难度非常大。

(三)未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

不会在阅读文章前浏览全文以了解大意;不会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不会先跳过不理解的部分,待读完全文后再结合上下文猜测不理解部分的含义;不会带着问题要求去查找文中的具体细节;不注意查找中心句或理解文章结构;缺乏构词法的相关知识和猜词技巧,不能推测生词的含义;不注意训练阅读方法,阅读训练时不能自觉地进行限时训练。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有意识地培养、纠正学生的阅读习惯

1.缓和抵制心理。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来降低排斥心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使其尽快进入情境,提高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及语言强调使学生自觉形成默读的习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效率。

3.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针对学生读完文章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一现象,指导学生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朗读,有助于其对文章的理解,以提高速度。

4.掌握文章题材,理顺篇幅结构,分清主次。做阅读训练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并向其分析该种文体的特点、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对该种文体的整体把握,阅读时脉络清晰,有助于提升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5.锻炼学生猜词能力。一是模拟考试氛围,形成心理定式,帮助学生摆脱做练习时的随意性;二是结合上下文,分析词义;三是善于运用构词法。

6.及时指出学生想当然的学习习惯并加以纠正。对于学生滥用阅读技巧,专选最长句子或不认识的词这一现象要坚决制止,学会正确的技巧,合理利用排除法。

(二)扩大词汇量,关注背景知识

课改以来,英语教学与实际形势的结合更加密切,阅读理解的涉猎范围也更加广阔,因此扩大词汇量与丰富知识结构刻不容缓。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平时的教学契机,有意识地扩大学生阅读的词汇量。运用联想记忆所学的词汇,会记得又快又牢。整句记忆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扩充词汇量,培养语感也是记忆词汇的一个好办法,能快速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分析讲解形式;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解决方法。如:What’s the main ideal of the passage?What does the passage talk about?What’s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该类问题就是一个问题:文章大意(主要内容),出现位置通常为首段或末段,指引学生直接抓住重点。还有的文章讲几个旅游地点、介绍几本书、几个课程、推荐几个酒店,其共同特点就是都是广告文体,指引学生直接看问题找答案即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提升阅读能力。

篇5:诗意地阅读教师随笔

刚刚过去的四月是读书节,我和孩子们一直沉浸在“书香”之中。各种相关活动的不断开展,激励着孩子们看书、买书、卖书、换书,他们也乐此不疲!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和他们一起阅读,共同进步,于是便翻开了《农历的天空下》的扉页。

这本书的作者是常丽华老师。作为一个有着二十余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她巧妙地利用时节和诗词天然的结合,创造性地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中国古典诗词晨诵课程。她带着孩子们“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让他们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教导他们领会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让我见识到了新教育的真正内涵和底蕴。

在这一课程的实施中,常老师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冬至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直到下一个冬至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让孩子们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大寒这个节气来临时,常老师带领学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在诵读的同时,让学生把《江雪》中的“渔夫”和《渔歌子》中的“渔夫”相对比,学生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江雪》中的“渔夫”是执著的、而《渔歌子》中的“渔夫”是逍遥自在的。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喜欢哪个渔夫,自己又愿意做哪个渔夫,在学生的思想中融入儒、道两种思想,让学生明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自己内心足够的宁静,有“独钓寒江雪”的执著坚守,也要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浪漫情怀。至此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两首诗歌,学生在真正理解诗歌的同时也逐渐成长起来。

当端午节来到时,常老师先带领学生走近屈原,学习了《屈原列传》,了解了屈原的人生道路,知道了他为什么愤而自投汨罗江。接着,再带领孩子们学习《屈原·渔夫》,从渔夫和屈原的对话,理解“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孩子们被屈原的高贵精神与执着坚持深深感动。最后,她还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包粽子,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屈原,提高动手能力,磨砺毅力。

清明节来临时,常老师带领孩子们利用假期踏上了一条朝圣之旅——去孔子的故乡祭拜孔子,去圣山泰山朝拜。在杏坛一侧,常老师带领孩子们盘腿而坐,轻轻地吟诵背过的《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去泰山的路上,请孩子和家长谈自己祭拜孔子的.感受,然后背诵了杜甫的《望岳》。

篇6: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征文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为什么我们要读好书?因为读书是我们生活中的营养品,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份。读书是很耗时间的,喜欢读书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真正的让自己爱上书,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读书需要心静,并对周边的诱惑毫无动心。当慢慢的打开书的第一页时,我要认真的仔

细品读,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打动,被它吸引,要让书成为一块强有力的吸铁石,使自己慢慢的爱上它。爱上读书,更要读好它,读懂它。因为一本好书能够丰富我的课外知识,更能够提高我的写作水平。我的许多作文都被老师评为优,我坚信这些荣誉是来自我的“小老师”——书。现在的我,可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呢!我每天酷爱的一件趣事就是读书,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乐趣。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我非常讨厌读书,总觉得要读好多的字,比较麻烦,所以就不愿意读书。记得有一天老师让我们看图写话,我很自信,觉得很简单,可是当交到老师那里时,老师却眉头紧锁,看了一会

儿,并朝我的座位走来,并亲切的对我说,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表达的不太好,老师教你一个好方法,你要认真的去做。我眨眨眼睛,用带有疑问的眼神看着老师,没想到老师笑笑对我说:“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勤奋的读书,就会在书中找到你所有想要的。”我带着各种疑问,准备试一试,可是当我看到那么多书的时侯,我便退却了,胆小了,不想在往前走了,到底我要看哪本书才会有我所想要的呢?老师告诉我的话,并没有说哪本书里,有我想要的知识呢。我很焦虑,更焦躁,就在此时我发现在我家的电脑旁有几本浪漫的公主故事。我对这几本书特别有印象,记得当时妈妈给我买的时候,我只是对

它的封面感兴趣,里面的内容却一直没有阅读。想到这,我决定要仔细将它读完,看看是不是在这本书里有我想要的。打开书,我仔细读着,慢慢品读它,深入的理解每段话的字语行间中的意思,在不知不觉中我看上了瘾,并且仿佛自己走进书中,不由自主的像主人公一样,遇到各种阻碍和伤害,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即使这样的伤心,也没有让我放弃读完它,带着伤心我更加迅速的阅读故事中的每一处细节,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奋,勇敢,坚强,感恩。这就是浪漫公主这本书的主要思想。这本书虽然是一本漫画与文字结合的书,但是书中的内容充满着各种色彩。故事接近结束,随着故事的结尾慢慢的我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聪明的小公主将自己的国家又抢回来了。完成了她父母的愿望,又给自己王国的百姓们发粮食。所有人们都爱护小公主。

篇7:我的阅读故事 教师随笔

上小学的时候,我痴迷于那种黑白的连环画小人书。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的只是那种小人书,虽然想读但再无其他课外读物。那个时候,一本小人书只要三角五角,可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孩子依然买不起,所以也难得有人会买书。那时候,我只要瞧见谁手里有小人书,就四处打听书的主人,然后想方设法借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有时我在课间读,有时我在油灯下读,有时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读,经常的我会与对面的行人撞个满怀,又或者碰上大树,头上起个大包,那个时候的我竟会不觉疼痛,继续读着小人书前行。

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的日子也稍稍宽裕了些,我省吃俭用订了一种刊物--《少年文艺》,还买了一些其他的课外读物,只要有时间,我就捧起书来读。我读书,什么也不为,只是喜欢,从心底里喜欢。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读书的缘故,我上学读书时的语文成绩一直优秀。

后来我站在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接着结婚生子,书也就离我渐行渐远,偶尔读读书也只是教学方面的书籍罢了。

直到暑期培训,新教育走进了我们南和,走进了我的视野。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读书的渴望,激起了我加入新教育的冲动。然而种种原因,这艰难的一步始终没有迈出去。而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已经积极加入,并行动起来,他们的晨诵、午读和暮省,他们的读书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初见成效。

数次到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学习,数次聆听我们南和主管新教育的王素平老师的讲座后,我们的秘建民校长坚定了走新教育之路的决心,暑期,秘校长在网上为我们全校教师订了许多新教育书籍,特别是薛瑞平的各个系列的图书我尤其喜欢。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再到《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一本本记录薛瑞萍老师带领孩子们成长的真实记录深深吸引了我。如果说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是唤醒,那么,薛瑞萍老师的书就是引领。

我深深的震撼,薛瑞萍所践行的班级阅读和日有所诵,她影响了无数位教师,同时也使广大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我想薛老师所提倡的,难道不就是我所期望走的教育之路吗?

我愿在孩子们心田播种母语,撒下阅读的希望,我愿像薛老师一样播下了阅读的种子,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们天天沐浴着祖国优美文字的芬芳。虽然我的孩子们开学已经二年级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开始加入,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09月,经过几次和家长们沟通,我的新教育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可是网上购书没货,还好,秘校长每个年级都发了一本《日有所诵》,每天的《日有所诵》就由我抄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再抄写在自己的小本上进行背诵,至于故事书么,暂且读孩子们手里的《5分钟小故事》好了!我和孩子们在漫长地等待中,度过了四个多星期,至今我也忘不了,第一次发图书的情形,孩子们欢呼雀跃,那兴奋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给孩子们读了《365夜故事》《中国神话故事》《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还有读了大半的《稻草人》。

虽然我天天给孩子们读书,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读的书也不过那么区区几本而已,一次偶遇教研室的王素平老师,我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王老师热情地鼓励我要坚持把读书活动开展下去,并提出在教室内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自由借阅读书,还给了我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单。我想:是啊!孩子们都三年级了,可以自己阅读啦。我们的秘校长听我说想建立班级图书角,立即表示支持,特地为我们班购置一个图书柜,如今网上订购的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就要来了,我和孩子们现在的心情就像我们班秘永乐在日记中写的“好期待哦”!

我坚信: 阅读是教育底色,是知识根基,是教与学的根本。所以,我要将自己的新教育梦进行到底!

我喜欢读书,虽然读的书并不多。

上小学的时候,我痴迷于那种黑白的连环画小人书。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的只是那种小人书,虽然想读但再无其他课外读物。那个时候,一本小人书只要三角五角,可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孩子依然买不起,所以也难得有人会买书。那时候,我只要瞧见谁手里有小人书,就四处打听书的主人,然后想方设法借到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有时我在课间读,有时我在油灯下读,有时我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读,经常的我会与对面的行人撞个满怀,又或者碰上大树,头上起个大包,那个时候的我竟会不觉疼痛,继续读着小人书前行。

读初中的时候,家里的日子也稍稍宽裕了些,我省吃俭用订了一种刊物--《少年文艺》,还买了一些其他的课外读物,只要有时间,我就捧起书来读。我读书,什么也不为,只是喜欢,从心底里喜欢。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读书的缘故,我上学读书时的语文成绩一直优秀。

后来我站在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接着结婚生子,书也就离我渐行渐远,偶尔读读书也只是教学方面的书籍罢了。

直到20暑期培训,新教育走进了我们南和,走进了我的视野。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唤醒了我对读书的渴望,激起了我加入新教育的冲动。然而种种原因,这艰难的一步始终没有迈出去。而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的师生们已经积极加入,并行动起来,他们的晨诵、午读和暮省,他们的读书活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初见成效。

数次到我们南和县第一小学学习,数次聆听我们南和主管新教育的王素平老师的讲座后,我们的秘建民校长坚定了走新教育之路的决心,年暑期,秘校长在网上为我们全校教师订了许多新教育书籍,特别是薛瑞平的各个系列的图书我尤其喜欢。从《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再到《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一本本记录薛瑞萍老师带领孩子们成长的真实记录深深吸引了我。如果说河南焦作市的张硕果老师精彩的讲座是唤醒,那么,薛瑞萍老师的书就是引领。

我深深的震撼,薛瑞萍所践行的班级阅读和日有所诵,她影响了无数位教师,同时也使广大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我想薛老师所提倡的,难道不就是我所期望走的教育之路吗?

我愿在孩子们心田播种母语,撒下阅读的希望,我愿像薛老师一样播下了阅读的种子,给孩子读故事、让孩子们天天沐浴着祖国优美文字的芬芳。虽然我的孩子们开学已经二年级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开始加入,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2013年9月,经过几次和家长们沟通,我的新教育梦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可是网上购书没货,还好,秘校长每个年级都发了一本《日有所诵》,每天的《日有所诵》就由我抄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再抄写在自己的小本上进行背诵,至于故事书么,暂且读孩子们手里的《5分钟小故事》好了!我和孩子们在漫长地等待中,度过了四个多星期,至今我也忘不了,第一次发图书的情形,孩子们欢呼雀跃,那兴奋劲儿简直无法形容。

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给孩子们读了《365夜故事》《中国神话故事》《木偶奇遇记》《海底两万里》,还有读了大半的《稻草人》。

虽然我天天给孩子们读书,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读的书也不过那么区区几本而已,一次偶遇教研室的王素平老师,我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王老师热情地鼓励我要坚持把读书活动开展下去,并提出在教室内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自由借阅读书,还给了我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单。我想:是啊!孩子们都三年级了,可以自己阅读啦。我们的秘校长听我说想建立班级图书角,立即表示支持,特地为我们班购置一个图书柜,如今网上订购的适合我们三年级孩子读的图书就要来了,我和孩子们现在的心情就像我们班秘永乐在日记中写的“好期待哦”!

我坚信: 阅读是教育底色,是知识根基,是教与学的根本。所以,我要将自己的新教育梦进行到底!

篇8: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阅读教学问题,选择“阅读能力结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为结构与效能紧密关联。本文拟在前期诸多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尝试从阅读能力发展的视角,对阅读能力结构问题再作探讨,并附上徐玉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

一、阅读能力结构研究的现状述评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大多呈现以阅读教学为主导的形态,阅读教学的成效对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当前的阅读教学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回顾审视过往的经验、教训,以继往开来的态度进行阅读教学新进展的探索。故几经斟酌,决定对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内涵作进一步的探讨。从各自研究视角和能力因素结构组合的方式看,阅读能力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

以纵向层级为主的能力结构观。

采用纵向层级分类的结构研究有其共性特点,即基本以阅读技能为线索来反映阅读的发展过程,把阅读能力的分解和阅读发展过程统一起来。但也由于目的取向与研究切入视角的差异而体现其各自个性。

以横向属性为主的能力结构观。

采用横向分类属性结构研究的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拘泥于过程程序,侧重要素关注;二是技能视角与心理发展视角并重。由于其在阅读的能力、任务、功能方面的视角差异而各具个性。

以综合型为主的能力结构观。

综合型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在因素分析方面往往采用了多维结构的思路,对阅读的行为、心理、效能及相关工具条件等进行了多向而整体的考虑,但一般也以技能与智力为主线索。该类型的能力结构研究相对于前两类偏重于理论研究而言则较多地体现于具体的实践研究。

如果从阅读能力所指向的内容与目的看,以上研究又可另分成三类,分别为偏重“意义理解”的,偏重“语感、技能”的,偏重“智力发展”的,但也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其中以“意义理解”取向为主流,对当前的教学实践影响也最明显。切实地理解阅读能力的内涵对于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可以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能力结构因素的内涵及学习行为特征

从阅读行为类型与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的维度看,我们将阅读能力的诸多因素归纳为“认读能力一理解能力一评价能力一迁移能力”的四因素结构。这样的分类,虽然仍难以完全避免可能产生的交叉和重叠,但如果联系阅读教学现实中各自能力因素所对应的目的、任务与行为特征、水平来看,其可观察可解释的程度较高,对实际教学的积极影响也会比较明显。当然,这样的表述虽然必要但还不够,因为能力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无论是各因素所需体现的目的任务、行为表现,还是必要条件、心理倾向,它们不但各有其特殊的内涵属性,也存在着相互间有机的内在联系,因而必须有进一步的细化分析与关联说明。

1. 认读能力。

对认读能力,学术界对其一般作这样的解释,认读是指对文字符号(音、形、义)作出识别而正确读出来,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基础层次。这样的表述从总体外显的阅读活动行为表现的维度看是可以的,但用于解释具体而复杂的实践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从中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活动行为视角去观察它的内涵,我们就能更深入地把握它较为丰富的内部意义和看清其更为具体的行为活动。

目的任务:主要为客观性地识别及正确传递文本符号信息和认读储存。

行为特征:符号识别的基本反映主要为朗读与默读(包括视读、听读、扫读、跳读等行为),易观察的外显识别行为主要为朗读。

条件依托:以识字为基础,即辨识文字的音、形(义),可以说识字量越大,其认读力越强。运用字(词)典的工具能力是其重要条件。较高层次的认读力与主体的语言素养密切关联如语音、语意、语态能力等。

心理倾向:主要为识记(辨识)反应。

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可细分为三级。正确读出——正确清晰流利地读出——正确清晰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读出及速读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较高级的认读已与理解力密切关联,主体性学习特征也已非常明显。至于中小学教学要求中的速读能力,由于对学习水平要求较高,故在因素分类中历来争议较多,很多分类采用单列做法,但我们认为,按学习行为特征其还是应归入“认读能力”项为宜,属于认读能力中的高级水平。这里分层次揭示认读能力的内涵属性、心理机制等,尤其是行为水平的划分对于判断实际阅读教学的行为有效性和教学过程方法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解能力。

一般解释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主体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经过辨认、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及想象、推断等思维活动,把握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方式。理解是阅读的基本任务,具备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从一般的意义说,理解性阅读的目的任务主要是客观性地指向内容的意义解码而获得信息,实现理解与有意义积累,但从中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取向及实际的功能体现看,阅读教学所定义的理解能力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和要求的。

目的任务:客观性译解文字符号意义(包括内容与形式);检索、提取(推断)、整理、解释和存储信息及语言材料。

行为特征:文字符号意义与表现方式的解读;信息的检索、提取、整理、积累;对于内容意义和表现形式的解释及信息提取与解释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与表述。

条件依托:词句意义及内容间组织关系的辨识理解(包括事物认知),语言方式及相应功能的理解。

心理倾向:感知觉,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断等),想象与联想等。

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可细分为三级。意义感知、识别(内容与形式)——检索、选择、整理、记录、存储——推断、感悟及组织(编码转换)解释表述。

3. 评价能力。

评价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其区别在于理解,主要指的是对阅读材料作出客观性的认知,而评价是在客观性认知的基础上掺杂了读者个人的主观思想与感情色彩。在阅读行为上体现的是一种读者姿态,一种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姿态。评价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有了它可以更好地发挥阅读作品的社会功能。同时,它也是通向更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台阶和桥梁。

目的任务:结合读者自己主体价值观的分析、鉴别与思辨;欣赏、评论(对文本作者所持见解及表现形式作或认同响应,或质疑摒弃,或加强补遗等评判),由此产生读者主观倾向的感受、见解和思想感情。

行为特征:主体学识经验与思想情感倾向介入的评判性(审视性)解读,由此产生鉴别、评判、取舍等行为,而后产生读者个性化的思想情感或见解。

条件依托:阅读主体的事物认知能力,学识经验;彼此思想观念的异同与冲突;阅读者的思维力与语言表述力等。

心理倾向: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倾向;思维方式;认知冲突、联想等。

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可细分为三级。原理解与感悟的深化,个性化认知与鉴别——彼此认知比较,发生或融合或冲突的认识和体验——以价值观和主体情感倾向为前提的取舍及生成表达主观性的认知与情感。

4. 迁移能力。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存在着迁移现象。迁移能力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阅读材料中触发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和创造欲望而产生的学习迁移。迁移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或在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或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或在探寻事物深层内涵和事物间的联系与因果等。

目的任务:分析、评估、鉴别、借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迁移或问题解决。

行为特征:阅读主体应用取向的材料解析;引用、延伸、变式、转换;认知、情感迁移。

条件依托:客观材料与主体认知之间存在彼此关注的共同因素,彼此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主体具有的相应的认知和语言的变式、转换、重组等能力。

心理倾向:学习主体具有优势兴奋点,相似性联想,再造与创造性想象。

行为水平:由低到高也可细分为三级,即联系、模仿、引用、简单应用——变式、转换、重组(包括延伸、拓展等)——由此及彼的单因素或多因素的迁移或创造。

阅读能力结构四因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性。一般地说,后一种因素能力基本以前一种因素能力为基础,如缺乏认读能力就难以有理解能力,没有以评价能力为桥梁,迁移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等。四因素各自主要的技能行为与学习心理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志。如认读能力的主要行为标志是识记,理解能力的主要行为特征为译解等。总体而言,阅读能力结构的四因素之间呈现着一种由低到高的层级关系,这也可看做阅读能力的层级学习水平,它们在各自的性质、功能与行为表现方面也有差异,前两项能力倾向于客观性阅读,后两项能力倾向于主观性阅读。但应当注意,这种联系对于学习的影响是非单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如认读力越强,对理解力的提升就越明显;反之,理解力越强,对认读力的促进也就越有利。以此类推,其余因素之间的关系亦然。

三、当前阅读教学的几个研究方向

过去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为我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我们进行资料分析的心得来看,尚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与实践中注意的。

1. 从宽泛的讨论转向明确对象领域的研究。

首先,进行一项研究,无论是用来引导实践,还是要深刻揭示事物内涵,仅关注事物的共性是不够的,不同对象领域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异的。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阶段,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学习语言、掌握技能、获得心智发展是其首要任务,任何关于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均应关注这一点。其次,要解决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对象感”以保证研究目的与方向的聚焦。

2. 适当改进研究方法,从侧重传统的“因素分析”转向“活动·因素分析”和关联研究。

阅读能力结构的前期研究,大多采用了因素分析法,以期揭示其规律,也较少关注隐于行为现象后的认知心理的有机联系,这样就难以透视错综复杂的因素内涵,也减弱了对具体实践的指导力。如果在以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现实行为分析,再以体现发展层级水平的行为技能为主系结构,结合特定的阅读任务目的、心理现象进行关联分析,这样应该能更好地观察其表里之联系。

3. 兼容两种阅读姿态,从偏重“客观性阅读”的研究转向“主客观兼容性阅读”的研究。

当前的阅读教学问题甚多,其中之一就是对文本仅作单向性解读,只关注“他思”(作者的“我思”),注目于对文本的客观诠释,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作者本意的“还原主义”的教学格局。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和研究方面目前的有效经验极少,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4. 关注推进实践变革和放眼国际化,从过去较多地停留于资料诠释的重复研究转向实践取向的细化研究与前瞻研究。

过去我们在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方面,局限于概念讨论的重复研究较多,很少有为改变我国教学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实践研究。我们过去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与目前国际上在该方面的实践、研究进展,尤其是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确已产生距离。不进入研究对象的内部,就难以具体清晰其内涵和窥视其实质,实践指导需要宏观的规律、原则,也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处理的微观把握,切实解决问题引导实践变革,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纵深性的细化研究。

篇9:改进阅读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第一个转向:阅读教学要走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中高年级的很多课文,如果让学生多读几遍,内容并不难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内容写出来的,习得方法,迁移训练,学习语言。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而这种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人的积累和运用。

第二个转向:阅读教学要培养适切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識,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得言、得法又得能。

第三个转向:阅读教学要在过程中,领悟方法

语文学习,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在教学中,老师不要过于强势,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提出困惑和问题,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渗透方法,引导学生领悟方法,实践方法,形成能力。

阅读教学在教学实施上要力求哪四点突破呢?

第一、 突破“学跟着教走”,实现先学后教

教学前,教师依据文本解读、学情及目标,设计出“课前自主学习记录”,明确自学(预习)要求。“课前自主学习”一般可以从读书要求、字词要求、整体感知、重点感悟、质疑问难和资料收集这六个方面进行选择性设计。自学内容要具体化、便于学生自学操作。尝试自学过程是学生运用原有学习能力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自主学习的结果,则为我们摸清教学的起点提供直观依据。

第二、 突破教学零起点,实现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状况,课堂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情况,摸清教学起点,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教学。梳理学生的课前自学质疑问题,整合学生的问题,为实现以学定教、精读课文做好准备。

第三、 突破教学串讲问,实现能学不教

结合学生课前自学时的质疑问难以及教师的问题预设,进行问题的整合,引导探究文本,指导自学(圈点批注),落实课堂自学;在课堂自学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质疑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师生与文本对话。

第四、 突破教学重理解轻表达,实现文意兼得

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中高年级结合文本的内容、语言、段式、文章的写法,渗透学法,引导习得方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篇10:推荐阅读《夏洛的网》 教师随笔

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和一只叫夏洛的蜘蛛成为朋友。小猪未来的命运是成为圣诞节时的盘中大餐,这个悲凉的结果让威尔伯心惊胆寒。它也曾尝试过逃跑,但它毕竟是一只猪。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让我来帮你。”于是夏洛用它的网在猪棚中织出“王牌猪”、“朱克曼的名猪”等字样,那些被人类视为奇迹的字让威尔伯的命运整个逆转,终于得到了比赛的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就在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在美国作家EB怀特的笔下,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激起了你我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这是一个善良的弱者之间相互扶持的故事,除了爱、友谊之外,这篇极抒情的童话里,还有一分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眷恋。

最后,我要说一句:读它吧,带着传教般的热情与虔诚!因为,它有一种最纯真的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

篇11: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崔玉琪 郧西县香口乡六斗中心小学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小朋友,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面对不爱读书的孩子,怎样有效又轻松的让他爱上阅读呢?

一、给学生制造与书亲近的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强迫孩子读书,也不能奢望他突然爱上书。引导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给他接触书本的机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孩子每天都处于阅读的氛围中,开始阅读的几率自然很大。每天的课堂上,我都会给孩子们看各种书籍,虽然他们几乎不认识字,但是各种各样的图片足以激发他们对书籍的喜爱。

二、做好阅读陪伴

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常常买了书丢给孩子自己读。但没有家长的陪伴,幼儿很难不被其他刺激夺去注意力。

3岁前,幼儿阅读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坚持。从开始的5分钟、10分钟,再到后来的半个小时。你可以把绘本故事读给他听,也可以拿一本书坐在孩子身旁。重要的是让他习惯读书,把读书融入生活。陪伴是个慢慢放手的过程,等他有了自主阅读能力,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三、让孩子感受到书本与自己的联系

家长老师们要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把阅读与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结合起来,引导孩子认识到读书的.乐趣,阅读兴趣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这两件事不要做

一、不停提问

读书本该是最放松的时刻,切莫用“急功近利”的问题(如: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小松树是怎样上树的?)破坏这种氛围,让阅读变成隐形任务。

二、把阅读变成道德教育

有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说教也破坏了阅读本身的意义。

很多好的绘本,作者本身是没有那些说教意图的。只需要让孩子用心感受就行,不要画蛇添足。

篇12: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教师担任促进者角色,其任务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我们的先学后教,因材施教等先进教育理念,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一样,都是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上,罗杰斯为教师提出的一般建议是: 1、提出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2、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材料;3、教师和每个学生就学业目标订立契约4、鼓励学生思考;5、调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材施教。 这些建议对我们课堂教学和教科研都有启发意义。提出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就是抓住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期待,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材料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策略,实践证明是灵活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适合借鉴此法。教师和每个学生就学业目标订立契约,意在帮助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也有利于对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管理。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因材施教等更是可贵的闪光点。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本质上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协调人际关系和因材施教是自由化学习的重要手段。总之,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我的自由读写课题,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措施,我要在实践中深入地学习和借鉴。

篇1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随笔

一、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没有多少阅读的经验,在阅读体验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做好阅读指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学生平等交流,通过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出来。如,在教学《爱护图书》时,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呢?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古人的读书历程了解读书的意义,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会中更好去热爱书籍,保护书籍,防止把书乱堆乱放,随意损坏。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更为有效。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要让学生对照自己提高认识,通过参与提高阅读兴趣。

二、多角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创意朗读。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读书的感触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如,《走,我们大家植树去》,学生因为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对植树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每年都会和父母一起植树,对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可能没有这种感受,对植树的重要意义也不会有更好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一些质疑点,这也是精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如,《草船借箭》中为什么用“借”字而不用“骗”字呢?再如学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为什么用的是“抽”字而不用“长”字呢?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之处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从而为以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朗读可以更好的训练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说,朗读也是阅读,是阅读的一种手段。小学生相对缺乏阅读技巧,通过朗读正好培养语感,启迪智力,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要求学生自己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朗读多遍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的朗读中质疑,把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让学生在班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讨情况进行指导。当然,在整个朗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在朗读之后谈感受、谈想法,做到人人参与,多说多练,这样学生读书多了,自然也就会朗朗上口,提高阅读能力。

四、注重实践、张扬个性,培养个性化阅读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课前与学生之间开展一些启发性的谈话,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达到一种欲读不能的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这样再允许学生阅读时,学生会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然后通过学生的“讲”“写”“演”“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如,在学习《燕子》时,要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从南方回来的美丽小鸟,这种小鸟有多美多可爱呢?你们喜欢这样的小鸟吗?想不想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光滑漂亮”?什么是“剪刀似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美丽的词汇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动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能力,而宽松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融合到一起,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竞赛和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乐于交流,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出示古诗,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边朗读边想象,想象江南的风景图,想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想象江南的春景繁富,霏霏细雨,淡淡轻姻。这样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就会感受到江南的美景,甚至会非常向往。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把思维的空间无限放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境,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潜心阅读,体会阅读的真正兴趣。这样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展开想象理解阅读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发挥好组织、鼓励、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尤其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从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多角度拓展学生阅读途径,通过朗读训练阅读,培养个性化阅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2).

篇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情感、思维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让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体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审美

的乐趣、获得启迪。因此怎样对语文阅读进行有效教学,这个问题值得教师们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06-0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这堂课就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之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2、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如教学《观潮》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让学生读写结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上一篇:优秀教师转正申请书版下一篇: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