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2024-06-29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共9篇)

篇1: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为积极稳妥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改革,推进配套监管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通过改革监管制度,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信用监管,促进协同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通过加强市场主体信息公示,进一步扩大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共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成本低廉的要求,方便申请人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鼓励投资创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

2.规范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

3.宽进严管。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一)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问题,另行研究决定。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未修改前,暂按现行规定执行。

已经实行申报(认缴)出资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鼓励、引导、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积极研究探索新型市场主体的工商登记。

(二)改革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

度。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企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企业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经检查发现企业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予以处罚,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信息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对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报告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将其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提醒其履行报告公示义务。企业在三年内履行报告公示义务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超过三年未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其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不得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并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

改革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建立符合个体工商户特点的报告制度。探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报告制度。

(三)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可以自行或者授权下级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四)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商登记数字证书管理系统,积极推行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提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服务保障。电子营业执照载有工商登记信息,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三、严格市场主体监督管理,依法维护市场秩序

(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以

企业法人国家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监管等信息;企业按照规定报送、公示报告和获得资质资格的许可信息;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报告和获得资质资格的许可信息可以按照规定在系统上公示。公示内容作为相关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强公示系统管理,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二)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将未按规定期限公示报告、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等的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向社会公示。进一步推进“黑名单”管理应用,完善以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职限制为主要内容的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联动响应机制,对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有其他违法记录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建立健全境外追偿保障机制,将违反认缴义务、有欺诈和违规行为的境外投资者及其实际控制人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并严格审查或限制其未来可能采取的各种方式的对华投资。

(三)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明确政府对市场主体和市场活动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责,区分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的界限。尊重市场主体民事权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工商登记环节中的申请材料实行形式审查。股东与公司、股东与股东之间因工商登记争议引发民事纠纷时,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寻求司法救济。支持配合人民法院履行民事审判职能,依法审理股权纠纷、合同纠纷等经济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依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或者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办理工商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充分发挥刑事司法对犯罪行为的惩治、威慑作用,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履行职责,依法惩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

(四)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自律作用。扩大行业协会参与度,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监督、约束和职业道德建设等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履行出资义务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公证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强化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监督。支持行业协会、仲裁机构等组织通过调解、仲裁、裁决等方式解决市场主体之间的争议。积极培育、鼓励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支持开展信用评级,提供客观、公正的企业资信信息。

(五)强化企业自我管理。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涉及公司基础制度的调整,公司应健全自我管理办法和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的监督作用,强化主体责任。公司股东(发起人)应正确认识注册资本认缴的责任,理性作出认缴承诺,严格按照章程、协议约定的时间、数额等履行实际出资责任。

(六)加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监管。要加强对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行为的监管,大力推进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执法,加强对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强化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严厉打击传销,严格规范直销,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各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能范围内的监管职责,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提升监管效能。

(七)加强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投诉举报,依法处理市场主体登记住所(经营场所)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对于应当具备特定条件的住所(经营场所),或者利用非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从事经营活动的,由规划、建设、国土、房屋管理、公安、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依法管理;涉及许可审批事项的,由负责许可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集中各方力量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调剂充实一线登记窗口人员力量,保障便捷高效登记。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配套监管制度,统筹推

进,同步实施,强化后续监管。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案件协查移送机制,强化协同监管。上级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协调联动推进改革。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市场主体基础信息和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服务能力。要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差异屏蔽”的原则,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建成本地区集中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作为本地区实施改革的前提条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优化完善工商登记管理信息化系统,确保改革前后工商登记管理业务的平稳过渡。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创新,建立面向市场主体的部门协同办理政务事项的工作机制和技术环境,提高政务服务综合效能。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为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等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资金保障。

(三)完善法制保障。积极推进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加快完善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和管理制度,防范市场风险,保障交易安全。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修订情况,按照国务院部署开展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

(四)注重宣传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做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意义和股东出资责任、全面了解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的作用,广泛参与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篇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改革,推进配套监管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通过改革监管制度,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强化信用监管,促进协同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通过加强市场主体信息公示,进一步扩大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共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三)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成本低廉的要求,方便申请人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鼓励投资创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

2.规范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

3.宽进严管。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一)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问题,另行研究决定。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未修改前,暂按现行规定执行。

已经实行申报(认缴)出资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鼓励、引导、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积极研究探索新型市场主体的工商登记。

(二)改革年度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年度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企业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经检查发现企业年度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予以处罚,并将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信息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对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将其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提醒其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企业在三年内履行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超过三年未履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其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不得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并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黑名单”)。

改革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建立符合个体工商户特点的年度报告制度。

探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制度。

篇3: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原先实行的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产生两种不合理形势:一是原来公司法规定的法定最低注册资本登记的限额过高,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高的创业门槛。二是各地出现承接垫资业务的中介公司为公司办理注册登记的违法行为。在此背景下, 国务院实行新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其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放宽市场主体的准入, 降低了创业的门槛, 促进小微企业、中小企业、海归及大学生创业, 也体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二是转变政府职能, 放宽行政管制, 减少行政审批, 通过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相关规定

2014年2月7日, 国务院批准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 该《方案》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主要涉及到两方面。

(一)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公司注册资本即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应在工商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或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期限、出资方式, 并记载于公司章程, 股东或发起人以认缴或者认购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将股东或发起人认缴出资额或认购股份向社会公示并对出资的合法性、真实性负责。除法律对特定行业另有规定外, 《方案》解除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的限制性规定, 取消了现金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百分之三十的规定, 同时还废除了首次出资不低于注册资本百分之二十, 且剩余出资在公司成立之后两年内缴足的规定, 公司设立时, 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二) 改革年度检验制度

企业应当每年在规定的期限内, 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报送企业年度报告, 向社会公示, 不再进行年度工商检验, 任何个人和单位均可查询相关信息, 使得信息透明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抽查年度报告公示的内容, 发现年度报告不符合真实情况或有虚假内容的, 应依法进行处罚。如果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 该企业将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并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这些规定将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的建设, 避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

三、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 对创业者的影响

中国近几年产生了大量创业公司, 对于创业者而言, 特别是小微企业、中小企业, 大多海归及大学生创业企业, 新《公司法》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向导, 他们虽没有创业所需土地、厂房, 也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 但是他们有创造性, 是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对他们而言, 不要求提交验资报告, 不需要申报实收资本, 降低了创业的成本, 创业者们可以利用较少的资金创办公司。如此, 通过放宽创业者准入门槛, 激活了一批小微、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 有利于提高创业者的热情, 这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

(二) 对中介机构的影响

在实缴资本制下, 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中介机构, 即专门从事为股东或发起人先垫付出资, 然后在验资完成后抽回出资、从中获取利益的机构, 抽逃出资是不合法的, 但是由实缴制的强制性要求, 又受到了注册资本体现公司实力及资信状况这种观念的影响, 便增加了对这类机构的需求。尽管《刑法》规定了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等罪刑, 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 也未能防止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在新《公司法》取消实缴资本制的强制性要求后, 相信这类中介机构将受到巨大重创。除此之外,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变对中小会计事务所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下面从两个主要方面的改革讨论对其影响。

1.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变对中小会计事务所的影响。

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制变成认缴制, 公司在办理注册登记时不再要求向工商部门提交验资报告, 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力的, 节省了注册登记时验资成本。而对会计事务所, 特别是中小会计事务所而言, 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会计事务所的验资收入基本没有了。很多中小会计事务所主要的业务来源之一就是验资业务, 因此取消注册资本验资会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收入造成巨大不利影响。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我们不能认为此次改革对注册会计师完全是不好的消息。其实注册资本认缴制这一制度在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通常的做法, 而且国外大部分国家就没有注册验资这项业务, 实行认缴制后会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信用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因此对于中小会计事务所来说会计报表审计这项业务将会在今后有扩大的趋势, 从而弥补了一部分注册资本登记制改革给会计事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年检制度的改变对中小会计事务所的影响。

新《公司法》将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后, 这使得信息公开透明度显著提高, 政府不会再要求注册资本很小的企业也必须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 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成本。会计师事务所业务主要包括审计、验资、代理记账和年检, 而年检制度的改变, 取消年检业务, 这将会直接使得中小会计事务所无法支撑下去, 而大会计师事务所除了验资和年检的业务还有记账和大型审计这些业务, 所以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太大。这次改革确实给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挑战和考验, 可能会促使其向其他更专业化的业务方向去发展。

(三) 对企业财务和税务管理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方面, 新《公司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 这并不意味着注册资金就越小越好, 资本金额的大小会对融资大小和融资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确定合理地注册资本金额至关重要, 同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 风险控制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 即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之间的比率。在税务管理方面, 我国规定公司成立之时, 必须先进行工商登记, 然后再进行税务登记的处理原则, 也就是说“先工商后税务”。在公司注销或变更股权时, 需要先处理税务问题, 然后再进行工商注销或变更的处理原则, 也即“先税务后工商”。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变后, 随着工商登记更加快捷, 相应企业税务处理也应做好衔接。尤其是随着我国经营空间范围的扩大, 跨区资本交易越来越频繁, 工商与税务的衔接对企业税务成本大小和税务规划实施产生很大影响。企业应该主动识别税务风险,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建立起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摘要:自2014年3月1日起, 新修订的《公司法》正式开始实施, 对公司注册资本的登记制度进行了实质性改革, 本次修改主要是由注册资本实缴制变为认缴制, 年度检验制度变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关键词:注册资本,认缴制,年报公示

参考文献

[1]刘少辉.取消实缴资本制的影响[J].首席财务官, 2014, (03) :90-92.

[2]甘培忠, 周游.注册资本认缴登记之语义释疑及制度解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 (05) :80-82.

篇4:注册资本登记改革改了什么?

此次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意在通过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造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环境。既延续了本届政府一贯坚持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也提出了通过改革来激发生产力,尤其是新兴生产力的新要求,体现了诸多亮点。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的放宽,也大大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针对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我的律师网”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发表了相关法律意见。

要弱化资本信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赵旭东

有人认为,公司法是由两大支柱支撑的,其一是资本制度,其二是公司治理制度,由此,资本制度成为中国公司法的基本制度之一,中国公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资本制度的改革,2013年的公司法修订主要内容就是资本制度的改革。

2013年的公司法修改是在2005年公司法改革基础上的又一次制度突破。其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分别应达3万元、10万元、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股东的首次出资比例以及货币出资比例,取消股东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5年内缴足出资、一人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允许股东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同时,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公司登记时,不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

这两次资本制度改革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但反映和体现出的立法目标和价值取向却是高度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鼓励投资创业,开拓各种投资资源,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财富,推动公司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并以此带动劳动就业,促进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放松政府管制,强化公司自治,使资本运营更加便利迅捷,适应投资者对公司资本规模的设计和资金筹措安排的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规范、限制和管理,而忽略鼓励、支持和促进的立法倾向,弱化法律规定过度的刚性和强制性,而赋予其应有的弹性和任意性。

三是弱化资本信用,强化资产信用。正确认识资本对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保护的作用,不再把资本作为公司的主要信用基础,而更重视资产对交易安全和债权人保护的作用,加强对公司资产稳定和合理流动的控制和监管。

四是对资本从事前控制转向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将公司行政管理“严进宽出”的监管模式改为“宽进严出”的监管模式,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

决定和影响资本制度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对资本作用和意义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往公司法从立法、司法及至整个公司法的学理,都曾表现出鲜明的资本信用的理念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并在客观上打造和形成了资本信用的神话,但事实上,决定公司信用的并不只是公司的资本,相反,公司资产对公司的信用也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以资本为核心所构筑的整个公司信用体系根本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债权人利益和社会交易安全保护的使命。因此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形成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就是从过分依赖资本信用转向对资产信用的重视和构建。就是要取消由资本信用决定的、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合理、不必要的制度和约束,发展和完善公司的资产管理和监控制度,并从而实现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全面和根本性的保护。

本次公司法修改虽然取消了法定最低资本额的规定,但它只是改变了股东出资义务的最低数额,而并没有改变股东出资义务本身,注册资本一旦确定并注册登记,全体股东即应对此承担出资义务。认缴资本制允许注册资本的“零首付”,不要求股东即时给付出资财产,但出资义务和出资数额却是同样确定的,只不过出资义务履行的时间有所不同。认缴资本不是永远无需兑现的空头支票,股东需要根据公司的要求或通知缴纳自己认缴的出资,即使公司从未要求缴纳,到公司无力偿债陷入破产时,股东也需要按其认缴的出资额向公司缴纳出资。同时,在认缴资本制下,同样存在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违法行为,公司实缴资本一经形成,即成为法定的公司独立财产,当事人对资本缴纳的自治和控制决不可逾越这一法定的边界。此外,公司法修改虽然取消了验资程序,但决非否定资本真实性的法律要求,包括实缴资本的真实和认缴资本的真实,不是放任自流甚至怂恿资本造假,而只是改变资本真实的实现方式,将控制和保障的法律关口后移。

认缴资本的法律效力与法律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心泽

认缴资本登记制是指公司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以其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制度。在认缴登记制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须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股东(发起人)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公司将以上约定事项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原公司法要求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而非实缴的出资额)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登记注册,属于有限制的、不完全的认缴资本登记制,而非实缴资本登记制。新公司法的修改取消了对认缴资本的各种限制(包括对最低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比例与出资时间的限制),实际是将有限制的、不完全的认缴资本登记制变更为无限制的、完全的认缴资本登记制。公司股东(发起人)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并非股东不用缴纳注册资本,而是指公司设立或增资时股东不用即时缴纳,而可以根据相关文件,如公司章程、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等进行缴纳。认缴资本的法律效力体现在:

首先,股东必须足额认购注册资本,使认购额与注册资本保持一致,而不能只是认购部分注册资本,这也是我国实行法定资本制的要求。

nlc202309011525

其次,股东必须依照认缴文件缴纳认购资本。取消实缴资本限制,只改变了股东出资义务的数额与时间,却并未改变股东出资的义务本身。认缴文件约定的股东出资数额、方式、期限等,对股东仍然具有法律约束力,股东必须依其进行缴纳,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13条第1款规定:“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或者其他股东请求其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公司成立前,如果股东不履行约定出资义务,其他股东(发起人)可向未按时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追究未出资的民事责任;在公司成立后,如果股东未足额出资或逾期出资,公司或其他已按时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均可要求违约股东向公司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再次,股东必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外承担法律责任。在公司发生债务纠纷或依法解散清算且又无力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如果股东尚未缴纳全部认购资本、公司注册资本未完全到位,那么未缴足注册资本的股东应当填补实缴出资与认缴出资之间的差额,并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人承担法律责任。

新法实行无限制的认缴资本制,并不代表股东可以随意认购注册资本,夸大其资金的投入与担保能力。实际上,公司资本制度对资本真实的法律要求仍未改变,体现在:对于认缴资本,要求全体股东实际承诺认缴的出资额与其注册资本保持一致;对于实缴资本,即便法律限制取消了,仍要求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额与其公示或声称的资本额保持一致。因此,对资本(实缴资本与认缴资本)真实性的要求,不因取消法定最低资本限制而改变,也不因采取实缴资本制或认缴资本制而有别。

另外,验资程序虽被取消,但决非否定资本真实性的法律要求。根据国务院以国发〔2014〕7号印发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现行企业年度检验制度将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使用电子化公示系统,对企业相关信息进行年度电子化公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信息进行公示公开,使对公司资本的监督从公司设立阶段移向公司设立以后的运营阶段,实现对资本真实性的有效监督。

虚假出资,指股东(发起人)未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应认缴的出资额;抽逃出资,指股东向公司出资以后又抽回该项出资,构成对公司独立财产的侵犯。有观点认为,验资程序取消了,营业执照不再记载实收资本了,公司法中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与刑法中的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等与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有关联的条款也将失去意义。这种意见值得商榷。如前所述,认缴资本制的实行并不改变股东的出资义务与责任,因而也不影响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和相应的刑事处罚。

实际上,未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公示系统可以实现对股东实收资本的公示与监督。如果股东实际缴纳的出资额与电子化系统上公示的出资额并不保持一致,则可根据股东的出资记录,判断股东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行为构成公司法上的虚假出资,或股东抽逃已出资资本的行为构成公司法上的抽逃出资;情节严重的,可构成刑法的虚假出资罪或抽逃出资罪。由此可见,最低注册资本与验资程序的取消并不代表公司股东可以免去出资责任,作为评判依据的实收资本一旦通过工商局电子公示系统公示出来,股东的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行为就可以通过民事或刑事诉讼予以追究。

篇5: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和完善信用约束机制的举措,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新亮点和新突破。

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推进信息公开和共享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被提速,信息化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为解决信息“孤岛”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服务政府管理是新时代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方案》提出将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作为“严格市场主体监管”的一条重要措施,正是适应了当代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也适应了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的新期望。这要求我们要转变监管理念和方式,树立信用监管、协作化监管、社会化监管理念,实现从依托传统监管手段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约束等监管机制和手段的转变。

从《方案》规定来看,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包括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在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赋予市场主体更大权利的同时,强化市场主体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以尽量减少交易、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在制度层面为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要建设主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为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提供了最便捷的实现途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行,既立足于对市场主体信息的公示,又由于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通过系统向全社会公示,也起到了对主体披露信息的监督。因此,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落实“宽进严格”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手段,对于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以至于整个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来说至关重要。

《方案》明确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要以企业法人国家信息资源库为基础,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搭建中央和省级两级信息平台。并要求加强公示系统管理,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为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这种规划,既考虑到了我国国家法人库建设规划和建设成果,又充分体现了法人库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还考虑了各个管理部门既统一规范又各司其责,从而这一系统也成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将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从《方案》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的内容规定来看,市场主体登记机关通过系统公示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备案、监管等信息;市场主体通过系统公示其报告、股东出资情况、获得资格资质等信息。系统将通过数据共享,向有关政府部门或国家有关信息系统开放数据接口,各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可以获取市场主体公示信息,作为其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有效地扩大了市场主体信息的公示范围,方便了社会各方对市场主体信息的需求和查询,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进而将对市场主体单一部门监管扩大为全社会共同监管。

二、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是企业监管制度的重大创新

企业检验是企业登记机关依法按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对与企业登记事项有关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转型,企业检验制度在监督管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随着企业登记条件随之放宽,企业数量势必大幅增加,继续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宽进严管”的要求。

《方案》将现行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一方面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便于企业按时申报;另一方面,强化企业的义务,要求其向社会公示年报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与现行的企业检验制度相比较,对企业的监管会更加有效。这个改革把传统的通过年检的方式,市场主体向监管部门负责,改为市场主体通过有关信息的公示向社会负责,突出了信息公示的服务功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来查询企业的有关信息。对企业来说,也不用每年年检都要跑工商部门了,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增强了企业披露信息的主动性,也就增强了企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这会使社会公众便于了解企业的情况,促进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方案》将报告公示作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企业每年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供社会公众查询,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这为政府相关部门有效采集和社会公众查询企业真实状况奠定基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抽查的方式对企业报告公示的内容进行监管,将未按规定报送公示报告的企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以信用监管方式取代行政处罚方式,达到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的目的。同时,将检验改为报告公示,也有利于避免市场主体因疏忽大意而陷入不可逆转的退市境地,彰显政府服务功能。对于经检查发现企业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和对未按规定报送公示报告而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或“黑名单”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信息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采取相关信用约束措施,从而更有效地监管企业,促进其诚信守法经营。

三、完善信用约束机制,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方案》提出了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等监管措施来推动实现“严管”。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后,市场主体数量会快速增长。“宽进”情况下如何“严管”是新形势下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依托,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实现协同监管,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手段。

篇6: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中国公司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这是继2005年中国公司法修改后,公司法律制度的又一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要改革。而针对此次变革,作为一名大二法学专业的学生,联系刚接触不久的商法学说,在此,粗浅地叙述一些我对此次制度改革的拙见。

首先,是我对这次改革内容的主要概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取消各类公司的注册资本限制,不再限制发起人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改为认缴登记制等。

其中,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就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而这些变革为我们国家的公司经营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依我个人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便是我们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顺应改革要求,适当修改法律,取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让高悬于市场主体上的“原罪”消失。而此也将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步伐加快。诚信,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市场经济才能真正步入有序轨道。有关规定也有指出,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单。这一系列新想法预示着新一轮改革中,诚信建设将成为各项改革举措的保障。另一方面,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第二,便是人民的创业热情将被极大化释放。归根结底,人民的创业热情与创业环境息息相关。当创业环境较好时,政策上会比较灵活,为人民创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方便。而实践也证明,这次制度改革会极大促进人们的创业热情。我国在一些地方也进行了试点,比如,截至今年9月,青岛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4.9万户,同比增长4.3%;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5.1万户,同比增长10.4%。而在广东,今年1~9月,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80.50万户,其中新登记各类企业24.76万户,同比分别增长21.90%和30.57%。由此可见,市场的潜在性创业热情将会随着改革被无限放大。

第三,就是各地企业的投资欲望将大大增强。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企业投资欲望明显不足,甚至可以说是跌倒了谷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还是投资环境出现了问题,地方出台的种种优惠政策服务手段,基本都是冲着大企业,大投资,大项目去的,对绝大多数更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小企业,小项目,小投资根本享受不到这样的政策和服务。但作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却又都是新兴生产力,他们有智力,有创造力,都没有厂房,没有土地,没有多少固定的资产。通过放宽准入门槛,改革注册资本制度,足以激活一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市场投资也就会越活跃,发展动力也会越强劲,壮大。

第四,便是政府的行政放权变化将会导致行政效率的明显提高。不难看出,此次登记制度改革有多项措施,都是围绕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而展开,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而入手。其原则便是“便捷高效,宽进严管,规范统一。”此次改革,虽然没有内容上面面俱到,没有长篇大论,但是,条条都放权到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以说是简政放权的标杆。

综上之述,此次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以我个人的浅见,是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是提升人民创业热情的改革,是推动市场经济成新秩序的改革,是符合我国现代国情的改革,是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改革,更是能使我国市场经济振兴和崛起的一次突破与飞跃!

姓名:庄赫特

班级:2012级法学一班

篇7: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实施前后登记管理衔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根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批准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为确保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前后登记管理工作的平稳过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依法办理公司注册登记

自2014年3月1日起,各级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按照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总局规章办理公司注册登记。

公司实收资本以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不再作为登记事项。2014年3月1日后公司申请办理上述事项登记的,公司登记机关应当决定不予受理。

除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外,公司登记机关在受理公司登记申请时不再收取验资报告。

2014年2月28日前公司登记机关已受理涉及上述事项登记申请的,应当在2014年2月28日前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二、依法监管股东(发起人)出资行为

自2014年3月1日起,对于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发起人)缴付出资的信息公示情况,由公司登记机关通过依法处理投诉举报或者抽查等方式予以监管。对于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公司股东(发起人)出资的缴付情况,公司登记机关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监管。

三、有序推进市场主体相关信息公示

登记机关负责在省级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市场主体登记、备案信息(具体公示事项见附件)。公司应当在同一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自行公示股东(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

登记机关应当加强对市场主体信息的采集,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的监督检查,提高认识,指定专人,明确责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014年2月28日前已设立公司的实收资本及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改革前属于登记事项的公司登记信息,由公司登记机关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按最近一次登记的信息予以公示。

四、切实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

要保障信息化平台的系统安全。要采用防火墙、防拒绝服务攻击、防病毒、入侵监测等设施防范黑客攻击、互联网木马、病毒入侵等,防止系统被挂上木马或被病毒侵入,采用流量控制、验证码、提高网络带宽等手段保证网络畅通,避免造成公示系统瘫痪或失去控制,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各单位应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制订相应安全措施,从网络、硬件、系统软件等多角度保障系统安全。

要确保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安全。要采用数据库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防范数据窃取、数据篡改、数据伪造、行为抵赖等,防止出现数据丢失、损坏现象。要建立健全数据备份和应急恢复系统,充分保障数据安全。

要多方位多角度确保内容安全。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2号)第十五条规定,要采取技术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上报信息内容进行审查,对是否含有不良、敏感等情况的内容要能够发现、追查。要对企业上报的内容“缓存”,充分利用知识库、比对或过滤软件进行自动检查。要明确审核、登记、保存、清除、备份等审查流程,落实审查责任,安排专人审查。

要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保密制度,制定应急处置预案,落实责任到位,出现问题,及时处置,务必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进一步提升窗口服务水平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研判改革实施后登记申请可能大幅增加的形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登记服务质量和效率,确保各类登记申请能够及时受理,按时办结。

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力量配备。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岗位业务培训、技能操作等活动,使登记窗口人员充分领会改革精神,熟练掌握有关新修改法律、法规、规章和登记规范的要求,提高操作水平,提升工作效率。要加强人员配备,将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到登记窗口,通过多途径增加登记注册人员,切实防止因人员不足而造成登记效率下降。

要加强窗口服务规范建设。要优化窗口配置,增设服务窗口。增加专人负责咨询引导工作,做好排队人员的合理分流,维护好登记大厅正常办事秩序。要统一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配备登记服务办事指南,按照规定公开办理结果。加大预约登记、电话咨询力度,多方式分流到现场办理人员。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做到“一口清”,避免申请人多次往返。要建立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要加大推进网上登记的力度。积极推进网上登记,扩大网上登记的适用范围,提高网上登记智能化程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的全程电子化登记。

要进一步优化登记流程。严格执行登记规范标准,做到登记条件、程序统一。在全面实现一审一核的基础上,探索明确、简单、规范的登记申请事务实行“独任登记制”,减少审批环节、提升审批效能。

六、切实加强改革的保障和宣传

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政府支持,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员、设备、资金保障。

各地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做好改革政策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意义和股东出资责任。要通过登记窗口、官方网站等多种途径,将修改后的表格样式、提交材料清单等登记依据和标准对外公示,提示申请人依法办理登记。

附件: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事项

工商总局

2014年2月18日

附件

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事项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示信息

(一)内资公司法人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投资人信息:投资人类型、投资人、证照类型、证照号码

(3)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1)主要人员信息:姓名、职务(2)分支机构信息:注册号、名称、登记机关

(3)清算信息:清算负责人、清算组成员

(二)内资分公司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三)内资非公司企业法人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成立日期、经营期限自、经营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内资非公司企业法人主管部门(出资人)信息:投资人类型、投资人、证照类型、证照号码

(四)内资非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经营期限自、经营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五)内资非法人企业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经营期限自、经营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六)外资公司法人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投资人信息:投资人类型、投资人、证照类型、证照号码

(3)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1)主要人员信息:姓名、职务(2)分支机构信息:注册号、名称、登记机关

(3)清算信息:清算负责人、清算组成员

(七)外资分支机构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八)外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九)外商投资合伙企业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主要经营场所、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成立日期、合伙期限自、合伙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合伙人信息:合伙人类型、合伙人、证照类型、证照号码、国家(地区)、住所、承担责任方式

(3)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1)清算信息:清算负责人、清算组成员

(2)分支机构信息:注册号、名称、登记机关

(十)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分支机构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经营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十一)中外合作非法人企业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合作各方信息:合作各方的名称、责任形式

(3)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十二)合伙企业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主要经营场所、执行事务合伙人、成立日期、合伙期限自、合伙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合伙人信息:合伙人类型、合伙人、证照类型、证照号码

(3)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1)清算信息:清算组成员(2)分支机构信息:名称、注册号、登记机关

(十三)合伙企业分支机构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十四)个人独资企业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住所、投资人、成立日期、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投资人信息:姓名、出资方式

(3)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1)分支机构信息:名称、注册号、登记机关

(十五)个人独资企业分支机构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营业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营业期限自、营业期限至、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十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住所、法定代表人、成员出资总额、成立日期、业务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成员名册信息:姓名(名称)

(十七)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支机构

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经营场所、负责人、成立日期、业务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十八)个体工商户

1.登记信息

(1)照面信息:注册号、名称、类型、经营场所、经营者、组成形式、注册日期、经营范围、登记机关、发照日期、经营状态

(2)变更信息:变更事项、变更前内容、变更后内容、变更日期

2.备案信息

家庭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经营的家庭成员姓名。

二、公司公示信息

公司(股东)发起人出资信息

篇8: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会议指出, 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 放宽市场主体准入, 创新政府监管方式, 建立高效透明公正的现代公司登记制度,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 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调动社会资本力量, 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 带动就业, 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

会议强调, 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就是要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 创新公司登记制度, 降低准入门槛, 强化市场主体责任, 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会议明确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 (发起人) 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 克服检查的随意性, 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平性和效能。三是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 放宽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登记条件, 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四是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注重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 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 向社会公布, 使其“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提高企业“失信成本”。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降低开办公司成本。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实行由公司股东 (发起人) 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意义深远。工商登记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 这项改革将推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其次, 有利于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 强化协同监管, 落实部门的监管责任, 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最后, 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 这里面包括了商务诚信和政务诚信, 改革将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明显的推进作用。

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的放宽, 无疑将大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特别是有利于鼓励民间投资, 使民间投资者少遇到一些“玻璃门”“弹簧门”,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投资力量,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特别是创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其次使得政府改革落到实处, 这次改革体现了促进政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这一大的改革方向。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后, 市场监管部门必须更加重视做好市场主体的监管工作。其中, 对工商部门而言, 改革登记制度不是监管职责的弱化, 而是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营造宽松准入环境的同时, 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自律等手段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能。

篇9: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通过中小学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云南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定期注册,全面评价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客观公正记录教师履行岗位职责以及参加培训学习等情况,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健全教师资格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主要原则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应与教师人事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将严格教师考核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客观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情况。

四、工作要求

根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要求,云南省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工作采取先试点再在全省推广的方式进行,经与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协商,决定选择曲靖市富源县作为云南省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地区,2016年开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现将云南省教师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试点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成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云南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曲靖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注册业务指导和相关工作协调。曲靖市教育局和富源县教育局成立相应的定期注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地区定期注册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具体工作要求

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的对象、注册条件、申办程序以及结果的运用详见《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

(三)加强保障

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工作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要求提交的材料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定期注册不允许收费,因此试点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确保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顺利开展。

(四)工作时间安排(参见本页表格4)

上一篇:100道七年级数学题下一篇: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