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遥文化宣传

2024-04-10

走进平遥文化宣传(通用4篇)

篇1:走进平遥文化宣传

在国庆节长假中,我游览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景点。有皇城相府、乔家大院、百草堂、平遥古城。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平遥古城了。

平遥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的县城活标本。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双林寺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月,平遥古城以“华夏第一古城”列入中国游客十大满意旅游风景区,同年12月平遥古城中的日升昌、县衙、文庙等景区正式成为国家aaaa景区。2月25日又荣获“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称号。

俗话说得好,平遥有三宝,这三宝是不是名不虚传,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宝——这一宝即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建,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

二宝——出古城北门有一座镇国寺,便是二宝。距今己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品。

三宝——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至明代彩塑造橡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在这个庞大的古城中有许多中外闻名的古建筑票号博物馆,城皇庙……,这个假期令我成长了许多,我的见识也丰富了许多,愿以后我会见识到更多像平遥古城这样具有丰富文化、历史悠久的旅游圣地。

篇2:走进平遥文化宣传

到这里已经七点多了,我们的大巴车不能开进城里,只能停在城外停车场。我们坐着观光车晃晃悠悠的进城了。只见在平遥古城外围是护城河,里面就是古城墙。进了古城就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店铺,玲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观光车拉着我们穿过很多胡同,来到一家客栈,客栈是木结构四合院,布局严谨,左右对称,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客栈内大多装饰精美。

第二天,我们来到古城墙,古城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据说是因其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六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门为龟首,北门地势最低为龟尾,东西四座城门是龟的四肢。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胡同构成龟甲上的八卦图案。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现在古城里面还住着大约五万多居民呢!

我们又来到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这里,我明白了票号就是古代的银行,“日升昌”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中华民族银行的开山鼻祖。

之后我们又去了古城中心的清代县衙,这里是县太爷升堂办案的地方,各种刑具非常齐全,还有关押人犯的牢房。在这里虽然是白天,我也感到阴森森的。

篇3:从《又见平遥》透析晋商文化

《又见平遥》以平遥赵家第三十六代子孙赵易硕仗义救人为中心, 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遥人受到巨大影响, 家被抄、人被杀。在此情况下, 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宁愿抵尽家产, 雇佣232名镖师一同前往, 不惜牺牲所有人的性命, 也要保回自己在沙俄的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7年过去了, 赵易硕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途中, 而王家的血脉得以延续这样一个故事。这是一部充满仗义、甚为悲壮的抒情史诗, 此剧反映的不仅是家族的历史, 而是整个晋商的历史, 更是晋商美德与精神的展现。

《又见平遥》颠覆了如《乔家大院》《白银谷》《立秋》等剧目通过外出经商、经营票号、走西口等展现晋商的勤俭节约、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等晋商主体意识, 而是另辟蹊径, 深入挖掘晋商的精神层面。通过展示晋商文化中的“义”文化、“根”文化、“面”文化, 体现了晋商文化的深层精神实质。

一、“义”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义一直受到推崇, 而晋商文化之仁义礼智信中, 义为其重要组成。“义”在《又见平遥》中得到形象立体、有理有据的彰显。贯穿剧目始终的红线便是赵易硕以命换义, 他为保回沙俄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 不惜抵尽家产, 抛下刚成亲的新娘, 牺牲自己的性命。如第三场-魂归篇, “30万两换一个仗义, 值了”;“平遥人做的不是生意, 是德行”沉重的话语间处处透露着赵易硕不计个人得失、舍己为人的仁义。在第五场时空穿越的表演中, 赵易硕从同治年间穿越到2014年, 目睹赵家衰败, 面对守门人的质问“你不该去, 为了别人的血脉, 不顾自己的生意, 你对得起祖宗吗?”他铿锵有力答道:“我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仗义”。他用牺牲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平遥晋商的“义”精神。同样彰显此精神的还有与他一同远赴沙俄的232名镖师。在剧目第一场, 镖师在远赴沙俄前最后一次洗浴的现场舞蹈, 分离时视死如归的坚毅目光, 到最后客死他乡, 魂归故里, 都表现了平遥文化中“义”的精神。此正应和孔子之言:“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明知前途生死未卜, 却出于义与职责所在, 义无反顾为拯救血脉远赴沙俄。即使是默默无闻藏于男子身后的女人, 也以自己的牺牲与品德诠释“义”, 如赵易硕远赴沙俄前夕为留一条自己的血脉, 举行选亲后当天娶亲、当天洞房, 第二天便离开了。剧中虽未细致描写女子婚后的生活, 但离别的辛酸、无奈等悲痛情愫可想而知。她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着对爱的理解和忠诚。在为赵易硕产下一子的同时, 这位美丽的女人因难产而死, 死时依旧无怨无悔:“我生都生了, 死就死了吧”。这是如何的牺牲与付出。她们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男人的辉煌。

平遥城的仁德, 山西人的仗义, 老祖宗“以信赢天下”的德行和“以德聚人心”的智慧, 穿越时空, 直透人心。中国自古以来便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自我修养为前提。“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就是说, 修身正己, 是使人具备担当治国、安天下重任的基本素质要求。关于这些基本素质的标准, 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 兵家对为将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因而晋商向来重视诚信忠义, 认为做生意本质上就是做人。《又见平遥》正是体现了平遥人的仁义精神.山西人做的不是生意, 是德行。

二、“根”文化

《又见平遥》最打动人心的是其弘扬的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根祖文化。该剧随着剧情的推进, 在亲身经历了先人生活的片段如“镖师死浴”“灵魂回家”“选妻”“穿越对话”后, 剧目进展到第六场“寻根”, 到此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回问自己:“我们生从何来, 我们的根在哪里?”尤其在演员大声问道:“您贵姓?您从哪儿来?您的祖先是做什么的?您知道您的身世吗?在您的血脉里, 也会流淌着这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吗?您会以您的姓氏为荣吗?您会以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为荣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姓氏, 都有一个祖先。”我们是否也想穿越回去, 循着我们的根脉, 看看我们生从何来。中国人历来讲究落叶归根, 这其中的血缘意识无比深刻。尤其因平遥地处中国内陆, 自古对血缘亲情很是重视。《又见平遥》其力透纸背的中国根祖情结彰显无语, 尤其在21世纪, 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的今天, 《又见平遥》感发人们静心思考自己的根, 思考自己的生命由何而来, 便显得意义深重, 这份情思背后所牵发的感恩之心、孝心以及对血缘亲情的敬畏之心愈显深刻。

三、面文化

《又见平遥》片尾是一场“面”的礼赞。演员立于舞台中央, 捧起一把面粉尽情挥撒, 揉面, 抻面, 拉面。演员的动作, 时而绵里藏针, 时而气吞山河, 时而含蓄内敛, 时而热烈奔放。管弦乐声中, 这些来自于生活中再也普通不过的劳动, 却让人打开联想的闸门, 让思绪在皇天后土中舞蹈, 在绵延的麦浪中舞蹈, 在勤俭持家的传统里舞蹈, 在五谷丰登的祈祷中舞蹈……他们脸上浮现的喜悦是对家乡的眷顾, 对食物的敬畏, 对生活、生命的敬畏, 更是对家国民族的敬畏和挚爱!

“面”文化是平遥人用饮食的方式对“根”文化的一次深刻立体的解读。在山西平遥, 传统面食做法就有一百多种。在山西, 面食文化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在中国, 以“面”为特征的山西餐饮文化, 在国人饮食圈独享尊名;在众多文化大系中, 山西面食文化更是家喻户晓, 闻名中外。“山西地处黄河中游, 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 在‘吃’的方面有着特殊的造诣。”

“食色性也”, 晋商“面”文化, 就是用人类最本性的味觉将此文化圈的人栓在一起, 离家千里万里的异乡人每逢佳节或思念亲人家乡时, 一碗热腾腾的面寄托着他们的情感, 也慰藉他们的情感。“面”是家乡味, “面”是故土情。《又见平遥》里, 风情万种山西“面”, 亦真亦淳的中国味道。

晋商时代已近过去, 晋商也早已成为昨日辉煌, 但晋商文化对“仁义”的坚守、对“血脉”的执着以及对“面”的热情这些鲜明的晋商文化传统与精神始终贯穿于三晋大地, 并将历久弥新。

摘要:《又见平遥》叙述了平遥晋商赵易硕仗义救人的故事。赵易硕坚守“义”的理念, 抛家弃子, 舍命远赴沙俄救人。以深层次的“义”文化、“根”文化、“面”文化向世人展现了晋商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又见平遥,晋商,晋商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 1983.

篇4:走进平遥,感受古装戏的天然布景

平遥的珍贵在于,它可以让人们看到逝去的不可能再回来的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一幕幕就上演在游人罕至的小巷中。

小巷里满眼都是古韵犹存的四合院民居,有着精巧雅致的垂花宅门和精雕细刻的门墩石雕,很多民居的门匾都以“纯朴忠义、修身立德”为主要内容,“敦厚”、“乐天伦”、“霞蔚”等字眼出现得最多,书法苍劲有力,更是体现了主人的文化品味与敦厚家风。

我到的那天一定是个好日子,古城里有好多家有喜事,却看不到惯常贴在大门外的“喜”字,这喜事信息是通过红对联和斜插在大门两侧的小红旗来表达的。其中一户人家的对联引起我的注意,从敞开的大门进去,院子里挂着一条条的彩旗,中间挂着红毛毯,毛毯上贴的大红纸张上是大大的“爱”字。没见到新娘和新郎,院子里有忙碌的长辈和玩耍的孩子们。一个中年妇女非常热情地拿糖给我吃,好多年以前吃过的那种硬硬的块糖,很甜。孩子们对我手里的数码相机特别有兴趣,于是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拍完就放给他们看,孩子们的欢乐也感染了我。一个小女孩伸出手温柔地把我垂下来的长头发别到耳朵后面,那一瞬间的感觉温暖至极。

走到一个叫“鹦哥巷”的地方时,有一位戴瓜皮帽的长须老人拄着拐杖站在巷口。我晃了晃神,恍惚中,竞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仿佛来到了几百年前。

古城有很多绣花鞋店,从外面就能看到一排排色彩鲜艳的绣花鞋和鞋垫a埋头做鞋的古城人中,不乏年轻小伙子。信步走进一家店铺,店里是一对父女,父亲告诉我,这些鞋都是全手工做的,几年前就快没人做了,但古城开发后,游客纷至沓来,让这一行当又兴旺了起来。虽然在我的旅行路线里,平遥过后,还有好几个目的地,必须严格控制购物的欲望,但我终是忍不住绣花鞋的诱惑,挑了两双。要不是跟当时身上的衣服太不搭配,出门就想换在脚上了。

出了古城的一个大门回头看,我有机会看到了古城墙更真实的一面,和平时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的、挂着大红灯笼的、威严肃穆的城墙相比,此刻的古城墙更显温馨,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在这个古老的城墙下,有的是几个等候主顾的菜摊子,抽空聊天下棋的老人,还有一辆装满菜的小货车,一位老人推着装了半筐土豆的自行车从跟前经过。这一瞬间定格在我的镜头里。哪怕在这红日斜下,游人四散的时刻,它也能平静而轻易地激活一个现代人心中最古的那部分。

“长升源”黄酒,和老城一样的醇厚

“长升源”是我特地去寻访的一个老字号,就在明清街市楼脚下。远远就看到招牌,酒葫芦、酒壶形状的东西串成幌子,飘荡着“长升源、黄酒、点心”,一红一绿两块绸子吊在下面随风招展。这是一家货真价实的百年老店。年长的老板笑呵呵地端上一小杯黄酒,热情地重复着一句话:“尝尝,自家做的。”

酒呈深黄褐色,举杯轻抿一口,缓缓人喉,有点发粘,气味不冲,略甜,醇厚的味道一如这座老城。老板告诉我,这酒是用黄黏米和酒曲纯制作,纯天然。当年慈禧太后离京西逃途中经过平遥,品尝了这里的黄酒和点心,大加赞赏,当场赐“长”字,自明代就创立的“聚生源”,从那时起,遂改名为“长升源”。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风尘洗礼,黄酒越沉越醇厚。“长升源”是前店后坊。我跟老人说明来意,想参观后坊,老人没有拒绝,热情地带我到后面的作坊参观。

只见一间屋子里满是装酒的大酒坛,半人多高,酒坛上贴着红纸黑字的“酒”字,似乎隐隐能渗出酒味来。对面有间屋子,酿好的酒从木质器具里流出来,“滴答滴答”经过滤布流进下面的坛子。带我参观发酵房的是另外一位身着蓝大褂的老师傅,厚厚的眼镜片像酒瓶底儿,对待这里的每一样东西却细心地像是对自己的孩子。

掀开发酵室厚厚的棉帘子,人还没全走进去,就被一股暖烘烘的发酵时特有的酒香所包围。老师傅掀开一个坛子给我看,画面定格在我的镜头里。

参观老字号之后,我与老人告别,继续上路。很久之后,那暖暖的酒香气息,仍一直伴随着我流浪的脚步。

平遥牛肉,躲都躲不过

据说,慈禧太后途经这里时,除了品尝“长升源”黄酒,也没忘了享用平遥牛肉,评价是“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食后,平遥牛肉被誉为皇室贡品。而让我坚定了要吃平遥牛肉的决心不止是传说——毕竟,外逃途中的老佛爷受条件所限,吃什么都香。当我还在太原时,接到一个广州的资深级旅友“加老饕”打来的电话,听说我要去平遥,除了叮嘱我一定要去城外的双林寺和镇国寺,还有就是千万别忘了吃平遥牛肉。电话中,不知他说了多少遍“好吃”。因此,受传说的影响,加上前辈驴友的双重诱惑,我决定去寻觅“皇室贡品”——平遥牛肉。

和“长升源”黄酒铺不同,平遥牛肉不需专门打听寻找,只要你来到平遥,就躲不过平遥牛肉的影子。商业街上,卖牛肉的店铺,一个挨着一个,都打着“xx牛肉”的牌子,看起来都像是“专卖店”,这反而让我迷惑了:到底哪些才是“原厂出品”?来之前,我没有就这个预料外的问题做好功课,加之店铺外叫卖的人总是想拉你进去,让我在心理上产生退缩,而牛肉又不可不尝,于是,我决定回我住的一得客栈,去那个让我钟情的小餐厅一试。

平遥牛肉到底有什么特别?从外观看,色泽红润,肉丝纹络清晰可见,十分诱人。吃起来也不含糊:肉质鲜嫩,浓香扑鼻,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咀嚼不费齿力。更有趣的是,刚出锅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浓郁的肉香便扑鼻而来,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平遥牛肉除了“杀、腌、煮”的工序都十分讲究和特别,原材料亦是与众不同,用的是老牛肉。一般加工酱牛肉不愿用老牛,而平遥酱牛肉却是牛越老,做出来的酱牛肉越香、保存的时间越长。

一得客栈,家一样温馨的地方

“这无疑是平遥古城内最美丽古朴的四合院式饭店。这里原来是票号世家侯王宾及其子侯殿元旧居,改为客栈时,那些木结构建筑,很幸运地保留了岁月留下的斑驳褪色,再加上宅子的位置远离闹市的浮躁繁华,整个客栈看起来宁静脱俗,散发着恍若隔世的气息。”当我第一次在自助游手册上看到“一得客栈”的介绍,我知道,就是它了。

到达平遥古城的时候,客栈的一个穿红袄、扎小辫子的姑娘骑车来城门等我。丁零零的自行车在前面带路,七拐八拐,就到了藏身静巷的小客栈。

还没进门,暮色中,竟然在小巷看到引人注目的一溜拴马桩,隐约中看出猴子的雕刻像,想来不外乎“辈辈封侯”、 “马上辈侯”之类的寓意。女主人程姐这时走过来,接过我手上的行李,带我去房间,顺便告诉我这里是原是票号世家侯王宾的故居。难怪,非大户人家怎会有这样的气派。

知道我还没吃饭,她直接把我带到餐厅。轻柔的古筝乐曲在屋子里飘荡,角落里有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一个年轻的外国男子在安静地看书,还有一对“中法合资”的夫妇在就餐。厅堂的方桌、长条凳、灯碗都是古制,中英双语的菜单上既有特色的平遥小吃,也有许多适合外国人口昧的西式小点。入乡随俗,我点了最有名的“平遥牛肉”和“碗托儿”。没想到的是,这也是“老佛爷”曾经“推荐”过的呢。

边吃饭边和程姐聊天。她长得十分周正温婉,说话细声细气,没有丝毫商贾气息,客栈所有的设计都是出自她手。从第一眼看到她,到几天后离开,我始终都不曾觉着她是这里的老板,而是一个十分亲切的朋友或亲人。

回房间时,大门外的红灯笼已经亮起。卧室里的大炕、炕桌、衣帽架也都是古制,桌子上有烛台,地板是灰扑扑的方砖铺就,在那种氛围里,仿佛我换上衣服穿上绣花鞋就成了走入闺房的大户人家小姐。关灯,上炕,钻被窝,月光透过贴着毛毛纸的窗户泻进来,闭上眼睛,很快就入了梦乡。

“中外合资”夫妇离开之后,又住进三个荷兰女人,是我的右舍。三个人个子都很高大,程姐的丈夫忍不住好奇,站在其中一个的身后比个子,果真矮了好大一截,招呼打多了,有时也一起吃饭聊天儿。她们吃她们的咖啡面包夹蛋,我吃我的平遥小吃。有一个指着菜谱上的一个菜,告诉我说这个不好吃,像是吃橡皮。我忍不住笑了,原来她说的是牛蹄筋。问她们喜欢吃这里的什么东西? “平遥牛肉。”她们答道。三个友好的荷兰女人离开这里去西安之前,留了一个小礼物给我:一双小小的荷兰木鞋。

上一篇:新版河南省绿化服务合同下一篇:田野调查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