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2024-06-21

小学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共18篇)

篇1:小学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孩子的自制力是所有好习惯、好品格的基础,拥有自制力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责任心,更能发挥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才能。我觉得我们当家长的在日常小事上稍微改变一下做法,多让孩子做决定、负责任,就能帮他一点一滴累积自制力。比如上学放学路上,学校门口的小店里都在出售小玩具,有的孩子就被吸引了,不知不觉的就参与其中或是围观,结果耽误了写作业或是午练的时间,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这一阶段的时间浪费了,那就需要找另外的时间去找补,这样下来孩子就更累了。所以要让孩子对外界的诱惑有说“不”的能力,不是我们想要孩子勤奋,而是孩子自己想要勤奋!不是我们要孩子学习,而是孩子自己想要学习,实现自动化教育。

第二、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发展嘛,孩子想要适应明天的竞争,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必须从小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在参加外界活动时引导孩子做出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鼓励孩子克服胆怯,保守和自卑的心理,让孩子看到集体的力量、群众的智慧,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我觉得通过这一过程孩子就会意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能力才能领先,所以孩子就会努力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此外,有竞争就免不了要遭受挫折,孩子品尝过失利的滋味,也就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举例来说,我的孩子课外兴趣课参加的比较多,我们家长发现,每次有演出或是比赛,她都喜欢找出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把对方当成“假想敌”,目标就是超越假想敌,如期完成自己的目标的话,孩子就会欢欣鼓舞信心倍增;如果没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她就会对我们说“我承认对手是太强大了,我会好好努力把我想要的荣誉拿到手”。

第三、家长和孩子一起总结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前几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这

样一个有关“学习金字塔”的说法,说:通过单纯的“听讲”方式学习,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学习,保留10%,通过“声音、图片”方式学习,保留20%,“示范”保留30%,“小组讨论”保留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是“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内容。两天前老师留过一个作业,是背课文。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来帮助孩子记忆的,现在的孩子都记忆力惊人,应该是很快就能背过,但我觉得这只是快速记忆法,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要想让孩子记得扎实,就要让孩子马上应用,找出黄冈小状元和小学生生活,把相应的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的题型拿来,让孩子马上完成,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记忆力。另外要说的就是亲子共读,我们家长工作了一天,晚上还要共读,确实辛苦,也有些不情愿。但我建议我们作为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装模作样也要把共读完成,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在阅读后跟你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受益的是我们,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甚至是平时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都可以了解到,我也是这样跟我的孩子进行亲子沟通的。

综合以上就这三条小建议,这些只是我们的个人教育方法,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沟通就是最好的了!

篇2:小学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现在的小孩自尊心都特别强,而且非常的叛逆。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自己的孩子,已成为家长们头疼的一件事了。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

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

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带领子女外出接触社会

篇3:小学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首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世后, 最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孩子最先了解的人就是父母。第一个给他玩具、逗他嬉戏的是父母;扶他学步、教他学语的也是父母。初生的孩子大脑里一片空白, 是在父母的抚育关怀和直接教育中学习。因此, 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孩子脑中形成了最深的印象。孩子掌握初步的知识、智力的早期发展、生活习惯、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形成, 都是父母影响的结果。

其次, 父母教育的很多条件是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无法相比的。一是时间长。孩子从出生就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从0—3岁, 孩子只接受家长的教育 (少数上托儿所的孩子除外) , 即使孩子到3岁以后, 上了幼儿园, 也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在这么长的时间内, 如果家长能够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 那么, 教育效果肯定是非常显著的。二是教育手段丰富多样。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不是上课, 而是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家庭游戏、外出活动、平常交谈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丰富多样, 是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手段无法相比的。三是最能因材施教。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 是老师面向一批学生的教育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 老师们难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但是,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却是完全的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方式。只要家长对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真正地了解, 又有适当的教育方法, 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 我们强调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并不意味着降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可以让孩子学到系统、全面的知识, 发展孩子各种能力, 使孩子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这是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家长既要重视家庭教育, 又要配合好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育, 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进行游戏, 寓教于乐

l.做游戏的有心人。

每做一个游戏, 要有一定的目的。父母和孩子做游戏, 在别人看来, 是家长和孩子在其乐融融地玩, 在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也是沉醉在游戏之中, 其乐无穷, 不知道做某个游戏可以学到什么。而父母心里应清楚做游戏的目的, 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例如, 教孩子倒数10—1。我运用了“火箭发射”这个游戏。在孩子已能牢靠而又熟练地顺数1—50的基础上, 针对孩子对电视新闻中播放的火箭发射比较感兴趣的情况, 我提出要与孩子做火箭发射的游戏。孩子当然非常高兴。于是, 我们一起动手用积木制作“火箭”, 准备“发射”。在“发射”前, 我给孩子讲了火箭的作用, 火箭发射的程序。火箭发射前要倒数10。所以我要孩子在“火箭”“发射”前, 也要倒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我要求孩子先倒数5—1, 孩子很乐意, 并能很快掌握。在以后的几次游戏中, 我逐渐将倒数的数增加至10—1。孩子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 以至于在不到4岁时就能倒数20—1了。

2. 做游戏的协调者。

孩子爱做游戏。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戏就能做得到。因为有的游戏用现成的玩具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为孩子另外准备一些游戏用的材料。这些材料除可以购买外, 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游戏, 如凳子、椅子、被子、锅碗瓢盆等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游戏, 就是孩子在两岁左右, 一次逛街回来, 他非要做“卖鳝鱼”的游戏。而且还要给他准备纸条 (当鳝鱼) 、钉子、两根小板凳、小盆、小刀 (玩具塑料刀) 。准备完后, 他就真的卖起鳝鱼来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 用小刀划钉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纸条 (鳝鱼) , 凳子下面的小盆用来装划好的鳝鱼。孩子做得很投入, 津津有味, 持续时间不下半个小时。显然, 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 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后, 孩子几乎每次外出活动回来, 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关他见过的感兴趣的游戏, 家长自然就是一阵忙碌。但可喜的是, 孩子专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 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这对于他以后专注于正规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3. 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

一般来讲, 孩子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重复多次, 比如搭积木 (可拆装的积木) , 可以由简单搭到非常复杂, 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搭, 到自己独立搭, 而且搭出家长都难以想象的形状来。但是, 有时孩子也对某种游戏很快产生厌倦。这样, 就需要家长变换游戏的方式, 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进行。就是同一种类的游戏, 也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 识字游戏, 就有讲故事、学识字, 卡片法识字 (卡片上有字, 还有人、物、花鸟的图画) , 生活中识字 (将字与生活中的实物对照) 等等形式。

4. 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

家长怀着饱满的情绪,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泼有趣的游戏。孩子对游戏有兴趣, 教育效果才会好。为了让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 家长应多说说鼓励的话。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 兴致就会更高, 头脑会更灵活。家长的鼓励, 还能培养孩子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自信, 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三、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习惯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模仿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看见小朋友做什么, 自己也要去做, 看见别人有什么, 自己也想要。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建立良好的习惯;同时, 成人所没有意识到的一些行为小节, 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不良习惯。因此, 家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也在育人。例如, 家长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幼儿就会无意识中养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品质时, 家里成员之间应互敬互爱, 使幼儿在互相关心和谐氛围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家长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 有孩子在家尽量少看电视;等等。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要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 需要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共同努力。本文只就家庭教育方面, 谈了一些肤浅的看法,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欢迎广大同行指正。

摘要:对于入学前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 究竟持什么样的观念,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呢?一是要认识到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首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 父母教育的很多条件是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无法相比的。二是进行游戏, 寓教于乐。包括做游戏的有心人;做游戏的协调者;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三是重视外界环境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习惯。

篇4: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孩子教育;打;不是最好方法

中国分类号:G78

正文:如今,孩子的教育已成为许多父母头疼的大事,很多父母都有感触现在的孩子特别难教,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为此酿成惨案时见于各媒体,很多家长还沿用古老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打是不打不成器,这正是酿成悲剧的关键,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处理不恰当,随时都有惨剧的发生,为了避免惨案再发、悲剧重演,家长们应该多了解孩子难教的原因,寻找教育好孩子正确方法。

父母为子女的成长可谓是熬白了头操碎了心,无论对孩子做什么,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好像并不领情,他们总觉得父母的管教是对他们最大的束缚,所以他们极想摆脱父母的管教,可父母又担心孩子脱离父母的管教会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控制,害怕他们不知会闯出什么大祸,所以无论怎么艰难,父母还是抓着孩子不放,孩子不从,不听话就打骂相加,拳脚相向,这样导致与孩子的冲突越来越多,越演越激烈,就可能导致种种可怕的血案后果。

更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年龄上虽是成年人了,可还不谙世事,心智还不成熟、还跟父母对着干,打起架来,只能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

好像女儿就是坏人,父母就是好人,但我觉得这个女孩死得好可怜,这个恶果应该是父母特别是父亲一手造出来的。孩子变得那么野蛮、那么霸道、那么残暴、那么不孝、那么不可理喻,还不是父母一手调教出来的?!我从文中两个地方看出那个父亲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

第一个,用古老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二,从那张置他女儿于死地沾着血的破凳子看,她父亲打孩子的方式不仅没有变,反而是打得更激烈,

家暴不仅伤害身体、置人于死地,更扭曲人的灵魂,无论是处理夫妻、朋友还是父母子女的关系,用暴力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问题复杂化,甚至会失去自己的至亲,甚至自己的生命,后悔莫及。

打,是一种最野蛮、最不讲理、危害最大、取得效果最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因为打造成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广州碧桂园一个商人因为自己14岁的儿子不按时做作业,把他按水龙头下溺死,打,不仅会造成孩子死亡,也有父母在冲突中伤亡的:广州有个外来务工的母亲,卖烤鸭熟食,因为孩子喜欢上网不做事,被他母亲打了,这男孩在冲突中把母亲打死了,孩子被抓去教育改造。幾年后记者采访他时,他表情不悦,随着年龄增长、教育认识提高,他也会深深的懊悔,可生命无重来,如果当初母亲不打他,而是慢慢教,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打骂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但这是中国父母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血案再发,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特别是新手父母该摒弃打骂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是父母必尽职责,也是人生必经之路,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个父母都思考过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已成为当代许多父母头疼的大事,都感触现在的孩子特别难教,打孩子也是父母不情愿但没办法选出的教育方式,他们也想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好方法。我觉得应该找出孩子难教的原因,才能对正下药找到对应的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难教我觉得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原因:

( 1 )家庭因素:孩子难教有先天原因也有后天因素,我认为先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很大,刚出生一岁前孩子的差别不是很大,后天因素对孩子影响就很大了,10岁前的孩子跟家庭的关系、父母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这年龄段,父母认为孩子小,看管是很严密的,除了学校,基本是是和家人在一起,所以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可以说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就教出怎么样的孩子,作为老师都有同感,家庭教育好的孩子,在学校都比较乖巧懂事,老师教起来比较容易轻松,家长管不了的孩子,在学校也很难管束。越来越多的孩子很调皮难教,就像老教师说的一样,她以前教5个没现在教1个难教,这跟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以及家长的引导有关系。

(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呆的时间较长的地方,孩子接触的学校的管理、老师同学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管理很严格到位有的学校管理不太好,有的老师细心耐心教育孩子,有的老师工作做的不细致,有的学生好有的学生不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遇到不好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也会难教的。

(3)社会因素:10岁以后,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越来越少,孩子步入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孩子在社会上交往的是些什么人,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孩子喜欢跟社会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就会容易学坏,社会是个大染缸,可把孩子染红,也可把孩子染黑,如果孩子被染黑也很难教好。

(1) 孩子难教的原因还有很多,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外,他自身内在的因素也很重要,家长慢慢探究吧。就上面这些导致孩子难教的因素

教育孩子是一项缓慢、繁琐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家长长期付出细心耐心,有些家长想一蹴而就,孩子不听话就拳打脚踢,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逞英雄,结果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父母孩子是最亲的亲人,在冲突中无论是受到伤害,都是对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教育孩子要丢弃打骂的粗暴方式,选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打的教育方式不仅打掉亲情也打掉爱情和幸福的家庭,很多夫妻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起矛盾发冲突,导致感情破裂,为了孩子夫妻勉强凑合过日子,幸福感全无,这就是为什么高考结束离婚率最高的原因吧!

篇5: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

1、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吃米饭时家长想教孩子勤俭节约,不浪费一粒米。自己首先要保证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一粒也不剩,这样即使不给孩子说,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跟着学的。

2、可以训斥但不要体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随意就体罚孩子,这样反而给孩子造成阴影。而是应该首先予以劝说和训斥,比如孩子耍脾气把吃的好好的馒头扔掉了,家长应立即要求孩子捡起来,否则不让他吃饭了,并告诉他再扔馒头就罚站。这样孩子一般会自觉地捡起馒头。

3、多鼓励夸奖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也是很强的,有时候一句责备的话能让他难受很长时间。相反多鼓励鼓励他会让孩子干劲十足。比如孩子帮家长擦桌子了,家长就要使劲的夸一夸孩子,说:你真棒!真勤快!谁也没有你懂事。这样孩子会非常高兴,还有可能去接着帮忙拖地了。

4、找些表现好的小朋友作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之间攀比心很重的,当别的孩子做什么,往往他就做什么。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不妨试着找些既勤快又懂事的小朋友做个榜样。比如孩子经常赖床,家长可以说:小明天没亮就起床背诗了,人家可厉害了,没人赶得上他。这样孩子受到激励,会精神起来,要和小明比比谁起床早。

5、及时的给予奖励。

篇6: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家庭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面对于众多家长多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方法运用

妈妈看到这种情形,就耐心地跟小雨说:“爸爸今天有工作不能带你去,哭也没有用,快起来,陪爷爷奶奶去看电视。”小雨依然赖在地上,哭的声音更大了。妈妈给爷爷奶奶使了一个眼色说:“你不去就算了,我陪爷爷奶奶看电视。”

大家都很专心地去看电视了,把小雨“晾”在了一边,任凭他哭闹。妈妈眼睛虽然盯着电视,耳朵却一直关注着小雨的动静。渐渐地妈妈听到小雨哭闹的声音小了,最后听不到声音了。又过了一会儿,妈妈觉得应该给小雨一个“台阶”下了,就走过去跟小雨说:“今天妈妈买了你爱吃的哈密瓜和奶奶爱吃的草莓,我们去拿水果,跟奶奶一起吃吧。”

幼儿行为解析

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没有得到满足,自然会找渠道发泄,小雨采取了躺在地上哭闹的方式进行不满的发泄。如果是偶尔耍赖,这是幼儿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只要成人不妥协,不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因为一点事情就任性哭闹、大发脾气,就要引起重视了,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

知心话语

家长当孩子发脾气时,如果轻易做出让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以发脾气来要挟父母的习惯,如果发现“要挟”不奏效,孩子以后就不会经常使用了。

温馨提醒:

使用“故意冷淡”法应该注意:

1.当孩子无理取闹时,这一方法应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使用;

2.掌握好时间,最好在冷淡过后,给孩子一个台阶,或者等孩子情绪稳定后讲明道理。

巧妙的运用方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对此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工作还是具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愿家长可以抓住这次机会让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也是根据孩子的成长所来完成的。

巧妙的教育叛逆期的孩子

家长们都了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应该特别注意教育方法的使用,避免适得其反的结果出现,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都很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孩子的逆反心理由何产生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极其要求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了解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

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

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专家建议,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还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篇7: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运用奖励、批评手段,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为辅。如孩:广考试成绩突出,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家长可口头表扬,还可以向亲友通报,扩大赞扬范围,也可以优先购买学习用品、日用品,还可以逛公园、打游戏机(家用)、看电影等。对学习不认真,考试成绩较差时,要严厉批评,该处罚的一定处罚。使孩子始终都有一种学习压力,切实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的现象,创造好学上进的光荣风尚。

篇8: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引领读书

无论是老师的谆谆教导, 还是家长的絮絮叨叨, 往往都会使孩子不胜其烦, 而引领和激励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 直接与文本对话, 与圣贤低语, 远离浮躁, 就能从中获得愉悦、智慧与启迪,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书达理, 实现自我激励, 励志而生成动力, 我们就能事半功倍。

培根最盛赞读书:足以怡情、传采、长才。且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高谈阔论之中、处世判事之际。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读书有成者也数不胜数:苏秦刺股发愤, 而能游说连横;曹雪芹十载披阅, 五次增删, 而成《红楼梦》;纪晓岚饱览群书而天下闻名。文章西汉两司马, 经济南阳一卧龙。或飞文染翰、吟诗作赋, 或治国平天下、科技兴国, 都最见读书功夫。思接千载, 心游万仞而视通万里, 读书可以超越时空。而今, 虽然网络信息发达, 但读书仍是增才长智、励志乃至陶冶性情、远离肤浅浮躁的重要途径。涉足书山——英雄豪杰、明君良臣、士农工商……人物何其多;泛舟学海——智略涛涛、知识浩瀚……信息何其广。看史事五千, 无须走马塞上, 可观楚汉交兵, 看战争风云;求醒世箴言, 何必程门立雪, 可赏天下贤文, 听诲语谆谆。这不比老师、家长的喋喋不休强吗?久而久之, 孩子自然是情愫得以陶冶, 心智得以启迪, 人格品质得以提升, 自会有自己的而趋于正确的是非判断取舍, 有自己的憧憬志向选择, 自然知道怎样做人、做事, 以及怎样加倍努力学习。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有人说:没有课外阅读, 就没有语文教育。那么, 没有课外阅读, 也难以实现自我教育。我们已经而且还在继续实践着——引领孩子读好书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以期事半功倍。笔者当初就比较注意引导自己的孩子读书, 从最初的连环画到《上下五千年》, 到四大名著、《东周列国志》、“历史演义”之类, 虽然她后来学了理科, 但对于考大学到硕士毕业直到职场从业, 我省了心, 她自己也觉得受益无穷, 我也能与之亦父亦友较好地沟通了。近年来, 我开始留意从小学低年段引导读书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在我的激励下, 在小学段就读完了四大名著等书, 初一又读了《东周列国志》。

从去年开始, 我从二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全体学生读带拼音的课外书。课堂上, 部分学生如果超前完成了作业, 就可以做别的, 当然更可以读课外书。每逢周末, 我便提醒将在周一开读书会, 读得多、讲得好的, 贴红旗、上评比榜或给予其他奖励。读书会上, 一个孩子骄傲地说:他读《三国演义》了, 我问书中人物, 他说:“有张飞、关公、刘备。我最佩服刘备!我长大要当刘备。”“我最欣赏你了!人小志气高, 能读‘三国’了。”从此, 这个原本淘气的孩子学习专注了, 成绩迅速提升。另一个语文成绩总是落后的女孩, 半学期读了五本书, 随机点一本, 她居然能讲出大概, 被同学们评为故事大王, 贴红旗、发奖状……其行为习惯大为改善, 后来成绩居然常常第一, 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引领孩子读好书, 要从低年级开始。甘罗12岁为上卿, 曹植10岁写辞赋, 刘晏7岁举翰林, 王勃6岁写诗文……哪个不是很小就发愤读书的?借重国学教育, 不仅为增识字量、丰富和积累语感, 也为汲取间接智慧、提升认知发展水平与文化品位。引领孩子读书乃至背诵, 由榜样的激励与国学的滋养就可以生成动力, 心理品质、思辨能力也会提升, 正是寓教于无形。至少对于小学生而言, 识字量增多, 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教师就会省力。悦读自悟提效能, 好处也在不言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道德经》)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事半而功倍。

如此之类, 正是着力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既然学生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那么, 他们的教育与学习只有成为自觉的主动行为, 我们才会轻松从容。教师乃至家长都应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引导者。教育也是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 而引领孩子读书, 并养成习惯, 就是实现这一理念, 实现孩子可持续教育的好方法。

摘要: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 老师千方百计, 家长不遗余力, 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引导读好书就是教育激励孩子的最佳良方。

篇9: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何谓“鹰式教育”?即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基本本领—— 飞翔。

爱孩子,是人之天性,而“养不教,父之过”的至理名言又告诉我们:孩子是需要管理、需要管教的。其实,对孩子进行苛刻的体质训练在发达国家很常见:日本一些小学鼓励孩子光着腿在课间玩雪,因为在寒冷的天气下更能锻炼出坚强的皮肤。经受过耐寒训练的孩子不易得感冒,即使感冒了也能很快痊愈。韩国鼓励孩子大冬天光着膀子在雪地里军训,他们认为这样能培养孩子坚韧的意志。国内专家亦认为,只要孩子经过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并且有了明显的改善体质的效果,可以坚持下去,适当地“冻一冻”没有坏处。

而如今上一所好的大学,已经越来越不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不管是“狼爸”的最传统、最残酷的教育方法,还是“鹰爸”稍具人性化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培养孩子高素质的同时,必须让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4岁男孩雪地裸跑事件,我更想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也许“鹰爸”的教育方式对于他的孩子来说是适合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

(云中客)

正确对待,忌盲目效仿

看了这个视频,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鹰爸的方法,但我们不鼓励每个人都学习,因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针对性的。他的孩子是早产儿,他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并且一定是有渐进的过程。否则肯定是违反科学的,孩子会出问题的。所以这件事,第一这是个特殊的案例,没必要人人去推广;其二,假如你赞成这个做法,也要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循序渐进。决不能脑子一发热,连三天锻炼都还没坚持下来,就突然把孩子扒光身体暴露在雪地里。这是对孩子的摧残,而不是教育。

希望大家看到这件事,可以借鉴他的理念: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达到这个程度,孩子也能承受。此外,我比较担心的是做法过分了。视频中,气温确实非常低,一般父母看了以后都有点心痛。当然我们爱孩子有多种爱法,有的着眼长远,要训练孩子坚强的意志力、非同一般的体魄。孩子当时可能确实比较痛苦,可是长大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可能还会感激父母,感激我的父母当年那么严苛,严师出了高徒、严厉的家庭教育也出了才俊,可能也是一种感激之情。

同时,我觉得教育没有像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科学规律一样可以推而广之,适合张三可能不适合李四,它可能适合这种情况不适合那种情况,所以大家没必要模仿。但是这个家长有一点是可取的,就是他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着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非常冷血地对孩子,对孩子没有同情心。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他跟孩子之间的亲密感,不是一贯地严苛,该温柔的时候、该爱的时候要显示出足够的父爱,该严厉的时候要严厉。

(袁爱玲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理性对待那些“动物家长们”

从去年开始,“虎妈”、“狼爸”、“猫爸”、“羊爸”,还有孩子仅4岁的“鹰爸”,各种不同的“动物式”家长和他们带着标签的家教经,掀起了对家庭教育的大讨论。其实,任何教育都要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应遵循适合、适度的原则,因材施教。不管您想成为哪一类家长,在各种教育现象面前,都需擦亮双眼,理性辨别。

篇10:让孩子自信的家庭教育方法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经常忽视孩子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牛奶。”你在外面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回到家,妈妈给你拿,好么?”

2、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不要嘲笑孩子说错的话。

孩子刚学说话,发音不准确的时候。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宝宝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把报纸拿给妈妈,好么?”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给孩子一个展示作品的空间。

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宝宝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让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8、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宝宝,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

9、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不对孩子说:“妹妹已经会数数了,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

10、让孩子偶尔当当家。

带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里,让他交给收银员。他还不会算账,但至少让他知道钱能买东西。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钱,让他当家,会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11、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衣服。

给宝宝购买衣物,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也许他选的颜色你并不喜欢,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见被尊重是他自信的开始。

12、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

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和他讨论喜欢的人物和台词,对他的观点表示感兴趣。平等的相处和交流是给他自信的阶梯。

13、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孩子独立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哪怕洗不干净。孩子的自信来自于每件小事中你对他的认可。

14、鼓励孩子表演特长。

当孩子表演背诗、讲故事和唱歌的时候,给他打拍子,表示应和。锻炼他敢于从容登台表演,就是锻炼他的自信心。

15、让孩子多和同龄人玩耍。

让宝宝接近陌生小朋友,积极鼓励他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他的自信心。

16、帮助孩子拟订详细计划,并提醒他执行。

比如帮孩子制订练琴计划,制订计划时和他协商时间。执行时提醒他:“孩子,我们现在该练琴了,对吧?”让他养成按计划做事情的习惯。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满自信。

17、孩子玩可乐瓶、鞋盒等各种废弃物,不要武断制止他。

孩子喜欢探索他感兴趣的东西,你制止他的兴趣,也就挫伤了他探索的信心。

18、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遇到困难,让孩子自己解决。

孩子在拼七巧板时遇到困难,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实在想不出办法时,你可以侧面指点。战胜困难可以让他自信倍增。

19、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要具体表扬。

和孩子相处时,经常寻找值得赞许的具体理由,用赞许的语言鼓励他,但不要空洞地表扬孩子。可以说:“宝宝知道自己小便了,有进步嘛。”不要说:“宝宝你真聪明,妈妈好喜欢你。”具体的称赞给他自信,空洞的表扬会让他自大。

20、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承诺。

本来并不想带他去麦当劳,却随口答应他去,承诺了却不去实现。你的失信让他失去自信,也失去对你的信任。

21、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让他成为有个性的人。

孩子是急性子,就锻炼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锻炼他的条理性。强迫他改变秉性会让你对他失去信心,更让他失去自信。

22、教他从小认可自己的长相。

比如告诉他虽然他不是大眼睛,但小眼睛只要有神就很好看。很多不自信往往源于对自己相貌的不认可。

23、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支持他干自己梦想做的事。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他才会更有自信。

24、尽量让孩子在生活中脱离依赖。

上幼儿园要准时,争取让闹钟叫醒他而不是妈妈一遍遍呼唤。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没有依靠的处境中充满自信。

25、让孩子从小见多识广。

带孩子旅游时多给他讲述所遇到的动物、植物、地理、典故等各种知识。见多识广才能自信倍增。

26、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的过错。

辱骂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还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7、孩子遭遇挫折,用缓和的语气同他一起分析这次经历,下次就不会有同样的错误。

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28、父母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做受人尊敬的人。

篇11:孩子家庭教育的好方法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Howard Gadner提出的人的多元智力理论等到人们普遍认可,这种理论认为,人至少独立存在着7种以上的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这些智力在不同人身上,错综复杂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应该多种多样。不要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教育孩子一定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予以挖掘发扬,最终就能做到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篇12: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

小时候做的选择越多,就越有主见,将来做选择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想将孩子培养成日后的领袖,非常关键的就是,从小让孩子学会做出与他年龄相仿的选择,他可能选择的很糟糕,但是要让他学会在犯错中成长,而且要他知道,任何的选择背后都是有相应的结果产生的,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是领导力培养的早期形式,孩子们从小需要有独立作出决定的机会,这对形成独立判断思维和建立自信心都非常有帮助。

备注:孩子只能做和他年龄相符的决定,而不是事事都由他选择,比如:和家长一起外出应酬,不能由他来决定什么时间回家,只能由家长来决定。

篇13:教育孩子过程中巧用惩罚方法浅探

关键词:教育孩子,教育方法,赏罚分明,赏罚有度

时下对孩子的教育流行以平等、关爱、尊重、说服为主, 反对体罚孩子, 我虽然也反对那种“油盐出好菜, 棍棒出好人”的教育方法, 但我觉得一味地迁就孩子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 所以孩子出现错误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 对孩子教育, 特别是少儿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一、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 无论有心还是无意, 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 虽然他不是故意的, 也应该告诉他, 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 并勇于承认错误, 家长会相信他。而有的家长却是这样做的, 对孩子说:“是杯子不小心碰着你了, 这该死的杯子, 差点伤了我的宝宝”。这种做法恰好滋长了孩子骄横任性, 会让孩子以后即便伤害了别人他也觉得是别人的错。

二、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达到良性转化, 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 过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惩罚过重的情况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是比较多的, 我去年接手的班级中有好几个学生就是这样, 其中一个姓王的学生尤为严重, 他父母平时忙于做生意, 很少和孩子交流, 一旦孩子犯错误, 不管大错小错, 父母亲抓住就是一顿暴打, 身边有什么东西就拿什么打, 且边打边粗言相向, 什么都骂得出来。从一年级打到现在, 孩子被打疲了, 坏习惯不但没改, 反而犯错越来越多, 加上以前的老师、同学一发现他犯错误就向家长告状, 结果是老师在学校惩罚一顿, 回家还被家长狠揍一顿。去年我接这个班后, 两次把该生家长找来谈心, 明确地指出他们的方法不对, 如果再这样下去, 孩子非报废不可。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让他们去试试, 一年下来, 孩子果然变乖了许多, 学习成绩也上升了一大块。虽然偶有错误, 但都不及以前了。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 既不能轻描淡写, 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 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 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 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三、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班级公约, 学生在学校看了班级公约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 哪些事情不该做, 做了会受到哪些制裁。同样在家里, 我们家长也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 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比如我的儿子读小学时, 由于他很贪玩, 于是我就和他定了一些规则:每天早上6.30准时起床, 放学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 整理自己的房间和按时睡觉。当他违规时我会根据规则给他一定的惩罚, 这样试行一段时间后, 儿子就很少犯错误了。这样做的结果, 使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 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 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 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或过度地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 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 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四、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 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 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 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 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 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 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咋办”。家长不给“出路”, 也会让孩子误认为家长都拿不出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 这样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 教育效果就不明显。

五、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 父母双方态度要一致, 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 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 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 随即又来安慰他, 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另一方, 这将会使惩罚完全失去作用, 有时候还有反作用。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 通常是父亲责罚孩子, 母亲就偏袒孩子。甚至惩罚孩子的过程搞成了两个家长在争执, 闹得孩子在旁边看热闹的闹剧。还有的家长惩罚孩子后, 觉得好像对不起孩子, 有的给孩子认错, 有的会带孩子去买东西, 作为对孩子惩罚后的一种补偿, 想要什么买什么, 其结果是:弄不清是孩子错了还是家长错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 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 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六、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 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 (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 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 如果错误严重, 家长应该将孩子带到无人的地方及时惩罚教育, 绝不姑息。当时不及时教育的话, 会让孩子认识不到他犯的错误是否严重。而且及时惩罚的效果比过后惩罚要好得多。一般小错误应事后及时地创造条件, 尽可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 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 使孩子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 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七、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 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 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我们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时语言不文明, 动不动就“出口成脏”, 孩子的祖宗八代都拿来骂个遍, 这种做法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失去说服力。而我们现实中的许多差生也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讽刺和挖苦中产生出来的。实践证明, 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思维能够接受的范围, 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让孩子无法树立自信心和正确的世界观。

八、点到为止莫啰嗦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在我校有这样一种情况, 一些老师只要学生一有问题, 就马上打电话把家长找来, 家长为了证明自己在配合老师的教育, 就不停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和老师的威严, 为了免受皮肉之苦, 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 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 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 根本就没往心里去。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 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 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 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又被老师叫来时, 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 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 当成了“耳边风”, 说孩子“不听话”、“扯起耳朵讲你都不听。”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 令孩子分不清主次, 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 经常性的唠叨多了, 也会导致孩子 “失聪”, 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零反应”, 无动于衷, 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 凡事点到为止。

九、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 孩子最厌恶家长“倒酸菜”, 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 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 说出孩子以前的、现在的种种不是和错误, 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 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 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 自感自己天生就是挨训该罚的料, 对改错失去了信心, 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 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 就事论事, 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十、事后说理不可无

篇14:浅谈对智障孩子的教育方法

这些年我一直从事着对智障孩子的教育,在同孩子的接触中,我尝试着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端正教育思想,帮学生树立自信

智障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自卑、自暴自弃心理,生理、心理都与正常人不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沟通交流,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就丧失了耐心,产生厌倦的心理。这时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的信念上,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力,都能获得成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被教育、转化和成才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教师的责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接受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教育要学会赏识生命、赏识个性、赏识进步,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关心、关爱和热情帮助,使智障孩子能得以健康成长。

二、营造宽松环境,帮学生找到幸福

智障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和所有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我们不能够改变他们的残疾,但是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平等中和所有正常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宽松的教学环境能使智障孩子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三、使用激励评价,帮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要鼓励智障孩子,帮助他们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智障孩子普遍自信心差,要想让智障孩子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就要帮助智障孩子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这就需要老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给每一名智障孩子以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并给予他们客观科学的评价,送上老师甜甜的微笑、轻轻的爱抚、亲切的表扬,让智障孩子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四、建立和谐关系,与学生共同微笑

在教育的方法上,加强情感交流,缩短心理距离,将尊重带进课堂,用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让教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对孩子要有耐心,常给孩子一个微笑,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惜微笑,因为微笑会散发无穷的魅力,微笑能使人保持好心情,微笑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微笑能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实践证明,你给孩子一个微笑,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

总之,特殊学校的老师,只要热爱特殊儿童,有了爱生如爱子的感情,就一定能教好他们。特殊兒童虽特殊,如果我们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用“非常心”,实施非常手段;因材施教,我相信每个特殊儿童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篇15:教育顽皮孩子的方法

学龄前的小孩,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把别人的家当作自己的家看待。他们的控制力比较差,只顾玩得高兴,为所欲为,加上孩子天性好奇,这捅捅那动动,把玩具摔了、拆了都不稀奇。此外,一群孩子在一起,相互模仿,彼此比赛,比单个孩子要淘气得多。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和小朋友能自由地玩的时间实在太少。一旦拥有机会,必然格外放肆。但是从考虑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出发,家长们千万不能因噎废食,不让孩子邀请小客人。

篇16: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吃苦耐劳。在西方国家,都不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贡献给社会。甚至孩子十八岁后,就要独立了。所以西方人生活比较富裕,也有这个原因。那中国人很喜欢把家产留给孩子。这其实也是不好的。花的是父母的钱,用的是自己的福报。这一点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受些苦,这也是有智慧的爱。自己也不要有享受的心态。不要有轻松的,享福的心态。像世界上顶级的富翁,许多都是从苦中来的。那高僧大德,他们能成就,也是从苦中来的。受苦,其实是了业。过去造下的恶业现前了,那苦就现前。

在父母溺爱下,孩子从小就不受苦。那长大后会如何呢。嫁人前,一点都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帮父母分担烦恼,到了结婚后,又不懂的孝顺公婆长辈,那在孝顺上就有缺,以后生活就会很苦,就要把这个苦也补回来。所以说,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孩子,上天就不会让他受苦拉。大道无私。人要大道无私,不自私,不私情,才能和道相应。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好好教导,要珍惜福报,要多培福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17: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当你的孩子在外界交往或其它事情上表现出害羞害怕等感受时,仅仅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不要害羞……是没有太大用处的,但更好的是能认可他的感受,并马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告诉孩子,你曾经也经历过同样的感受,这就是你给孩子展示同理心,表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

这会加强孩子对你的信任,同时增强他的自信心。当你表达同情时,孩子会受到安慰,但会破坏他的自信心。

处理孩子遇见的问题和矛盾

1.用同理心的心态去倾听

2.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方案

3.解决完毕,引导孩子放下

孩子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失败,但是没关系,可以鼓励孩子再来一次。

篇18:小学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关键词: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小学教育

2001年1月23日布什总统发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No childLeft Behind) 的教育改革计划, 并于2002年1月8日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 。该法案是对1965年“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法”简称 (ESEA) 最近一次的修改, 目的在于通过联邦强制性的法律促进美国教育改革, 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该法案实施以来不但对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还提升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公共教育领域的地位。与此同时, 该法案也存在着许多的争议。笔者仅从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法律规定方面阐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优势及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借鉴意义。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法律性规定

(一) 教师素质水平规定

众所周知, 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肩负着培养一代代新人的使命,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确保教师素质水平达到法律规定,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专门提出了高素质教师培训计划, 即所有的任教中小学基础核心课程 (指外语语、数学、科学、阅读、经济、历史、地理等科目) 的老师在2006~2007学年结束时达到该法案规定的“高素质”教师。“高素质”教师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第一, 拥有所教授核心课程的学士学位或者更高学位;第二, 取得相应的州内教师资格证书。第三, 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龄及强制的统一考试来确认教师所授核心课程的专业知识程度。2004年3月15日, 联邦政府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对于农村教师、科学老师及同时任教多个科目的老师可以延期一年达到法案规定的标准。同时, 核心课程中的科学学科老师要求必须具备专业的学士学位, 对所教授其他核心课程的老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每一门课程的学士学位不再要求。2006年, 美国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说, “自4年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签署以来, 各州的教师队伍质量不断提高。目前绝大部分教师已经达到所要求的资格。各州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师培训项目的标准”。此外, 为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美国政府出台了对进步教师的奖励机制, 对于那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师及主动到贫困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教学奖励基金。

(二)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保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另一个主题, 教学成果的好坏最终会体现到学生学习成绩上。因此,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从统一化的标准测试和对处境不利学生的保护两个方面出发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1.统一的标准测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美国联邦政府针对公立中小学学生学业不佳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尤其是该法案中统一的标准测试及对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水平的强调更是找出了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原因。统一标准测试的原则是指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之下, 不同学生群体之间成绩的差异通过统计学的方式被量化表示出来, 从而直观反应整体现状以更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由于阅读能力与数学成绩不高是学生总成绩不高的根本原因, 所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如果学生没有取得“适度年度进步”即没有达到每年所要求的最低合格标准, 则需要强制性的参加暑期学校等方式的额外学习帮助。

这种统一的标准化测试是对学生最基本的阅读与数学能力的考核, 如果学生连这些最基本的测试都通过不了, 那全面提高美国公立中小学学生的学业成绩及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就成为无稽之谈。

2.对于处境不利学生的保护。在美国, 所谓处境不利的学生是指学业水平处于弱势并且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学生, 社会经济地位的衡量标准有很多, 例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父母职业以及种族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首先突显了对处境不利学生的保护, 这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精神。该法案从三个层次表达了对处境不利学生的保护:一是通过教育拨款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赶不上正常进度的学生给予课后补助;二是对于那些达到“适度年度进步”的学生给予奖励基金;三是那些达不到“适度年度进步”的学生则需要参加暑期班等多种补习方式。此外, 为给学生及家长更多选择,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赋予了家长所享有的权利。家长有权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教师的水平评估、学生群体成绩统计等信息, 从而决定是否将孩子转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例如:学校教育水平连续三年没有提高, 那政府将鼓励学生转到正常水平学校进行学习并且学校要付给学生接受额外学习的费用。

3.对教育投入的规定。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和各级地方的州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对公立中小学的拨款要落实到能够很好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项目和实践上, 经费将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质量为目标。实际上,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将联邦政府的拨款和学校质量的提高相挂钩。学校质量的提高包括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教学环境的改善、学生阅读与数学能力的提升、先进科技设备的增加、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工作方法的创新及对处境不利学生的保护等等。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衡量学校质量是否提高, 使联邦政府拨款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分配。对于办学很好的学校来说, 联邦政府的拨款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对于某些取得实际进步的学校来说, 他们将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拨款;反之, 如果对那些连续多年未取得“适度年度进步”的学校, 联邦政府将会采取停止发放经费甚至停止其办学等措施。

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既有适合我国教育改进的建设性措施, 也有一些与我国教育现状不相匹配的地方。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区别合理引用。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对教师素质水平做了明确规定, 同样, 我国国务院也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中小学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偏远山区师源极其匮乏、师德教育有待加强、师资待遇急需提高、教师入职及在职培训取得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的对“高素质”教师的定义及提高教师薪资待遇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尤其是贫困地区教师的薪资水平, 使得他们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例, 从而作为挽留贫困地区的教师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教师工作压力大、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 经常出现一些中小学老师殴打学生、虐待学生的报道。因此, 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 学校应把把师德师风的建设放在一个关键的位置。其次, 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惩处力度。最后, 教师乃为人之师表, 要经常反思自己。正如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通过反思才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取长补短, 才能够不断自我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

(二) 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

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学生受教育质量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给予了对处境不利学生很大程度上的保护。而在我国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率依然很高, 在这其中女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要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这就要求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补贴, 并使这些补贴落到实处而不是成为一句“空口号”。

(三) 加强对学校的教育投入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学校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特有的“科技拨款”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有着启发性的意义。在中小学教育中, 首先教育投入要倾向于农村及贫困地区。其次, 中小学校在借鉴一些优秀办学经验之余, 要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及学生实际情况来改革。

三、结语

总之, 要将我国实际情况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好的措施相结合, 以充分提高我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隗峰.试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与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 (12) :21-25.

[2]任长松.如何看待《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质疑与批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9 (2) :40-43.

上一篇:图片处理一教学教材下一篇:一年级上册卫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