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2024-04-08

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精选6篇)

篇1: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一、交易效益明显上升:ATM作为我行重要的交易渠道,由于各级行加强管理,积极进行柜面客户引导,ATM运行平稳,交易效益明显上升。2007年

春节期间ATM运行台数54台,同比增加17台。1-2月实现交易手续费收入64.32万元,同比增加30.91万元,增幅为48;交易金额3.47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增幅50;交易笔数52.38万笔,同比增加22.77万笔,增幅43。春节期间(2007年以2月数据,2006年以1月数据)台日均实现交易手续费收入303.4元,同比增加118.05元,增幅64;台日均交易金额12.85万元,同比增加3.51万元,增幅36;台日均交易笔数173笔,同比增加25笔,增幅17。

二、高效运行ATM有所增加。1-2月高效运行ATM(台日均手续费200元以上)达24台,占比45,同比增加15台。YD分理处列第一名,ATM日均手续费收入达646.34元,比去年GS支行A966机第一名日均手续费342.79元的高303.55元。低效ATM(日均收入80元以下)7台,同比减少2台。按交易笔数分析,运行较好的日均交易笔数150笔以上的达30台,同比增加19台,日均交易笔数第一名的GMC分理处ATM,日均交易笔数达360笔,比去年日均交易笔数列第一名的A966机还多5笔。

三、各网点ATM运行极不平衡。日均收入前五名的是:GMC分理处646.34元,CJ分理处490.39元,RJYYB451.83元,XH分理处444.58元,XF分理处405元。日均收入后五名的是:CY4.88元,HJ23.80元,HJFL28.64元,JH49.16元,A30456.50元。日均交易笔数前五名的是:YD分理处360笔,XG分理处289笔,LJ营业所274笔,SY分理处271笔,CQ分理处251笔。日均交易笔数后五名的是:CYATM(离行式)32笔,ZG分理处(离行式)45笔,DY营业部67笔,HJ支行81笔,JQ处84笔。

四、重点网点ATM分析:

1、YD分理处ATM,1-2月实现收入38134元,列全市第一位,日均收入达646.34元;交易笔数达21261笔,日均笔数达360笔,达到平均每4分钟办理一笔业务。其中:春节期间2月份收入28046元,交易笔数达11711笔,日均418笔,达到每3分钟办理一笔业务。主要得力于支行和网点组织有力,管理有方,客户引导得当,促使ATM效益大增。

2、ZGQ支行营业部三台ATM。该网点由于装修ATM停业达55天,于元月14日重新开业。1-2月(运行45天)三台实现交易手续费收入27613.24元,交易金额1766.59万元,交易笔数23525笔。日均收入613.63元,同比增加127.74元,增幅26;日均交易金额39.26万元,同比增加9.19万元,增幅30;日均交易笔数522笔,同比减少14笔。由此说明ATM在春节期间运行效益不明显,增幅低于全市平均增幅,日均收入增幅低8个百分点。三台实现的手续费收入比YD分理处还少10520.78元。作为人流量特别大,金融资源丰富地域出现此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原因分析:一是广东等发达地区银行加大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的发卡力度,加大自助设备投放力度;加上用工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用工措施,外出务工人员在打工地办卡积极性得到增强,在减少了务工汇兑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跨行、他行卡交易手续费收入。二是春节期间,各网点加强管理,周密组织,积极引导分流柜面客户,ATM未出现重大异常情况,大大增加了ATM的交易量。三是春节期间,ATM设备厂商周密安排值班,维护及时,指导得力,服务基本到位,未出现长时间停机现象。

六、建议:

1、ZGQ支行要加强对全辖ATM运行分析,加大管理力度,努力提高运行效益;

2、希望CY支行对安装的离行式ATM认真研究,尽快提出调整意见;

3、希望进一步加大ATM管理力度,按照市分行即将制定下发的《ATM考评意见》,积极配备大堂经理,加强柜面客户分流指导,努力提高ATM运行效益。

篇2: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1 一般情况

宁波市卫生局 (市本级) 2002年共有卫生行政处罚案卷110宗, 其中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20宗, 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90宗;2003年共有卫生行政处罚案卷108宗,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14宗, 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94宗;2004年共有卫生行政处罚案卷127宗,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23宗, 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104宗;2005年共有卫生行政处罚案卷111宗,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17宗, 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94宗;2006年共有卫生行政处罚案卷82宗,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37宗, 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45宗;2007年共有卫生行政处罚案卷60宗,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23宗, 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37宗。

1.1 符合听证条件的案件数

2002年卫生行政处罚案卷中,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符合听证条件的占行政处罚案卷的5.5%, 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占0.09%;2003年公民符合听证条件的占6.5%, 法人或其他组织符合听证条件的占1.9%;2004年公民符合听证条件的占5.5%, 法人或其他组织符合听证条件占1.6%;2005年公民符合听证条件的占10.8%, 法人或其他组织符合听证条件的占5.4%;2006年公民符合听证条件的占14.6%, 法人或其他组织符合听证条件的占3.7%;2007年公民符合听证条件的占23.3%, 法人或其他组织符合听证条件的占10%。

1.2 实际提出听证申请数

2002年卫生行政处罚案卷中,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实际提出听证申请的占符合听证条件的16.7%, 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占100%;2003年公民实际提出听证申请占符合听证条件的28.6%,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占50%;2004年公民实际提出听证申请的为0,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占100%;2005年公民实际提出听证申请的为0, 法人或其他组织占33.3%;2006年公民实际提出听证申请的为0,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占33.3%;2007年公民实际提出听证申请的为0,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占33.3%。

1.3 通过听证程序减轻或从轻处罚情况

2002年卫生行政处罚案卷中,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经过听证程序被从轻处罚的为0, 法人或其他组织被从轻处罚的占实际提出听证申请的100%;2003年公民被从轻处罚的占50%, 法人被从轻处罚的为0, 该法人提起了行政诉讼, 结果法院判决行政机关胜诉;2004年公民未提出听证申请, 法人或其他组织被从轻处罚的占50%;2005年公民未提出听证申请, 法人或其他组织被从轻处罚的占50%;2006年公民未提出听证申请, 法人被从轻处罚的为0, 该法人提起了行政诉讼, 结果法院判决行政机关胜诉;2007年公民未提出听证申请, 法人或其他组织被从轻处罚的占100%。

2 听证程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听证条件和范围难以适应不同的行政相对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卫生行政处罚的案件中, 符合听证条件的案件比较少, 在符合听证条件的案件中, 真正提出听证申请的又寥寥无几。不同的行政相对人对卫生行政处罚听证程序适用又有不同的态度, 在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相对人中公民的比例比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少。说明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往往认为自己受到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时, 个人处于弱势地位。如参与听证, 与行政机关力量不均衡, 地位不对等, 既浪费时间又花费精力, 且手续麻烦。既然《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听证的举行是基于相对人的请求, 那么也就是说是一项可抛弃的权利, 在处罚额度尚能承受的情况下, 往往选择了放弃。而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相对于公民而言, 某种程度上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均常年聘请法律顾问, 如遇到法律问题, 会通过律师更好地行使陈述和抗辩的权利。

2.2 听证结论的有效影响缺乏相应的制度制约

从以上案卷分析的情况看, 通过听证程序, 行政相对人为公民的获得从轻处罚的百分比小, 而行政相对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百分比大, 一方面说明法人或其他组织聘用的律师能充分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 也说明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某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可能考虑了不合理的相关因素。听证结果如果也能像《行政许可法》规定的那样, 根据听证笔录和审查结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那么听证结论也就有了相应的制度制约, 而目前听证结果对行政机关并没有拘束力, 听证制度易流于形式。2.3听证主持人员的地位不够独立《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1款第4项规定, 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有权申请回避。体现了《行政法》行政公正的程序性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听证主持人立场中立公正, 起到组织、协调与调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行政机关指定的听证主持人员往往与本案的调查人员为同一系统, 有时在听证前听证主持人可能会就行政相对人违法行为的认定、法律适用等问题, 在被处罚主体不在场的情况下, 单独与调查违法行为的行政机构负责人或案件承办人员私下商量、交换意见或讨论处罚内容, 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难免会出现不能公正对待行政相对人的现象, 明显影响了听证的公平性。

3 完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建议

3.1 听证条件和适用范围应针对不同的行政相对人

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应该进一步拓宽, 在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听证的条件上要有所区别, 有相应的操作规范细则。在完善听证制度的同时, 要注意利益不大显现的群体, 使其意见在听证程序上得到体现和被考虑。尽量采用简单、便捷的听证程序, 对弱势方予以帮助, 这样在确保程序的公正性上更具人性化。

3.2 听证结论对行政机关应发生有效的影响

首先, 必须要有制度上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按有关规定再确定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其次, 听证结果的处理也应该公开化和制度化, 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如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监督听证行为等。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制约行政主体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目的。

3.3 从制度上解决听证主持人地位独立问题

应切实贯彻职能分离的原则, 明确界定听证主持人、案件承办人员、陈述人三者的权限范围, 准确认定其行为的效力。另外, 《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1款第4项规定, 除了本案的调查人员外, 任何人员经行政机关指定, 都可以成为听证的主持人。也就是说, 我国在立法上并没有排除委托听证, 如果行政处罚采用职能的完全分离, 也就是调查、听证和裁决分别由多个独立的行政主体或组织来实施, 充分体现行政处罚的公正、公开原则。

篇3: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1 中成药制造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有6 099家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 351家,占22.15%。中成药工业资产总计为1 846.93亿元,同比增长9.04%;资产负债率为46.0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中,股份制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占中成药行业的63.49%。集体经济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23%。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从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9.88%,其次是国有控股,占29.83%,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5.46%和4.04%。从增长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增幅较大,为16.30%。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增幅均在15%以下。其中增幅最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仅为4.56% (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占中成药行业总资产的40.41%,其次是小型企业,约占37.74%,比例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占21.86%。从增速看,大中小企业差异较小,增幅都接近中成药行业9.04%的平均增幅(见表3)。

2 中成药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14.71亿元,同比增长20.51%,增幅同比提高6.65个百分点。但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4%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的第6位。中成药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6.09亿元,同比增长20.68%,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8.09%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对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完成中成药行业的58.29%。其次是其他经济,完成21.38%;外商与港澳台经济完成13.99%。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计仅完成6.35%。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的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来看,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增幅均超过20%,国有经济增幅最低,为11.42%(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有企业,完成21.92%。对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小的是港澳台经济企业,仅为4.57%。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见表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1.86%,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大型企业则贡献最小,仅占20.65%。中成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7.30%,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均在20%以下 (见表6)。

从地区来看,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仅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前10位省市总占比为66.12%。其中吉林省中成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列全国中成药行业首位,占全国的11.35%,增幅达33.79%,列全国中成药行业增幅第3位。

2.2 销售情况

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 230.82亿元,占医药行业的21.7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09%,增幅列子行业第7位,低于医药行业23.17%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出口交货值32.7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66%,占全部医药行业出口交货值的4.42%,居子行业第6位。中成药行业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2.94%,增幅低于全行业20.24%的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也最多,占整个中成药行业的58.25%。资产比例最低的两种类型经济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最少,国有经济占4.67%,集体经济占1.82%。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与资产总计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看,除国有经济企业仅实现了9.22%的增长外,其他各类型经济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实现了33.65%的增幅 (见表8)。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其分别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58.19%和22.32%。中成药行业不同类型控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的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增幅最大,为24.43%,增幅最低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4.99% (见表9)。

从企业规模看,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型企业占据优势,完成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1.88%;其次是小型企业,完成36.81%;占比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18.30%。这个排序顺序和中成药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的资产总额排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幅最大,中型企业则最小 (见表10)。

从地区来看,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地区相同,只是山东与广东以及湖南与广西排序先后有所不同。从全国看,吉林和江西两个省份的中成药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列前2位,其中吉林省工业销售产值还达到35.59%的同比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66.03%%。从增幅看,增幅前10强省市均达到20%以上的同比增幅,依次是辽宁省(48.41%)、吉林(35.59%)、新疆(34.76%)、河南(33.13%)、山西(32.85%)、湖北(32.39%)、广西(31.59%)、江西(27.21%)、安徽(25.85%)、河北(24.79%) (见表11)。

产销率: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为93.62%,列医药子行业第7位,同比上升0.45个百分点。

出口交货值: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2.70亿元,同比增长12.9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2位。出口交货值占中成药工业销售总产值的2.66%。

从经济类型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以股份制经济以及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分别完成行业出口交货值的62.79%和27.68%。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出口极少,不足5%。而集体经济的出口交货值不足其销售产值的1% 。从出口交货值增幅看,增量最高的是国有经济,达56.66%。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同比增长19.86%。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增量较少,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则出现了微量的负增长。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行业51.30%的出口交货值,其次为国有控股,完成中成药行业23.98%的出口交货值。同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中成药行业各控股类型中增幅最大的,其同比增长高达70.5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控股、集体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分别出现出口交货值53.57%、16.34%和8.27%的负增长(表1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中成药行业出口主力军地位,完成行业出口交货值的64.94%,而大型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最少。中型企业则实现增幅第1位,达到31.15%的增幅(表14)。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其中成药行业出口交货值前10强省市共完成全国89.81%的比例,显示了一定的集中度。其中出口交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而中成药出口交货值增幅10强省市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5强省市则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依次是四川省(262.47%)、河南(208.84%)、宁夏(205.43%)、新疆(203.51%)、山东(106.66%)、重庆(66.55%)、北京(41.77%)、广东(20.50%)、江西(16.67%)、云南(16.07%) 。

3 中成药制造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9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25.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60%,增幅高于医药行业49.38%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中药饮片工业。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58.6%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还实现了58.13%的利润增长,居中成药行业第2位,仅次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领先,创造了中成药行业42.23%的利润总额;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中成药行业26.72%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集体控股的增势最强,实现了利润总额211.14%的同比增长,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实现18.99%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型企业仍是获利冠军,这与其在行业中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相一致。而中成药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创造利润方面的能力则与其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顺序相反。这说明在获利能力方面,还是大型企业更胜一筹。从利润总额增幅看,中型企业长势比较平稳,增幅最小。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以92.70%的利润总额增幅居行业首位,这也说明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较好 。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省市与销售产值前10位的省市相比,河北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取代了河南省、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中成药行业74.60%的利润总额,但只有吉林省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20%的比例,显示出较强的地区优势,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多在10%以下。从增幅看,全国中成药行业25个省市实现了利润总额10%以上的增长,19个省市实现30%以上的增长,14个省市实现50%以上增长,4个省市实现100%以上的利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5个省市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是西藏,出现了45.54%的利润负增长。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10强地区依次是吉林(166.33%)、山西(137.03%)、新疆 (108.85%)、四川 (101.55%)、辽宁(99.68%)、湖南(92.92%)、江西(74.34%)、河南(72.73%)、山东(68.14%)和贵州(67.12%) 。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为34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家。亏损面为25.70%,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6位。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减少8.81%。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股份制经济是中成药行业亏损的首位,其后依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但从亏损总额的同比变化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各类型经济企业的亏损额都同比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集体经济,降幅为77.55% 。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私人控股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最少的是外商控股企业。从亏损额变化看,除了私人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外,其他3种控股类型企业的亏损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现了亏损总额25.67%的同比增加。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最重的10个省市共出现4.46亿元的亏损总额,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总额的61.43%。其中,仅列亏损总额首位的广东省就出现了1.11亿元的亏损,而且其亏损额同比上升25.32%。利润总额排首位的吉林省,亏损总额也排在了第4位,但同比下降55.11%。此外,湖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和河北还分别出现了亏损总额102.74%、80.85%、61.10%、54.33%和43.01%的攀升。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大、中、小3种不同规模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2006年同期大型企业未见亏损。3种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亏损总额最高,可见其获利能力不容乐观。中型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略见下降。

4 总结

中成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继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后的第二大生力军,无论是资产规模、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及上缴利税等方面都是医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子行业第2位。

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产业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增长形势良好,出口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发展势态较好。特别是利润总额实现了52.60%的增幅,列各子行业第2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较高,仅次于生物生化药品行业。这均显示中成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获利能力较高的子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都取得了不断的增长,但除了利润总额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在行业中未占优势,如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均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产销衔接也不具优势,产销率列子行业第7位且同比略有下降。

2007年,我国医药行业可谓风雨过后见彩虹。2007年,中成药行业同样面临了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出口退税下调、中药饮片GMP大限、新《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中成药标准提高等医药行业共同适用和中药行业特有的政策管规方面的影响,以及动力、辅料及中药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负担等不利因素。同时,中成药行业也享受到了和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医保扩容、《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医药立法等方面的政策利好和优势。今后中成药行业仍有较多的利好条件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不断的行业整合、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克服诸多不利因素,中成药行业仍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篇4: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7~2008年《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报报表》、《安徽统计年鉴》以及安徽省省级新农合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采用Excel 2007对相关数据汇总、整理与分析。

2 结 果

2.1 参合情况

2008年, 安徽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0.17%, 与2007年相比较, 覆盖农业人口数增加了830.71万人, 参合农民人数增加了930.43万人, 参合率上升4.34% (表1) 。

2.2 住院补偿情况

2008年, 安徽省新农合实际补偿比大幅度的提高, 达到了46.08%, 与2007年相比, 增加了13.14%;县外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乡镇级医疗机构的实际住院补偿比增幅分别为10.03%、15.65%、15.06% (表2) 。

2.3 基金使用情况

2008年, 安徽省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372444.39万元, 当年基金结余率为11.47%, 累计滚存结余为23.04%, 与2007年相比, 基金结余率大幅降低 (表3) 。

2.4 住院情况

2.4.1 住院率变化情况

2008年, 安徽省参合农民住院人次数达到247.14万人, 住院率达5.47%, 比2007年上升2.28%。其中县外医疗机构和县级医疗机构的住院率分别上升0.37%和0.5%;乡镇级医疗机构住院人次数增加75.35万人, 住院率上升1.39% (表4) 。

2.4.2 住院费用变化情况

2008年, 安徽省新农合参合农民次均住院费用与2007年相比减少192.64元, 降幅达5.95%, 其中县外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为5.83%, 县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增幅为7.9%, 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降幅为6.76% (表5) 。

3 讨 论

3.1 取得的成效

3.1.1 参合率稳步提高

2008年安徽省新农合实现了全覆盖, 参合率较2007年提高了4.34个百分点, 达到90.17%。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仅在政策上重视、支持, 还给予了相当比例的经济支持, 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经济保障[2];各级农合管理部门宣传工作的到位也为参合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2 参合农民受益程度提高

2008年安徽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 并在全省执行新的统一方案, 将住院补偿额封顶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 住院保底补偿比由20%提高到30%, 乡镇级、县级、县外医疗机构的封顶补偿比分别由60%、50%、40%提高至70%、65%、55%。同时增加了对慢性病和住院分娩的补偿, 扩大了慢性病的种类, 开展门诊统筹, 让更多的参合患者可以获得门诊补偿, 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2008年全国实际住院补偿比是38.09%, 而安徽省的全省实际住院补偿比是46.08%, 在全国30个开展新农合制度的省 (市、自治区) 中位列第二, 在中部地区10省位列第一。

3.1.3 基金使用效率提高

安徽省新农合基金使用坚持“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原则, 合理安排基金支出进度, 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既能最大限度的使农民受益, 又能保证基金不崩盘、新农合平稳运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中指出, 新农合基金当年结余率在15%以内, 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基金的25%。2007年安徽省新农合基金结余过多, 2008年调整方案后当年基金结余率为11.47%, 累计滚存结余为23.04%, 两项指标都符合国家要求, 基金使用效率较高。

3.2 存在的问题

3.2.1 住院率上升过快

2008年安徽省新增参合农民930.43万人, 住院人次数相应会有所提高, 由于制度本身激发出的医疗需求所带来的住院率上升也属正常, 但是2008年全省新农合住院率达到5.47%, 比2007年上升2.28%则是不正常的现象。乡镇级医疗机构住院率增长幅度最大, 达到了1.39%, 住院人次数由46.91万人增长至122.26万人, 这么大幅度的增长是极其不合理的,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住院率上升过快的主要原因是“小病大治”、门诊转住院, 某些乡镇卫生机构为了能获取额外医药费用收入, 诱导门诊病人住院, 导致住院率上升, 浪费了新农合资金。

3.2.2 医药费用呈上升趋势

2008年安徽省CPI上涨6.2%, 医药费用涨幅在当年CPI的升高范围内, 是可以理解的;若高于CPI 涨幅则可能是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过多所导致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医生有趋利行为, 部分医院存在处方与奖金挂钩的现象, 药商给予医生开方回扣;二是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 病人和医生之间对医疗知识的了解不对称, 医疗过程中医生占有绝对的主导权, 为其过度用药创造了条件[3];三是“以药养医”的体制导致医疗机构追逐高利润, 为了15%的药品加成而尽量销售高价药。医药费用的过度上涨, 给病人带来负担, 也给合作医疗基金带来沉重的包袱。

4 建 议

4.1 多举并施, 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支出

首先, 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机构的目录外药品使用, 严格审核报销病例, 严格执行补偿信息公示到村的制度。经办机构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督查, 并通报督查情况;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工作的主要内容实行量化分值, 要求不达标的限期整改。

其次, 可适当改变有关补偿政策。为控制住院率不正常上升, 可适当调整起付线, 但是决不能盲目提高, 这是由于起付线的双面性, 客观上就把一部分贫困的农民挡在了就医的门槛之外, 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就医补偿, 使制度的运作产生不公平的结果[4], 所以要有根据、经过测算后调整起付线。

最后, 应适当改革支付方式。推广单病种付费,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医生的经济激励机制, 因为在总费用一定的情况下, 多做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从而解决了医生提供过度服务的问题, 从根本上杜绝了医生开大处方、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 诱导需求的现象[5]。也可以探索“总额预付”方式, 预付额度确定后, 医疗机构的收入就不能随服务量增加而增加, 所以能够控制医疗费用总量, 促使医院降低服务成本,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6]。

4.2 积极创新, 最大限度的方便参合农民

首先, 大力推行门诊统筹, 对参合患者的门诊费用按比例报销, 使更多的参合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 切实保障参合农民利益。其次, 推行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报销工作, 实现“哪里住院, 哪里报销”, 减轻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负担。最后, 建立覆盖全省的信息系统, 与各级医疗机构HIS相连接, 保证信息实时传输。同时, 为参合农民办理IC卡, 将个人基本信息和就医信息存储在卡里, 方便就诊和查询。

4.3 尽快立法, 使新农合制度走上法制化道路

运行五年来, 制度还处于完善和创新阶段, 对新农合立法, 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7]。新农合制度需要通过法律来维护其权威性、重要性;参合农民则需要通过法律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基本权利、增强他们对制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Z].2003.

[2]毛正中.新型合作医疗的特征及其涵义[J].卫生经济研究, 2003; (8) :8-9.

[3]张春红, 江淑文, 吴昌兴, 等.江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2008上半年运行情况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9, 23 (2) :12-14.

[4]蒋中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大难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1月26日].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6-11-26/000001805376.htm l.

[5]徐恒秋.美国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21 (10) :1-2.

[6]江启成, 李绍华.卫生经济学教程[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21.

篇5:2007年春节期间ATM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化学原料药行业产生了一些影响,另外,随着环保、出口退税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更是增添了我国原料药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世界范围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化学原料药行业经济运行如何,各项经济指标完成得如何,就自然成为了医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

2007年1-8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企业为5 969家,其中化学原料药企业有1 025家。目前环保问题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后,一些达不到环保新标准的企业将被淘汰。

1 化学原料药行业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1 生产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84.83亿元,同比增长26.01%,增幅列全部医药子行业第四位(前三位依次为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和制药机械)。

在整个化学原料药累计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43.26%),累计实现了426.08亿元;接着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占20.05%),实现了197.49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占17.62%,实现173.58亿元;国有经济类型占16.51%,实现了162.59亿元;所占比重最少的是集体经济(仅占2.55%),实现了25.10亿元。其中,同比增长较快的是其他经济类型(34.18%)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30.95%),均超过了整个原料药行业的增幅(见表1)。

从控股类型来看,私人控股占化学原料药工业总产值的49.12%,国有控股占26.18%,外商控股占11.00%,集体控股占8.55%,港、澳、台控股占5.15%。

统计显示全国化学原料药企业有1 025家,其中大型22家,中型149家,小型854家,从累计实现的工业总产值看,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36.01%,中型企业占34.89%,大型企业占29.09%。大型企业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

统计还显示,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三省化学原料药企业分别都在100家以上,然而,在实现工业总产值排名中,江苏省没有进入前三位。河北省原料药生产态势很不错。排在前三位的占了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见表2)。

1.2 销售增势明显,产销衔接良好,出口增速有所恢复

1.2.1 销售产值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完成销售产值941.61亿元,同比增长25.1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五位。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是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主力军,完成了409.66亿元,占销售总产值的41.60%,同比增长20.18%;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类型,完成了186.56亿元,占销售总产值的18.94%,同比增长29.91%;其他经济类型则完成了167.60亿元,占销售总产值的17.02%,同比增长34.78%,列增幅首位;国有经济类型完成了153.31亿元,占15.57%,同比增长23.35%;集体经济类型完成了24.47亿元,只占2.49%,同比增长26.61%。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类型的销售总产值相加也仅占销售产值的的18.06%,不到1/5。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原料药行业比较有优势,分别创造了49.31%和26.16%的销售产值,港、澳、台控股企业增幅比较大(达到了39.91%)。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完成销售产值275.43亿元,占该行业销售总产值的29.25%,同比增长20.48%;中型企业完成324.91亿元,占34.51%,同比增长21.98%;小型企业完成341.27亿元,占36.24%,同比增长32.54%。销售方面,大型企业优势同样不明显。

从地域来看,销售产值前十强产生了84.00%的产值。其中销售产值排名前三位的山东省、浙江省和河北省共同创造了化学原料药52.48%的销售产值。增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省、广西状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前五位的增幅都接近甚至超过60%。原料药行业有向边陲地区扩展的趋势(见表3)。

1.2.2 产销率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产销率为95.61%,高于整个医药工业平均水平,但是同比下降了0.67个百分点。

从控股情况看,港、澳、台控股和外商控股产销率比较低,分别是94.14%和94.16%,集体控股最高(96.55%),私人控股(95.97%),国有控股为95.54%。

从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产销率达到了96.22%。大型企业产销率为96.13%,中型企业为94.55%。

从各地区看,重庆市产销衔接最好,排第一位,达到了103.39%(见表4)。

1.2.3 出口交货值

我国是世界原料药出口大国之一,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28.86亿元,同比增长只有15.20%,远低于行业增幅平均水平。 2004年开始出口交货值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8月份增速有所上升,逼近2005年的水平。8月份累计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总产值的24.30%,同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占比重较大,为46.83%,其他经济类型同比增长较快,为24.55%,集体经济类型出现了负增长(见表5);从控股情况看,原料药企业出口交货值主要集中在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分别占47.55%和31.07%。同比增长比较快的是港、澳、台控股企业(27.37%);从企业规模看,原料药出口交货值主要集中在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为43.83%和32.74%,小型企业占比为23.43%。从地域来看,排在出口前三位的是浙江省、河北省和山东省。前三位的3个省实现出口交货值占全国原料药行业的59.99%,其中,浙江省就占33.67%(见表6)。从出口交货值增幅看,广西状族自治区、湖南省和重庆市为增幅前三(见表7)。

1.3 经济效益增势明显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实现利润总额62.99亿元,占医药工业利润总额的17.65%;同比增长36.10%,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幅同比增长了22.0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贡献最大,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0.70%,国有经济同比增长73.59%,列增幅第一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同比增长38.55%,也有不俗表现,超过了该行业的平均增幅。

从控股类型看,仍然是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占比最大,分别创造了原料药行业的47.73%和23.32%的利润总额。其它依次为外商控股(占12.55%),集体控股(占8.34%),港、澳、台控股(占8.07%);同比增长最快的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同比增长98.48%,国有控股也不错,同比增长了65.0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的利润在全行业利润总额的占比比较高,占41.19%,其次是小型企业(占34.51%),大型企业占24.29%。

利润总额前三强是浙江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其中河北省同比增长了104.16%,山东省同比增长了49.86%,浙江省同比增长比较低(21.35%)。江苏省出现了利润负增长。前三强创造了整个原料药行业的53.44%的利润总额,前十强创造了85.65%的利润总额(见表8)。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亏损企业数为215家,同比增加了10家企业,比5月份减少了16家。企业亏损面上,国有经济类型最大,为42.86%,其他类型都在18.12%~25.71%之间。

从控股类型看,亏损面比较大的是国有控股(达38.30%),外商控股达26.25%,集体控股达22.09%,私人控股达18.27%,港、澳、台控股达17.02%。

从企业规模看,亏损面主要集中在小型企业(为22.27%)。大、中型企业都低于行业平均幅度。优势互补,合理并购,做大做强仍然是化学原料药企业的目标。

利润总额居前三位的浙江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亏损面分别为20.25%、6.25%和18.60%,均低于全行业的亏损面。

1.4 销售费用和销售成本增幅有所提高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为765.36亿元,同比增长23.35%,增幅同比增长了7.1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累计38.94亿元,同比增长14.04%,增幅同比增长了3.3个百分点。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15%。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较高(为9.61%),其他经济类型为7.20%,股份制经济为6.71%,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分别为5.92%和5.62%。

从控股情况看,港、澳、台控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56%,外商控股为8.14%,私人控股为7.16%,集体和国有控股分别为6.85%和6.04%。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48%,小型企业为7.12%,大型企业为5.68%。

成本费用利润率居前三位的地区为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分别为22.37%、12.59%、12.42%。利润总额前三的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9.67%、5.96%和5.72%。

2 化学原料药企业资产规模分析

2007年1-8月份,化学原料药行业资产规模继续扩大,资产总计达1 570.27亿元,同比增长8.83%,但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增幅同比下降了3.78个百分点。总负债898.52亿元,同比增长4.41%;资产负债率为57.22%。

化学原料药资产中,国有经济类占23.36%,同比下降了0.91%;股份制经济占较大比重,为45.36%,同比增长了8.76%;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幅较大,占全行业总资产的16.86%(见表9)。

从控股类型看,私人控股(占行业总资产41.60%)和国有控股(占行业总资产37.27%)企业是化学原料药行业两大主要企业类型,并且私人控股保持继续扩大趋势,同比增长了15.22%,但是国有控股类型在逐渐萎缩,同比下降了0.32%。可以看到,外商和港、澳、台控股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增幅都远高于平均水平。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不断扩大,给国有控股的原料药企业,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规模国有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见表10)。

从企业规模看,化学原料药行业小型企业增加比较多,资产同比增长了19.34%,大型企业同比增长了1.46%%,中型企业增长了9.96%。但从占总资产比重看,大型企业资产占37.07%,小型企业只占到26.26%,我国原料药行业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仍然存在。

从全国范围来看,化学原料药行业资产总计前三位的是浙江省、河北省和山东省;资产增幅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安徽省(见表11)。

化学原料药行业总资产报酬率为5.04%,居整个医药工业第六位,显得比较低。从控股类型看,国有控股的资产报酬率最低,只有3.51%,报酬率比较高的是港、澳台控股和外商控股(分别为7.46%、6.39%);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的资产报酬率不够好(仅为3.68%),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分别为6.06%和5.68%。

3 结语

2007年1-8月份继续保持良好增势,经济效益增势明显,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产销衔接也不错,出口增幅出现了反弹,但是成本费用增幅有所提高。

化学原料药行业主要以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方式的股份制经济类型为主,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小型企业为主的态势,大型企业虽然资产占比比较大,但是无论从产值、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都没有体现其优势效应。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产报酬率也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大型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2007年4月由国家环保总局起草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在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化学原料药企业势必有一些不合格的企业要停产,虽然成本暂时会给企业带来不小负担,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原料药行业必将健康、有效地快速发展。

篇6:2007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

2007年, 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 同比增长18.2%, 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受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 D P的比率由2006年的18.3%提高到18.4%, 上升0.1个百分点。

从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来看, 有以下特点:

运输费用呈加快增长态势。2007年, 运输费用为24708亿元, 同比增长17.6%, 增幅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 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4.4%。

在运输费用中, 道路运输费用为15623亿元, 同比增长17.9%, 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占运输费用的63.2%, 比2006年上升0.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费用为2521亿元, 同比增长11.3%, 增幅比2006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占运输费用的10.2%, 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水上运输费用为3403亿元, 同比增长23.4%, 增幅比2006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占运输费用的13.8%, 比2006年上升0.7个百分点;航空运输费用为270亿元, 同比增长26.5%, 增幅比2006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占运输费用的1.1%, 比2006年上升0.1个百分点;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费用为2643亿元, 同比增长11.3%, 增幅比2006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占运输费用的10.7%, 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保管费用增长较快。2007年, 保管费用为14943亿元, 同比增长21.2%, 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32.9%。

在保管费用中, 利息费用为6310亿元, 同比增长16.6%, 增幅比2006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42.2%, 比2006年下降1.7个百分点;仓储费用为3876亿元, 同比增长19.9%, 增幅比2006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25.9%, 比2006年下降0.3个百分点;货物损耗费用为824亿元, 同比增长17.4%, 增幅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5.5%, 比2006年下降0.2个百分点;配送费用为562亿元, 同比增长37.6%, 增幅比2006年提高6.9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3.8%, 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包装费用为529亿元, 同比增长38.2%, 增幅比2006年提高8.7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3.5%, 比2006年上升0.4个百分点;流通加工费用为2628亿元, 同比增长30%, 增幅比2006年降低1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17.6%, 比2006年上升1.2个百分点;保险费用为152亿元, 同比增长19.3%, 增幅比2006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占保管费用的1%, 与2006年基本持平。

管理费用稳步增长。2007年管理费用为5755亿元, 同比增长13.6%, 增幅比2006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2.7%。

物流业增加值增长较快

2007年, 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 同比增长20.3%, 增幅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 占GDP的6.9%, 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反映出物流业发展对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社会物流总额继续快速增长

2 0 0 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283亿元, 同比增长26.2%, 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二○○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

单位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吨亿吨亿吨亿吨万吨

454062470814943575516981125438083406125322475228315849660878726272436493

18.217.621.213.620.317.624.726.332.121.126.217.027.9

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

二、物流业增加值

其中:交通运输业

仓储业贸易业

配送、加工、包装业邮政业

三、社会物流总额

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

工业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

14.818.321.1

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

四、货运总量

225.331.4162.827.3401.899180.523797.011257.662182.2116.452.1

10.79.011.0

其中:铁路货运总量

公路货运总量水运货运总量民航货运总量

9.715.0

五、货运周转量

亿吨公里亿吨公里亿吨公里亿吨公里亿吨公里万吨

11.8

其中:铁路周转量

8.4

公路周转量水运周转量民航周转量

15.4

12.123.5

六、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

13.421.517.4

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万TUE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

11179.01428110972748

八、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交通运输业

10.855.633.829.6

仓储业贸易业

24447542

配送、加工、包装业邮政业

5.5

2007年物流统计信息表

本期

上一篇:正能量句子早安问候下一篇:新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