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2024-04-11

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精选6篇)

篇1: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为加快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有力推进园区企业的入驻和建设生产,根据县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县实际,拟定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一、基本情况

妈姑工业园区是在妈姑这个有较长历史的工业基地上建立的。目前在园区范围内有年产120万吨水泥厂1个,年产60万吨洗煤厂1个,有设计能力30万吨/年的煤矿1个,设计能力15万吨/年的煤矿2个,锌粉生产企业7家。原破产企业有铅锌矿、钢铁厂、矿产品厂。其中,铅锌矿和矿产品厂位于深陷区,不具备工业生产的承载能力,钢铁厂位于砂石,与小城镇新规划区相邻,有较大的工业发展利用价值。总体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妈姑片区工业经济“低、小、散”的问题突出,产业升级推进缓慢,经济发展缺乏爆发力。

二、土地征用

根据园区的总体规划和拟定园区内企业规模,概算出园区的总用地量、单个企业用地量和公共用地量,由政府出资,国土部门牵头,集中进行土地储备征用,使园区内地价统一,-1-

便于企业入园后,按照园区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统一价格划转或作有偿或无偿使用。

为便于园区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在园区土地征用上实行连片征用。按照园区“一心两翼”的发展布局,结合妈姑小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和园区规划,园区中心区以原赫章钢铁厂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征用作中心区开发利用;东翼以黔沪水泥厂为核心,结合建材企业的使用特点,沿公路沿线进行土地征用;西翼以矿区为核心,结合矿山开发进行土地征用。

土地征用后,要根据规划,及时进行平整,便于企业的入驻和投入使用。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做园区建设,要有舍弃短期利益、放眼长远发展的眼光。园区建设,基础设施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中以交通为最关键,所以要加大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建设力度,在一年的时间内要确保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完毕,保障园区的正常启动。

1、加强园区内外的交通建设。要在充分考虑和预测园区内外的交通负载大小,充分利用好道路交通发展资金,增大

园区主要交通要道的承载能力和加强区内道路交通建设。在园区外,重点做好妈姑到珠市、砂石到水塘草子坪以及砂石到威宁火车站、到水盘水火车站的县内部分的道路交通建设;在区内,做好“一心两翼”的相互连接及区内路网建设,通过园区内外交通建设努力破解园区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

2、要根据园区内企业的用电总量,进一步改善砂石输变电站的负荷承受能力,保障园区内企业用电的满负荷供给。同时,要加强砂石输变电站至园区各企业公共集中点的输电线路的架设工作,确保企业入园后能正常供电。

3、园区给、排水建设。在园区给水方面,根据园区的总需水量,要积极查找满足园区供水的水源,做好蓄水、供水管道等设施的建设,保障园区正常供水。在排水方面,由于“东翼”主要搞建材方面,基本不产生工业废水,所以准备在“中心区”和“西翼”集中并处低位区各建一个污水处理系统,以满足两个地方的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循环使用。

4、通讯及网络建设。园区范围内必须达到联通和移动手机信号全部覆盖,电信光缆全部铺设到园区内各企业,保证各企业的程控电话和英特网的随时开通并正常投入使用。

四、搞好招商引资

1、制定园区优惠政策。要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对企业服务等方面制定一套有利于园区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并保证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到位。

2、多条件把关,实行定向招商。招商不是招钱,招商必须选商。招商工作除了要有一定的策划,注重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外,还要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多条件严加把关,要招有实力的商、有素质的商,便于园区今后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五、搞好企业入园

企业入园,把关为先、服务为上、监督管理是关键。

企业入园时,要认真对准备入园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资质上进行严格把关,对达不到相关条件的,情愿少有,不得滥充。

凡达到入园条件的企业,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由企业制作相关资料交园区管理部门,由园区管理部门指定专人全程免费代办。

企业入园建设后,要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搞好建设和生产,切实搞好企业服务。

六、搞好原有企业的整合转型改造升级

加快推进原有企业技改、扩能、整合进度,强势推进园区内原有企业的扩能升级。重点加快推进黔沪水泥厂120万吨项目建设;加快何家冲、黄家山、四合煤矿的建设进度和技改扩能进度,促进煤矿早日投产,并根据资源量,在三年的时间内,全部煤矿技改升级为每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以上;认真做好60万吨洗选能力的新华洗煤厂生产指导服务,确保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加快推进赫章县黔成锌品厂精锌生产高纯氧化锌项目技改扩能,确保2011年年底正式投产;整合7家次氧化锌生产企业并进行升级改造;积极扶持符合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的低品位铁矿石、铅锌矿石洗选项目。

积极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的产业,督促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环保政策的,一律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淘汰原有生产工艺,由企业按时拿出转型改造升级可行性方案报园区办和县工能局审批后,及时进行转型改造升级。

政府将从资金和政策方面对转型改造升级的企业给予鼓励和扶持。

七、园区企业入园规划

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转型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后,计划在2011年企业入园达20%,2012年企业入园达40%,2013年达60%,2014年满园,2015年全园企业正常生产。

二O一O年十二月十六日

篇2: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和县城整体搬迁的历史机遇,于2004年在岑松镇屯州村规划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建设好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工业园区在规划编制、措施保障、企业引入等方面初步显现成效,成为发展“工业强县”的主战场、服务企业的高地、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创业的福地。有效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县抓住省、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思路,遵循“产业集聚、节约用地、突出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目前我县工业园分一园两区,即:屯州工业集聚区和南明工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

(一)屯州工业聚集区。屯州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位于剑河县岑松镇内,东与玉凯高速公路相接,西底对门寨,顺320国道及岑松溪流两则平坦开阔地至南面岑松镇南高村,北与湾根、巫沟等村相接。涉及11村22组1137户6653人,区内有两高一国道(凯玉、思凯两条高速公路、G320国道)从园区通过,距离岑松镇镇政府1公里,距离两高通道出入口0.5公里,距剑河新县城1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臵优越。其中: 第一期规划工业建设用地24公倾,第二期建设用地119公倾,共143公倾,占规划面积的71.5%。产业定位为轻工区,主要吸纳以当地资源为原料的森工、食品、林化、中药材、旅游商品以及轻纺、电子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目前入驻园区投产有宏大木业有限公司、荣达木业有限公司、闽鑫木业有限公司、欧泰林化有限公司、活性炭厂、老蔡牛肉食品公、剑白香猪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天利达鞋业有限司、鑫丰顺鞋业有限公司等16户企业。在建有贵州圆方公司40万立方米板材开发项目、贵州天源特色食品项目等3户企业。

(二)南明镇工业聚集区。南明镇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面积为9.56平方公里,位于南明镇南部,东接南明镇镇区,西至升洞村,南抵漂寨村,北连屯侯村和岑戈村。区域涉及5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227户,891人,规划区域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区内主要以低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八卦河、满堡公路穿境而过。目前已建设326.48公倾,占规划总面积的34%,产业定位为重工区,主要吸纳建材、石材、装备制造、矿产加工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项目为主。目前入驻投产有剑河忠信公司、鑫鑫木业有限公司2户企业。

2011年,工业园区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332.2万元,同比增长318.5%;工业增加值10900.3万元,同比增长170.3%;税金完成2886.8万元,同比增长104%。工业经济增速位列全州第一,全省第二。

二、主要做法

(一)高标准编制了园区规划。按照“十二五”的总体发展思路,与城区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屯州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南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坚持产业规划、城市规划、要素规划“三规合一”,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明确今后引进的入园企业、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园区规划要求,严把入园审查关。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产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剑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工业园区在规划中力求塑造一流的整体环境,着力建造现代工业功能区和培育自然生态体系,建成现代化、园林式的新型工业功能区。

(二)严格制定了保障措施。成立了剑河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专门负责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定》、《剑河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和《剑河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措施,对前来园区投资的企业,在扶持政策、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工业园区建设目标及工作落实等方面进行细化。实行现场办公、特事特办等制度。

(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屯州工业园第一期工程于2004年开始建设,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362亩的场地平整、12000平方米主次干道水泥道路硬化、35KV变电站、库容6.8万m水库、600m的高位水池、15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园区污水、雨水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一平”。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期450亩的场地平整工程。

(四)狠抓招商引资工作。确立以招大企业引领,上大项目支撑为主要思路,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针对性为着力点,拓展招商引资新方式、新渠道。明晰招商引资对象,在攀高附强、借船出海、提升内涵上下工夫,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带动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屯州工业园区和南明工业聚集区,成功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贵州剑河园方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年产40万立方米板材项目和总投资8000万元的贵州生源特色食品开发项目入园落地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值,促进经济要素的集约和配臵,优化园区工业发展布局。

三、存在问题

我县工业园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启动晚,步子缓慢,规模小,没有明晰的产业框架,缺乏拉动能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大企业支撑,整体发展效益低下,后劲不足,集聚效应发挥不明显。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多、阻力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园区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一方面我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只靠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商业化开发、吸引多方投入的良 3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融资困难,导致园区内企业技术更新步伐缓慢,效益低下,做大做强比较困难。如屯州工业园区,几年来县财政先后投入资金4000万元,只是满足了现有企业所需的“五通一平”,而规划中的企业服务中心、垃圾填埋场、公租房、污水处理厂、供水工程、园区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尚未动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明显缺乏吸引力、竟争力,而这些工程至少尚需投资5000万元以上,单一的财政投资显然难以为继,需要多方拓宽融资渠道。

(二)园区招商引资困难,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南明工业聚集区受区位、交通、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工作相对比较困难,引进项目较少,意向投资企业也不多,尚未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只有剑河忠信有限公司、鑫鑫木业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同时,我县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竟争力不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并且园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园区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不够,企业规模偏小;园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模仿项目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现有园区用工业用地不足,难以引进大项目建设。我县工业园区规划10平方公里,目前实际可用范围仅为第一期规划的362亩,由于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小,部分企业占地面积与产出 严重失衡。与黔东南工业园区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四)园区土地征用难度大,开发成本较高。

由于园区周围群众对发展工业认识不足,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对自己曾经营的土地被征用发展工业存在诸多思想顾虑,提出补偿要求过高,矛盾难以协调,致使基地征地拆迁补偿标准高。开发成本较大。

(五)园区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发展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园区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屯州工业园区仅有剑白香猪厂是州级龙头企业,其生产能力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没有占有支配地位,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

四、对策及建议

(一)探索“实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借鉴其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机制创新,采取“BT”、“BOT”模式,按照“管委会+公司”的模式运营,鼓励支持企业、个人积极投资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经营,跳出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园养园”的发展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将园区供水和供电工程交由水利部门和电力部门投资、建设和运营,有效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进一步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二)用足国家政策借力抓好园区建设。根据国发2号文件 精神,按照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的原则,规范发展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争取国家对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二是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参股入股、民间资金入注等形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拓宽园区的融资渠道,实现园企共赢。三是根据我县坡多坝少的实际,积极实施“向山要地”工程,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扩大工业园区规模。四是打破地域观念,积极与周边县协作扩建工业园区,解决我县工业用地严重不足问题。五是对《屯州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进行“修规”,园区面积由原来2平方公里增到4-6平方公里。

(三)放水养鱼增强园区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是园区的基石,企业竞争力是园区实力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式。一是侧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能源配臵向木材精深加工、特色食品、节能建材、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倾斜,助推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速扩张,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产业体系;二是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投入和扶持,培育优势特色产品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者著名(驰名)商标。力争到2015年,我县在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上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发展新型工业。针对我县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承载力极低的客观实际,坚定“宁缺勿滥”的思想,立足长远,择优选强,更多地引进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和项目。

(四)加强选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工作。要在总结以往招商引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招商理念,努力创新招商方法,不断丰富招商内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水平。一是做好产业招商到产业选商的转变工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主攻产业链关键项目,重点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大项目;二是重点是继续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为投资者创造好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在坚持完善小分队招商、领导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活动招商、项目招商等新的引资方法。坚持 “内资外资一起引,外商内商一起上”的方针,不论资金来源,不限资金规模,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园区发展的项目,都要热忱欢迎;三是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把招商引资的重心放在工业项目上,围绕产品链、产业链开发项目。四是大力开展瞄准龙头企业的敲门招商和特定地区的定向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愿望,鼓励、引导企业主动抓机遇谋合作,通过开放之路迅速做大做强。

(五)各项优惠政策向园区倾斜优化发展环境。建议县人民政府在用人和资金扶持政策上适当向园区倾斜,简化手续,激活园区各项工作。一是尽快落实园区管理机构人员的配备工作。建议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特别照顾和强力保障,使其在园区规划、建设以及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中起到统揽和协调作用。二是明确管理职责。以参与指导、下放权力为主要形式,由发改、建设、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授权管 委会下设机构在园区内部代行管理权限,实行“一个窗口”承接办理制,有效解决园区管理职责不清、执法主体交叉的问题。三是健全服务制度。按照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统一规范的入园项目建设流程、限时办结、规费收取、水电价格等制度和标准,增强服务透明度。四是建立实施园区建设发展例会(现场会)制度,定期排查了解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办法。五是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县财政将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城建每年可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园区场地出租、标准厂房租赁收益、园区企业年上交税收留成部分用于园区发展,逐步实现以园养园。七是争取省州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发改委、工业、建设、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集中申报、资金捆绑使用的方式抓好园内企业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垃圾填埋场、屯州工业规划区公租房和屯州工业规划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篇3:物流园区建设的合理化思路探讨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合理化

一、物流园区的含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物流园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许多省、市、地区都提出了当地的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问题,据2006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中的不完全调查显示,我国的物流园区(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中)已有207个[1]。

物流园区建设始于日本,随后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物流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物流术语》(GB/T18354)中对其解释为: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流集结地。

物流园区是一个涵盖了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的大规模集成型物流结点,是各种物流设施和大型物流企业聚集的场所。通过在郊区或城乡边缘带主要交通干道附近辟出专业用地来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地聚集,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实现物流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对于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减轻产业对环境压力,保持产业凝聚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二、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物流园区的建设轰轰烈烈的开展了起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实施物流园区的建设方案。

深圳将物流与金融、高科技列为经济发展的3大支柱产业,并规划发展笋岗、盐田、机场、前海、平湖及龙华区六大现代物流园区;上海除准备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3大物流园区外,还将发展西南和芦潮两大物流园区;北京准备重点发展空港、华通和西南恒源3大物流园区;广州将现代物流列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规划建设南沙、新沙、花都等3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

此外,还有苏州、无锡、芜湖、邯郸、聊城、郑州、武汉、成都、绵阳、温州、连云港等城市也在大力开展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2]。

据2006年对全国范围内的207个物流园区的调查显示,已经运营的有50个,占24%,在建的65个,占31%,规划中的有92个,占45%。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有52个,南部沿海地区有36个,这两个地区的数量要占到统计数量的43%。

2. 当前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城市规划及土地应用等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投入资金大、开发周期长、涉及许多部门和单位,其建设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1)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我国的物流产业起点低,但是发展相当迅速,在物流园区的建设上也是如此。从一个新生事物,到全国各地数百个物流园区的纷纷动工,经历了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然而各个省、市在搞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由于缺少宏观规划和科学论证,导致园区的建设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严重。物流园区本来是通过集约化的运作来实现规模经济,而有的市就提出建立六七个物流园区,这样不仅不能实现物流园区作为综合物流节点的经济效应,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有效需求不足,盲目立项。物流园区应该是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对各种物流资源的集成化。虽然我国当前的物流需求量相当巨大,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和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因此,我国在当前阶段对于物流园区的需求相当有限,即使考虑到物流园区建设的周期较长等因素,我国的物流园区的建设也不宜操作过急。而在当前已经上马的物流园区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不全是从当地经济的需求出发,而是由于政府行政规划的结果,对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良性成长都是不利的。

(3)只注重园区内部建设,缺乏外部统一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当地政府综合经济、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商、贸易等主管部门的相互配合,也需要注重同市场供应、客户需求和其他物流园区的衔接。我国的物流园区建设有一个误区,就是一味求“大”,只注重内部建设,而忽视了供应商和客户对物流市场的需求与接受程度,并且各地在物流园区的规划中各自为政,只考虑对其自身的资源的利用,彼此间缺乏协调,忽视了对大范围内的资源整合。

(4)发展速度慢,无法对区域经济产生辐射效应。从对当前在建的物流园区来看,大部分物流园区前期投入较大,但是建设速度较慢,即使部分已经建成开始运作的物流园区,也并未产生如规划中的经济效应。

(5)物流园区不是简单的把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更不是圈地。物流园区里面必然分布着众多的物流企业,但是一个园区绝对不是简单提供一个场地,它需要对园区内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同时,物流园区项目一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是作为地产商“圈地”的借口。

除此之外,缺少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融资渠道不畅造成园区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行政手续繁多,审批困难等因素也制约着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

三、物流园区建设的合理化思路探讨

(1)借鉴国外物流园区建设的经验。日本是世界上建设物流园区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着手在东京的市郊东南西北分别建立了葛西、和平岛、板桥和足立四个物流园区,使进入市区的货物集中在物流园区,化整为零,按市内的运输线路统一分送,限制大型运输车辆进入市区,出市区的货物集中到物流园区,集零为整,再统一运输,提高车辆的利用率。

从日本物流园区建设的经验来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由政府牵头来确定市政规划;给予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政府投资政策;提供良好的市政设施配套及投资环境,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明确定位、坚持市场化运作。物流园区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在项目规划时一定要详细论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区域产业特色,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在园区的选址、功能定位、开发建设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坚持市场经济运作的原则,避免以行政管理手段取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物流产业运行的要求。

(3)系统布局,统一规划。物流园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全国范围内物流系统和区域物流子系统来看,物流园区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规划,按照系统的思维,结合全国和区域经济的功能、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由政府统一规划,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良性循性的思路进行规划,防止各自为阵、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的情况。

(4)加强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园区发展的前提是第三方物流市场发展迅速、物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因此,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成长壮大以形成强大的物流需求,大力加强物流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园区内的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园区内企业的粗放布局和功能的简单叠加,为物流园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运营环境。

(5)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既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超前。

总之,由于物流园区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注定了物流园区的建设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会是一个热点,作为政府和企业,在园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都应该积极发挥积极的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正柱,邵兴东.国内外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启示[J],物流技术,2005,(2):98-100.

篇4:妈姑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7;X324

[文献标志码]A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治理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必然要求。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河南省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具体实现。

一、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

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倡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缓解环境压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的主要理论是3R”原则,即Redy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是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循环经济园区为主要载体,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工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实现模式。

二、河南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近年来,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较快,2005年上半年确定了鹤壁等4个市、平顶山煤业集团等13家企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3月份正式启动了第2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38家单位入围,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河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仍存在资源型工业园区资源消耗多、排污量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十分必要。

1.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走出河南省经济发展资源有限、开发层次低之困境的根本路径

河南省水资源总量虽比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5,属于水资源比较缺乏的省份之一;耕地面积虽居全国第二,但人均占有量仅0.07公顷,且实用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虽是矿业资源大省,矿业资源种类多,但储备量不足;煤炭虽是支柱性矿业,但储采比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在工业上,河南省以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依托,形成了包括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传统产业占主体地位,多属于层次较低的资源开发型产业,1美元产值所耗能源,河南省大约是我国平均耗能的1.2倍,是日本的19倍。同时,河南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开发利用也不够,实现废水综合利用的企业只有3家,全省废水利用率不足45%,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不足3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节约使用资源,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至最小程度,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

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

河南是有9 918万人口的大省,就业是头等大事,也是难事。国际经验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使就业减少型的社会向就业增加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可通过延长产业链而增加就业机会。例如,德国在2000年已有110万人从事循环产业,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2%,循环产业成为其重要的就业渠道。循环产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就业本地化,在服务业中较为稳定,也有相当高的技术成分,有人称之为第四产业。在欧洲,循环产业已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之一。

河南省应积极利用园区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和生产要素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职能,形成和扩大农产品市场,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拓展空间。第一产业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园区及城镇生活物质需求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来调整种植业结构,第三产业可以围绕园区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业、修理业、餐饮业及其他相关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治理环境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河南省一些企业治污工艺不合理,设备老化,运行成本高。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小造纸厂1吨纸的利润仅为130~200元,而生产1吨纸所产生污水的治理费用就需300~500元,小企业根本无力进行治污。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各企业之间工业废物交换和资源化利用,可实现整个园区自然资源低投入和“三废”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园区内企业之间可通过工业共生、要素耦合和工业生态链实现废物、能量、信息的交换,通过工业食物链实现物流的闭路循环,使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量趋近于零,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河南省生态工业园区的具体思路

1.调整好不同利益集团与风险人的关系,利用经济杠杆整合不同企业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市场、政府及企业的推动,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独立企业寻找上下游合作企业存在不确定性,暗含着机会主义和投机行为。为弥补上述市场能力的不足,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园的宏观调控,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调节、仲裁,加强风险管理。同时,应延长生产者责任期,将生产者对产品的责任延长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这样,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生产者责任期的延长,使得生产者必须在发生源抑制废弃物的产生,从而重视设计对环境负荷压力比较小的产品,使企业在生产阶段就考虑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极大化。通常一个厂家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另一厂家的原料,其价格一般比新购原料要低,下游厂家自然会优先考虑使用这种替代物。在双方产权明晰、诚实守信的前提下,参与双方会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按市场规律进行副产品交换,自觉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

2.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形成地方主要领导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约束机制

在工业园区内,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基层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存在的“重企业效益和经济增长,轻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的思想,应层层分解并落实减排指标,使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与干部升迁挂钩。如郑州市上街区坚持把园区建设列入区目标管理,将任务量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每月进行督查,年终进行考评。这种做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国家及省市领导的肯定。

3.严格环保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保护环境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是市场经济的盲区,而外部不经济性成为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生态工业园区的良好发展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撑,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组织来协调各个企业的相互利益关系,这就需要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我国环保总局已发布了“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从2006年9月1日起,我國生态工业园区将依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3年内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和企业超标排放的工业园不能通过验收。以末端治理为出发点的法规构建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主体环境保护问题,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点的环境法规的绿色导向机制已迫在眉睫。

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实施正式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同时,河南省应加强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加强省市环保部门和监察部门对环境执法的行政监察对生态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区

篇5: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思路分析

1.5.1如何作好农业园的产业规划...........................................................4 1.5.2如何具体实施规划项目..................................................................6 1.5.3关于农业园的指导思想..................................................................8 1.5.4农业园项目的目标.........................................................................9 1.5.5功能定位以及园区运作模式...........................................................9 1.5.6功能定位......................................................................................10 1.5.7建设原则......................................................................................11

目录

还要从观念和制度上进行创新,要建立一个农业创新思路的思想储备。

3、要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储备。国家的政策具有宏观的导向性,它可以从宏观上指导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1.3前大的农业发展背景和现状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必须了解当前大的农业发展背景和现状。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时要时刻保持超前的思想,要善于从宏观背景方面和微观动向或状况上去了解一些信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面临的大背景为:

1、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发展转型的一个大的促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了,而随之而来的是在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将力不可挡。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者在投资农业生产时应首先从现代化,和集越型农业发展入手。

2、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将逐渐被打破,产业合作化将成为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促势,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和养殖业面对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时,市场风险难以抗拒的同时,在农业本身的生产过程中金资储备也先天不足,所以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大、承受能力低)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特别是在农村的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中,产业合作化将是一种发展趋势。以单个或多个农户组成的一项或多项农业产业的发展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3、在农业生产合作的基础上还要有产业化发展,目前农村逐多农产品正文

普遍存在着商品化程度低、初级性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走农业生产产业化道路,使农副产品进行初期的生加工,再加工,对其追加附加值,从而形成农产品生产的产化链条。在上面的大的农业发展历史背景下,我们提出现代农业园的建设定义应该是通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一定区域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施,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寻求发展具有一整套的产业化农业的农村合作型经济实体。1.4建设的意义、总体指导方针。建立现代化农业国一定要有导向型,要明确我们建设的意义和建设的总体指导方针。

1、建立现代化农业园的意义在于在充分了解了现实农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以及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先进的农业发展观念,并在一定的区域内实施规划和建设生产,从而真正的把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在着手建立农业园时要明确把农业园建成(1)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农业试验农场;(2)具有一定教育和示范性基地;(3)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真真确确的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要加快产业和规模化的发展,产业化就是把分散的农户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将‘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标准、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现代农正文

业的过程。规模出效益,要,不但从客观上把握农业生产规模,而且还要从微观上把握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1.5建设农业园的总体规划 1.5.1如何作好农业园的产业规划 我们发展农业园时一定要先作好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而作好一个行业发展则要:一定要有主导产业和事业的规划;要明确自身在某一行业方面的长处和优点。

1、项目主导产业、运作模式、竞争状况

2、自身的市场资源优势之势、人力资源优劣势、基础资源的优劣势、主导产业的优劣势 项目主导产业:就是在总体规划中,所主打的产业品牌,例如我们要在北滩乡农业园区规划中主打宁夏枸杞,那么就要明确当前在本地区枸杞的种植情况、生产加工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同时要了解枸杞产业在全国的市场状况,以及在北滩五合乡种植枸杞的具体差异等情况。产业运作模式:我们要研究运用哪一种产业模式发展我的产业。目前的产业模式有:‘公司+基地或基地+农户’的订单式模式等。选用何种模式这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经济效益。产业的竞争状况:产业竞争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我们在竞争时一定要走正当的产业竞争,正当竞争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种类、改善售后服务等手段。在市正文

场获得优势;走的是一条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另一类是通过歧异性、差别性竞争手段就是通过向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使用价值,包括产品的优异性能、可靠性和满意服务等在市场上获得优势。自身市场优势:在生产的同时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市场,也就是自身产品在市场上和同类产品的优异性,从而使顾客对产品产生百分之百的信赖度。自身人力资源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项目的保证,自主创新必须依靠人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一方面,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可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谁拥有高智慧,一流的技术人才资源、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将他们放在整个发展战略中理性地加以对待,就一定能取得更快发展。自身所处区域的基础资源(1)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命、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在规划建设农业园时水源的问题应该是

1.5.2如何具体实施规划项目 如何落实项目规划中的专项落实

1、要对项目本身的地理条件,做出良好的调查研究 首先要了解村镇政府对我们的发展理念有什么要求和意愿建立方案,但方案理应由总体方案人员和专项研究的专业人员组成,对我们对农业园的设计方案去研究,务必是方案落到实处,实事求是,在这期间要充分发挥我国创业团队中有关于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务必是团队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形成良好的配合,促进项目专项研究的成功落实。具体的专项研究有:(1)要作好测量工作、要全面对所发展土地进行精确的测量工作,核实地数、建设规模,这对作好其实专项研究是一个基础性工作。(2)要作好勘察工作,要全面的对水利设施、土壤条件、交通状况以及周边农业环境的勘察、统计分析工作,为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3)要作好气象资料的调查,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风速、日照等基础资料。(4)要调查种植情况、养殖情况、农产品加工业情况等。

2、要作好本农业园农业产业的规划落实 农业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规养殖。

3、要全面对所测量、调查、考察的资料整理分析 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勘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明确园区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

4、对总投资与资金筹措的落实规划 项目总投资就是各子项目投资之和,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筹措资金:(1)争取获得政府和资金支持,但要注意一定要本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根本性原则,同时要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外来资金,但同时也要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资原则,组建成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实施时还要综合权衡资金的效益性,资金借入、使用,偿还的期限与企业的收入进行平衡,以保证既能还本付息,又能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减少财务风险、不能盲目扩大借入资金量,而应使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保持适当的比例,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有一定的偿付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5、要落实效益与风险分析 在落实效益的基础上要对农业园筹建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包括: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贷款清偿、能力分析、资产负债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在进行效益分析时数据要真实,数据收集要全面、方法要科学。正文

风险分析包括:原料风险、人员风险、协同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资金风险、政策风险和关系风险等。对产生的风险的不利影响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对策和防控机制。

6、要建立一定的保证和控制系统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验收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保障各项专业项目顺利完成,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管理的控制系统,保证各方面工作合理安排有序进行,要时时对财务、工程系统进行审计工作,防止一些因关系不畅和沟通不利而产生的风险。1.5.3关于农业园的指导思想

1、关于园区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功能定位等问题的具体指导 前期我们作了关于北淮乡农业园区发展的具体规划,使我们在发展农业项目这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和实践,但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充分从思想、目标、原则功能定位上明确我们的发展思路。要初步构建红叶创业团队在发展农业方面的理论体系。要让我们红叶创业团队农业项目的所有人员把理论原则明确在具体的实施行动上。

2、我们在园区发展以及今后发展其它农业项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 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指导,充分发挥团队的创新机制,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农村建立健全的农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统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展和推广应用。以此来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正文

1.5.4农业园项目的目标 努力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以及转化成显示生产力和经济资源的重要载体;建设成为先进科技知识经济的展示平台,建设成为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的桥梁,建设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奋进创业和实现人生价值观的理想乐园,建设成为汇集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农村经济实体。这也是我们在农业发展中最高的奋斗目标。1.5.5功能定位以及园区运作模式

1、区县级园区 同时要以实验基地为基础努力和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投资共建,共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从功能上分析我们所建的园区应该是生产性园区,所谓生产性园区是指选用实用技术进行高效农产品生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园区,我们走的是一条技术实用、成本低廉、单位面积产出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发展之路。

2、当前我们选择的运作模式(1)‘科研院所(高校)+基地+农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把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试验生产转化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2)采取‘公司+基地+农产’的模式,此模式由投资业主直接与村组农户打交道,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将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行独资开发个体经营模式。

3、盈利模式 以功能和能力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间接盈利)农业园区参与主体的功能正文

培建和能力拓展是农业园区间接效益产生的主要途径。通过和科研机构合作,把科研成果转化成资源优势,然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从而获得盈利。1.5.6功能定位

1、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与集聚功能 改变学院式按部就班培养人才的模式,采取在创业和开发中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并通过园区的不断发展培养本园区的技术人员,从而是人才和技术在园区内集聚形成一个人才和科技的良性循环系统。

2、辐射带动功能 一是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快速繁殖,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农作物品种的更新和换代。二是通过一大批在园区锻炼成长后的科技人员到园区外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承包,指导示范点、实验场,以人才的流动有效地打散高新技术。三是以经济为纽带组织周边农民亲自参与种植和养殖业中的生产,逐步形成以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

3、教育示范功能(1)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干部进行研修,进行农业知识更新。(2)培训农民,传授新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针对农民科技人员在作业现场讲解、指导,进行科技培训活动。(3)农业院校进行教学实习。教学与现农业技术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正文

1.5.7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存类型,选择不同的建设标准切忌盲目贪大求洋不切实际,追求建设的高标准。这就要求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农业园区所在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地利用现状,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

2、科技与创新原则 农业园区应该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其宗旨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示范、转化和扩散,是先进农业技术的聚集地和开发源,是科技成果的扩散源和转化器。

3、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节约农业优化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4、市场去向原则 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政策和准确及时把握消费市场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农业产业化思想为指导,分析研究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量,价格因素、风险大小等情况才能明确园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安排园区项目,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

5、突出特色原则 从实际出发,发掘当地资源、市场文化、区位优势,体现区域特色,立足特色资源,面向特定市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定位,农区的规划建设。正文

篇6:论加快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 县域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资料表明, 大部分工业基础较好的县, 财政收入的80%来自工业, 工业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保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结合县的实际又快又好发展, 还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源依赖型产业比较突出;二是龙头、支柱企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三是产业链还不完整, 节能减排, 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还没形成。四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还要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和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式势,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有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也能更多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三是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培育优势企业, 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招商引资平台, 有利于工业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四是国家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的思路

实现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指导思想, 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兴工业, 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 扩张规模、培育支柱,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企业和产业。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

培植一批骨干企业, 是引领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践也证明重点大企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有工业振兴靠骨干的意识, 坚持择优扶强, 培育优势重点企业。要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以资产联系为纽带, 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 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推动手段, 搞好现有企业整合和发展, 实现规模扩倍、效益翻番, 形成大企业集团。

2.2 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技术改造, 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 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努力大部分县已处步形成了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但基本上还都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 附加值低, 竟争力还不强。已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相互之间的优势难以互补, 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显现。因此选准并主攻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链是县域工业化的关键。

2.3 加快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建设, 积极扶持中小

企业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工业经济。

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 也是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看, 中小企业有恒久的存在价值, 并且向着“小而专、小而精、小而高、小而强”的方向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些经济强县就是依靠中小企业起步的。要根据资源特点和地域条件规划乡镇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解决了工业项目集约用地, 避免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克服了环境容量不足等工业发展与产业政策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将在县域内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区域, 推动县域工业化向更高层发展。

2.4 立足于农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 以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县域都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立足于农业资源发展工业, 是县域工业的自然选择, 也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牧产品加工业投资相对少、成本相对小、加工层次多、加工潜力大, 是县域现实的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道路, 应大有可为。要谋划更多的有规模、有品牌、能前延后伸拉长产业链的农产品、畜产品加工工业项目。出台优惠和鼓励政策, 降低项目准入门槛, 推行承诺服务,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行政效率, 广泛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 改革了县乡财政体制, 这些都可以为加快工业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还要结合实际研究财政支持工业, 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项目的前期投入和服务上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2.5 解决好建设新型工业的融资难问题, 促进县域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适时、充足的资本供给是制约县域工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疏通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解决县域工业发展中的资本短缺, 一是在国有银行内部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部门, 进而探讨成立专业银行, 进一步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各级政府协助建立面向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商业化经营的投资基金。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县域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筹措可以县域民营企业的互组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三是建立县域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缓解贷款担保难, 以政府的积极介入为前提, 以市场的有效运作来推动。四是采用股份制动员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融资, 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

2.6 加强企业管理, 全力协调工业经济运行, 大力发展工贸一体化外向型经济。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是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一手抓企业管理, 一手抓科技创新。完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手段, 做好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 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引导企业强化管理, 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 提高效益。县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竟争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依靠科技, 不断推出新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要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一批以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实用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鼓励和扶植大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中心。是要大力扶植这些企业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造就一批名牌企业, 县域工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上一篇:我体会到劳动的滋味叙事作文下一篇:以天空为话题的作文记叙文初三优秀高分作文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