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4-23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政研室的安排部署,我委按照《关于落实省领导对xx试验区批示精神的调研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任务和分工职责,拟定了《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方案》,并由委发展计划处牵头,组织畜牧办、科教处、种植业综合处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分2个调研小组,于20xx年12月22日―27日,分别深入到xx、xx、xx、大方县等地14个乡镇、16家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深入到生产基地,详细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生产情况,并与当地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举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xx地区辖7县1市,现有总人口798.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62万人,农村劳动力455.6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412.11万人。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49.44万亩(其中,水田68.66万亩,旱地480.78万亩),保障灌溉面积431.3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1.75%)。

(二)20xx年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1、预计20xx年,xx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1元/人,其中:工资性收入85元,家庭经营收入1850元,财产性收入35.92元,转移性收入360元。

2、主要农作物生产值情况:20xx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54.22万亩,产值190.73亿元,(其中,玉米257.24万亩、23.35亿元,铃薯5.3万亩、86.7亿元,水稻66.32万亩、5.76亿元,小麦92.29万亩、1.22亿元,油菜85.52万亩、2.41亿元;蔬菜253.98万亩51亿元,烤烟66.98万亩、13.49亿元,茶叶面积29.2万亩、1.38亿元,中药材20.7万亩5.5亿元。预计20xx年粮食产量263.0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65%。畜牧业肉类总产33.67万吨,其中生猪28.95万吨、产值55.4亿元,肉羊0.50万吨、产值2.4亿元,肉牛2.12万吨、产值7.5亿元,预计20xx年xx地区肉类总产33.67万吨,占全省肉类总产的17.5%。

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至20xx年12月,全区共有龙头企业97家,其中部省级龙头企业21家,地市级龙头企业97家,拥有资产xx亿元,20xx年营销总额9.5亿元,带动农户130余万户;全区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43家,社员28945户,合作社拥有资产5.4亿元,流转土地87.3万亩。

20xx年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1475万元,xx农村户用型沼气池5.1万口,大中型沼气池3口,沼气后续服务站95个,现全区建成农村户用型沼气池23.4万口,适宜建池覆盖率达到29%,综合三改配套率达到62%。

二、“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判断

“十一五”期间,xx地委、行署认真落实xx试验区的相关精神,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粮油生产总量不断增加,单产水平不断提高

在粮油生产上,以稳定发展,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为目标,通过加强优良新品种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普及,在稳定粮油作物播面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实现粮油生产稳定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由250.52万吨增加到20xx年的263.05万吨,粮食单产水平由262公斤/亩,提高到276公斤/亩,全区粮食需求总量约322万吨,常年生产量达到270万吨,调入量17.46万吨(主要是粮食品种之间的调剂,其中大米约14万吨),调出3万余吨,总体看来,粮食基本实现自给。油菜种植面积85.52万亩,常年总产xx万吨左右,单产xx公斤,并以xx康星油脂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了油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本地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投入力度,以良种繁育为基础、基地建设为中心、标准化生产为保障、产业化经营为动力,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

xx地区充分发挥具有污染小、天然草场面积大(620.33万亩),灌木林(630万亩)、林地(1800亩)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总量大(年生产量326万吨),绿肥种植广(300余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大(80万亩),饲料来源广泛(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200余万吨)等优势因素。以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重点,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工作机制、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科技含量、组建合作组织”的四项措施,强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肉类总产由29.42万吨增加到33万吨(增加112%),畜牧业产值由40.61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加164%),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由37.86%增加到38%(提高1个百分点),养殖户由1.8万户发展到13.6万户(增加7.5倍),养殖业收入由287.79元增加到631元(增加219%),养殖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由14.1%提高到20.5%(提高6.4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稳定在3亿元,养殖户达12万户,肉类总产增加到5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养殖业收入达20xx元,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增加到30%,培育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个,至20xx年,xx地区畜禽生产量上升至全省第二位。

2、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通过加强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加强马铃薯市场建设,加快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等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现xx地区成为国家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发展优势区域,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要产区之一,成为我省马铃薯最大产区。20xx年与20xx年相比:马铃薯总产值由34.1亿元增加到86.7亿元(增加2.5倍),种植马铃薯农户由40万户发展到86万户(增加2倍),马铃薯单产水平由1212.1公斤/亩提高到1278公斤/亩,马铃薯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5.3%提高到9.5%(提高4.2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5000万,种植农户达90万户,马铃薯总产值达xx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到xx家,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3、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丰富,交通(铁路、公路)建设加快等有利条件,通过强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由172.1万亩增加到253.98万亩(增加1.5倍),蔬菜总产值由20.97亿元增加到51亿元(增加2.4倍),蔬菜单产水平由13.2公斤/亩提高到62.5公斤/亩,种植蔬菜农户由135万户发展到170万户(增加40万户),蔬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9.14%上升到14.98%(上升5.8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蔬菜产业的资金达到1亿元,种植农户达180万户,蔬菜总产值达9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20%,蔬菜营销与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4、茶叶产业迅猛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荒地、坡地资源丰富,宜茶面积大等优势条件,以茶产业作为生态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通过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全面整合“乌xx”、“三xx”、石漠化治理、整村推进等工程(项目)资金发展茶产业,以新茶园种植及无性系茶苗推广应用为基础,加快准建立茶园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及有机茶产地认证,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茶叶总产值由0.365亿元增加到1.37597亿元(增加3.8倍),种植茶叶农户由3.8万户发展到7.6万户(增加2倍),茶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5%提高到2.6%(提高2.1个百分点)。按照规划至20xx年,xx地区投入马铃薯产业的资金达到1.5亿元,种植农户达35万户,茶叶总产值达30亿元,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xx%,茶叶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5、特色经果产业加快发展。

xx地区充分利用海拔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的有利条件,以xx苹果、xx核桃等为重点,整合“三xx”生态保护项目、退耕还林巩固成果项目、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和争取国家、省级精品水果项目,加大特色经果业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土地流转,以特色产业基地和精品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水果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特色经果业的发展。

6、中药材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xx地区充分利用xx半夏、大方天麻、xx百合等一批地道药材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通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体,加快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中药材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加到20.7万亩(增加2.5倍),中药材总产值由0.9亿元增加到5.5亿元(增加6.1倍),种植中药材农户由1.6万户发展到3.5万户(2.2倍),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由0.005%上升到0.218%(增加43倍)。按照规划至20xx年,全区中药材种植农户发展到12万户,中药材总产值达到30亿元,中药材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增加到1.23,中药材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xx个。

(三)优势特色产业占农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

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益,不断发展成为xx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中最大的增长点。20xx年与20xx年相比,优势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0.475%上升到66.96%,已成为农民收入中最大比例部分。同时,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集成度的不断上升,优势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将更加凸显,为该区生态治理、脱贫致富,以及为xx地区乃至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既是xx地区获得投入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xx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最大的时期。据统计,xx地区在生态畜牧业、马铃薯、蔬菜、经果、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投入上,20xx年与20xx年相比,由0.4365亿元增加到7.2292亿元,投入增加16.56倍。其中:生态畜牧业投入资金由1255万元增加至34887万元(增加27.8倍);马铃薯产业投入资金由20xx万元增加至4200万元(增加4.2倍);蔬菜产业投入资金由590万元增加至4580万元(增加7.76倍);经果产业投入资金由20万元增加至3180万元(增加xx9倍);茶叶产业投入资金由500万元增加至9460万元(增加19.92倍);中药材产业投入资金由900万元增加至985万元(增加17.8倍)。经果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成为投入增加最多的产业。

(五)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xx地区结合优势特色的发展,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核心,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促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促进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中度,加快农产品名特优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20xx年与20xx年相比,xx地区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龙头企业由20家发展到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784个。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固定资产达xx亿元的龙头企业有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xx55个。建成特色经过林130万亩、生态畜牧业人工种草基地113.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31.9万亩、茶叶基地29.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20.7万亩,较20xx年分别增长65%、87%、11%、217%和228%。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61个,面积56.31万亩;产品认证47个,年产量18.75万吨;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个;获xx名牌产品称号9个、省证明商标xx个,地理标识产品4个,专利授权4个;获xx省名特优产品27个,地区优质农产品认证130个。目前,全区已建成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余个,初步形成以xx、xx为主的优质肉羊产业带,以xx、xx、xx、xx、大方为主的马铃薯商品薯产业带,以xx、大方、xx、xx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以大方、xx、xx、xx为主的优质辣椒产业带,以xx苹果、xx核桃、xx樱桃、xx柑桔为主的精品果业产业带,以xx、xx为主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xx半夏、大方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此外,xx地区的xx县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大方县获“中国皱椒之乡”及“中国天麻之乡”,xx县获“中国竹荪之乡”,xx县获“中国贡茶之乡”,xx县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等称号。

(六)结合实际,制定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

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3321”工程,即:建设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200万亩茶叶、200万亩中药材。配合3321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具有全区的战略高度。另外,xx地区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特色经果林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油菜油脂产业发展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不断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20xx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6号)、《关于建设特色农业基地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2号)、《关于实施“三万”农业示范工程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3号)、《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9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毕署发[20xx]3号)、《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6号)、《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毕地党发[20xx]17号)、《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毕署发〔20xx〕26号)、《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xx]16号)、《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毕地党办发[20xx]2号)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快发展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了“做优基地、做大产业、做强加工、做响品牌、做活市场”,“贸工农、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在全区组织实施“3321”工程即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三、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是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是,由于该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众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差,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尚存在以上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一方面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多,另一方面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差,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在保灌田土的覆盖面、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水、电、路配套等方面严重滞后,亟待改善。仅靠试验区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实现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下大力解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虽然xx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土地制度改革试验、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在政策优惠制定方面,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方面,在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方面,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方面,在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等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起调动多方积极性,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实提高该区域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的承接能力。

三是投入力度亟待增强。

“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特别是对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xx试验区成为投入增长最快、增长最多的时期。但由于该区域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加之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经济条件较差,从改革开发以来相比较,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的投入量,xx试验区均处于较低水平,投入力度亟待加大。

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近年来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特别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内农业生产的方式较粗放、良种覆盖率和良法到位率不高,标准化规范化技术的普及率不足,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普遍,随着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区域内的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科技储备能力、农业技术推广与示范能力、产业化升级的科技支撑等都还较弱,迫切需要得到加强。xx试验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4年,低于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5年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技术能力的能力弱,特别是试验区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滞留农村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五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

xx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产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四、对促进xx实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xx试验区成立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支持xx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推进建议方案的要求》精神,积极支持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xx试验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是全省第二大的地区,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地区,是全省具有重要战略的地区。加快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xx地委、行署及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3321”工程(300万亩草地畜牧业、300万亩特色经果林、300万亩蔬菜,xx万亩茶叶、xx万亩中药材),结合工程的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和“十带百园”(xx个5万亩以上的的xx大特色产业带,113个5000亩规模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措施,明确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清晰。

我们认为:在促进xx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坚持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促进农村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在巩固粮食基础的前提下,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为基础,规范化基地建设为重点,产业化发展为保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根本,下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1、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加大改革创新步伐,要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试验区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创xx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充分调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参与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试验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

从中央、省级层面,要制定对xx试验区更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xx试验区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试验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电路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更大支持。

3、加大对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

一是建立xx试验区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专家团队制度,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优势,为试验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更大的支持。

二是建议xx试验区农业主管部门,按照确定的重点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强与部、省相关部门单位的联系,组成特色产业专项考察调研组,深入试验区开展专项调研,从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试验区各优势特色产业,再次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措施,促进区域产业之间的合理衔接,强力推进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产业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科技培训等方面,将xx地区纳入优先支持和建设范围。

四是试验区政府、农业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整合有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篇2: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按照区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业农村经济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实际,对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XX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万亩,产值突破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1、存在的问题

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

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

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

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

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4、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资管理工作体制不顺,人员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稳定因素考虑,对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本着后人不理前帐的态度,对清理核实和履行民主监督程序心存疑虑,对应收款不积极清收,应付款不主动偿还,对无偿或低偿使用村街资产的情况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区城区周边村街出租资产的数量

较多,情况复杂,资产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又很少,因此村街对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街开展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导工作开展,通过总结已建立机制村街的经验做法,推动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关措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篇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日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不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逐步启动了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的初步尝试。在江苏省境内,以地方为主导的生态补偿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如苏州在2010 就发布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2013 年年底,《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出台实施,该办法以市、县(市)为单位,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提供重要生态产品的生态红线区域列入转移支付测算范围,加大财政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省级财政在实施该办法时坚持奖惩结合、强化约束,不断维护生态安全。江苏省农业政策机制和体制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些出台的补贴项目已初具农业生态补偿雏形。而苏北属于江苏欠发达地区,其农业生态补偿依然是以财政补偿为主,没有实现补偿主体和方式的多样性,补偿资金缺口较大,这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也不符合“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为此,基于农村社区发展,调研评析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情况以及苏北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苏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苏北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现状的调研分析

目前,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主要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等,本研究主要针对上述几项补偿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一)苏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支持项目

以2014 年为例,包括苏北在内的江苏省该项补贴重点支持秸秆收储中心项目、秸秆规模综合利用项目和秸秆集中供气工程项目3 类项目,同时也明确提出对在第三方考核、省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扣减省级应补资金,造成的应补资金缺口由地方财政弥补。由此可见,2014 年江苏省这些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为地方政府也施加了不少压力,相关财政补贴政策导向性很强。为了配合省财政做好这些工作,各县(市、区)也在自身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采取行动,如宿迁的泗阳县安排1000 万元资金支持秸秆发电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购置打捆设备,安排500万元补助从事秸秆收购的农民经纪人;泗洪县安排800万元集中购买打捆机发给乡镇使用,大大提高了各方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该区域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二)苏北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项目

针对常规性农作物秸秆利用项目———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2014 年省财政共计下拨补贴资金51830万元,其中苏北地区受益总额36673 万元,约占该项目省财政给予各市县补贴资金总额的70.76%。为了更好地发挥省财政补贴的政策导向作用,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84 号)确定的省级秸秆还田补助标准和各市县实际执行等情况,审核兑现省补资金。课题组对苏北主要市(区、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市县基本上都能按照省财政厅、省农机局要求组织实施该项作业,认真履行第三方监管核查职责,奖惩结合,严格按规定支付补助资金。以宿迁市为例,2014 年全市秸秆肥料化率达75%(主要是秸秆还田),其下辖的宿城区安排600 多万元,按照每亩20 元的标准补助秸秆还田;下辖的沭阳县对没有焚烧的田块每亩奖励5 元,这些区域差别性激励措施的实施推动了秸秆还田作业的有序开展。

(三)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耕地肥力与质量测点项目的实施。以宿迁市为例,其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实行市财政国库代管,财政资金支出,财政报账的核算方式。在项目资金下达后,严格按照细化项目合同资金使用方案进行报账,以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2013 年,宿迁市耕地质量监测项目资金计划金额27 万元,已报账金额19.14 万元,已实施尚未报账7.855 万元。同时,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各地区先后又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宿迁市为例,其2013 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计划使用资金50 万元。在项目资金支持下,宿迁市2013 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28 万亩,应用配方肥的土地面积达到20 万亩,推广配方肥0.8 万吨,小麦亩节本增收36 元,水稻亩节本增收44.8 元,累计节本增效731.6万元。尽管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因为其技术性较强,其推广中的人、财、物的匹配与协调需要各方面特别是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调研评析

农业生态补偿问题较为复杂,通过对基于苏北农村社区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现状问卷回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人们对农业生态补偿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农民对农业生态养护给予的补偿满意度较低。

(一)调研的主要内容

1.对农业生态补偿知情状况的调研。调查数据显示,有18%的调查对象表示借助各种信息渠道比较了解农业生态补偿;40%的调查对象对农业生态补偿有一般程度上的了解,但不是很详细;30%的调查对象对农业生态补偿不太了解,有点陌生;12%的调查对象反映很少听说有关农业生态补偿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对苏北农村农业生态补偿的知晓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作用发挥的调研。实地调查反映,调查对象对农村环境维护机构不是很了解,对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不是很熟悉。在农村环境维护认识上,认为农村环境无人维护的占16%,村委会维护的占32%,社区维护的占39%,自己管自己的占10%,不清楚的占3%。当前,有关农业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法律不多,不少人缺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广大农民树立起正确的环保意识并得到相应补偿,才能促使他们运用正确的环保型生产方式,进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

3.对社区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优势的调研。在被问及通过农村社区实现其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生态利益补偿的诉求有什么优点时,调查结果显示,32%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农村社区实现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具有较为透明的优点;25%的调查对象认为实现自主管理成本较低;23%的调查对象认为能较快实现对农民的补偿;27%的调查对象认为能够在社区成员间进行公正的分配;6%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什么优点;2%的调查对象表法对此不太清楚,不愿发表意见。

4. 对农村社区参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态度的调研。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农民自治组织,可以使农民有效参与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对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来实现农业生态补偿持有的是充满信心、积极参与的态度或期待参与的态度,同时,基于社区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民谋求福利、提供农村生态文化得出广大农民的认可。

5. 对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存在问题的调研。调查数据显示,39%的调查对象认为最主要的是补偿资金来源困难,即国家财政给予的支持不足以来补偿农民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35%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如何确定补偿范围、补偿数额、补偿类型存在较大困难;27%的调查对象认为补偿标准不明确,在资金分配过程中易出现混乱和纠纷;此外还有34%的人认为农业生态补偿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补偿方式不确定等问题。

6.对农村社区农业生态补偿的建议及意见。在当地被问及农业生态补偿问题上农村社区应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完善时,调查结果显示,42%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应从经济上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23%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应从社会权益上来对农民进行农业生态利益补偿,如加强对生态农业生产的项目投入;2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从政治权益上保护农民权益,即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实现农业生态补偿;同时,也有8%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保护农民权益。

(二)调研的结论

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农业生态补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对农业生态补偿认知度不够、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力度不大、农民维护自身农业生态补偿权利的意识较弱。但是通过调查也同时发现,多数调查对象对通过农村社区来构建和实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持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之能更好的维护农民权益和农业生态环境,并从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期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做出自身贡献。

四、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苏北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措施

围绕对苏北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现状的调研分析、基于农村社区发展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调研评析得出的结论与发现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完善苏北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一)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江苏省对影响农业生态的一些主要项目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等主要给予财政资金补助或奖励。尽管各级财政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江苏省的农业生态补偿依然是政府主导“输血型”补偿。因为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投入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农业生态建设强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物价补贴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具有农业生态功能的区域、产品和项目的支持;另外,要进一步培育农业环境要素市场,逐步放开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对农业生态保持与维护的投入,如为扩大资金来源可考虑适当发行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彩票。

(二)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

农业生态环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广大农村社区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构建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就是在农业生态补偿过程中探索一种社区成员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协商、决策、执行或监督处理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补偿运作思路。这会涉及生态保护、建设资金筹措和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法、补偿渠道、补偿方式等。江苏省内各区域应学习苏州相城区望亭镇新埂村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确定自身农业生态补偿示范区,不断研究适合本区域的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资金来源、补偿渠道、核算方法、补偿方式等,以点带面,积极探索试点区域内农业生态坏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以期为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提供理论、实践和技术支撑,为全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更科学的方法和经验。

(三) 建立社会化监督评估机制促使农业生态补偿健康长效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行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和评估其下级部门的工作,结果造成目标扭曲、评估和监测标准不够准确等。建议借鉴欧盟的监测评估经验,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人才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上发展成独立的监管评估机构。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度,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对农业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的成效进行认真评估;同时还应当将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考核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体系,实施绿色GDP核算和考评标准体系。在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责、权、利,加强农业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监管,做到追踪问效,确保补偿资金规范使用,以期形成健康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摘要:针对目前苏北地区实施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生态补偿项目,本研究在对其实施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苏北农村社区发展对该区域农业生态补偿民众认知现状也进行了调研评析,发现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补偿认知度不够、农村社区在农业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发挥有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力度不大、农民维护自身农业生态补偿权利的意识较弱。为此,应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机制、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业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社会化监督评估机制促使农业生态补偿健康长效等方面完善苏北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农村社区,苏北农业生态补偿,调研,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昊,梁永红,等.江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4(4):308-310

[2]李长健,邵江婷,等.农民权益保护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554-558

[3]秦小丽,陈沛然.国内生态补偿财税政策研究述评[J].财会月刊,2014(10):49-51+52

篇4: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春耕备耕工作指导,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农业四项补贴。

2.春播工作全面完成

截至6月8日,全市春播工作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4天。农作物播种面积10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94.4万亩(玉米580.9万亩、水稻171万亩、小麦1.9万亩、豆类13.7万亩、薯类23.1万亩、杂粮3.8万亩),蔬菜90.1万亩,花生50.3万亩,两瓜37.9万亩,寒富苹果、葡萄、中药材、树莓、蓝莓、向日葵等其他经济作物50.1万亩。目前,大田玉米已全部出苗,大部分株高35-40公分,叶片7-8片;水稻大部分缓苗已经结束,进入分蘖期,大部分株高15-20公分,叶龄在6片半叶左右。

3.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4.5万亩,蔬菜产量221.9万吨。设施农业冬季生产品种以叶菜类为主,以果菜类为辅。其中,叶菜主要品种有芹菜、韭菜、苦苣和生菜等,约占65%;果菜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约占35%。4月份以后,冷棚两瓜陆续定植,温室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主栽品种进入盛产期。2015年已成功申报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15个,现小区已全部落实到建设单位和地块。二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有序进行。形成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2015年建设项目计划,明确了2016年、2017年工作目标,并向波涛副市长进行了专题汇报。2015年项目共分为9大项、15个子项,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三是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引导,并制定了都市农业扶持政策。同时,召开都市农业规划项目推进会,沈北新区怪坡创意主题公园、美加欧观赏树种公司、雨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就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四是“三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71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3%。

4.畜牧生产总体运行平稳

预计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万吨、31万吨和2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3.6%和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4.8%,出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栏9120万只,同比增长4.9%;蛋鸡存栏5140万只,同比增长4.6%;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增长3.9%;奶牛存栏14.7万头,同比增长3.6%;羊存栏75.7万只,同比增长3%,羊出栏46万头,同比持平;6月份毛猪收购价格缓慢增长,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左右;鸡蛋零售价格较上月有所涨幅,价格6.7元/公斤;羊肉价格受疫病、饲养行情影响,近期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5.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序推进

继续深入落实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五年发展规划,以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复)工建设已达60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辉山、希杰、雨润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恒丰源、成达、方驰、润恒项目已投产或试運行,德宝、毅都、天赢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修改和完善了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已申报企业17户,参加监测企业92户。同时,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辉山乳业打造世界级乳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康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朝阳食品加工园区和法库孟家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新民市兴隆农产品加工园区、辽中县精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浑南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等3个园区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6.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县域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截至5月底,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2.7%,完成投资152.1亿元。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855个,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203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4月底,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93.9亿元,新上项目126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8.2亿元,入驻企业2189个,上缴税金16.1亿元,带动就业32.4万人。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机加、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增长1.1%,新上项目68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0.7亿元,入驻企业573个,上缴税金5.3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三是县域新城新市镇建设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县域17个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1.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2.6%。新城新市镇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83个,总投资2461.5亿元,已完成投资246.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7个,总投资774.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开发面积749.5万平方米。

nlc202309012234

7.农村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中央、省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印发了《2015年农村改革工作方案》,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确定苏家屯区为省级“整区推进”任务区,其它涉农区县(市)每个落实2个乡镇为省级试点单位,省确权登记工作经费和市财政配套6000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落实300万亩,是省任务的2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巩固提升“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确定14个土地流转经营模式试点,截止目前,新增流转面积15万亩,总面积226.7万亩,流转率达到27.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于洪区已完成抵押贷款50万元。三是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取得实效。由市联交所、沈北创展集团、沈阳华汇金融服务公司、北京金典拍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运营。四是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在9个区县(市)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多成绩,我们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抓好管理防控,打牢农业丰产增收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指导。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粮食、畜牧等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为完成全年稳增长任务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加强肥水调控,加快农作物生育进程。旱田作物做好查田补苗和二三类苗的提档升级,水稻做好缓苗阶段水肥管理。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扎实做好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田区飞防、机防工作,提前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为农业丰产增收保驾护航。四是继续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良种生产,促进畜牧生态发展。做好集中免疫和疫病防控,构建畜牧生产安全屏障。

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重点做好113个国家、省、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在农业生产关键生产季节、粮油作物关键生产阶段,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认真组织设施农业改旧建新项目,力争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三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度和服务机制,确保规模以上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加快推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进程。

第三,抓好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和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咬住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加强县域各区县(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计划的衔接和统计上报工作,密切关注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切实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二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投资进度。全面落实项目调度制度,实行“点对点”、“一对一”调度,认真落实重点项目领导实名推进责任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等各种问题和困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实现按期开(复)工,确保投资进度达到时序要求。三是推进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完善路网工程、配套设施、生态水系和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蒲河新城、沈抚新城等样板城建设水平,推进新民新城、法库新城等重要节点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兴隆堡、清水台等特色新市镇建设,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一市三县房地产开发面积不低于800万平方米。

第四,抓好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落实市直各部门农村任务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农村改革工作各项任务调度和督查工作力度,切实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确保完成全年农村改革任务。一是以抓好苏家屯区“整区推进”试点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确保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面积300万亩,力争完成350万亩。二是以推进“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工作为重点,推广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落实好14家改革试点单位,力争全市土地流轉总面积达到260万亩。三是以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挂牌试运营。四是以开展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加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计划10月底完成市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评选工作。五是以有序推进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为重点,力争实现产权明晰、运行公开、监管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机制,在9个区县(市)上报的18个试点村和备选村名单中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篇5: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办公室的要求,我们对我镇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镇坚持把发展工商企业作为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全镇工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镇各类企业达到62家,涉及造船、食品加工、面粉、酿酒、机械、新型建材等10多个行业,已成为推动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取得的成效

工商企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企业可以带富一个村、带富一方百姓。企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村集体收入的增加,使村里可以有更多财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去,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会得到改善。我镇周苏就是很好的例子。周苏村有大齐牧业、水上休闲娱乐、砖瓦厂等三家企业,村集体收入较多。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集体出资硬化了六条街道,为村民通上了自来水,建设了沼气池,办起了幼儿园。这个村07年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代表全县接受了市委、市政府的验收。

工商企业促进农民增收。一个企业落户到一个村,可以吸收当地劳动力进厂务工,增加农民收入。位于我镇纸坊村的正大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吸收了该村及附近村庄150多名劳动力。这些工作每月都有XX—3000元不等的收入,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另外,企业每年还给村里带来3万多元的土地收益。

工商企业培育了新型农民。农民进入企业务工,掌握了一定技术,综合素质有了提高,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存在的问题

工商企业对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强。当前,乡镇企业缺大少强,产业链条不完善,还不能对全镇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工商企业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由于目前的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缺乏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意见及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议县委、县政府引导有条件的县级企业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帮助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等活动。

篇6: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日)

各位领导:

现将城关镇2011年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2011年,城关镇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充分调动领导班子一班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镇属各部门和村、社区职能作用,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突出“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抓党建、强基础”的工作主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全镇各项事业及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一、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一)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着力打造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园。立足城郊优势,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主导地位,实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菜篮子”工程,把城关镇建设成为以蔬菜种植和肉羊养殖为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核心区,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大力引进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露地蔬菜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以集中示范前两年科技成果为重点,建立试验示范点15个,示范推广 1 以胡萝卜为主的露地蔬菜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新技术,试验面积共16亩,开展试验7项次,示范9项次,示范品种6大类29个品种。其中引进胡萝卜常规品种红风、汉丽红、新黑田七寸等11个;胡萝卜杂交品种金美、红金宝、北海道七寸等13个;开展胡萝卜覆膜栽培、胡萝卜拱棚试验、胡萝卜密度试验、胡萝卜与速生绿叶蔬菜套种试验、微生物菌剂试验等5项。开展花椰菜病虫害物理综合防治,青笋、西芹、甘篮、花椰菜等复合微生物肥示范等新技术9项。设臵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100台,蔬菜病害物理防治1000亩,新品种推广1000亩(利嘉七寸、太极红)。建立北海子大拱棚种植示范点1个,落实大拱棚200座。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以金农农业园和大坝村绿亨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流转经营为载体,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金农农业园有限公司的龙头作用,建设大、小坝5000亩露地蔬菜规模化种植示范园。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及农户自主落实蔬菜及中药材种植6300亩,其中:食用洋葱970亩,药用洋葱2000亩,洋芋2000亩,青笋、西芹等其它蔬菜600亩,中药材730。

以赵家庄高效节水、舍饲养殖小区为中心,建设水电路设施完备、种养销功能齐全的赵家庄生态节水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新建养羊500只以上或养牛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个,使小区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目前,已报名2户,正在做准备工作。计划新建食用菌棚100座,已经完成规划与放线工作,待春种结束即可开工建设;计划新建日光温室小区1个,搭建日光温室40座,已经完成小区规划及放线工作,目前,正在落实种植农户。争取建成小坝村万只羊场。绿化养殖场环境,植树造林60亩。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落实双垄沟播全膜覆盖饲草玉米0.15万亩,紫花苜蓿0.05万亩,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露地蔬菜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我镇井、泉水资源的优势,切实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以品种多样化和茬口安排合理化为突破口,使露地蔬菜面积稳定在1.8万亩左右,其中以金川东、北海子村为主,种植胡萝卜0.8万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集中利用、产业聚集发展,建立大坝、小坝、北海子三个具有显著辐射带动效应的土地流转示范点。截止目前,全镇10个村流转土地10050亩,全部种植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其中:洋芋3360亩,药用洋葱2000亩,食用洋葱1630亩,胡萝卜550亩,甘篮、西芹、菜花、青笋等其它蔬菜1780亩,中药材730亩。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人饮安全项目建设,实施北海子、金川西、直峡山三个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北海子村人饮工程已经确定了实施方案,对管道的行走路线进行了测量,对工程施工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金川西村已经完成了人饮工程前期架电的预算及人饮井的定位、管道工程的测量等工作,打井及项目申请正在等待批复。农田水利建设及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重点解决沙沟岔、直峡山等两个村10公里的渠道建设。建成金川东村蔬菜批发市场,硬化地坪1800平方米,修建遮阴棚400平方米,利用旧工房改建蔬菜恒温库2座共960立方米,年销售蔬菜量达5000吨。

(四)农业科技服务及社会服务组织建设。依托省农科院专家和县农技中心技术力量,对镇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强化培训,培养农民技术员5名,培养科技示范户100户。委托县农技中心对全镇10 个村的耕地进行测土配方,指导农户根据测土结果进行科学施肥,全理用(农)药。在实际生产中,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与农户在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交流、沟通、指导,特别加强对露地蔬菜、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指导,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实现了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人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机制。截止目前,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场(次),培训人员320多人(次),农村经纪人11人,印发科技资料560多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到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注册的达到16个,其中专业协会9个,专业合作社7人,还有目前正在注册当中的3个。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在市、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省级农村党建示范县统揽党建工作全局,进一步深化 “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和“先锋旗臶”主题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发展经济,提高党组织领导发展的能力;用比实干、重奖惩的机制建设队伍,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力;用服务和示范的方法帮助群众,加强党组织的号召力;用办好事、办实事的举措凝聚民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抓阵地,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

在市县的大力支持下,整合资金,完成了全镇10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2002年建成金川东村村级活动场所(二层单面砖混),建筑面积533平方米;2004年建成北海子村村级活动场所(三层单面砖混),建筑面积587平方米; 2006年建成中庄子、大坝、赵家 庄村级活动场所3处,其中中庄子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310平方米(二层单面砖混),大坝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368平方米(二层单面砖混),赵家庄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368平方米(二层单面砖混);2007年建成沙沟岔村村级活动场所(三层单面砖混),建筑面积573平方米;2008年建成金川西、小坝、直峡山村级活动场所3处,其中金川西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231.3平方米(砖混结构平房),小坝村级建活动场所建筑面积669平方米(三层单面砖混楼),直峡山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264平方米(砖混结构平房)。2009年建成黄家学村村级活动场所(三层双面框架),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的建成,提升了基层组织对外形象,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农民群众。

村级活动场所办公设施配套,按照县委组织部的配备标准,全部配齐了办公桌、会议桌、椅子、文件柜,各村又根据各自实际购买了其他办公用品。同时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规范设臵了“八室二栏”、“五站一中心”。狠抓日常管理工作,实行村干部值班制度,将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为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阵地和坚强堡垒。同时,集中打造6个党建示范点,将黄家学村打造成城乡一体化党建示范村,将小坝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特色村,将天锦苑社区和其它村建成规范化建设党建示范点。

(二)抓创新,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创新组织设臵新模式。探索城乡一体的组织设臵新模式,坚持服务发展、行业相近、强弱联合的原则,注重组织设臵的纵横结合,不断完善在产业链上、专业协会中、社会楼宇里建立党组织等模式。在农村实行“村协会联建”,将大坝、赵家庄村、沙沟岔等5个村党 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功能性专业协会党支部,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而且找到了农村党建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探索出农村党建新抓手;在农村社区采取“支部建在楼院”,在泰昌花园、北海花园等6个社区花园小区和东湖、西津等5个城郊村农民住宅小区设立党支部;在“两新”组织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模式,通过调查摸底、理顺关系,以镇经联委为依托成立镇非公经济党总支,成立15个非公企业党支部,为149个非公企业委派了党建指导员,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创新组织活动新形式。探索城乡联动的组织活动新形势,实行活动联谊,构建城乡一体的党组织工作交流机制。4个社区党总支和相邻村、发展滞后村通过“村居联建”,联合开展“六个一”主题活动(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一次城乡手拉手送温暖活动,一次城乡卫生大扫除活动,一次城乡党组织观摩学习活动,一次城乡居民技能培训),不断推动农村组织生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行党员联动,构筑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将村(社区)党员分成骨干党员、困难党员、高龄党员、流动党员“四类”,有针对性的提高为党员服务的质量;实行村、社区党员信息互享,建立农村流动党员信息库,全面推行流动党员“双联双管”机制。

创新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探索城乡共享的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实行城乡党建信息共享,建设城乡党员队伍信息库。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城乡党员、干部的培训;召开城乡党组织书记交流座谈会,共享管理经验,丰富农村党组织书记管理方法;每年对村书记有计划的进行轮训,组织部分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拓展视野。实施“村村有新党员工程”和“社区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工程”,注重从致富带头人、退伍 军人、回乡青年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要求社区党组织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少于5名,村级党组织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少于3名。

(三)抓实践,进一步充实党组织活动载体

深入开展党员及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无职党员按需定岗、有职党员按职定岗,共设定岗位党风党纪监督岗、党务村务监督岗、村容村貌治理岗、计划生育协管岗等各类岗位120多个,领岗党员620多人,领岗无职党员310多人。深入开展农村科技核心示范户“一带十”活动,每村选出10户党员科技示范户,每户帮扶10户农户,激励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如黄家学村党员振宝养殖场场长吴丰年被确定为科技核心示范户后,帮带本村10户养殖户发展生猪养殖,取得很好的效益。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鼓励、引导、支持村干部创业,在职村干部中有22名在规模养殖、高效种植、商贸流通、土地流转等方面带头致富,涌现出了张学龙、郭连昌、李德忠等“双带”典型。在农村致富党员中开展以“送经验、理发展思路,送科技、强增收本领,送信息、找销售市场,送温暖、解实际困难”为主的“四送”活动,形成了先富带未富、先富帮后富的生动局面,全镇有240名致富党员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202户农户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

(四)抓关键,进一步加强基层班子建设

认真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按照“选好一个人,稳定一个村,致富一群人”的目标和要求,顺利完成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特别是在北海子、直峡山、大坝3个村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本次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共选出村党组织委员64名,其中女委员9名,35岁以下5名,36岁至45岁36名;高中及中专学历以上23名,大专及以上14名;年龄及学历结构均优于上届班 子,特别是把5名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村官选入了本届“两委” 班子,有效充实了班子领导力量。

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选用机制。为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注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日常选拔培养,制定了《城关镇关于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实施方案》。在选拔培养中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备用结合、动态调整四项原则,重点在优秀共青团员、农村各类科技示范户、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分子、复转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等人中选拔培养,近年来共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0名。

认真落实村、社区干部待遇。积极落实在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和离任村干部及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制度,为22名离任村干部和7名离任居委会干部及时足额发放生活补贴,为35名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切实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积极协调为各村配齐了大学生村干部,全镇现有大学生村干部12名,其中大学生村官4名。在为各村配备大学生村干部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三项制度,加强大学生村干部日常管理和教育培养,帮助其尽快转换角色,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安排大学生村干部参加镇党委、政府有关工作会议和政治学习会。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交流观摩和外出考察,增强大学生村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工作能力。建立设岗定责制度,要求各村给配备的大学生村官都要量身制定职责,实行季度工作汇报制度,并采取不定期抽查方式,督促其履行职责。建立帮带培养制度,为每名大学生村干部确定一名镇、村干部进行“一对一”传帮带培养,使其尽快掌握农业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贴心人”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五)抓重点,进一步搞好“创先争优”活动

以“五好”、“五带头”为要求,坚持活动与工作相结合,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一是认真核查整改落实项目,积极开展“八项争创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任务,落实4个即时性整改问题,安排部署2个中长期整改问题;紧密结合中心工作,确定切合实际的活动主题和创建目标,并进一步细化、内化到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党性教育、设岗定责、六联共建等八项活动。

二是丰富活动载体,确保活动有实效。通过细化 “三带四比”活动、树立创业标兵,致富能人“帮一带十”、创业标兵示范带动,开展经营大户联系党员、党员致富竞赛、党员联系困难群众等活动,以技术服务、信息支持、物质帮助等方式带动党员齐创业、共发展。社区通过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 “1+1”和谐家庭联创活动,初步形成了党员带头建,带动邻里建的良好氛围;镇机关党员干部通过党员“1+1”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农村党员理思路、帮发展、送信息、抓项目。

三是突出重点,确保活动有方向。全面推行“一承诺两考核三点评四公示”工作法,将其作为提升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把我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围绕推动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根据各自工作特点、职能和党员岗位职责展开公开承诺,各村党员结合带头致富、带头服务群众等15个方面做出承诺900多件,社区党员结合守法经营、服务群众、志愿服务等13个方面做出承诺500多件,镇机关党员围绕加强学习、深入调研、搞好农业科技研究、带头扶贫帮困等12个方面做出承诺 200多件;全面开展群众评议、领导点评,通过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召集党员代表及结合周例会、下队工作开展评议、点评,累计开展点评18次,点评党组织15个,点评党员200多人次;在开展承诺、点评的同时,确定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党组织和党员作出的承诺在当月初及时公示;党组织每月对党员的考核点评结果在考核点评后及时公示;上级党组织每两月对下级党组织及其班子成员的考核点评结果在点评后及时公示;各联系点领导干部每季度对联系点的点评在点评后及时公示。

四、农村各项改革进展情况

(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深化农村改革,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出让、股份合作等方式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拉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促进土地集中使用,以此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向土地集中投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土地集中利用、产业聚集发展。今年已建立大坝、小坝、北海子三个具有显著辐射带动效应的土地流转示范点。截止目前,全镇10个村流转土地10050亩,全部种植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其中:洋芋3360亩,药用洋葱2000亩,食用洋葱1630亩,胡萝卜550亩,甘篮、西芹、菜花、青笋等其它蔬菜1780亩,中药材730亩。

(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保障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消除林业发展的机制性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增加林农收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五)农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六)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七)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五)抓民生保障,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一是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努力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发放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47.8万元、家电下乡及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9.7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2.76万元。认真落实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建设后期扶持政策,扶持人数2046人,发放2009扶持资金122.76万元。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99.9%;进一步完善农民参加社保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工作,目前已正式启动,举行了养老保险发放仪式,参保率达到96%以上,力争最终参保率达100%。解决好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全镇共有五保户45人、城镇低保户1915户、村低保户309户农享受了低保优待政策。二是深入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围绕村庄环境整治的难点、弱点,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建设,切实来改变乡村面貌。在城乡结合部放臵垃圾箱10个,做到垃圾集中,及时清运及时处理。累计投入资金20万元,建成垃圾填埋厂1个,垃圾池箱117个,清运车5辆,洒水车1辆,镇主干路安排洒水车一辆,提高道路清洁度。争取省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黄家学村环境综合治理,目前项目资金已到位,并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三 是扎实抓好综治维稳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了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法制进校园”、“五五普法”等方式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四是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事故防范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煤矿、非煤矿山等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安全大检查,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及时督促强行整改。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宣传和对企业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年初与各企业签定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要求各企业与班组同时签定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五是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穿件工作通过初步验收。计划生育率保持到93.13%,出生率保持到了8.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了7‰以内,2010年年末人口为40524人,其中农村14459人,城市26065人,各项指标都控制到预期目标内。同时,武装民兵、“双拥”、统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上一篇:早安个性说说下一篇:关于友情的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