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

2024-05-15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精选8篇)

篇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

游戏化教学及策略论文: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浅谈 【摘要】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拟对上述问题作一阐述和归纳。具体叙述了教学、游戏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游戏;教学;游戏化教学及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灵活的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

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对它们作一阐述。1.1 游戏何谓游戏?国内外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争论几乎持续了一两个世纪。由于对它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因而始终未能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

②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

冰糕棒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手枪„

③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兴趣性、娱乐性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点。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可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他们通过操作材料、物品,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④游戏具有具体性。幼儿游戏有主题情节,有实物材料,由具体的活动和实际的动作等,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灵活多变。这种具体性适合于幼儿的认识和心理活动特征(思维的知觉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兴奋大于控制、心理活动无意性等)。

⑤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中学习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搭建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

总之,分析认识理解游戏的概念、特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利用游戏作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和正确有效的指导游戏的前提。

1.2 教学关于教学,我国学者黄人颂是这样定义的:“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集体或小组的活动,日常生活

中由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分散、个别的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影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

①幼儿是通过摆弄、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感受客观实物,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获取感性经验的。因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与环境、物体互相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是幼儿园的教学特点之一。

②幼儿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游戏、观察、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或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语言、表情、声调、技能、举止行为以习得易于理解、力所能及的语言、道德行为、习惯、技能等等。所以给予幼儿良好的榜样、通过正确示范进行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又一特点。

③幼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能较好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学习,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概括性还很差,思维存在很大的具体性。幼儿通过语言进行学习必须和具体事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是口头语言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之一。

④幼儿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引起探究和兴

趣,但幼儿的兴趣不持久。因此,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引起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幼儿主动学习,鼓励、支持、参与幼儿自发的探究学习活动。

⑤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

1.3 游戏化教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它们是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我们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更不能混为一谈。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及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恰当地选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2.1 游戏化教学目标的隐藏。

教学与游戏不同,它总是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与《纲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使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成人化,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未进学校大门就产生的厌学情绪。如在美术教学中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常常以“像不像、好不好”去评价孩子的作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呀。而游戏化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将教学目标适当隐藏,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让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让幼儿根据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

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整个活动的目标都隐藏渗透在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玩中得到了发展,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游戏化教学的特征。

2.2 游戏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的核心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隐性的教学环境)来达到使幼儿主动学、喜欢学的目的。如在大班以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双脚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新颖、有趣的游戏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然后让幼儿在喜欢的音乐伴奏下开始了热身操,热身时还不时用“嗨、嗨”的喊声和“wonderful”的叫声鼓励自己。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4个环节:小青蛙找家、模仿大象走、模仿鸭子走、青蛙跳荷叶,使幼儿初步了解了“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起跳时蹬地摆臂,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3 游戏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3.1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

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2.3.2 利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

②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

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又一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活动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游戏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

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2.3.3 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教学。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教学,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

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教学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2.4 游戏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4.1 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2.4.2 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2.4.3 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游戏与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手段,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更不能混为一谈。但它们又彼此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游戏化教学”以游戏为手段,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是符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与北京崇文区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课题组 《幼儿园游戏指导-光明幼儿园自选游戏实验的的思路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2: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

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比如,数的认知方面要让幼儿清楚地理解数概念,而数字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是抽象、枯燥的,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教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以下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适宜开展各类游戏。例如在“学习分类”中,我设计了“玩具找家”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谁最先找到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我尝试将音乐、美术、体育与之结合。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有一名幼儿没有座位,这时我就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要讲究策略。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中,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孩子准备了数卡、印章以及做球用的皱纹纸,孩子们通过“给数卡排队”以及“按数卡做实物”,很快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兔吃萝卜”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菜地”,又把6根“萝卜”放入“菜地”,然后出示7只“小兔”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兔要吃萝卜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兔有几只,萝卜有几根,它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获得知识。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我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准确地反馈、调整。比如“目测数群”活动中,我会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幼儿是不是对游戏材料感兴趣?幼儿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数量?正确有几种?错误数法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幼儿是怎么数的?幼儿错误数的原因是什么?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争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和发现。

篇3:关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孩子来说, 幼儿时期是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游戏教学, 通过提供一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并且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所以孩子们从小就不缺乏各式各样的玩具, 因此常见的玩具也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受到阻碍, 所以, 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师还是要从玩具着手, 为孩子提供一些他们没有玩过的新鲜的游戏材料, 这样才能够吸引他们的眼球,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使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例如,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小木棒、细绳子、小块的海绵或者是塑胶瓶和泡沫之类常见的材料。然后设置故事人物, 让幼儿为蟋蟀一家做一艘小船, 帮助蟋蟀一家顺利到达小河 (洗澡盆) 对岸, 看一看哪几种材料最适合, 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之后都会非常好奇, 开始想象哪些材料适合做小船, 为什么, 并进行实验, 找到其中的规律 (即海绵吸水, 会沉入水底, 而塑胶瓶和泡沫浮于水面, 适合做小船) 。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但能够挖掘孩子的思维能力, 吸收生活常识, 还能够有效开发孩子的智力, 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一定的情境, 利用游戏材料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 如将教室设置成医院医生看病的游戏场景, 然后, 将孩子们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扮演病人, 一部分扮演医生, 教师给孩子准备一些玩具, 例如玩具针管、听诊器等, 然后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可以偷偷地将针管及听诊器等拿走, 再暗中观察幼儿。幼儿为了继续玩游戏一定会利用小木棒、塑胶瓶等自己制作针管和听诊器等。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增强他们的创新动力, 还能够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的个性化。

二、开展幼儿数学游戏教学,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通常在幼儿教育的中段, 就已经开始了简单的数学知识渗透, 以便为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让幼儿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 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的年龄尚小, 智力发育还不够完全, 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还比较差, 尤其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 幼儿教师就不能够根据书本的知识按部就班教学, 这样会使孩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甚至对数学的学习存在抵触和厌烦情绪。所以,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设计有趣的游戏环节, 通过开展游戏渗透数学知识内容, 让气氛变得活跃,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在刚刚教学生数数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带着孩子在课堂上唱歌, 学习《数鸭子》。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都听过这首歌曲, 当教师引导幼儿唱歌的时候, 幼儿一定活跃, 会积极参与到唱歌活动中。通过幼儿学习唱歌对数学的数字充满了熟悉感, 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候教师再趁热打铁, 问一问歌曲中那个孩子数的数 (2、4、6、7、8) 对吗?谁来给他纠正一下, 从而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力。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生活锻炼孩子的数学能力, 如吃水果的时间到了, 请小朋友数一数自己的小组有多少个小朋友, 需要分多少份水果, 看谁数得又快又准, 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孩子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认真思考问题, 从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通过创新体育游戏增强幼儿的体魄

所谓体育游戏指的就是通过孩子利用身体做一些动作而开展的游戏。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带领孩子们玩木头人游戏, 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一点, 即使孩子喜欢做游戏, 喜欢模仿一个动作, 但是千篇一律的形式幼儿早晚都会反感。因此, 在开展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游戏的变化, 从而激发幼儿的游戏参与热情。例如, 在进行打小鸟这个游戏的时候, 通常都是两个孩子一对一站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 小鸟不动, 猎人用塑胶球打小鸟。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将其创新成小鸟可以变化姿势躲避猎人, 制订新的游戏规则, 增加游戏的趣味性。通过这样的体育游戏不但能够调动孩子参与游戏的活动热情, 还能够活跃游戏气氛, 增强幼儿的体魄, 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游戏化的教育模式, 不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玩中有学, 学中有乐, 从而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的未来,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 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向海英, 林梅梅.玩与学的释义:来自实践的声音:一场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2) .

[2]徐巧.幼儿游戏分类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31) .

篇4: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化

一、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简介

教学游戏化的含义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达给还处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幼儿。游戏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学的主导方式,也是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儿园游戏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1)角色游戏、建筑造型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幼儿创造性游戏,可以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编制的教学游戏,使幼儿新课标教育的课程内容能高效传输给幼儿。教学游戏也体现了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1)融入了以幼儿主体性活动和动作规定性为特征的游戏的形式和因素。(2)借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在教学游戏中,教学部分融合了游戏的因素自成目的的、对话的、生成的、体验的。游戏也部分融合了教学的因素控制、计划、目的、理智和预先结构,教学游戏是将教学进行游戏化改造的一种集中体现。

二、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外在环境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让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团队性、兴趣性、创新性等愉快的游戏体验。幼儿在享受游戏时,能够充分地享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幼儿的大脑思考能力,给予幼儿主观决策能力。

1.幼儿自主选择教学游戏的主题内容

幼儿园教学游戏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会结合时代的热点和幼儿的自身兴趣,给幼儿相对新颖、相对完善的教学主题,幼儿可以凭主观意愿自己选择。自主选择也有两个含义:(1)幼儿能充分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内容,摈弃之前迎合教师统一的教学方式。(2)家长也应该提供相应自由选择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前提。

2.幼儿主观选择教学游戏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学游戏的活动形式是以幼儿兴趣为基础,教师不应该对活动的形式进行硬性要求,这样就改变了教学游戏的性質。活动的材料和活动的步骤应该配合幼儿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兴趣,给予活动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应适当地减少活动的全程包办和硬性干预,鼓励幼儿活动的自主性,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自由、不受拘束地发挥天性,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才智。

3.教学游戏活动的难易程度与幼儿能力契合

幼儿园教学游戏的难易程度应与幼儿有相应的配合。(1)幼儿面对超出自身能力而无法完成的教学游戏时,往往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从而促使排斥、躲避甚至是攻击行为发生。(2)幼儿面对低于自身能力,不具有挑战性和新颖性的教学游戏,又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表现出对任务的不感兴趣和无视的行为。(3)活动的任务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时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又是在幼儿能力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努力和付出可以完成,给幼儿带来满足和愉快,使幼儿充分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和对任务的胜任感。

三、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内在环境

内在环境是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主导因素,幼儿园教学游戏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幼儿主体的发展。(2)幼儿个体的差异。(3)幼儿园教学的目标。内在因素也是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核心,给幼儿园教学提供能力和发展的支撑。

1.幼儿园教学游戏中幼儿主体的发展

教育的主旨在于发展人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幼儿时期则是发展的开始。教育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根本,并以此为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均衡发展,但是人主体性的发展与人各方面的发展却是密切相关的。人的主体性发展可以带动其身心各方面的主动积极发展,甚至可以说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2.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幼儿个体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已经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如,有好动的、好静的、喜欢音乐的、爱好文学的等。根据个体差异设置游戏,如,设置小型的拔河比赛给好动的幼儿,设置画画的比赛给好静的幼儿,设置唱歌比赛给爱好音乐的幼儿等,因材施教,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

3.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目标

幼儿园教学系统的目标是使得幼儿能健康地在幼儿园发展,从内容与目标的确立到评估主体与评估对象的关系,再到评估的功能与目的,必须将幼儿游戏性品格的培养贯穿其中,处处体现儿童主体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性存在的中心地位。评估结果不仅要体现出对幼儿发展评价的真实性,还要采用多主体、多形式的活动形式实现幼儿发展评价的全面性与全程的动态性。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能够给幼儿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帮助幼儿更高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发展幼儿的才能潜力。教学游戏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拓展,不断更新和提升的教学方法也会给幼儿更好的学习氛围,促使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燕.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3).

[2]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01).

篇5: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探析

游戏是孩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现代幼儿教育研究表明,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观察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幼儿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游戏提高自身技能,通过游戏认识社会规则,学会与他人相处。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根据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是为了让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承受正规教育带来的强烈压力,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不是控制下),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游戏化的本质不是将教育活动统统变成“游戏”,而是使教育活动具有动力性,即兴趣性、乐趣娱乐性,从而实现幼儿在愉快中获得和谐健全发展目的。

《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近年来,“游戏化教学”风靡全球。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学的适宜性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幼儿教学环境,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之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三至六岁的幼儿来说,他不具备成人对环境具有的那种选择、适应、改造等能力,决定了幼儿对环境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和依赖性,创设一个科学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就显得更为必要。幼儿园环境的创设的目的,有利于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和综合的教育,让幼儿参与和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让幼儿直接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启迪,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环境创设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适合本园本班的特色,充满着童真童趣,使环境中的点点滴滴点缀都洋溢着幼儿教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

2.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活动。它是精心安排的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学习结果的过程。有效教学就是要遵循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1)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选择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2)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克服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既不能被其他全学段所取代,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段,实践证明:在幼儿阶段通过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超前实现小学的教学目标,追求的只是一时的表面的东西,从长远看对孩子的发展并无益处。学前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幼儿园教育应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特别注重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首先要坚持《纲要》正确理念,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克服幼儿教学小学化。

三、当前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性的缺失

1.知识传授过多,教师游戏化教育技能不足

传统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也形成了许多适应该教学方式的教育经验与技能。教师习惯于“领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对纪律的要求十分严格,幼儿的一切活动与行为都必须服从集体、统一要求,都必须顺应教师的教学安排。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教师的基本师范技能比较扎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缺乏将游戏思想转化为游戏实践的技能。如:如何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实现游戏性因素与教育性因素的融合;如何发现、探索和整合教学环境中的游戏性教育资源;如何组织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建构幼儿游戏经验,以实现对活动本身的延伸和拓展等。教师游戏化教育技能的缺失也成为制约教学游戏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师游戏化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互动关系单向化

观念形成思想,思想决定行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前预设具有较高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或者更确切的是领导。教师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引起幼儿的某种反应,从而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预设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与认知技能;教学就是教导式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就是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背诵和理解,好的成绩,技能的获取为最终目标,表扬或奖励等外部刺激成为衡量标准。

总之,幼儿园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游戏化教学的实现所要求的就是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游戏化教学主??将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的因素进行融合,内隐于为幼儿发展创设的教育环境中,幼儿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丰富着自身的经验。在游戏中实现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身体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等个性特征的养成等。教师以引导者、观察者、促进者的身份存在于幼儿发展的整体过程中。通过与幼儿的平等交流,共同形成开放式、主题化的教育内容,通过个别化,小组化的指导,维持着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发展性的评估,促进着幼儿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

传统观念认为,游戏只是学习劳累之余用以帮助幼儿放松疲惫的身心的一种娱乐活动。其潜在的意思是,游戏只是一种调剂品而非日常生活的主流。这种思想轻视了游戏对于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如果通过精心的设计将游戏与幼儿的学习结合起来,则既可以帮助幼儿享受到游戏的轻松有趣,又可以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学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1]。

因此,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实践效果的研究十分必要。

2.游戏化教学的理论解析

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心理特征,借鉴游戏中的教育功能,将游戏的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等融入教学实践中,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学习工具、评价方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2]。

由此可知,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加强游戏形式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融合,借助轻松活泼的游戏载体,传达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

游戏化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落实到幼儿教学中,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开展大多是由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们,根据各自的主观理解,进行游戏和教学内容的搭配,其教学效果缺乏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理论研究要紧跟实践步伐,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3.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效果分析

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依据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获得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和胜任感体验等游戏性体验来判断[3]。其中,兴趣性体验,顾名思义,就是引发幼儿对音乐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的心理状态;自主性体验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愿望;胜任感体验就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可。

3.1通过动作演绎实现游戏化

幼儿阶段的歌唱教学主要是在教授姿势、发音、呼吸、吐字等基本规则的基础上,重点教会他们感受节奏和旋律,并学习通过歌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谁饿了》这首歌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选择在歌唱中加入一些表演动作,激发幼儿的模仿兴趣。例如幼儿可以扮演小狗的角色,和着节拍模仿小狗走路,然后双手捂肚子做出狗狗肚子饿了的动作,等到高潮处幼儿可以跟着拍子有节奏地指向肉骨头,到了第7小节做出双手抓骨头的动作,表演小狗在啃肉骨头的状态等。动作演绎与歌唱的融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十分普遍,也确实能够激发幼儿的模仿天性,进而对他们的音乐学习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3.2通过情境设置实现游戏化

为了使幼儿设身处地地感受音乐内容所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精神,教师们还会通过人为创设虚拟情境,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所要学习的音乐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基调,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以《摇篮》这首歌曲为例,该歌曲反复提到星宝宝、鱼宝宝和花宝宝三个主人公,并且反复提到飘、翻、吹这三个动作。这首歌的意境比较容易营造,一些教师选择运用情境创设法,首先准备星宝宝、鱼宝宝和花宝宝的图片并示范飘、翻、吹的动作,然后给孩子们准备布娃娃和摇篮,让他们亲自尝试哄娃娃睡觉,在此过程中幼儿们需要完整地演唱这首歌。实践表明,恰如其分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歌词,更能帮助他们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因此该方法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3.3通过角色扮演实现游戏化

角色扮演是比情境创设更突出体验性的一种游戏化方法,幼儿通过亲自扮演歌曲中的角色,更轻松地进入相关的情境中,进而促进理解和学习。例如在学习《水族馆》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组织部分幼儿演小鱼,另一部分演水草。幼儿们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特点的动作。例如小鱼探望水草的时候是快乐活泼的,动作比较灵巧多变;而在与水草道别时应该是依依不舍的,那就应该表演出与水草紧紧交缠、难舍难分的动作。而作为水草,它的姿态是优美的,歌曲中它还要经历慢慢长大的过程,扮演着要根据它的成长阶段变换不同的动作,表现水草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是目前深受幼儿园师生喜爱的一种游戏方式。幼儿们通常就像是在演一部童话剧,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而且学习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角色扮演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质量要求比较高,因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游戏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道具准备;同时角色扮演法考验着教师对场面的控制能力,因为幼儿游戏起来容易表演过度自由、行为无秩序的状态。所以虽然该方法有利于教学,但在实践中使用还是受到各方面的局限,教学效果也不稳定。

4.结语

篇7: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的良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体、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教师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就是 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作为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应该紧密的和游戏结合起来。游戏能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游戏的过程还是幼儿学习交往、学习合作、锻炼意志的过程,是促进幼儿社会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和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两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

1、游戏的设计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设计游戏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让游戏贴近幼儿的生活。

2、游戏的设计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

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幼儿对某一个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教师不要熟视无睹,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展开教育活动。

3、为游戏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游戏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让幼儿更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创设游戏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意识的创设一些轻松愉快、诙谐有趣的故事情境是不错的方法之一。无论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把故事和游戏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4、游戏的设计应把各领域有效整合,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

《纲要》将学前教育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提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新《纲要》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观,把教育提升到幼儿教育整体观的新境界。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数学游戏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领域,要着眼于幼儿的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好的游戏处处闪耀着教师智慧的光华,需要设计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性,还要有趣、好玩,让幼儿自然而然的走进游戏,在游戏中观察、摆弄、发现、探索,进而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

二、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1、在情景游戏表演中渗透数学知识

《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幼儿喜欢听故事,而且不厌其烦,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的情景安排一些数学知识。

2、在体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这正说明了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而体育游戏简单有趣,正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符合幼儿生理特点的体育游戏中。

3、在音乐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音乐是打开幼儿智力最好的钥匙,也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幼儿刚刚接触数字时,由于幼儿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许多关于数字的歌曲,如幼儿熟悉的歌曲《找朋友》,两名幼儿扮演好朋友,随着音乐一边唱一边跳,然后再交换朋友,很好的理解了2的含义;此外还有歌曲《我家有几口》、《手指歌》、《小小手》、《鸡妈妈数小鸡》等,都对幼儿的数字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

4、利用玩具做游戏渗透数学知识

玩具是幼儿的玩伴,利用玩具不仅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幼儿每次玩雪花片,都是插一些简单的图案,时间久了也失去了兴趣。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了新的任务,如:按红、黄两种颜色插一把长剑,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按老师的要求在手指上套上不同数量的雪花片;把形状一样的玩具放在一间屋里。玩雪花片和串珠时,让幼儿练习颜色的排序,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玩沙子时,给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让幼儿感知量的守恒;这样他们在每一次玩玩具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收获,孩子们兴趣很高。

5、在随机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

日常生活是指幼儿一天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对幼儿产生数学影响的事情,所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及时抓住不同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不同的季节树叶也不同,可以让幼儿观察春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秋天的树叶是什么颜色?它们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幼儿拾树叶拼成各种图案;餐前让幼儿观察点心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的衣服是什么颜色,上面有几粒扣子?上楼梯练习正数,下楼梯练习倒数;吃午饭时让幼儿利用筷子学习单双数,还可以利用碗和筷子进行对应配对;在组织幼儿郊游、散步等活动时,可以随机、灵活的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这些简单的事情具有经常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使幼儿在自然、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教育形成。只要把游戏渗透到抽象的数学活动中,一定会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并且身心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的思维的发展

一、游戏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游戏的定义

(二)游戏的属性

(三)游戏的功能

迄今为止,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下列属性和

特点:

①.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1.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2.游戏总是伴随有愉悦的情绪

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3.游戏无强制的目的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例如: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迫切的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

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在玩游戏开商店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三)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总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幼儿教育天地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促使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迫害着我们的幼儿;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望、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都失去了人本质的人文化 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幼儿教育更应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一门功利性的技术,而是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

幼儿与教师、幼儿于幼儿之间的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习,在喜悦中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玩中孩子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在主动探索中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①幼儿数学教育的综合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止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②幼儿数学教育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游戏中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一)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②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

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

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

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二)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①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

目前在我国,通常将幼儿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1.以发展幼儿的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游戏。如:智力拼图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等。

3.娱乐性游戏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有愕然顺序排好。此有戏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

②创设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

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③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

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的满足于幼儿的智力,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④发挥教师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②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

③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

篇8: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分析

一、幼儿园语言课堂游戏化教学概述

(一) 概念

教学游戏是不同于自然游戏的, 教学游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游戏活动, 具有教育功能和价值。 幼儿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是指, 教师围绕社会文化语言教育, 主动为幼儿创造愉快的游戏教学环境, 利用游戏素材,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语言环境中, 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以教育和游戏的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

(二) 特点

1.活动内容自主性

幼儿园语言课堂游戏化教学具有自主性, 幼儿有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内容的权力, 不能强迫幼儿完成教师要求进行的游戏活动, 这是幼儿教学游戏化的客观要求。 幼儿在自主选择内容过程中, 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和提供满足幼儿语言需求的物质条件, 增强幼儿的自主选择性。

2.活动形式自主性

幼儿语言教育游戏化教学, 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内部活动可以由幼儿控制, 活动形式具有自主性。 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幼儿控制自身活动的能力。

二、游戏元素的应用,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幼儿语言课堂中, 游戏化教学主要有教师设计、组织和开展, 具有很明确的语言教学目的, 并且富有趣味性。 在语言课堂中, 用趣味性的语言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为幼儿个性制造充裕的发挥空间, 满足其好奇、贪玩的天性。 在语言游戏中, 幼儿主动加入学习活动, 并无意识地形成语言思维和得到语言知识, 实现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游戏元素在幼儿语言课堂中的应用, 充分体现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主动接受教师创造的语言环境, 并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语言游戏化教学中, 教师要将语言教学转变为幼儿的语言需求, 在不断满足幼儿需求的过程中, 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增强。

例如:在编故事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动物的面具, 让幼儿自行挑选喜欢的动物, 并指导幼儿结合动物面具设置故事角色。 游戏中幼儿带着自己的面具, 对编故事有无限兴趣, 和小伙伴交流合作, 创作有趣的小故事, 在体验语言魅力的同时, 得到相应的语言知识,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三、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性, 增强幼儿积极情感体验

在语言课堂中, 教师不仅作为语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还是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利用游戏元素, 成功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 此时, 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任务。 在游戏过程中, 为了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试着倾听幼儿的感受和意见, 并积极配合, 参与游戏, 与幼儿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课堂中,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积木搭建游戏,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颜色、类型时, 可以和幼儿沟通, 如你喜欢怎样的积木? 你想要搭建什么样的东西? 通过制造话题, 了解幼儿心里的想法, 并鼓励其大胆表达自身意愿, 在搭建中还可以和幼儿一起搭建大型点的积木建筑。 搭建完后, 为了培养学幼儿敢说、会说的语言能力, 可以让幼儿阐述搭建的想法和思考。 在阐述过程中, 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 增强其积极地情感体验。

四、游戏化语言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及语言能力程度是不一样的。 游戏化的语言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 正好弥补这一弊端。 在语言游戏中,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和语言能力, 做出相应的游戏反应。 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反应, 制订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在语言课堂, 游戏化教学可以包容不同程度特点的幼儿, 并在游戏活动发现不足和差异, 作为教师制订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 正是游戏化教学的灵活性和包容, 造就了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 语言教育为幼儿全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游戏化教学方式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 能够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满足幼儿的语言需求、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既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还实现教学目标。不可否认,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幼儿语言教育中效果最显著的创新型教学方式。

摘要:幼儿语言教学对幼儿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实际, 就幼儿园语言课堂中的游戏化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课堂,游戏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马红梅.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活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学生“星卡”激励性评价实施方案下一篇:安全生产督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