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2024-06-26

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精选8篇)

篇1: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杭州学习汇报

这次杭州“千课万人”之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

好的数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滋润生命。

——华应龙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开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教学总是简单,交流太难,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铃响了,你还努力在讲,你还要讲几分钟吗? 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 明知学生心里在埋怨,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多余的牺牲,你不懂心痛,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噢,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傻傻等待,学生学会依赖,你总该 为学生想想未来!

光看还不算,黄老师还让我们全体在场者和着音乐一起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开场。我也借鉴一下,活跃一下气氛吧!

这次杭州“千课万人”活动整体可以用一个“大”字来形容。第一是“大气”,全国五湖四海的老师们怀抱着一颗提升自我的热切之心,不远万里来到杭州,而组委会也是以无数数学界大咖所执教的高品质精品课回报。第二是“大容量”,短短四天时间,光白天我们就可以欣赏并学习到33节好课和6场报告会,晚上则是以论坛形式进行,直到十点。这次活动每天都有一个活动专题及相对应的课程安排。

第一天的主题是: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核心概念。第一堂课的执教者徐长青老师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使得学生们在一个又一个极富创意与连接性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收获知识。记得曾经有位数学名师如是评价徐长青老师:我老婆是个超铁杆韩剧爱好者,但是自从看了徐老师的视频课,她再也不看韩剧了。确实,这次徐老师所执教的《重叠问题》堪称此次活动的开门红,让学生和老师们从开始一直笑到了结束。课堂从《理发师的困惑》入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我也曾试过以“两对父子为何只有三个人”作为导入,现在一对比,才知道不管是从情景设置,还是从提问以及教学语言方面,我都做得太不够。如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这个故事并模仿父子的声音,又如在孩子回答出有一个爷爷、一个爸爸、一个儿子后,徐老师的一句句看似寻常的追问“还对呀,她都弄出个爷爷来了。” “不对不对,看我看我,父子是4个人,怎么就是3个人了呀?”,直到学生用手指表示三人之间的关系,用到了“既。。。又”的关联词时,徐老师才停止追问。紧接着而来的抢椅子游戏和猜拳游戏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真心佩服徐老师的巧妙设计以及游戏中的一步步引导。而从好爸爸与坏爸爸的评选活动中,徐老师又对所学内容做了进一步拔高,出现了多集合圈图。课程从始至终尊重了学生的学情与知识接受程度,“集合”这一不属于小学生的术语从未出现,只是在最后以一句“其实你还真不比知道她叫什么,在若干年后的初中课本中你便会与他相见”作为结束语。

第三堂,大名鼎鼎吴正宪老师登场。由于未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吴老师所执教的四年级内容《乘法分配律》的上课学生改为三年级。通过这节课,我收获了两点。第一:备课中的“备学生”真是重要。由于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认知程度的差异,一节好课最终成为了一堂普通课。第二,我意识到听课过程中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吴老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自己当小老师”从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与自信,从而爱上数学。而这节课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是“你们对我的算式(说法)还有什么问题吗?”,就这样一层层的问题下来,学生已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配合上教师恰到好处的总结,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结束了。所以以至于吴老师的很多课在下课时,学生都会意犹未尽,以不舍作为最后的情感体现。

下午张齐华老师所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数学老师的智慧。课前,张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了自己的名条,通过轻声呼唤几个孩子的姓名和及时的表扬,老师与孩子间的距离一下子就变得很近。这让我体会到,想要与孩子们距离更近一步,有时候往往只需要一声鼓励与赞扬。名条的第二个作用是方便老师及时的叫举手学生回答问题。可别小看这些名条哦,他可是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呢。在这里,先卖个关子!紧接着,张老师出示了一个照片墙,让学生们找出他“正宗的“儿子。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找出了一个又一个张老师的儿子,而张老师的回答也是极有趣味。最后张老师以一句“别吓我,我可没有这么多儿子。你们说是我没有说清楚还是你们没有找出来?”制造了第一个小高潮,让学生指出他的“表述不清”。此处可真是“无声胜有声”呀,由学生口中说出来的更有价值和意义。然后张老师以挑战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位置所表示的数对,从而明确数对的一一对应性质。最高潮处,莫过于让学生用一个数对口令命令全班学生起立了,学生的想法各异,首先是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全体起立”,然后是(3,X)(X,3)的出现,最后当(X,Y)这一形式从学生口中说出,全场气氛达到最高潮,以至有的学生还为自己的精彩发现而发抖,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这里面有学生为自己想法的突破暗自叫好,有老师为张老师的循循善诱的结果的敬佩。通过这节课,我还意识到,每一位小学老师自己也是个孩子,他们沉浸在学生的学习世界,感受着学生带来的美好体验。好啦,揭示谜底,张齐华老师的这些名条找出谁是“既。。又”的作用及特点时再一次发挥作用。

第二天的主题是:新课标 新变化 新解读,大问题 新思考

新实践。从这天起,我开始了每天五点多起床,十一点多睡觉的“苦行僧”生活。一开始郑毓信老师就进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讲座中落实到了一线教育,提出了“数学三十六计”,并就“不要为了动手而动手,闭上眼就是内化”做了深刻讲解。并结合现在学生学情,重点解释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写进新课标的意义。然后,著名大师黄爱华老师以“为什么圆形井盖不会掉下去”问题的抛出,开始了《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整堂课围绕着这样一个大问题,自己动手到黑板上写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各种圆的特征。然后每一个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都会问一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作为结束语,这恰恰也是一个个思想火花的碰撞点。

这是黄老师及其团队正在探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的关键词是:生命自由,思考独立,主动表达,即时分享。这种教学方式特别忌讳以下几种问:成串的“连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以及表达的机会),简单的“碎问”(教师提问没有目的性导致学生思考问题无方向性),随意的“追问”(脱离了数学的严谨和逻辑性)。他们还提出了以下四个教学主张:

一、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知识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 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空;

二、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 思考和探究;

三、一个有张力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最大程度的接近孩子真是思维,使其得以展示和 完善;

四、课堂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此次报告会的气氛一直都很轻松,与黄老师的为人和蔼可亲有关,也与教师们对此 课题的兴趣有关。所以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下午的课程有多节几何与图形课程,教师们用理性的态度与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们掌握了 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魏洁老师在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对潜能生的关爱与坚守。魏洁老师先从学生所搜集的有小数的资料入手,让学生既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份自信。当发现到一位潜能生对知识点的不理解后,老师抱住学生的肩膀,轻轻站到了学生的一旁,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同样不解,请求帮助。一个学生讲解,潜能生不懂,再来一个,就这样,三遍过后,在魏老师的引导下,潜能生终于懂得。回想自己教学时,可曾有过这样的耐心和爱心?恐怕是没有的。

而以“把公开课上成随堂课,把随堂课上成公开课”为宗旨的贲友林老师则将《圆的认识》上出了不一样的数学味。课上通过让学生画圆引出“半径、圆心”等相关概念,并进行了延伸。最值得一提的是贲老师的课后练习,不得不赞呀!先是在方格纸上的两点间画一个圆,学生先后画出了三个不同圆心的圆,接着是在方格纸上三点之间画圆,这下孩子们的思维小匣子一下子被打开,画出了无数个圆,并总结出找到圆心的方法。。。纵观本老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断的写,不断的说,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内化,从而达到老师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让我领悟到,一节优质课或许应具备以下要求: ① 从学生“学”的角度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② 把握好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③ 新知的引入和过程的转折明了、有趣; ④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⑤ 教学过程富有弹性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思考余地)第三天的主题是“数与形的有效结合,好玩与理性的融合”。这一天,我终于迎来了“我就是数学”的数学狂人——华应龙老师。曾经有学生在学分数时问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华老师,你的生活中几分之几的时间是给了数学呀?”华老师如是回答:“我生命中二分之一的时间是数学,另外二分之一的时间是为了数学。”这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才有的回答。是啊,华老师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狐狸。从课题你就知道,《台湾长什么样》。这哪里是数学课,恐怕是语文课,科学课,地理课吧!真正是吊足了胃口。原来这是我们一直所忽略的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而这次课题的产生得益于华老师的一次台湾飞行之旅。这样一种灵感的产生,让我想到了当年落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一开始华老师出示了数张台湾著名景点照片,抛出问题“没有去过台湾的请举手,想去吗?”,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然后出示如下PPT:

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猜测她是瘦瘦长长的,也许是个椭圆形。师不急不慢引导学生算出周长约是1100千米,比海岸线短,从而推断台湾是一个坑坑洼洼的类似长方形图形,在师给定的长方形上开始第一次创作。通过面积等的约束,孩子们最终画出了心中的台湾。而本课主题也最终揭示:周长相等的图形不一定面积相等;周长越长,面积不一定越大。

这节课,华老师始终强调:“发现问题即是收获。”不得不说,华老师是个极具数学涵养的数学人,随后华老师还做了《我不只是数学》的报告会,并得出“治大课若烹小鲜”的最终结论。

最后一日,收官之日,这天的主题是:感悟数学思想,积淀活动经验。数学界元老刘德武老师带领一票教学新星们送上了一堂堂趣味横生的数学课堂。

匆匆四天,学习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如下不成熟体会。

第一,作为一名老师,要尽可能的去爱每一个学生,爱是时间最强大的的力量。教师要用爱去设计孩子们喜欢、易于理解的课堂,教师要用心去感受与体会学情,教师要用爱去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用爱去融化每一颗怕错、不懂的心;

第二,课堂上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说,“发现即是收获。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提与课堂相关的问题,学会从更深层次去提问并自己解决问题,这不得不说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与精心辅导。在课堂上将“你懂了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的问话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须知,在尘埃中静静开花,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第三,听名师课,听任意一位老师的课,保持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很重要。当看到缺点时,学会多去从缺点中找优点,当看到优点时,学会多从优点中去找缺点。学会从对角度去思考问题,才是最佳的思考问题方法。以上便是我这次的杭州之行所感所得,谢谢。

篇2: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发言稿)

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去杭州听课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帮我代课的各位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这次的机会对我来说来之不易,因为原本时间的安排刚好与我们的新苗课堂评比,还有新教师的课堂诊断起了冲突。当接到蔡老师的电话,说经过学校领导的讨论,安排我在12月13日上午第一节课上完后,下午一同与参加这次活动的其他老师前往杭州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念想,作为孝小的老师是幸福的。刚坐上开往杭州的班车,周老师就对我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任务,要我在周前会上对参加这次活动做个汇报。说实话,在班里对着学生我还可以侃侃而谈,但是要我在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前发言确实忐忑。所以如果在汇报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一、活动行程安排

由浙江大学理学院主办的“千课万人”教学研讨活动一直深受全国各地一线教师的追捧。追捧的理由很简单,在这里我们能触碰到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思想;能聆听名师课堂的智慧与精彩;在这里我们见证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收获学习的满足与快乐„„

本次《浙江小学数学十年改革课例展示会》汇集了全国各地50多位专家、名师,给我们展示了25个获奖优秀课例,邀请了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等四位专家做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层解读,此次活动还有现场的即时短信互动点评。短短的4天时间,从忙忙碌碌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换成一

名学生,认真听名家的课堂,反观自己的课堂,在他人的课堂背景下仔仔细细审视自己的得失,规划自己的明天。

二、十年一课——听上课老师的磨课心路历程有感

开幕式上,斯苗儿老师说过一句话: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落脚点只有在课堂,这次活动,是让获奖课回到常态课,让听课的老师们不要有听得激动,回去却一动也不能动的感觉。

第一堂课是杭州求是教育集团的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上课刚开始不久,听到有老师在评论:课的导入这么简陋,还不如我们下面老师设计的教案那么“华丽”“新奇”“有深度”,这样的课我们也能上。但是渐渐地,随着课的展开整个会场开始安静,静的似乎只剩下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全场的老师都沉静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一起静静地在课堂中思考。如此平常的一节课,为何却能引起大家的沉思。在第二天的晚上,上课老师谈磨课心路历程的时候大家终于得到了答案。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这些获奖的名师来说,一次次的磨课就是一次次的雕琢。上课老师都有这样的回忆:每次教学都被批得“体无完肤”“颜面无存”;试教时忘却问题精要,被指导老师赶下来,听他的示范;团队成员在比赛前轮流听自己试讲课的目标和流程;表扬很少,更多的是犀利的剖析:目标定位不准确,材料选择缺乏思维的深度,不够大气;课堂掌控不灵动等等。甚至还会听到:我眼看着你把学生越教越糊涂,你只想着如何处理教材,上出新意,但你考虑到过学生的认知规律吗?听到诸如此类的尖锐批判,上课老师已经习以为常。

25节经典课例,是25位教师和他们的团队留在泥泞探索路上最清晰的脚印。于是有了斯苗儿老师的这样一句感慨:尴尬一阵子,幸福一辈子。当我们品味这25堂精心打磨的课例时,我们可能会仅仅觉得这个老师很优秀,但是当听完他们磨课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知道陪伴着他们一路走来,站上这个舞台的还有他们背后的一群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

就我个人而言,回想起三年来的成长历程,从学校的教研课,到区数学青年教师班的公开课,每一次的试教,陪伴我的都有教研员和其他数学老师,他们总能根据多年的经验对整堂课从头到尾进行分析诊断,帮助我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为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地收获,反复的“磨课”中,有过困苦与彷徨,也有希望与欣喜。

现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上课老师的认真备课,听课老师的积极评课,求真务实、民主开放的教研氛围日趋浓厚。为我们年轻老师的成长搭建起了理想的舞台。

四天的“千课万人”学习观摩,心装得满满当当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是一门永远值得我追求的艺术。为了达到数学课堂的“简单”的境界,我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反思、再学习!再次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汇报的机会。也谢谢大家能够在忙碌一天后的疲倦中坚持听完我的汇报。

篇3: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最新最难最热28节好课堂化解写作疑惑

【我们的活动引言】大数据时代,开启了“后作文”时代的到来,网络、微信、微博、手机作品……丰富的信息传媒使表达十分自由,人人成了“自文学”的写作主体,新形态下的习作教学理应多元化。

【我们的活动愿景】建构多种风格、多种课型的交流平台,深沉关注微时代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思维、语言、情感的高度融合,供习作指导者慧眼择珠。

【我们的活动时间】2015年5月7-10日,6日报到,11日返程

【我们的活动地点】中国杭州(报名后告知确切报到及会议地点)

【我们的活动主题】习作教学多元化

【我们的课程与团队】(每板块专家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

一、学术引领及示范课(28节示范课最新设计)

(一)教材习作

于溟慧:河南省油田第五小学,全国小语会小学动态作文研究课题核心成员;

王崧舟: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特级教师;

李卫东: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特级教师;

周一贯:原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

蒋军晶: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特级教师;

虞大明: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特级教师;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写作协会副会长。

(二)素描习作

吴立岗: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素描习作研究专家;

赵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全国赛课特等奖。

(三)生活习作

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莘: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特级教师。

(四)创意习作

邓剑东: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全国赛课特等奖;

张祖庆: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钟鹤童:吉林省第二实验高新学校,全国赛课特等奖;

臧学华:浙江省长兴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赛课特等奖。

(五)童化习作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勇: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特级教师;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

(六)童诗习作

雪野:《中国童诗》杂志主编,诗人。

(七)童话习作

何夏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特级教师。

(八)跟帖习作

李斌: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特级教师。

(九)游戏习作

1.同课异构

何捷: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全国赛课特等奖;

胡元华: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全国赛课一等奖。

2.辩课

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责任编辑。

(十)情境习作

诸向阳: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新生代名师;

董尚元: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全国新体系作文青年教师教学赛课特等奖。

(十一)自主习作

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秀娟: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福建省赛课一等奖;

周其星: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新生代名师。

(十二)广快习作

彭才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全国经典诗文教学赛课一等奖。

(十三)绘本习作

邹敦怜:台湾台北市国语实验国小,儿童文学作家。

(十四)新体验习作

李白坚:上海大学教授。

(十五)开放式习作

张化万: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张云鹰: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特级教师。

(十六)读写结合

孙建锋: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

肖绍国:广东省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张学伟: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十七)1+X作文体系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十八)管建刚专场

1.习作指导课示范

2.习作讲评课示范

3.学术引领

管建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爱德双语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二、看课、聊课

孙世梅:吉林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副教授;

吴琳:北京市东城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林志芳: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课程论硕士;

黄国才:福建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我们的论文评奖】每位代表仅限一篇,一式两份,与会时提交组委会(需交纳评审费)。

【我们的光盘征订】请会后点击“千课万人”官方网站www.qkwr.net订购。

【我们的活动收费】培训费650元 / 人。食宿、往返交通等费用回原单位报销,住宿标准:每人每天90-150元。

【我们的活动爱心】继续推出革命老区、西部地区、希望学校爱心免费听课名额,详情请关注官网公告。

【我们的报名咨询】参会单位须事先向组委会报名,未报名者谢绝参会。 电话报名 :4000017582短信报名 :1595819881515958188212 15958198116邮箱报名:qkwr@163.com官网报名:www.qkwr.net微信报名:qiankewanren QQ报名:25215666531658661567(备注:1.网络报名如两天内不见回复,请改用电话报名;2.本次研讨会将发给学员继续教育学分卡;3.日程安排于活动前10天在网站公布)

篇4:杭州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有感

阳春三月,桃花明艳,新柳如烟。14日下午,我们赶赴于水波潋滟的西子湖畔,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仁一起,坐在逸夫体育馆里聆听全国各地语文名师及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为期两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众多全国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他们的课堂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诗意洒脱,或朴实无华,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带给我们一场场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宏大的听课场面,全新的视角,精巧的设计,丰富的互动全方位展示了低段语文课堂的魅力与精髓。对于一名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此行收获颇丰,下面就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此行的收获。

这次学习听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低段的语文教学,谈到低段语文,就不得不提及识字教学。因为自己现阶段也是在教一年级,在识字教学中也经常会面临种种困惑,所以这次对于识字教学方面的感触也最为深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一直遵循着传统的方法,从读字音,到认清笔顺,学生书空,到观察字形结构,教师范写,描红,组词,这系列的步骤走下来,一步也不敢漏,力求把每一环节做实,但也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惑,每次学习生字时学生面对的都是这样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时间长了未免乏味,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就明显感觉到孩子学习生字时远远低于学习课文的热情度,学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原来汉字教学也可以这么妙趣横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在这次千课万人活动中的侯春燕老师,在短短45分钟的一节课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四五种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都特别生动有趣。更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的是,各位老师教学汉字的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孩子写好这个字,而是通过短短45分钟的课堂时间带领孩子细读每一个汉字,通过字音、字形、字义、字源等微观解读,去触摸每一个汉字不同的个性之美,把原本生硬枯燥的生字教学变得精彩不断,妙趣横生。

茹茉莉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在汉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细读字形,发掘汉字形态中那些隐藏的规律,触摸汉字的形态美。比如说她在教学“拔萝卜”的“拔”这个汉字时,并没有像我们平时教学那样让孩子逐一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是重点引导孩子观察其中的关键笔画,长撇,并且告诉孩子,左右结构的字讲究笔画的穿插和谦让,所以撇应该穿插到提下面的位置,并且同时出示了同类的汉字“功劳的功,帮助的助,取长补短的取,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在学会书写拔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写好一大批同类的汉字。再比如说教学喜欢的喜和重复的重这两个汉字时,引导学生一起发现这一类字展示形态之美的规律:1.横多距离等,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时,排列的距离应该大致相等。2.短横一样斜,长横要平衡。3.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我想,如果我们以后能在学生书写前做好充分的预先估计,发现这些隐藏的规律,并把他们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学习还有一点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地方在于,各位老师在汉字教学特别强调引领探求汉字的根源,这就有点类似我们以前教孩子学习象形文字的形式,通过文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孩子记忆字形和理解字义。比如许嫣娜老师在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时,通过简单的简笔图画,告诉孩子们,在家这个字中,宝盖头就是人们住的屋子,下面的豕字就是猪的意思。古时候的人往往会在房舍边养牲口,所以过去人们只要看到有房子,有猪的地方就知道这里一定住着人家。这样一来,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家这个字的写法,而且印象深刻。再比如说侯春艳老师教学一寸两寸的寸这个字时,通过课件展示,用直观的图像和象形文字告诉孩子们一横加一竖钩其实是一只手的形状,中间的一点是医生在诊脉的地方做的标记,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当时孩子们都特别感兴趣,一个个伸出小手去感觉自己脉搏上一寸的位置。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就感觉这种溯本求源的汉字教学方式渗透在每节课中,几乎每个老师都特别注重带着孩子去探求每个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带着学生触摸汉字悠久的历史文化之美,同时也能在汉字教学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除此以外,老师们还很注重运用字理解析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先是通过探求字源的方式引出对字义的理解,进而再把汉字放到词语当中进一步解释,形象生动,化难为易。比如侯春燕老师教学受益的益这个字时,先带着孩子探源,通过象形文字的展示告诉孩子下面的皿字底是一种古代的容器,上面部分其实是把象形文字“水”横过来写,所以益这个字的本义是,水从容器里满出来了,既然是满出来了,所以就不能更多了,不能再增加了,所以益就有了更加的意思,在相得益彰这个词语中用到的就是更加的意思。再比如侯老师教学一叶障目这个词语时就重点说到,双耳旁是山坡的山竖过来的象形文字,当双耳旁放在左边时,表示山岭与高地,所以障有挡住的意思,这时候再出示白内障,屏障,障碍等这些词语,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障在这些词语中有挡住的意思,进而,一叶障目的词义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不同于传统识字教学环节,这次活动中的各位老师是通过探求字源,理解字义,词语延伸,发现字形规律等,把每个汉字教学都演绎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出孩子们各种遐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关于汉字教学方面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此借用下和各位老师共享:“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次学习活动中黄亢美老师在报告会中也提到,学习汉字时应依据构字原理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那么所学的汉字就能意义识记,持久不忘。如果老师千篇一律,毫不讲求字理地机械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其结果就是造成生字的回生率高,作文时错别字多的现象。我想,作为我们年轻人,以后会尝试着将字理教学的概念融入到以后的识字教学工作当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5: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总结

一、累并快乐

11月5日---9日,在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一行12人有幸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逸夫体育馆参加期盼已久的“千课万人”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4天,邀请到了吴正宪、柏继明、朱乐平、俞正强、刘延革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及全国赛课一等奖的老师,联袂推13场专题报告、31节研究示范课,6个互动点评环节,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相互切磋,各显风流。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400多位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参与盛会,共同探讨思索 “生本课堂”的命题。活动 每天早上8:10---12:10,下午1:30----5:30,晚上7:00---10:10。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很多,我们报道的时间又比较迟,所以住的宾馆比较远。为了抢到稍微好一点位置,我们早上6点30分起床,晚上结束后回到宾馆已经近11点了。此次学习总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生本课堂”,真是受益菲浅。

二、名师演绎,学本课堂

名师们巧妙的课堂预设,幽默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专家的风采。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些,而是名师们的课堂中能真正的“以生为本”,能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课堂中能情智共生,能以情促智,以智生情。使数学课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知识技能传播的过程。

所谓“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步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搭建了解放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任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发现生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搭建了思维绽放,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的主任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感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那么这种以说为主线的对话拉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系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

搭建了团队成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的建设,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任。这种机制是创新的,超越了个体接受式教学范式,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名师们以其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巧的教学设计,机智的反馈点评,让会场的掌声一次次的响起。而且,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贯彻了“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老师们去鼓励大家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去讨论出现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自己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下面的孩子去反馈是否明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有了自主的感觉,更积极、更认真的去听其他人的发言,去思考问题。

第一天上午俞正强老师讲“平均数”的课上,从孩子们可能遇到的跑步报成绩出发,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报哪个值合适,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思考,无论真实的反应“不清楚”也好,还是有学生说出了不曾出现的值“13”也好,都是孩子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面对没出现的“13”,有的孩子质疑这个值都没有,怎么能用?充分的让孩子们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俞老师的引导,孩子们逐渐的找到原因,得出答案“平均数可以是没有出现的数”、最合适的值是平均数,也就是“用所有的数相加除以总个数”,一步一步的让孩子们去探索,在生生交流和师生质疑、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其中,在平等的、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期间,大家情不自禁的一次次鼓掌,当课铃声响起,俞老师宣布下课时,很多孩子不断的向俞老师提着问题,在不舍中一一和俞老师击掌离开。名师的课堂,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生命课堂,什么是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个老师。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专家,她用很多在自己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发生的故事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主张。她真正走进了孩子心灵,让孩子能够快乐的、认真的、自信的爱上学习。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呢?她认为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也就是“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她的基本观点是:“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她不但从数学的角度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从整个教育观出发,提出只有学“术”、悟“道”、得“道”,才能幸福快乐地享受,高品味的教师职业生活。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容闳学校的幸福生活。她的课堂是轻松的,快乐的,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的去表达和发现。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她不断的让孩子们针对这一课题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路,从天枰称物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挑选不同的重量,自己去贴式子,不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谁想说的”,让孩子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不忘记整体记录的内容。从整理的内容中让孩子们去观察发现,小组交流想法,班级交流。老师和学生互动合作,共同研究发现。整个课程思路清晰,将学习还给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整理学生发言和讲解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的更自主、也更轻松。

还有其他许多老师都各有其法,课堂氛围轻松自在,惊喜不断。王开杰老师的“神奇的三角形”一课,从开始利用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物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感受三角形的神奇,激发了他们探索三角形的热情,还是课堂中他与孩子们间有趣的对话,从点到线、到面的去探索三角形,发现三角形。利用小棒摆三角形去探索所需的根数,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徐长青老师,他的课堂激情澎湃,和孩子们良好互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拼摆,去说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去找规律。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学习有感

欣赏了一场场对数学精的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

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

此外,本次活动通过每课必评、一课多评、半天总评、全天总评等多维并立地深度挖掘每一节课,极大地提升了评课的力度和深度。除此之外,组委会还刊登与会老师的精彩课评,开通短信平台,极大地浓化了研讨的学术氛围。组委会还特地开设了学生课评这一栏目,让上课的学生对课堂进行真实、真性地点评。这些都为以后我校数学组承办各类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学习所思

台上一刻,台下十年。功在课内,意在课外!

巧妙设计,来自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精彩互动,源于先进理念和足够自信。课堂教学要有快节奏,但在关键处,还要放慢,再放慢„„

给予学生更多的等待,更多体验,让数学既“好吃”,又“有营养”,让数学变得简单,变得朴实。

篇6: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千课万人”新体验小学多元化习作

归来后记

正宁路小学

李秋彬

月7日至10日,我和同事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浙大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参加“千课万人”小学多元化习作教学研讨观摩会,走进全国各地语文名师的精彩课堂,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

为期四天的活动,“名师云集,千课荟萃,万人共享”。周一贯、管建刚、薛法根、虞大明、李白坚、张祖庆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他们用激情演绎课堂,用实践诠释课标,这一位位名师的课堂,无一不体现了四个字——扎实有效。如此近距离地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或幽默风趣,或激情澎湃,或儒雅机智,高潮迭起,每堂课都是智慧的点化、精神的盛宴。此外,专家们精彩独到、独辟蹊径的评点也一度把观摩会现场的气氛带向高潮。带给大家一道道作文教学的饕餮大餐,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名师课堂的精彩与智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一直是自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的课堂中基本上是老师一言堂的现象,自己不停的讲三四十分钟,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可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而自己却在这样的教学中迷失方向。这次有幸听了全国各地名师的作文课,仿佛给自己的作文教学指了一盏明灯。在名师们的课堂上,你总能听到那声亲切的称呼“孩子”,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谁还想说?”“谁还有补充?”“谁听明白了?”“你想好了,你该怎么说?”等话语。整堂课都充满思辨,充满着教师的追问和点拨。学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关注到了学生的差异,老师们也需要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能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的课堂实践,不为一些花架子而失去课堂的真谛。在名师们的眼里“生本课堂”就是让学生安静的去思考,合理的表达。在我的课堂中正是缺乏让学生“安静思考,合理表达”,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不等孩子思考、表达,就急于包办代替孩子去思考,去表达。所以我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随着年段的升高,表达的欲望却越来越低,甚至知道的问题都不愿意回答。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我觉得虞大明和何婕老师的课,对我们以后的作文教学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在课前,两位老师都不急于进入作文教学,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通过游戏、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开口表达,不管学生说的好与坏,老师都能给予学生肯定。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充满笑声,通过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表达越来越流畅,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能说了,写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表达,让我们在欢笑声中学会如何教习作!如此课堂,夫复何求!

另外,老师们还强调了作文的反馈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有利于指导学生的作文修改。反思自己日常的作文批改,一篇作文交上来,两星期后才能改完,再给学生反馈时,大部分人已经忘了习作的要点,这样再来讲解作文时效果很不理想,在以后的作文批改过程中我应该把握时间,可先根据学生的日常的表现分层进行批改,找出不同层次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当堂作文,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习作状况,通过自评,师生共评的方式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篇7: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田 申 11月1-3日,“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情感•策略•文化”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有来自23个省市的1500多位老师、教研员和22位知名专家共赴此次盛会。

活动将4场专题报告、5次课堂评点和18堂示范课科学组合,分不同年级有机穿插,专家们从文化理论、教学技巧和课堂实践等方面对小学英语做了精到的分析。虽然每天10节示范课,有时还有一两个小时的学术报告让我们感到眼花缭乱,腰酸背痛。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来不及消化,新的美味又来了,有“撑”的感觉。但是名师们或幽默睿智,或专业深刻,又或独到个性,同学们精彩的回答,总是能让在座听课的老师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假如有人问我:“下次有机会,你会不会再去?”我还是会说:“愿意!”因为物有所值,甚至是物有超值,所以心甘情愿。

一、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

他们都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口语,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有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领域的文化知识。如:王之江老师教授的“文化的方式”,他强调英语讲究语调,一句英语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等很多知识让我们茅塞顿开。

二、教师个人素质较高

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动作优雅,富有激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自身人格魅力较高,使整个一节课神采飞扬。北京市魅力男教师称号的主维山老师比较有磁性的嗓音,阳刚、富有激情,田湘军老师的幽默睿智和他的歌曲,让在场的学员频频称许的眼神和不约而同拍打的节奏最好地诠释了他们的成果。

三、活动方式多样,游戏更规范

小学英语课堂注重的是活动教学,但活动要全面,有针对性,所以专家们运用的group work、look and match、play a guessing game、say and act、Brainstorm等一系列活动。大部分都是全体同学能参与的,能辅助教材内容的。许瑾老师用“say and act”活动贯穿了整节课,运用她细腻而柔和的声音和富有夸张的动作表演把三年级课文“I can get one apple”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注重创设语境,使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每节课的设计都创设了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的运用语言。徐美老师设计的“时装秀”,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又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五、拓展的方式新颖和创新。我们平常上课也会设计一些拓展内容,但都是些千遍一律的东西,没有专家们的新颖。鲍当洪老师用"Do you want to …"句型和同学们交流时说:“Do you want to say goodbye to the teachers?” 用的恰到好处。田湘军老师设计的题目“How to put the elephant into the fridge?” 这一环节教育学生不能把大象杀掉。还有“How many steps should we leave class?” 用刚学的英语“first、next、then、finally”来说说怎样离开课堂,这样的设计即新颖又真实。

当然,他们的优点还有很多,我不能一一表达。一路风尘,虽然很辛苦,但是浸润在这样专业的研究氛围中,我感到精神饱满,真的不虚此行。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了这次学习经历和收获,在大师的开启和携领下,我虽没有主维山老师魅力的嗓音也没有田湘军老师的幽默,但我将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篇8: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师:都说散文如诗、散文如花。善于阅读的人,都能从文字里读出画面来,当你读到桂花雨这三个字的时候,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一阵微风吹过,许多小小的桂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你比他描述的更加清楚,还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还有一阵清香从我的鼻子掠过。

师:他还看到了一阵清香,真有意思。可见大家都是很善于阅读很善于想象的孩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特别关注导读提示。

出示导读提示学生齐读,明确三个阅读任务。都说学习是从预习开始的,预习过了吗?已经关注着三个问题的请举手,已经有所研究的请举手(生纷纷举手)

很好,真了不起,预习略读课文就要特别关注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有么有成果? 书记员:记录组内成员的预习成果

师:小组交流时间到,通过小组交流,相信每个组有了更多的成果,请每组的发言人到这儿来,带着你们的预习成果。师:香气宜人的桂花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生:想起了故乡童年哪些被我摇落的桂花 师:跟他不一样的补充

生:想起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阵阵桂花雨,桂花糕、想到了美丽的故乡„„ 师:对第一个问题大家通过预习有了这么多成果,第二个问题,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生:带来了欣赏桂花的快乐、摇桂花的快乐和闻桂花的快乐 师:他们组整理了几点? 生:三点

生:我们组呀补充的是还让吃到了桂花糕,喝到了桂花茶。师:这也是一种快乐,特别是对你们这样的小孩。生:我的观点是—— 师(指出):不是你的观点。

生:(马上改正)我们组的观点是,摇桂花,桂花纷纷落在我们身上这是一种快乐。

生:吃桂花做得几种食品那也是一种快乐,还有想起了童年家乡的回忆 师:你们组能不能再概括一下? 生:摇桂花

师:摇花之乐

师:闻着香气馥郁的桂花也是一种快乐。师:对这句话你们组是怎么理解的?哪个组先说? 生:答

师:我听出来了,因为家乡的桂花包含的是童年的回忆。

生:我们组想的是家乡的桂花是唯一的,我和阿妈对家乡桂花树的思念之情 师:其实他表现的是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有补充的吗?

生:我们组进行了诗句的改编,人是故乡的亲,月是故乡的明,桂花是故乡的香,桂花已经成为母亲生活的一部分。师:改编得真好。

师: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家乡的思念

生: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我们儿时的回忆,有一些童年的回忆和伤心,那一棵棵桂花树代表了我童年时的生活。

师:看到很多桂花树想到了故乡的童年的所有的快乐,你们太厉害了,请回。通过自主学习,这三个学习任务我觉得基本上都解决了。这节课任务完成了,下课。为什么不起立?

师:没做好下课准备,你觉得还意犹未尽?

师:解决的最好的是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读懂了这篇散文的什么? 生:中心

师:不是,不是中心,是内容,文章写了什么。接下来两个问题有没有感觉解决的还不够到位,还需要老师帮你一下? 生:有 师:第二个问题,提到最多的是摇花乐,找一找直接描写摇花乐的句子。(板书:摇花之乐)跟课文中插图相吻合的哪段文字?把句子用括号扩下来,这段句子写的就是摇花乐。像琦君这样摇花你们会吗?你们做谁?我做谁?你们当琦君,我当桂花树。待会儿摇不动不要怪我,哪几位孩子愿意体验一下摇花的快乐? 师:春英,春英。没反应?忘了跟大家交代,琦君的小名叫春英,那我作为妈妈当然要喊你的小名。

春英,快来台风了,咋们来摇桂花了。生:摇

师:还说像琦君一样摇桂花树会摇,这三个人一点都不会摇。一不够使劲,你看(指读课件)——„„使劲地摇,摇不下来,就没桂花糕吃了。还有,拼什么只关注动作,忽视了语言,你不关注到语言,就体会不到快乐,明白没有? 生:再摇(读)

师:有没有体验到那种快乐 生:有

师:请问乐在何处? 生:摇桂花和桂花下来的时候 师:摇花之乐,乐从何来? 生:摇下的桂花很香

师:摇下的桂花很香,脸上身上都是,快不快乐? 生:时间很短,所以我很期待

师:要下来的桂花用处可多了,所以摇乐也是一种丰收。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摇花乐是不是体验得更加透彻了,那我们一起用朗读体现摇花的快乐。生:齐读

师:最后一句喊着,咋们再喊一喊。尽情的体现那种摇花鹅快乐

师:真快乐,除了摇花之乐还有什么?有的组没有提到。闻着这种桂花是不是一种快乐?描写琦君故乡的桂花很香的句子,画下来。生: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在第一自然段,对不对? 生:第二句,第二自然段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是第二句,第三句?

生1:我喊着,啊正想下雨,好香的雨啊!生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你自己比照一下,比一比看,那个句子最香,我们给他标注花香指数,最香的一句我们给他五星级,你们觉得够得上五星的是? 生:第四句

师:赞同吗?还有没有,最香的? 生:第二句

师:够得上五星的是二和四,能不能说说原因? 生:有两个词,整个、浸在,师:第四句因为有个浸字,第二句有没有? 生:有

师:这两句为什么那么香,浸这个字用得太好了,所以我们得把浸这个字全下来。我查了下字典,浸这个字解释为泡、使渗透,一般跟什么有关?(液体有关或者水)如果让你造个句子会怎么造? 生:我浸泡在水里 师:这是要洗澡,对吗?

生:妈妈要洗衣服,先把衣服浸泡在水里

师:这是浸字一般用法,孩子们,在这儿,桂花香是不是液体?他用浸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特别香

师:说明花香非常地浓,浓得像什么?像液体所以,孩子们,浸这个字,这种传神的的用法,提升了花香指数,还记得我们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有一句话,这句话也有浸这个字——

美丽的小兴安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这个句子浸字的描写跟桂花雨中的浸字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得归功于这个浸字,还归功于什么? 生:归功于全年 师:说明时间长?难倒你读到这个词没有什么疑问吗? 生:不是只在一个季节开吗? 师:谁能解决这个疑问?

生因为我们把桂花做成很多糕点,糕点可以一直„„ 师:没有不浸在„„能不能把它的香味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读

师:这就是桂花的香味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花香之乐)除了这两种快乐,还有吗?请关注第三自然段,可以送一箩给„„还有分享之乐(板书)这就是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对这个问题是不是解决的更加彻底。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看出家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念家乡

师:我们要理解的更加透彻,“这里”是指哪里? 生:杭州

师: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南陇桂雨,说说你的感受 生1: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生2:好像这个人在桂花里浸泡过一样。

师:出示图片(南陇桂雨)唐代诗人有诗言——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但是奇骏的妈妈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仅要关注课文,关注琦君一家漂泊的历程,老师找了这样一段材料——(课件出示)1916年出生„„故乡是温州,迁居杭州„„发现了什么? 生:他在去世之前都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温州永嘉。师:他在90年的人生历程中,她跟故乡在一起的是多少? 生:14年

师:没错,14年,而其他的76年,琦君就像一叶孤舟,四处漂泊,客居他乡,他是多么想回到故乡去看一看,所以故乡的美好,童年的快乐又浮现于琦君的心头。这句话诠释的就是浓浓的乡愁。对于乡愁,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比如导读提示中提到——乡愁是„„(给出四个成语填一填)琦君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作品很多作品都是思乡的主题。

上一篇:冲击高考语文突破难点有章可循“三多三少”写出好作文下一篇:绿野仙踪导读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