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2024-06-23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精选11篇)

篇1: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他俩的山水田园之作,风格接近.王维的那些反映隐逸生活情趣的山水田园诗,都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也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诗写的普普通通的农村景色,没有丝毫出奇之处;用的是平易、素朴的语言,如谈家常;写法是按事情的经过顺序着笔,不为工巧;体裁是律诗,却使人感觉不到格律的约束。总之,一切都是那么平淡,那么自然,但这自然平淡中却蕴藏着丰富的情味。不仅刻划出一个淳朴、和诣、宁静、美好的田家生活天地,而且表现了宾主之间的纯真、诚挚情谊。此篇极近于陶,能像陶诗那样经过千锤百炼归于平淡。又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诗笔墨简淡,语言平易,而韵致却悠远深厚。它以听觉形象表现春晓的美景,可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又诗中所透露的诗人的心绪、意趣,也很有寻味的余地。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具有淡远的特色。再如《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对自己向往的名山,既不以奇笔写生,也不用彩笔描画,而仅以简净、素淡的笔墨略作点染。前四句用“都未逢”、“始见”等极平常的字眼,道出了自己见到庐山的喜悦之情。全诗写得语淡情浓,浑成自然。

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与行旅、游览有关的作品较多,而与田园、隐逸有关的作品则不多;王维的山水诗,情况正好与此相反。浩然曾多次出游,他在吴越漫游的时间,甚至长达三年,所以写了许多的山水行旅诗。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绪,不尽相同。孟浩然后山水田园诗,既有游观山水的清兴、隐居田园的闲趣,又往往深深地融入了一种孤独、寂寞、不平之情。这和诗人一生入仕无门、壮志莫酬的遭遇是不能分开的。

0

篇2: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王维山水诗的特点表现为:

(1)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如《山中》、《终南别业》等;

篇3:浅谈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对山水的热爱

生性潇洒、乐观浪漫的李白出身于商人家庭, 而不是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官宦世家, 他喜爱并追求不受拘束的自由生活和个性解放, 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在壮丽的山河面前, 在幽静的丛林中, 他那颗酷爱自由、飘逸洒脱的心才得到解放。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游名山大川, 寄情于清风明月, 留下许多含而不露且意境深远的山水名篇。李白一生游历范围很广, 入蜀中, 留下了“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上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苍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了“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在山水中他的心灵得到舒展, 他的情感激昂, 他与山水互相理解, 情景交融, 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李白山水诗独特风格

1. 开阔洒脱, 情景交融, 意识流动感强

李白生性洒脱、豪迈, 追求自由, 因而他笔下的山水诗经常出现一些高山大川, 气象万千、恢弘扩大的意象, 是一种舒展、顺畅的形象。例如《渡荆门送别》:“度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任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十年, 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志和建功立业的梦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 来到汉江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崇山峻岭中来, 面对渐行渐远的山, 面对滚滚长江水, 以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广阔的平原和壮丽的长江, 意境开阔。又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瑜州。”诗从峨眉山入手, 用清新洒脱的笔墨描绘出月光下的山水清幽而静谧, 从而寄托了思念故人的情怀, 情感自然流露, 由山水、月引发, 飘逸洒脱, 毫不夸饰。再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仿佛站在高处俯视明月、云海, 使人眼界开阔, 视线扩大。

李白山水诗中, 常以情写景, 以景抒情, 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 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 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中, 蕴含了无穷的韵味, 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 作品意境高远, 感情更为真挚。例如:“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实则在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无助的情绪。《清溪行》中以清新流畅的笔调, 赞颂大自然的秀美, 抒发了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诗人勾画了一个悲凉清冷的环境, 以“清”比“浊”, 以清澈见底的溪水来讽刺黑暗污浊的社会。《夜宿山寺》:“夜宿峰山寺, 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这是一个脱离尘世, 宁静安详的寺庙, 寄托了诗人隐居的愿望。

李白的山水诗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 描写位置的变换, 画面完整连贯, 或由远及近, 或上下变化, 灵活地拉近推远、上移下放, 意象多变, 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变化都非常灵活, 就像现代写作中的“意识流”手法, 如《渡荆门送别》中“随”“入”“流”“结”几个动词的运用, 将高山、长江、旷野等景物组合起来, 画面自如转换, 视野一下打开并继续延伸四方, 这个画面意境开阔, 沿着大江景物一路纵深下去, 直至大江尽头, 如一幅长卷在眼前铺开, 画面完整, 景观层叠变换。“海水落眼前, 天光遥空碧。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厉。”仰望天光, 俯视千峰, 视线由远及上又低首俯视, 瞬间画面变化, 不管是横向空间还是纵向空间里的景物, 都极大的拓展了表现空间。

2. 诗中常描写仙境, 表现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仕途坎坷, 经历波折,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使李白向往仙境。另一方面, 唐代封建统治者信仰道教, 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 致使唐一代是道教外丹术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唐玄宗一朝炼丹著作纷纷问世, 达官显贵结交道教方术之士, 文人学者也多信奉道教。李白从少年时就受道风影响, 求仙学道, 遍访天下有道高士, 并且正式入道炼丹。道教信仰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这一部分又是和漫游名山大川, 追求自然的美、生活情趣联系在一起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 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 诗人纵情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 亦真亦幻, 变幻莫测, 充满了活力奔放的激情和气魄, 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 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 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绪。一入梦, 便又不是人间烟火味, 是人在镜湖上飞行, 又值月夜, 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湖中, 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 本来是险峻的路, 但在诗人却毫不费力, 他“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海中涌出一轮红日, 只听轰轰一声, 洞府大开, 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 日月与金银台交相辉映, 仙境近在眼前。梦境的仙人盛会幸福、欢乐, 所有的与会者都在亲切的交谈, 举杯痛饮, 这是与冷漠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对比, 使人留恋喜爱这样的情景和气氛。虽然只是虚幻的梦, 却也让诗人欣喜。现实世界中受束缚的诗人在梦想中自由飞向理想的仙境, 客观的大自然山水在梦幻中变成了神仙世界。又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对美好仙境的追求是不辞辛苦的。“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历天又复入西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日出入行》) , “闲窥石镜清我心, 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 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都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山水诗中隐含的矛盾思想

李白山水诗既有对山水的热爱, 又能从中看到山水之外隐含的深刻思想, 所以李白的山水诗不仅表达对秀美山河的歌颂, 还反映出言外之意。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的诗, 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 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 李杜也。”既有辅佐君王至太平盛世的愿望, 又渴望不受名利、君臣束缚过自由逍遥的神仙思想, 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矛盾的心理。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 相信尽管前面的路障碍重重, 但终究将会有一天乘风破浪, 到达理想的彼岸, 又有对道学的反映, 访道炼丹, 诗心与道心相通。他追求一种超越人生的美, 因此在李白的山水诗中一直贯穿着两种价值取向。《江上吟》中“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州”, 诗中既有对屈平忠君爱国的肯定与赞誉, 又有“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的感叹, 一方面辅佐帝王, 一方面又要成为飘逸洒脱的神仙。《蜀道难》表面是劝诫寻求安乐的游子不要冒险入蜀, 实则在歌颂敢于攀越蜀道的大无畏精神。《行路难》:“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表达诗人希望报效国家却无路可出的愤懑。《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表面上是一种逍遥自在, 忘记忧愁的心态, 但实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这种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一直伴随着李白。

总之, 李白热爱山水, 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描绘自然, 他的山水诗有一贯的风格, 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他的山水诗中, 雄壮的山河景象和诗人呼之欲出的热烈情感融为一体,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 是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屹立于浪漫主义巅峰, 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的特殊地位。

摘要: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作为著名诗人的李白在山水诗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但一直不被人注意。李白山水诗具有独特的风格, 开阔洒脱流动的景物描写, 矛盾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仙境的描写都是其独特之处, 成为山水诗中的一座高峰。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李晖.李白诗选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3]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J], 中国李白研究, 1990 (下) .

篇4: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一、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因素

王维的思想兼容儒、佛、道,尤笃信佛教,特别是作为禅宗的虔诚信徒,他以禅的眼光观照空灵境界,使其山水诗之禅境臻于极致;而卓越的艺术才华是其山水诗的意境美构成的又一个因素。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王维少年时就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九岁知属词,工书隶,闲音律”,后世尊其为水墨山水画的鼻祖。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造诣,使其诗歌意境创作融诗、画、乐之美,共同表现出空灵轻盈,和谐静谧的意境。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极富诗情画意,能营造意与景的空灵秀美之境,正是缘于他的个人气质修养、艺术才华以及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因素。

二、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1.诗画美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山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15岁时作诗所写的:“自有山泉入,非因色彩画”(《题友人云母障子》),就反映出诗人少年时胸中便有自然丘壑。诗画相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王维隐居终南山时写《终南山》一诗:“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也是王维以画入诗的一篇力作,短短四十个字,竟是偌大一座终南山的传神写照。仿佛与天相接、与海相连的终南山中,云雾茫茫,青蔼蒙蒙,阳光照耀之下,千岩万壑之间,光色变幻,阴晴不定。“分野中峰变,阴晴终壑殊”,完全是一幅明暗相间的青山绿水画。尾联中,诗人侧首遥望,“隔水”问宿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也入画意。诗中景观的远近,明暗、动静如在目前。诗人循终南之美景,走到山之深处,不觉日暮,欲寻宿处,完全适意而为,和终南山之自然美景融合一体。对终南山景所作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正是作者澄心观照自然山水的结果。

2.禅意美

诗人王维向佛倾禅,栖心禅学,所以,在许多诗中,佛道无限、禅意盎然。“禅”即“禅定”,意为“静虑”,即息虑凝神,排除杂念,达到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禅僧居士多隐于山水之间,去领悟宁静、悠远、恬美、心灵与自然宇宙合而为一的禅境。

王维的后半生潜心修禅,正如《饭覆釜山僧》中所言“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这样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秋日,寒山山色越来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终如一的守恒。柴门之外,倚仗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空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不正是禅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吗?

3.音响美

王维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使其能够在其山水诗创作中凭借自己对声音的敏锐感受,捕捉到大自然的天籁,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山水之清音,“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传达出自己体验到的理趣,透露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游感化寺》中言“……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珠峰当户拆,金涧透林鸣……”;《青溪》中言“……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李处士山居》中言:“……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静言深松里,长啸高山头”(《自大散关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在这些诗中,诗人捕捉到的自然天籁,或欲衬托环境之幽,“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描绘出自然界中万物的无限生机,“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或传达出诗人的闲适情致,“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到,王维凭借他精乐善画的艺术才华和精通佛理禅机的个人修养,在继承前人追求情、理、景相融的基础上,以画禅乐入诗,达到了“入神”的境界。

篇5: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

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可避免的要谈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大师地位的奠定是其书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

描写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流水的恬静,或是丛林古刹的幽深,诗人都能取自然、凝练、生动且富有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与景象融成一体。

“日落江湖白,朝来天地青。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之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得画面。

王维的田园诗作中也体现出的艺术的画意。王维在他的田园诗歌创作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贵州省盘县鸡场坪乡民族中学 祖兴贵

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以富于色彩的语言,运用绘画技法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了我们的情绪。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给它着色。桃“红”,柳“绿”和“青”烟。加上朦胧的雨色为背景色,通过多种颜色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我们一幅柳暗花明的田园图画。

二、空静禅意的渗透

禅,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的解释: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在王维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先来看看这几句诗。“寂寞掩柴扉,茫然对落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深林”,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在诗中得到透彻的表露,让人感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同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通佛理。这种精神理念,对他的山水田园创作影响极大,从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独具慧眼,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受中。

从山水诗中看诗作中体现出的空静禅意。诗人寄身于空山寂林,并精研佛法,由禅入定、再由定生慧。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我们看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但诗人欣赏的却是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气氛空静、冷寂,以空山传语、林中夕照衬出它的幽静,以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展现出寂静幽清的意境,意境空灵,意味悠长,令人神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寂静幽美的境界中蕴含空静的禅意,开阔了诗的清净淡远的意境,给我们带来大自然幽静之美,净化人的心性,使人从这种禅意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三、和谐理念渗透

对王维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后,我们还必须对其诗歌的主要特点做出一个合理精确的概括,即普遍和谐之美。这种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如前所述,王维诗歌呈现出诗、乐、画、禅等诸形式的完美融和,并非单一的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只有用诗、乐、画、禅的全面和谐即多种艺术形式的普遍和谐来概括才较为贴切。

2、个人内心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农家晚归图,诗中“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四句,尽写田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充满浓郁的人性之美。

3、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王维的“和谐美”之作首推《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之后,秋天傍晚时分。空气清新,而后把人物的活动置身其中,一切都在缓缓的,从容的展开。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月光轻轻地泻泻下来,泉水轻轻地流过石上,人物在其中,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篇6: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首先,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美。《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 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满枝盛开的桃花, 带着晶莹闪亮的点点水珠,在春光明媚的早晨,更显得鲜红娇艳。这是近景的特写镜头。远处,嫩叶青青的柳丛,在轻纱般薄薄的晨雾之中, 恰似又多了几分浓绿。一宿山雨吹落的满庭花瓣,还未见家童来打扫, 黄莺那清甜的报春之声远远传来,不时打破这春山的宁静,而“山客” 在融融的春光里,依旧梦意酣然。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 响,却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 上,而这种“静”是闲适而恬静之境。而诗人之“乐”也就在这里。其次, 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的浑圆美。《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写道:积雨 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 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 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 层展开。《出塞作》就表现了一种火热的斗争热情,有一往无前的精神: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 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 嫖姚。第三,空灵清妙的禅意美,超然独特的自我风格。他所表达的这 种空寂闲静的禅意,例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竹林幽深,诗人独坐,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唯有明月 为伴。这个境界,可谓空寂闲静之极。

总而言之,王维作为古代山水诗的代表诗人,在王维诗歌中那种超凡脱俗的 审美意境和渺然的禅趣确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不仅注重于为 情设景,更擅长于借景寓情,写景生动别致,有“入画”之感,寓情精妙 高远,有溢于“言外”之妙。情与景相得益彰,令读者体味到无穷的旨 趣。欣赏王维的山水佳作,能够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王维 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获得探索的快乐,享受祖国优秀文化的滋润,从而拼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

篇7: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征分析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具有朦胧、含蓄美,语言清新的特点。

在中国诗歌史上,山水诗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意蕴而大放光彩。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上承谢灵运自发钟情山水之风,下起陆放翁亲近山水、以山水为故人之气。其诗语言清新,俊逸空灵,且处处渗透着禅机,因此又被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歌历经百世而不衰,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值得后人探索、学习。细品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发现其诗在审美上有些共性之处,具体有三:

一、“潜藏着超自然的幻想性”

王维的山水诗直观上是描写真实的自然景物,山水草木,其实在这其中也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期望和幻想。他所迷恋的那大自然的幽深一隅和他所选择的静态自然物,是这种“幻想性”的外壳和载体。他所渴望和追求的那种超脱人世动荡、纷争的自由而和谐的人生,则是这种“幻想性”的内蕴。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有别于李白的游仙诗中的那种传统浪漫主义,是用真实存在的自然物讴歌一个理想的世界。

王维的诗,如果不仅仅停留于诗人对自然万物艺术形象的外部欣赏,而是深入诗歌的内蕴,那么,我们会发现,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实质存在着一个充满了真诚和友爱的“理想王国”。在这个“理想王国”,一切争斗和冲突都可以消融于和谐完美之中。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可以友好相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2];“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而且山水、草木、禽鸟之间,自然万物同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各安其乐、互不相扰,甚至融洽依恋、和谐交往的关系。这里没有摧残花木的暴雨飓风,没有伤害弱小的凶鹫猛禽。它是一个由恒常处于平静、和缓状态中的红莲、水鸟、青松、明月、溪涧、白云和活动于其间的真实凡人所构成的真实世界,然而却又是一片脱离了尘世纷争的“极乐净土”。正如日本学者井口孝和所说:王维讴歌自然的诗,“与其说是指向物象的焦点,不如说是从现实的世界飞出,指向彼岸的世界”。在王维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到以幻想形式表现理想世界的作品,如“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和“文寡和兮思深,道难知兮行独。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神与枣兮如瓜,虎卖杏兮收谷”。“鸟不相乱,兽皆相亲”,诗人描写的是一种万物、众生皆不相争斗,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的仙境,而这种仙境的产生正是由于诗人将其在现实中无法找到的美好寓于自然景物之中。

幻想的仙境和真实的自然,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诗人一旦离开高山、大川、白云、明月,就很难激发有关仙境的幻想,而生于幻想的仙境,离开山川、日月、星云乃至流泉、幽谷,也很难作单独的表现,但在王维的诗中,这二者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二、诗趣禅趣浑然一体

王维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并且他始终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清代的王士祯在《禅尾续文》中这样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确实,王维的诗中所体现出来对自然山水的卓绝感觉,心灵与自然山水的亲近呼应,几近天成。他能见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花开叶落、草长莺飞的大千世界,独具慧眼地发现自然山水的秘密,并创造出一种清灵淡远,禅意浓郁的意境。具体来讲,王维诗中的禅境有二:一是空寂,二是静中有动,即生命的活跃。

先看王维诗中的空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该诗第一个字便是一个“空”字,它恰如一个玻璃罩,对全诗有一种无形的笼罩作用,为全诗境界勾出了基本轮廓。当然,这里的“空”,不是一无所有,相反,山景中应备的这里都有:明月、青松、山泉、溪石、竹林、莲荷,甚至还有浣女、渔舟。但所有的这些意象,在读者心中引起的不是拥塞之感,而是更加重了“空”的感觉:廓明、幽寂、静谧。造成这种艺术效果的,不在于山空,而在于诗人的心空,心空故景空,“空故纳万景”。山中一个个的景象相继在诗人的感官中呈现出来,但却不是诗人主动去听、去看、去想的。“明”和“清”仅是月和泉的特征,“浣女”也不是诗人欣赏的美女。这些景物不曾滞住诗人的视线、情感,诗人视所视,听所听,没有稍做停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用佛经的话说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明月”四句中,前两句本身就是极幽谧、极宁静的景致;后两句中的“竹喧”与“莲动”,虽有声音,却不给人以嚣闹之厌。山景中这些轻微的声响,在如此的需静之境下,在诗人万动归于静的心灵中,被诗人清晰地听到了,这正反衬出了环境之静和诗人心灵之静。钱钟书先生说过:“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正是此理。此外,如《辛夷坞》中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处处显现着诗人心中的空灵、恬淡。

再看王维禅境的另一内容:活跃生命的传达。中国佛学――禅宗并不否弃生命。“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它讲求“无生”,而以生法负荷一切。王维接受了这些思想,使诗人在厌弃政治,追求虚静时,并不曾泯灭其对自然美、生命美挚爱的天性。他所追求的超脱只是对尘世俗礼的超脱,而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摈弃。因此,他那些以空寂为主要特征的诗歌,丝毫没有阴森之感,反给人一种明晰、爽快的愉悦;有的诗直接就是对活力与生机的礼赞。“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在艳丽的自然生活中,蕴涵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嫩竹、红莲这些富于生命之光的事物的热烈向往。“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14]。整首诗给人以节奏明快、生机盎然的美的享受。所有这些诗句都充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情趣,弥漫着清新活泼的.生机。

当然,这些热闹绝非尘世的喧嚣。诗人由自然之静幽冷寂体悟自然的生动活泼,进而体味这极大的动闹中的极大静谧。无论动与静,都含着一片禅机,一份悠意,一种超然。

“禅宗与中国艺术的结合,首先是使中国古代艺术家体会到‘自然天成,活泼有趣’的表达方式”[15]而王维的诗歌往往就是在如此的心态下率意而为的,因而显得极为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三、化用绘画的技法于诗歌创作中

王维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远过于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特别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细绘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他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等色调,来表现恬静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境以及明朗清净的艺术境界。

首先,诗人以画家的眼光去观照自然物。“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16]。整首诗如一幅有声画面。窗口恰如画框,景物便像活的画图。所谓“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17]这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讲究的从大处着眼,在小处得力,以小景传大景之情,物小而蕴大,深得画中三昧。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句,诗人以画家的眼光精选出一个个诗意画意俱佳的意象,传达出一个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吸取了绘画的技法。王维常常利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细绘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换不定的色相显现,以此来表现恬静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境。《蓝田烟雨图》中“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溪水因山的绿而蓝,石因水的蓝而显白,在满山青翠的玉山上,点缀着稀疏的红叶,绿、蓝、红、白,共同组成了一幅冷艳清奇的画面。又如“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所有这些色彩的世界,无不绚丽多彩,丰润而富于生趣,活泼而不失优美,艳丽而不失淡雅。

再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22],奔泻涌入长江的汉水是实,而流于天地外,则是虚中想象。两岸青山,远望去若有若无,虚虚实实,宛若仙境。“郡邑”两句亦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重在虚写。通过这一番虚实相间的描写,在读者心中引起遐想。那水波山光的磅礴气势,那凌空飞动的宏伟境界,便如在目前。又如“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白云青蔼在诗人的进出之间,若有若无,虚实相间的写出了登山的真实感受。这些诗句,使读者对诗中之景,既有具体的感知,又浮想联翩,给欣赏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篇8:王维山水诗的审美特色管窥

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 又有谢诗精雕细刻的描写;既有子昂的高峻, 又有浩然的清新, 不拘泥于前人而创造出他自己的诗歌特色。他的诗所涉猎的题材范围是很广泛的, 而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的是后期的山水诗。正是其山水诗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奠定了他在唐诗艺术史上的大师地位。

下面就其艺术审美特色作以阐述。

王维不仅是诗人, 而且是位杰出的画家, 又精通音律, 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 使其山水诗作的艺术审美特色突出表现为:画意、乐韵。

(一) 画意

王维的山水诗, 在结构布局和对景物的具体描绘上, 渗透了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技法, 使得诗作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层次感和色彩之美。难怪苏轼曾说:“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题蓝田烟雨图》)

1、王维的山水诗, 能够从整

体对景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巧妙处理、合理配置。主要表现为景物间大小互见、远近对照、虚实相间三个方面。

(1) 大小互见

大景、小景同是空间一景, 各有其特殊的美。“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终南山》) 的巍峨高山固然雄奇壮美, 而“古木馀衰柳” (《孟城坳》) 的几株衰柳也可谓玲珑剔透。但是, 当这些大大小小的景物进入同一首诗时, 却不是任何一种排布都能呈现美的。正如宋代宗炳《山水画序》中所说的“竖划三寸, 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 体百里之迥”。王维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艺术上大与小这一对矛盾, 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如《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该诗首联从大处着墨, 颔联从细处落笔, 大小景互相映衬,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正因那涓涓细流, 弯弯小道, 树木的参天更可感, 山势更为雄奇壮观。又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的“大漠”、“长河”是大景, “孤烟”、“落日”是小景, 大小相衬。若没有小景, 则大景“大漠”的宽广无垠和“长河”的渺远无尽就不够具体了。

(2) 远近对照

王维山水诗中对远近景关系的处理, 既统一和谐, 又入自然之妙。如《华岳》:

西岳出浮云, 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 百里遥青冥。

诗中前两句以挺拔险峻的山势为近景, 后两句诗人笔墨从山顶泼出去, 连近景、远景于一体, 画出了华岳山顶天、天连山的雄奇壮美之势。

再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颔联仰望, 皓月当空;俯视, 山泉清洌, 一仰一俯, 远近对照, 初秋傍晚的山林有如世外桃源。颈联由远及近, 远近景交错, 这种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的景物布局, 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流动美”, 这种动态美更加烘托出大自然的安谧宁静。

(3) 虚实相间

虚与实是古代画论和文论共同运用得最为普遍的对立统一规律之一。王维对实景和虚景的处理, 从实出发, 实中含虚, 虚自实出, 使实与虚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景物缺乏足够的魅力时, 诗人往往调动丰富的生活经验, 对实景进行想象、加工。如《欹湖》借用《楚辞·九歌》中凄清美丽的意境想象出一个女子日暮时分在湖边吹箫送别夫君的情景:

吹箫凌极浦, 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 山青卷白云。

那凌波极浦的女子是人是神, 那消失在暮霭中的箫声是真是幻, 似都恍惚不定, 曲终人去之后的欹湖依然轻笼着迷惘的意境, 令人回味不尽。但真正的欹湖只不过是一片空阔的湖水而已。

而更能体现出王维高人一筹的, 则是他所采用的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使虚与实的关系显得和谐、自然。如《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 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 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 种松皆作老龙鳞。

该诗一开始, 作者以桃花源虚比吕逸人住处, 接着实写于长安柳市之南访吕逸人, 虚实相间, 既写出了吕逸人的超凡脱俗, 又显示出了作者的隐逸之思。“题凡鸟”及“看竹”两则典故的运用, 使虚写部分更深, 而作者的寻逸之情更显诚挚。之后实写吕隐士所居环境, 从而使作者的向往落到了实处。这种写法, 使全诗内容既不空泛, 又不呆滞, 颇具情味。

2、在景物的具体描绘方面, 王维山水诗体现出以下特点:

(1) 色彩浓淡和谐统一

王维诗作取景状物极有画意, 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如“柳色青山映, 梨花夕鸟藏” (《春日上方即》) 描绘了白绿相映、鸟语花香的山中胜景, “开畦分白水, 间柳发红桃” (《春园即事》) 是写红白分明、生机勃勃的农园。此外, 王诗中还有以淡为总基调, 淡中见浓的描绘手法。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前两句“白石”、“红叶稀”描绘出清淡萧索的秋色, 后两句中一个“翠”字在浅淡的画面上点上鲜浓的一笔, 浓淡相宜, 淡中见浓, 意境顿生。

(2) 光线明暗相映成趣。

王维山水诗的和谐自然, 也与他注意明暗光线的处理有关。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描绘初夏雨后新晴之际, 诗人所眺之景。色调明朗, 首联点明光线的明亮度, 颈联显出大自然的明净澄澈。“明”是全诗的重心, 水的明反衬田的暗, 光线的明使山峰更加苍碧。

(二) 乐韵

王维多才多艺。他不但儒释兼融, 诗画双绝, 还通晓音律, 弹得一手好琵琶。凭着自身在音乐方面的良好素养, 王维时常信手采撷自然界中美妙的天籁之音, 融熔于诗, 使得诗作时常流露波动之美、韵律之美。

王维的山水诗, 总体感觉上似可用一个“静”字概括, 是一种宁静、恬静、幽静或静谧之美, 是一种空静之美, 但又不可全用“静”来包容。他的山水诗除了声律和谐流畅外, 在表现声息、动态方面, 往往是以动显静, 喧中求寂, 以动态为静态服务, 以声息为宁静服务。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该诗写春天山中月夜景色, 从字面看是全写景的:夜, 万籁无声, 诗人的形象隐含其中, 或畅想, 或沉思, 在这一刻, 一轮明月破云而出, 将清辉洒向深山丛林。然而这片寂静的春山却未沉睡:月色“静”而不停止, 春山“空”而不显虚无, 雀鸟被月亮惊醒, 不时鸣叫几声, 将“春涧”映衬得更加空阔寂静。再如《山居秋暝》中用“流”、“喧”、“归”、“动”、“下”等动词, 赋予景物以动态和神韵, 烘托出清空明月的幽静, 寄托了诗人高洁闲静的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

综上所述, 王维多才多艺, 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诗的。他以自己在绘画、音乐方面深湛的艺术素养, 撷取自然界中美的构图、美的色彩和美妙的天籁之音, 使诗作别具神韵, 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美学境界。所以, 他的诗不仅是“诗中有画”, 而且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总之, 王维山水诗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而使王维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而且在我国诗歌史上,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宗强, 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1) [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年版.

[2]白敬文.简明中国古典文学手册[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3]胡小媛.浅谈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辩证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2.4.

篇9:关于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心理透视

时间:2010/6/28 20:35: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摘要:王维是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和婉清雅、意新理惬,超凡脱俗。本文试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诗人的人生遣际和生存境遇、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三方面探讨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

宋朝方回说王维山水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说:“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中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山水涛最讲究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重要范畴,是一种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客观物境下,有什么样的主观情意是由个性化的创作心理决定的。王维山水诗的风格,空闲静寂中见清新淡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胡应麟<诗薮》).这种审美感受的产生就是包含了诗人主观审美意识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的作用。前人对于王维山水诗的研究.多见于诗篇的艺术魅力、诗画意境方面.本文想试从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求对王维的山水诗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

人是社会的产物,诗人也是。他总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道德意识、社会时尚都会在诗人的内心打下深深的烙印,影响着诗人的性格及其作品。盛唐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也深深作用于王维的心灵之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风格。

<庄子·善性>中讲:“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不当命而大穷乎天下.此存身之道也”。这种达通穷退的做法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习惯的生活方式,自然也是王维的一种心理积淀。儒家的一贯主张是积极“入世”。但<论语·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座》却很明白地表示出孔子最赞同的是“浴乎沂,风乎舞霓,咏而归”的生活方式,这就又使中国文人的哲学观念、生命方式中又浸润了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退就是隐逸.这种隐逸当然不是完全遗世,而是在求一种闲静清幽的环境和淡泊寡欲的心态。可见.对于生命,不论过程如何,在结果上.中国文人有大体一致的趋同:相忘于江湖。这种心理状态.再与个人的的生活状况相结合.就形成了文人亦官亦隐的流俗。所以虽然盛唐的最强音是建功立业,但王维的一生还是有了三度隐居。嵩山、终南山、辋川.却始终没有解印挂冠。即使在他晚年“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也是在退朝之后。这种生活方式的心理背景极大地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的创作。王维的诗,虚实相间,空灵恬适,于空山古木、水尽云生的表层的美外,还有一种对生命方式的认知、探求和选择的心理括动。如<自石滩>:“清淡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色彩明丽.清爽如画.又富有生活气息,读者可以触摸到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笪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却另有一番空明澄净、清幽绝俗的美.让人顿生一尘不染、万缘皆灭之心。

王维的绝大部分生命是在盛唐时期渡过的,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的默许使佛学大兴.王维的母亲也是一个忠诚的佛信徒.这就使王维深受佛学尤其是佛学中的南北禅宗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自言,“褐衣疏食.持戒安掸,乐往山林.志求宁静”.足见诗人浸研佛学之深。王维还有“诗佛”的称号.可以算是佛学影响其山水诗创作的明证。王世祯在<渔洋诗话>中评价王维的山水诗是“字字入禅”.确实.王维的大量山水诗中都呈现出伟样的风貌。如<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排制毒龙”。“毒龙”之典,出自<涅经>.指内心妄念。这是直接以禅语入诗;<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里的牧童、钓者、远山、自云.都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各得其所。这种美与佛家进入样定时轻闲安悦、怡然自得的心理状态相仿.这使诗里充满了禅悦;《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自然的一切并非枯寂乏味的。而是宁静中富有生机。且人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件,这是佛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这使诗中又有了掸的理趣。

二、本人的人生遣际和生存境遇

人们所以能清楚地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的生活,是因为作者的生活对作品内涵有着一种显著的影响。王维以山水诗表现其对生命的认识和自我价值的理解,是从山水到人生的影现。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生存境遇、对沧桑人世的认识感悟对他诗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山水诗的风格显现出强烈的作用力。

王维21岁进士及第,也有“强学干名利”(《赠从弟司库员外求>)的抱负.也曾有“得意遂志”的时节。公元737年,王维去凉州劳军,滞留了两年多,天高地阔的草原、浩瀚苍凉的大漠,迥异于长安的塞上风光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使他的心胸为之宽广。他笔下描摹山水的诗句也一变而为激昂豪放雄浑的格调.表现出热烈、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奇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如在目前。又如“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陇西行》,紧张的气氛中是镇定、自信的情绪。开元28(公元740年)年,王维又去襄阳主持考试,长江的惊涛拍岸。一泻千里的奔腾之态使他的山水诗也显现出磅礴的气势。“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极写水的波澜壮阔,浩荡无涯。可谓诗家俊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日暮时分,烟水苍茫,江潮幕天席地的汹涌情状仿佛如见。很明显,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便不会有这种只有阔大山河才能激发出的逸兴豪情。自然,王待也少了一个丰富的层面。

仕宦的得意是暂时的,王维的心里更多体验自0是失意的落寞。诗人仕途坎坷,做官不久即被贬.有r隐居的萌芽。三十多岁后,因张九龄举荐,诗人始获一个稍展才华的机会.回到长安,不久,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又取代了张九龄为相,王维自然不肯与这样的人同流合污,少年的热血也渐渐冷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寄荆州张丞相)).诗人再生退隐田园之意。只是并没马上付诸行动。直到天宝3年,他才选定_r处世之道:结魏阙于山林,著冠带而掸诵。这种选择包含多种因素。《后汉书·逸民传序》中有一段谈隐居之圈的话,“或隐居以求其志,或瞄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多少也道出了王维的部分心理。王维传世的山水诗.大都写于他在终南山、辋川隐居期间,可做他心路历程的证明和反映。“欲知禅坐久。行路长春芳(<过禅师兰若》),反映了诗人耽于禅境中从而获得生命智慧之道的愉悦。“古人非傲吏交.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漆园》~诗在解释自己亦官亦踌的行迹时悄然抒发了自己的无奈黯然之情。

天宝l5年,王维在安史之乱中被迫受伪职,虽蒙赦免。但至此,他心中便常被犯罪意识萦绕,“岂不自愧于心。……内省,无地自容”。这种内愧的心理使他不得不“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蒿山作))之类的诗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触目可见。

三、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

王维的山水诗中,诗情、画意、禅境合而为一。构成独特的风格。法国布封说过:“风格就是整个的人”。可见,有着独特风格的诗作。其作者必然有着独特的灵魂。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可为独特灵魂的一类具体显现。

王维的心里有佛家寂灭一切的观念,但也有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知北游>)的山水观念。求禅.使诗人不执著于“有”,对于荣华名利淡泊许多。惮宗讲究“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又使诗入不执著于“空”,不讲求剃度、缁衣、吃斋等空门的外在形式上。老庄的“天人合一”也影响着诗人,吸引着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王维的思想兼合佛道,这又决定了他的审美意识、审美倾向,这就使得诗人主动地选择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亲近和交往的对象,而山水诗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崇向山水林泉的审美哲学使王诗呈现出“静”的主要格调。“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明朋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谷静惟松响.山深鸟无声”((游感化寺》)等等诗句,营造了不同情调的幽静氛围。人作为个体,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比其在与社会他人的交往中更为远离是非功利得失和矛盾冲突。自然有慰籍心理的作用。它的空秀宁静能够把个体的负重、疲惫从世俗纠纷喧嚣中释放出来.使之慢慢归于平和安静。王维是山水的获益者.他的诗也因之表露出一种宁静恬淡、安祥平和的意蕴。“经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全诗色调明快.读者可以想见波平风软、碧天无际、闲云悠悠的湖光山色并体味主人轻舟迎客、平湖把盏。吟诗交谈的悠闲情趣。言为心声,这首涛也是诗人平静、淡泊心态的一种证明。

谷鲁斯在<人类的游戏》中说:“我们会把自己内心同情产生的那种心情移置到对象上去。”常常带有一种孤寂心境的王维,其诗中的景物也多见孤寂的一面。“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诗人采用摄影的长镜头,从花扔发红萼写到鲜花盛开再写到花缤纷谢落。开也寂寞.落也寂寞。以花的开落之动反衬出山涧的幽静,而花的自歌自舞自开怀又不免让人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之类的感叹。诗中流淌着宁静寂寞的美,也有对孤独、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诗人在与自然的相亲中内省、静悟.并通过个体对自然的感受去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无限与永恒。循着这样的心理.我们就可以了解诗人的这些诗句,“新家盂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前~首诗中有一种新旧兴废永恒循环的时间意识.后一首诗中有一种意境辽阔杳无边际的空间意识。这些诗里有超越的绝对的时空连续,正是这种超越使诗人生旷达、闲静、淡泊之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以一个有限空间来吸收无限时间的延续,时空聚敛浓缩,构成人与物默然契合悠然神会的意境,透出高蹈出尘的光辉。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现象按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王维山水诗作为他C·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反射出他的心理。从其浑然天成的意境来看,主要表现了诗人在空寂清幽的环境下求平稳闲静和超脱的心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戏赠张五弟))。诗人跟中的景色。经过他耽禅的心态,化成时而寂灭时而超然的诗境。这种诗境也是他心灵“无念”,“自性清净”的写照诗人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有别,形成的审美哲学、美感经验也会大相径庭.表现的诗境就有高低。

王维是南宗画派之祖。又精通音律,书法造诣也颇深,艺术的相通使王维对美的理解、鉴赏高于世俗,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以画家的眼光选择意象人诗.又以音乐家的听力捕捉音韵在诗里予以表现,这使他的山水涛。读之如观画听曲,“松禽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形成“诗中有画”和“百转流莺、宫商迭奏”(赵殿成《史鉴类编))的风格。

一边居官尘世,一边念念不忘参禅.王维的性格是软弱沉静的。选择在热闹红尘和寂寞空门的中间——山水林泉作常居之所实际是他在人境中追求孤独寂寞心理的一种外映.山水诗是这种心理的文化证明。诗人是个喜欢独处的人,他的涛中常常提到闭门,“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济州过赵叟家宴》),“闲门寂己闭,落日照秋草”(《赠祖三咏》),“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淇上即事田园》)。以一门一户将自己和喧闹纷逐的人世相隔。这种淡泊闲静避世的心态使王维的山水诗既凄清静谧又阴净空灵。如“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答张五弟》),“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迪>)等诗句。

“作家的观察力具有自己的特点”((文学创作心理学》)。所以.王维会把自己的个性气质、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融汇在他笔下的山水意象上.构造出清幽又空灵的意境,在此意境中.又含着别致的顿悟,蕴藉着理性的思索。

篇10:谈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

他的山水田园诗每首都可以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试读著名的诗作《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诗的前两句写到:经过雨水的冲涤, 空气中无丝毫尘埃, 显得格外明净清新;极目远眺, 原野显得非常空旷开阔。远处, 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 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 因为雨后水涨, 晴日辉映, 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 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 峰峦叠现, 远近相衬, 比平时显得更富层次感。这首诗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 随着目之所及, 由远而近, 又由近极远, 有层次, 有格局, 有色彩, 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 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如果这样一幅画中没有动态的人物, 那这幅画虽然秀美, 也只能是静物写生, 而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 王维是深知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这样一笔, 虽是虚写, 却使画面有了生意、活起来了。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创造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诗处处体现着这种意识和情趣。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前四句中描绘了秋天雨后的山村景色, 空气清新, 沁人心脾, 叫人神清气爽;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 显得清冷而皎洁。月下松树更显青翠, 小溪汩汩地穿梭在乱石中间, 这四句构成了一幅空明宁静的雨后山村秋夜图。明月清泉, 一静一动, 互相映衬, 描绘的角度更是仰视俯视相结合, 景物错落有致。诗人用“竹喧”点染“浣女”回家, 用“莲动”烘托渔舟晚唱, 给平静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情趣。难怪作者置身其间, 会有“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的由衷感叹。

再如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渭川田家》, 诗人一开头首先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 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接着, 诗人描绘牛羊陆陆续续归村的情景, 诗人目送牛羊归村没入深巷。这时, 诗人又看到更为动人的一幕:柴门外, 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 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而麦地里的野鸡又动情地叫起来, 桑林里的桑叶所剩无几, 蚕儿开始营造自己的安乐窝。田野里, 农夫们扛着锄头三三两两地回来了, 见面相互亲切絮语。这是一幅多么优美、闲适、宁静的图画啊, 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蕴含着生活的气息。

诗人在描绘景物时, 不仅构图有致, 富有层次, 而且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 感受非常敏锐, 善于在动态中捕捉事物的光和色, 在诗中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送刑桂州》) 日落昏暗, 越显江湖之白色, 潮来铺天, 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再如:“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日色是暖色调, 但因青松浓绿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 在这里色彩互衬, 达到了一种清冷的境界。

篇11:孟浩然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空灵,寂灭,禅

古人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 与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等无差别” (清王渔洋语) 。如此诗与禅巧妙地融为一体, 这样的特点也使得王维的诗能辨度极高。他的诗境是亦幽、亦静、亦空、亦寂, 既无人, 亦无心, 更无我。这当然是比字面上的“空”和“寂”要更接近诗家之本心 (艺术) , 禅宗之本心 (宗教) 。

一、“空”

“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 指世界的虚幻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 则无欲, 无执, 不生, 不死, 大代大息, 达到永恒的涅槃。1因此王维喜爱用“空”观物, 用笔描绘那“色空有无之际”的空谷之音, 旷古之响。如“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清明的山色不仅染绿了行人的衣服, 也澄澈了其内心。又如“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屋内昏黄的灯和窗外阴凉的雨更透出佛堂的空寂清冷。此诗明确表示出了王维对佛门清净之地的向往和皈依。

当然, 王维不只是在字里行间写了“空”, 他更是在整个意境的营造上凸显了“空灵”的状态。禅宗讲究明心见性, 由空而灵。“空灵”是空与灵的统一, 虚与实的统一, 静与动的统一, 这是禅宗思想在宗教上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延展。因此, 许多并不含有“空”字的诗作, 依然成为充满“空灵”之气的艺术品。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其中的“水”和“云”不再是普通的大自然之物, 而是充满了禅趣。“水”, 无色无味, 透明纯洁, 时有时无, 变化多端;“云”则时卷时舒, 自生自灭, 漂泊无依, 任运自由。这些自然特征也恰恰与禅宗的“空无观”一一对应。禅宗认为, “见性之人, 立亦得, 不立亦得, 去来自由, 无滞无碍”。可以说, 王维用字和用意象只是手段, 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空灵”的境界。

二、“寂”

王维山水诗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寂”。“寂”在王维山水诗中出现地频率也极高, 如“朝梵林未曙, 夜禅山更寂”, “夜坐空林寂, 松风直似秋”,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 “已悟寂为乐, 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 身世犹空虚”等等。

同“空”字一样, 王维更加喜爱的是展现“寂灭”的深远意境。王维的《鸟鸣涧》和《辛夷坞》都是写的空山静夜, 读之物我两忘, 万念皆寂。《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 意境更加幽远寂静。桂花随风片片飞落, 鸟儿随性阵阵啼鸣, 这些动态的物象更显出山涧的幽深。这里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 它饱含万事万物却不在人心落一点痕迹, “静”也不是死寂无声, 它充满各种声音却不吵闹富于禅味。这便是空灵和寂静的结合, 寄托了作者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在被称为“入禅”之作的《辛夷坞》中更是表现了这种震颤人心的“寂”:“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全诗描写的是美丽的辛夷花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静寂地初开, 又静寂地凋落, 那种开到极致的热烈瞬间幻化成寂然的静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也就没有生的喜悦和死的悲哀。诗人也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忘掉了时空的变化, 完全地与辛夷花合为一体, 不伤其凋落, 亦不喜其开放。王维在此勘破禅机:人的一生也正像辛夷花一样, 生死刹那, 对此应不悲不喜不颠不痴。这两首诗都艺术地表现了禅宗“不悲生死, 不永寂灭”的“无生”之理。

禅宗思想改变了王维的精神生活, 同时对他的艺术思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山水诗不仅是山水田园的自然意境美的体现, 更是空灵寂灭的禅境美。在那里, 每一个物象, 每一种色彩, 每一度光影, 每一刻动静都完全交织在一起, 共同生出空灵寂灭的绝美禅境。一悟真心, 即闻禅音。

参考文献

[1]马承五, 戴建业.唐宋诗词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49.

[2]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109.

上一篇:教室文化布置下一篇:公平村卫生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