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2024-07-03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精选12篇)

篇1:《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引言:在我们物理课本当中,有哪些发明创造是属于我们中国人?

二、共同探究

(一)、介绍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我国古代人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介绍四大发明对生产、生活、军事、航海方面的作用。指南针的发明,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航海、军事上作出过重要贡献。造纸、印刷术使书写、记录、复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使“汗牛充栋”成为了历史。火药的发明,至今还在军事、生产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介绍沈括发现的磁偏角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清楚的、准确的论述磁偏角的科学家,这比西方哥伦布1429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的磁偏角早400多年。

(3)介绍张衡的地动议。构思巧妙,堪称世界之最。

(4)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在以邓稼先、钱学深为首的科学家协手努力下,我国先后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把卫星送上太空。今天更是实现了中国人的太空行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表面也将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二)、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介绍“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 的事迹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介绍钱学森的事迹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为了报效祖国,放弃美国给于的各种优越条件的诱惑,励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才回到祖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我国火箭技。术的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三)、通过特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速度——超速的危害。

(2)压强——超载的危害(3)惯性——超载、超速的危害(4)能源——节能的意识

(5)噪声的危害——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物理知识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影响

(四)、通过危害社会的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次声波——地震的危害。结合5.12地震测感受地震带给人类的 危害是毁灭性,当地震发生时,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应该挺身而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献出我们的一份爱心,帮助受灾人民度过难关。

(2)避雷针——通过讲解它对高大建筑物的保护作用,平时我们在楼 顶上看到的一圈钢筋,也就是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所以不能破坏这些设施。

(3)能量守恒——针对目前我市农民对桔杆焚烧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我们加强相关知识的宣讲,让学生把焚烧桔杆的危害传达到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借助能量守恒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补充,畅谈我们应该怎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三:教师总结

从物理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很多以外的东西。四: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你最崇拜哪位科学家?他有哪些事迹?

篇2:《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授课教师:蒋国础

课题: 鸦片战争 [课标内容]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可渗透的法制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二)非法持有毒品的 ‥‥‥

(六)强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向他人提供毒品的.第六十二条 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解答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林则徐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经过和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逐步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一种罪恶的掠夺手段,表明资本主义侵略的贪婪性和侵略性。

(2)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的崇高精神;清政府的动摇不定、妥协求和,暴露了清政府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4)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

导入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借此机会,渗透法制知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一)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二)非法持有毒品的 ‥‥‥

(六)强迫、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

(七)向他人提供毒品的.第六十二条 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3、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2、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鸦片战争的影响 [小结]

回顾鸦片战争的过程,点明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作业]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

篇3: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提高教师自身道德品质, 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言行上到得一致、和谐, 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这指出了教师道德品质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既要言传又要身教,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 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具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决心, 想学生之所想, 以更大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为学生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还要有认真踏实的求实精神。光是工作的热情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踏实的求实精神, 不断学习, 紧跟时代步伐, 做到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认真求知, 不断探索, 不畏艰险, 勇攀知识高峰。同时既要做到专又要博, 认真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做一个创新型、求知型的现代教师。总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赢得学生的尊重,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一, 利用我国古今物理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对世界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方收集资料, 利用我国古今物理取得的成就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我国古代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涉及, 如《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齐民要术》等等, 这些在当时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对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从中国传向西方的科学技术达26项之多, 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物理科技所取得的成就。解放以来, 我国在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 超导的研究与实践上也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原子弹、人造卫星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如在学习“声现象”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声传播这方面的运用: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军队行军宿营, 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 这样可以听到远处所有传来的马蹄声, 对敌人的偷袭及早做好准备。

第二, 利用科技人才奋发图强的事迹,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都是广大科技人才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所取得的。在教学中适时插入科技人员的事迹,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在教学核能这一内容时, 讲述我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 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 他受监禁, 遭迫害,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 即使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 他强行记忆资料, 仍不放弃研究。后来他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 我会在这里 (用手指头) 发展。”终于他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 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三、利用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对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错误, 哪怕是一个数据的不准确都会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 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任何一个成功的实验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的实践与探索, 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才成功的。如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自学成长的科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 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

物理史就是一部科学家探索自然, 追求真理的求学史, 我们要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为求得真理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 学习他们捍卫真理、不懈努力、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如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成就卓越, 他曾尝试用几个莱顿瓶电死一只火鸡, 但不慎他自己碰及瓶子, 被电流击昏。他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放弃研究, 相反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空前的“风筝试验”。他风趣地说:“当时, 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 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发明了避雷针, 并获得了英国皇家协会科普利奖章。这样的实例还有许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 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及严谨的求学态度, 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激起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与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运动形式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运动与变化不是无序的, 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这些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如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正电与负电等, 揭示了物质对立统一的规律;透镜成像中, 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牛顿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 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到来源于实践, 同时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要深入钻研教材, 整体把握教材, 将教学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加深记忆, 同时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 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4:浅析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思想品德对青少年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可见,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说,教师端庄的仪表,流畅的语言表达,渊博的知识,工整的板书设计等等都可以无形中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清晰的解题思路,严密的解题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隋、仰慕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体会到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兴趣乃至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反之,时时以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的现象自居,在心灵深处,没有真正把学生看成主体,或者上课准备不充分,缺少新方法、新思路等等,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步的减退,时间一长,无法让学生们喜欢你这个老师,更无法收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二、深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1.充分利用物理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标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在物理课堂上,有机地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业绩、轶事,启迪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居里夫人找到放射性物质镭等例子,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们为人类进步而坚忍不拔,刻苦奋斗的精神。再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定滑轮”这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随着播放国歌的同时,一名学生往下拉绳,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从旗杆下端冉冉升起,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很自然的引入了课堂,即生动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不仅使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而且每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提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可谓一举两得。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将这种新课程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

2.揭示物理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个“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上、人间凡是有引力参与的一切复杂现象。物理学的美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的对规律的表达方式来揭示最深刻的物质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这时恰当地渗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卫星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物理现象中,含有大量的美:荷叶上的水珠圆圆的、亮亮的,它反映了物理学的“不浸润”,这正是荷叶“出污泥而不染”高雅气质的原因;电路中的保险丝,在强大电流下熔断,变成一小撮白色粉末和一縷青烟,这种“牺牲自己,保全大局”的精神,无愧于“化作青烟随风去,愿把安全留人间”这样的诗句。物理学规律的这种美,需要教师去展现,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物理的美的同时,也把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熏陶。

3.利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讲导体中形成电流的的条件时,可以说明电势差只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自由电子)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自然地进行了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再如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上升,手机的外观越来越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多,殊不知,在打电话的同时也受到电磁波的辐射,电磁污染可导致人体白血球总数的上升;本人在讲授核能时,结合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介绍核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核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如果运用不当,防范措施出现纰漏就会产生核辐射造成环境污染,后果不堪设想,提出既要合理利用核能,又要加强防护,及时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颖,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场和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而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教师只有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知识、道德的同化。回归生活是德育的归属,是学生道德主题性形成的源泉。

篇5: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案2

设计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新的课程概念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学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地教学,使教材充满灵活性。目前随着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问题。数学教科书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很多,教师只要钻研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把握渗透点,用数据说话,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认真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理念的真实体现,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了解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目标: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2)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收集、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键: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会估算方法。

三、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师出示自己看过的一条新闻(师出大屏幕——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强烈地震,并引发的海啸的图片资料)。

师:指大屏幕在这条新闻中出现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

师: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数据世界——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这些庞大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思考)谁来谈一谈?(生谈)

师:不但说的好,而且还很有爱心,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是啊,为遇难者们的生存而担心,他们吃什么呢?师出示大屏幕(1)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 0.5 千克的大米,这 500 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 250 万千克大米,250 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来说明这个较大的数据呢?老师可以给你个提示(我们

平时买的一袋米是 25 千克)(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桌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 小结:理解较大数据应把整体分成部分或与身边的事物去比较,这样你理解的会更好。

师;这些灾民每天要吃 250 万千克的大米,(板书 250 万)光有吃的不行,还需要……生答(水)呀。

师:水是生命之源吗?师板书水。你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一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你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师:请你来说一说(指生说)查资料、访问他人、做调查等。

师:说的非常好,有这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你打算如何得到每人每天喝多少水的数据呢? 生答。

师: 2.5 升水大约是多少呢?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人每天需要 2.5 升水,那么 500 万人每天大约需要(1250万)升水。生答。

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 30 滴,10 分钟大约是 1 毫升,那么 1 小时会浪费(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 30 天计算,大约浪费(130)升水或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52)天。

师:请大家自由讨论解决,(同桌、自己、小组)(师巡视、指导)师:有的同学已经坐好了,看来是已经解决了,那好,谁来说说。生汇报。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同学们得到的数据,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造成地震及海啸的原因是什么呢?生答。(上面的数据与水龙头拧得松紧有关;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结果。)

师:我国北方相对南方是缺水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水北调,有的同学对南水北调不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出示大屏幕)指生读。

师:太了不起了,可见我国的科技现在是多么的发达,所以说好好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同时我们要节约用水,要珍惜每一滴水,要保护环境。

师;如果让你把这 250万千克大米运往灾区的话,你还应考虑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1、装多少箱 2、用多少辆车 3、需要多少仓库。)师: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 69 页。

师:这么大的一个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吗?(生:不是,估计的)师: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小组讨论)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不论你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要去开动脑筋,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巩固拓展 激发情感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来完成这些练习。(出示大屏幕)

1、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那么1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600)千克的水分。

2、你们知道一平方米树木每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吸收多少二氧化碳?(700克氧气,900克二氧化碳)

3、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假设一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是由植物提供的。那么,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1)平方米的树木来提供氧气? 按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幢楼有居民120人。那么,大约需要(120)平方米的树木。

3、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的生态价值——制造31250美元的氧气,2600美元的蛋白质,防止大气污染62500美元,涵养水源、促进水分在循环37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土壤肥力3125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32150美元,综合价值197250美元≈20万美元≈180万人民币。

①如果建造一所希望小学需要40万元,180万元可以建造(4)所希望小学?

②如果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5万元,180万元可以培养(36)名大学生?

4、制造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如果12亿人每人浪费一张纸(150张纸约重500克),需要毁掉多少棵参天大树?(68000棵)

5、谈一谈周围的绿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四)全课小结升华情感

师: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它能够把要说明的事物表述的更准确。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表现得不错。老师感到非常的幸福,因为遇到了你们,你们一个个是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保护绿色的你,节约用水的你,保护环境的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愿我们都是环保守护者、宣传员!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篇6:《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一、熟读课文,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 

二、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与亲情教育的渗透。 

三、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它融合了作者由于视角的独到而对人生对情感独特的感悟。本文节选部分既写自己又写母亲,可以由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课前布置预习,结合《语文读本》理解作者的特殊背景和情感思路,写一篇两三百字的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自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放音乐《命运交响曲》  导语:同学们一定知道这首音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当中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的激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也是抗  争命运的文章。(打课题和作者幻灯片)  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答:还写了母亲。  问: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题。 

二、朗读、分析、评价  第一部分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残废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这是一个环境怎样的地坛?它是不是与作者有什么灵犀相通之处?这样的环境特点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启示?(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他“决定”活下来了。(古园的形体“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又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  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  第二部分  导语: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个别学生朗读1~3段,其他同学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而这正给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对母亲的怀念。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个别学生朗读,评点,老师范读,再学生齐读。可配乐《懂你》) 

篇7:《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教案

质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天平的主要结构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法制教学目标:

贩卖毒品罪量刑标准及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2000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10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13号)

为依法严惩毒品犯罪,根据刑法分则第六章第七节的规定,现就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下列毒品,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第三百四十八条规定的“其他毒品数量大”:

(一)苯丙胺类毒品(甲基苯丙胺除外)一百克以上;

(二)大麻油五千克、大麻脂十千克、大麻叶及大麻烟一百五十千克以上;

(三)可卡因五十克以上;

(四)吗啡一百克以上;

(五)度冷丁(杜冷丁)二百五十克以上(针剂100mg/支规格的二千五百支以上,50mg/支规格的五千支以上;片剂25mg/片规格的一万片以上,50mg/片规格的五千片以上);

(六)盐酸二氢埃托啡十毫克以上(针剂或者片剂20μg/支、片规格的五百支、片以上);

(七)咖啡因二百千克以上;

(八)罂粟壳二百千克以上;

(九)上述毒品以外的其他毒品数量大的。

重、难点:

1、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器材:铁钉、铁锤、木桌、木凳、托盘天平、彩色挂图、冰块、铁钉、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①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②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③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二、自主学习

学生快速阅读本章教材后,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完成预习提纲中的内容,确定正确结论。预习提纲

1、什么是质量?

2、质量有哪些单位?

3、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点拨: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随即进行点拨,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合作共建

1、预习交流:学生交流、师生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逐个解决或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2、确定目标:根据交流情况、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确定展示目标。3、分组合作:各个小组根据展示目标设计展示方案。4、展示提升:(1)质量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1演示:a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 ○b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2问题:a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 ○b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

c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北京,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3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质量的单位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 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4)质量的测量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a天平的测量原理:

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b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③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④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④每架天平都 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⑤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四、知能应用

课后作业1、2、3、4

五、诊断测评

1.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质量是1.6t,由中国运抵联合国总部,其质量______,神州号飞船将一面质量为500g的国旗载入太空,在太空中,国旗的质量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一只普通鸡的质量大约是2.0_______;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___________;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0.06__________ 3.分析物体发生下列变化时其质量的变化情况

篇8: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坚持辩证唯物论主义, 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 做了大量的准备, 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愉快, 而且在心理上还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物理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 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光彩。殷商甲骨文记有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日食, 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载早六百多年;《竹书纪年》载有三千六百年前的“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最早的流星雨记录;世界上第一个记录哈雷彗星的是《春秋》, 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墨经》论述杠杆平衡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 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在建国初期, 也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投身建设, 参加和组织我国的核武器研究, 为了祖国的强大, 邓稼先数十年来努力奋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让世人震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三、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 进行教学的德育渗透, 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 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 (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 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并加以点拨, 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 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四、展望前沿科技, 鼓励学生勇攀高峰

人造卫星发射,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 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 核试验成功的介绍, 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这些东西, 虽眼下根本涉猎不了, 但青年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与未来, 是种子萌发、成才的沃土。在教学中适宜地将这些素材灌注到教学中, 用三言两语或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德育融入进去, 育人作用不可低估。

篇9: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一、根据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物理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基础的限制,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的各种观点虽然不能完整理解,但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研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时,通过章首语:地球上有高山、大海、空气,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有物质组成的,从而渗透唯物主义教育,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不同,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历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未知到深入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艰辛旅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只是人类探索研究宇宙的一个进步,宇宙的中心在哪里?还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继续深入研究,在肯定—否定—肯定中不断前进,从而渗透发展的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观点。在学习《机械运动》时,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而人们常说的静止只是相对参照物而言,从而使学生认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渗透相对论的观点。在学生应用知识解答习题时,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找出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根据各物理量间的联系进行解答,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物理学,才能不断推进物理学的发展,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是德育教育,也是物理学教学的任务。

二、在教学中进行实事求是的品质教育

(一)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观察实验中探究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由于器材和方法的影响,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真实地记录数据,然后在分析数据时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再根据数据找出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学习《密度》一节时,用三个10cm3的铝圆柱体组合成三个不同体积的铝块,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一个圆柱体的质量为26.5g,两个圆柱体的质量为53.5g,三个圆柱体的质量为79g,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分别为2.65g/cm3、2.67g/cm3、2.63g/cm3,从数据上不能得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也不能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测出的质量误差较大,也可能是因为三个圆柱体本身不是纯铝构成或圆柱体中有孔隙存在,但不能为了使数据和结论完全一致而故意编出一组数据,这是科学研究应该遵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

很多科学研究史都是很好的实事求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引导、强调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时,结合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气体—氩的故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瑞利在测量中不是实事求是地精心测量,也许还不会发现气体—氩的存在,所以,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

另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方式和要求,使学生从活动中认识到人的生存不是一个人的空间,而是一群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空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发展,只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快速成长。实验活动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集体完成整个任务,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和别人进行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想办法,积极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妥善地解决问题。学会宽容,学会思考、分析、交流,理智地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坦然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形成一种坚韧的高贵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倾听是尊重、接受是谦虚、宽容是大度、合作是发展。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品质

国强则民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昌盛—衰败—富强,经过了很多先辈前赴后继的拼搏和奋斗。学校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幸福而读书的信心。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材,适时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富强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国富民强的保证。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是现代火箭发明的基础;原子弹、導弹的发明,可以使虎视眈眈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望而生畏;神州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使中国的空间探索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人造卫星的使用给工业、农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蛟龙号潜水艇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具有了先进的探测海底资源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机器的运转代替了很多人力、畜力的劳动;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话、飞机、汽车的使用,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当今原子能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化。人类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和商业经营。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做人处事的方式。整个人类的道德品质是人类生存是否和谐相处,健康发展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生活理想、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教育,使教师的工作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篇10:初二物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八开民族中学——张齐彪

第六章 第二节 密度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物理第六章第2节内容(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1.渗透有关计量器的使用、标志、质量标志辨认。对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和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认识和教育。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权,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3.给学生渗透对重金属元素、有毒物体、有放射性物质(或元素)等有毒物质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这些物质对人身生命造成威胁,使用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二)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支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九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5、投毒罪的处罚:根据刑法典第114条和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犯投毒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课文第115页例题

练习:

1、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2、参观调查: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3kg/m3)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m2.密度公式

V3.密度的符号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1g/cm3=1×103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篇11: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二)

教学目标: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相关法律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能分析出变量之间关系。教学难点:现实中变量的变化关系,判断变化的可能图象。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准备活动:

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在这一天中,(1)t= 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 ℃;(2)t= 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 ℃;(3)在 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4)在 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5)t= 时,气温达6℃;

(6)A点表示 ;

(7)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进行操作,选择 时间段比较合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如果你坐在的士车上,你会看汽车的时速表吗? 出示投影:汽车的时速表(P176)你知道现在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吗?

通过汽车时速表可知某时刻汽车速度,但对汽车运行过程缺乏全貌的认识。

二、新课: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往往是变化的,下面的图象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以上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1)怎样看图:在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中,从左往右若图象上升,表明速度在增大;若图象下降,表明速度减小;若图象与横轴平行,表明速度保持不变,匀速。(2)图象所表示的变量间的关系直观形象,而图象包含着丰

/ 2

富的信息资源,同学们仔细观察、不断加工提炼,并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借机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让学生明白交通安全行驶和遵守交通法则是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

1、柿子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大致刻画出柿子下落过程中(即落地前)的速度变化情况?

2、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匀速行驶。下面的哪一幅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3、某同学从第一中学走回家,在路上他碰到两个同学,于是在文化宫玩了一会儿,然后再回家,图中哪一幅图能较好地刻画出这位同学所剩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

① ② ③ ④

小 结:要学会分析图象,用图象解析现实变化着的量的关系,并要从图象中获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出来。

作 业:课本P112习题:1,2。

篇12:音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音乐教案《健康歌》

[教学目标]

1、能投入地听赏《健康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形象,能随《健康歌》的音乐边唱歌边律动。

2、懂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好处,初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内容,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愿望。

[教学重点] 能投入地听赏《健康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形象,能随《健康歌》的音乐边唱歌边律动。

[教学难点] 能随《健康歌》的音乐,有韵律地做即兴律动创编,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愿望,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能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健康歌》是一首生动活泼的台弯儿童歌曲,歌曲以爷爷和孙女一起晨练为情境,通过平易如口语似的形象化歌词,道出了健康的真谛。

歌曲的音调平稳定如叙,以大量的同音重复进行为其特点,偶辅以突然七度大跳,既配合了词语的声调,又突出了词义,再加上插入的说白,使这首歌曲犹如说唱,充满着动感和活力。

这首歌曲看来较长,其实只是一个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多次变化反复而构成,乐段的结构图式为4+4。这也是这首歌曲易记、易唱的原因之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已经接触过这首歌曲,对歌曲的内容及情绪均能粗略把握。三年级的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他们大都喜欢唱歌,乐于表演,模仿能力较强,但又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力量,他们爱发现,爱思考,爱创新,小脑瓜里迸发出来的创新火花时常会给课堂带来精彩,带来惊喜。三年级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以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的好习惯。[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堂礼仪,师生问好。

教师:同学们好,你们看我给大家带来什么啦?

2、教师展示奥运福娃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对了,今天教室里来的这位新朋友就是大家喜爱的“奥运福娃”。福娃今天有一个新任务——带我们一起去寻找快乐和健康!看福娃给大家带来什么了?

二、听赏歌曲《健康歌》

1、带着问题,初听歌曲《健康歌》。教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歌曲。

提问:歌曲是什么情绪?速度是怎样的?(欢快的、活泼的、风趣的、有活力的;中速、中速稍快)

2、学生初听歌曲后回答问题。

3、带着问题,复听歌曲《健康歌》。

教师:请同学们再听歌曲,注意听歌中都唱了些什么?

4、学生复听歌曲后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出示课题“《健康歌》(欣赏)”。(学生回答所听到的歌词内容,不求完整,可以在后面的听赏环节继续熟悉)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吧,今天,福娃就是来带领大家到音乐殿堂去感受、去寻找快乐和健康的。

5、再听歌曲《健康歌》,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特点——同音重复进行和七度大跳音程以及休止符,在塑造音乐形象所起到的作用。(歌曲的动感、活力的所在)

6、再听歌曲《健康歌》,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转调与音乐形象的对比关系。(C调部分是爷爷唱的,降E调部分是孙女唱的;一个风趣、一个天真)

教师:福娃送给大家的一首欢快、风趣的《健康歌》,把我们带到了爷爷和孙女晨练的情境,带给我们快乐和愉悦。哪位同学知道,福娃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吗?(要锻炼身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要经常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7、教师相机出示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关内容,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作用,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教师: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国家还制定了关于体育锻炼方面的法律,体育锻炼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相关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第二条 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

第十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践与探索

1、出示并学唱教材中出现的歌曲片段。

(1)老师用稍慢的速度范唱歌谱,学生视谱听范唱。

(2)随琴,师生分句轻声学唱歌谱。提示学生注意同音重复时的节奏准确和七度音程大跳时的音准。

(3)随琴,学唱歌词。引导学生咬字清晰、准确,声音有一定的弹性,在此基础上,稍带一点说唱的感觉。

2、随着音乐做律动。

教师:小福娃告诉我们,要拥有健康,除了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还需要多运动。让我们随着《健康歌》的音乐来一起做运动,好吗?

(1)学生随《健康歌》的音乐进行律动。提示学生的动作一定要有的韵律感,要与音乐的节拍吻合,感受歌曲跳荡的韵律,避免学生脱脑音乐的一切“乱动”(动作不宜多变,宜复复,可以一个乐句做一个动作)。

教师:随着音乐来做运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福娃来和我们一起运动吧!

(2)师生一起随《健康歌》的音乐边唱边律动。(可自行创编动作,也可角色扮演爷爷和孙女来进行律动的创编)

四、结束语

上一篇:linux 文件和目录属性详解linux网页制作下一篇:笔的自述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