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2024-06-28

银行市场营销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银行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调查问卷

我们是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生,为了了解民生手机银行客户端这个产品的相关市场信息,我们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承诺,本问卷仅用于学术研究,您所提供的任何信息我们都将严格保密,决不泄露。再次感谢您的帮助与协作!

1.你的年龄?()

A.20岁以下B.20—25岁C.25—40岁D.40岁以上

2.你的身份?()

A.在校学生B.老师C.白领D.其他

3.你的月收入?()

A.2000以下B.2000—3500C.3000—5000D.5000以上

4.你现在正在使用哪种银行卡?()

A.建行B.民生银行C.工商D.农村信用社E.邮政F.其他

5.为什么会选择你所用的银行卡?()

大家都用B.有很好的声誉C.ATM离自己学习或工作的地方近D.其他

6.你对手机银行了解多少?()

A.很了解B.一般了解C.很少D.不了解

7.你在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吗?()

A.经常B.一般C.偶尔D.不用

9.你希望手机银行包括哪些功能?()

A.购买火车票、飞机票B.交物业费、煤气费等

C.预定旅社D.跨行转账

E.基金投资F.贷款、还贷服务

G.无卡取现H.资金归结

I.二维码收付J.理财服务K.其他(可自填)________________

10.你对民生手机银行知道多少?()

A.很多B.一般C.一点点D.不清楚

11.如果民生手机银行能满足你所需要的功能,你会选择使用民生银行吗?(A.很乐意B.会考虑C.不清楚D.不会

再次感谢您的帮助,祝您天天开心,身体健康!A.)

篇2:银行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增加中间业务,几乎我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大力推出“理财产品”。银行销售渠道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些产品可以触及任何一个持有银行账户的人,从而对千家万户的财产和福利产生深刻的影响。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自推出后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前一段时间股市的大幅上扬虽然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股市剧烈地震荡,许多投资者又在考虑把资金转回银行并投资于理财产品上。那么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在风险和收益等方面都具有哪些特征,能否为大家提供一个避风港呢?非常遗憾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广大的公众对这些产品的实质缺乏了解。有鉴于此,本项调查旨在对我国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包括产品类型、风险、收费、投资者的权利、信息披露以及监管问题等展开一次全面的调查。本调查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广大公众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提供非常有益的信息。

二、数据来源与简介

本调查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金融终端版银行理财产品部分。本报告的数据包括了截止至4月23日Wind数据库所记录的国内各家银行面向全国销售的销售起始日期在1月1日到204月23日之间的全部人民币理财产品[1]。该数据库所涵盖的银行既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又包括了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对我国目前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此外,也有部分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的网站和客户服务电话。

三、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及风险的演变

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十一条和第十三条,理财计划首先可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其中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有鉴于一项理财产品是否保本对购买者的权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本报告中,笔者将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合并归为保本理财产品,并与非保本理财产品进行比较。

表1 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产品和保本产品

如表1所示,从20到,虽然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数量从67个大幅增长到183个,但非保本产品与保本产品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基本维持在“三七开”左右。然而,进入2007年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类型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在新推出的120个产品中,非保本产品已经超过60%,成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主流。

表2 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方向的构成

非保本产品本身比例的增长还不足以说明理财产品特征的变化,从年到2007年四月份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非保本理财产品本身投资方向的构成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体现出风险逐渐加大的趋势。如表2所示,在2005年,65%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于非定向债券与信托产品,主要集中于银行间市场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等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工具;还有15%投资于同样风险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只有15%是与外汇或黄金挂钩的结构性产品。

到了20,投资于非定向债券与信托产品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比例下降到40%左右,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的比例大幅下降到3.45%,而与外汇或黄金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的比例也略有下降。与此相反,其它几类产品则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应属投资于定向债券与信托的产品,其比例从2005年的5%一跃超过了25%。这些产品或者投资于某一家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者与某项具体的信托(例如某不良资产处置信托或某大桥项目建设信托)相挂钩。与分散投资的非定向债券与信托产品相比,此类产品的风险明显增大。此外,几类全新的理财产品也浮出了水面:资产配置类产品占有6.90%的比例,它们普遍将一半资产投资于低风险的银行间市场债券,同时将另一半资产投资于高风险的基金或信托产品。收益与某些股票、指数、或基金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在年,以链式信托形式申购新股的产品也已出现,并同样占到了6.90%的比例。

虽然很多投资者把“打”新股看作是低风险的投资,但这种“低”风险是相对于二级市场的风险而言的。我们必须明白:“打”新股绝不是只会只赚不赔的。仅在,美欣达,苏泊尔,和宜华木业上市当日都跌穿了发行价;在2006年,中国国航上市当日也出现了“破发”的情况。在目前股市剧烈震荡的情况下,“炒新”被套的事例已经出现,“打新”被套也并非是不可能的。有鉴于此,投资者对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的风险应该有一个更合理的判断。

进入2007年,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于非定向债券与信托产品的理财产品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到27%左右,而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已不复存在。投资于定向债券与信托产品的比例再度跃升到32%,与股票、指数、或基金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的比例增至9%,而申购新股的产品的比例大幅增长到24%。此外,直接投资于开放式基金,从而必须承受二级市场风险的FOF(基金的基金)成为了理财产品家族中引人注目的新成员。

综上所述,从2005年到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有了明显的增大。目前,不仅非保本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非保本产品本身也越来越集中于风险更高的投资方向。

四、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提前终止权

众所周知,投资股票或基金都是存在无法保本的风险的。在这一点上,非保本理财产品的风险并未超出股票或基金。然而,大多数非保本理财产品和股票或基金存在着一项根本的不同,那就是:股票或基金投资者可以随时卖出或赎回,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对非保本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终止的。如表3所示,在153个非保本理财产品中,有66%的产品投资者无权提前终止;此外,还有12%的产品投资者只有在缴纳一定的手续费的前提下才能提前终止。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结果是在有13%的产品投资者提前终止权不详的前提下得出的,所以应视为该类情况的下限。

表3 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者提前终止权类别

而且,在现实中,即使投资者有权提前终止,当投资者主动提出赎回要求时,银行也可能以各种理由推托从而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地成功赎回本金。对理财产品投资者提前终止权的限制无疑制约了投资者处置该笔投资的能力,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该笔投资的风险。

五 部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业绩报酬”

随着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的发展,理财产品的收费模式也在产生新的变化。目前,几乎所有的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都收取不菲的业绩报酬,表4给出了若干实例。例如,建设银行的一款“利得盈”产品对高出4%的收益部分按30%的比例收取业绩报酬;招商银行的.一款“金葵花”新股申购产品对高出2.5%的收益部分收取40%的“手续费和信托报酬”;而工商银行的一款“稳得利”产品对年化收益率高于3.6%的收益部分更要按48%的比例收取业绩报酬。

表4 部分新股申购型理财产品信息一览

对于各家银行对申购新股产品收取如此高额的业绩报酬,笔者有诸多疑惑:

首先,在各银行已经按资金规模收取管理费的前提下再收取业绩报酬的理由何在?在目前网上申购中签率非常低的情况下,网上申购新股已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购买彩票的行为,而申购新股产品不过就是集资购买彩票而已,是否有资格获得业绩报酬呢?当然,有人会提出购买者个人是无法参与网下配售的,而银行的信托公司伙伴有可能通过网下配售的方式获得新股,而网下配售的中签率几乎是网上申购的三倍。申购新股产品从而为购买者提供了作为个人无法获得的机会,这足以成为收取业绩报酬的理由。这种看法其实完全误解了目前绝大多数申购新股产品的现状,因为绝大多数申购新股产品是不能参与网下配售的。众所周知,通过网下配售获得的新股至少会有三个月的锁定期,在锁定期内是无法卖出的。而绝大多数申购新股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中强调产品的低风险时都声称会在新股上市的当天卖出,不承担二级市场的风险,而网下配售与新股上市的当天卖出显然是完全矛盾的。当然,如果在产品说明书中声称在新股上市的当天卖出而不卖或不能卖,这就已经是欺诈购买者的行为了。

其次,即使申购新股产品有资格获得业绩报酬,目前动辄30%甚至接近于50%的比例又是从何而来呢?收取业绩报酬确实是国际上一些资产管理机构常见的做法,美国的对冲基金就是这样做的。但美国的对冲基金收取业绩报酬的前提是目前业绩超出了基金的历史业绩高点, 而且只收取超出部分的20%作为业绩报酬。比较而言,目前各家银行收取业绩报酬定的“起征点”是何其之低,而“税率”又是何其之高!

最后,作为一种非常类似的申购新股的产品,各家银行收取业绩报酬的比例却大相径庭。难道各家银行的定价模型或模型中的各种因子的数值会有如此不同吗?笔者以为,这些千差万别的收费比例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明了这些产品收费定价的随意性。总而言之,各家银行有义务向公众和监管部门对业绩报酬的收费标准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六、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

如前文所述,银行理财产品蕴涵的风险在不断增大而且在大多数时候又不能提前终止。那么,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风险和相关细节是否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呢?令人不安的是:相当多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者并没有意识到理财产品中蕴涵的风险,而几乎是把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看作是另一种定期存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银行在宣传材料中并未遵守有关规定,目前,银监会早已出台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管理指引》)等两项重要法规。遗憾的是,虽然两项法规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做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但是有些重要的规定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执行。例如,《管理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

“商业银行在向客户说明有关投资风险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必要的示例,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

第五十一条更规定:

“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风险提示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语句:

‘本理财计划是高风险投资产品,您的本金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重大损失,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非常遗憾的是,笔者还未发现任何证据说明上述规定在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和宣传材料中被执行过。

理财产品的名字产生误导很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都冠以相同的品牌,比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和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由于这些理财产品最早推出时几乎都是低风险的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类产品,从而给购买者造成一种印象,以为同一品牌下的产品都是类似的产品。当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以同一品牌推出后就对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比如一位投资者就以为“工行‘稳得利’都是买国债的”,而完全没有意识到在2007年5月份之前,工商银行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也是在“稳得利”的品牌下销售的。无独有偶,建设银行2007年3月推出的一款高风险的FOF(基金的基金)产品也使用了“利得赢”品牌。

所谓的“预期年收益率”相当多的理财产品都以一个区间的形式来表述所谓的“预期年收益率”。例如,如表4所示,工行的“稳得利”新股申购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是3.6%~9.8%,而建行的“利得赢”的“预期年收益率”是4%~10%。这种表述方法不仅会对投资者产生严重的误导,而且在统计学上也是很不严谨的。

大多数的投资者看到上述“预期年收益率”,都会以为该产品的实际年收益率会在这个区间里,而3.6%或4%是年收益率的下限,也就是说,该产品最差也会带来3.6%或4%的回报。而作为一个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该产品显然并没有给投资者以这样的保证。这种表述方法完全掩盖了该产品是非保本产品的实质,从而会诱使投资者做出完全违背自己本意的决定。

有人指责投资者应对这种误解负责,因为上述年收益率只是“预期”的,并不代表一种保证。这种指责听似有理,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预期收益率只作为一个点公布,例如,预期收益率为4%,这确实意味着4%绝不是一种保证,实际的收益率理论上是可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而预期收益率如果作为一个区间公布,又不保证实际收益率一定出现在这个区间里,就必须同时说明实际收益率出现在这个区间的概率,比如实际收益率会有95%的可能性出现在3.6%到9.8%之间,而实际收益率本身还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3]。如果预期收益率作为一个区间公布又不附加任何概率,那就只能理解为该产品保证实际收益率一定出现在这个区间里。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3.6%或4%只能被理解为该产品保证的最低回报。

银行一线员工的误导,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会对一些相关细节做出介绍,但根据“金融界”网站所做的一项调查,只有12.8%的理财产品购买者在购买前“仔细阅读过”产品说明书,而23.9%的购买者“从来没阅读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一线员工实际成为了购买者产品信息最主要的来源。然而,银行一线员工在向购买者推销理财产品的过程中的做法却有许多需改进之处。

首先,银行一线员工经常只是片面地强调产品可能超出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而很少向购买者主动明示产品的风险,比如某产品是非保本产品。其次,银行一线员工很少向购买者介绍产品具体的投资方向和合作伙伴(例如,如表4所示,所有的申购新股的产品都是银行通过信托公司运作的),从而使部分购买者误以为理财产品就是银行本身的产品而完全有银行的信用作担保。再有,银行一线员工往往向购买者强调理财产品的收益不用交利息税,而真实的情况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税收只是不代扣代缴而已。

理财产品存续期中的信息黑洞,当投资者购买了理财产品后,是否可以如同对股票或基金一样随时了解它的价值和收益的变化呢?非常遗憾的是,即使在理论上,投资者也只能每月了解一次,因为《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有下列规定:

“在理财计划的存续期内,商业银行应向客户提供其所持有的所有相关资产的账单,账单应列明资产变动、收入和费用、期末资产估值等情况。账单提供应不少于两次,并且至少每月提供一次。”

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即使想每月了解一次也成了一种奢望。当投资者根据《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向银行索要帐单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对此要求往往感到震惊,并且表示对该规定毫不知情。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相当的程度上,理财产品在其存续期内就是一个黑洞。

七、现有规定的流于形式及监管体制的缺陷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有效的监管。首先,从第六节所举的若干例子中可以看出,目前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最急迫的问题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暂行办法》和《管理指引》中许多关于信息披露具体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而监管部门并未对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使相关规定流于形式。

从长远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体制本身恐怕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银行理财产品因为由银行发行,所以是由银监会来监管的。然而从前文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都是最终投资于各种证券,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这些理财产品的复杂程度与风险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银行储蓄产品,已经远非我国基于“分业经营”的“分业监管”体制所能有效管理。

八、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有了快速的发展,而理财产品蕴涵的风险也有了明显的增大。目前,不仅非保本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非保本产品本身也越来越集中于风险更高的投资方向。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终止的,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放大了理财产品的风险。显然,银行理财产品并非一些投资者想象中的避风港。

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在收费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都收取不菲的业绩报酬,这些收费显示出了相当的随意性,而其合理性更值得商榷。

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宣传材料中并未遵守有关规定对产品的风险主动明示;不同风险的理财产品使用同一品牌对投资者产生误导;目前通用的以区间形式表述的所谓的“预期年收益率”更会使投资者对最坏的结果产生错误理解;银行一线员工经常只是片面地强调产品可能的收益而很少向购买者主动明示产品的风险,甚至于以理财产品收益无须交税误导购买者;投资者在理财产品的存续期中完全无从了解产品价值和收益的变化。

以上信息披露方面的各种问题造成的后果是相当多的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可能的收益和蕴藏的风险并没有准确的理解,而最可能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恰恰是对投资理财了解最少,最不愿承受风险也最不能承受风险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和退休者这样的弱势群体。

目前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最急迫的问题并非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暂行办法》和《管理指引》中许多关于信息披露具体的规定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从长远来看,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都是最终投资于各种证券,已经远非我国基于“分业经营”的“分业监管”体制所能有效管理。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有以下政策建议:

1. 在现有的监管格局下,证监会应积极介入,和银监会共同承担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责任。

2. 监管部门对现有的相关法规如《暂行办法》和《管理指引》应严格执行,要求银行严格按照规定披露产品的风险。

3. 监管部门应参照其它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方法,大力改善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中的透明度。

4. 监管部门应对银行理财产品收取业绩报酬的做法和收费标准进行全面调查并制定出合理的规范。

5. 监管部门应对银行理财产品以区间形式表述“预期年收益率”的做法进行调查并做出评估。

6. 监管部门应制定出银行一线员工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的信息披露规范并积极监督其执行情况。

7. 监管部门应对同一银行不同风险的理财产品使用同一品牌的做法进行调查和评估。

8. 监管部门应与有关各方积极配合,大力推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教育工作。

九、文献

[1] 从2007年4月23日起,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居民提供全面人民币(包括理财产品)服务。为保持数据的统一性,笔者决定以2007年4月23日为数据收集截止日期。

[2] 与股票、指数、或基金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的数量还要更大,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保本产品。当然,这些保本产品的最高收益都会受到限制。

[3] 在这种情况下,在统计学上,【3.6%, 9.8%】被称为实际收益率95%的置信区间。

篇3:银行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 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 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既要坚持服务“三农”,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 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 审慎经营、科学管理, 合理运用定价机制, 有效引导资金流向, 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 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 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 人口106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 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 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 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 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20.9 亿元, 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 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 万元, 各项贷款余额708 万元, 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 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 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 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 (外) 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 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 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 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 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 业务流程相对清晰, 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 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 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 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 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 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 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 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 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 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 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 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 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 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 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 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 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 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 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 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 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 现在靠政策扶持, 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 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 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 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 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 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 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 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 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 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 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 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 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 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 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 早在2005年开始, 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 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 (小额信贷) , 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 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 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 在农业保险方面, 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 总结

现阶段, 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 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 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田勇, 郭修瑞.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银行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二季度,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7万款,募集资金规模10.07万亿元。2014年二季度,189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7万款,募集资金规模约达10.07万亿元人民币,产品数量环比微幅增长0.4%,资金规模下降7%,相比去年同期,数量和规模分别增长69.80%和74.1%,参见图1。过去的2014银行年中大考并未出现像去年一样的“钱荒”现象,总体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较为稳定,并未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平稳的度过了年中考核。二季度产品总量较一季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就二季度各单月表现来看,6月份产品发售数量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较5月出现了6个百分点的小幅下降。主要原因如下:一、“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横空出世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飙升,共同导致了去年年中银行理财产品量价的非理性飙涨。今年银行对于流动性的管理更加合理和严格,产品期限错配较为合理。二、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增加了部分银行的流动性。三、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基本方向未变,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总体表现平稳。

从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和规模的发行机构分布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售动力强劲,发售数量较上季度分别增长1.7%和3.1%,二次降准使得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受益。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总量占据各类银行之首,比重达34%,但规模占比仅为15%,规模占比虽然较上季度有2.6个百分点的提高,款均规模仍旧较小。相较之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发售数量有所萎缩,数量占比较上季度分别下降0.9%和0.1%。国有控股银行和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售数量占比基本持平。从产品规模来看,国有控股银行产品规模比重较上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占比43%,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产品规模占比36%,二者占据了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近8成的规模。

收益率曲线走势平稳,收益率水平总体回落。纵观二季度收益率曲线,总体回落到2013年第四季度的水平上。鉴于央行“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货币政策取向,今年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总体表现平稳。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走势较一季度整体下移,各个关键期限点收益率水平应声回落。参见图2(a)。可见,其中14天和2年期产品收益率环比降幅相对较大,分别为50个和74个BP(基点)。其余各期限降幅在50个BP以内,平均降幅为40个BP。

从今年上半年几个关键期限点的产品收益率的月度表现来看,进入1月份以后,随着年末揽储银行间资金争夺的告一段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纷纷掉头回调。相对于3个月和6个月产品的表现,1个月期产品的收益率回落幅度较小,除了5月出现了小幅跳水外,相对来说本季度的平均收益率水平维持在5%的水平,而3个月和6个月期产品收益率变化则是呈现了稳步的阶梯式回落,月均回落幅度均在10个BP左右。参见图2(b)。

从产品存续期限区间统计数据来看,二季度产品存续期在1个月以内和3个月以内的产品数量较一季度均有所下降,侧面反映出银行在产品期限配置上的变化,临近年中考核点市场对资金面充裕程度的预测相对来说更宽松,因此,在以往承担着冲节点重任的短期理财产品的数量相对减少,也说明银行理财产品的冲时点特征在微调的货币政策下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影响正在弱化。在产品的存续期的设置上,银行也更加理性。同时,产品存续期在3到6个月(含)、6到9个月(含)和9到12个月(含)这三个期限区间的产品数量则较上季度有不同程度的上扬,银行在中长期锁定资金的意图明显。

2014年6月份到期收益:民生银行拔得头筹。2014年6月,共统计到98家商业银行1461款产品到期,未出现零负收益产品,其中人民币产品有1184款,平均到期收益为5.33%,较上月上升6个BP。

本月到期收益排名前十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在6.8%-10.5%之间,其中5款由上市股份制银行发售,有4款均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售,1款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售。录得最高收益的产品是民生银行的“非凡资产管理远望谷股权收益权理财产品(T963)(B类)”,该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为10.5%,产品成立于2011年6月10日,存续期为3年,具体资金投向不明。

本月到期的产品中,平安银行的1款股票类产品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产品名称为“平安银行‘聚财宝’结构类(挂钩股票)2013年23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2%。

篇5:银行营销专题活动申请报告

为进一步落实“ 服务进社区”活动,努力拓展我行周边潜在客户群,经多次与XXXX开发商、物业管理等多方联系沟通,初步拟定XXXX为我行本年度重点服务和维护的社区。为此,我行拟抓住眼下社区隆重欢渡圣诞节这一有利时机,开展一次有突破性的进社区活动,现将具体事宜汇报如下、呈请支持:

一、活动目的:

1、与XXXX开发商和物业管理部门充分接触,了解社区业主情况,掌握入住率,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为今后用长期的良好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2、与部分业主进行接触,了解潜在客户的金融需求,争取潜在客户资料。

3、提升我行美誉度、扩大网点周边影响力。

4、通过活动宣传我行目前热销的贵金属产品,推介我行XX卡、网银等超值服务,吸引目标客户。

二、活动主题:

拟采取----“情浓缤纷圣诞XX情牵XX”为活动主题

三、活动时间:

XX圣诞节当晚19:00----21:00

四、活动地点:

XXXX社区内。

五、参加人员

社区拟组织十人表演队伍;我行组织十人营销宣传人员在现场宣传服务。

社区负责组织业主不低于200人参加当晚活动。

六、宣传方式:

由社区利用电子屏和信息栏向业主发布活动信息并进行预约;由物业向业主发邀请函;我行通过LED屏进行活动宣传。

七、活动内容:

1、活动前,我行员工负责登记来宾资料,并向来宾发放我行产品宣传资料,以贵金属营销和理财产品为主;

2、与社区组织的演出结合进行:如活动中借社区采摘圣诞 帽等娱乐节目,向来宾发放我行纪念品;

3、由我行组织开展与来宾互动活动,现场提问X行相关业务,加深印象,来宾答复即获我行纪念品;

4、理财经理、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在现场与重点客户沟通,有来行意向,留联系方式或预约业务现场送礼品一份。

5、在业主抽奖环节,由我行提供二等奖奖品10份;三等奖奖品100份。

此申请可否,请批复。

XXXXX行

篇6:银行卡收单市场调查报告

随着受理成本的降低和市场推广力度的加强,受理商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受理环境不断完善。截至20底,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2067.20万户,同比增加23.78%,较上年末新增397.20万户;POS终端2453.50万台,同比增加7.51%,较上年末新增171.40万台;ATM终端92.42万台,同比增长6.63%,较上年末新增5.75万台。

(二)收单机构积极布局聚合支付业务

受成本低廉、客户需求等多种因素驱动,商业银行、支付机构等加紧在聚合支付业务方面的布局。调研的36家1收单机构中,21家会员单位(58%)通过自身技术研发或与聚合技术服务商合作已经开展了聚合支付业务;4家会员单位(11%)正在推进聚合支付业务, 11家会员单位(31%)尚未开展聚合支付业务。聚合支付业务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体现为商户布放智能POS,即融合了扫码、刷卡、云闪付、指纹支付、声波支付等支付方式中的两种以上的POS机、PAD或其他智能终端;第二种形式体现为条码台牌,即通过在特约商户收银台或餐桌等位置张贴、布放二维码,支持微信、支付宝、银行等不同机构的客户通过扫二维码完成支付。

从背后业务实质来看,聚合支付业务则是收单机构依托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或清算组织,借助以上各方的支付通道与清结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术与服务集成能力,将一个以上的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或清算组织的支付服务整合到一起,为商户提供包括“支付通道整合服务”、“集合对账服务”、“差错处理服务”、“技术对接服务”、 “会员账户服务”、“运行维护服务”、“终端提供与维护”等服务,减少商户接入、维护支付结算服务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户支付结算系统运行效率,获取增值收益。

(三)收单业务整体规模稳步增长2

随着受理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线上线下收单业务一体化的发展,银行卡收单业务量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收单交易金额机构集中度有所提升。根据协会统计数据,年,全国182家收单机构3共处理收单业务713.90亿笔,金额76.5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和47.17%。排名前十位的收单机构中,商业银行与支付机构各占五家,前十名收单交易额占收单总额的72.81%,比上年提高4.81个百分点。

(四)收单机构在收入核算范围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盈利情况参差不齐

商业银行对于收单业务收入核算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对于是否盈利存在不同的结论。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核算收单业务收入时仅将收单业务手续费收入进行核算,该类商业银行反映收单收入仅能覆盖成本甚至存在亏损;少数商业银行将收单业务放到全行战略角度进行考量,围绕商户提供包括收单、分期、贷款等全方位的服务,将收单手续费收入、商户沉淀资金形成的`存款类收益、商户分期业务收入等纳入本行收单业务收入统一核算,反映出收单业务的良性发展。

部分商业银行在经营收单业务方面出现收入仅能覆盖成本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在收入核算方面未计入商户给本行带来的其他收益,或者是由于从事收单的卡中心等部门专营收单业务,存款类收益等不计入其收入范畴;其次是部分商业银行由于同时从事发卡和收单业务,在商户营销过程中采取成本定价或信用卡本代本业务封顶等低费率策略提升商户规模,从而导致收单侧收益较低;第三是缺乏面向商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创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总体收入受收单服务费刚性制约;第四是由于条码支付和支付机构的分流作用,部分银行线下收单业务量出现了停滞甚至负增长。

非银行支付机构则主要依靠收单手续费收益和硬件销售收入作为盈利模式,虽然利润率较价改前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盈利水平。部分支付机构开展了POS贷、保理等业务,为商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还可获得收单手续费之外的额外收益。2016年,被调研的支付机构中,三成左右收单业务增速保持在20%-60%之间,实现较快增长。

银行卡收单市场存在的问题

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之后,收单业务套码套利空间进一步压缩,监管整治力度持续加大,收单机构整体合规经营意识和经营水平显著提升,银行卡收单市场规范化程度得到加强。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收单机构逐渐从单一的收单服务商向综合支付服务提供商转型,收单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与此同时,收单市场仍然存在监管差异、线上线下价格多套价格体系并行、创新业务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等问题。

(一)监管政策的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公允

一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之间的监管政策不统一。商业银行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多部门监管,合规经营要求较高;非银行支付机构主要由人民银行监管,两类收单机构的监管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业务推广。比如,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监2号令)第七十四条规定,“收单银行不得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设置为特约商户的单位结算账户,已纳入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的除外”。因此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批发市场摊位、个人商户以及无对公账户的非个体工商户等小微商户将结算资金结算至对私账户的需求,这部分商户主要由支付机构来发展收单业务。

二是部分创新业务未有明确监管要求。从事传统线下收单的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需要遵循《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拓展的商户须有营业执照和相关行政许可,不能在线下拓展个人商户;而条码支付等新兴模式拓展实体特约商户和个人商户,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政策约束,在商户准入门槛以及费率标准方面可自行掌控,监管标准的缺失易导致非公平竞争。

(二)线下刷卡手续费价格体系仍存套利空间

2016年实施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在标准价格商户之外,仍然保留了公益类、优惠类和特殊计费类等非标准价格商户(以下简称“非标商户”),虽然对非标商户实行现场注册并采取白名单方式,但是客观上仍然存在一定套利空间,部分收单机构通过“大商户模式”甚至系统化变造交易的方式将标准商户变造非标商户获取不当利益。部分机构仍然利用优惠类、公益类和特殊计费标识进行套码,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

部分商业银行采取成本价模式拓展优质商户。商业银行因其发卡行优势,在收单市场比支付机构有优势,部分银行在部分地区甚至以收单成本价或者本行贷记卡封顶(房汽、批发分别采取60元、20元封顶)等低价方式大力拓展优质商户,或通过本代本手续费免收或者费用返还等方式大力拓展石化、保险等行业商户,导致支付机构以持续手续费补贴方式维持合作关系,形成恶性竞争。

(三)条码支付业务以低成本优势冲击传统收单业务

目前银行卡收单市场对线下实行政府指导价模式,线上实行市场化定价,仍然存在套利空间。部分收单机构利用线上成本优势发展实体商户导致传统收单机构商户流失。

传统线下收单业务与条码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之间存在套利空间。对于传统线下收单业务,监管部门规定对发卡行服务费和清算机构网络服务费实行上限管理,按照银联制定的价格标准,两项费用均按照上限进行扣收,借记卡发卡行服务费费率为0.35%,封顶13元,贷记卡发卡行服务费费率为0.45%且不封顶;对于条码支付等创新支付业务目前未有明确监管要求或行业标准,由发卡银行、收单机构两两协商确定发卡行服务费费率,部分议价能力较强的支付机构跟大部分发卡行议定的发卡行服务费费率在0.1%左右,其向收单机构或代理商收取的费率在0.2%-0.25%左右,其直接拓展的部分商户初期甚至实行零费率模式,显著低于线下刷卡交易成本。部分银行受条码支付业务冲击,商户流失较为严重,创新产品推广阻力较大。

(四)新型支付业务亟待规范管理

一是部分聚合支付服务商凭借自身掌握的商户资源与商业银行、收单机构开展竞争合作。部分聚合技术服务商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私自转接交易信息、截留存储商户信息等问题,涉嫌从事交易处理、资金结算等收单核心业务。二是对于条码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缺乏引导管理,各收单机构在商户准入、限额管理、交易监控、商户巡检方面做法各异,风险管控水平参差不齐,形成不同程度的风险暴露。三是新型支付业务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机制和损失赔付机制,收单市场业务创新集中在移动设备及APP端的应用,支付业务的信息安全及交易安全容易受到攻击,是否具有完善的小额免密支付保障机制、风险投诉处理机制、保险保障机制、系统实时风险控制模型是处理未来线上支付业务风险的关键。

相关建议

综合分析收单机构反馈的调研内容,各家机构分别提出了自身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风险和问题。协会认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收单市场整体向好的趋势逐渐形成,部分收单机构依靠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了服务水平,促进了商户的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双赢局面,收单市场的活力在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之后得到了释放。收单机构需要适应市场化机制带来的挑战,通过向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场景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自身实力。与此同时,仍然有部分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并适时推动解决。

(一)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收单市场政策环境

在收单市场监管政策方面,建议下一步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有关政策,统一不同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监管尺度和标准,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在小微商户准入和资质审核方面,建议出台行业指引或监管细则,明确小微商户、个人商户的准入条件以及结算账户管理要求,适时修订《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发展实际和业务需要,补充完善管理内容,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线上线下收单市场价格体系

在价格体系方面,条码支付等低成本收单方式迅速抢占线下市场,部分商业银行凭借同时从事发卡、收单两项业务的优势以较低价格营销优质商户,激活收单市场活力,但同时,对单一从事收单业务的收单机构带来较大压力,对于收单机构创新产品推广也形成一定阻力。建议一是通过窗口指导或行业协商等方式引导市场机构合理定价,理顺条码支付等新型支付业务的价格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杜绝大型互联网支付机构对于线下收单机构的“降维攻击”;二是在过渡期满两年后,按时取消对于线下优惠类商户的特殊价格,统一各行业费率,减少套利空间。

(三)加强对于聚合支付等创新业务的引导和管理

目前监管机构明确将“聚合技术服务商”作为收单外包服务机构进行管理,禁止从事收单核心业务,但是允许其与收单机构传输交易信息。而且由于聚合支付业务处理过程涉及收单机构、商业银行、“发码机构”、发卡银行等多个角色,交易信息传递环节多,交易报文内容不规范。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对于聚合支付、条码支付等创新支付业务的风险防范要求,指导收单机构在商户准入、交易限额、交易监控、商户巡检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强化身份认证环节技术应用,通过利用双因素认证、生物识别等手段提高客户身份验证的安全标准。二是建议推动建立聚合支付模式下的信息传递的统一性、规范性,以便聚合支付业务各环节能够有效监控交易的真实性,共同防范业务风险,推动建设良好的支付生态环境。

(四)加强行业风险信息共享,推进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在收单业务风险防控中的运用

一是加强行业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推进各行业风险信息数据库对于收单机构的开放程度,适时向资质较好的支付机构开放征信系统的查询权限,推进不同风险信息数据库的整合,减少市场主体的开发和对接成本;建议加强行业风险信息交流,充分发挥支付清算协会风险事件协查管理系统效用,推动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在风险初显时及时进行止损,尤其在发现商户参与合谋做案时应加强收单机构和发卡机构的沟通和相关信息的排查和确认。

二是通过出台行业标准、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在收单业务风险防控中的运用。借助大数据方法,梳理内外部客户数据,综合分析客户行业、经营行为、交易特征、构建客户画像,不断优化完善风险监测模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行业风险防控水平。推动收单机构通过业务、技术创新防控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如,对于大额或可疑交易向消费者采取人脸识别、指纹、眼纹验证等生物验证措施。

(五)加大对于违规行为和无证经营机构监管整治力度

在监管加码和处罚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大部分支付机构更加注重业务开展的合法合规能力建设。部分商业银行经过行内规范和整顿工作后,线下收单商户数相比年初下降近五成,规范了业务发展,降低了业务风险;部分收单机构经过清理整顿,取消了与所有外包服务机构的合作,通过自营方式发展特约商户。但是仍然有部分收单机构在利益驱使下,通过套码、系统化变造交易等手段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甚至放任外包服务机构从事收单核心业务。一是建议加大对于违规收单机构的惩戒力度,同时联合工商部门清理从事支付业务的无牌机构;二是针对仍有收单机构大量申请本身不符合条件的优惠费率商户,建议中国银联加强对于优惠类商户的入网审核和持续监测,建立健全后续定期淘汰抽查机制。

注释:

1.另外1家机构仅从事网络支付业务。

2.数据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行业统计分析系统。

3.以目前向协会行业信息统计分析系统报送银行卡收单业务数据的110家支付机构和72家银行数据为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持续提升收单服务水平

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我国支付服务市场发展迅速、创新活跃,支付服务呈现多元化、智能化、线下和线上融合发展趋势,为各类实体和网络特约商户(以下统称特约商户)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部分收单机构或聚合支付服务商创新开展“聚合支付”服务,为特约商户提供了融合多个支付渠道,一站式资金结算和对账的技术解决方案,满足了特约商户对减低系统投入和运营成本,提供资金结算和财务对账效率的实际需求。但部分聚合技术服务商涉嫌无证从事支付结算业务,扰乱了市场秩序,需要加以规范。为引导收单机构持续提升特约商户服务水平,规范和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收单机构服务创新,持续改善特约商户支付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

(一)积极开展服务创新,鼓励收单机构根据特约商户实际经营需求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在提供支付、结算、对账、差错争议处理等基本收单服务的基础上,融合商户会员管理、营销活动管理、库存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挖掘等个性化增值服务,精耕细作,为特约商户的经营活动定制综合支付解决方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助力特约商户经营发展。

(二)不断提高支付效率和支付体验,鼓励收单为特约商户提供“聚合支付”服务。即收单机构运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集成银行卡支付和基于近场通信、远程通信、图像识别等技术的互联网、移动支付方式,对采用不同交互方式、具有不同支付功能或者对应不同支付服务品牌的多个支付渠道统一实施系统对接和技术整合,并为特约商户提供一点式接入和一站式资金结算、对账服务,有效降低特约商户系统投入和运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支付方式,提供特约商户支付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推动支付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三)充分保障特约商户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支持收单机构和特约商户平等协商服务价格,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收单机构的创新能力,促进收单服务市场良性竞争。收单机构应通过协议约定并督促特约商户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使用各种支付方式的消费者均享受一致性公平待遇,不得向使用特定支付方式的消费者转移或变相转嫁收单机构收取的服务费,不得无理拒绝消费者使用已经开通的支付方式。

二、加强特约商户和外包服务机构管理,强化收单机构管理责任

(一)切实履行特约商户管理责任,收单机构为特约商户提供银行卡支付或者基于近场通信、远程通信、图像识别等技术的互联网、移动支付方式的,对特约商户的拓展和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均应执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第9号发布)相关规定。收单机构应当按规定严格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加强特约商户资质审核,健全业务和风险管理措施。

(二)严格规范聚合支付服务商业务合作,收单机构和聚合支付服务商等外包服务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应当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管理的通知》(银发{}199号)相关规定。收单机构应当对聚合支付服务商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并审慎选择合作机构,通过协议禁止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业务转 让或转包。严禁收单机构将特约商户资质审核、受理协议签订、资金结算、收单 业务交易处理、风险监测、受理终端(网络支付接口)主密钥生成和管理、差错 和争议处理工作交由聚合技术服务商办理。严禁聚合技术服务商以任何形式截留 特约商户结算资金,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特约商户资金结算。

(三)持续强化“聚合支付”外包服务商风险管理。收单机构将“聚合支付”服 务外包给聚合技术服务商,并经过其业务系统与特约商户相互传输交易信息的, 应负责事先对其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技术标准符合性等进行全面评估, 确保其业务系统符合《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技术要求》(银发350号 文发布)。收单机构应严格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 的通知》(银发【2016】170号)相关要求,通过协议禁止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 止聚合技术服务商采集、留存特约商户和消费者的敏感信息,防止泄露特约商户 和消费者的身份、账户或交易信息。收单机构应持续强化风险监测,参照《网络 支付报文结构及要素技术规范(V1.0)》(银办发【2016】222号文发布),确保 特约商户名称、编码、类别和交易类型等各项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追 溯性以及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防止聚合技术服务商伪造 、篡改或隐匿交易信息。

三、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共同维护收单服务市场秩序

(一)健全特约商户和外包服务机构自律管理机制。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健全特 约商户信息共享机制、外包服务机构信息共享和评级管理机制,组织从事收单业 务的会员单位及时向相关信息共享系统报送和更新特约商户、外包服务机构信息 ,并结合共享信息和自律评价、自律检查结果对外包服务机构实行动态评级管理 ,会同会员单位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特约商户或外包服务机构发生风险事件的, 相关收单机构应按照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有关工作要求,根据风险事件性质、等级 等因素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二)完善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投诉举报奖励机制。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将银 行卡支付和各种基于近场通信、远程通信、图像识别等技术的互联网、移动支付 方式,统一纳入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投诉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 用。特约商户对使用特定支付方式的消费者采取歧视性措施、侵害消费者合法权 益,被多次投诉举报并经查实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应将其列入黑名单并予公布 ,各收单机构不得为其提供支付服务。

四、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上一篇:治愈失恋的经典句子下一篇:个人竞选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