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2024-06-24

小学数学思维习惯(通用9篇)

篇1: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五子棋与数学思维习惯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人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习惯是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的作用,是学生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学生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会学”。

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就在于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五子棋游戏则对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五子棋游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几点感受:

一、有助于形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孩子粗心是困扰家长和孩子的一个难题,许多家长经常问老师,孩子为什么这么粗心,有些时候做事明明可以做的很完美,可是粗心总是让人留了一些遗憾。特别在数学计算当中,粗心大意就尤为突出。小学生的粗心大意一般是由于思维品质发展的不成熟造成的。

比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人民币》单元中,根据价格牌上价格读出价格总是频频出错,“0.70元”他们通常会读成“7元”。二年级学生往往将“向左平移8格”当成“向右平移8格”。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后,在接下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时候,往往是不算面积而算周长,或者在书写面积单位的时候总是不加平方两字。再比如:把“+”看成“÷”,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

在五子棋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对方和自己横向、竖向和斜向的棋子,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学生凝神静气,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有助于养成静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心浮气躁,没有静下心来思考的习惯。比如:二年级学生在解答“果园里有6棵桃树,苹果树是桃树的8倍,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时,有的学生6*8=48(棵),答:苹果树和桃树一共有48棵。这就是由于学生没有静心思考,只看到了6棵和8倍,然后进行解答,却忽略了得出的结果只是苹果树的数量。在下五子棋时,让学生不仅要思考对方每走一步的作用与意义,还要思考自己每次落子的用意。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会考虑自己每做一步所得出的结果是什么意思,下一步该怎么做。从而形成了静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

所谓“多向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开放型思维方式。就拿一个十分浅显的数学问题来说吧:一张四方形桌面,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按通常的单向思维考虑,用减法计算:4-l=3,这是沿对角线锯开的情况。然而,剩四个角也是可能的,沿某顶角和其一条对边上的某点锯开,剩下的将是一个梯形平面。还有,剩五个角也是对的。再如:在一个梯形中画一条线段,会增加几个直角?答案就有可能是0个,1个,2个,3个,4个。如果学生不善于进行多向思维,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

而五子棋正好是一个多向思维的游戏活动。学生在下五子棋时,要观察多个方向的棋子走向,要思考每下一子的多种可能性,长期进行五子棋训练,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在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利用五子棋与数学思维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切实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积极有益的尝试。

篇2: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由不等式教学谈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届学生刚刚毕业,学校安排笔者接任新高二的数学课,一开始笔者认为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脱节是因为相互没有完全适应.但半个月以来,从其练习和作业中发现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如区间的表示中出现“(3,-∞)”;计算结果中出现“(α2+β2=-7)”;

作 者:王德贤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兰炼二中,730060 刊 名:上海中学数学 英文刊名:SCHOOL MATHEMATICS IN SHANGHAI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3: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对学生的反思习惯的培养中, 先培养学生的题后反思, 让学生知道题后反思的好处。在学生有了题后反思的初步能力后, 要求学生课后反思,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然后对学过的每一章进行章后小结。要求学生既要对基础性知识强化巩固, 又要有课堂相关知识的开拓与延伸, 把每一章的知识点, 易错点总结清楚, 采用较多的形式, 或者用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 逐渐尝试用图表、箭头、口诀等技巧编织知识网, 对知识进行加工, 提高概括能力。总结的知识结构条理要清楚, 进一步反思编题者的编题思路, 要考查的知识点和技巧, 这样不仅会成为解题高手也会成为编题高手, 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上网调查、查阅资料、搜集数据, 从中体验感悟,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这样做要比老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学生做要好得多。在学生做的不完善, 甚至错误的情况下, 绝对不轻易划错或否定, 而是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引发学生的新思考, 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教学中, 教师借助于例题进行教学, 用习题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初一一入学, 就加强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 尽可能做到所选的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要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 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学习。首先要思考是否有疏漏或错误的地方, 以免以后再起同类错误, 归纳该题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和数学知识, 思想方法及其内在联系, 以此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一下解题方法, 归纳一下解题技巧, 有利于牢固掌握这种方法, 培养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能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 发现规律和技巧,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反思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化理解, 增强变通能力, 扩大视野, 深化知识结构, 提高解题能力, 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反思的过程能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各种能力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 大胆创新。在灵活巩固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力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开发上下工夫, 注重加强学生知识潜能的开发, 以及对学生想象力、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知识、搜集信息,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反思可以为学生提供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 可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独特, 新颖, 简捷的解法, 可以寻求问题的多种解法, 使人的思维变通, 可以由特殊到一般, 这样举一反三,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创造和表现于这样的活动中, 并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 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 使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关键词:数学价值;数学思维习惯;习惯养成

中国分类号:G623.5

学数学的价值主要指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对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那么小学数学教育中必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初步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小学生在理性、客观中体验与研究,通过感受数学"冷而严肃的美",深层次地智力满足,来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 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学生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1、数学思维习惯贯彻人一生的思维活动。

习惯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上它是一种动力定型,在心理上它是一种内心需要,是人身心渴望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反映。数学思维习惯作为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形成的数学思维习惯很难改变,它将丰富、影响和贯彻人一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思维习惯同样"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2、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促进孩子的认知、构建以及情感与态度发展,乃至促进孩子的智商、情商的成长发育。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论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思想与经验;还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必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必然会养成一些数学思维习惯。反之如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深层次的智力满足感"后树立了信心,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以持续发动。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培养哪些数学思维习惯

1、独立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

现代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提倡"合作学习",而现实数学课堂涌现出大量的过分追求"观赏价值"的合作与讨论: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

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上来讲,我倒认为很多时间要学生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知识点也许要合作之下才完美完善,真的完美完善的知识比习惯更重要吗?毕竟独立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个性是创新的基石呀!

2、思而质疑与反叛的数学思维习惯。

从小学数学教育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对教材、老师、同辈的怀疑的思维习惯,因为怀疑就会更深思考,因为反叛就会研究极端化数学思想......总之,培养学生敢而乐质疑提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问题起着定向作用,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当然,质疑的前提要有思考的习惯。没有思考而随意生成的问题的习惯我不提倡。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随意猜想,教师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纵容数学中随意习惯的养成。

为刺激养成小学生怀疑思考独立创新的习惯,我极端地认为允许小学数学教材、数学老师有意或无意的"犯错"。也许正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教材的完美,数学教师的完善,或多或少地把学生从小应质疑的数学习惯给泯末了。

3、严谨而有条理地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研究问题时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有据,它反映了思维活动中的严谨和缜密程度。

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帮助学生及时养成书写条理清楚,多方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数学特有的思维习惯。

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思维习惯:应当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现在小学数学教学多从情景入手,我们应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学生去除当时的情景因素、个人因素、时间因素等,养成学生要概括、抽象出本质思维习惯。

其次是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多样化的思维习惯,同时又要有比较优化的数学思维习惯。

再次是养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类比联想的思维习惯。

三、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容易的事。小学生自觉性不强,自控意识和能力较低,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才能达到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的。根据良好思维习惯形成过程三阶段论(约束→适应→自然),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以情激趣促进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思考、由思考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

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才能在确定思维习惯养成的目标后,自觉地加以修正和约束,才能在觉得不舒服,甚至难以适应时靠自身意志的力量加以克服。

2、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切不可放弃过程谈什么养成数学思维习惯。

3、合理适度地要求学生养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明: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让学生通过努力实现后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励,这样才能有利于良好數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4、数学老师良好的思维习惯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儿童的习惯养成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因素中,习惯养成呈现动态相互消长的趋势。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小学生模仿形成数学思维习惯的重要范本。请小学数学同仁们花时间精力向其学生展现出良好思维习惯的一面。

5、从小事做起、具体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个"解"字、一个数的出现使用、一句话的叙述都能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思维严谨要从小事抓起(哪怕地球人都知道的"0除外"),数学思维习惯养成好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生的大事。

篇5: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其主动获取新知识,“会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尽管有些学习预习后获得知识是零星的、琐碎的或甚至不全面的,然而学生们听课时“脑中有谱,心中有底”,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听课学习,且特别关注自己预习时的疑问和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遵循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利用旧知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让小学生预习数学,尤其是中高年级,他们往往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预习,教师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疑问究竟在哪里,便于教师释疑、点拔、指导、教学切中要害。通过预习,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促使学生对课上教师传授的信息有效识别、理解、保持、提取。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篇6: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佚名说:“ 良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要重点培养以下习惯:

一、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数学课前预习要做到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课前想一想。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

课前练一练。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二、倾听的习惯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弯路,经过你有目标的艰苦奋斗,使你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目的地。”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礼仪,必须做好三到位,即:身体到位、眼神到位、情绪到位。“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获取所需知识;通过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来修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弥补自己思维中的不足,使自己的思想更趋完善、知识更加完整。让学生会听、善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1.培养学生专心去倾听。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应做到“专心、细心、虚心”。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倾听要求,首先要提出听的要求如:“在别人发言时请你看着他”、“想发言有补充需等别人说完后再说”、“别人讲解题时,你应做到眼睛看着题,耳朵听着题,脑子想着题”、“如果同学的回答让你满意,请你用眼睛看着他,对他笑一笑以示赞同”……有了这样细化的要求,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可以逐步养成。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思考这种语气要表现什么,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2.带着问题去倾听。在把别人的发言听清楚、听懂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别人发言,并且能把大家的发言进行归纳,想想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将他不完整的答案加以完善,你又有了什么更好的发现,使自己的答案更完美。学生掌握了倾听的方法,明白了该怎样去听、听什么,倾听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倾听的习惯便会逐步形成。

三、交流的习惯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在一节课中,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说的习惯。首先,我们在课堂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数学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为此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准确的话,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内容。

四、读题、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的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算理,反复说、说反复,个别说、集体说,一边做题一边说等等。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对知识进行提升,形成正确的计算理论,为学生的计算学习寻得依据,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有的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往往是因为粗心大意、马虎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口算题每节课必抓。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检查验算,确保计算正确。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适当的检查方法:一查抄题,二查竖式,三查计算,四查得数。列出这样的方法,检查时就不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有了方法可循,从而使得算后的检查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在正确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总之,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会学好数学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

一、“读”——细读教材,注意重点,标出不懂的问题。

二、“思”——思考方法,理解例题,抓住前后的联系。

三、“集”——收集信息,整理笔记,记录有关的知识

四、“议”——议论疑点,合作学习,交流疑惑的问题

五、“练”——训练习题,总结方法,检测预习的效果。

六、“补”——补习旧知,查漏补缺,巩固已学的知识

2、专心听讲的习惯

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

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3、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4、质疑问难的习惯

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5、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

①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

②数学概念应精读。

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

③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

6、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的作业习惯,首先要求要具体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

其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1)审题习惯。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求整体把握题意,逐词析义,以求审题准确无误。长期这样坚持,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2)验算习惯。培养学生验算习惯对于学生学好

数学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以强调,让学生知道验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养成解题验算习惯。

(3)总结习惯。学生学了某一类习题的解答方法,学完一个课时的内容,学完一个单元乃至全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总结一类习题的解题规律及方法,总结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小学毕业阶段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块”和知识的“线”进行概括、总结等。这种习惯一经养成,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知识要领,形成数学能力。

7、合作交流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①启做议练。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组织讨论,发表意见,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②点化自学。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学,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迁移运用,深化提高。

8、准确表达习惯的培养

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9、课外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后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多思的习惯,预习复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须天天布置预、复习作业,还要指点方法,经常检查完成的情况。

篇8: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关键词:数学学习,解题反思,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能力

“思之自得者真 ,习之纯熟者妙”.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如果缺乏解题反思, 那么他们的数学思维将不可能会有很好的提高,同时也很难再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更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品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要想得到优化与提高,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思考、再思考学生才易获取新知,解题思路、方法可得到拓宽与优化,知识也就得到了同化与迁移,并能提高学习效率和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解题反思的培养谈谈看法.

一、反思问题条件,提高思维整体性

平时学生在解数学题时,往往不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通常容易忽视其中的重要细节,没有充分考虑到条件中的深层含义,而造成最终的解题失误.

如学习了二次函数后,很多学生会出现下例中的错误.

例1:函数y=mx2+(2m+1)x+m+2与x轴有唯一交点 , 则

大多数学生的解法如下:因为函数与x轴有唯一交点,所以,所以m=1/4.

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的反思,学生容易发现自己漏解了,原因就是被问题的表面现象给“忽悠”了.大多学生第一印象就是把函数看成二次函数,因此只用“△=0”来解,却没考虑到当“m=0”时,此函数就为一次函数,此时函数与x轴也是只有唯一交点的,故正确答案是m=0或1/4.

例2:如图1,在Rt△ABC中,∠C=90°,AB=13cm,BC=12cm设P、Q分别为AB、AC上的动点,并分别从B、A两点同时出发沿BA方向和AC方向做匀速移动 , 当Q移动到C点时 ,P、Q同时停止移动,移动速度均为1cm/s,设P、Q移动的时间为t.求:当t为何值时,使△APQ的面积S最大,S的最大值是多少?

错解:如图1,过P作PD⊥AC于D点.

由题意可知:当P、Q移动的时间为ts时,则AQ=t,AP=13-t而△APD∽△ABC

∴函数S有最大值

∴当t=13/2时,△APQ的面积最大,

通过反思,学生能记住“当a>0时,函数y有最小值;当a<0时,函数y有最大值”.同时也能发现错误的原因:是忽略了题目中的条件“函数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因为可求出AC=5cm,所以P、Q移动时间t的取值范围是:0≤t≤5, 故t取不到13/2的值,根据a<0和对称轴t=13/2, 可知函数S的图像在对称轴的左边 ,且S随t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APQ的最大面积不是39/2cm2,而是当t=5时,△APQ的最大面积为240/13cm2.

通过以上反思训练,学生领悟到读题一定要仔细,要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要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得到教训.由于在解题中学生通常会出现审题上的漏洞,因此必须养成对题目条件的反思习惯,做到对问题条件的有效捕捉、提取和组合,才能更好地索取新知,提高思维的整体性.

二、反思解题过程,提高思维敏捷性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解题过程的关键就是要能从已知和未知中找到解题最佳途径.完成一道 题后 ,我们不能只做简单的检验和回顾, 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层面的观察、联想 和反思 ,对解题过 程进行分 析比较 ,找出最佳 解法,开拓学生 思路 ,培养学生 具有“从优 ”、“从快”的解 题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能在变换与化归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3(2015年福建南平市质检卷第10题):如图2,线段AB=10, 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滑动 (滑动过程中线段AB的长保持不变 ),⊙O与线段AB相切于C点.求当点A横坐标为多少时,⊙O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在解答此题时,我发现大多学生都会想到当⊙O的半径OC最长时 ,⊙O的面积最大 .这时就会设A点的横坐标为x(x>0),根据Rt△ABO可求得

再由ΔAOC∽ΔABO就可得 :,即 :

,∴当x2=50时 ,OC2的最大值为25,

时,⊙O的面积最大,

此解法虽比较直接, 却也灵活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二次函数最值求法.

但在试卷讲评时, 我就引导学生对本题题目特征及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并提出:“圆周上的点到定直径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引导学生能否换个思路求解.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本题看似线段AB在动,而在解题中实际可看成线段AB不动,而是点O在动,点O的运动轨迹就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如图3),所以OC最大值就是半圆的半径5,

此时△AO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又因为x>0,

所以当点A横坐标为时,⊙O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25π.

通过此题的解题过程反思,引导学生再次认真审题、思考后, 对题目的条件、结论能更深入地理解, 特别是本题中由“线”动到“点”动的思维变化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 ,促使学生解题思路得到巧妙变化,使各种解题技能、技巧与方法得到相互渗透,解题过程得到优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培养,解题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反思解题规律,提高思维深刻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举的例题或练习一般都会是一种类型题的代表,解题方法往往都会有其规律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选的例题或练习都要精挑细选, 并在例题或练习得到解决后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规律的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普遍适用性规律,并对今后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从而提高解决问题思维的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学习二次根式化简时,我就让学生做了如下判断题.

例4: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学生通过运算,很快就得到第(1)、(3)、(4)题成立,第(2)题不成立.

这时我就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式的构造,反思、探索各小题的解题规律,并向学生提出:请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第(1)(3)(4)小题的运算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能得出一般式:(n为大于1的整数 ).

让学生透过问题表象,洞察其本质,对解题规律反思,能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归纳,得出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反思题目特征,提高思维创造性

阿西莫夫说“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而对题目特征的反思,将能够对题目进行逐步引申、变式和推广,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挖掘、拓展出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另辟蹊径,会有求变、奇异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与应变能力.

如在中考复习时,我给学生显示如下例题.

例5(2013年福建南平市中考卷第25题 ):如图4,在矩形ABCD中 ,点E在BC边上 ,过E作EF⊥AC于F,G为线段AE的中点,连接BF、FG、GB.设

(1)证明 :△BGF是等腰三角形 ;

(2)当k为何值时 ,△BGF是等边三角形 ?

(3)我们知道 :在一个三角形中 ,等边所对的角相等 ;反过来,等角所对的边也相等.事实上,在一个三角形中,较大的边所对的角也较大;反之也成立.利用上述结论,探究:当△BGF分别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时,k的取值范围.

在学生求解原题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对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互换,或使图形发生变化,让学生在条件或图形的变化中观察、发现其中隐含的不变量,从中找出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变式一: 如图4, 原题中的条件只是把“EF⊥AC”改为“△BGF是等腰三角形”,而其他条件均不变.结论改为如下 :

(1) 求证 :EF⊥AC ( 或EF与AC有何位置关系 ? 并说明理由);

(2)当k=1时 ,判断△BGF是什么三角形 ?当k=时 ,△BGF又是什么三角形? 并说明理由.

变式二:如图5,已知AB⊥BE于B,EF⊥AF于F,G为AE中点.

(1)求证 :A、E、B、F四点在同一个圆上.

(2) 若EB、AF的延长交于C点 , 且AB=BC, 则判断BG与FG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变式三:如图6,在△AEC中,AB、EF分别是EC、AC边上的高,G为AE边的中点,连接BF、FG、GB.设,仍然证原题中的三个结论.

变式四:如图7,已知AE是⊙G的直径,B、F是⊙G上的任意两点,且在AE同侧,连接AF、BE,AF交BE于C点.

(1)若∠ACB=30°时,∠BGF=___°;若∠ACB=45°时,∠BGF=___°;若∠ACB=60°时 ,∠BGF=___°.

(2)如图8:若B、F在直径AE两侧 ,其他条件均不变 ,则 (1)中的结论是否均成立? 并选择其一说明理由.

这组变式题,证明思路均来源于课本的例题、习题,但通过对原题的条件和图形进行适当的变形和引申,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并能体现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并重的解题思路.本题以合情推理开始,渗透探究意识自始至终,引导我们从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让学生能积极探求、大胆猜想深入挖掘,同时引导教学由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

五、结语

篇9:小学数学思维习惯

关键词:奠定基础;思维深刻;思维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1-01

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培养的课程,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会触类旁通,才会举一反三和进行类比、对比。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思维,他们学习数学就变成了笨学。“笨学”,学生不会有丝毫的进步和取得相应的成绩,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思维方式,做到思考独到、有条理、有顺序。

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增加思维奠定基础

数学是一门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小学生年龄较小,让其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道理,单靠老师的硬灌,会感到乏味,甚至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还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系统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培养兴趣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用成语、熟语、谚语、谜语、歇后语、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诱发兴趣;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兴趣;精心设疑,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兴趣和延伸拓宽,增强兴趣。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四步曲”来完成:一找关键句,即找出表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句子;二确定单位“1”,即找出关键句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三写关系式,写出“单位‘1的量×分率=另一个量”这样的乘法式子;四列式并计算出结果。总之,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让他们感到学习充满乐趣,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人也越来越聪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教学的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来自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对非本质属性的排除。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思维方式,如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学会运用归一思想量出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还可以进行情节叙述的变式如“甲筐水果比乙筐多10千克”可以变为:①乙筐再填上10千克和甲筐一样多。② 甲筐去掉10千克和乙筐同样多。③甲筐给乙筐5千克后,甲乙两筐同样多。④甲筐给乙筐4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多2千克⑤甲筐给乙筐6千克后,则比乙筐还少2千克等。此外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既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解题思维深刻性的重要策略。如教学分数基本应用题“面粉有40千克,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大米有多少千克?”在让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后,可以把第二个条件“大米的重量是面粉的3/4”改为① “是大米重量的3/4”②“大米重量比面粉多3/4”③“比大米重量少3/4”④“大米重量比面粉重量的3/4还少3千克”等,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提高解题水平,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又如在低年级教学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时,可以安排如下习题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1、我家种了2行树,一行6棵,一行4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2、我家种了2行树,第一行6棵,第二行也是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树?通过分析判断第一题用加法计算,“2行”是多余条件,干扰学生,要学会选择条件进行解题,第二题除了“2行”是多余条件,还要帮助学生从过去的加法算式中跳出来,运用新学的乘法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教师均需加以保护。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课时,教材介绍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pr2。此时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圆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还能转化成其它学过的图形吗?通过学习小组的不断操作、反复验证,学生们发现:①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下底之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直径(即2r);②还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高相当于半径的4倍(即4r)。再如计算《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结合实物演示,让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思考:①根据公式S=pr2计算一个底面积,②用一个底面积乘2得到两个底面积之和,③根据公式S=ch计算侧面积,④把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相加即是这个圆柱的表面积。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幼儿园托班学期计划范文下一篇:最新青春演讲稿:为青春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