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上习惯培养

2024-06-19

小学数学课上习惯培养(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课上习惯培养 篇1

一、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 做好课前预习. 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教师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读书,从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些大致的了解,有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如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 在讲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可以让每组的组长统计好本组成员的身高数据,并在新课前展示一下本组的统计成果.

其次,上课认真听讲. 传统意义上的认真听讲,仅仅指的是认真听老师的讲授, 上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注意力要集中,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和见解,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认真完成作业. 这里的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包括写作业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如数学符号的书写是否规范,是否能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不要跟同学对答案,等等. 而这些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会在课后的作业完成过程中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过程当中, 机械式的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创新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学习的目的更在于方法的获得, 笔者认为创新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质疑.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产生疑问,这是创新学习习惯培养的前提. 只有产生质疑, 才会在脑海里萌生出不一样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问题是探究的先导,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要注重这一方面的引导,积极创设情境,教会学生如何适时地质疑.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我曾经把123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 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 ”“这里面有什么奥秘? ”通过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才能推动学生充满动力地去学习新知识.

其次,注重实践.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但是学习数学主要还是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低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借助形象材料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内容的设置,最好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学生获取和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正方形边的长度和长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 这个问题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是很难表述的,可以通过手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制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一边观察一边讨论, 从而总结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经常开展一些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活动, 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 “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创新元素的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联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猜想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等,帮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度. 例如, 教师可以这样循循善诱的提问:“你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 ”“你还能联想到哪些知识? ”“能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通过这些引导性的言语和提问方式,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不怕出现错误,不管对错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三、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树立团队意识,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创新的观点. 在数学课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以及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要多鼓励和支持, 并且适时引导,学生在这种积极的环境氛围下,养成一种合作学习的习惯. 例如,我曾经在班级内设立过几个学习小组, 简单的题目独立完成, 疑难问题则通过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并且在第二天的课堂中,选出组内的代表展示一下合作讨论的成果,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合作性学习.

课堂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2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而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获得知识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学习习惯是指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和潜移默化陶冶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自动重复的学习行为、心理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从而获得优质效果。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中,我总结了“倾听、质疑、想象、思考”几步,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倾听习惯是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的开始。

我刚教三年级时,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深深打动了我,而他们的“没有规矩”着实让教惯六学生的我有了束手无策的慌张。课堂上,孩子们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令我欣喜令我忧。小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课堂上“我、我、我„„”的叫声是不绝于耳,然而班级授课,能站起来说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在听。同学们都在听、都爱听吗?我深知倾听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课”,他更多的是听后的思索。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活而不乱。同时,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可八九岁的孩子刚刚放下玩具,就背上书包。他们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我们用强制性的手段使其听课,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一堂课下来学生又苦又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成为他们入门的第一课。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苏霍姆林说过:“儿童运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 可以这样说儿童倾听习惯能否尽早养成,关键在老师。全彩版的新教材已经深深吸引孩子的眼球。如果老师进一步加以演绎: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的语言,现代教学媒体活灵活现的演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陪伴左右,故事化的课堂,游戏的课堂„„听讲肯定会成为孩子们的最爱!认真倾听成为享受!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和《爬天都峰》时,我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小兴安岭四季美丽的画面和天都峰陡峭、险峻的画面,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听讲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我发现现在的低年级学生大都是听故事长大的,爱听故事是孩子们共同的兴趣。于是,我把自己看到的这样一个故事讲给学生听。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就不能再

喝妈妈的奶,要自己去找东西吃了。” 小猫惶恐地问妈妈:“妈妈,那我应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个忙,把香肠、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看到一个妇人教训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保持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听别人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它们:“仔细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不但吸引了同学们的听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都自觉争做“小猫”,上课举手时“舍我其谁”的心态得到有效纠正,别人说时“半路抢话”、个体发言时“惟我独尊”的现象得到扭转,确实令人振奋。2.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这群“小麻雀”来说,有话却要憋着简直太难了,小组合作往往是热热闹闹、你争我抢但谁也没听见什么,收效甚微!于是我先采取了二人组: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倾听的收获,逐渐学会倾听。进而发展为四人组:交流时由组长指挥,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同时,根据儿童好胜心强的特点,将组间竞争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认真倾听的积极性。

二、质疑习惯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但不容置疑的现实却是,天性好问的孩子到了老师面前总是怯怯的。“怕老师”成了每个孩子的共性。因而,首先我创设“爱”的气氛,教师的微笑是学生的春天。课堂上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然后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号召全班学生向经常提问题的学生学习,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好。例如:在每讲一篇课文前,我都会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完课题,你想要知道哪些问题?请提出来。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想知道课文内容的欲望,接下来,他们就能够认真的读书。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并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三、想象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源泉。

1、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三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三、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燕子专列》一课非常感人,尤其是小贝蒂救助燕子的情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贝蒂的伟大,我让学生想象贝蒂在寻找雪地里冻僵的燕子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四、思考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小学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审题;习惯

一、学生审题习惯欠缺的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现在新课程的教材,特别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情景的素材供学生学习。特别是低年级,题目的呈现大多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对学生审题时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选择能力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对教师把握、呈现教材的能力、技巧提出了考验。到了高年级,题目总是以极其多的信息含量并外加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分析和提炼能力,选择合适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2、主观的因素。

(1)教师方面。①态度。不少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养成培养不够重视。无论是平时的教学活动,还是公开课甚至是较有规模的观摩课上,教师们出示题目后,有的是自己读一遍题,就让学生开始解答,这时部分学生是根本不明白题目的要求,因为学生的语速跟不上成人的,更不用说在教师读一遍的情况下能理解题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不认真审题的习惯。

②方法。在审题习惯培养上,即使两个教师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但有时学生反应出的情况也有差异,这往往是教师训练方法的不同引起的结果。

(2)学生方面。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尽管老师平时很重视,经常强调,但是学生本身不配合,导致的结果也将不近人意。②方法。审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做记号的方法,或者其他一些引起自己注意的好的手段。不同的学生养成这个习惯的途径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对于题目直接采取一扫而过的方法,根本没有做到认真仔细的精读。

二、培养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笔者采用的审题三步走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审题习惯。

第一步:初读选信息。

很多学生拿到题目常见的状态是:轻描淡写的看一下,大概知道题目的要求,就急匆匆的下笔开始做了。有些甚至是用经验来判断这道题的要求,以前做过类似的,他就自以为的是这样做。很少有学生能认认真的把题目读完整再动手做,这跟孩子本身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一次作业中,有这么一道题:如果用x表示买苹果的数量,用y表示买梨的数量,那么买x千克苹果和y千克梨共需要( )元,旁边还用图的形式告诉学生苹果和梨的单价。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可是班級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是错误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关注到苹果和梨的单价,而是自己在改编题目。所以,在教学时每次练习前,都要求学生自己读一遍题目,学会从题目中选出有用的信息,做上相应的记号。长期坚持,相信总有一部分孩子能受到影响,养成细读题目的习惯。

第二步:指导学生把事情说清楚,即如何看图、读懂文字、读懂表格。

初读题目后,紧跟着不应该是做,而是把题目中的意思解释一下。用自己的语言或其他方式对题目进行解释,从而加深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有这么一道题:加工900个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a个,实际每天生产b个。(b>a)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完成”。很多孩子看了问题后马上动笔做,还没搞清楚它们的关系就开始做那结果一定不太理想。像这个题可以说“实际比计划快了几天”或“实际比计划少用了几天”。如果这样说过后,孩子自然明白到底是实际的天数多还是计划的多,搞清楚了列式计算也就没有问题了。

第三步:指导学生用逆推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总是显得比较迷茫,一遍题目读下来似乎没有捕捉到任何对他有启迪的信息,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找不到入口。如:小华买了4支铅笔和6张图画纸,共用去9.8元,每支铅笔0.8元,每张图画纸多少元?这个问题一般的学生读完后可能还没有头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建议学生从问题着手再倒回去看题目,求得是每张画纸的价格,那么必须要有画纸的总价和数量,再看画纸的数量是6,那么总价怎么求,画纸的总价必须用铅笔盒画纸的钱减去铅笔的花费,铅笔的花费需要铅笔的单价和数量,题目中是否有告诉我们。这样带着问题再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简单多了,而且更多孩子能有条理的解决好这个问题。经常性的引导孩子用逆推的方法,带着问题找信息,这样的审题更有效果。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小学阶段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之,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方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罗春华.培养审题习惯与审题思维提高审题能力

[2] 吴艳玲.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叙事案例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篇4

一、培养学生会听、听懂的习惯

学生听课就是要听懂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听要入耳, 听懂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这样, 教师就应激发学习兴趣, 精心创设一种既有趣生动, 又有吸引力的和谐课堂氛围.比如在教简单统计表一课时, 我就预先精心绘制几张统计图表 (绘制时做到比例适当, 书写工整, 色彩调和, 美丽大方) 贴在教室内, 供学生欣赏、评比.在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的听力时, 我经常作如下几种训练: (1) 教师口述题目让学生听算; (2) 教师口述应用题, 学生写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 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后让学困生复述一遍; (4) 教师讲到关键处让学生叙述 (重讲) , 等等.这类练习, 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听懂教师的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把所教的知识编成故事, 让学生学习, 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同学们排好队去做操, 小华前面有7名同学, 后面有5名同学, 这一队共有几名同学?许多同学不假思索地回答, 7+5=12 (名) .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将答案告诉他们, 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 13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 在鸭妈妈的带领下, 从河的一边游到另一边, 上岸以后, 鸭妈妈一数叫了起来, 不好丢了1只鸭子, 可它向前看看, 向后数数, 它的孩子并没有少, 真怪, 13只鸭子怎么会变成12只呢?”同学们哗然大笑, 鸭妈妈真糊涂, 它把自己给忘了.在笑声中, 部分同学恍然大悟:我也好糊涂, 怎么把小华忘了?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活跃了思维, 培养了兴趣, 积累了知识经验.

二、培养学生会看 (观察) 的习惯

培养学生会看平面图、立体图、表格、数据等能力.凡是通过学生自己看过、想过而获得的知识, 学生就会掌握得很牢固.教学要先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如板书、演示、图形、多媒体课件, 等等, 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 能够吸引学生观察的兴趣.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久而久之, 天长日久, 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观察比较, 作出判断, 就能把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三、培养学生养成开动脑筋想的习惯

想, 就是运用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和已经学过的知识, 去积极动脑思考, 及时完成老师的作业或提问.课堂教学老师每次发问, 人人都要积极想, 准备回答.如果不会回答对,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指导他们复述, 或是让他们说一说哪想不出来, 或是想到什么地方不会了.教师都要鼓励他们积极去想,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养成想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

听、看、想、说这四个方面, 要通过说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 要说就得去想.课上抓住学习的各个环节, 能促进学生多想, 要会想就要求认真听, 细心看.只有会说, 才能促进其他三会.学生说的时候, 要求说是怎样想的, 就是要学生知其然, 也要知其所以然.

五、培养学生会做

会做是指学生的作业做得正确, 会演示教具、学具, 会帮助学困生解题.俗话说,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数学教学不能忽视这一习惯的培养.例如, 教学简单的统计表时, 学生只会说出绘制的方法和步骤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统计图, 而且要求他们自己作出标准的、漂亮的统计图.

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

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利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 创设情境, 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的兴趣.古代学者陈献章说, “疑者, 觉悟之机也”, 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 适时运用比较来激疑, 使学生有疑可问.例如教有余数的除法中的 (13÷4=3……1) 的竖式计算时, 可以用表内除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自己归纳出:分数意义相同, 不同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没有完全分完, 没有余数是0.通过比较激疑, 不但能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同时又加强对学生求异的训练.

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只有审题时认真读题, 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 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出示题目后, 马上让学生齐读题目, 即问用什么方法计算, 又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等.给学生审题的时间, 让学生有“说”的时间和余地.首先训练学生对关键词、专用词的理解.例如, 应用题中常见的“一共、增加、减少”, “比……多”, “比……少……”等关键词语.这些词在应用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应用题的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发生密切联系, 同时也制约着解题方法的选择.除了分句文字的理解外, 我还重视画图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画图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篇5

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学习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会听、看、想、说的习惯。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因此,“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促进孩子多想、多说。要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孩子说的时候,要引导他说出是“怎样想的”,就是要求孩子知其然。如要训练孩子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图意,从书中的一幅图说出多种说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认真听“讲”的习惯。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认真审题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保障,而且能使孩子从小就具有做事细心、踏实的品性。具体做法有很多,如,父母先示范读题方法,孩子边指边读,强调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认真计算的习惯。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一个从小就能慎重对待计算的人,在以后的行事中就不会轻易犯下草率从事的错误。所以,家长要训练孩子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于孩子认真计算有进步的时候要给予鼓励表扬,及时树立自信心。

检验改错的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程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平时家长应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验题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强调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孩子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自信的学习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过自信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能使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在平时学习中教师要提倡孩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常使用“我认为”、“我的想法是”、“再让我来试一试”、“我还有更好的方法”等提出意见的方式,从而唤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在学习中也要善于联想、想象,敢于假设,任何创造都离不开这种思维习惯,从小掌握这种方法终身受益。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八 里 台 第 四 小 学

小学数学课上习惯培养 篇6

一、善于引导,培养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全,在判断事物上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耐心地倾听,不随便否定同学的发言,能够婉转地表达不同的见解。

我在课堂中提出了“课堂上要学会五心”。所谓五心,一是专心,就是善于去听,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同学的发言,都要善于倾听,要听得进去,听得明白。二是耐心,由于学生年龄小,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不等别人发言结束就要发言,这是不对的。三是细心,在善于听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别人发言的失误和不当,由此才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四是虚心,自己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争取不断地进步。五是用心,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并判断答案的对错。

二、调动兴趣,乐于倾听

对于小学生的年龄层次而言,让本性活泼的学生“枯燥”地听他人讲解,是很困难的。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关注和参与,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1.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这其实是学生这个年龄层次正常的心理需求。教师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上课的表现与自己所喜爱的老师相联系起来,喜欢哪个老师,就在那个老师的课堂上表现积极。所以,教师应当学会低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谈。可能教师一个关注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善意的微笑都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试想,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2.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教学应当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走进生活。如在教学“估算“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准备了很多黄豆,让他们自己随便抓抓,自己估一估,然后数一数、比一比,看看哪个同学估算得更准确。如此,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得开心,倾听的欲望就更强,学习的效果就更明显。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化

数学课堂不应是死水一潭,而应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我往往会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听欲望。比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装扮成木匠,让他们来修理椅子。在实际动手操作时,有的学生是成功的,有的学生是失败的;有的学生做得繁琐,有的学生做得简单。这时候,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斜着钉成三角形的椅子不会摇摆,而其他钉法的椅子修补后还是会摇摆呢?”“钉椅子”这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倾听别人的看法。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倾听的习惯

倾听他人发言,关注老师讲解,甚至是教师出示教具时,都要做到关注如一。当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时,应当学会以点头或者微笑的方式来肯定;当不同意同学的发言时,应当等同学发言结束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要善于激励倾听行为

高尔基曾说:“有一样东西,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它就是语言。”一个学会使用、善于使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言,并会运用多种多样的生动的肢体语言的教师,必然让学生产生共鸣。

1.小组比赛

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每个小组的分栏上写上六十分,并告诉学生比赛规则,说话、做小动作等扣分,发言积极、认真听讲加分。下课时,评出“最棒”“好”“一般”三个等级。我发现,在比赛中,学生都很认真地参与。每当我开始在小组名下写分数时,他们就开始互相提醒了。当某组获得“最棒”或“好”时,就会出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情景。我就继续激励他们:“比赛还没结束,只要大家都做好了 ,就有机会获胜。”

2.多样的激励话语

当学生对教师经常使用的几句表扬习以为常时,教师的表扬就激发不起他们倾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多样的口头激励话语。如:“你听得最认真,眼睛都会发亮!”“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好厉害啊!”“你懂得从他人观点中取其优点,完善自身不足,真棒!”……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鼓励他们,及时地表扬注意倾听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倾听者,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并适时地引导,就能逐步让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

(责编 杜 华)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听课习惯

可以说“听”是学生学习方法中的核心, 如何“听”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教师要求学生不讲话, 听老师或同学讲就行了, 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听”要思辨地听, “听”不代表自己的思维可以停止, “听”的过程也是自己内部分析、探索的过程, 只是不用言语表示出来而已。

“听”的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家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是培养学生听的习惯的前提。教师提的问题有吸引力、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自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在听的同时自发地开动脑筋。另外, 对于班级中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教师要格外照顾, 多给予发言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听”的价值 (同时也促使他们认真听积极听) , 教师同时要善于做出评价。如:“因为你的善于倾听, 使你的反应越来越灵敏。”“你养成了边听边思考的习惯, 所以你越来越聪明了。”“你不但认真听, 而且听得很仔细, 连别人话中一丁点的错误都能听出来, 真了不起!”……当然, 对于一些心不在学习上的孩子, 课前预先给予条件, 如:“如果你一节课能积极发言3次, 并且观点正确, 老师将奖励一张表扬卡。”等等。这样, 教师将“听”的要求分解为3个层次, 用不同的措施诱导学生养成“听”的习惯, 长期坚持, 还怕有学生不会倾听吗?

二、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习惯, 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促使数学教学事半功倍的途径之一。当然,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一朝一日所能达到的, 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引导和积累, 放手和鼓励。把问题抛给学生, 给学生探索的机会, 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做出有价值的评价等等, 都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逐渐养成思维习惯的有效措施。

首先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这是一节四年级上册第二、四单元的练习课。课上我设计了“判断正误”这个练习。

第一题: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能画无数条。

学生自行判断正误, 全班52人大约有四十几人认为正确。

师:咦, 平时我们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不是都只画1条嘛, 怎么会对呢?小李是吧。

小李 (认为错的学生之一) 点点头, 表示赞同。

其余学生满脸自信的神色:“不对不对。”

生1:因为没有规定所画平行线的位置, 所以可以画无数条。

说完跑到黑板前画了一幅示意图, 以补充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时认为错的几位学生恍然大悟。

第二题:过A点只能画一条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

学生自行判断正误, 全班同学都认为正确。

师 (故作奇怪) :咦, 刚才一题画无数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大家认为是对的, 这一题只能画一条怎么也是对的呢?

小李 (迫不及待地) :刚才没有规定平行线画的位置, 所以能画无数条, 而现在规定了只能过A点画平行线, 所以只能画一条。

其余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上述片段中,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辨中来, 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见, 任凭老师语言的“忽悠”, 他们坚信自己思维的结果。“因为没有规定所画平行线的位置, 所以可以画无数条。”铿锵有力的回答、炯炯有神的双眸, 告诉着老师“我们是学习的主人”。甚至, 最后一道判断题他们都不愿与老师为伍 (虽然真理掌握在老师手中) , 但无疑在矛盾面前, 学生的数学思想又上了一层楼。正是学生把自己当学习的主人, 他们追寻学习的方法, “虽然从题目上看这三条直线关系比较复杂, 但是只要画图就一清二楚了。”追究问题的所在, “怎么没想到呢?”甚至, 质疑结论的正确。学生智慧的飞扬, 凸显出数学的魅力;课堂 (也正如孩子们所说) , 成了“心灵的旅程”。

三、发言习惯

言语是学生思维的外壳, 只有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学生才会感觉到思维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随着年级的升高, 很多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发言。究其原因, 主要有:不会;害怕———怕发言错误, 引来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会, 但语言表达能力弱;会, 但不愿意发言。针对这些因素, 我采取下列措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跟学生声明, 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发言, 无论对错, 都是值得表扬的。从而在心理上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当然课上我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如有的学生发言错了, 我在指出他错误的同时, 表扬他思维的积极性, 感谢他给其他学生带来的启发。其次, 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示自己的疑问与建议, 对发言者做出高度评价:“陶宸的思维真周到, 老师怎么没想到呢?感谢陶宸为全班同学和老师提了个醒。”“王毅祯同学说的话居然就是我将要说的话!眼光和老师一样厉害!”“徐逸杰的回答非常精辟, 一下子就分析出了2个本质的错误。”……因此我班的学生有疑必问, 有想法必说, 在“众人言”中,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掀起学习的热潮。最后我鼓励学生发言可以“越轨”。

小学数学课上习惯培养 篇8

关键词:有效学习,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一、养成课前预习好习惯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说明不论做什么事, 事前做好准就能得到成功, 不然就会失败. 由此可见做好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课堂预习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先在上新课之前先将所要学的课文内容进行预习, 大致了解教师要上的内容, 并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等上课时认真听取教师讲解. 例如, 小学数学教师在上“用数学”一课时, 应事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并在习完上一节课时就将相关任务布置好, ( 1) 认真观察图片, 指出图片中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 2) 读懂图片中的要求, 并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提前预习课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大致认识与了解, 对课堂展开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生通过预习后还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谈论并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方式带动下, 学生对预习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培养专心听课习惯

听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若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的习惯, 将会大大减低课堂学习效率.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才能跟得上教师的讲课进度, 才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 而在培养小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时候, 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所教年级高低情况选择培养方式, 如针对三年级以上 ( 包括三年级) 的学生应培养其在课堂上做好一边听课一边做好相关笔记的习惯, 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应培养其在专心听课的同时还应学会思考. 例如, 小学数学教师在上“平均分”一课时, 教师可以由一个情景导入, 如, “知道大家都喜欢吃果冻, 刚好教师家里有100个美味的果冻想和学生一起分享, 可是教师不懂怎么样才能分得大家得到一样多的果冻, 现在由学生想想办法好不好?”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 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 又可以确保学生在接下来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积极提问的习惯

《汉书·陈遵传》中提到“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 ”, 可见质疑是学习知识的根本, 只有对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学生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要勇于提出, 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能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与求异思维. 例如, 小学数学教师在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课时时, 应使学生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其商为0, 这是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 另一种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 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 应用0来占位. 教师可以学生先分别计算804除以4和505除以5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商有几位数及其最高位是在哪一个位数上, 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商有什么相同点, 其又和除数有什么相同点,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 可以继续给几个数的除法计算, 如562除以4、612除以2, 让学生观察计算出来的商与上面计算的商有什么相同处, 这时候有些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这些数除得的商都是中间有0?”

教师便可以告知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商有0的除法, 然后再让学生计算804除以4和832除以4并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 随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而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最后总结出原因为“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 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 落下来没有意义, 所以不用落下来; 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 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 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 除以4商8个一, 所以要落下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篇9

关键词:勤奋与刻苦,思考与合作,发现与应用

一、培养学生勤奋努力和认真刻苦的好习惯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劳一分才。”勤奋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后天养成的。产生勤奋的原因有多种, 有的是心怀抱负和信念, 也有的是因为某种原因或在某些事情上受挫, 从而勤勉起来了。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是很关键的。一旦养成了不畏劳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品质, 无论我们干什么事, 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凡有作为的人, 无一不与勤奋的习惯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 只要勤于学习, 就会有成功的希望。所以, 我们应该勤勉地学习, 无论什么压力, 都要有勇气战胜它。

做任何事情, 只要是认真地去做了, 就没有不能做的事, 就没有做不到的事。在对待学习这件事上, 只要能够认真去做,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惰性。懒惰就像一剂慢性毒药, 让人丧失斗志, 日渐消沉。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所反映出来的那种懒惰的思想行为尤其令人担忧, 如, 上课听讲像听评书, 不动笔、不动脑、不做笔记;写作业、交作业拖拖拉拉;做题不抄题目、不写过程, 只有答案;念书有气无力……诸如此类的懒惰习惯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缺乏刻苦精神, 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对学习不感兴趣。长此以往, 这些学生就会离学习这个圈子越来越远, 意志也越来越消沉。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 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育家赞克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 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主观意识差, 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课堂上别人说什么, 他也跟着说什么, 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 在课堂中, 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 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学生提问时, 要多方考虑,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 鼓励他们多动脑筋, 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容易解决的题目, 则把机会留给“弱势群体”来回答, 哪怕他们只答对一点儿, 都要及时给予表扬,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 他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 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 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 善于搜集群体智慧是当今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 合作精神必须培养。怎样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使学生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 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工作和谐、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的理念, 养成交往的热情。 (3) 使学生具备合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有能力参与其事。总之, 与人合作成功的秘诀是:真心实意地尊重别人, 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本着这个思想, 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 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 在具体、形象的氛围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就是要学生善于观察。“观”是看的意思, “察”是想的意思, 看了不想, 不是真正的观察, 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良好的观察能力, 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更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达尔文曾自我评价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 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上及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 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让学生应用数学, 就是要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知识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会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要想把数学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 就要让学生把书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否则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片面的、无用的。要让学生牢记“边学习, 边实践”的道理, 使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 小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 他们的可塑性非常高。因此,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 只要从一年级起就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我相信一定能够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并使这些好习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10

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因此,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存在各种不良习惯。比如,在写作业时不能对所书写的内容进行规范,对数字及数学符号的书写不规范; 作图题没有规范的习惯,用钢笔作图,甚至不用尺子; 作业中粗心大意,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 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 没有良好的自我检查和纠错习惯,等等。综上所述,我认为让小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应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应当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人们修养形成的开始。小学生应当在上课期间认真听老师教课和提出问题,听同学发言并回答问题。在听的过程中让自己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多听、多想、多说。与此同时,老师应当在讲课期间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愿意主动去倾听。

加强学生倾听的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在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之上,学生不但要具备表达能力,还要养成倾听他人诉说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小学生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并让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这才是正确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带动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和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真谛。所以,老师的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在课堂上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够认真的去听讲,并对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说教,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学会倾听的同时,也学会了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和为人处事等。

二、学生做题习惯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学校都以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为主要,但减负与学习是不相同,也不矛盾的。通过做题和做作业,能够了解并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做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奠定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1. 作业安排应当适度且适量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偏小且缺乏常性,所以在留置作业时不宜过多,书写时间长会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排斥感,常此下去,学生对学习就会极度厌恶。所以,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作业的留置应当具有针对性的目地性,保证作业安排适度且学习目的明确。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使其逐渐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 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学习榜样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与老师的殷勤指导是分不开的。由于小学生的年纪都较小,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差,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以传授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内容,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分析等,正确的解决数学作业和老师的提问。并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大家学习的榜样,让学生都有机会可以成为这个榜样,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知识,一方面,是通过老师的讲授; 一方面,是通过阅读,而阅读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方法。小学生的一切思维和习惯就好比干净的画板,知识就好比各种颜色,画上什么样的颜色,画板上就将会反映出什么颜色。所以,在小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应当首先由选择教材着手。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纪和思维程度不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读物。低年纪的学生对字的认识较少,并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应当选择简单的数学图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逐渐将图片进行深化,发展到数学算式和文字叙述等。而中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能力,将阅读与老师讲授相结合,让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学习。高年级学生是阅读能力相关最强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学习,并根据阅读内容布置作业,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对教材中难点或重点的地方加强重视度,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答相关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与此同时,在数学教材阅读过程中,还应当对知识进行延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当选择一些积极的、正面的,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读物,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加深了解,丰富学生的数学整体知识面。

总而言之,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老师应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加强对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为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让学生逐渐形成这一良好习惯,并能够受益终身。

摘要: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以及认真阅读的习惯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际,以重视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阐述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挖掘学习的潜在能力,为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提供依据。

上一篇:监管规则下一篇:两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