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24-07-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共10篇)

篇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青海民族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好!我们是学校思政教研部《思修与法基》教研室,为了真实了解本学期《思修与法基》课的教学情况,开展这次调查活动,以期促进我校思政理论课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感谢同学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请真实回答下列问题,谢谢大家!授课教师评议时间学生基本信息:

专业民族籍贯性别

1.你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评价是()

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

2.平时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你是否认真看过教材()

A.认真看过B.有选择地看过C.从未看过

3.你认为目前所使用的思修与法基课教材具有适用性和可读性吗()

A.有B.有一些C.没有

4.你对开设《法基与思修》课的态度是()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D、无所谓

5.你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主要目的是()

A.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B.开阔视野C.拿学分,不学不行

6.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你是否有收获()

A.收获大B.没有收获C.有些收获

7.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你的收获是()

A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B.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明确了人生目标,促进了专业课学习D.其他

8.你认为《思修与法基》课应如何吸引学生()

A.更加深入的讲些思想和观点B.增加时事政治的比例C.授课形式多样

D.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阐述对某个问题的观点E.老师应分析国际时政

9.你最喜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

A.讲授B.讨论C.其他10.你对《思修与法基》课最满意的地方是()

A.授课形式B.老师渊博的知识B.与社会现实的结合D.没有满意的地方

11.入大学以来促使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A.学校管理导向B.专业知识的积累C.科学与人文知识的积累

D.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E.社会和校园实践活动F.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G.老师的影响

12.你认为《思修与法基》课的考试形式最好是()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以平时成绩而定D.不清楚

13.你进入大学后遇到困难,主要找谁解决()

A.辅导员或班主任B.父母C.同学D.老乡

E.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老师F.心理咨询老师

G.自己解决H.其他

14.在上《思修与法基》课时最让你困惑的是()

A、课程内容虽然重要,但实用性不强B、内容枯燥难懂

C、老师上课方式单一古板D、学生不感兴趣,听不进去E、没有困惑

15.你认为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课程的性质B、老师的理论修养和人格魅力

C、学生态度D、教学方法

16.据你观察,一般说来,思修与法基课缺课人数多,还是专业课缺课人数多()

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B.专业课C.其他17.你对《思修与法基》课老师的看法是()

A、为人师表,方法恰当,很受欢迎B、为人古板,虽没什么方法,但受敬重

C、上课枯燥,根本没方法,但受敬重D、不负责任,上课敷衍,比较反感

18.请简要写一下你对《思修与法基》课教学的建议。

篇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区内各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调查,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意见.

作 者:廖腾琼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 “”(5) 分类号:G6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  

篇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从学生对于其接受情况进行总结, 可以从中发现该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对于教材内容的评价, 认为内容太过抽象, 而且缺乏可读性的学生人数占有37.8%以上, 认为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的学生占有21%。从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上来看,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两门课程合并而成, 因此融合度会略显不足。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教学体系安排逻辑性不强, 缺乏知识的协调性, 而且不够系统化。从教材的专业性角度而言, 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普及性, 而不是专业性, 因此, 法律基础的专业性需要相对降低。针对于法律知识的难度接受程度而言, 超过21%的学生认为法律的内容概括性强, 而不够细化, 因此而使理解力降低。超过9%的学生认为, 法律知识的专业性过强, 导致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相融合, 是为了将两门课程形成一个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体, 但是将该教材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后, 就会感觉到要将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相互衔接出现了障碍, 超过5.8%的学生认为, 法律与道德知识的脱节导致很难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加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缺少理论知识结合实例的教学, 因此而导致语言表述模糊, 无法对学生形成吸引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两门课程的集合体, 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从教学目的而言, 需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按照新课标实施改革, 而依然是照本宣科,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因此而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模式单一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素质化教育发展, 并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关联。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 就要将原理知识向实践性转向, 相应地, 教学模式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实施多样化教学。虽然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丰富了教学形式, 但是建立单一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的, 因而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过于单调, 理论知识讲解乏味, 使整个课堂给人以压抑之感, 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的情绪。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 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用率, 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课堂中已经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但是, 从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替代黑板的作用。进入到大学阶段, 学生会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在大学阶段的教学, 要强化实用性教学。将教学内容高度浓缩, 运用课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适当地扩展, 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二) 做好课程设置改革, 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要将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范围扩大, 同时减少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 将延伸的内容以课件的方式呈现。法学是一个庞大知识体系, 将法律知识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 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 很难于在短短的几个课时的时间掌握法律基础教学内容。在课时的安排上, 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课时缩短到25%,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扩大到75%, 在法律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性研究, 将思想政治修养融入其中, 做到两门知识的有效结合。以便于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原理的基础上, 还可以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解决实际问题。法律意识是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培养的结果。当法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社会上传播, 并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 可以切实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法律观念,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结论

综上所述, 思想道德教育备受重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领域中, 由于其理论性较强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模式没有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实施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中, 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田安国, 徐光科.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2 (03) .

篇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军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军校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员增强军人职业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课程改革根据军校职业教育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教学板块、九个教学模块,创造性地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载体,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具体内容为: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针对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研究,提出并践行“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然后围绕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和完善研究,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符合军队院校的要求,又有独立特色,实现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改革

课程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计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和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各自两大部分;实践教学设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把军校学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落到实处并作为重点来考虑。在严格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愿意学”“想学”“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体思路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总体思路图

(2)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体现军人职业性。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军人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军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着眼于军校学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理念改革见图2。

图2 课程设计理念改革图

(3)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提出了“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军校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12345”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图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包含模块化教学法研究、项目教学法研究、案例研讨法研究、视频插播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法研究,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方法研究图

(2)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包含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研究、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交互技术手段使用研究等。

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军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生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具体见图5。

图5 教学内容模块图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改革

①提出并贯彻“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具体见图6。

图6 教学理念图

②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遵循军校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的“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员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见图7。

图7 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图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推行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提高学员的军人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09-05-25.

[2]徐效珠.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培养军事指挥人才[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7(4):47.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然后从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和军人职业能力问题。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军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军校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员增强军人职业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课程改革根据军校职业教育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教学板块、九个教学模块,创造性地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载体,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具体内容为: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针对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研究,提出并践行“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然后围绕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和完善研究,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符合军队院校的要求,又有独立特色,实现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改革

课程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计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和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各自两大部分;实践教学设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把军校学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落到实处并作为重点来考虑。在严格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愿意学”“想学”“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体思路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总体思路图

(2)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体现军人职业性。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军人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军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着眼于军校学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理念改革见图2。

图2 课程设计理念改革图

(3)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提出了“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军校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12345”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图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包含模块化教学法研究、项目教学法研究、案例研讨法研究、视频插播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法研究,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方法研究图

(2)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包含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研究、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交互技术手段使用研究等。

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军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生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具体见图5。

图5 教学内容模块图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改革

①提出并贯彻“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具体见图6。

图6 教学理念图

②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遵循军校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的“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员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见图7。

图7 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图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推行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提高学员的军人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09-05-25.

[2]徐效珠.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培养军事指挥人才[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7(4):47.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然后从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和军人职业能力问题。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军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军校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学员增强军人职业法制观念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课程改革根据军校职业教育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教学板块、九个教学模块,创造性地引进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实践为载体,设置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操作性。具体内容为:

一、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针对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研究,提出并践行“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然后围绕教学理念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形式的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补充和完善研究,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既符合军队院校的要求,又有独立特色,实现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课程设计改革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改革

课程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统一体;课堂教学设计又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设计和校外实践教学设计各自两大部分;实践教学设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来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始终把军校学员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落到实处并作为重点来考虑。在严格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愿意学”“想学”“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总体思路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总体思路图

(2)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体现军人职业性。推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军人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军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着眼于军校学员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理念改革见图2。

图2 课程设计理念改革图

(3)课程设计思路改革

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提出了“三个统一体”的实践教学原则,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统一,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统一,从而使军校学员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统一。“12345”课程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12345”课程教学体系图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包含模块化教学法研究、项目教学法研究、案例研讨法研究、视频插播教学法研究、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法研究,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方法研究图

(2)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研究包含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研究、远程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研究、交互技术手段使用研究等。

3.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选取改革

根据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完成军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以培养学员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确定了三大板块、九大实践专题的教学内容,体现与军校学员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在思想教育部分,我们强化对学员军人职业理想的培养;在道德教育部分,强化学员军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在法制教育部分,强化学生对军人职业法律和社会法律的遵守,具体见图5。

图5 教学内容模块图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改革

①提出并贯彻“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具体见图6。

图6 教学理念图

②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遵循军校学员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的“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员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体见图7。

图7 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图

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通过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推行了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施了“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培养军校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提高学员的军人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立峰.信息化与军校的历史使命[N].光明日报,2009-05-25.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

本文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道德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对其准确定位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娜 杨晓霞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52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课程定位   教学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1、角色定位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我是大学生”——主题演讲(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活动主题

角色定位

项目目标

使学生及时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明确自身形象、使命责任、成才目标的认识,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

项目任务

先以召开主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学生要完成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班级发言交流等任务。讨论题目是:1.“我是大学生,我该怎样做”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真正的大学生应该做什么?2.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哪些是大学生应该做的?哪些是大学生不应该做的?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讨论题目撰写500字演讲稿。2.发言稿中至少引用一句名人名言。3.演讲稿要独立完成,写自己的认识。

项目实施

每个同学都要围绕讨论主题,结合实际,深入思考,撰写500字演讲稿。题目是“我是大学生”。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讨论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并以关键词或短句的方式归纳本组同学的共同意见,将讨论结果写在纸板上。

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点评总结。

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摄影。

成果展示

由团支书、学习委员收齐每位同学的发言稿(电子版),配上图片和照片,制成电子书。优秀的发言稿打印后,出一期板报。

项目评价

根据每位同学的发言稿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大一新生,应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适应大学生活,迅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提高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克服“等、靠、拿”思想。

第二,努力学习,培养优良学风。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肩负历史责任,善于从身边小事做起,做文明的表率。

注意事项

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如学生干部,、有专长的学生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引导讨论、活动主持、摄影、电子书制作、板报展示等工作。

2、道德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道德实践活动(3课时)

设计依据

绪论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活动主题

道德实践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项目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外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或勤工助学等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活动、然后在班级汇报交流等任务。

项目要求

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上教学活动中,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可以是亲身做一件好事,也可以寻找好人好事。

2.写出本小组的的体会,传递正能量。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围绕主题,做一件崇德向善的事。

2.以8-10人左右为一组,选出组织者、记录人、发言人,把本组崇德向善的事情经过和体会记录下来,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制成PPT,图文并茂。3.各小组发言人在全班发言。4.教师点评总结。

5.讨论过程要安排同学进行摄影。

成果展示

由学习委员收齐各组的PPT交给任课教师。

项目评价

根据各组的PPT质量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 小结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途径。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第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锤炼高尚品格,可以为应对和解决走向社会、立业成家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承担背景布置、活动主持、摄影等工作。

3、普法实践活动方案: 方案名称

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知识竞赛(6课时)

设计依据

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活动主题

法制宣传

项目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同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理解并掌握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价值的认同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争做法治先锋。

项目任务

以法律知识、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为表现对象,围绕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项目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

项目实施

1.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到项目教学活动中,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生活、法治人物、法治事件。

2.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法律知识竞赛答题。3.老师点评总结。

成果展示

奖励: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

项目评价

根据每个同学的答题质量综合评定,记录一次平时成绩。

知识要点小结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抓手。

第二,树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权威,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第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平等的、统一的,要正确地享有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注意事项

1.项目任务的目标、要求以及评价标准要具体、明确,确保每个同学都明了活动的流程和自身要完成的任务。

2.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让他们来协助比赛现场的布置工作。

篇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13.10.16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教研室

本大纲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学习、成才的需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一、课程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服务并适时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帮助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第四、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第五、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四、实践教学基本内容及成绩评定办法(也适用于其它大一年级的公共理论课)实践项目一

[实践项目名称]:撰写一份《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

[实践目的] 推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旁听各种题材的讲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1、观感部分占10分,不少于500字。应当包括: 课外讲座基本信息:时间、地点、主讲人(2分)。讲座内容的概述(4分)。

听后的主要收获、对自己的启发、教育意义等(4分)。注意:一定要根据讲座内容和观点等谈自己的收获。

2、评析部分占10分:不少于1000字。具体可以对讲座内容(包括讲座选题、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讲人建议等方面)进行评论和分析。至少要对上述内容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进行评析。达到基本要求:评析条理清楚、说理充分,满分:6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同时列出课外阅读目录):占2分 在评析中能结合教材内容:占2分

(评析包括:赞同、不赞同、商榷、讨论等方面。但必须是针对讲座内容。)《校园讲座的观感与评析》总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二

[实践项目名称]:开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或社会公德意识方面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实践目的]: 通过本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和分析自身在思想品德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德表现,在观察、调查、分析中能明辨是非,升华道德情感,并养成良好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作业要求:

1、问卷式为主:有效问卷不少于50份;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附上有效问卷。

2、个案访谈式为主:个案访谈对象不少于5 人。

具体要求:作业提交时并提供访谈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访谈内容。成绩评定办法:总分20分:

1、调查设计、调查组织、调查资料记录和整理:10分。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拟定调查方案。可以分小组自行调查。根据提交的调查设计和调查的问卷、访谈记录等评分。

2、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10分)。《调查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实践项目三

[实践项目名称]:在校内外做志愿者的实践和体会。

[实践目的]:通过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使学生感受普通劳动者的人生价值,培养踏实、吃苦、敬业的品格。

[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在校内外做一次义工或其它类型的志愿者,并撰写一份《做一次志愿者的收获与思考》占20分,可以以个人或者以3-5名同学为一组(确定一名组长),讨论决定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服务内容(校园义务劳动、社区服务、街头宣传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张活动照片(5分)、一篇心得体会或感想(15分)。内容应包括本组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服务内容以及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实践和体会》字数要求:不少于1500字

五、有关说明和要求

(一)每次实践后的文字材料必须手写完成,打印无效;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1500字。

(二)统一用印有“上海海事大学”字样的稿纸书写,并请在作业的封面上注明: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篇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互动教学

了解学生是保证教育取得成功或有效教育的重要条件。然而, 如何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呢?对学生的了解, 必须要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之上。然而, 仅有互动也是不够的。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地处于与他人的互动之中, 但互动却并没有增进我们对他人的了解。互动必须要辅之以深入地研究以及在研究中所包含的了解的意向。而通过教学改革, 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线的教师, 不单单是给学生们传授知识, 我们更应该了解他们的心理, 明白他们的想法, 开导他们从多方面塑造人材, 我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他们沟通, 真正从心教起, 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

一、“一封家书”感恩教育实践教学

“一封家书”感恩教育选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展, 这门课程是大一新生入学后所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一封家书”感恩教育活动能够给大一新生搭建一个抒发感受、表达情感的平台, 牢牢抓住大学生新生入学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和良好时机。

(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自强, 然而很多时候却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善于表达对家人的感激和关爱。此次活动给了新生很大的鼓励, 让他们回归最质朴的方法, 畅所欲言, 把心中的思念充分流露出来, 向父母述说自己在大学的情况以及对父母、家庭的感恩。在表达的同时, 同学们也对自己的大学规划有了初步了解。

一封封书信, 字里行间充满了子女对父母的浓浓深情。在同学们所写的家书中, 姚同学的父亲是位有担当的硬汉, 他用自己坚强的臂膀撑起家, 在信中女儿视他为偶像, 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自小父母就在外打工的朱同学则向爷爷奶奶诉说了自己在大学的成长和收获, 细腻地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关爱。克楠同学则在信中对母亲说“你的皱纹是我无法偿还的借据, 你的背影是我无法释怀的风景”, 对自己过去让父母伤心的事情进行道歉。生物技术班的刘同学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感谢, 父亲在母亲多年病重的情况下, 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同时刘同学也在信中表达了对已经去世的母亲的怀念, “子欲养而亲不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封家书成了他向父亲表达感谢、追思母亲的最佳途径。世界上父母爱的形态千万种, 但都在共同诠释他们竭尽全力守护儿女成长的灼热之情。最简单的生活细节刻画出最真挚的深沉父爱母爱。这次活动让新生表达了尚未表达之情, 也拉近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

(二) 过程即目标

“过程就是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在生物技术2014班家庭美德的教学过程中, 方同学谈到家里至今还保存着自己小时候送给父母的一幅画, 尽管幼时的作品稚嫩且有错别字, 但依旧至今还被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而此时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要发言的神态立刻让笔者认识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来和同学们分享, 自己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最难忘, 楼同学说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给母亲炒年糕的事情, 因为不会炒所以不停地加水, 可这依旧不妨碍母亲不停地说好吃。而此刻笔者觉得是最好的时机来和同学们分享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这样一个选题, 在此时我们都能深深感到父母对我们要求真的不高, 能够自食其力能够做一个品德良好的人这应当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最高要求, 此时无需通过教师说教每个同学都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而正在此时范晓燕同学举手想和同学们分享爸爸发在微信上的一篇短文“养儿不累”, 在这篇文章中父亲描述了自孩子出生后、孩子成长过程中带给父母的快乐与喜悦, 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老师和同学们不禁泪流满面。

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学习方式转变

笔者对学生参与课程的要求;首先一定要认真准备;其次发言主题明确与课程内容有紧密联系;发言内容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并能够引人深思, 时间一般限定在5分钟左右。笔者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为青海大学2009级化工、环境和自动化班授课过程中, 2009级自动化班妥永龙同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人生观为例进行描述。

妥永龙同学为此次发言准备的非常充分, 在发言之前跟我交流过好几次, 刚开始发言稿是手写的, 后来发言时以PPT的形式展示。该同学发言的题目是“领悟生活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读圣训之心得”。该同学发言主题围绕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论语·为政》这段话展开。

这位同学在最后的小结中提出:“孔子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 越强调内心, 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 但我们必需明白在这从容和缓之前肯定要经历千锤百炼。水滴石穿, 木锯绳断皆非一日之功, 人生路要一步一印地走, 修养还得一点一滴地积累提升。希望我们每个人给世界留下的是一条优美的人生曲线。”

在这位同学发言的过程中, 同学们听得十分认真, 这位同学发言结束后,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发言同学认真准备的认可, 也表达了同学们对于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人生观的高度认可。通过此次同学参与课程教学, 既达到了课程计划的要求, 使同学们对于人生观有了正确认识, 同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就是同学们自觉地在课堂上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激发了同学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生命线”互动教学实践教学探索

互动教学第一步:下面一条线代表你的生命线, 起点是你的出生的时候, 终点是你自己预测的死亡年龄。在这条线上找到你今天所处的位置。在这个位置的左边, 写出你的过去两三件最成功的事情, 右边短距离线段表示未来职业生活, 写出你未来职业想要实现的愿望和达到的目标。 (10分钟)

在互动教学的第一步。每个同学都在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难得的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己人生目标、人生理想的宝贵时刻。

第二步:全班分成小组, 让小组成员自行填写, 10分钟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小组交流中, 每个人都绘出自己的生命线给其他人看, 边展示边说明, 注意自己与他人的内心感受。 (15分钟)

在互动教学的第二步, 笔者观察到几乎每个小组的同学们都在兴奋的和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想这些优秀的大学新生一定在此时此刻为自己的理想和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第三步:请同学代表谈谈自己的规划。 (15分钟)

这一步骤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分享的时刻。第一位发言的同学就谈到:“过去我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 ……”, 此时此刻, 笔者的心里蛮难受, 因为就世俗的标准让大学新生谈成功真的很难。但就在后来一位女同学发言中谈到:“我过去最成功的事情是我上高中时, 老师说我肯定跟不上班里的进度, 但是我努力后跟上了并且成功考入了青海大学, 入校后最成功的事情是我参加了几次面试, 并且我不紧张, 我觉得我是成功的……”, 此时此刻该是我和同学们交流的最好时刻了, 什么是成功, 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适合大学生吗?大学是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最好时间, 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去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有所收获就是成功, 就是应该值得骄傲的。当我说完这段话后, 我看到很多同学同意的表情, 我内心感到很高兴, 因为互动教学是最容易了解同学心声的时刻, 也是解决同学存在的困惑的最好时刻, 而往往互动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

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 大学教育的本质, 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 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 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 是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戴艳军, 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3]陈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篇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法 律基础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对于我国来讲,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久,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说《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典籍中包含了古人对于生命的一些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看法。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思考,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网瘾等现象频繁发生,意外伤害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重要因素,虐待小动物、对社会冷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现象也非常突出。甚至有的事件社会反响极大,影响非常恶劣,比如说近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伤熊事件,以及近年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课堂里都没有开设相应的生命教育的课程,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其要义不容辞承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由于所有的大学校园里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在思想理论课当中包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来讲,其要借助思政课这个载体和平台,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下面我们就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谈一下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

二、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生命教育目标合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生命教育自提出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生命教育活动的展开,大家普遍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要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升华。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让他们通过系统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帮助他们在错综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内在的包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但是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中蕴含着生命教育内容。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远航的风帆。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实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有意义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祖国给个人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条件,指明了方向。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强,人生目标就会越明确,更能较快地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对生活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树立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四,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第六章至第八章包含着大量基础的法律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充足的案例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的权威。在尊重法律权威内容中,尤其强调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健康权,了解非法侵害他人身体、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生命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接新方法研究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的相关专题、讲座或课堂讨论。

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缺憾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专题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讲座、组织课堂讨论、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途径,显然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实现方式。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自己感悟,在心灵的震撼和内心的熏陶中,激发他们珍重生命、提升生命的热情,激励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价值。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生命的伟大之处,从而激发实现人生价值的伟大志愿。

3.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以互联网、电视、报纸、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在带给我们便捷信息、时尚娱乐的同时,也为新时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大讨论,宣传自护自救节目和相关专业知识,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全社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4.以开放的视野看待生命教育,为生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同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新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也必将推动青少年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篇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课程号:107032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总学时:45

分:3 先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任课教师:政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教师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系列中的第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大学新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础。本课程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涵盖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推荐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10年第5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王永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备注:理论课

Introdu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urse Code:107032030

Course Name: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otal Hours:54

Credit:3 Pre-course:none

Object-Oriented: compulsory of undergraduate freshman Assessment methods:examination

Instructors: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olitical department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the first one amo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eries that set by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basic content and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are to comprehensively use the basic stand, viewpoint, method of Marxism;via the education on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as a basic content;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give reasonable and persuasive answers to the problems which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and concerning.Also to lay a solid basis for ideological and moral and legal cultivation to meet their needs to grow and develop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ir duties to becom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our socialist cause.The textbook of this course is formed by introduction, three thematic parts which have eight chapters and conclusion.It is covered with contents that suitable for college live and other materials that can help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to be a patriot, to obtain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ethics and legal concept and so on.This course requires students to focus on Marxism theory, to study and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morality and law, to value the reality practice and eventually achiev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behavior.Recommended books or reference book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 writing group of this book,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st edition, 2010 5th edition.“’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legal basis’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Reading”, XU Ru Lo, Yong-Liang Wang editor,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1st edition.Note: theory course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计划学时:周学时 3,总学时 51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

1、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上大学后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要求 教学难点: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第四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二、网络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应如何加强自律、遵守社会规范?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同时学习与恋爱婚姻有关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教学重点: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爱情与人生 教学难点: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2、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思考题:

1、为什么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

2、如何理解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和义务?

3、大学生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4、怎样理解爱情的本质?

5、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提高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重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教学难点:

1、权利与义务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3、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法律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5、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3、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

1、犯罪概述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如何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4、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学时:1

一、做“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

二、开拓视野、发奋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三、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四、课程复习总结;

上一篇:四月份团组织生活会记录总结下一篇:仓库进出库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