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环保产业特点

2024-05-19

东盟环保产业特点(精选6篇)

篇1:东盟环保产业特点

第九周“中国-东盟博览会,关注环保合作”

政治学习总结

班级:11旅游管理职师班 时间:2011年10月26日 地点:文星楼前草坪

主题:“中国-东盟博览会,关注环保合作” 形式:户外活动,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让 同学们对东盟博览会和环保合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我们在各种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出贡献。

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定于 2011年10月21日到26日在广西南宁举行,重点主题是“环保合作”。此前,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在永久举办城市南宁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为此,我班以东盟发展为主题,关注广西经济的发展途径与方向,多学习党团知识,为建设广西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0月26号,我班以抢答交流形式开展了这次班会,这次班会形式新鲜独特,使同学们对这次班会的开展充满激情。由402宿舍代表作为这次班会的主持,以有奖问答的形式开始了这次班会。同学们踊跃参加,积极回答有关东盟博览会的问题,当过自愿者的同学讲述了培训和上岗仪式的开展的感慨和他们对的志愿者工作的经验。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志愿者经验和她在两会一节期间的所见所闻,使同学们对东盟志愿者这项光荣的工作更加了解和喜爱,也对南宁“两会一节”,即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加了解。

在这次班会开展期间我们还进行了其它的活动,这次班会的开展形式及其内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开班会的形式,使班会更加有意义的进行,使同学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学习党的先进性知识,保持党的先进性。

篇2:东盟环保产业特点

一、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的基础与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指的是中国及其港澳台地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之间,在共同的区域经济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国际潮流要求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

从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环海洋与区域产业协作开发理论、区域联系理论、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角度分析,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从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趋势,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区域化、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区域化趋势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的国际区际环境良好;从目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态势,两大板块联合的.新进展,以及在21世纪初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的现实条件日趋成熟。

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系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中国与东盟处于亚太经济合作体系东端的桥头堡地位,促进该区域产业协作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对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东西方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性意义。除传统的印支半岛陆路通道外,更有价值的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天然纽带,南海在全球、亚太、东南亚及华南西南结合部等不同区域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区内各国和区外大国或国家集团致力争夺的宝域。南海南北纵跨17个纬度,东西横跨11个经度,面积3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渤海、黄海、东海的2.9倍,各类资源丰富。南海国家及地区的区域国土面积为14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8亿。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发展,谋求对该区域领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从目前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形势看,亚太地区经济、科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正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分工协作日趋明显,作为洲际桥梁与纽带的南海区域将成为21世纪亚太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中国应积极探索应付区域化集团化的对策,在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协作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中国与东盟各方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协作层面,推动各国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地缘、人缘、亲缘、血缘关系,该区域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东盟,不断加强内部协作,积极发展多层面经济合作,到上世纪末终于形成了大东盟格局。其中以泰国曼谷为中心,与印度支那及缅甸构成“黄金发展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泰国南部,马来西亚的柔佛洲、新加坡及印尼的巴淡岛,构成两个扇面的“成长三角区”。随着21世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世界范围内区域化、集团化经济发展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近年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产业合作。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文莱、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致力于亚太经济合作体系框架的构建,近几年与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频繁举行高层互访和高层次经济合作论坛会。各国政府、企业界、民间团体等不断增进交流,加强合作,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3.中国与东盟各方在南海的领海领土主权、市场竞争以及区域内部政治经济关系多元现象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只有通过区域产业协作和经济一体化途径,才能最终解决这些难点,实现地区稳定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由于中国与东盟各方的政治体制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区域的产业协作。该区域21世纪联合的主要空间在海洋,联合的主要产业是海洋产业。南海海域浩瀚,资源充足,海洋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共同开发南海的发展策略,并不意味中国放弃主权和国家利益,而是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国际形势及地区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的明智选择,它意味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允许周边各国和其他国家参与南海的开发与建设,允许各国在一定时期内拥有各自的经济利益。这一策略可以缓解南海区域的紧张局势,促进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南海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

篇3:东盟环保产业特点

中国政府与东盟10国于2004年11月29日在老挝万象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 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至2010年,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个东盟老成员国将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建成自由贸易区;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新成员国将享受多达5年的过渡期,至201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这标志着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税贸易壁垒将逐年减少,双方的贸易对话将体现在不断进步的技术性壁垒方面。因此,了解和掌握东盟国家技术标准的特点,研究东盟技术标准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探讨应对措施,有助于消除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障碍,减少贸易摩擦,帮助出口企业顺利开拓东盟市场,对促进中国-东盟贸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东盟国家技术标准的主要特点

1.1 东盟国家协调一致的标准少

为了消除包括标准、质量检测和技术法规等在贸易中的非关税障碍,推动各成员国之间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东盟各国共同成立了东盟标准和质量协商委员会(ASEAN 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and Quality,简称ACCSQ),负责协调和推动东盟国家之间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统一,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但由于东盟成立历史不长,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雄厚、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对于进口产品、设备的要求高;经济基础较差的国家没有能力按照统一的、高水平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迄今为止,ACCSQ选择成员国间贸易量较大的20类商品及蔬菜中杀虫剂最大残留量等建立统一标准约260份。此外,还签署了关于相互认证的框架协议,首先在药品、化妆品、电器、电子产品和通信设备上相互认证。

1.2 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标准水平差距很大

东盟10国除老挝外,其他9个国家都是WTO成员国,但东盟各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巨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100倍以上,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合作的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一致。因此,对技术标准管理的发展模式及理念也大不相同。其中一些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东盟国家越来越多地在其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半以上的标准都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菲律宾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工作方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国际标准的程序和方法相同,至今,产品标准局共制修订菲律宾国家标准4 870份。新加坡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也是东盟国家中市场化最成熟最彻底的国家,非常注重本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鼓励企业和政府部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约有80%的新加坡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有效地提高了新加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马来西亚的标准化政策是,将国际标准认同为国内标准,把相关国际组织提出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作为制定本国标准的起点,采用的标准体系和制修订程序都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认证论坛(IAF)等国际性组织所制定的有关准则。目前马来西亚共制定国家标准(MS)4 100多项,约55%的国家标准直接采用或参照ISO和IEC标准。通过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本国产品质量,打造国际品牌,扩大产品出口。

另外,2007年以来,根据统计,东盟各国向WTO通报制修订的技术法规、标准等的件数分别是泰国123件、印度尼西亚32件、菲律宾46件、马来西亚10件、越南12件、新加坡5件、文莱1件,而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一件都没有通报过。

1.3 东盟各国制定标准的侧重点不同

由于东盟大部分国家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各国都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产品标准体系。比如:菲律宾是世界主要大米进口国家之一,实现大米的自给是它的一项基本国策。菲律宾非常重视稻米质量标准的研究,对稻米的分级指标和分级方法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菲律宾稻米分级系统参照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大米分级模式,推行视觉识别标准化包装是菲律宾稻米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泰国是世界大米的出口大国,长期保持着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地位,泰国香米也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世界。现行标准有大米标准(B.E.2540)和泰国香米标准(B.E.2544,B.E.2545)等。

菲律宾在最新制定的国家标准化法中,规定化妆品、医疗器械、照明器材、电线、电缆、水泥、轮胎、卫生器具、家用电器等75种商品原产地检验标准必须与菲律宾国内标准相一致;对于进口纺织品、衣料、亚麻制品和衣物配件要求强制贴标签;使用动物检疫证书和进口检验来限制禽肉进口,动物检疫证书只发放给最低量进口配额证书的持有者。

新加坡标准与生产力创新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均属于推荐性标准,企业自愿采用。但涉及人身和动植物安全与健康以及防欺诈、环境保护等产品问题,则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标准确定为技术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采用。这些技术法规由政府按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公布在政府网站上,包含诸如产品安全、环境影响、检疫要求、消费者保护、包装和标识以及特殊产品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颁布技术参考(是一种由于某一产品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或由于制定标准时很难达成统一意见,而临时制定的非标准的过渡性技术文件,没有标准的地位,但能及时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1.4 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

东盟国家大部分进出口贸易频繁,制定的标准大都与进出口贸易关系密切。如:泰国的“一区一品”(简称OTOP)战略,具体是指在国内各行业产品中选择一到两种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国家级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泰国在蔗糖、大米、水果等产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扎实,其大米产品标准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泰国年产大米2 000万吨左右,出口量达800万吨,出口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长期保持着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国地位,贸易额占世界大米贸易额的30%以上。为了将“泰国大米”培育成世界级的品牌,泰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大米标准,规定大米为法定检验商品,对出口大米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且需要提供经授权、有资质的大米出口检验公司出具的检验证书。泰国政府充分肯定OTOP打造品牌、扩大出口的战略思想,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今在泰国各地的机场、酒店、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到处都可以看到OTOP的宣传和介绍,OTOP已经成为著名的品牌,成为高质量的泰国制造商品的代名词。任何商品只要是带有OTOP标签,就证明它是泰国制造的高品质产品。

同时,各国还针对进口贸易的重点产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不符合该国标准,则不准进口。马来西亚对瓷器类产品制定了标准及有关法规,规定国外陶瓷企业的有关产品必须经马来西亚检测部门鉴定其产品符合这些标准的要求,才允许其进入马来西亚市场。菲律宾颁布关于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这些电子产品的所有制造商和进口商在其进入菲律宾市场和销售前,必须获得菲律宾标准许可证和进口商品入关清单。印度尼西亚为了限制国外有关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其国家标准总局于2006年11月发布了《有关汽车安全玻璃强制性印度尼西亚国家标准的工业部法令案》、《有关水泥强制性印度尼西亚国家标准的工业部法令草案》,制定了8项印度尼西亚强制性国家标准,所有进口印度尼西亚的汽车安全玻璃和水泥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生产商和进口商必须获得使用国家技术标准标志的认证证书;并且这些法令只认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合格评定机构的测试和审核,导致进口商不得不对产品进行重复测试,产生额外的负担。这一点有悖于WTO/TBT协议中所规定的互认原则。

此外,马来西亚对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也较高,这些产品主要是电器、电子产品、矿产品、石油、天然气和棕榈油制品等大宗商品,其中电子、电器类产品全部采用IEC标准。

1.5 传统和宗教的影响也体现在标准和技术法规中

由于东盟国家民族众多,习俗不同,信仰各异,一些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市场准入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中,一些东盟国家,如:新加坡长期沿用英国标准,在制定技术标准时仍有使用英制计量单位的习惯。

马来西亚作为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的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是国教,穆斯林(主要是马来人)是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清真食品在马来西亚是主流食品,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非清真食品被贴上红色标签用于与清真食品进行区别。马来西亚与食品有关的政府部门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清真食品进行规范和管理,如:马来西亚标准局就制定了《清真食品生产、配制、加工和储存的一般准则》,还根据本国宗教的习惯,制定了诸如《MS 1500:2004伊斯兰教肉食品牲畜屠宰和储藏通则(第一册)》等具有国家特色的技术标准,并向国际有关组织申报将这项标准作为国际认证标准。

文莱公共卫生(食品)条例规定,所有的食品,无论是进口货还是本地产品都要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品质,符合回教清真食品的要求。动物脂肪须来自在屠宰时身体健康的牲畜并适合人类食用,动物脂肪和食用油必须是单一形式而不能将两种或多种脂肪和食用油混合。

新加坡虽然是华人占主体的国家,但由于在1965年8月独立前属于马来西亚联邦,曾经属于穆斯林国家,社会上对清真食品的有关知识较为熟悉,加之新加坡的穆斯林即马来人尽管属于少数,但仍占总人口13.9%,清真食品市场较大。因此,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穆斯林的特殊需求,在其食品、卫生、标准、商标、药品等法律法规中,对清真食品也做了规定;并且对清真食品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制定清真食品标准和清真食品认证程序等方面。通过回教理事会的认证,打造市场信誉度和诚信度较高、穆斯林认同、市民信赖和放心的清真食品。

2 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稳定有效的东盟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途径

为了能及时掌握东盟各国的技术法规,充分了解各国技术标准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具体影响,必须建立与东盟各国标准化部门交流、合作以及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交流与合作,与东盟各国标准化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对方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动态,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以便政府及标准化部门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制定出相关对策。目前,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顺应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需要,已与绝大多数东盟国家标准化部门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渠道,成立了广西东盟技术标准研究中心。

2.2 加强技术法规和标准的研究运用,提高产品质量

调查发现,企业在对外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就是不了解进口国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产品出口,企业是主体,也是关键。生产经营出口产品的企业,要加强对本行业东盟相关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掌握进口国对产品的要求。只有在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内控标准,以高标准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并赢得市场。如通过标准对比分析,一是在精制白砂糖指标上,我国食糖标准与东盟各国标准要求有所不同。例如“砷”,东盟国家含量最大值为1.Omg/kg,而在我国的含量不允许超过0.5mg/kg。“铅”,我国与泰国标准一致,允许最大含量为1.Omg/kg;而马来西亚和越南规定“铅”含量最大不超过0.5mg/kg。可见,我国与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食糖标准有差距,重金属中铅的数值超标1倍。在微生物指标上,我国食糖标准与泰国和马来西亚标准有一定差距,大肠杆菌不允许超过1个/100g糖,而我国标准里数值为不大于30个/100g糖。二是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标准技术要求上,我国与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标准要求基本一致;但对三氧化硫含量的要求,中国不得超过3.5%,泰国则相对要求高一些,一般在2.3%以下。如果要出口水泥到泰国,则需要根据产品类型对其相应的化学指标要求详加了解。

2.3 建设东盟技术标准平台,提供信息服务

在广西区政府和国家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已建成东盟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收集东盟技术标准全文8 000多个,标准题录26 000多条,其中:印度尼西亚6 878条、马来西亚3890条、菲律宾4 870条、新加坡833条、泰国2 348条、越南7 207条、柬埔寨55条。同时,并进行了标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实现了东盟标准信息的网上查询、全文阅读、下载、交易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准确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如:从东盟汽车工业现状来看,泰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水平代表着东盟当今汽车工业的最高水平,泰国的汽车产品标准也走在东盟其他国家前面。泰国汽车工业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强劲竞争对手,除汽车排放标准略低于泰国外,我国汽车标准都比泰国严格;并且所有汽车标准都比泰国外的东盟9国严格,可见东盟对我国汽车产业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不大。但由于馆藏资源还不够完善,加上东盟10个国家涉及7种语言,翻译研究障碍较大,要满足企业发展对东盟标准信息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投入、更卓有成效的工作。

2.4 重视合格评定程序,适应市场准入需要

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有技术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其中合格评定程序是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重要手段,进口国家一般都对进口产品的合格评定要求极其严格,并借此构筑贸易壁垒。出口企业一定要重视产品的合格评定程序,要强化产品认证意识,特别是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出口产品,一定要满足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要求。企业要想成功地将产品打入东盟市场,最有效的途径是根据东盟国家规定的合格评定程序,向东盟各国认可的专业认证机构申请第三方认证,并取得相应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2.5 提供政府支持,创造国际品牌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品牌的经济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或先进国家培育国际品牌的做法,如泰国的“一区一品”战略。一是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创品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二是政府要增加标准发展研究的投入,鼓励和加强技术标准发展研究,科研机构要强化对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企业要加大先进技术和自主核心技术向产品标准转化的力度,充分发挥标准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技术支撑的作用,优化和完善产品的标准体系,首先是满足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合格评定要求,进而打造国际品牌。

2.6 政府企业联动,加快采标步伐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是有效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更有利于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拓展国外市场。在采标过程中,政府标准化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大力推动我国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积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采标步伐,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接轨,严格按照标准的工艺要求,加速技改步伐,淘汰工艺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作为使用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主体,更要积极应对,调整产品的结构和技术指标,着眼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国际一流的标准组织生产,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3 结语

东盟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0个成员国,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的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较高,比较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泰国标准以打造世界品牌、应对国际市场为战略思维;越南标准体系和结构与我国比较接近,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其中由于越南国内经济主要依靠农产品,其出口产品也主要是农产品,因此,农产品及食品标准在国家标准里占有很大部分。但是,老挝、缅甸、柬埔寨和文莱4国的国家标准比较少,尽管柬埔寨和文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目前,柬埔寨制定发布了55项国家标准,文莱制定发布86项国家标准,缅甸制定发布65项国家标准;老挝基本未制定本国标准,尽管颁布有计量管理、产品标准的法令,以及产品注册、仪器测量、食品药品监督等法规,但正面临其他东盟国家在标准制定、标准机构完善、检测机构能力提高等方面造成的差距的挑战。

篇4:东盟环保产业特点

【关键词】东盟国家 高校 特点 中国—东盟 交流 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26-03

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国近年来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随之蓬勃发展。加强对东盟高校的认识和了解是研究和制定中国—东盟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策略的基础。受殖民历史、以王室为中心的政治文化与传统、不同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其高等教育也因此形成诸多特点。

一、东盟国家高校的特点

(一)办学水平差异大

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盟国家包括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已跨入亚洲乃至世界一流高校行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高校实施了高等教育自治,如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泰国的科技大学、瓦莱岚大学、摩诃马古德佛教大学、摩诃朱拉隆功佛教大学、吞武里先皇技术大学和皇太后大学,印度尼西亚的印度尼西亚大学、茂物农业大学、万隆工学院和日惹加德马达大学。这些已经开始大学自治并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高校的分布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其高等教育相对发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0%。而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家,其高等教育则较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0%以下。这些国家本国财政不足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依靠外力援助,如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化学系、哲学系就是在亚洲和欧美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和援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发展各有侧重

东盟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不同,各国大学发展的重点也不一样。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共同特征是重视大学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大学自治。新加坡国立大学主动应对全球变革的需要,国际化程度高;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重视跨国跨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方面新加坡根据自身的地理、人文特点,专业设置重点转向旅游和服务行业,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创建了教学工厂(一种把教学与工厂紧密结合的“双元制”模式),并逐步建立了一套正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各种理工学院、培训中心,又包括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院校一体化的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从各种短期培训到颁发文凭证书的专科学生到本科生、专业性研究生等人才,有效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马来亚大学注重学生对马来亚大学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学习,包括正直、尊重、虚心、专业主义、学术自由、创造力、团队合作、英才教育、绩效责任和社会责任。职业教育方面马来西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资讯服务和数码广播科技等职业教育,力求成为东南亚“多媒体超级走廊”。

高等教育超前的菲律宾重点改革高等教育的财政体制,通过增加学生入学的学费,同时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来解决高校的融资问题以及缓解办学的经费压力。不仅如此,还从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入手,改变原先落后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办学理念。以及通过减少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将有限的资源重新整合到少数的高校内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如菲律宾政府计划今后在菲律宾大学联盟内保留12-15所大学,其余的大学则作为社区大学。

泰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阶段,因此其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与其经济的发展方向相一致。重点培养经济方面的人才以增加科技和工程人才的供给。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帮助下,泰国通过高校与企业在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方面的合作,在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科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泰国在国际上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泰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根据这样的国情特点,泰国尤其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多达84所,为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成为东南亚农技发达的国家。

体制转型的国家越南,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向市场化方向进行改革。如通过亚洲开发银行对河内科技大学的援助项目,越南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大学方面进行以下探索:提高高校的内部管理自主性,人事制度设计和薪酬安排更为灵活;开展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和跨学科人才;探索建立新型的高校财政体制;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确保教学质量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人力资源。

柬埔寨和老挝都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比较落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为使更多的国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决定扩大办学规模、鼓励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比如,老挝投入高等教育的资金严重不足,2008—2009年度教育方面的预算(包括外来援助)只占财政预算的10%-14%,而投入到高等教育的资金又只占其教育财政预算的10%。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老挝通过整合10所高校资源,在首都万象成立了老挝国立大学,并建立了两所地区性大学,即位于南部占巴塞省的占巴塞大学和位于北部琅勃拉邦省的苏发努冯大学。

(三)注重合作与国际交流

东盟相对发达国家的高校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且注重东盟内高校间的合作。如新加坡,其高等教育基本为英式教育且注重实用性,注重培养双语型国际人才。泰国建立了亚洲理工学院、易三仓大学和博仁大学等全英文教学的国际型大学,高校国际化程度较高。泰国高校中的留学生数量仅次于新加坡,处于东南亚地区的第二位。马来西亚的许多大学采用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跨国式高校联合办学模式。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主要参考美国的办学模式。在教育全球化的改革浪潮背景之下,东盟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为目标,自199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成员国之间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资历互认架构,即东盟资历参照框架。1995年成立东盟大学联盟(ASEAN University Network,简称AUN),目前AUN成员包括东盟10国最好的26所高校,联盟高校之间已经确立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育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的制度。

东盟大学联盟AUN的对话伙伴包括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2014年我国卓越大学联盟的9所国内顶尖工科大学和东盟的8所高校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该联盟17所高校今后将从合作共识、课程开放、奖学金、人员流动、双学位项目、信息共享6个方面共同努力,通过联盟内各校开放课程,包括英语及其他体验多元语种特色的优质课程,为学生交流交换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学分互认、合作研讨等形式,促进联盟内老师、学生的多向流动,并根据学校合作基础,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两校或多校间本科、研究生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此外,旨在促进东盟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的AUN东南亚工程教育联盟成立于2001年,来自东盟10国的19所高校和11所日本顶尖高校加入了该联盟。AUN通过与欧盟大学联盟的合作,学习构建学分转换体系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AUN还与韩国的1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印度在1995年泰国第五届东盟峰会后成为AUN对话伙伴。

(四)凸显宗教和亚洲本土文化特色

东盟10国宗教文化盛行,佛教是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的国教;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奉伊斯兰教为国教;菲律宾约84%国民信奉天主教。在泰国、缅甸、柬埔寨,不少寺院独资兴建医院、学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的伊斯兰清真寺拥有雄厚的资产和左右文化产业的特权。如泰国有摩珂蒙固佛教大学、摩珂朱拉隆功佛教大学2所著名的佛教大学;文莱大学完全地忠诚和服务于伊斯兰教宗教;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是一所著名的天主教学校。文莱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均设有伊斯兰研究院,马来亚大学提供穆斯林教义及习俗研究、伊斯兰教义解读及伊斯兰教管理研究以及伊斯兰研究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和研究。朱拉隆功国王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创立者,朱拉隆功大学的校徽主要源于国王朱拉隆功的皇冠,是粉色的闪耀着光芒的皇冠,充分展现了王权传统与文化特征。此外,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河内国家大学、马来亚大学、菲律宾国立大学均设立了“亚洲研究”专业或亚洲研究所;文莱大学、马来亚大学、朱拉隆功大学也分别成立了文莱、马来亚、泰国研究院,突出本国文化研究特色。

(五)民族众多,官方语言繁杂

东盟各国均为多民族国家,因此语言丰富:印度尼西亚使用699种语言,马来西亚和菲律宾150种,缅甸101种,老挝90种,泰国80种,越南76种。东盟10国除了英语、马来语等官方和区域语外,各国均有自己的母语。Andy Kirkpatrick将东盟10国分为把英语作为国语和官方语言的英语外圈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4国)和把英语当作第一外语而不是国内通用语的国家(包括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泰国和越南6国);处于中南半岛5国的国语分别为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这几个国家英语水平相对较低;马来群岛上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的官方语言,以及菲律宾南部,都是马来语,这5个国家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且联手推广马来语为区域语。

二、对中国—东盟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鉴于东盟高校以上的特点,为提高中国和东盟高校合作的绩效,我国在与东盟高校开展合作时应注意:

(一)尊重东盟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不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注重尊重东盟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宗教、民族、民俗的相似性开展高等教育合作。因为在中国,学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宗教氛围不浓厚,这对有宗教信仰的东盟留学生是极大的限制,在与东盟高校开展更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中,需要建立更人性化的留学生管理制度。云南民族大学与云南3所省级宗教院校——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云南佛学院、云南基督教神学院在昆明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开办僧伽罗语、阿拉伯语本科、硕士专业,是共同加强宗教院校建设,探索培养宗教人才、提高宗教院校办学水平的新机制的良好开端。

(二)突破语言障碍,因地制宜选择合作办学方式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且高等教育较发达;泰国虽不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其高校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高等教育也较发达。我国在与这些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流时可重点利用其优势教育资源,“请进来”合作办学。而与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和越南等英语水平较低、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合作重点则是输出。面对语言互达障碍,除加强孔子学院在东盟国家的汉语推广外,还要发挥我国非通用语或小语种人才优势,创新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如建立通晓东盟语的本土师资队伍和将本土优势专业课程建设成各种东盟语教材,专业课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语、全外语、全中文或用原版外文教材配以中文讲解等多种授课形式,以提高我国高校在东盟的合作竞争力。条件成熟时可建立“中国—东盟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喜娟,李枭鹰.东盟著名大学办学特色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1)

[2]袁媛,白景永.东盟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3]彭文平.亚洲开发银行对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援助[J].东南亚研究,2014(5)

[4]张伟远,傅璇卿.搭建教育和培训的资历互认框架:东盟十国的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5)

[5]张成霞.东盟大学联盟在促进东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世界教育信息,2011(2)

[6]黄茜.泰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策略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6)

[7]Andy Kirkpatrick.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SEAN——A Multilingual Model[M].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1

【作者简介】郑惠芳(1965— ),女,广西平南人,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李文红(1966— ),女,广西平果人,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程光平(1956—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

篇5:东盟环保产业特点

项 目 建 议 书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以高标准设施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根本目的;以强化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要支撑;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完善服务、加强领导为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给广西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农业合作模式,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龙州与东盟农业资源开发合作,为广西跨国农业合作提供新载体。龙州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农业资源不仅是广西与东盟产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龙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东盟国家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越南土地资源丰富,且土地开发程度不高,与龙州农业具有较好的互补性。龙州依托国家及自身在农业优势产业、专有先进技术、融资渠道和农作物管理等优势条件,谋求与东盟国家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这对加快龙州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将是一个重要途径。建设中国—东盟(龙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越南建立跨国农业合作园区,不断创新和深化跨国农业合作方式,将是加强龙州与东盟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的有效模式,为广西跨国农业合作提供新载体。

(二)有利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有利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有利于集成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新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集成、创新步伐,培育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有利于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效益较高的优势,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是推进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到园区创业,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形式,有利于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与东盟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进一度做强做大农业优势产业,实现龙州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发展。

(二)建设目标

从2011年开始,用5年左右时间,按照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我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基本原则

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设施农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特点,促进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园区建设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科学安排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园区的产业内容、经营管理方式等要符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典型引导,带动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政府扶持引导与社会多元投入相结合。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重点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等参与园区建设,引导各类建设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园区自我发展与示范带动相结合。园区要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发挥园区示范推广作用,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辐射带动园区周边地区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带动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推进面上现代农业发展。

三、建设规划

结合我县实际,按照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要求,建设四种类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5个,总面积140600亩,即:核心示范园1个,面积2000亩;特色产业种植园区5个,面积45000亩;跨国农业合作园区5个,面积92000亩;休闲观光旅游园3个,面积1600亩。

(一)核心示范园

1、建设地点与规模

核心示范园建设地点位于龙州县玉米良种繁殖场,和广西热作所试验站,建设面积2000亩。

2、功能定位 核心示范园区要建成一个集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组织协调、物流配送、仓库贮藏、产品加工、产品检测、市场营销、科技培训、观光旅游等十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

——科技创新功能:园区内要以农业相关院校和研究所为依托,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中心,为园区内各个企业提供相关的科技服务,保障科技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保证科技就地转化的能力。

——信息服务功能: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市场信息、财务结算、人才信息、科技信息、生产基地实时数据采集等多项信息服务,确保各个企业能够与市场充分接轨。

——组织协调功能:园区内要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整个园区正常运作的组织管理,协调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保障各个企业之间的生产、销售的互相合作,拓展业务空间,促进资源整合。

——物流配送功能:建立统一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专业的物流体系,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

——仓库贮藏功能:园区内建立统一、高标准的生鲜农副产品的冷藏、冷冻仓储中心。

——产品加工功能:鼓励进驻园区的企业,尽可能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产品检测功能:建立农副产品检测和鉴定中心,保障园区整体产品质量和信誉。

——市场营销功能: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建设销售网络。尝试建设现代农业直销店、田间超市等方式促进产品的销售。——科技培训功能:要对园区内企业主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同时也应当对各个行政机关农业相关工作者、农民、企业家进行培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观光旅游功能:通过精心规划、设计与施工,把核心示范园建成一处集观赏、品尝、购物、教育、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型观光农业园。

3、建设内容

2000亩核心示范园将按照以上的功能定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

——公共管理服务区:规划占地面积50亩,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集科技中心、信息服务、组织协调、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产品检测、科技培训等功能。

——农作物良种繁育区:规划占地550亩,主要引进甘蔗、乌龙茶等我县主要种植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繁育。

——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规划占地1000亩,主要进行特色产业(如乌龙茶、早熟柑、黑皮果蔗、黄瓜等)标准化种植示范、名特优果树(如山黄皮、木菠萝、澳洲坚果等)、棚室高档食用菌、高档蔬菜、花卉及林下经济作物等展示。

——农副产品加工区:规划占地300亩,主要安置进驻园区的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进行办公区、生活区、加工区的建设。

——观光休闲服务区:规划占地100亩,主要进行饮食、住宿、表演、娱乐等服务项目的建设。

(二)特色产业种植园区 根据我县的区域特色,主要建设以下5个特色产业种植区,总面积45000亩:

1、乌龙茶种植区: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于八角、下冻、彬桥、水口、武德4个乡镇。

2、早熟柑种植区: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于龙州、上龙、下冻、水口4个乡镇。

3、黑皮果蔗种植区: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于逐卜、上龙2个乡镇。

4、黄瓜种植区: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于下冻、彬桥2个乡镇。

5、澳洲坚果种植区:面积5000亩,主要分布于下冻、彬桥、水口、武德4个乡镇。

(三)跨国农业合作园区

搞好我县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合作,既是龙州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争取“桥头堡”地位的需要,又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内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越南高平省的下琅县、复和县、常定县、石安县直接与我县接壤,有184公里的边境线,山水相连,气候、种植习惯、民俗风情与我县极为相近。而且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开展跨国农业合作,既可以充分发挥我方农作物品种丰富,生产资料齐全,加工条件好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越方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自2005年以来,我县先后与越方的复和县合作开发了几百亩的乌龙茶种植,与下琅县合作开发种植了8000多亩甘蔗。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活动中,我县将继续加强与越南的跨国农业合作,合作方式为:我方提供农作物品种、生产资料,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越方负责提供土地、种植管理等。跨国农业合作园区共分5个种植区,总面积92000亩:

1、中越甘蔗种植合作区:面积20000亩,主要分布于越南下琅县。

2、中越木薯种植合作区: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于越南下琅县。

3、中越麻风树种植合作区:面积50000亩,主要分布于越南复和县、下琅县、常定县和石安县。

4、中越凉粉草种植合作区:面积10000亩,主要分布于越南常定县。

5、中越乌龙茶种植合作区:面积2000亩,主要分布于越南复和县。

(四)休闲观光旅游园

1、下冻镇核心示范园:面积1000亩。

2、试验站生态农业观光园:面积500亩。

3、大青山休闲山庄:面积100亩。

四、建设内容与投资

龙州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共15个园区,总建设投资概算为4969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195万元,占总投资的22.5%;种植投入38500万元,占总投资的77.5%。

(一)基础设施建设 总投资11195万元

1、核心示范园 投资4395万元(1)公共管理服务区行政楼2栋共2500平方米,投资375万元;

(2)公共管理服务区地面硬化10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

(3)公共管理服务区物流配送、仓储设施20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

(4)硬化道路20公里,投资500万元;

(5)标准化大棚、温室建设50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6)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投资600亩,投资60万元;(7)观光休闲服务区设施投资1000万元;(8)园林绿化、美化200万元。(9)水电设施安装投资500万元。

(10)设备购置(信息服务设备、农产品检测设备、保鲜冷冻设备、运输设备等)投资500万元。

入园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企业自行承担。

2、特色产业种植园区 投资3600万元

特色产业种植园建设面积45000亩,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主要为:

(1)机耕道路450公里,投资2250万元;

(2)水利灌溉设施,每亩投入300元,共投资1350万元。

3、跨国农业合作园区 投资2200万元

跨国农业合作园区建设面积52000亩,其中在我县的面积为27500亩,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主要为:

(1)机耕道路275公里,投资1375万元;(2)水利灌溉设施,每亩投入300元,共投资825万元。

4、休闲观光旅游园 投资1000万元

核心示范园观光休闲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在上面预算,其余两处观光旅游园每个基础设施规划投资500万元。

(二)特色产业种植

投资22000万元

1、乌龙茶种植面积10000万亩,投资2500万元;

2、早熟柑种植面积10000万亩,投资3000万元;

3、黑皮果蔗每年种植面积10000万亩,每年投入2000万元,5年共投资10000万元;

4、黄瓜每年种植面积10000万亩,每年投入1000万元,5年共投资5000万元;

5、澳洲坚果种植5000亩,投资500万元。

6、新品种引进展示,每年计划引进新品种20个,投入200万元,5年共投资1000万元。

(三)跨国农业合作园 投资16500万元

1、甘蔗种植合作:面积20000亩,每个生产周期投入3000万元,两个生产周期共投资6000万元。

2、木薯种植合作:面积10000亩,每年投入500万元,5年共投资2500万元。

3、麻风树种植合作:面积50000亩,投资5000万元。

4、凉粉草种植合作:面积10000亩,每年投入500万元,5年共投资2500万元。

5、乌龙茶种植合作:面积2000亩,投资500万元。

五、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4969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195万元,由县财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投入;种植投入38500万元,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等自筹资金投入。

六、预期效益

项目建设期5年,总投资49695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此只估算种植效益,不计算加工产值、旅游收入等)约为41300万元。

(一)核心示范园种苗销售收入100万元/年

(二)种植收入41200万元/年,其中:

1、乌龙茶种植12000亩,每亩茶青产值3000元,共3600万元;

2、早熟柑种植10000亩,每亩鲜果产值6000元,共6000万元;

3、黑皮果蔗种植10000亩,每亩产值7000元,共7000万元;

4、黄瓜种植10000亩,每亩鲜瓜产值2500元,共2500万元;

5、澳洲坚果种植5000亩,每亩鲜果产值6000元,共3000万元;

6、甘蔗种植20000亩,每亩原料蔗产值1500元,共3000万元;

7、木薯种植10000亩,每亩鲜薯产值2000元,共2000万元;

8、麻风树种植50000亩,每亩产值2500元,共12500万元;

9、凉粉草种植10000亩,每亩产值1600元,共1600万元。

七、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将其作为引领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要认真抓好园区规划,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建立健全园区建设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事项。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级都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大对入园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用水、用电、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品牌创建、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行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

(四)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充分运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等先进设施,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子种苗中心。

(五)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园区建设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园区及其周边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挥园区技术优势,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篇6:中非环保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 2011-01-04 14:50:38

丁金光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开展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环保合作。进入21世纪后,中非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召开了“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实施了“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双边环保合作迅速发展,表明中非环保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非环保合作体现了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中国的环保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等鲜明特点。在中非环保合作进入多元化时期,双方应加强沟通。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时应将环保放在突出的地位。【关键词】中国/非洲/环保合作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目前53个非洲国家中,已有49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非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获得了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非合作论坛”又为中非环保合作提供了平台,为中非深入合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一、中国与非洲国家环保合作的现状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从那时开始,双方在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上,特别是在联合国举行的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协调立场,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国际环境合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以苏丹为首的非洲国家支持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人类环境宣言》草案修正案,特别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形成的“77国集团+中国”合作方式,为促进南北对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若干章节是以“77国集团+中国”提出的草案为基础而被大会通过。在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为使大会取得实质性成果,以中国和77国集团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2007年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77国集团对北京的“绿色奥运”称赞有加。

2000年10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中非环保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开端。“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新形势下中非集体对话与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也是中非环保合作的重要平台。论坛结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论坛后续行动的落实工作,专门成立了由21个部委组成的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

“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环保合作确定了重点合作领域和原则。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2000年10月)中,双方表示信守各种环保公约的主要内容,承诺进一步加强合作,将环境管理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为此,中国和非洲承诺在所有有关环境管理的领域进行合作,包括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体系保护、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可持续人力资源开发。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3年12月)中,双方保证所有合作项目都要遵守环境保护的原则,实施合作项目的企业应制定具体的环保及森林开发计划。2006年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政治文件,为进一步密切中非伙伴关系和中非全面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在合作中帮助非洲国家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环境保护问题,该计划指出,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决心加强双方环保领域对话、交流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之后3年内中国将逐年增加培训非洲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的数量,促进双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多边环保合作,同意推动双方在能力建设、水污染和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产业和环境示范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承诺与非洲国家“加强技术交流,积极推动中非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荒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确定了中非在环保方面的合作方向。

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环保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一,“面向非洲的中国环保”主题活动的举办。2003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面向非洲的中国环保”主题活动。该活动旨在宣传中国的环保政策与科研成果,就环保问题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开发合作的途径,配合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推动中非在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近40个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或代表参加了活动,听取了关于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环保产业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专题报告,并参观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和大兴留民营生态村。

第二,“中非环保合作会议”的召开。2005年2月21日,由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的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非洲国家的环境部长和驻肯尼亚使节、非洲联盟代表、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主席团成员、联合国环境署高官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等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曾培炎在会上致词时说,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将为中非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将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保合作积累有益的经验。

曾培炎还就中非环保合作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扩大中非环保交流领域。双方可从各自特点出发,针对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在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政策和法规制定及环境科学研究等领域,加强对话与交流,积极探索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途径。二是大力推进环保技术合作。中非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总体上都处于起步阶段,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中方愿意为非洲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互利共赢。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中国政府愿在中非合作论坛“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项目下,为非洲各国环境官员和专家提供环保培训。①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谢振华就开展中非环保合作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环保高层对话与交流;实施中非人力资源开发环保培训计划;通过政府合作促进环保企业的交流和加强环保产业的合作,既解决环境问题,又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重大多边和全球环境问题的磋商;推动中非环保合作与多边国际机构的广泛合作等五点建议。这次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中非环保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中非合作增加了新的领域。

2006年5月25日,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召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开幕式。这是继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后,中非环境领域的又一次高层交流。

第三,“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的实施。在“中非合作论坛”推动下,利用中国政府的援外资金,由中国商务部举办、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非洲国家水污染和水资源管理研修班”迄今在北京已成功举办两期。2005年9月举办了第一期,来自非洲19个国家的23名学员参加了研修班。研修班课程包括中国国情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介绍、中国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中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法律与管理制度,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国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等专题介绍。第二期研修班于2006年1月举行,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24位环境管理高级官员参加了培训。2006年1月12日,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非商会主办,中国水质协会承办了“中非环保产业项目合作意向洽谈会”,这是研修班的课程内容之一。国内著名环保企业代表及专家在会议上做了污水处理技术及产品专题介绍,并就污水处理技术产品及环保产业合作与非洲官员进行洽谈与交流。培训班成效显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②

第四,“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的成立。2006年5月,由中国政府捐资的“联合国环境署中非环境中心”正式成立,中非环保务实合作不断深入。该中心成立后,对非洲国家学习中国的水资源管理尤其是流域治理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五,双边环保合作与交流的开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非洲的摩洛哥、埃及签订了双边环境保护协定,就双方开展合作的领域、合作的方式做了详细规定。③ 2007年4月2日,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与埃及环境事务国务部长马吉德·乔治举行会谈。双方就饮水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污染减排、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马吉德·乔治希望双方能在饮用水保护、新能源、秸秆利用等领域展开更为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环保事业在两国的发展。2007年4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会见了摩纳哥环境与城市规划大臣罗贝尔·卡尔卡纽,双方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污染防治等领域开展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卡尔卡纽对国家环保总局重视与摩纳哥在环保领域的合作表示赞赏,并表示希望双方能通过开展广泛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共享环境保护经验技术,共同推动两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2007年4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与塞拉利昂土地和国土规划部长塞塞举行会谈,双方就有关环境合作问题进行了交谈。塞塞表示,中国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措施非常值得塞拉利昂学习,希望双方能在土壤污染治理、矿产资源保护、环境教育等方面扩大人才交流,共享工作经验,共同推动两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中非国家间双边环保合作项目已逐渐展开。中国与埃及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12月埃及环境部与四川星河建材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从该公司引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并计划3年内在埃及建成9个“成都造”秸秆轻体隔墙板生产基地。④ 2004年6月5日,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研制的SR300型秸秆气化设备成功出口埃及。⑤ 2007年7月,中国中材集团公司下属的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为塞内加尔一家水泥厂改造安装的两套袋收尘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困扰达喀尔多年的粉尘污染问题。2007年10月,天津机械与科特迪瓦合作垃圾处理环保项目在阿比让正式启动。2007年12月5日,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承包的毛里求斯雅克山污水处理厂项目完工。

二、中国与非洲国家环保合作的特点

第一,中非在能源合作领域互利共赢,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非洲的矿产、森林、水产、海产、动植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因而成为我国企业投资的热点。中国企业在非洲勘探、开采的报告中,都有关于排放、污染等内容,涉及环境保护的标准,这些内容是中非环保合作政策所要求的。

石油资源、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直接影响到环境质量,因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非在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的合作中既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又注意到了环境保护。中非能源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完全建立在相互需要、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开采,不仅对欧美石油跨国公司在非洲国家的石油利益不构成任何威胁,而且通过资金和技术的输入,帮助非洲国家勘探和开采新油田,实现投资来源的多样化。另外,中国还承诺对非洲国家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并付诸实施。

目前,几乎所有的尼日利亚石油生产都被西方跨国公司控制。尼日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里尔·奥毕说,西方国家只在有战略意义的石油领域投资,对尼日利亚的制造业没有兴趣。特别是西方石油公司在开采石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致使采油区遭受严重污染,恶化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⑥ 而中国公司在能源合作的同时,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力、通讯等领域与尼日利亚展开了全面合作。中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苏丹的能源开发,截至2003年底,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共投入27亿美元,修建了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建成了一家年产250万吨原油的加工厂和若干个加油站,不仅使苏丹从一个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而且拥有了一个集勘探、生产、炼制、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另外,中国还投资2000多万美元帮助苏丹建设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

近年来,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攫取”非洲石油资源、在非洲搞所谓“经济新殖民主义”的鼓噪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外经贸政策横加指责,认为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以制成品交换资源的“不平等贸易”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是对资源的掠夺行为。为此,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说,开发资源并不是掠夺,更不是“殖民主义”。他强调,“有的国家只是拿走了原料和自然资源,这是一种‘殖民主义’。但中国为赞比亚提供贷款,而且把自然资源的附加值留在赞比亚。竟然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殖民主义’,这很难让人理解。”⑦ 喀麦隆传媒理事会会长皮埃尔·伊萨玛·伊松巴说,中国对非洲以及喀麦隆的援助是中非合作成功的典范,“这与过去德国、英国和法国对喀麦隆的殖民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英、法没有在喀麦隆留下什么,而中国却不同,中国带给我们的是真真切切的实惠。”⑧

FEZA是在刚果(金)投资经营的一家中国铜钴冶炼厂。以前工厂靠烧木材烘干原料,尽管这样做已经获得当地有关部门批准,但考虑到它会破坏森林,工厂技术人员几经摸索,最终想出了一个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干燥炉周围的办法,既避免了燃烧木材,又将烟气变废为宝。

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中国有色集团下属的非洲矿业公司制定了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有机统一的治理方案。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方面,公司首先是采用充填法采矿,将大量的选矿尾沙和掘进废石回填到废弃的采场,减少尾沙和废石的排弃量;其次是集中堆存废石,并在废石堆周围修筑防止水土流失的挡墙,开展覆土植被工作;最后是建立石子加工厂,把废石加工成建筑材料,对废石进行回收利用。在废水治理方面,公司建立了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一部分供井下生产使用,一部分供周边企业作生产用水,还有一部分供给当地的生活饮用水厂,处理后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非洲矿业公司近几年各类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的核发费用逐年降低,这是公司实施环境管理计划的结果。

第二,中国的环保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以援助向非洲国家施压。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重申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至2009年,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加1倍;此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贷款条件进一步优惠,特别是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更加优惠;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对华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框架下的对非减债行动。中国政府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并免除部分非洲国家的债务,有利于非洲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

胡锦涛主席在访问非洲时多次强调,中国的合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我们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坚持的原则是,从不试图将我们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强加于人,也不试图将我们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也有大量援助,但在援助的同时,往往在人权、环保和财政治理等问题上居高临下地对这些国家指手画脚。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强调的是平等交往。中国和非洲在发展中都会遇到诸如环保和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与非洲国家会在这些问题上共同探讨解决之道,但不会颐指气使。

南非总统姆贝基说,中国和非洲之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堪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新标准”,值得西方发达国家仿效。⑨ 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说,非洲过去从未见过来自中国的所谓威胁,将来也不会看到。⑩ 第三,中非在环保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在环境保护经验方面各有特点。非洲国家希望从中国引进处理废弃物的技术和设备,希望中国的环保企业到非洲推广产品和服务。中国在环保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国情的环保体系,非洲国家借鉴这样的体系相对比较容易。此外中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还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一些非洲国家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和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已融入当地很多民族的文化中。还有一些国家通过调节税收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保护森林等生态系统。卢旺达政府2004年宣布在全国禁止使用塑料包装袋,推广使用竹篮、编织筐等传统容器。2006年6月,坦桑尼亚政府宣布,将免除液化石油气的增值税,以减少煤和木材的使用。肯尼亚政府决定免除对太阳能板和相关设备征税。这些都值得中国借鉴。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对中国政府提出在环境领域加强“南南”合作的行动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将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产生重大影响。(11)中非环境合作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三、中非环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继续扩大环保合作领域,促进环保合作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目前中非环保合作的方向已经明确,机制也已建立,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双方的要求还不适应,各个领域的发展也不平衡。就中国与非洲国家签订的双边环保协定来看,目前只有两个,中国许多省与非洲国家的环保合作力度有待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应在现有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许多合作领域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应不断加强中非环保高层对话与交流,与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

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传统上大多集中在采掘业和农业。近年来在传统领域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不少企业开始在鞋帽、服装、家电、摩托车、农产品加工、发电、公路、旅游和电信等领域投资。而目前中国对非洲的专项环保投资数额有限,因此,应加强此领域的投资力度,推动双方绿色产业的发展。第二,在资源开发和投资项目中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在非洲的建设项目会越来越多,环保势必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中国在非洲的个别企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损害,国内外媒体时有报道。比如,有的说中国石化在加蓬的一个国家公园中寻找石油,造成大规模污染,后来被迫停止开采活动。我国从非洲进口木材、在非洲援建的一些水利项目(如苏丹麦洛维大坝)也引起了一些环保组织的关注。“我们有一些公司的行为不好,对环保重视不够”(12)。

中国在国内已经尝到先发展后治理的苦果,在非洲的发展应避免重蹈覆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说,如果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缺乏环保意识,西方国家就会借机大肆制造“中国不在乎对环境的影响”之类不利于中国的舆论。而非洲国家和老百姓也会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中国是来帮助我们”或“中国只是来掠夺我们的资源,而给我们留下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的非洲项目在设计、实施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环保问题。我国政府在鼓励企业到非洲投资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给西方国家指责中国不顾环保、破坏生态留下口实,避免将经济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影响中非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三,继续加强中非在国际环境领域的合作,增进对话与沟通。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现状的差异,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时难免产生一些矛盾。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对非洲大陆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地区,因此,非洲国家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应切实履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加强中非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我们要加大沟通力度,协调双方立场,尽量避免出现因外部作用出现内讧,使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谋国际环保大计。中非环保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加强中非环保合作,将为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保合作积累有益的经验,中非的环境保护合作必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注释:

① 徐庆华主编:《中国国际区域环境合作文件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266页。

② 《中国日报网》,http://.⑧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⑨ 《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11)《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网》,http://.(12)罗铮:《中国愿为非洲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专访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载《解放军报》2007年12月25日,第5版。

上一篇:2007年依治校暨五五普法工作规划下一篇:宝石项链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