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2024-06-02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共14篇)

篇1: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和读书比起来,看电影更轻松也更有趣。这可能是纸媒和电子媒体这两种不同媒体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吧。很久以前就有写点影评的想法,那就现在开始吧。

刚看了纪录片《微观世界》,我感觉很喜欢这样简单的诚意之作。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导演“天地人三部曲”(《微观世界》《鸟的迁徙》《海洋》)中的一部。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雅克贝汉让自然界的各种昆虫和小动物成为主角,用自己的生活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导演用平等的视角耐心地观察、展示这些微观世界的生命。其中,看到屎壳郎倔强地推着粪蛋爬坡的时候我在微笑之余也十分佩服它的精神。片子里的一个个小生命就像一个个小孩子,一举一动中透露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它们出自生命本能的劳动行为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愚昧。今天跟室友一起去学校打羽毛球回来路上的聊天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室友表示自己跟水平比较低的同学一起玩游戏会让自己变笨。这一点我很赞同,不进则退嘛!就像下象棋,我很早就被告知不要和比自己弱的对手下棋。因为,你不能学到东西。我应该算是喜欢挑战的人吧,虽然我象棋下得很烂。这才发现,我在游戏方面是个弱者。我不太会打牌,对大部分体育运动也没有兴趣。原因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不怎么擅长体育运动。久而久之不擅长不喜欢不喜欢不擅长这样恶性循环的怪圈就把我绑架了。看来以后需要突破自我,尽可能变得多才多艺一点。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也许在未来充满诱惑的世界真的只有偏执狂才能够生存。因为他们的人生能量是集中的。如此看来,平衡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艺术,没必要纠结。

不好意思,还是回到纪录片《微观世界》上来吧。也许看书和看电影都不是为了看完,更重要的是看懂。但理解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了。在这部片子中蚂蚁、蜜蜂、青蛙、蝴蝶、蜗牛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生命却变得鲜活起来。看着它们为生存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感动。蚂蚁们把食物运进运出洞穴的认真劲儿让我想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和《细胞生命的礼赞》。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有些人会关注我们凡夫俗子所忽略的东西。我愿意摆脱自己的困乏做个有心人。片子中的风吹草动和花朵的卷舒开合都让我感佩生命的质感。而恰到好处的音乐更是让我对导演所代表的法国人的优雅和浪漫深有感触。此前还看过两部很不错的片子《最后的狮子》和《山地自行车》(我觉得这部片子的名字译为《生生不息》似乎更好。因为虽然片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山地自行车,但片名却是Life Cycles)我突然觉得真正的艺术家都应该是节奏大师,他们对人性洞若观火,在拿捏观众情绪的时候可谓炉火纯青。我愿意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世界你安静点吧。

篇2: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精选范文1

周末之夜,我无意中打开电影频道,一部奇妙趣味的电影让我大开眼界。原先中央六台正在播映法国科教影片《微观世界》。

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个文字,没有一句旁白,没用一点音乐,纯粹用自然的镜头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影片描述的是一片天然的原野中,昆虫世界从早到晚最平常可是的一天。

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草丛中、树枝上、池塘里、泥缝间的小动物们开始了新的一天。蚱蜢停在草叶上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甘露,没想到螳螂已经挥舞着大刀悄悄靠近;毛毛虫蠕动着碧绿的身子在树枝上飞快地爬行,那种奇妙的动作真是见所未见;蜘蛛早已张网以待,一只飞虫撞入网中,它飞快地跑过去,手脚并用用蛛丝把小虫缠得严严实实,然后慢慢享用……太阳升起来了,漫山遍野的野花吸引着一群群蜜蜂,它们在花从中辛勤地劳作着,来来回回,匆匆忙忙,谁也不肯休息一会。蚂蚁也可算得上是劳动进取分子啦!你看,它们在地上不停地忙碌着,探头探脑,寻寻觅觅。遇到大的猎物总是先吓一跳,然后细心翼翼地接近,绕着猎物侦察一番。搬得动的就自我摇摇晃晃地搬回去,搬不动就立即回头去找援兵。不一会儿,大队人马赶到,大家齐心协力,历尽艰辛地把猎物搬回窝去。看着蚂蚁们像农民伯伯一样不怕辛苦,我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爷爷说,蚂蚁是一种很守纪律、大公无私的动物,人类真该好好向它们学习呢!

影片拍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把小动物们拉近、放大,拍出了动物界的生活美、劳动美、行为美。有几个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午后,一场大暴雨刚刚过去,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到处还是湿漉漉的,让人感觉那么清新。蚂蚁们的家被暴雨冲得一塌糊涂,天刚放晴,身上还沾着泥浆的蚂蚁们又忙开了,有的重建家园,有的又外出觅食,更让人忧心的是那条大猎物还在半路上,它们又得商量着怎样把它运回去……小溪边,两只蜗牛拖着重重的壳在艰难地行进。它们在一块石头上相遇了,相互用触角友好地问候。我猜想,它们也懂礼貌,它们也有感情呢!果然,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齐,就像一对失散多年的恋人……大路上,一只黑乎乎的屎壳郎正在用一种奇特的方法运一团粪球。它用头部和两只前爪抵住地面,四条后腿灵巧地拨着粪球滚动。在路上,它心爱的粪球被一根柴棍戳住了,任它怎样努力都搬不动了,屎壳郎急得团团转。那种可笑可爱又可怜的的模样真让人难忘,我多想帮它一把呀!还有一幅奇妙的场景让我对平时又厌恶又害怕的毛毛虫肃然起敬:一队毛毛虫行进在沙地上,后一条的头部紧紧地跟在前一条的尾部,上百条毛毛虫头接尾,尾接头,连成了一条笔直的“火车”,它们步调一致,纪律严明,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时,后面的毛毛虫谁也不乱阵脚,总是耐心等候,然后再一齐前进……我不由得惊叹不已,真太有意思了,太让人感动了。大自然多奇妙啊!

是啊!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那些美妙的画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蚂蚁搬家,蜜蜂采蜜,蜘蛛织网,星天牛打架,蚯蚓松土……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虫虫小事”,或许我们从未去注意过,观察过,但它们的世界、它们的生活是多么自然而完美,它们的心灵、它们的工作是多么让人起敬。而我们人类呢?却只重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舒适,不顾后果地破坏自然环境,使多少可爱的动物失去了家园……

这是一部无声的电影,除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虫鸣声,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解说,但谁看了都会陷入深思。它在无声地呐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园。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精选范文2

在课上看到微观世界的时候,觉得雅克贝汉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有一条尊重生命的灵魂,能够发现挖掘这么多姿多彩却一向被人忽略的小世界。之后上网看了介绍之后又多了很多崇敬,因为他把20年的材料剪成了73分钟,这种决绝坚定想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吧。

就这部影片而言,资料纷繁,各类叫的出或叫不出名的昆虫花卉,雅克贝汉为我们呈现了它们各种最有感染力和标志性的画面。

影片里面记录了很多种类的毛毛虫,原本我对于这种蠕动的生物是有抵触情绪的,可是当看到镜头下它们肥肥胖胖的身躯,头上长得一对黑黑圆圆的小眼睛,发现它们也是有可爱的地方的。

镜头在蚂蚁身上流连了许久,有一对捧着一颗水珠一齐喝水的蚂蚁,它们的触角不停地碰触着对方,也许是在休闲聊天。当它们一大群出动寻找食物,看似矮小的个子力气大着呢。有抱着米粒的、有抱着玉米粒的、有拖着一整颗麦穗的、还有钳着一朵蒲公英的……第一次明白蚂蚁对于食物是这么的来者不拒,并且一个个训练有素,跑的很快,放到自我的储物洞里也是整整齐齐摆好的。然而总有那么些不顺心的事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刷了这个储物洞,之后它们这些坚强的小兵勤快的搬出洞里的泥块,清理巢穴。

这部影片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一部纪录片,里面内涵丰富:蜗牛的感情,蝴蝶的繁衍,七星瓢虫和小蚜虫之间的弱肉强食,铁牛的先礼后兵,屎壳郎的坚持不懈,会吃虫的花的危险美丽……镜头多次在昆虫的小世界和人类眼中的大世界之间切换,明显也是意味深长。大世界和小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有多少不一样呢?

结尾是任何看过的人都不会忘记的画面,漆黑的夜色里,水光粼粼,一个金黄的身影慢慢舒展,随着它的头、大长腿和翅膀一一显露,所有人看到了一只初生的生命!每个人都在赞叹造物主的神奇。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精选范文3

星期日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齐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放的《微观世界》。

片子里,我看到了许多从来没有见过的小昆虫和植物。毛毛虫首尾相接排成一队前进,但排头的和排尾的要是连在一齐,他们就组成一个圈不停地在原地转啊转!蚂蚁小小的个子竟然和比它大几倍的七星瓢虫打仗,还能打赢!有一种植物的花囊十分像昆虫,它能吸引真地昆虫爬到上头,到达利用昆虫传粉的的目的。还有一种花十分漂亮,长着玫红的花蕊,它把昆虫吸引过来,突然用花蕊和花瓣合起来,把昆虫紧紧地包裹起来吃掉。而蜘蛛先织起一张透明的大网,当有小昆虫不细心撞上来,蜘蛛就迅速地跑过去,一边吐出蛛丝一边将昆虫旋转包起来,飞快的缠成丝囊做食物。

小小的昆虫真是太趣味、太神奇啦!有机会我要去看看真的昆虫世界,看看屎壳郎推粪球、蚂蚁大战瓢虫……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精选范文4

星期五的时候,赵教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微观世界》。和部电影向我们表述了昆虫的习性。

在电影里面,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镜头是一只小小的屎壳郎。这只屎壳郎正在用后腿推着一个粪球,因为粪球对于屎壳郎来说又重又大,地面也高低不平,屎壳郎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它把粪球滚到了一根掉下来的小树枝上,结果怎样也滚不动了,但屎壳郎并没有放弃,往右走走,往左爬爬,好像是在想办法。最终屎壳郎开始挖土,想把粪球弄出来。经过一番努力,屎壳郎最终把粪球滚了出来,继续用后腿推着沉重的粪球。

蜘蛛也没有闲着。他把自我的网织的又大又密,然后耐心的等待着食物的来临。过了好一会儿,一只蚂蚱一不细心粘到到了蜘蛛网上,蜘蛛便用飞快的速度把食物缠起来,开始享用。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许多动物的习性,他们各自的特点,还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昆虫。其实这些小小的昆虫以前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仔细去观察。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精选范文5

星期五的时候,赵教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微观世界》。和部电影向我们表述了昆虫的习性。

在电影里面,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镜头是一只小小的屎壳郎。这只屎壳郎正在用后腿推着一个粪球,因为粪球对于屎壳郎来说又重又大,地面也高低不平,屎壳郎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它把粪球滚到了一根掉下来的小树枝上,结果怎样也滚不动了,但屎壳郎并没有放弃,往右走走,往左爬爬,好像是在想办法。最终屎壳郎开始挖土,想把粪球弄出来。经过一番努力,屎壳郎最终把粪球滚了出来,继续用后腿推着沉重的粪球。

蜘蛛也没有闲着。他把自我的网织的又大又密,然后耐心的等待着食物的来临。过了好一会儿,一只蚂蚱一不细心粘到到了蜘蛛网上,蜘蛛便用飞快的速度把食物缠起来,开始享用。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许多动物的习性,他们各自的特点,还见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昆虫。其实这些小小的昆虫以前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没有仔细去观察。

篇3: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1 对比分析

《森林之歌》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的自然类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使中国的自然类纪录片有了可以与国外的自然类纪录片相衡量的资格。笔者讲从叙事模式、镜头语言、音响与音乐、细节刻画4个方面对两部纪录片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微观世界》是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作品, 可以说法国成熟的纪录片生产体系给这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1 叙事模式

二者在叙事层面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纪录片偏向于客观记录, 但是人在其中的主观导向同样不可忽视。《森林之歌》是主观叙事模式的集大成者, 《微观世界》是客观叙事模式的典范。

《森林之歌》是以解说词为主导配以画面叙事的办法。这样做虽然似乎是落入了传统的画面加解说词的模式, 但是不同于以往的画面完全为解说词服务的中国纪录片。《森林之歌》这次画面作为主体, 以《森林之歌之云横秦岭》为例。这一集中形象地介绍了猴群中一个猴王 (甲板) 是如何由开始的强盛到后来战败后被驱逐出猴群的落寞的。从这一点来说《森林之歌》的这种尝试无疑是在原有的已经能够完整成熟的运用“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画面加解说词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得纪录片的叙事性更强, 有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索, 更容易带入受众。

《微观世界》全片除了开头有一段简短的解说词外, 其他的时间完全是用画面在传达故事。看微观世界的昆虫们“粉墨登场”——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钻出蛹壳、蜘蛛吐丝缠裹猎物、蜗牛互相拥抱、孑孓变蚊虫飞出水面, 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纪录片的主题对于微观世界生命的敬畏。所以《微观世界》的叙事模式更诗性、更客观。

1.2 镜头语言

《森林之歌》虽然整个色彩的还原度不及《微观世界》, 但是在画面拍摄的非常唯美。虽然设备上没有《微观世界》摄制组专业细致, 但是抛开设备的影响, 《森林之歌》在纪录片故事性的镜头表达上面而是可圈可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除去一些航拍镜头, 《森林之歌》的大部分镜头都是通过手持肩扛摄影来完成的, 增加了身灵其境的感觉。

《微观世界》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 肯定了《微观世界》的主创们出色的镜头语言。《微观世界》的拍摄基本都是微距摄影来完成的, 通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 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 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观众面前。所以从整个画面质量上来看, 《微观世界》的画面质量非常高, 这其中可能跟资金、设备、团队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在《微观世界》中, 尤其是画面中的光泽感和透明度。如蜘蛛网上的雨滴、彩色树叶映衬下的蜜蜂、蝗虫头上的触须, 吮吸露液和吞食蚜虫的瓢虫等画面, 每一帧画面都裁减得饱满均衡, 简直可以用来测试器材的还原保真度。

1.3 音响与音乐

在音响方面《森林之歌》的同期声录音做得特别不错。《森林之歌》在运用配乐来营造环境气氛的方面也有了不错的进步, 在“小圆”即将遭遇到毒蛇的场景是的配乐就很好渲染了这种紧迫感, 让受众更好地融入到情节中, 以及最后“八字头”的夺权大战之前的小提琴配乐都很好的渲染了紧张气氛。森林之歌, 散发着浓郁的本土气息。放大在屏幕里如此精致唯美的, 却是身边寻常所见的叫不出名的动植物。整部纪录片一直充满了中国特有的人文气息。例如, 《竹语》里, 有引用古人写竹子的诗词, 通过竹子的自然特性, 描述竹子的精神与生命轨迹。背景乐是传统的竹制乐器——萧和笛, 时而缓慢忧伤, 时而轻灵飘逸, 时而狡黠可爱, 并配合碧凤蝶的生命旅途, 丝丝入扣。

《微观世界》获得了“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录音奖, 在音响上《微观世界》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了真实的自然场景音效。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 竟会发出如此奇异的音响。例如, 屎壳郎推粪球的段落, 屎壳郎的脚蹬踏小沙粒的录音简直可以说是直接还原了真实的音效。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在个别段落工作人员对一些音效经过人工的修饰 (配乐) , 不但有节奏而且还产生出厚重的低频震撼力。在音乐方面, 《微观世界》除了开篇的简短解说词, 其余的时间没有任何解说词。但是音乐确充当起了解说词的角色, 通过音乐来表现昆虫的情绪、情节的推动发展。这样的处理更加浪漫和艺术, 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给了受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1.4 细节刻画

《森林之歌》中对于细节的捕捉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对于母熊猫在树上观看因为自己而展开争斗的悠然表情捕捉和金丝猴“八字头”第一次进攻失败后落寞的表情也都基本做到了极致。但是还是有一些我们渴望看到的细节却没有展现出来。例如, 在大熊猫之间的争斗场景里, 母熊猫的表情展现玩之后虽然就是争斗失败的公熊猫的状态。而中间争斗的细节却没有展现, 让受众觉得有所缺失。再如, 在金丝猴群最后争斗场面拍摄的有些混乱, 而且自始至终也没有很清晰的镜头来展现受伤的甲板,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解说词来传达给受众。这样一来, 受众难免因为画面的缺失就会心存一些质疑。

在细节的捕捉上面, 国外的自然纪录片已经有了配合默契的专业团队。拍摄过程中对于动植物的一些细节捕捉上面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和模式。《微观世界》中对于细小生物的细节关注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例如, 在刻画两个蜗牛相遇到相互接触和相互拥抱的一组镜头。导演在这里毫不吝惜时间和镜头, 两只蜗牛刚刚接触时, 胆小的收敛触角的镜头都被摄像机精准的捕捉。还有对于雨滴滴落镜头的捕捉, 表现出了在微观世界雨滴对于昆虫的影响。

2 结语

雅克在拍摄这部影片“费时15年研究规划、2年的摄制器材设计、3年的实际拍摄而完成”, 最终获得凯撒大奖也实至名归。2年的摄制器材设计, 这一点很值得中国的纪录片团队来学习的。不同的自然类纪录片拍摄对象不同需要的镜头也会不同。而专业的国外纪录片团队会根据自己的纪录片设计相适应的器材。

而作为国内第一步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无疑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主创者更愿意将《森林之歌》堪称一次实验。第一次大型的自然类纪录片为以后的制作提供经验。受限于经验、知识储备、特殊题材拍摄技巧等影响, 《森林之歌》在一些方面稍显稚嫩。但是《森林之歌》第一次严格按照商业化操作模式创作自然生态题材, 实现在创作题材、视听表达和运作模式的多方面突破。其意义除了让作品以灵动的视听语言更靠近观众外, 最重要的是使纪录片创作行为趋于规范化与制度化, 这种团队化的商业运作可以使大家步调一致的往前走。《森林之歌》虽然只是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和商业化运作的一次尝试, 但是对于以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宝平.森林之歌的创新思维与制作[J].电视研究, 2008 (3) .

[2]王宏春.微观世界——一切生命值得尊重[J].特别策划, 2008 (11) .

[3]谢勤亮.森林在唱歌——森林之歌观后[J].现代传播, 2008 (4) .

篇4:纪录片世界的路人甲

说起热爱的纪录片,郑琼回忆里都是沉重的片段。

2014年12月13日,北京电影学院,第四届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电影节。放映机斑斓的光打在坐在第一排正中的郑琼脸上,让她疲惫的脸看上去有些诡异。

屏幕上放的是一部名叫《瓜熟蒂落》的片子,“……这片子拍了七年,我从28岁的小伙子变成36岁的中年人。没钱拍了就停一停,干几个月电话接线员,再回来拍……第一次放映,观众16个人,还算上了我和妹妹。”导演雅各布·安胡之前说的话,久久在郑琼耳边回响。

比雅各布·安胡更艰辛的日子,郑琼也熬过。在这领域,身为女人,注定比男人更辛苦也更努力。环顾身边拿着精品中的精品,在这里展示的纪录片电影人,哪个不是满把辛酸欲哭无泪?

中国号称电影百年大国,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微乎其微。特别是纪录片,国内根本就是三无(无市场、无利益、无专业)地带,别说“产业”,连“行业”都算不上。郑琼虽然以主办人、策划者的身份坐在这里,掌握着一个世界级电影节的全部工作,但她在中国电影界,也不过是“路人甲”,连跑龙套都算不上。

郑琼抬头看看银幕上方,本次电影节的主题语“爱是永恒的忍耐和坚守”,无声地落泪。

三次高考落榜,身高1.53米,在老家湖北做了两年查表女工后,郑琼每天骑着自行车,满北京跑推销,单薄的身材感觉还没有她胯下的自行车结实。

20年前的郑琼怎么看都像个送外卖的普通北漂。直到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一连看了好多“与人心对撞”的纪录片后,搞推销的韧劲又来了。她开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纪录片公司,命名为“零频道”。朋友们劝她改名:“郑琼(正穷),弄个公司还是‘零’。”

做纪录片的人,都是爱的劳工

2005年起,郑琼拿着片子在校园和咖啡厅免费巡映。她和她的志愿者们像赶夜摊的小贩,大包小包地挤进场地,手忙脚乱地折腾一个小时。再收拾东西,赶场到另一个放映点。

有时咖啡厅里只有一两个人,眼睛停在咖啡杯上的时间比落在屏幕上的时间多。很多时候因为迟到,被已经谈拢的放映场拒绝,她只能陪笑脸说好话,“我们很多志愿者是居委会大妈、还在上学的学生,放映时还在复习功课,明天就要考试……已经来了,放一下吧。”然后无奈地看着场地上,跳上去一个斜挎吉他的年轻人狂歌劲舞,她只能带着几百斤重的设备,垂头丧气地离开。

朋友劝她别搞了,她说,苦难都是类似的,只是面对苦难的微笑和哭声不同。纪录片就是“用苦难在找‘光’”,“做纪录片的人,都是爱的劳工。”

2009年,郑琼筹备IDOCS民间组织,要做国际化影展,光是批文就跑了十个月。这期间她还要准备各种资料,组织影片,邀请参展组织,准备场地。最终她还是没能用自己“零频道”的名义拿到批文,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主办方才如愿以偿,北电还提供了礼堂。最难的是资金,她展示的赞助名单却让她有勇气和信心坚持下去——赞助的人几乎没一个留下全称和详细地址,都是类似于“XX妈、X女士、XXX同学”的签名。

郑琼热血沸腾。“中国没有纪录片市场,但这些热心的普通人让我无法停下来,爱,是恒久的忍耐和坚持。”第一届IDOCS上,六天里放映了20部世界上最优秀的纪录片,唯一国家级的报导,是巴西电影协会在内刊上的一则100字通讯。

然而,忍耐和坚持不是必杀技,一旦物质支撑倒塌,精神就成了无本之木。2011年3月26日,零频道的告别仪式终于召开。没有闪光灯,没有记者,连一个默哀仪式都省略了。中国唯一一家民营纪录片公司被商业电影的大浪淹没了,连一个涟漪都没有。

QQ群里人头攒动,遍布全世界的零频道志愿者们集体上线,沉默一分钟。然后郑琼鼠标一点,零频道QQ群烟消云散。郑琼在群里最后一句话是:“零频道能活到今天已经很神奇了,现在死掉的只是它的外壳,纪录片没有死,也不会死。”

在郑琼心里,纪录片是永生的,但是她常把“死了”一词挂在嘴上。她每天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郑琼死了,累死的”。

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家庭没相册

IDOCS的票价是200元,除了北电提供场地之外,其余资金全要郑琼想办法。收来的钱,连做字幕都不够。每一届IDOCS都门庭若市,似乎很成功,渐渐的也被业界冠以很多光芒四射的称号,可是,“纪录片最重磅的会议”“没有一句废话的干净的胶片”,这些换不来钱。

电影界每一个肯出席会议的权威人士,都慰问式地喝杯茶,象征性地寒暄几句,丢下几句冠冕堂皇的说辞,连一部二十分钟的片子都没耐心看完,就起身离开。媒体记者按完快门,直接对她说:“上头版需要XXXX元,先付。”

在郑琼家里,到处是装了影片拷贝的移动硬盘,床底下和洗手间里也全是。“我今年45岁,这么多年来,我的衣服没有一件贵过这其中随便一个硬盘。”房间里一把破旧的椅子、两台电脑,郑琼的所有片子都是这里做出来的。每天她要指挥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的志愿者,给他们下任务,出方案。以前这里有六个员工,这两年一个都没有了,虽然热爱这个工作,但他们也要吃饭,而郑琼付不起工资。很多志愿者只有热情,没有专业剪辑和编排能力,一切跟纪录片相关的专业工作都是郑琼一个人做。除了坐在这儿弄片子,离开这里时,郑琼就一定是在找钱的路上。天天累到瘫软,像棉花,从北京的东边飘到西边……

郑琼跑遍大半个北京,人家张嘴就问:“我们的回报预测方向是什么?”她无言以对。很多企业直接要求冠名,她回复,“纪录片本身就要求剔掉一切无关的虚无东西,要求干净。”

一个参映的瑞典导演带来瑞典大使馆赞助的300美元,郑琼立即打电话致谢。人家说,微不足道,可能连五分钟的翻译费都不够。郑琼苦笑,“总比没有好。”

2011年,办完第三届IDOCS之后,郑琼累哭了。“再也不办了,我累得一厘米也爬不动了,郑琼真的死了。”

可是2014年,第四届还是正常开展了,她舍不得坚持了这么久的事业。消息传出,QQ群里一片哗然,“郑琼活了”占据了群消息头条。

这回,北京电影学院拿出了最大的礼堂,足足777个座位,和第一届的206个座位天壤之别。和第一届不同的还有,礼堂里来了上千人,很多人就垫张报纸,坐在水泥地上。业界知名人士说:“一个女人撑起了这么大的纪录片事业,这简直不可想象。四届了,这里都是顶级片子。”

可是,顶级片子不一定有顶级效益,甚至根本没效益。郑琼拿到手的样片超过千部,都是顶级,卖出去的却不超过十部。虽然国内在专业领域渐渐重视纪录片了,但走进影院的路还很长,普通观众很难静下心,掏钱看一场纪录片,哪怕它再唯美再动人心魄。郑琼甚至请一些省级电视台免费播放,都被“档期太紧”拒之门外。

“在中国,大多数纪录片还只是咖啡厅和露天广场级的艺术。”很多志愿者抱怨,郑琼笑着打气,“咱们死之前,一定能看到純正纪录片在影院热映、一票难求的盛况。”然后擦擦泪,一个人拿了赞助合同,骑上自行车,出门。

郑琼讨厌那种“天降大任”的场面话,她只是相信纪录片这种没有一句废话、却可以直逼人心的“干净的东西”能延续她自己和一个国家的梦。

去IDOCS的网站首页上看,那里挂着一句话,从网站建立的那天,就没换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篇5: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1

第一遍看《微观世界》,真的觉得很无聊,看着看着想睡觉,并且在快进的速度中,也没法有深刻的感受,唯独看到那些小镜头下的动植物们,感觉这个世界还是很神奇的。

回头想想雅克贝汉这位法国大电影家,不可能只是这么简单地给我们一些视觉冲击。带着要每一秒都看完的决心再次欣赏了这部影片。果然影片的开头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要安静的看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看影片时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看待这个社会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慢慢来。

电影展示给我们自然界的质朴和奋斗,以及感情,所有存在的一切即合理。电影没有选择那些奇特的动物,而是一些平常我们能看见的,蚂蚁、蜜蜂、毛毛虫、蜗牛……这些质朴的动植物,带着它们质朴的品性,为我们展示着平凡而又有点神秘的自然。

屎壳郎奋不顾身的推屎和蚂蚁运食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微小世界中一些让你不可思议的奋斗和坚持不懈。蜗牛的相遇就是一场视觉以及听觉上的享受,触角的挪动接触,身体的蠕动,音乐的配合,让我们瞬间觉得感情这么的完美……我们也该放慢脚步,安静的去看待这个世界,发现完美。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2

《微观世界》与我之前所看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在我的印象中,纪录片都是宏大的,壮观的,然而这部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从名字就能够看出,这部片子是微观的,可是资料主旨来说,却并不微小。这部纪录片以昆虫为主要主角,聚焦昆虫的生活。摄影师把自我“变得和小昆虫一样小”,以一份子的角度向我们生动的呈现了小昆虫丰富多彩的生活。导演是法国著名的雅克·贝汉,他为我们所熟知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他的片子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很多纪录片会站在高处,也就是用学术的眼光来拍,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够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一个系统的知识,坏处是容易让观众分心,缺少艺术价值。雅克·贝汉用同级的角度来表现昆虫,所以表现出了昆虫界的我们人类能够懂得情感。

其次,从拍摄手法来说,这部纪录片十分精致,十分具有观赏性。影片用出色的影像放大了我们身边的昆虫世界,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平时不会注意的世界,让人生临其境。拍摄一向平凡的屎壳郎时,导演先用放大镜头近距离拍摄它的坚持执着,正当我们仿佛和它一齐苦难着时,导演突然镜头一拉,我们一下发现屎壳郎的渺小。这会让观众不禁感叹,原先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这么多的故事!

最终从影片配乐、音效来说,也是选的十分适合。音效上,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个别段落经过配乐,时而与昆虫的动作同步相伴,如千脚虫的爬行,使用了打击乐,听来十分逗趣;时而与情节配合,营造出紧张感,如鸟儿啄食小虫和甲虫大战便动用了乐队,不但有节奏并且还产生出厚重的震撼力。配乐上,导演选用了不一样国家不一样艺术家的作品。在不一样的情境里配有不一样风格的音乐,这些得当适宜的配乐会感染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是开眼界之作,打破了纪录片一贯的拍摄方式,充满人文主义情怀。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3

我看完《微观世界》这部电影,觉得那座山上的动物、植物真多,并且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很奇怪,在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啊!

我看了《微观世界》后,发现动物居然是有思想的,有爱的。在草丛里,我发现两只巨大的蜗牛在亲嘴,它们显得格外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啊!原先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同时,动物还是弱肉强食的。看!两只螳螂张牙舞爪,蜘蛛机灵地“站”在蜘蛛网上,时刻等待着美食。一向螳螂呆头呆脑,傻乎乎地跳在了蜘蛛网上。这下蜘蛛高兴极了,用蜘蛛丝紧紧地缠在螳螂身上,螳螂拼命挣扎,左一腿,右一拳,大声地呼救:“兄弟们,快来救命呀!”螳螂们都很害怕,呆呆地站在原地,没有办法。蜘蛛更加凶猛,用腿使劲抱住螳螂的头,狠狠地咬了螳螂一口,吐出毒液,螳螂无力地挣扎着,气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螳螂最终不行了。呀,螳螂死了,真是可怜!蜘蛛开始美美地大吃一顿。啊!动物世界真是弱肉强食。

我喜欢看这部影片,它带我走进动物世界,让我们去了解动物的思想、生活习惯,去探索动物的一些奇怪现象,增加了很多科学知识。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4

昨日早上,我和妈妈看教师让看的电影其中一个:《微观世界》。

里面的资料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只七星瓢虫和家人走散了,然后他被蚊子攻击,不慎掉入谷底,摔断了一只翅膀。然后他奋力的飞到人类装糖的盒子里,并在里面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它出来一看,发现有很多昆虫在搬运食物。然后一群黑蚂蚁把糖盒背走,送给黑蚁后品尝,中间遇到了蜥蜴,因为七星瓢虫救了他们,所以黑蚂蚁们带着七星瓢虫一齐走了。

然后他们又遇到了红蚂蚁,最终黑蚂蚁们甩掉了红蚂蚁们,安然无恙的回到黑蚁穴,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红蚂蚁告诉了红蚁后,在红蚁后的一声令下,所有的红蚁立马行动,攻击黑蚁穴。然后黑蚁用礼炮对付红蚁大军,可是火柴不够用了,然后七星瓢虫想起来有一个地方有火柴。于是七星瓢虫立刻去拿火柴,过了一会,七星瓢虫拿来了火柴,就这样,黑蚂蚁打败了红蚁大军。观后感:黑蚂蚁可真厉害啊!居然打败了那么多红蚁,当然,这都是七星瓢虫的功劳啊!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优秀范文5

我向来都比较害怕各种动物和昆虫。当我得知《微观世界》讲述昆虫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丝恐惧的。说实话一开始近距离看到那些昆虫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恶心,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神奇的微生物世界给吸引了。

沙子、水珠、各种植物和昆虫,我们平时用肉眼看是如此平常,但在显微镜下头,沙子竟如同水晶般闪烁,这么干净的水珠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微生物,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各种植物和昆虫在显微镜下头的结构是如此神奇。这让我想起在学生时代上的生物课。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就是去实验室制作昆虫标本,在显微镜下头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做完作业,我跟伙伴们就会去山上采摘美丽的花草。夏天,会下到小溪去抓小鱼小虾。看到蚂蚁搬家,我们会盯上老半天仔细观察它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在天地里看到小蝌蚪,把它抓回来,会好奇地观察它是如何长大变成青蛙,但往往等不到几天,小蝌蚪就一命呜呼了。此刻我们长大了,工作了,似乎每一天除了工作,就是在跟网络打交道。我们错过了大自然中太多美妙的东西。《微观世界》一书拉近了我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让我在微生物世界中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微观世界》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两只蜗牛。雨后,两只陌生的蜗牛偶然在途中相遇,它们用触角细心翼翼地触碰对方。啊!是同类!还是异性!一刹那,感情的火花迸发!随着一首浪漫而激昂的音乐响起,两只蜗牛瞬间缠绵在一齐,尽情享受感情的完美滋味。它们虽然弱小,但对于感情,它们丝毫不比我们人类逊色。我觉得一切语言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仅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到这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唯美。

篇6: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世界纪录片赏析(精品解读)课程作业

院系: 外语学院班级:11级英语1班

学号 : 11106012009姓名:杨楠楠

小调查: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纪录片

高中历史老师给我们看过《普通法西斯》,《大国崛起》,这两部各有所长,难分上下,都十分推荐。

一、简答:观赏纪录片《幼儿园》,并简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纪录片本质是追求真实,谈谈你对这种纪录片影像中“真实”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答: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并用真实引发人们对社会与现实的思考。在纪录片中所反映的都是一些真实的社会现状,如果拍摄一些假的现象,就不能称之为纪录片,也失去纪录片的意义。例如《幼儿园》里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对于从未离开过自己父母的孩子,就会无所顾忌的哭泣,哀嚎,这正是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老师,和陌生同学的直觉反应。

(2)“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都是纪录片的重要拍摄手法,在《幼儿园》中分别如何体现的呢?。

答:直接电影中只有摄影师在拍,不去人为的影响剧情,比如远远地拍摄一个小朋友在那堆积椅子,看着他不能放好椅子也不去帮忙;比如一个小孩把另一个小孩的鼻子打流血了,一些小朋友在痛哭,摄影师时刻在抓镜头。真实电影中就存在人为因素,就比如采访那 些小孩,向他们提问数学计算题,拍摄他们如何回答,我们能听到摄影师和孩子的交流。

(3)与我们观看的另外一部纪录片《微观世界》相比较,这两部纪录片有什么共同之处(主题、拍摄手法等等)?

主题:《微观世界》着力体现自然界微型生物的各种情况,把微生物界的情况放大,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不同角度的感官体验,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来揭示生命的奥秘和意义。本片在摄影师们放大的视角下,展示了昆虫们正如人类一样每天都在面对命运的挑战,在同一片蓝天下寻找自己的位置,启发我们试着去理解和尊重这些生命,哪怕它只是一只蜗牛,或一条毛毛虫。《幼儿园》他用再真实不过的图像给我们展示了湖北武汉一所全日制寄宿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生活全景。这些孩子被分成大、中、小三个班,他们的生活异常简单,吃饭、睡觉、游戏、打闹,只是通过真实的同期声和图像去记录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但正是这些看上去再平常不过的画面,为观众展示来了成人并不了解的孩子的世界,使给每一个看过它的人们以极其深刻的思索。

拍摄手法:

第一,大特写的运用。《幼儿园》,在一次带孩子们体验生活的课中,老师带孩子们来到了一家可口可乐制造厂看电影,幼儿园里的孩子还很小,但在最初接受教育的时候所上的第一堂户外教育课竟然是教他们喝碳酸饮料——可乐。《微观世界》我一一起欣赏的片段中,在人们眼里北极熊北极狼也拥有爱情,亲情,特别是母爱,其甜蜜和幸福丝毫不比人类逊色。比如我们体型庞大的海狮生活在一起,防御敌人,幼海狮的阿姨和妈妈负责照顾小海狮的生命安全,甚至为他们牺牲生命。

第二,平视的视角。在室内,作者主要运用了大特写的手法,机位也采用了较低的、与孩子们平视的机位,这样就可以实打实的拍摄出孩子们真实的状态,而不像普通居高临下的拍摄方式是用“成人的视角看孩子”。像这样用一种平等的视角来进行拍摄,使得影片产生了一种更加真实的艺术效果。《微观世界》里动物的迁徙,觅食等等活动中,作者也是运用了大量的平视拍摄手法,这样给你感觉很真实。

第三,虚焦镜头的运用。导演在篮球场外拍摄场内游戏的孩子,孩子们正在玩老鹰捉小鸡,镜头最前面是一层铁丝网。我的理解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幼儿园里的孩子,始终都是有所隔阂的,这层隔阂真实地存在,就像那张铁丝网,这里有一层寓意。《微观世界》运用虚镜头,可以忽略不重要的情境,更加突出自然万物的变化。

二、简答:如果让你去负责制作一部纪录片,你想选择什么样的对象,意图表达什么样的主题,谈谈你的想法?(可以从主题构思、拍摄手法、后期剪辑思路等整个创作过程去谈,但不做具体哪方面的限制。

答:我想选择的对象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表达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以及展现农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学习状况!首先我也曾经是偏远小镇上的留守儿童,我知道这一路走来是缺少爱与呵护的,而且很多和我一样的留守儿童都辍学了,一些甚至走上不归路,而他们当时只是孩子。鉴于对仍然留守在农村,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的关心与同情,所以选择了这种主题。背景可以选择留守儿童的家里,学校和田地,可以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他们的一天生活,特别是节假日,走亲戚的时候,采访一下他们的最大愿望,也可以记录他们的日常娱乐,信息交流,与远方父母通电话等方面。选择“真实电影”的拍摄手法,会重点拍摄留守儿童放学后的日常生活,和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生活进行对比。在后期剪辑中,要注意抓住精彩环节,把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片段保留下来,呈现一个真实的留守儿童,打动观众的心,唤起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三、谈谈你对纪录片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看过的纪录片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迪?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我们这门公选课你有什么体会或者好的建议?等等,可以随便谈,只要是你自己的语言,800字以上)

纪录片观后感

选这门功课之前,我以为世界纪录片就是关于世界各国历史的记载,只是将史书中的记载借助多媒体来传达。因为我本人喜欢文史书籍,所以好开心的选了这门功课。通过这一学期跟着滕老师学习后,我才对世界纪录片有了更全面的的认识,而且我发现以前就喜欢看纪录片,比如《大国崛起》《圆明园》《故宫》等,这些都是中学历史老师推荐给我们课下看的。

这学期跟着滕老师看的纪录片,比如《幼儿园》,我想说,老师在脾气失控时,说粗话和责备话可能伤害到幼小孩子的自尊和个性的自由发展。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尽管顽皮,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我还记得片子开头有个女孩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还有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谁见谁怜。我觉得作为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给与自己的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别等他们大了,要去远方奋斗的时候却要捆绑住他们的梦想,不让他们离开。

《高三》不只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再现,也是曾经的自己。这部视频,让我感触最多,因为太多情境和我2011年准备高考时雷同。那是一年奋斗史,也是一年泪汗史。首先,林佳燕用日记讲诉的情景,那正是四年前的自己,同样是来自普通家庭,同样成绩都在班级名列前茅,同样都经历过高三成绩跌宕起伏的揪心。只是她比我幸运,她考上了名牌大学,而我的高考志愿却被调剂。记高三时,我会记录每一次各科考试成绩以及在班级排名,有过欣喜,有过失落,有过开心,也有过沮丧,也有过无数次一个人夜晚的哭泣。高三太多的情绪波动和成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候成绩仿佛就是我的一切。有一位男生因心理压力太大,故借酒浇愁,班主任亲自到他家鼓励他坚强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后来离考试还有十来天的样子,他竟然留下书信后,不辞而别,班主任又跑到车站,在一小旅馆截下了他,好说歹说,劝慰了一番。曾经我的老师也对我们说过:如果拜佛能让你得到安慰,可以的去拜佛„„又有多少人在高考时败给了心态,每一个走过高考的过来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班里总会出现那么几匹黑马,反而班级前几名的学生发挥失常。高考只是一场考试,它就可以决定农村孩子是否还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地上,是否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还记得一幕,高考结束后,一女生失声大哭,因为自己没考好。对于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来说高考不单单是升学的事,而是改变家庭命运的关键一战,每个中国学生背负着如此重的担子面对高考,这种重负不是每个学子都背的动的。

看野外生存纪录片,主人公诙谐的语言令我忍俊不禁,野外生存技能让我大开眼界。在我看来,在恶劣,人迹罕至的环境里求生存,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特俗的生存技能,还要有无限的求生欲望。

篇7: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这是通识课上看的一个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教育片。从人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直至消失1000年,探讨了地球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第一天,也许没什么变化。只是家里的狗狗很有些寂寞。

过了没几天,城市乡村的夜晚开始陷入一片黑暗。因为主要的供电是靠煤炭燃烧。一旦燃烧炉内的燃料燃尽,而此时已经没有工人继续往里添加燃料。大部分的供电会因此而停止。连狗狗在家里唯一可以“看”的电视也没有了。宠物狗们在家里可吃的东西已经不多,它们被迫出门觅食。而大多数狗天生就不适合在野外生存,它们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它们在大自然中的弱势(如脸太长或太短,腿太短,跑不快),所以一大部分的狗会丧尸荒野,而少数长相普通的狗却在此时成功的存活下来。

至于其他动物,渐渐地它们会来到街头觅食,就像在原始的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一样:弱肉强食。甚者,当城市周边有动物园的话,那些动物一旦有能力冲出了牢笼,它们将会使新一轮的战争更加激烈。毕竟本性难移。但是由于刚开始的一阶段,城市还未因为无人管理而乱成一团,所以站在新的食物链顶端的是哪种动物,答案或许并非如同从前。

也许一开始世界的变化还不是太明显,但是大自然的能量还是强大的,几十年后,人类存在过的痕迹会被大自然一点一点的消除。高楼倒塌。大桥被腐蚀断裂,书本被微生物侵蚀至化为须有……一切人类存在过的痕迹将会慢慢被人类抹去。即使是历经风霜的世界七大奇迹,也终将抵不过风和雨的侵蚀,化为一团沙随风散去只是时间的问题。

地球存在的历史如此之长,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时间。反观人类,我们又如何自大地认为地球可以任由我们掌控呢?

矿产的过度开采,树木的过度砍伐,对别的生物的杀戮……我们已经做了太多危害地球的事情,而这一切却终将害了我们自己。看看全球变暖的后果,我们砍掉了那么多的森林,二氧化碳已经无法被及时吸收。温室气体笼罩在大气层上,使得大气层变成了一个微波炉。而紫外线正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加热。

篇8: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一、百年潮,中国梦——追梦在路上

“我的人生不能平凡,所以我的21岁必须精彩”,2012年7月14日,主人公杨帆骑着一辆长江750挎斗摩托车,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寻找和他一样出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一万三千公里的追寻,主人公共找到了23个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最终进入纪录片中的有17人。通过相同的生日,不同的命运的展现,他用“在路上”的曲折旅程,纪念自己的青春和世界的青春。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栏目团队的足迹也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输出开辟了一篇崭新的视界。虽然第一季纪录片讲述的是外国人的故事,但是片中的场景、情节和情感表述,在不同的经历和回忆中激荡起相似的情感,在中外观众中都可以引发共鸣。一次次的相遇与相知,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同时它也以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化的选题将中国原创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中国文化、中国纪录片。

二、《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选题立意

(一)中国传统的人格品质——真善美

主人公杨帆,这位年轻的90后中国纪录片导演,带着勇气与信念骑上挎斗摩托车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寻访各个国家1990年10月5日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拍摄生于同一天却有着完全不同生活和人生梦想的青年,记录彼此闪亮的梦想和异彩纷呈的青春故事。就像他说的那样,“我愿做温柔的火光,潇洒地灼伤平庸,点燃世俗;我愿做凯鲁亚克的血液,带着摇滚的肝,勇士的胆,嬉皮浪漫的心,奇迹般重生于世。”真善美作为中国传统的人格品质,与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选择具有这些特质的人作为主角,他们的情感更具普世性,可以被全人类所接受。

(二)努力奋斗生存

影片开始将目标锁定在一名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蒙古乌兰巴托的芭森扈,它展示了这位年轻妈妈及其丈夫铁木尔在面对孩子的降生及成长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们对于家庭和责任所抱有的乐观态度和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力量。就像他们自己说的,要靠自己的手艺、靠自己的努力奋斗生存,努力去撑起自己的家,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痛并快乐着。

(三)年轻勇敢追梦

另外一个俄罗斯乡下男孩谢尔盖,他是另一个和主人公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谢尔盖的艺术熏陶主要来自父亲,这位俄罗斯农民曾经出版过自己的诗集。谢尔盖这个活跃的青年学习优异,多才多艺,他在自家的农家院子里写了很多的说唱作品,在学校里小有名气,而他也正在为梦想而不懈努力追求着,年轻就代表着有无限可能,需要的就是不断尝试,不断超越。

(四)不屈的精神

比利时的马丁是一名妥瑞士综合症的患者,这在别人看来,他的人生必定是痛苦和孤独的,但就像他所说,生命中有些东西你不能选择,但有些你可以选择,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不放弃每一次机会,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的追逐着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他弹得一手优美的钢琴,原创过100多首音乐作品,他成立了自己的音频工作室,在那里他还天天坚持健身,他正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的人生也将是美好的。

三、《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的表现手法

(一)故事化的表达

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一部围绕寻找和他一样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而进行环球旅行的故事。14集纪录片每一集都会去一个地方寻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另一个“我”,每一次寻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物、讲述不同的故事。每一次走进不同人的生活,不仅对主人公,对于我们观看者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们跟随他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并喜欢上他们。

每当主人公告别了“这一个我”,接下来将会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寻找“另一个我”。他们有着相同的人生起点,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性格和思想也大相径庭,透过同一个生日的人这扇窗口可以窥见人生的丰富多彩,看到别样的青春精彩。

(二)信息量大,画面具有张力

新媒体的出现使观众的观影习惯更加趋向于微型化、碎片化和个性化,因此纪录片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新媒体用户的习惯,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应尽量减少宏大的场景,适当增加细节描绘;在纪录片的内容及叙述结构方面,尽量呈现简单集中且凝练的内容。

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行走现场的纪实拍摄,长时间的跟踪拍摄使得影片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和真实感,它尽可能的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还原纯真的原貌,给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和透明度,它记录真实时空,记录真实情感,记录真实细节,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集中叙事为大家呈现一座城、一群人的人生历程、生活百态聚焦于此,让你在这段时间遍看人生起起伏伏。在貌似平常中深度挖掘故事的内涵,表现出深刻的主题,给观众一种价值观、人文情怀和当下社会问题的一种启迪和关照。

摘要:2015年2月13日上午10点,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典礼,它讲述的是旅行的故事,是一次用车轮丈量世界的壮举,是友情的故事,是共同成长的见证,是缘分的故事,是奇遇、邂逅以及相逢的极致呈现,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它呈现了21世纪90后一代人的集体写真和青春对话。

篇9:世界冠军 世界纪录

美国选手哈默以3分37秒227的成绩夺得女子3000米个人追逐赛冠军;白俄罗斯选手齐林斯卡娅以34秒152夺得女子500米计时赛冠军;法国队以43秒969夺得男子团体竞速赛冠军;荷兰选手谢普夺得男子40公里记分赛冠军;意大利选手卡拉拉以35分夺得女子25公里记分赛冠军;德国选手巴尔特科以4分23秒473夺得男子个人追逐赛冠军;英国老将霍伊在男子以1分1秒361的成绩夺得1公里计时赛冠军;荷兰选手博斯夺得男子凯林赛冠军;白俄罗斯名将齐林斯卡娅夺得女子争先赛冠军:法国老将纳维尔夺得男子15公里淘汰赛冠军;澳大利亚队以4分1秒491夺得男子团体4公里追逐赛冠军;荷兰选手博斯又夺得男子争先赛冠军;德国新秀穆赫夺得女子凯林赛冠军;哥伦比亚选手卡列夺得女子淘汰赛冠军;由利亚内斯和加尔维斯组成的西班牙队夺得男子50公里麦迪逊赛冠军。

4月15日至5月2日,2006年斯诺克台球世锦赛在英国伦敦举行,苏格兰选手多特夺得冠军。

4月21日,第10届LG杯世界棋王赛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七段棋手古力夺得冠军。

4月24日至5月1日,2006年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德国不莱梅举行,中国女队夺得女团冠军;中国男队夺得男团冠军。

4月28日至5月7日,2006年汤尤杯羽毛球赛在日本仙台举行.中国女队夺得冠军,捧得尤伯杯;中国男队夺得冠军,捧得汤姆斯杯。

4月20日 国际田联(IAAF)批准了俄罗斯名将叶·伊辛巴耶娃今年2月12日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室内田径赛上创造的4米91的女子室内撑杆跳高世界纪录;同时IAAF还批准了肯尼亚队6名选手2005年11月在日本千叶创造的1小时57分6秒的男子公路马拉松接力赛的世界最好成绩;另外,被批准的还有中国选手王星2005年10月21日在中国南京创造的54秒40的女子40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

4月24日,中国选手陈艳青在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58公斤级挺举赛上,以136公斤超过133公斤的世界纪录。

篇10: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看《动物世界》一书,里面描写了很多动物小时候的生活情景。鸟儿小的时候鸟妈妈,鸟爸爸,为小鸟筑巢,捉小虫子喂它的孩子们,还要教它们很多生存的本领,它们太辛苦了。

从这本书中感触到父母的爱是最善良最真诚,最伟大的,他们一辈子都是为我们这下一代。所以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答他们。

篇11: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动物世界,内容是一只野狗的经历。

一位动物学家检测一只狗群,最后这个群体因为越过了保护区,全部因感染狂犬病死了。最后的幸存者也被打猎的猎手杀害了。

我真想动物们有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没有人,没有污染。

篇12:纪录片《世界历史》观感

煌煌巨作《世界历史》今日终于有幸得以一观。面对洋洋洒洒整一百集,想要洞悉全貌无异于以蛇吞象,既耗时又耗力。对目录加以分析,开篇到第3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止,是对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的综述。而从第32集‘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开始则可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点可以从时间上得以佐证:被视为欧洲中世纪的最后堡垒的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公元1453年,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明确了这一点,则对于不甚了解世界近代史的我而言,可以完全将重心置于前31集,是为性价比最高的观看方式,虽是管中窥豹,亦期掠其一斑。

以下几点是我观后的一些思考与启发。

一.为何本片没有单独提及中国史部分?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世界历史的定义与内涵。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史在中国是作为外国史的一种代称,中国史不仅被孤立甚至对立于世界史。但是文明的发源并非单点式,在当今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东亚文化圈的源头正是中华文明,由此可见中国史也是作为世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理应一视同仁,既不能特殊化,也不应妄自菲薄。因此对于上述问题,我揣测编辑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作为国内第一部大型世界史主题的纪录片,本片从远古人类的开端,一直讲到万隆会议,展示了人类几百万年间的生存与斗争,发展与进步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目的是希望国人以一种新视角展开对全球史人类史的阅读与思考。相对于成熟的中国史的教育与传播,国人在世界历史方面显然更为欠缺与匮乏,因而也更有视觉新鲜感。快餐时代,对信息的摄取十分讲究效率,能够最大化时间的效用想必也是编辑们的追求吧。第二,期望以一种对比对照的方式,揭示中外文化的异同。作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拥有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绚丽多姿的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明交相辉映。而本片正是通过对其他文明的精彩描述,映衬中华文明的纷彩,即有利于观者独立思考对比,又留下了足够的联想空间。

二.关于历史间隔分段的不平衡性

本片第一集讲述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现在通过主流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最古老始祖是腊玛古猿,处在猿和人的过渡阶段。稍后便进化到了南方古猿,这是人类最早的直系祖先,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以上两个阶段是原始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原始群时期。真正进入人类历史的是早期直立人,处在第二阶段——血缘家族公社时期,生活在距今约三百万年到二十万年之间(以上数字乃是感性数据),这个阶段,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石器时代。从此人类的进化速度骤然加快。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前左右,人类由直立人进化到智人阶段,过着以母系制度为主体的原始公社生活。显然,智人的历史间隔相比于直立人已经大大缩短,由此看出,占人类历史长度99%的原始社会史在本片100集的篇幅中仅占了一集,这很好的体现出了历史间隔分段的不平衡性。在此引进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作为类比模型:1,1,2,3,5,8,13,21.....越往后推,两个数之间的间隔也将越大,人类历史就好像一个逆序排列的斐波那契数列,反映到时间轴上则是,越往后,两段历史的间隔反而将越小。人类世界的历史,即是文明的历史,而文明的车轮是带着一个加速度向前滚动的!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越发感受到变化的加剧,日新月异这个词语仿佛也不够用来形容世界的运动了。当我们感慨万千的时候,问过头再看看人类的祖先是如何踩着荆棘一步步向现在走来,心中自然会有一番思考。

三.关于世界历史的不同认知

早在古代时期,历史学家的记述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了自身的已知世界,只是局限于各方面的条件而未能做到对于整个世界的全面认识。像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就提及了安息,大秦,大夏等等地名。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不世之作《历史》涉及的范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希腊本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于世界历史的认知也会存在偏差,或以罗马雅典为中心,或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有人以伊斯兰世界为重点,又有人以基督世界为重点,如是不一而足。直到15世纪末航海的发展带来新大陆的发现,各大陆之间的闭塞状态被打破,历史的地理局限大为减弱,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视野大为开阔。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明白,为什么会在18世纪出现了兰克和黑格尔崇倡的西欧中心论,又为什么会在此基础上突破出了以施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的文明单位理论,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多种文明的覆灭和生长的历史,以及近年来大受推崇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等等。由此引人深思的是,当我们以纪录片中的单一视角对世界史做出的这个简短回顾,又能否成为终极真理?若干年后又会不会被新的角度覆盖?答案不言自明。

四.明确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以及肯定地中海在人类历史上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当我们追本溯源,顺藤摸瓜般地沿着当代西方文明往回走,途经古代罗马文明,便看到了古希腊世界,但是我们又如何能够无视古希腊文明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呢?我们无意以文明的长度来比较优劣,并不是贬低中华文明,应该清醒地看到地中海的开放与中华大地的地理封闭性,也要看到不同文明对世界施加的影响。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我们无法绕过北非和西亚,更不能避开他们的文化母亲河——地中海。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简例得到信息。

1.古希腊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开始了旅途,而克里特岛和埃及的往来在公元前4000年前便已开始,无论克里特岛的文字,石器以及壁画,都能深切感受到古埃及人施与的影响。

2.作为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文字字母的创造来自于众所周知的腓尼基人,而希腊人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元音,完善了字母系统,得到了希腊字母,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的前身。

3.宗教是文明传播的特殊载体,回顾世界宗教的历史,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犹太教产生于古代巴勒斯坦地区,即地中海东岸,而基督教正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兴起。而伊斯兰教对于基督教教义教宗的承袭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对人类历史产生最大影响的三大亚伯拉罕宗教全部出自西亚地区。

4.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处,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分流之处。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当我们耳畔回响起这句传世名言时,不应该忘记,正是地中海拥有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层,哺育了希腊人和罗马人。一直以来,地中海都处在世界文化的主流圈中,爱琴海文明的沉浮,拉丁语系的起落,璀璨的地中海伴随着同样辉煌的地中海文明。

篇13: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

关键词:视觉艺术,纪录片,故事板,美学追求,创意迸发,技术链接,工作议案

一、关于故事板

故事板起源于动画行业, 是动画制作的灵魂所在, 其根据文字剧本绘制出类似连环画的草图, 它将剧本描述的动作用一张又一张的图画串联起来, 成为一种“运动的艺术”。电影故事板原意是安排电影拍摄程序的记事板, 指在影片的实际拍摄之前, 以图表、图示的方式说明影像的构成, 将连续画面分解成以一次运镜为单位, 并且标注运镜方式、时间长度、对白、特效等分画面。也有人将故事板称为“可视剧本”, 让导演、摄影师、布景师和演员在镜头开拍之前, 对镜头建立起统一的视觉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脑绘制软件渐渐取代了过去的手绘故事板, 故事板的定义演变为软件显示效果的视觉草图, 用于视频创作和广告设计, 表达作者的创意。许多大制作的商业影片, 在拍摄之前都会用电脑动画模拟的方式创建故事板, 让复杂的电影拍摄更加形象、准确和简单。导演徐克在介绍自己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时曾说: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是自己先画出来才进行拍摄的。导演金依萌也曾经这样说:“电影导演手里的故事板像什么?它就像建筑师的图纸, 旅行家的地图, 军事家的作战图。”

二、故事板:实现纪录片美学追求的基础

纪录片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极致或独特的视觉体验, 一是充满人生智慧的深刻主题。做纪录片的人都有这样的情怀, 想要把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这种隐喻的方式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讲别人的故事, 表达自己的情怀。从这一点来看, 纪录片与电影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如何讲好故事, 这里需要的不是妙笔生花, 而是影像表达的能力, 也就是运用画面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讲好故事的能力, 它包括用一个一个镜头的组接完成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现实冲突、内心挣扎以及可供观者遐想或感悟的艺术留白等。于是乎, 纪录片的两个美学追求成了辩证统一的一对关系, 它们互为支撑, 互相成就, 其中创造极致或独特的视觉体验是根本。简而言之, 拍出好的画面始终是纪录片创作之王道。纪录片画面承载着视觉冲击和表达主题的双重任务, 因此对画面质量要求较高 (画面质量包括技术质量和美学质量, 本文所谈及的是美学质量) 。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先画后拍成为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有效攻略, 好的画面其实是先想象出来的, 再画成故事板, 然后付诸拍摄, 甚至需要调色和后期特技才能完成。由此可见, 故事板在实现纪录片美学追求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三、故事板: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大师约翰 • 格里尔逊总结了14条拍摄纪录片必须遵循的原则, 其中一条是不要忽视剧本, 也不要在拍摄时碰运气。若脚本准备周全, 你的片子等于完成了。还有一条是纪录片创作不要背离三个基本元素: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解读以上两条大师原则, 笔者得出如下结论:纪录片记录的是现实中的真人真事, 但记录是一种艺术的再现,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 一个完整的剧本是必不可少的, 把剧本进行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分解处理更是必须要做的事。所谓的分解处理其实也就是把文字剧本变为视觉剧本, 即故事板。马克西蒙在《故事板——运动的艺术》中说“对故事板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你的镜头语言能力及对动作和场景变化的表现力, 只有学好分镜故事板, 才能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讲好故事。”把需要塑造的人物、所讲的故事、需要兜售的创意以及脑子里奇异的景象一幅一幅地画出来, 这其中包括取景构图、人物布局、人物动作、摄影机角度、摄影机运动、空间透视、明暗关系等拍摄技巧, 也包括交代人物与时空的关系、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推进剧情、表达情感、建构意义空间等美学技巧。绘制故事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艺术创作过程, 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凝聚着编导的智慧、想象、创意、艺术追求、价值追求。“当我们完成故事板之后, 我们的纪录片就基本成型了。”“每当看到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或一出好看的电影, 在欣赏艺术趣味之余, 亦应了解成功背后之人事操作, 一位影像强烈的导演, 更能透过故事板牢牢控制住整部戏的风格脉络, 看似纸上谈兵, 实则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李仁港导演)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 剪辑后的电影对他来说就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因为他已经在分镜故事板上体验过他们了。

四、故事板:影像构思与拍摄实操的技术链接

启动摄影师二度创作的引擎:在纪录片生产流程中, 故事板其实是一个工具, 它处在编导影像构思和摄像师实拍的中间, 并成为两者的技术链接。它是开拍之前艺术想象的具象化, 影像构思的视觉化, 同时也是拍摄过程中可以按图索骥的分镜头脚本。科恩兄弟的御用分镜师安德森曾说“在你打开摄影机拍摄之前, 故事板可以帮助你提前‘看到’需要拍摄什么画面。”“故事板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镜头构图是否好看, 剪辑是否生动, 它还能提醒我们有没有漏掉了什么东西。”分镜师在绘制故事板时, 只需领会和表达编导的意图和奇思妙想, 他并不需要考虑这个画面应该怎么拍, 怎么拍是摄像师的事。按照故事板进行拍摄, 其实也不是一个被动完成的工作, 需要应用很多技巧, 更需要摄像师烧脑去摆弄才能把画出来的影像世界变成可以真实捕捉的现实图景, 这个过程就是摄像师二度创作的过程。我们在成片中得到的极致或独特的视觉离不开摄像师二度创作的贡献。举个简单的例子:故事板里主人公骑在摩托车上驰骋的特写, 在实拍时摄像师其实并没有把主人公放在驰骋的摩托车上, 也许是放在一辆大板车上, 而机位也在大板车上。

五、故事板:统筹指挥拍摄工作的预案

如今的纪录片拍摄堪比电影,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属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有效调度拍摄工作?故事板无疑充当了很好的拍摄工作预案。首先, 故事板能在开拍之前提供预知画面, 让导演、摄影师、布景师和拍摄对象在镜头开拍之前建立起统一的视觉概念, 省去很多言语上的赘述和词不达意, 有效避免了拍摄的盲目性, 废镜头少、缺漏镜头少, 为高质量完成纪录片奠定基础;其次, 故事板让工作得以细分, 剧组人员知道他们应该干些什么, 而不只是想象着他们应该干些什么, 这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再次, 故事板能让全剧组人员提前“看到”纪录片的样子, 这能极大地鼓舞士气, 让大家在同一进度上齐心协力。

总之, 在纪录片创作中, 故事板不但可以成为实现完美拍摄和完美表现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还能成为纪录片美学追求创意迸发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还是一份有效的工作预案, 对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Mark Simon.故事板:运动的艺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2011:1-260.

篇14:世界冠军世界纪录

9月13日2007年柔道世锦赛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选手佟文获得女子78公斤以上级冠军,法国选手特·里内获得男子100公斤以上级冠军;古巴选手尤·拉波德获得女子78公斤级冠军;巴西选手卢·科雷亚获得男子100公斤级冠军;巴西人卡米洛获得子81公斤级冠军;法国选手格·埃玛内获得女子70公斤级冠军;格鲁吉亚选手伊·斯雷基德泽获得男子90公斤级冠军;古巴选手德·冈萨雷斯获得女子63公斤级冠军;朝鲜选手桂顺姬获得女子57公斤级冠军,中国选手时俊杰获得女子52公斤级冠军,巴西选手德·若奥获得男子66公斤级冠军;日本名将谷亮子获得女子48公斤级冠军 荷兰选手鲁本·霍克斯获得男子62公斤级冠军;日本选手塚田真希获得女子无差别级冠军;日本选手栋田康幸获得男子无差别级冠军。

9月15日,在2007年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南京站比赛中。林跃和火亮获得子双人10米台冠军郭晶晶/吴敏霞获得女子双人2米板冠军,陈若琳获得女子10米跳台冠军,何冲获得男子3米跳板冠军,王鑫/陈若琳获得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秦凯/王峰获得男子双人3米板冠军,郭晶晶获得女子3米板冠军。

9月16日到26日,2007年世界举重锦标赛在泰国清迈举行,中国选手陈燮霞获得女子48公斤级总成绩冠军;朝鲜选手车今哲获得男子56公斤级总成绩冠军,中国选手李争获得男子62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石智勇获得男子69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李萍获得女子53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抓举金牌被韩国选手尹珍姬凭获得,李宏利获得男子77公斤级抓举冠军,保加利亚选手斯托特索夫夺得该级别总成绩金牌:白俄罗斯选手里巴库获得男子85公斤级总成绩冠军,中国选手邱红梅获得女子58公斤级总成绩冠军:刘海霞获得女子63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刘春红获得女子69公斤级抓举冠军,总成绩冠军被俄罗斯选手斯里文科获得。曹磊获得女子75公斤级总成绩冠军,穆爽夾获得抓举冠军:韩国张美兰获得女子75公斤以上级总成绩冠军。

9月17日至23日,摔跤世界锦标赛暨北京奥运会选拔赛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俄罗斯选手米申获得男子古典式84公斤级冠军;伊朗选手苏里安获得男子古典式55公斤级冠军;格鲁吉亚选手贝迪纳德泽获得男子古典式60公斤级冠军:阿塞拜疆选手曼苏洛夫获得男子古典式66公斤级冠军,保加利亚选手亚·雅纳基耶夫获得男子古典式74公斤级冠军;俄罗斯选手加察洛夫获得男子自由式96公斤级冠军;马霍夫获得男子自由式120公斤级冠军,克托耶夫获得男子自由式84公斤级冠军;穆尔塔扎利耶夫获得男子自由式74公斤级冠军;库图科夫获得男子自由式55公斤级冠军,巴季罗夫获得男子自由式60公斤级冠军。日本女队获得7个级别中的4枚金牌,团体总分位居第一。中国选手景瑞雪成功卫冕女子自由式67公斤级冠军。

9月28日至10月7日,2007世界击剑锦标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俄罗斯选手涅恰耶娃获得女子佩剑冠军,俄罗斯选手波兹尼亚科夫获得男子佩剑冠军:意大利选手韦扎利获得女子花剑冠军,德国选手彼得·约皮希获得男子花剑冠军;德国选手海德曼获得女子重剑冠军,匈牙利选手库尔恰尔获得男子重剑冠军,法国队获得男子花剑,女子重剑、男子重剑和女子佩剑四个项目的团体金牌;匈牙利队获得男子佩剑团体冠军;波兰队获得女子花剑团体冠军。

9月29日,2007国际象棋世锦赛在墨西哥落下帷幕。印度国际象棋大师阿南德获得冠军。

9月30日,2007中国女足世界杯决赛结束,德国队获得冠军。

射击世界杯总决赛(步手枪项目)10月5日在泰国曼谷揭幕。中国选手陈颖获得子25米运动手枪项目冠军,林忠仔获得男子50米手枪慢射项目冠军;白俄罗斯名将马蒂诺夫获得男子50米步枪卧射项目冠军,中国选手殷雯获得女子50米步枪三姿项目冠军,德国选手舒曼获得男子25米手枪速射项目冠军,美国名将埃蒙斯获得男子50米步枪三姿项目冠军,中国选手杜丽获得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冠军:朱启南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项目冠军;俄罗斯老将伊萨科夫获得男子气手枪项目冠军,俄罗斯选手获得女子气手枪冠军。

世界纪录

9月22日,在2007年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85公斤级抓举比赛中,白俄罗斯选手里巴库以187公斤的成绩打破了该级别抓举世界纪录;在女子63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刘海霞以257公斤的成绩打破该级别总成绩世界纪录,同时以142公斤的成绩平挺举世界纪录。9月24日,在女子60公斤级的比赛中 俄罗斯选手斯里文科以276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总成绩世界纪录,9月25日,在女子75公斤级抓举比赛中,俄罗斯选手扎博洛纳娃以]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抓举世界纪录。9月26日,在女子75公斤以上级比赛中,中国选手穆爽爽以319公斤打破了总成绩世界纪录。

9月22日,中国攀岩运动员钟齐鑫在2007世界攀岩锦标赛男子速度比赛中,以8秒76打破了速度攀岩世界纪录。

上一篇:行政许可法测试题下一篇:2021销售顾问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