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2024-05-30

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共10篇)

篇1: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运用互联网思维 创新城市管理

今天上午聆听的教授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变革一课让我收获颇丰,结合所思、所感和城市管理工作实践,简要谈谈我的所获,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城市管理工作者,我认为在当下应积极融入、拥抱互联网,主动做好三个转变:

一是管理思维要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服务”。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裂变式增长,传统管理的“控制性”思维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上大打折扣。因此,城市管理上的结构性矛盾是我们当前城市管理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难题,从解决民众实际问题角度出发,走向“民众至上”“主动服务”的管理思维。

二是管理模式要从“线性管理”转变为“多维合作”。传统模式下的控制性思维让一些城市管理人员“居高”的心态尚未转变,但随着社交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互联网时代的的冲击,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平衡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监督与管理的角色随时互换。因此,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对接这种历史潮流,革新传统线性管理模式下的控制性思维,变“我要你做”为“我和你做”,无疑是缓解社会矛盾、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创新举措。

三是管理方法上要从“简单盲从”转变为“灵活创新”。曾记得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跟太阳较劲,要比一比看谁能把行人身上厚密的大衣脱下来。可是风只知道一味地狂刮,人们怕冷,大衣反而裹得更紧。太阳出来,不说衣服的事,就是送光亮送温暖,行人热了,自然脱下大衣。因此,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争做“北风”使蛮劲,要巧学太阳送“温暖”。

总之,在这个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时代里,“互联网思维”主导未来城市管理的重要核心当之无愧,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者,我们既要创新管理方法,也要激发公众参与,更要坚守底线原则,让城市管理在互联时代真正形成全民互动。

篇2: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通过12月9日、10号在南京工程学院的为期两天的培训,我思潮澎湃心思万千,困扰我很久的一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也坚定了我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逐步循序渐进的使用手机授课的决心。

从9号第一场台北大学朱士雄教授的培训开始,我就深深的被这次的培训内容所吸引。朱教授一上来,就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惯例,照着ppt满堂灌;他一开始就要求我们扫码签到,扫码参与互动,回答问题,也不公布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讨论,然后在重新选择;最后在公布整个班级的答题情况。通过几次这样的手机互动,让我直观明晰的认识到用手机上课的优势:快捷、容易营造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将手机充分用于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老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疑问:如果课堂都让学生是讨论,回答问题了,那么知识如何讲授?难道要学生自学成才?针对这个问题朱教授详细的做了问答,他是通过将课程内容提前录制好把相关的教学资料、ppt和参考资料提前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去提前预习,这样就大大的压缩了传统的知识讲授的时间,从而解决了讨论占用时间太长没有时间讲授知识的矛盾。从朱教授的授课中我学到了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授课工具——出题优。这是一个相当的app,操作简单,易用,便于老师课堂出题和统计答案。

第二天的课程是王竹立教授讲授的,通过一整天的学习。我深刻的领会到,手机进入课堂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王教授所说,要么让手机进入课堂,要么让课堂永远成为填鸭教育的场所。如果要实行信息化教学,手机就必须走进课堂。这一点我这之前是没有想到的,之前对于手机一直采取的态度就是堵住源头,从未想到将手机引入课程。

听了王教授一席话绝对胜读十年书。对于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今天,连中小学生都几乎人手一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只是一味的堵,还不想办法去疏导的话,最终只能使得课堂成为形式,成为毫无效果的形式主义。

篇3:“互联网+”时代的经纪变革

一、渗透中的“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结果。对于房产开发企业来说,需要完成从开发商到服务商的转变,而对于传统二手房中介来讲,相对于互联网中介,要完成线上渠道的拓展,则要更多地占有线下社区资源。只有形成O2O平台闭环,才能够更好地占有市场份额。

在互联网世界里,用户注意力是最需要关注的资源。按目前的情况,受众的注意力正在朝三个方面进行转化: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从信息转移到交易。

“互联网+”更需要注重用户的体验,吸引客户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体现在房地产中介行业当中,就是要提供更真实、可靠的房源信息,让人们在搜索房源的时候更便捷、更易操作,降低时间成本。同时,用户在享受线上无差异化服务的同时,也要得到线下周到、细致的服务以及更可信赖的经纪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用户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增加客户的粘性。

房产交易是低频交易,涉及到的交易金额较大。客户在进行房产交易时会和经纪人产生多次的交互,在交易的过程中,用户一旦在线上或者线下任一方向的体验不好,不仅仅会影响到当次的交易结果,更会进一步影响到后期的交互粘性。

二、互联网将进一步渗透到经纪行业,渗透度将决定行业变革度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房地产经纪领域当中,移动互联网势头猛进,传统的服务标准已经在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渗透到房屋交易的各个环节,渗透的深度和效率将决定行业的变革度。效率越高、体验越好才能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从经纪领域来讲,房源是根本。从卖方的角度讲,需要让自己的房源让更多的买方看到,将自己的房源以较高的价格进行售出;从买房角度讲,需要看到更多真实的房源来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而对于经纪人来说,掌握的房源越多则意味着客户资源越多。

买方通过互联网的字段选择可以在海量房源中匹配自己需求的房源,再通过线上的相关展示做初步的意愿筛选,形成带看。而实现这一步骤有个关键要素不容忽略,就是真实房源的呈现。这里所说的真实房源应该包括三方面的要素:全面、即时、准确。全面是房源的信息全面,即时是房源的及时上线,准确包括价格的实时变动和售出时的及时下架等。

根据链家研究院2015 年的数据显示,在一、二线城市的数据中,链家登记的客户来自网络渠道的比重均在30%以上,这主要与客户了解房源信息的习惯有关。大部分客户更愿意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搜索房源基础信息和了解报价。“盘、客、人”的三方交互最好的平台方式是线上。在美国,1995年,只有5%的购房者通过互联网搜索房源,而今天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90%。目前,我国的这一比例不到50%,但可预见的是,这一比例会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得到不断地提升。

三、核心城市和社区的竞争更加激烈,得社区者得天下

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例,2015年这三座城市60% 的二手房成交来自各城市排名前20 的小区。这一数据在传统中介和互联网中介之间有一定差异,传统中介所占比值会更高,而互联网中介因为没有物理门店分布或分布较少,会有表现水平的偏差。

链家研究院对北京的几大传统中介及目前新兴的几个大型互联网中介公司2015 年的成交数据进行了对比,这些公司成交量排名前20 的社区与全市成交量排名前20 的社区重合度的高低决定了这些公司同市场交易热点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能够占据重点核心成交社区的楼盘,是竞争中的关键。中介成交状况相对分散的上海地区市场数据表现与北京相似,深圳2015 年二手房市场是受互联网中介影响最小的一线城市。从一线城市的数据来看,得社区者得天下,尤其是核心成交社区。

可见,传统中介和互联网中介只有进一步拓展核心社区的房源信息,才能够进一步吸引用户关注,从而形成带看及成交。因此,体现在“互联网+”的概念上,传统门店拓展重点楼盘的优质房源,但是缺少线上的展示环境;互联网中介具备展示环境,但线下服务相对薄弱。“互联网+”不仅仅是针对传统行业向线上的发展趋势,也包含了互联网中介线下的发展走向。

篇4: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云学习变革之梦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学习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为此本刊采访了“云学堂”董事长卢睿泽先生,请他分享对互联网思维的看法以及“云学堂”打造组织学习生态圈的策略和产品。

互联网思维引发的组织变革

本刊记者:互联网对各行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今市场上主流的互联网观念有哪些?

卢睿泽:其实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商业市场的颠覆,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行为习惯的颠覆,这就逼得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市场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互联网的定义也随之不断重构。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独孤九剑”就很好地诠释了互联网思维,即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今天我们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关键看它和互联网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企业,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我列举三个最常出现的观念和大家分享一下:

1.用户思维。大家都知道,传统产业是客户思维,即谁给我钱谁就是我的客户。而用户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产品和服务让用户用得爽。也就是说,用户体验是基础,产品的功能不重要,企业做了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体验到了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掌握了“得屌丝者得天下”的精髓,如QQ、小米、YY,这些都是得到“屌丝”群体拥护的产品。

2.极致思维。极致其实基于简约,也就是产品要找准用户的痛点,并把痛点做透,把自己逼到极致,就像小米强调的“让用户尖叫”,不论从产品,还是价格,总有一点要做到极致,让用户尖叫。很多产品在打造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希望突出的亮点也很多,但是到底哪一个才是需要放大,需要做到极致的,这一点需要思考。产品有极致的特点,才会脱颖而出,才会让人尖叫,才会令粉丝聚集、乐意分享。像海底捞把服务做到了极致,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例子。

3.平台思维。平台思维的特点首先是开放,就如同众多平台提出的开放一样,这也是互联网的精神,还有就是共享、共赢。平台可以是从传统领域向互联网转变,建立共赢的生态圈,上、下游加入进来,学会利用现有的平台—BAT(百度、阿里、腾讯)已经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生态圈,还有电商的开放平台,比如京东,或者360等企业的平台—学会借势。

本刊记者:未来一切行业都会跟互联网发生关系,在互联网思维状态下,企业的组织架构会面临什么挑战?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会是什么样的?

卢睿泽:我同意你提出的“未来一切都会跟互联网发生关系”的观点。在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不再单是公司概念,而是一个无边界组织。组织是一种生态圈,组织的变革,权力指挥链不再是以企业内部权力、运营为中心,而是自下而上形成组织;不再是以职能为中心,而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终端为中心,形成组织生态圈。这种状态下组织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任正非说过,不是耗散结构的组织必将灭亡。

本刊记者:什么是耗散结构呢?

卢睿泽:“耗散结构”是一位比利时科学家提出的,并为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有三个核心点:首先,组织结构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次,远离平衡态,平衡态是什么?就是一潭死水,没有创新;第三,建立正向反馈系统。其实未来的组织形态就是:反控制、反等级、反封闭。这样就会给人力管理带来变化。

本刊记者: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企业应该怎样应对?

卢睿泽: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为此企业需要更加多元化地对待。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核心是员工能力的问题,现在员工个人能力在逐步提高,而企业能力却在逐步减弱,员工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无非是将更优秀的人才放在更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人才最大的价值。那么就要针对员工能力构建培训模型,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系统性地提高员工能力。

所以我认为针对员工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1.核心能力(个人专长);

2.职能能力(岗位能力);

3.管理能力(领导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就是员工培训。培训的目的不是改变员工的缺点,而是扩大他的优点,同时结合员工优点与岗位进行匹配,实现利益最大化。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都将是空谈。不论时代发生何种改变,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而不是去把一个不适合的人培训成为适合的人,将是最行之有效、最节约成本,也是企业在应对互联时代的不断变化下最合理的办法。

如何打造组织学习的生态圈

本刊记者:什么是企业学习生态圈?

卢睿泽:企业学习生态圈就是建立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和人之间的联合。内部通过线上课程、内训课程,通过企业内部知识来对员工进行培训;外部则通过合作伙伴、行业人群,配合线下课程来进一步打造人与知识的链接,让知识在企业中流动起来;让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对内对外保持紧密的联系,让更多的知识进入企业的隐性知识资产中,为更多的员工提供学习机会。通过这种循环,将更多的知识引入企业,培训更多的人,培养更多的人才,产生更高的效益,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学习生态圈”。

本刊记者:如何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

卢睿泽:首先,企业通过内外部的结合,将更多的知识融入培训,同时将这部分知识资产化,形成企业的文化资产,使流动的、隐性的资产变成固化的、显性的资产,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鼓励员工分享知识技能。其次,知识来源要多样化,内部知识结合外部知识,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案和培训目标,并针对目标进行立体化评估,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便捷的学习手段,以及全方位的培训考核机制,评估培训的时效性。最后,涉及有关消耗的问题。建设过程要有序,要从基础做起,从简单的技能培训到匹配个人岗位的职能培训,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成长性培训。假如每位员工都能走到成长性培训阶段,将培训和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结合起来,那么一个优秀的学习型组织就会应运而生,企业学习生态圈的扩展也将达到最大化。此外还要成功控制,用最便捷、省时、省力的方式,完成以上内容,从根本上辅助生态圈的有序化发展。

云学堂服务于企业学习生态圈

本刊记者:“云学堂”在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卢睿泽:通过多年的行业积累,我们发现,企业组织的能力是由员工能力、员工思维模式和员工治理三部分组成。那么企业在商业模式正确的前提下,打造卓越的组织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任务。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发现,其实企业培训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可以改变的。“云学堂”把人和知识的链接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即员工,外部为客户、合作伙伴及行业人群。既然我们认识到通过知识,可以将这些人群连接在一起,那么通过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他们连接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企业学习O2O,除了传统的线上线下,我们认为,输出者和输入者之间、工作和生活之间都是O2O。输出和输入之间产生社群,社群将学习的准备、学习、评估等各个阶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改善了学习效果;而工作和生活之间的O2O是将两者融合,将学习的过程延展开来,形成内循环。

基于这样的认识,“云学堂”将现有产品升级,从原有的针对企业客户提供的企业大学产品和课件商城开始,以机构网校产品为中心,将现有的“云学堂课件工具”和“直播课堂”免费提供给机构,让其能够快速制作出适合企业学习的课件。机构网校一方面直接将课件放到课件商城,另一方面通过岗位模型设置,将成体系的课程通过“云学堂”PC端和APP端直接提供给个人用户,从而打造出这样一个学习的生态圈。

本刊记者:“云学堂”在产品设计方面,如何能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要求?

卢睿泽:在产品设计方面,我们希望能够让产品更简单、更好用,让学习小屏化、社交化、娱乐化,知识碎片化。

原始的大屏化在线学习模式已经跟不上移动学习的脚步,小屏化课件的表现形式却更加贴近生活;PC模式下的长视频不适用于移动互联时代,学习者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互联网时代倡导互动式学习,社交关系的形成会让学习更有价值;严肃的学习氛围并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娱乐化的学习模式才更能吸引学习者;学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以知识点为核心的碎片化知识,解决核心问题,既方便,又获得了充分的选择权。

“云学堂”本身不提供学习内容,但是我们找来全国最好的700余家专业培训机构为我们提供学习内容。我们还免费为这些机构提供专业的课件制作工具,并且有专业的团队作全程指导,让他们的内容更适应当今的学习要求,实现知识的小屏化、社交化、娱乐化和碎片化。

本刊记者:“云学堂”的课程特色有哪些?

卢睿泽:“云学堂”的课程特色就是把全行业岗位职能模型和课程体系做出来。“云学堂”建立了与岗位能力模型相适应的知识目录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海量精品课程,能够实现按岗位需求配置学习内容,更好地满足企业内各部门培养人才的需求。通过线上平台,充分利用员工的碎片化时间完成基础内容传授,线下培训就可以更多地进行新老员工间的情感沟通和经验交流。

而且我们还集合了哈佛商学院和“中欧商业在线”等机构的顶级课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职业人最信赖的终身学习伙伴,为众多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篇5: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一、引言

律师行业与其他服务业不同,由于事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且依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因此,律师行业难以实现标准化。正因为缺乏标准化,法律服务的需求方也难以通过客观的标准去衡量律师事务所或者律师的服务成果,供需两房存在明显的信息部队称。而“互联网+”时代之所以来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去中介化,去中介化的特性一方面使得交易的中间环节减少,从而降低服务或商品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使得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换更为直接、透明。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大潮下,传统产业被颠覆者不再少数。例如,众多B2C或C2C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让以店面为基础的传统零售业步入寒冬;而微博、微信等WEB 3.0的互联网产品也让传统媒体备受考验。目前,传统的服务业也正在被互联网所改变,而高度专业化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等服务行业也慢慢卷入互联网的大潮中。本文将以律师行业为切入点,探讨律师事务所如何顺应“互联网+”大潮进行变革。

二、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服务业的变革现状 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具有三大特征:

1.顾客参与服务过程:制造业的生产、物流过程是排除顾客参与的,消费者到零售店或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通常只能解除到商品的销售环节,而对销售之前的环节知之甚少。反观服务业,服务的过程往往需要客户的参与和配合。

2.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服务是一个过程,对于需求方而言,有时候服务过程就是产品。也因为如此,服务的过程因为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往 1

往难以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3、无形性:服务的创新往往难以通过法律程序申请成为专利,而且服务由于其缺乏实体参照,难以形成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

正因为上述三个特征,导致服务业至今仍然未像零售业一样被互联网所颠覆。具体而言,由于服务业需要顾客参与服务过程,导致需求者更倾向于购买“眼见为实”的实体店服务,互联网下的服务由于难以参与,难免会给购买者产生不确定的偏见;由于服务的过程就是消费的过程,互联网消费的短、平、快难以给予购买者足够的安全感;而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互联网下的服务产品更难实现质量标准的统一和规范。

然而,2015年以来,纷涌出现的O2O平台却慢慢渗透到了服务业。以“滴滴打车”为例,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的LBS技术优势,不仅倒逼了传统出租车行业进行优化改革,还意外地将“黑车”、“黑摩的”逐入末路,并催生起一大批职业的“滴滴”司机。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更廉价、更优质的交通服务确实有效地解决了出行不便的问题。再以“饿了么”为例,同样植根于LBS的技术优势,“饿了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都市白领的午餐“老大难”问题,也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更多的选择。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O2O的服务渠道平台,更多的是针对微小额消费、低专业化服务。在中间环节上,O2O平台更多的是去行政化。即通过互联网渠道迅速实现用户数量的最大化扩张,使得缺乏行政许可的人员也能够从事相应的职业,在税收、行政监管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从而降低消费者终端的价格。

三、互联网下律师行业变革的困境

首先,法律服务由于专业化程度高、事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导 2

致服务本身存在高附加值。这注定法律服务的购买必然不可能是微小额的消费。因为通过目前O2O的平台切入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的用户,更加难以形成平台的扩大。

其次,法律服务仰赖的外部客观因素甚多(政策、法律、法规、司法的运行等),服务过程和质量难以统一化、标准化,因此O2O平台难以通过消费者评分这种方式改善服务质量。

最后,律师行业的纪律性、严格性无法适应O2O平台的去行政化。因为律师事务所一旦违反监管规定,会迎来相当高昂的违法成本。

因此,目前的O2O平台难以成为律师行业在“互联网+”下变革的主流模式。有见及此,应当根据行业的特点和互联网的特点,寻找共同点,从而进行变革。

四、切入点——简单业务线上提供,复杂业务线上营销

结合目前O2O平台的运营特点,并考虑律师行业的业务特点,本文提出律师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变革的切入点应当是——简单业务线上提供,复杂业务线上营销。

首先,应对根据标准化的难易程度将律师事务所的业务划分为“简单业务”和“复杂业务”。所谓的“简单业务”,即重复性强、专业要求低、标准化程度高、周期短的工作业务,如律师函的签发、法律咨询、一般合同撰写等。此类业务可以通过线上实现订单下达、标准化处理(格式、周期、内容等)、线上电子形式交付。由于处理环节在线上进行,避免了供需双方的见面、会谈环节,降低了从业者的时间成本,价格也应当由相应的下降,从而实现供需的双赢。

其次,对于复杂业务,由于需要高度的专业化服务,无法像简单业务一样实现线上处理,因此,可以考虑通过线上进行营销,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3

微博、搜索网站推广等方式尽可能向消费者进行正面的信息披露和宣传,从而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正因为通过线上营销,律师事务所极度可能在声誉和知名度上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更好地扩大利润来源的广度。

篇6: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摘要/前言

粮食行业作为我国的一大传统行业,目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近年来从国家粮食局到各个省粮食局都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开展了“国家粮食平台建设”、“省级粮食管理平台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等信息化项目,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精准性、粮食行政管理效率、服务粮食行业和社会大众,掀起了“互联网+粮食”的时代变革。

在“互联网+粮食”时代,如何贴合粮食行业实际需求、建设一套“实用、管用、好用”的应用系统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单位、粮库企业和信息化厂商们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相互论证的首要问题。国家粮食局74号文件提到了目前粮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发展不平衡,建设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可复制性不强,与业务结合不紧密”。另外,各省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僵化的IT架构与业务灵活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单体式孤立系统与业务协同性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粮食信息化建设经验,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即:“自上而下”,以国家标准规范为指引;“自下而上”,紧密贴合用户实际业务需求;以“云计算+微服务”为支撑,实现“软件定义粮食(Software defined grain)。”本文将从基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云计算支撑”的粮食云解决方案,从“业务”、“服务”、“应用”三个层面详细介绍粮食云的具体设计思路。业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粮食业务活动是一切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信息化建设最基础的作用就是将原来由人来实现的业务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因此,粮食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从业务出发,梳理信息化所要覆盖的每一项业务活动,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与业务的紧密结合、避免“信息化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

在梳理业务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从大到小、从宏观业务领域到具体业务活动”的梳理方式。我们将整个粮食业务划分成四大业务领域:战略决策类业务域、粮食管理类业务域、储备作业类业务域及政务支持类业务域;再进一步将每一个大的业务域进行细分,划分业务子域,例如:粮食管理类业务域可细分成调控管理业务子域、储备管理业务子域、监督管理业务子域、财务管理业务子域、行业管理业务子域、质量管理业务子域;业务子域仍然可以进一部细分成具体的业务活动,例如:储备管理业务子域包含了“储备政策制度下发、仓储管理职能、地方储备粮安全、仓储设施的新建、地方储备粮规模计划、地方储备粮轮换计划、仓储设施的维修、仓储安全、中央储备粮资质初审”九项业务活动。服务:完成每项业务的信息化并建立标准

我们梳理出来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可以在云平台上固化成一个“服务”,服务的定义了一段业务逻辑完整、业务边界清晰、具备一定通用性、可以再一定业务场景下进行共享使用的最小业务单元。

服务在云平台上实现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设计→开发→发布→部署→管理→分析”。

1)在服务的设计、开发阶段,紧密贴合业务需求,并且参照国家标准规范和地方特色定义业务逻辑、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从粮食云的最底层实现了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且具备可复制、推广的能力。2)在发布、部署阶段,能够快速释放服务能力,支持各应用系统和外部第三方系统(例如:国家平台、各地农发行信息系统等)灵活调用,实现了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3)在管理和分析阶段,可以准确的统计每个服务被调用情况;并且,一旦服务对应的业务单元发生变化,此服务可以重新设计、开发,在实现循环优化的同时不影响其他应用系统的正常使用。应用:通过服务拼装快速定制并紧密贴合业务

应用系统中,完整的业务流程可以通过一系列“服务”灵活拼装实现,并保持业务流程的柔性,能够快速响应业务流程变更。例如,“地方储备粮油轮换监管”过程中:粮库提交申请,由储备处核实粮情后下达轮换计划;粮库按轮换计划签订粮食采销合同、完成粮食出入库;接下来,检防所或质检站对轮入的粮食进行取样、化验,若质量合格则轮换任务完成,若质量不合格则由监督检查处展开行政执法监督。

此流程中的每一个业务活动都通过相对应的服务灵活编排、快速实现,并且密切贴合实际业务需求,实现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储备粮油轮换业务流程合格粮库提交轮换申请储备处核实粮情下达轮换计划粮库签订轮换合同粮食出入库检防所验证粮食质量完成轮换任务不合格行政执法监督粮库管理服务粮情监测服务粮油轮换服务计划合同服务出入库服务扦样管理服务质检化验服务行政执法监督服务

小结

篇7: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进入全民化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无处不在。有人说“在移动互联网冲击之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其实,“变”与“不变”是一组辩证对立的存在。本文将从“变”与“不变”的视角,分别探析移动互联网对于呼叫中心行业的影响,以及对呼叫中心未来展望的一些思考。

一、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产业的影响

现在普遍流行“移动互联网将颠覆传统产业”的说法,处处在谈“互联网思维”,貌似“互联网思维”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理性角度思考,移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是要看清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在11月刚结束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提到腾讯的定位是做连接器,不仅希望把人连接起来,还要把服务和设备连接起来;马云要通过打造淘宝C2C、天猫B2C的平台模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刘强东豪言京东要解决的是中国社会的商业成本和效率问题。

从“变”的视角看,究其实质而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极大地减少人、物、信息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由于打破信息之间不对称的格局,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最大化提升,缩短了从企业到客户之间的距离(去中心化),因此,凡涉及人、物、信息相互之间沟通/交易的传统行业均正在或即将以裂变的速度接受新一轮移动互联网大浪淘沙的冲击。

二、移动互联网对于呼叫中心的影响

呼叫中心作为传统服务产业中的关键一环,同样也在面临来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技术新渠道的冲击。有一种观点认为,呼叫中心热线人工座席甚至会逐渐消亡,主要基于几个依据判断:一是语音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机交互沟通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沟通渠道日趋多元化,类似微信、APP等轻渠道都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智能型知识库以及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将大大降低操作门槛,满足客户自助办理的期望„„

回归到第一点,移动互联网对于呼叫中心行业的影响本质也是一样的,越发成熟的新技术新渠道可以极大地降低沟通交易的成本,最终热线人工座席就像其他中介那样被“去中心化”,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对“服务端”直线沟通。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对于呼叫中心可能带来的“变”。

三、辩证看待互联网带来的变与不变

著名媒体人梁冬先生,之前曾担任全球最大中文搜索百度公司副总裁,辞职后又创办太美科技公司与正安中医,可以说一方面关注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却在从事着最传统的行业。这一点也在启发我们,移动互联网的确是在改变着传统产业,但回归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最本质的需求,传统文化所沉淀下来的东西往往是稳定甚至不变的。科技变革即使日新月异,人始终离不开吃穿住行,产业生存的根本依旧是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对于呼叫中心而言,其生产运营的核心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变”的是对于客户需求的把握以及对于服务质量的永恒追求。

四、呼叫中心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对行业以及呼叫中心“变”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的呼叫中心智能化技术日趋成熟,电子服务渠道更加多元,这些也将带来人工服务职能定位的改变。而从“不变”的视角来看,为了最大适应和满足客户的沟通需求,对于人工服务仍需加强精细化运营以持续提升服务质量,由此也引申出对于呼叫中心未来关于全渠道协同体验、热线人工定位的一些思考。

(一)全渠道客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和社交媒体参与度的大大提高,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触点”也日益丰富,多元化的全渠道客户体验正铺天盖地袭来。这对于呼叫中心而言,意味着过去客户主要通过电话进来接入语音或者热线人工服务逐渐演变成为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微信、APP客户端、ASR智能语音等进行自助服务,而且在客户整个服务交互过程中,可能多种渠道都会不同程度地参与进来。

前面提到互联网对于传统产业的“变”在于极大地降低沟通交易的成本,而“不变”的始终是客户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如何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存法则在于能否给客户打造全渠道优质服务体验,影响这种体验的两大问题点在于:一是全渠道一致性,二是全渠道互联性。客户可能接触的是热线、IVR、网站、APP、微信等任一渠道,在不同渠道触点如果获知的信息不一致或者不同步,将导致客户感知明显下降和对企业品牌的不信任。而更大的考验在于跨渠道的互联性,客户可能会经历网站浏览-终端下单-热线咨询-微信查询进度等不同的交互环节,如果不同渠道之间信息是割裂的,全渠道之间不能做到无缝转移的话,将会增加客户使用的费力度,使客户体验大打折扣。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江湖,跨界竞争越演越烈,未来的呼叫中心要逆流生存,必然要求强化渠道之间的互联性,为客户创造全渠道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

(二)高价值人工服务

如今,德国人又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人、设备与产品之间高度智能的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1.0的机械化-2.0电气化-3.0的自动化一直演变至今,可以预见未来的产品设备将越来越智能化,呼叫中心的语音识别、人机交互和自助服务也日趋成熟,因此有人预言未来的呼叫中心热线座席将逐渐消亡,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变”的大势所趋之下,并非要摧毁原有的一切,而是带来服务的转型和升级,毕竟客户对于服务体验的本质需求还是“不变”的。

那么,未来呼叫中心的人工座席将何去何从?不管是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行,总的方向应该趋向于人工规模减少(因为大量简单执行的工作将由机器取代),但是人工不会消亡,而是转向于从事更高价值的服务,成为全渠道界面的统领。

高价值服务,主要包括为VIP等高端客户提供专享服务、开展中高端客户关怀维系,或者专门处理疑难投诉案例。根据消费者行为研究得知,越是VIP客户,往往依赖人工的黏性更高,而人工服务更能彰显尊贵的服务体验。至于疑难投诉案例因为复杂程度高、个性化要求更多,机器设备的智能程度在短期内仍很难达到人工服务的灵活。

另一方面是,人工将作为全渠道的统领。客户在各个渠道之间的穿越就像一次与企业亲密接触的旅程,而人工服务将成为这趟旅程的完美向导。目前,运营商的呼叫中心也在逐步弱化客户品牌的区隔,要求人工加载全技能,掌握全面的业务知识。而不久的将来,人工客服的全技能有可能是覆盖全渠道,即人工需要掌握包括热线、网站、微信等跨渠道的业务知识,在系统实现支撑的情况下同步看管全渠道界面,实时掌握客户在不同渠道的接触轨迹,真正有能力提供一站式、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篇8:“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 学生能够从网络中得到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 从而保证其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够顺利发展。它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获得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且获得实时的信息反馈, 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有了互联网技术, 学生可以摆脱教师的束缚, 通过形象的网络情境、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推动学生展开协作学习, 并且在加强基础学习的同时, 提升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使教学观和学习观发生变革, 从而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互联网+”课程教学的变革

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可以在课堂外通过视频、电子书, 在论坛与同学交流讨论等方式去查阅所需资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人交流。在课堂内, 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探讨, 进行实践技能训练等。提到“翻转课堂”就会想到“微课”,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微课”的翻转课堂, 这样的课堂很难真正翻转起来。那“微课”是什么?它是以知识点作为基本单元进行设计组织教学, 具有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特点。对于一些课程教学内容, 提前准备相关联的微课, 提供给学生作为其预习资料。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微课”后能否解决目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诸如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呢?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互联网+”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同样改变了教师的角色。由于网络资源对每个人几乎是平等的, 且可以实现跨时间和跨地域的资源共享, 所以教师需要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和学习, 帮助筛选和提供资源给学生, 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教学目的, 利用互联网和学生进行交流、展开讨论, 一对一进行个别辅导。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帮助, 追踪学科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不断更新知识, 快速提升自身能力。

四、“互联网+”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学习乐趣, 学习效率低下, 那如何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媒介, 上面的信息可以说是一片汪洋大海, 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来学习, 就像走进了一间餐厅, 需要什么, 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成就了按每一个学生自身需要形成的“私人定制”。当然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全部能够用互联网完成, 也有其做不到的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亲身实践, 因为经验是不能依靠互联网或他人获得的;学生的自我反省必须亲身体验, 因为互联网仅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数据信息;互联网对学生越来越重要, 已经成为学习的重要工具, 带给学生很多好处, 但同时也要注意自我监管, 不要沉迷网络。

五、“互联网+”实训室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实训室应该是一种可以优化呈现的教学内容, 便利地获取学习资源, 加强教学互动, 建立具有情景感知及管理的新型实训室。时代发展的趋势需要我们在教学教育中提供多种呈现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的体验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而智慧教室则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典范。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智能投影呈现教学内容, 当涉及到学生共同讨论、疑难解答、评价练习等内容时, 学生利用在线交互系统, 将自己的观点呈现于智能投影上。同时分享给每位学生, 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在智慧教室中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学习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从而发现学生的学习取向与需求。在“互联网+”时代, 建设和发展智慧教学是大势所趋, 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职业教育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淡化了师生之间的界限;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在线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丰富的信息及快速的搜索方式有利于实现满足个人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多维度以及多学科综合探究式学习, 将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动力, 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我们应积极探索, 采取一定的策略, 使中等职业教育和互联网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

摘要:“互联网+”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 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 使其为职业教育服务, 为职业院校的师生服务, 是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张亚珍, 张宝辉, 韩云霞.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 2014 (1) :81-91.

[2]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 :20-23.

篇9: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

王忠禹在会上指出:这次大会,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为中心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国企业界、管理界正在认真思考的具有趋势性的重大课题。王会长解题时,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所要解决的问题;高度概括为三大问题:第一,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第二,世界一流企业在互联网条件下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适应性变革值得我们借鉴?第三,我国企业历经30年改革、提升、发展后,在今天面临怎样的历史性挑战?

解决好这三大问题,中国各行各业就可以成功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而这三大问题,不仅是企业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且过去是,将来更加是《互联网周刊》提出的“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联合起来”这一总的办刊方向下要致力加强的主题。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蒋黔贵所做会议主报告中提出:“管理的目的也从‘做大’、‘做强’转变为‘做活’”。这是《互联网周刊》七年来一直呼吁的企业转型总路线,第一次得到国家的正式认同。回顾历史,我刊2005年发表《企业转型的总路线》,指出“中国正在面临企业转型。如何对这种转型进行战略定位?我们需要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明确提出:“必须在战略目标上,把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做活,作为根本方向”;“从‘做大’、‘做强’的思路,转向‘做活’的思路”。2008年连续发表《做大做强还要加上做“活”》和《做大做强做活的网络之道》,加以强化。

从做大做强,转变为做活,被明确为管理的目的,说明国资委、工信部和中企联领导确实英明,及时给中国企业指明了正确方向。同时,也证明《互联网周刊》在引领各行各业走向互联网方向上,具有远见卓识意义上的领导力。不谦虚地开个玩笑:各行各业跟着《互联网周刊》走,七年之内不会在互联网时代迷失大方向。

《互联网周刊》近年提出做大做强做活,曾主要以IBM作为论据,指出:“在一个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时代,企业不光要追求做大做强,还要加上做活。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大象既大又强,一旦跳起舞来,就会像IBM那样厉害”。

本次大会,专门请IBM和《互联网周刊》两家,为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做管理创新趋势报告(详见本期奇平视点)。这对于我们以往的工作,是一个极大的肯定。也给了我们进一步按照国家要求,为企业管理创新服务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将像领导要求的那样,学习海尔,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管理新模式。在今后的报道上做到六个高度关注:高度关注互联网时代企业运营环境的变化;高度关注企业管理范畴和边际的变化,高度重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高度重视企业运营方式的变革,高度重视员工管理方式的变革,高度重视企业家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为各行各业企业及时总结来自互联网前沿的创新经验,包括三大重点: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应新商业模式的组织模式创新,对外合作模式的开放式创新。

篇10:互联网时代学习变革

所谓互联网餐厅,就是透明化的菜单信息、交易化的点评分享,消费者通过手机或电脑可以迅速找到周边靠谱的餐厅和菜品,商家可以锁定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自运营服务,而不用借助第三方运营商和网站。

在美国,有这样一家企业“熊猫快餐”,拥有1500多餐厅,去年营收超过17亿美元,创始人程正昌是应用数学硕士,蒋佩琪是电子工程学博士,在1980年就上了电脑系统,并利用互联网搜集门店哪些菜品最受顾客欢迎,并应用移动互联技术使得点餐更加便捷。目前,信息化专业提供商天财商龙与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淘宝,强强联手,打造“淘宝点点”,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交易平台。

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家互联网餐厅开始运行,他们就开在了淘宝点点平台上,通过淘宝点点平台开放,实现互联网餐厅跟线下门店系统的对接,消费者通过手机下载淘宝点点客户端就可像购物一样便捷的点菜、支付及打分分享。对于食客来讲,线上点餐节省了到店等待时间,并且通过淘宝点点下单可以享受到商家最新的折扣。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已经给商品类传统行业以极大的挑战和机遇,而今年开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服务行业,尤其餐饮业将首当其冲,餐饮行业的变革已经不可阻挡,O2O(从线上到线下)将从团购和优惠券时代,转变为自运营时代。

上一篇:端午节国旗下的讲话稿下一篇:论文科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