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2024-05-21

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精选8篇)

篇1: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人教版六下《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画出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语句,从词句中知道顶碗少年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我”所受到的启迪。

4、明确文中 “金边红花白瓷碗”的四次出现具有不同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知晓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教学重点:

知道顶碗少年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教学难点:

知道“反复”这一表达方法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师: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师: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去观看这场杂技表演。

2、出示图片

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生:精彩、技术高超、表演难度大。过渡:这么精彩、高难度的表演,是演员经过多年的训练才呈现出来的,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其中一位少年的顶碗表演让作者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让我们一同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研读感悟

(一)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自学提示:

1请你自学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 2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加以体会。用直线画出重点词句,并做批注。

3有感情地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第一次:

1、体会

生:从“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忽而卧倒,忽而跃起”中体会到少年顶碗的动作体现难度高,表演精彩。很羡慕、佩服

引导:a“惊羡”体会出少年技艺精湛,做出各种各样精彩而意想不到的动作

B “忽而” 动作转换流畅、速度变化快,还可以是忽而(),忽而(),忽而()。

c“高高”“一叠”体会出表演难度大;联系生活实际

师:请用你的朗读来让我们感受到顶碗少年精湛的技艺吧。、表演失败

导语:少年虽然具有精湛的技艺,但是在表演难度那么大也难免失误。当他骑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时,意外发生了,他很难再保持平衡,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表演失败了,少年却——想象:

师:此时,你就是那个少年,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第二次:

导语:于是,音乐又响起了,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

1、体会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2、表演又失败

师:碗,又掉了下来,此时的少年——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引导:

a“呆呆地”体现出少年面对表演的第二次失败出乎意料,吓傻了、害怕、紧张、毫无信心。把“呆呆地”换成一个叠词“愣愣地、傻傻地、懵懵地”。b“脸上全是汗珠”体现出少年的紧张、害怕,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失望。“不知所措”体现出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

师:再来体会体会第二次失败,使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

3、想象:

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心想:我()

4、朗读体会

师:这时少年信心顿失,勇气锐减,这时台下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下观众失望的情感。(两生先分别读,再几个人齐读)

第三次:

1、师:请你出声读读这段文字,老者做了什么使少年再次镇静下来?

这时,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2、师:请你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老者说的话和少年的心理补充完整。想象: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低声说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3、导语: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没有被吓倒,在老者的鼓励下,又重新镇静了下来开始第三次表演。音乐第三次奏响了!——

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动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爆发出来。三、感悟“启迪”

1、明晰哲理

(1)导语:少年终于成功了,那么顶碗少年是凭借什么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谈谈你的理解。

师:其实不仅仅是少年,任何人在遭受失败想要走向成功时都要具有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2)导语:少年终于成功了,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这掌声不仅是对少年表演技艺的认可,更是观众们对少年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精神的赞扬,作者由衷地感叹: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师:其实,人的一生也需要拼搏。生接:

2、仿写

师: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再拼搏一下,才能成功。请你试着补充几种情况:

在(),再搏一下,();

在(),再搏一下,();

在(),再搏一下,()。

交流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学生接读: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 这就是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希望同学们能铭记于心。

3、小结文章结构

师:我们再回顾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让我们把这个道理铭记于心的? 引导:课文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一件事,在文章的最后阐明道理。

师:我们在写文章时,在写完事件后,还要像这篇课文一样在最后写出自己感悟到的道理、收获等等,这样文章立意才更加深刻。

篇2: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一、积累、运用(55分)

B、走头无路

留恋往返 司空见惯

座无虚席

(一)火眼金睛(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女”(nǚ)和“举”(jǔ)的韵母不相同。

B、“ye yuan ji xi ying”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C、“西安(xi’an)、花儿(huar)、钥匙(yào shi)的注音是正确的。

D、“戈、糙、歼、凸、凹”在字典正文页码的先后顺序是“凹、戈、歼、凸、糙”。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见微知著

收益匪浅 神彩奕奕

纷至沓来

C、实事求是

迫不及待 舍本逐末

邯郸学步

D、脍炙人口

随心所浴 满山遍野

百衣百顺

(3)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夸奖、谦虚、勤勉、精益求精”的感情色彩相同。

B、“狂风怒号、波涛起伏、溜之大吉、碧空如洗”是同一类词语。

C、《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文中的“我”就是作者鲁迅。

(4)假如你正忙于做作业,一同学向你请教问题,回答用语最恰当的是(A、请你耐心地等我把作业做完了再来教你。)

B、等我把作业做完再来问不行吗?

(6)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时的景象。

A、清明节 B、元旦

C、春节

D、中秋节

C、对不起,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D、等我把这道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好吗?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桑娜无论自己受苦,都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全班同学深受教育。

C、至今、那悠扬的歌曲仍回想在我耳边。

D、《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

7)你对“桑娜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桑娜害怕丈夫打不到鱼,孩子会挨饿。B、海上起风暴,气候十分恶劣,加之屋外一片漆黑,她感谢到十分害怕。C、桑娜担心出海打鱼,可能会有丧命的危险(8)、下面句子中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D、神态描写

E、心理描写 ①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是一曲悠悠的小令。()

()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

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

③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④他的脸变得很严肃、忧虑。

()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A、春色

B、雪景

C、梨花

D、果园

(10)“看见了地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转折作用

C、解释说明作用

D、意思的递进

(二)精彩回顾(35分)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8分)

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

巧()天工

脍()人口

①小作者真是___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

②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③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语境填空(6分)

小学六年级的生活一晃而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个表示时间易逝的成语)我即将升入中学了,我想用“_____________”来告诫自己,(填上恰当的名言警句或谚语等)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在即将离别之际,我还想祝愿我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祝我的老师_______________!(每条横线上填写一个表示祝福的四字词语,不重复填词语)

(3)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句子,并分别解释带点词的意思。(4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___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

①善:____________ ②诲:____________③之:_______________

④援:____________ ⑤缴:____________⑥之:________________

(4)用“望”组成不同的词语并选入相应的语言环境里。(7分)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了。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0分)

1、“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2、《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

3、《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4、《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美丽”就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

()

5、《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二、语言实践。(8分)

1、这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5分)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阿姨说:“小明,你真可爱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3分)

(1)你听出了刘阿姨说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小明,应该这样回答刘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22分)

当我和童年告别时,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 “再见”。它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我——五年!记不清,算不准。

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踺子、跳绳„„,我就忘记了我已是20多岁的人。

我(期望 盼望 愿望)成天和他们在一起。终于和他们在一起了!

难忘啊,——我们一起在湛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遨游太空的故事。

我们一起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

我们在(装满 充满 饱满)神秘、哲理的松坡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

那时,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

饥饿,可畏!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好奇症”吧。

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样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我拆收音机打了我两巴掌;隔壁李奶奶说这孩子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 陆续 连续)发作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五十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歌唱!在舞蹈!它在我的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神奇()

原因()

调皮()探究()

2、选择填空。文中用“()”括住的内容写的是 ________的事。(2分)

A、现在 B、童年

C、将来

3、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仔细读文章,回答问题。(8分)

(1)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___,他最突出的个性是__________________,他没有和童年说“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觉得留住童年就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看起来很乱,可是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抒写自己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一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2分

6、文中划线句子在文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7、你也像作者一样有“好奇症”吗?把你的“奇思妙想”说一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任选一题写,不少于450字(35分)

1、题目: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

提示:就要进入中学了,为了让中学老师尽快地了解我们,赏识我们,我们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向中学老师介绍自己,如兴趣、爱好、特长、担任过什么职务、参加过什么活动等,还可以谈谈进入中学后的打算,更可以谈谈你对中学老师的期待。要求:(1)用书信的格式写,格式正确(不出现真实学校、班级、姓名)。(2)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3)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写错事别字。

篇3: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现笔者整理磨课过程, 以期清晰构建“生本”阅读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要点。

一、教材分析

《琥珀》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第6课, 是小学阶段说明文学习的收官之文。文章选自德国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选入教材时文字略有改动。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 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12自然段) 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 (13~17自然段) 叙述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第三部分 (18自然段) 描写琥珀的形态, 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从以上的内容梳理中就可知晓, 课文既有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绘, 又有科学的说明、严谨的推理, 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童话”。

二、磨课过程

第一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能简单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2.能借助想象画面来阅读课文, 感受作者细腻 的描写。

3.能说出作者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并尝 试实践推测。

【教学过程】

(一) 名称入手, 猜测琥珀

板书“琥珀”, 问:认识这两个字吗?猜测一下: “琥珀”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有根据吗?理解“推测”。

(二) 初读课文, 欣赏琥珀

1.读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 琥珀的特点?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 交流特点:从这句话里, 你发现了琥珀的什么特点?“透明”到什么程度?“松脂”是什么?

(2) 想象着读:你见过真正的琥珀吗?没见过, 那怎么办?要靠我们的想象, 想象它的形状, 它的光泽, 带着想象读。

(3) 看图后读:让我们来领略琥珀独特的美吧。

(三) 想象“形成”, 走进琥珀

1.聚焦“形成”:这么珍贵的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 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琥珀形成的故事?

2.想象“形成”:边读边在脑海里画画, 你读了课文, 觉得画上应该画些什么?从课文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板书:夏天的太阳、海洋、松树、蜘蛛和苍蝇、一滴滴松脂、重重包裹……)

3.揣摩“形成”:这样的画面, 作家并没有亲眼 目睹, 那他是怎么知道琥珀是这样形成的呢?

4.小结:真实可见的感觉源于有据的推测, 生 动的想象。

(四) 写法迁移, 仿写《黄河象》

我们也试着这样来进行有据的推测, 生动立体的想象吧!我们来想象一下, “黄河象”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事。 (拓展相关材料, 略)

【教后反思】

(一) 语文核心目标把握不准, 教“琥珀”还是教《琥珀》

本次设计是执教老师凭着“直觉”和“经验”自行设计的一堂家常课, 基于此, 导师引领教师展开讨论:《琥珀》这篇文章的教学核心价值是什么?是教“琥珀”还是教《琥珀》?是教教材还是教语文?

团队再次细读文本, 发觉文本主要特征如下: 本文属于文艺性科普小品文, 是一篇说明文,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是生动的想象与严谨的科学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童话”。特别要指出的是,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状物”, 是整篇文章的推理基础。感受作者由“写实”而展开既科学又有趣的“想象”的写法, 进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较强的思维性, 需要一定的推理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是阅读的难点, 因而可以确定, 本文是学习科学推理、提升思维力、实现“语用”的好材料。于是, 应把“思维”训练定为这个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 阅读与写作结合关注“语用”, 但有“练”无“训”缺乏根基

教学最后环节安排了“写法迁移”, 这体现了教师关注文本表达特点, 并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写话训练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没有从“写法”上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表达魅力, 所以学生也很难“迁移”。写话就沦为形式,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增量。

综上所述, 语文课应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而本体性教学内容又是适合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琥珀的特点。

2.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简单说说琥珀的 形成过程。

3.能运用对照阅读的方法, 说出作者想象琥珀 形成过程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读题。范写课题, 学生书写。

(二) 了解琥珀特点, 感知文中“琥珀”的珍贵

1.出示琥珀图片。

图一:没有包裹小虫的琥珀。

图二:包裹一只小虫的琥珀。

图三:课文中描写琥珀的文字。

2. 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 不同点。

(三) 整理琥珀的形成过程

1. 课文中的琥珀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有2个虫子, 这么珍贵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

2.从相关段落中找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四) 比较, 感受“生动的叙述”

1. 对照自己对“琥珀形成”的阐述, 跟课文比较, 你更喜欢读哪个?

2. 聚焦最扣人心弦的“蜘蛛捕食苍蝇”, 感受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五) 梳理, 认识“合理的推测”

1.质疑:作者描写得那么生动精彩, 是他亲眼 目睹、亲身经历了吗?他是从哪里知道的?

2.梳理:对照前后文, 梳理作者推测琥珀形成 六要素的根据。

(六) 拓展

你还有其他发现吗?你是否存在着疑惑?

【教后反思】

(一) 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语言训练意识明显

设计调整后, 教课文内容只占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学习时间。《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即要加强“语用”,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所以第三板块是对于“琥珀形成要素”的梳理, 是通过提炼琥珀形成的要素, 培养获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四、第五板块的设计, 不仅关注语言, 还关注了思维训练, 主要就是通过“思考作者想象的依据”这一环节来感受作者严谨的推理。

(二) 自主学习缺乏过程展开, “问答式”教学只是“被生本”

虽然从设计上, 教师的生本意识与语用意识都有所加强, 对于文本的处理也比较科学, 但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整堂课, 学生看似在“听听, 读读, 说说, 议议”, 但这种“听听, 读读, 说说, 议议”是在教师的“指令”或“暗示”下展开的, 这样“动口不动脑”的学习,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生本”。

当目标制定、板块设计都完成, 导师就带领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求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目标落实。

第三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琥珀的特点。

2.通过独立学习, 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归纳六要素, 简单又完整地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主题探究交流等方式, 初步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 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 初识“琥珀”特点。

1.猜猜:板书课题, 学生根据字形猜测“琥珀”词意。

2.想象:欣赏琥珀, 学生根据文字想象“琥珀”。

3.评说: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词“琥珀”猜测哪块比较珍贵?

拓展资料印证:“虫珀”最贵重。

4. 品读:再次品读有关第三块琥珀的文字, 说 说这块琥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板块:从陌生阅读到框架阅读, 梳理“琥珀”形成的要素。

1.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围绕这块琥珀, 作者介绍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 , 梳理相关段落。

2.自学探究, 提出要求, 完成作业① (每生一份) 。

(1) 自读:学生独立学习, 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读读、找找、画画、圈圈、写写的活动, 学习浏览, 抓住关键句概括。

(2) 呈现:师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学成果。

(3) 对话:交流汇报其中一个要素的学习情况, 把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作为思维突破点, 通过讨论, 暴露思维缺陷, 展示思考过程, 在比较中明确学习方法。

例:关于时间的梳理——有一个学生已经板书了“一万年”。

师:交流一下,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生:一个夏天。

师: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说。

生: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

生:我还有一点不同意, 应该是夏天的中午。因为只有夏天的中午, 气温高, 松脂才会落下来。

师:哦, 你想得有理有据。那么, 这个夏天的中午, 是刚好一万年前吗?

生:不是, 是大概。

师:你的证据是——

生:课文开头就说, “约摸一万年前”。

师: “约摸”, 这个词的意思是——

生:大概, 大约。

师:这个词能漏吗?

生:不能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作者根据化石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的大致猜想, 不是精确的时间, 所以“约摸”这个词非常重要, 不能少。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那么我们加上去—— (板书“约摸”)

(4) 修改:学生再次独立学习, 修改其余五要素的填写, 感受思维的缜密、语言的精确。

3.六要素梳理完整, 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板块:在咀嚼阅读中提高思维力, 感受“科学童话”的风格。

1. 明确板块学习要求:探究“六要素”之由来, 感知科普文的推理性。

以“夏天”因素为示范, 引导学生感受从“观察”到“想象”的思维严密性。

(1) 搜集信息:学生自学找句。

(2) 汇报反馈:汇报, 预设集中反馈三处。

①一个夏天, 太阳暖暖地照着。

②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太阳照得火热, 可以闻到—股松脂的香味。

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3) 尝试推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夏天”与“琥珀形成”的关系。

(4) 资料印证。

2.明晰学习方法, 围绕“六要素”, 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要素进行探究学习, 完成作业②。

3.组内交流, 各自阐述观点, 组长汇总, 完成整个学习单。

4.班内交流, 综合提升, 感受语言整体魅力, 结合说说对于“科学童话”的个人理解。

5. 指向拓展阅读, 推荐课外阅读《乌拉波拉故 事集》。

【板书】

板书完整呈现: (加粗部分为教师板书, 序号为动态形成顺序)

三、磨课后反思

第三次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热烈, 学路清晰, 充分展示了学习过程。以此磨课过程为例, 对于构建“生本课堂”, 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 构建“生本课堂”,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 学点清晰

一堂语文课, 要以儿童立场来备课、上课, 要在设计之初, 就确定从魅力教师让位于魅力课堂、魅力学生。怎样设计明确合适的目标, 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呢?主要从三个维度思考:一是明晰“这一篇”文本的特征及价值;二是关注学段要求; 三是要考虑这个文本作为一个例文, 是精读还是略读的定位。

《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要求, 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可以明确语文核心价值的四根支柱: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因而《琥珀》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 具体就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实践中的发展, 明确学习点是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推理。

( 二 ) 构建“生本课堂”, 其次是流程“板块设计”, 先学后教

三次教学设计修改, 从最先开始句句落实的“线性设计”改到后来的“板块设计”, 充分体现出了板块式教学的优胜之处。

所谓“板块教学”,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 也叫“板块”, 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它和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这种块状设计, 让出更多的空间于学生, 在教学推进中, 教师才有可能更多着眼于学生的活动, 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而不是关注教案的推进, 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板块式教学,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有更为完备的预设, 并且在具体实施中, 对每一个板块的目标都要清晰。比如《琥珀》的第一个板块, 目标是知晓特点:透明, 松脂球, 小动物;背后的能力培养是依据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板块, 通过六要素的概括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的能力。而第三个环节则重在通过制作图表, 学会推理。

(三) 构建“生本课堂”, 第三是强调学练结合, 展现过程

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生本课堂中, 要尽一切可能,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语文实践, 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怎么设计阅读教学中的“练习”呢?

首先要找准练习的点。儿童有儿童的心智特点。本课例研究中的小学高段学生, 思维恰恰处于由“浪漫”转向“精确”, 他们对于读通《琥珀》没有能力障碍。但是对获取有效信息, 注意概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思维的缜密性来讲,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训练。这也就是《琥珀》课例中教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 精心设计梯度练习, 让学生训有所依、思有所凭的一个目的。

其次要找对练习的方式。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琥珀》设计中, 教师要教学的不是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知识性目标, 而是通过两次作业练习, 教会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取琥珀形成的关键信息, 并能加以提炼以及学会推理的能力性目标。充足的时间, 安全的对话, 完整的过程, 使本课的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有效。

篇4: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1.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内容。高中地理必修3主要以某一典型区域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其自然与人文信息的提取、分析、研究、规划、整治等,都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本节课的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探究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运用基本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教材共划分四个主要部分:前三部分分别是RS、GPS、GIS,教材介绍其概念、原理、特点以及在区域地理环境中的应用等有关内容;最后一部分介绍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联系。

3.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高二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但本节课的地理图表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学生有一定的认知难度。“3S”技术的概念、原理等部分,教材语言多为抽象性较强的理论,需教师结合材料、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举例,将其具体化、形象化。

学习动力:本节内容结合了许多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期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说出RS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中的应用;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多种途径与多种手段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并应用到新课学习中,在生活中发现和体验GPS、RS、GIS技术的应用及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亲历体验地理信息技术给工农业生产、生活带来的便捷,从而更加热爱科学,不断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RS、GPS、GIS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及教学实际的需要。

难点:RS、GPS、GIS的原理及区别;数字地球的含义。

依据:本节知识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内容新、技术性强,专业抽象术语较多。学生对于“3S”技术的原理区分难度较大,故确定为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选择

比较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对比分析“3S”技术之间的区别。

读图分析法: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过程。如遥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等。

创设情境法:通过多媒体模拟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收集“3S”技术的最新应用的视频短片、图片或文字材料,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

演示法:本节内容较抽象,采用演示法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用Google Earth 演示GIS 的图层,用Google Earth查找武汉二中等。

问题探究法: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注重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设计如下导入:播放视频“我省启用GPS押运高考试卷”,武汉市使用GPS对所有的高考试卷运卷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从而提高高考试卷的安全保密系数。

☆全球定位系统

1.联系生活,形成概念(3分钟)

首先提问学生GPS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然后用美国飞行员打伊拉克时只要知道坐标就可以扔炸弹及珠穆朗玛峰的高程测量事例,引出GPS的定位(定经度、纬度、高程)功能;用GPS监控运钞车是否按预定路线行走引出GPS的导航功能;进而引出GPS的定义。

2.模拟实验,了解过程(4分钟)

引导学生做空间定位小实验,取两支削好的铅笔,分别用左右手握住,使得笔尖相对,相距约5厘米。请闭上一只眼睛,试着把两支笔的笔尖对在一起。其它条件不变,请睁开双眼,重新试着把两支笔的笔尖对在一起。体验一下,分别用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在哪种情况下两个笔尖更容易对准?为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讲解GPS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在讲用户设备部分时展示专业的GPS接收机,并展示带有导航功能的手机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观看视频,深化应用(4分钟)

从Google Earth 中截取武汉二中的图片,讲解图片下方我校的经度、纬度、高程。联系生活中GPS的应用,讲解GPS的工作特点。播放“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两段视频,激发学生对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遥感

1.创设情境,获得概念(2分钟)

学习遥感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用照相机拍摄的武汉二中的照片,另一张是用卫星获取的武汉二中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其拍摄距离的远近。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问题探究,了解程序(4分钟)

联系必修1的太阳辐射过程的知识,讲解RS的工作过程,并请学生比较照相的程序与遥感的程序有哪些异同?找出遥感的特点?以天气预报卫星云图的形成过程讲解遥感的工作程序,并举例讲解遥感的工作原理,然后简要分析遥感的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应用(6分钟)

遥感的应用是遥感知识学习的重点,本节主要采用案例法来讲解遥感的应用。首先以1980年和2002年武汉市的城区面积的遥感影像图分析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然后以两幅乞力马扎罗山的积雪图片分析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最后以两幅汶川地震的遥感影像和四幅1998年洪灾的遥感影像分析遥感在自然灾害防御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

1.创设情境,引出概念(1分钟)

展示两张图片,武汉市的遥感影像图与武汉市的电子地图,讲解武汉市的电子地图是通过对遥感影像图分析和处理以后得到的图片,引出GIS的概念。

2.动画演示,理解程序(3分钟)

GIS的工作程序比较抽象,为突破此难点,采用Google Earth 动态演示武汉市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引入Google Earth,先在Google Earth 上找到武汉市,然后引入Google Earth左边图层的概念,将武汉市各地物进行分类,然后以不同的图层进行存储,给学生演示左边图层中的道路、水域、地点、交通、维基百科等图层,让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程序。

3.问题探究,分析应用(6分钟)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一个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从汉口火车站到我校最便捷的公交线路,应查找哪些资料?引出学生比较熟悉的百度地图,并联系生活实际,展示武汉市的站台智能公交和手机智能公交,这些都体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GIS,管理者可以传送交通拥挤情况等案例来得出GIS的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等。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归纳异同,区分功能(1分钟)

比较3S技术的异同,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RS的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GPS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引入数字地球的概念。

2.自主活动,理解概念(3分钟)

数字地球的软件之一就是Google Earth,请学生上台用Google Earth查找武汉二中,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够在Google Earth上找到地球上的任意一个地方,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找到后,教师总结并举例说明数字地球的应用。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板书设计及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中可辅以板书设计,在进行课堂小结时直接用黑板板书进行小结即可。板书设计除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启发学生思维,揭示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总结回顾的同时加深理解和掌握,板书设计如图1。

2.课后作业

作业一:下载手机智能公交软件安装到自己的手机上(下载地址:http://www.wbus.cn)。请学生在乘坐公交车时,使用武汉“智能公交”软件查询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及换乘信息。使用智能公交为从天河机场、武汉各火车站、汽车站到我校的朋友做一个交通指南。

作业二:下载Google Earth 安装到电脑上,找到武汉二中、你家所在的小区、你理想的大学及任意你想去的地方,体验“世界在你手中”的愉悦和地理信息技术带给生活的便捷。

五、教学反思

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围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选取教学素材,体现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联系学生身边的3S技术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技术:应用电子白板让学生进行活动,师生互动性好。使用Google Earth演示GIS的图层,突破难点,效果较好。

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立,始终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篇5: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春节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诗意: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掉。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 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 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 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 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 子注》若干篇。

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春节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课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

玉颗:丸状的玉。泛指珍宝。

珊珊: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月轮:圆月。亦泛指月亮

露华:刚掉落的桂花 带着露珠 露华新指露珠滋润的样子

诗意: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作者介绍:

皮日休

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第。登第次年东游,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皮陆”。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的。黄巢入长安称帝,皮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著有《皮子文薮》10卷。《全唐文》收其文4卷,《全唐诗》收其诗9卷。

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课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借问:请问。

诗意: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写作背景及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古诗拓展:(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元宵节: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秋: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节:

七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作业本答案:

1.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翡翠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麦芽糖 零七八碎 张灯结彩 肃然起敬 截然不同 2.zhènɡ hè zhēnɡ

sù 伴 译 像 峰 3.(1)③ ①(2)② ①(3)③ ④ 4.忠厚 温顺 寒冷 放纵

5.例:过年走亲访友真是让我大饱口福。各家各户都把好吃的零食摆上来,有榛子、栗子、麦芽糖„„零七八碎,品种繁多,看得我垂涎欲滴。6.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 诗句: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七夕节: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7.(1)罗列 呷 嚼

(2)在塘栖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架着凉棚,即使下雨了,也淋不到。

(3)樊哙——《史记》 鲁智深——《水浒传》 《三国演义》——张飞(或《水浒传》——李奎)

(4)第一层:开头至“塘栖镇上落雨”;

第二层:“且说„„”至“便醉饱了。”(之后一句不知道是否该归在这里)第三层:“算还了酒钞„„”至最后

篇6: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灯光》《一夜的工作》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建筑()的回忆

()的战争()的树林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拿”的词语。

(1)妈妈()着篮子去买菜。

(2)人们()着红旗来到广场。

(3)芳芳()起碗大口大口地吃饭。

(4)小红()着灯笼来到院子里。

3、缩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段集锦】

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感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课文一共出现了三次“多好啊”,读一读上下文,分别找出这三个“多好啊”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极其()劳苦()简朴()思索()

5、写出6个读音为“liú”的字,并分别组成词语。

()()()

()()()

6、根据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打量浏览仰望瞅见俯视

(1)粗略地看一遍。()

(2)仔细看。()

(3)看见。()

(4)从高处往下看。()

(5)抬头向上看。()

【句段集锦】

抄写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课文链接】

读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3)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课外延伸】

1、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连临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

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突然。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SW。

“S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是怀友?是叙旧?是传情?……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云雾。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①形容路途遥远。________

②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_________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____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送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话:

学习了课文,看着灯光,看着文中的郝副营长,你一定心潮腾涌。

拿起笔,写写练笔《永不熄灭的灯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毕业赠言

 教学目标:

1.正确分辨毕业赠言的优劣,说明优劣判断的理由,提高是非辨别力。

2.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二位同学、老师,根据同学的特点,把自己的希望和祝愿写成美好的毕业赠言送给对方。

3.在互赠毕业赠言的过程中感受师生间纯真美好的情谊。

 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赠言优劣,根据同学特点说、写赠言。

2.教学难点:说清优劣的理由,写出有特点的毕业赠言。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课前畅谈,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美丽的校园里生活了六年,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的音容笑貌,都是那样的熟悉,再过30来天,我们就要毕业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畅谈)

六年前,我们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学校大门,一切是那样好奇,那

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幼稚;时光飞逝,六年后的今天,我们长高长大了,也成熟了很多。

二、揭示主题,明白赠言。

大家朝夕相处了六年,往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曾经的喜怒哀乐变得如此珍贵。在毕业前夕我们就来写一写毕业赠言。(点击课件)出示主题:毕业赠言)

你怎么理解“赠言”?(学生说说)

(点击课件)出示:战国时候的荀子说过——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

玉。你能说说此话的意思吗?

赠言就是离别之际给予对方鼓励、赞美、祝愿、希望等方面的话,它

可以成为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

三、欣赏赠言,了解写法。

1.欣赏“离别诗”:

临别赠言,自古都讲究,你知道古人离别之际,以什么相赠吗?

预设:喜欢以诗相赠,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背诵离别的古诗词)

点击课件出示:

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读一读以上的诗句,这些都是堪称经典的离别赠言。

2.欣赏赠言:

我国近代有许多名人,他们也留下了一些毕业赠言,我们来欣赏一下。点击课件出示: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周恩来

不要抛弃学问。——胡适

(教师解说赠言的背景或点击课件出背景。)

3.比较赠言:

相处六年,一旦分别,何时能再相聚,临别之际,给同学写上一句赠

言,也是应该的。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在写了赠言。我这里选择了几句:(点击课件出示)

你欣赏那一句赠言?为什么?先同桌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我们书上也有一些毕业赠言,请你认真地读一读。

4.领会写法:

我们欣赏了赠言,比较了赠言,读了书上的赠言,你觉得写毕业赠言

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小结写法)

教师总结写法:赠言要简洁明了,或真诚鼓励,或寄托希望,或给予

祝福,情感真挚。可以从人的姓名、性格、特长等方面去写,也可以从印象最深的事情着手,还可以适当用上名言、警句。

(点击课件出示)主题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简洁 略有文采

四、真情倾吐,学写赠言。

逝去的日子,都化作美好的回忆,你最想把赠言送给谁呢?老师建议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你们心中最美好的赠言。(点击课件出示要求)

1.学生学写赠言,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评价。

光阴似箭,回想我们一起走过的六年,依依不舍之情涌上心头。同学们写得那样投入,相信你们的毕业赠言一定会令人鼓舞,让人感动。

指名读所写的赠言,问被赠言的人:你能接受吗?为什么?或你听了后想说什么?

3.四人小组交流。

①修改:听了别人的赠言后,你一定有所启发,将自己写的赠言修改一下。

②互赠赠言:同学们,毕业赠言倾吐了我们心中的真心话,抒发了我们浓浓的真情,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

③教师赠言学生。

④老师与你们相处了那么多年,临别之际,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赠送给你们。

(点击课件出示)

赠六(1)班全体同学:

“人”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

愿你们做一个真正的人。

你们的常老师

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预设:品德高尚,很有学识的人)

五、总结提升,情谊永存。

同学们,六年里,我们上过的课数不清,有的还清晰地记得,有的渐渐地淡忘了,老师希望你能记住这节课给你的启示:珍惜今天。

(点击课件出示)

余秋雨曾深情地说: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总结:同窗学习六年,希望你能珍惜今天,珍惜今天就是善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彼此尊重。在毕业前夕,你一定会收到许多赠言,希望你能好好地珍藏着,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再度回首那段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再看一看我们的毕业留言时,你一定会想起很多很多,又会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脸,还会响起老师的一声声叮咛,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点击课件出示):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生同唱《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给同学、老师写赠言(点击课件出示要求)

交流反馈

篇8:人教版六下语文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1.通过回忆,交流,确定自己亲身经历的难忘的“第一次”,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通过修改文章,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把自己难忘的“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

3.学习写好难忘的“第一次”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求真”:激活记忆,确定内容

1.齐读课题,师板书:难忘的“第一次”。

2.师:从出生到现在,你肯定有过许多的“第一次”,看一组照片。老师想聘请一位同学当助手,帮忙读读画面下的文字,谁愿意?

出示照片及文字: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得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外地旅游

3.师:这些照片又勾起了你对哪些第一次的回忆呢?

全班学生起立,说各自的第一次内容,要求:听到别人说的内容和自己的一样,就坐下,不重复说。

(设计意图:选材其实是学生习作的关键点之一。通过照片、文字的渲染,意在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绪,确定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让全体学生分享各自的“第一次”,实为拓宽学生选材的思路,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习作问题。)

4.师: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为什么你今天要告诉大家这个第一次呢?说说你难忘的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紧张、害怕、失败、快乐、新奇、收获……

师小结:正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感受(指板书),才成了你难忘的第一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谈谈自己难忘的理由,自然而然地重温“第一次”带给自己最强烈的内心感受,同时帮助学生确定习作内容的重点。)

5.师:现在有同学心里在打小算盘了,刚才那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要不我写……吧,但是我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怎么办呢?我就编吧,这样行吗?对这样的同学,你想怎么劝劝他呢?(学生规劝。师板书:亲身经历)

师小结:是啊,只有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作文要说真话,讲真事,述真情。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明辨对错,规劝同学,通过学生的语言总结出作文“求真”的本色,明确了本次习作的内容要求: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二、“务实”:评、改、赏交融,领悟写法

1.师:老师来上课之前,有位三年级的同学就托我,请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帮忙修改他的一篇《难忘的“第一次”》的习作。读读,请你帮他提点建议。

投影出示:

难忘的“第一次”

我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而令我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在班级讲台上演讲的事。

三年级上半学期,班级要竞选班干部,我报名参加了“劳动委员”的竞选。

转眼间周四的班队课开始了,竞选的同学一个个演讲完了。这时只听李老师说:“请王毅同学上台演讲。”我一下子感觉紧张极了。走上台,一看那么多同学,我更紧张了。我开始演讲了,一分钟后,我终于讲完了。

最后,李老师宣布竞选结果,我当选了。这是我最难忘的第一次。

2.集体交流和修改。

师:你觉得这个第一次最让小作者难忘的是什么感受?(生答,师板书:紧张)

师:怎么把“紧张”给改具体呢?(板书:写具体)

学生讨论,多向互动补充。教师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两个“紧张”,运用人物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把这份紧张的感受写具体,并随机用作文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示范,适时板书:心理、神态、动作、语言。

3.师:有位同学对这篇习作也进行了修改,咱们看看他是怎么改的。

出示修改的习作:

这时,只听李老师说:“请王毅同学上台演讲。”我一听,惊了,那莫名的紧张渐渐漫上我的心头。我缓缓地走上讲台,脚上似乎挂了千斤重的铁块。

走上台,一眼望去,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我,底下还有几个在窃窃私语,大概在说我吧。我更紧张了,虽然我在家试过十几次,可是第一次面对班级里这么多人……我冲到嘴边的话又因那种紧张、恐惧咽回了嘴里。此时,时间仿佛僵住了,我站在台上不知所措,脸也不由得红了。

这时李老师开口了:“看来王毅同学非常紧张……”听了这句话后,我的恐惧更加深了,老师会不会取消我这一次竞选的资格?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师接着说:“请大家给王毅同学掌声鼓励!”话音刚落,老师带头鼓起掌来。

同学们受老师感染,也一个个鼓起掌来。我的一些好朋友还时不时给我做一个成功的手势鼓励我,一旁的老师也给我鼓励的眼神。慢慢地,紧张和恐惧消散了,我的内心暖洋洋的,仿佛在冬日里沐浴久违的温暖的阳光似的。我鼓起勇气,给了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等那掌声停止后,我开口演讲起来:“同学们,老师们……”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师生总结得出: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把第一次最难忘的感受写具体,可以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描写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叶老曾说:“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第一次”的要求与六年级不同,教师先让学生点评、修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再一起欣赏改完的作文。评、改、赏交融,扎扎实实地让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在实战演练中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第一次难忘的感受的写法。将修改作文与写法指导优化整合,一箭双雕。)

4.师:这位同学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把原来的结尾也改了,你觉得怎么样?

出示修改后的结尾:

最后,李老师宣布竞选结果,啊!我当选了!我欣喜若狂!虽然这事已过去两年多了,可当时同学们的掌声,老师鼓励的眼神,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也就是从那以后,我靠自信尝到了一个个甜头。我从中明白了:人生路上,有挫折有成功,有喜有忧,只要有自信相伴,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通过学生课堂讨论,师生总结得出:要想写好难忘的“第一次”,不仅要把自己第一次的经历、感受写具体,还要写好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板书:启示)

5.师:还有一位同学也对原来的结尾进行了修改,我们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个结尾更合适?

出示另一个结尾:

演讲完了。李老师宣布竞选结果,我当选了!我欣喜若狂,这是我努力后的回报啊!有付出才有收获,有汗水才有成功!这是我最难忘的第一次!

学生课堂讨论,师生总结得出:启示要写得恰当,要和前文相照应,要有感而发。

(设计意图:启示部分是本次习作的难点,分梯度设计,可扎实而有效地化解这一教学难点。第一次比较,意在强化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出难忘的第一次带给自己的启示。第二次比较,旨在了解启示要与前文相照应,要有感而发。)

三、“发散”:明确要求,个性表达

师:这次我们就来写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

师(结合板书,说明今天的习作要求):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最难忘的第一次,把“第一次”带给你的最难忘的感受、经历写具体,怎样把它写具体呢?(师指板书,和生互动合作总结)可以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语言来写。还要注意,写出自己在经历“第一次”之后获得的启示和感受。

师:因为我们今天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所以只要写出“第一次”最重要的经过部分和“第一次”之后的启示或感受就可以了。

四、“提升”:集体点评,课后补写修改

1.紧扣本次习作的要求(师指板书),点评学生作品,集体交流。

上一篇:第六小学多功能室管理制度下一篇:如何写好托福独立写作之“绝对词”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