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林海

2024-06-27

语文 -林海(共9篇)

篇1:语文 -林海

课前三分钟:按点:判断:“火海,林海,云海,五湖四海,人海,灯海,辞海,花海”这些词语中的“海”字意思是一样的,都比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1、正确2、错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是老舍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老舍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来到内蒙参观访问,随笔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节选于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浏览课文,把老师出示的三个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思考:这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语“亲切舒服”,

关于这三处句子的描述,第个是错误的。

1、“亲切、舒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成为了文章的主线。

2、“亲切、舒服”是老舍先生来到兴安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3、“亲切、舒服”虽不是文章的中心,但它将原本不相关的段落联系起来,使文章自然顺畅。

预设一:既然同学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那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分析学习课文。

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他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预设二:二是错误的,学生选择答案基本正确。

那么,大兴安岭是怎样的美丽,它的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三、学习写“岭”“林”“花”部分。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岭”()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划出相关语句,在书上做好批注。

2、研读“岭”部分:

①.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②“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按点1、图片的比对。

③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山脚……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孤峰和每条岭形成对比)

④.“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3、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品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①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朗读,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把群岭比作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把林比作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1、把青松比作白桦。

2、把白桦比作浪花。

3、把白桦比作银裙。

配一张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②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

(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4、小结,理清“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与题目的关系,理解林海。

①按点:判断,下面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1、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岭的多而温柔,与险要的秦岭对比是为了突出岭的线条柔和。

2、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林绿而广阔,把大片的落叶松比作大海,把四周的白桦比作海边上的浪花。

3、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花的多而绚丽,更加突出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②我们从文本中感受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现在我们亲眼目睹一下林海美丽的景色。

看录像,教师介绍:多而温柔的岭上长满了珍贵的林木,林木之间还开满了各种野花。作者写岭的多而温柔,写林的绿而广阔,写花的多而绚丽,都是为了表现林海的广阔、美丽。看到这些,老舍想到了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四、学习“联想”部分。

1、读书第六自然段.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

学生紧扣第六自然段回答。

按点:

下面哪句话和文中“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兴安岭美得不空洞”相矛盾?

1、没有多少省份没有用过这里的木材。

2、没有几个省市的建设与兴安岭有关系。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体现在哪里?

“一手砍,一手栽”“人住进山,人与山关系密切”

3、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大兴安岭的名字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1、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

3.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再次出现写有三句话的文字片: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教师总结:这篇文章,老舍先生细致地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产生联想,文中三次提到的“亲切、舒服”虽都有心情愉悦、舒畅之意,但其中的差别还是明显的。第一次是在看到了林海的大而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是由“景”而发,表现的是他对祖国秀美山川的无比热爱;第二次是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木材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时发出的,是由“物”而发,反映的是作者对国家建设的关心:第三次是当他了解到当地人既用林又护林的做法时发出的,是因“人”而发。在六十年代,当看到人们不仅关注生产建设,而且还造林护树的时候,老舍先生前瞻性地想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表现了他强烈的人文情怀。

景色美丽

林海与建设结为一体亲切舒服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篇2:语文 -林海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 “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横秦岭”,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样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大兴安岭这个 ‘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句话,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本课的生字“厦”,在这里读sh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xià。“伐”,注意不要写成“代”。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四、参考资料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篇3:走进真实的“林海雪原”

杨子荣烈士陵园

为了纪念战斗英雄杨子荣, 海林市修建了杨子荣烈士陵园。走进陵园, 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在环绕着青松翠柏的陵园中, 杨子荣的雕像高高地矗立在中心广场上,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神态表情细致入微。陵园内有一块石碑, 刻着“英名永在浩气长存”8个大字, 成为对杨子荣短暂而英勇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墓前的花篮, 寄托着时人对英雄的缅怀与追忆。站在墓前, 那些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仿佛就在昨日, 触手可及。

出于对勇者的崇拜, 出于对烈士的敬仰, 许多游客专程来到杨子荣烈士陵园, 缅怀革命英雄。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杨子荣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达30余万人次以上。每年“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 陵园都向群众免费开放,

威虎山

春季风光秀丽, 冬季白雪皑皑, 茫茫林海点缀着奇峰、瀑布、山花、溪流, 这就是威虎山森林公园。在公园里, 沿着弯曲的山间小路, 爬上虎背般的威虎峰顶, 南望群山, 北瞩江川, 游目驰怀, 遐想万千。在夏季, 眼前山花浪漫, 脚下翠草茸茸, 耳畔泉鸣鸟啼, 登临者无不心旷神怡。

威虎山风景秀丽, 而且仍然保留着部分原始森林, 山上的蛇虫比较多。当年土匪头目座山雕就盘踞在这里。电影中的威虎厅是一个位于深山密林中的巨大洞穴, 但据当年的亲历者回忆, 真实的威虎厅只是一个小木房, 与电影相比, 可能气场略逊, 但反而更映衬出座山雕的阴险狡诈。

夹皮沟

夹皮沟位于海林市林业局夹皮沟林场。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在小说《林海雪原》问世后, 尤其得益于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唱响大江南北, 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小山村名气却着实不小。

在小说《林海雪原》中, 夹皮沟是剿匪小分队的驻扎地, 更是剿匪的前沿基地, 对剿匪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 夹皮沟已经成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周边的旅店、饭店都以战争年代、红色文化作为经营基调。坐在烧得热热的土炕上, 吃着味道纯正的东北菜, 侃着革命小说、战争电影中的精彩桥段, 仿佛又回到了剿匪小分队战斗和生活的数十年前。

篇4:语文 -林海

在野外滑雪,你一定会在积雪深厚的地方驻留时间较长,除了可以搭帐篷外,你还可以用压实的雪块筑雪屋:先挖一条仅能容一个人爬进雪屋的通道,然后将雪块按螺旋形的方向垒放,缝隙涂一层薄雪。在茫茫雪原之上,雪屋一定比帐篷更吸引你吧。不过要知道,雪屋只适合短时间的休息,并不适合过夜,如果你打算体验在雪地过夜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筑雪洞和猫耳洞。在积雪厚的地区也可以掏筑雪洞以避风寒,洞容量的大小根据需要而定。积雪在1.5米以上即可直接开口掏筑。积雪较薄的地方可以将雪堆积起来后开口构筑。雪洞不易过大,否则容易坍塌。洞口最好掏成拱形,设在土质好的阳坡、避风之处。洞子掏好后,可用雨衣、大衣或干草、树叶封闭洞口保温。但须留一通气孔。为了确保安全,雪洞内一定要留一把铁锹或刀,在暴风雪之后,可能需要用来挖掘出口。猫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温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

牡丹江100公里处——火山口地下森林,这里有一座休眠的镜泊火山、镜泊湖。在滑雪之余,你可以学着当地人在这里破冰捕鱼。那雪乡国家森林公园里铺天盖地的白雪和弥漫在乡间林区的淳朴民风,真叫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红艳艳的灯笼与远处的雪山、青松相映衬;皑皑白雪在风力的作用下随物成形,千姿百态,让人觉得其乐无穷。镜泊湖也是最适合冰钓的地方,在凿冰钓鱼之前,一定要注意查看冰面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在冰面上是不是有过凿冰的情况。在冰钓时如果没有挡风的遮蔽物,可以用压实的雪块或冰块,修筑一U形雪墙,作为临时的避风处。

玩得累了,打算摆驾回府之前,一定要住在东北农家院,最好的还是林场里伐木人的木屋。热情好客的东北人,一定会拉你一起坐在土炕上大碗喝酒,给你讲起关于林海雪原的种种故事。桌上的美食,当然也少不了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另外还有涮羊肉、鱼宴、筋饼、朝鲜冷面等,运气好还有能品尝到地道的东北炖菜白肉血肠、镜泊湖风味鱼宴镜泊鲤鱼丝。

屋外风卷雪花,屋里却温暖如春。再看看远处自己和朋友一同战斗过的雪山,你一定会恋恋不舍的。

雪地露营知识

在雪地上露营过夜,除了建造营地或者建筑猫耳洞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保暖。夜间的温度要比白天低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睡觉就需要我们想一切办法取暖。燃篝火是有效的取暖措施,但在受燃料(树木、柴草)的限制条件下,可采取其它一些措施防寒保暖。曾经,在原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在燃料奇缺的严冬,克里木前线的苏军士兵们为抵御严寒,曾燃烧被煤油浸泡透了的砖头和德军布设的反坦克地雷中的炸药来取暖。实践证明,只要开动脑筋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

保持服装干燥,特别是手套和袜子的干燥很重要。夜间最好用火烘干或放在睡袋里,在人睡眠时用体温使其干燥。不要穿着鞋子烤脚,这样不但不易烘干。反而使内产生水汽,再外出时在冰雪中步行会凝结成冰,容易发生冻伤。猎人在这方面有个小经验,在袜子外面套上塑料袋再穿上鞋。可使双脚保温并隔潮。实践告诉我们,单人睡不如两人合睡暖和。将两个人的铺盖加在一起会厚得多,彼此还可用体温保暖。无论是单睡还是合睡,都不能穿棉衣,那样会越睡越冷。最好是穿绒衣,睡下后应戴上皮帽,放下帽耳,前后反戴,以防冻伤头部。临睡前和醒来后,都应运动运动,以驱散寒意。

你可以把装满热水的军用水壶,去掉保温套,抱在怀里,既可取暖,次日还可洗脸。或者用一两块烧的石头放在被窝里取暖,效果也很好。此外,可可以把少量的生石灰,打碎后和水一起到进瓶子里,密封之后放在被窝里,15分钟后就会自动的产生热量,而且可以在4—5个小时内保持较高的温度。

在使用睡袋前应使其充分蓬松,这样保温效果更好。睡袋不能直接放在有冰雪的地面上,以免人体使冰雪融化而发冷。使用后,要把袋内的暖空气放掉,以免暖空气遇冷后水汽凝结弄湿睡袋。进睡袋时不要穿过多的衣服,穿得太多会使人出汗而导致睡袋潮湿。潮湿的睡袋隔热性能也会降低。睡袋必须保持干燥,晴天时要把潮湿的睡袋晒干。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睡袋放在农家院的火炕上烤干,那样你昂贵的睡袋是吃不消的。

如果没有可以临时栖身的帐篷,自然条件又不允许建筑猫耳洞时,你不防试试烧石睡床,先挖一个适合身材的坑,在坑底铺上已烧热的石头,上面覆上热土使之平坦,然后再铺枯草、枯叶就可以了。

篇5:小学语文《林海》说课稿

《林海》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册。这是一篇名家作品。文中景美、情美、语言美、意境美。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写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由此展开的联想。大兴安岭以它的美丽与人们的自由欢乐,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堂般美丽的画卷。可以说,《林海》是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文章语言优美,平实中不乏生动,不乏色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篇文章很适合让学生感悟、吟咏和积累语言。文章脉络清晰,学生易懂爱读,但要体验出平实文字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对部分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此外,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注意课文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这里绿树成阴。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配建了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等。另外,学校的生源都来自农村,乡村学生的文化底子是落后的,学习能力不够强。我与班里的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中相学相扶,我自己特别爱朗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我的熏陶下,班内学生也对朗读情有独钟。在课堂上,他们常常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且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相当自主。这正是我进行教育教学的优势所在。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每位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本文的特点,本课教学还应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中的情感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及体验的过程中感悟美意境,欣赏美的语言,从心底里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综合上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体现在一点:在探究中发现美,在探究中欣赏美。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大兴安岭景色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2、鼓励观察校园绿树林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1、板书课题:林海

2、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4、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5、师肯定: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得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6、播放森林录像。

7、生说印象(这里学生只要能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比如美丽、广阔、苍茫、壮美……

8、出示地图,师引导生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这一环节设计的根本是联系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的,从课题入手,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对“林海”一词的讨论认知。这里师生平等地交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由于提供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碰撞与共鸣,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十分强烈。)

9、师:我们了解了大兴安岭有关的森林资料内容,现在同学们不妨说说自己想知道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带疑问来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懂。看看,读了之后,说说文中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景物的美丽的?

[这里依循文章的主线索(大兴安岭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受?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生自由读书,师相机正音。

3、生汇报,师归纳内容板书:岭、林、花。

三、独立阅读,自主探究。

围绕“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这一话题作进一步研究。

师启发:请同学们读书,你对课文描写的景物内容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就是你研究的重点。读时,用笔画出关键的词句。边读边想:它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这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时空。生围绕研究的主题,自己确定重点研究的内容(岭、林、花),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

四、小组合作探究

师引导启发,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里,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分工与合作。在这一时段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试,思维相互碰撞,课堂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五、集体交流,共同交流研究所得(这里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文中描写一处景色的内容部分为课时学习目标)

1、如果学生从第1、2自然段(描写“岭”的内容)切入,教学思路如下:

(1)生读,边读边想: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2)生读后讨论汇报。(师相机完成引导任务)

A、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①师引导:这是用了什么写法?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②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概括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③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比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比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④生读后,师引导用简笔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秦岭

⑤生画完展示自己的简笔画后,师相机引导生用三张写有“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生字词卡片相应贴在画上,以恰当地表达理解词语意思。

⑥师抓住时机完成引导朗读任务。

a、此时,大家心中对大兴安岭涌起了怎样的感觉?

(亲切、舒服、柔和、像母亲的怀抱……)

b、这里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师在这时即可完成引导朗读任务,让学生明确用热爱的语气朗读以表达情感。

⑦生融情配乐朗读,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通过画与读的方式,使文中的语言变成形象的画面,体会重点词“温柔”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2、如果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研究描写“林”内容的第3、4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

师出示教学挂图,生自学后当导游介绍3、4自然段,师相机引导,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模拟教学):

(1)生导游:……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a、师相机引导生指图讲颜色并朗读有关绿色的句子。

b、找出比喻句,画大海的波浪并配上颜色。

森林茫茫如大海

c、师指导朗读。

(2)生导游: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师相机出示挂图,配合学生的讲与读。

句子①: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配合讲与读:用上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落叶松的多,朗读时要带惊叹、自豪的口气。)

句子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反问句,要读出愉快、惊讶来)

句子③: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反问句,读出美感)

(3)美读(教师为学生学生配上音乐和画面),深情体会

(4)拓展加深:这林啊,又又,所以大兴安岭被称为林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协作学习里头的氛围,感悟所带来的欢愉,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种质的飞跃,弥足珍贵。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信息的调控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使教学显人性美。)

3、假如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描写“花”内容的第5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方法可用第2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

生导游去看“花”。

师在生介绍景物时相机引导完成如下几个学习任务:

①a、两山之间……

b、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引导:指挂图,找“绣花鞋”。

(指的是树与树之间,河岸上的花及小红豆)

②指导朗读

③认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

a、将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写它会打扮自己,这样就生动、形象地将在兴安岭的天然美展现给读者。多美啊,好象是经过了精心打扮,实际是秀美天然成。

b、拟人化的作用还拉近了人与大兴安岭的距离,使得大兴安岭看起来,显得更亲切、柔和,使人更舒服。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动力源。在这里模仿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物特点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动而抒发”。)

篇6: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林海》

《林海》是一篇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语文教材,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呢?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应该有了一些思路。

一、创设文本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林海》一课,作者以细腻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丰富的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和国家稳定方面起到的作用。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从没看见过森林的景色,更不要说林海的美景了,林海的美是学生们无法感受到的,这怎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于是课前我花了一些时间找到了两段关于林海的视频。果然,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正如一位美的使者,引领学生踏进这座美丽的原始森林,让他们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在美的享受中学习。尤其是在学习描写“林”的段落时,虽然作者的文字表达优美流畅,但是枯燥的文字表象让学生们一时还真找不到感觉。于是,一段林海的视频,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我的引读下,学生全情投入。听着学生那略高昂的朗诵声,应该能感受到学生们强烈情感的倾泻。

二、重视朗读指导,注重语言感悟与积累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而感悟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读精思”。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始终贯穿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思想,在课堂上首先保证读的时间,一堂课书声琅琅,读书训练贯彻始终;其次讲究读的形式,有范读、引读、自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再者是讲究读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图文对照着读,观看视频,模拟配音朗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体验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那份真挚情感。

三、关注学生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说到这点,我想,无论这堂课上什么内容,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始终是学生。而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生命。生命是独特的,不是同一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课堂上对生命个体的差异给以充分的尊重,那也就不会走入简单说教的误区,同样会收到一些教育的实效,民族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林海》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以作者的三次“亲切、舒服”为感情主线,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一位成人,他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愫。而我们课堂上的阅读者却是学生,如果老师无视学生,一味地强调作者的感受一定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在课中我运用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有差异的对话中,相互提升,引起共鸣。如一学生在读“树”一节后,我请学生评价:她读得好吗?为什么你认为她读得好?“因为她读出了惊喜的感觉。”“我感到她读出了自豪的语气。”„从学生的评价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相信这些也更易留于学生的心中。

篇7:小学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

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篇8:语文 -林海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

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质疑。

六、小结

作者用多姿的彩笔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细心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得那么生动,那么传神。

读中悟情 读中学写

河南省洛阳市教研室 刘津萍

研究张学伟老师的教学设计,听张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读”。

张老师安排的读是讲究实效的。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泛读等多种形式的运用都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抓住儿童心理作出的选择。张老师提倡一读一思,一思一得,力图使每次读都有收获。

概括张学伟老师执教《林海》一课的特点,可以说是:读中司情,读中学写。我们首先来看看《林海》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张老师的设计是板块式的:(1)读——

篇9:语文 -林海

作者:jpxxw来源:发布时间:2011-3-26 19:43:31发布人:jpxxw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关键词设置: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林海》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最后讲参观林场的见闻、感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

大兴安岭的景物,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珊瑚、椽柱、桌椅、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横秦岭”,指的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可见秦岭山势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

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海边上”“泛着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样子,“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力求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一幅图画。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如,“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读这一句时,两个带引号的“岭”和“大”要略加强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是不同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这句里的六个“的字结构”形成三组对比,每一组在朗读时,语气、音调应略有变化,以突出岭的形态之多。

3.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可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认识到这三次感受虽然都是“亲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深刻。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究课文,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举例性质,可以启发学生再提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如,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讨论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为参与讨论者的看法,不要让学生当作唯一的结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句话,显然是把兴安岭当作一个温柔而美丽的姑娘来写的:穿着碧绿的上衣,银白色的裙子,五颜六色的绣花鞋。这样写,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从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思考·练习”中的选做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的,不必统一要求。学生只要用简笔画把秦岭与大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即可。如:

5.本课的生字“厦”,在这里读shà,用在地名“厦门”中读xià。“伐”,注意不要写成“代”。

下列词语解释只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上一篇: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四单元_人教新课标-word文档下一篇:纪工委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