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答辩状侵权案

2024-05-29

民事答辩状侵权案(精选8篇)

篇1:民事答辩状侵权案

关于民事答辩状侵权案

一审案号:(201*)穗海法知民初字第366号

答辩人(被告):广州市某百货贸易有限公司,

住址:广州市海珠区某村某万某西街4号。

法定代表人:邱某某。

委托代理人: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卢愿光律师、关元朝实习律师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421号珠江投资大厦10楼

手机:13502403197

律师:卢愿光

被答辩人(原告):中某集团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某某区朝某门南大街8号。

法定代表人:宁某。

答辩人与被答辩人商标权权属、侵权纠纷一案,答辩人认为被答辩人的诉讼请求没有依据,不成立,请求法院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

一、答辩人所被诉请的涉案的红酒有合法来源,答辩人没有侵权故意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广州市立某食品有限公司于5月初联系答辩人,称其代理烟台华夏葡萄酒,并出示相关材料。答辩人认为商店规模小,没有资金购酒,且店又处于城中村,附近以农民工为主,没有销路,没有进货销售的意思。立某食品有限公司同意先放六支红酒在答辩人的商店代销,不要求答辩人支付购货款,销售出去后,每支提成5元给答辩人,其余款项归立某公司。直至被答辩人购买之前,一支也没有销售出去。被答辩人购买后,立即向答辩人索要3000元侵权费用,答辩人认为没有依据,不同支付。答辩人才意识到该红酒可能有商标争议,立即将剩下的3支红酒撤下货架,不再销售,退回立某公司处理。答辩人对于已出售的3支红酒完全是在不知该产品是否为侵权产品的情况下销售出去,且其后并不再代销任何涉案商标的红酒。因此侵权行为事实上已不存在,被答辩人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的诉请无实际意义。另外,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 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可知,答辩人没有侵犯被答辩人的商标专用权的故意,无需承担任何侵权责任。首先,立某公司已向答辩人出示过相关材料,答辩人有理由相信其对代销红酒有处理权;另从产品外观上看,答辩人无法辨别其是否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产品;其次,答辩人从未因销售涉案产品受到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被答辩人没有及时发出要求答辩人停止侵权行为的警告或请求,而在201*年5月20日取证后向法院起诉,被答辩人故意为了赔偿款而报复答辩人,有恶意诉讼的目的。

二、答辩人销售出去的3支红酒有关标识,没有侵犯被答辩人的商标专用权,依据相关事实及法律,答辩人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答辩人销售出去的3支红酒有关标识,从图案、文字、装璜等各方面,具有重大差别,既不与被答辩人的商标相同,也不近似,不可能产生混淆,更不能使消费者产生误认,不构成对被答辩人的商标侵权;被答辩人《起诉状》所陈述的.理由,完全不能成立。

三、被答辩人没有提交其商标使用的证据,拟证明其商标有使用,无权要求答辩人提出侵权赔偿的请求。

根据《商标法》第六十四条规定, 注册商标专用权人请求赔偿,被控侵权人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未使用注册商标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提供此前三年内实际使用该注册商标的证据。注册商标专用权人不能证明此前三年内实际使用过该注册商标,也不能证明因侵权行为受到其他损失的,被控侵权人不承担赔偿责任。被答辩人没有提交其商标使用的证据,拟证明其商标有使用,无权要求答辩人提出侵权赔偿的请求。

四、被答辩人诉请答辩人赔偿损失及合理开支100000元,没有任何依据,依法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第七十六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被答辩人开口即要求答辩人赔偿100000元侵权损失、合理费用,但并未提供任何依据说明其损失赔偿额是如何计算而来,因此,其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100000元的损失赔偿费用因没有任何依据而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另根据《商标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答辩人不能证明其自称的因答辩人商标侵权所遭受到的损失,那么,商标侵权赔偿数额就应带按照被答辩人所认为的因答辩人侵权所得利益进行赔偿。涉案三支红酒,销售收入只有158元,答辩人每支提成5元,利润也仅有15元。因此,如果答辩人构成被答辩人认为的销售侵犯其商标专用权,答辩人的侵权所得利益只有15元,根据商标法的规定,答辩人的侵权赔偿数额也只有15元。但被答辩人却信口开河,没有任何根据的漫天要价100000元的侵权赔偿额完全是借诉讼之手段谋取暴利之目的,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向答辩人强行索取。被答辩人打着似是合法维权的幌子,行恶意维权之道,借以谋取高额暴利才是其真正目的。所以,请求法院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无理要求。

综上所述,被答辩人的诉讼请求也是没有任何依据。答辩人只是一个小个体工商户,现在生意已非常惨淡,几乎面临关闭状态,整个店铺价值甚至也不过区区几万元,根本就再经不起任何轻微的经济冲击。所以,请求法院综合考虑上述事实以及构建社会和谐大局的基础上,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所有诉讼请求。

此致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

代理人:广东天穗律师事务所

律师:卢愿光

201*年10月 9 日

篇2:民事答辩状侵权案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被答辩人:××,男,××年××月××日生

住所地:××

针对被答辩人诉答辩人健康权纠纷一案,答辩人认为,首先,被答辩人受伤并非答辩人的原因,与答辩人无任何因果关系,被答辩人受伤完全是自己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造成的,并非答辩人员工使用叉车装货将其撞飞所致。其次,答辩人只是出于同情心,出于人道主义,为其垫付医疗等费用,被答辩人理应返还。

另外,被答辩人不顾答辩人从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以德报怨,提出许多不合实际的无理要求,建议法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予以驳回。

鉴于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意见书于20xx年9月25日出具 (司鉴中心[20xx]临鉴字第2664号),根据鉴定中心对被答辩人刘训宏损伤后的伤残程度(比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及休息、营养、护理期进行法医学鉴定,鉴定意见为:被答辩人××右股骨、右跟骨骨折相当于道路交通事故十级伤残;其本次损伤后休息900日,营养180日,护理210日;今后若行残留螺钉取出术,则休息15日,营养7日,护理7日。

故,答辩人即使赔偿,赔偿的数额至多为171266.2元。【具体为: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暂计10000元。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被答辩人主张111201元;护理费8680元 (具体算法如下: 40×217=8680元);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暂计50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住院伙食补助费为800元(具体算法如下:20×40=800元);营养费5610元(具体算法如下:30×187=5610元);鉴定费2060元;残疾赔偿金31288元(具体算法如下: 15644×20×0.1=31288元);被抚养人生活费1127.2元(具体算法如下:11272×2×0.1÷2=1127.2元)】

其外,根据《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 另外,律师代理费不是必然发生的费用,而且过高,不应得到法庭支持。

综上,被答辩人由于自身原因受伤,不应得到答辩人的任何赔偿;即使答辩人须支付赔偿金额,也应有法可依,而不能如被答辩人所主张的那样漫天要价,望法庭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全部诉讼请求。

此致

上海市××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有限公司

二○xx年一月十五日

更多相关推荐:

1.民事答辩状范文(交通事故)

2.民事答辩状范文【汇总】

篇3: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及实现

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所期望达成的、内在具有和外在表现的、对社会有益的功用和效能1。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决定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方式, 也涉及到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认定以及具体功能的实现手段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具体来讲,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救济功能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救济功能主要是通过使环境侵权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民事责任, 对环境受害人所受到的生命、人身、财产等损害进行赔偿, 实现填补环境受害人所受损害之目的。可以说, 救济功能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核心功能。《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之一就是“赔偿损失”;《环境保护法》第41条也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之所以让加害人承担填补受害人损失的侵权民事责任, 是基于公平主义理念, 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受害人所受损失能够获得实质的、完整而迅速的填补。环境侵权行为除了具备一般侵权行为的特征外, 还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即间接性、缓慢性、公害性以及社会妥当性。环境侵权行为并不直接对人的健康或财物产生侵害, 而是首先作用于环境这一载体, 通过大气、水等媒介物间接地侵害人的健康和财物。而且, 这种侵害常常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损害, 其损害的对象不仅包括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权益, 甚至还涉及子孙后代的权益。特别是环境侵权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伴随着合法的企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 环境侵权行为通常被隐藏在合法的企业生产之中。对于环境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的损害时,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就在于填补受害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害, 使受害人在财产上迅速得到填补, 并因财产上的填补而最终获得救济。

2、惩罚功能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惩罚功能表现在实施环境侵权行为的加害人除了对被害人进行填补性的损害赔偿外, 也应该使其承担惩罚性的赔偿责任。惩罚性损害赔偿又称显示性损害赔偿, 起源于1763年英国的判决, 后来, 美国法继承了这种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从环境侵权行为的主体来看, 加害人于被害人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加害人一方多为经国家注册许可的具有特殊经济、科技、信息实力和法律地位的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 而被害人一方则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普通农民、渔民或市民, 而且, 多数情况下, 加害人为追求其经济利益的提高, 采取违法手段而置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财产利益乃至环境利益于不顾, 以致造成被害人遭受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害就不足以有效制止环境侵权行为, 应当使加害人对其造成的损害支付超额的金钱赔偿, 促使加害人减少或停止环境侵权行为, 最终达到惩罚、遏制环境侵权行为发生之目的。

3、预防功能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预防功能是指通过使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 事先对持续进行的、造成健康乃至生命损害的行为或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等进行制止, 使这种持续进行的加害状态予以停止, 以实现其抑制与预防的目的。由于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往往不会因为侵害行为的停止而立即停止, 而是要在环境中持续作用一定的时间。同时, 环境侵权多为危害范围大、程度严重的社会性权益侵害, 在这种情况下, 仅仅提供事后补救性的损害赔偿不足以消除环境侵权行为的影响, 也不能完全实现遏制环境侵权行为的目的。因为损害赔偿虽然可以使加害人在经济上遭受损失, 但这种经济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使加害人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环境侵权行为, 以弥补其损失。因此, 要有效地遏制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 还应注重采取事先预防性的侵害排除手段, 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具体来讲, 使企业承担设置防止公害的设施或停止造成公害的作业;使道路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设置道路保护设施、道路地下化等措施, 防止大气污染、噪声、震动等公害的发生。

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实现方式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实现方式, 我国环境法未作统一规定, 《民法通则》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并非全部使用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而《环境保护法》仅规定了“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两种责任形式, 显然也不全面。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结合处理环境侵权纠纷的实践, 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最经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危害、恢复原状、消除危险等。这几种现实方式既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

1、赔偿损失

可以说, 赔偿损失使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广泛适用的一种责任形式, 对所有因环境侵权行为而给他人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的受害人都可以向加害人提出赔偿损失的请求。根据传统的民法理论, 一般情况下, 损害赔偿的数额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为准, 不允许惩罚性措施的运用, 即遵循所谓的同质赔偿原则。但是, 对于环境侵权行为, 同质赔偿这一民事责任的承担原则则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受害人常常连基本的赔偿和救济都得不到, 致使侵权法的损害赔偿功能不能实现。因此, 在适用同质赔偿原则的前提下, 应适当引进惩罚性赔偿原则, 给予超过补偿性赔偿范围之外的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原则应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主观上具有恶意的环境民事侵权案件。在我国的环境侵权行为中, 基于主观的恶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大量存在, 许多加害者甚至是经过理性的判断而最终实施侵权行为的。二是由于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的生命、健康受到损害, 应给予精神损害赔偿, 否则, 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三是环境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环境利益的损害, 也应当给予赔偿。

2、排除危害

排除危害是国家强令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危害者, 排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或者停止已经发生的危害, 并消除其影响的民事责任形式。由于环境侵权行为具有“合法或适法侵权”的特点, 是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容许的危险, 因此, 环境侵害的排除需要充分运用利益衡量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是各国在环境侵害排除中普遍采用的重要原则, 其实质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平衡。在某些国民经济非常需要的产业中, 即使企业进了最大努力, 污染仍然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 要求责任人完全排除危害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 于是, 在环境侵害排除上, 一些更具灵活性的理论和制度便应运而生。如德国于民法典“干扰侵害法”中创立的“衡量补偿请求权”制度;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司法界创设的“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理论和制度, 以更好地兼顾产业利益和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方式适用较广, 主要有安装或改善污染防治设备或设施、缩短企业营运时间、限制建筑工地的施工时间等。如果妨害设备的设置, 于技术水平无实施可能, 或经济上具有困难者, 则可成立代替“排除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3、恢复原状

恢复原状是《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之一, 是指民事侵权责任人把侵权损害造成瑕疵的物恢复到被损害前的状态。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环境侵权行为。但是,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 导致环境损害民事责任中的恢复原状不同于传统民法上的恢复原状。具体讲来:第一, 环境遭受污染或损害后, 一般是难以恢复原状的, 有些被破坏的环境即使能恢复, 但可能会连锁性地造成其他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第二, 如果让企业承担恢复原状的责任, 其经济代价是巨大的, 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第三, 完全实行清洁生产的企业是很少的, 在生产过程中必然造成环境的损害。因此,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恢复原状方式实质上是要求侵权人把被破坏或污染的环境恢复到国家和权利人所能接受的状态, 即符合一定的环境标准。同时, 国内外法律又规定了“代履行”制度, 如奥地利《水法》规定:如果当事人不采取清除水污染的措施, 有关的水管理部门得执行必要的清除行为, 水管理部门有权从造成水污染的当事人取得此项费用。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实现途径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实现途径相当广泛, 受害人可以通过行政处理、环境民事诉讼、自行和解、民间调解以及仲裁等多种途径获得救济。

1、行政处理

《环境保护法》规定:“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 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这种处理, 立法原意是行政调解, 而不是行政裁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把“处理”一词改为“调解处理”, 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调解性质。行政机关介入环境侵权纠纷的调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 由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因此, 行政机关在处理环境侵权纠纷时应当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关系。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的成立以行为违法和主观上有过错为必要条件, 所以, 当事人的行政责任的成立与否并不影响民事赔偿责任的成立。二是共同侵权行为中, 加害人的过错与责任大小的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 行政机关在处理环境侵权纠纷时, 对加害人之间过失的确定和责任的划分, 不能成为确定对受害人的赔偿责任的直接依据。三是受害方过错与加害人责任的关系。当受害方只有轻微过失或一般过失时, 不能减轻加害人的责任。只有当受害人有重大过失时, 才可以适当减轻加害人的责任, 但一定要考虑到无过错责任的同时性。

2、环境民事诉讼

环境民事诉讼是实现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最常用的一种途径。《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侵权纠纷作出的处理不是必经程序, 受害方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受害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相对于传统的民事诉讼, 环境民事诉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第一, 诉讼资格的放宽。具体表现为环境损害由实际损害扩充到经济损失、人身伤害以外的其他损失领域, 包括环境权的侵害;授予环保社会团体以环境民事诉讼起诉权;确认当代人代表后代人行使环境民事诉讼起诉权。第二, 在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上, 坚持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环境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的, 无论侵权人由无过失都须承担赔偿责任;而且, 只要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在因果上由一定联系, 就推定为因果关系。第三,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第四, 诉讼时效的延长。《环境保护法》规定,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是3年, 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3、其他途径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害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得以实现, 主要包括:一是纠纷双方自行和解。《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在实践中, 通过自行和解解决的环境纠纷所占比例极小, 原因在于许多加害人不原意承担环境侵权责任。二是民间调解。由不具有行政和司法地位的单位或个人作为第三者对环境纠纷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 如果双方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又反悔的, 任何一方均可以请求当地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处理, 或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诉讼。三是仲裁解决。根据《仲裁法》的规定, 因环境侵权而发生的环境纠纷, 只要纠纷当事人之间达成解决纠纷的仲裁协议, 就可以提交仲裁机构仲裁。

法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

[5]周珂:《环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王明远:《论环境侵害排除中的利益衡量》, 《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

摘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作为当代环境侵权法律责任之一, 具有救济功能、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的实现方式包括赔偿损失、排除危害及恢复原状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功能可以通过行政处理和环境民事诉讼等途径得以实现。

关键词: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罗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功能初探》, 《法学评论》, 2004年第3期。

[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3][日]山田卓生:《不法行为法的机能》, 《不法行为法的现代课题与展开》, 1995年。

[4]王利明:《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

[5]周珂:《环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王明远:《论环境侵害排除中的利益衡量》, 《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 2001年。

篇4:中医的民事侵权责任

我一直认为,中医领域内,特别是一些以中医面貌欺世的江湖庸医发生的民事侵权问题,大致是被中国法学界严重遗漏的一个角落。

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中医领域内的纠纷,通常都表现为两个极端的处理后果。一是将有些严重违法行为定性为利用中医的名义诈骗钱财,人民法院以刑事诈骗罪予以惩罚;二是司法机关对有关中医医疗纠纷常常无计可施,现有民事侵权规范无所作为,许多案件最后不了了之。

如果我们稍微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要是病人去法院状告中医误诊的话,法院常常是会判病人败诉的。

央视“经济与法”播出过一个案例。北京一位中年妇女怀孕后,没去医院做化验和透视检查,而是去看了中医。该中医没有摸出“喜脉”,将其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导致其延误了堕胎的最佳时机,给家人身心和财力带来损失,她的丈夫还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而被单位辞退。这位妇女将中医院诉至法院并要求赔偿财产和精神损失。但法院的判决是:一个有正常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知道自己怀孕,为什么不去妇科医院化验,而去让中医摸“喜脉”呢?

这位妇女的官司打输了,只好自认倒霉。反过来说,假如被告是西医的话,法律上的举证责任就只能倒置了,法官会毫不犹豫地判决:作为一个医生,你是怎么做的化验和透视?这位西医可能被吊销执照并赔偿损失。主持人最后提醒观众说:生了病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去看病。言外之意,中医院不属于正规医院范畴。不知道卫生部的官员看了这个节目会作何感想?

严格地说,将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分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显微镜和手术刀正式登堂入室之前,全世界各族人民都是凭借单纯的生活经验在“动物和植物”中求医问药,动植物药类并非“中国”特有。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看到一本对此记载周详的《1618年伦敦草药典》。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此书是中国明代李时珍大夫《本草纲目》的“山寨版”。可见,中医和古典西医并行不悖,说明人类曾有过一个“统一的古文化”。

但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传统医学采取的是依法取缔或自生自灭的态度。由于中国政府的特殊保护,中国的传统医学(其重要代表是中医药)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市场。一些支持中医的人甚至觉得中医是世界上很多传统医学中的另类,其他传统医学应该灭亡,而只有中医可以和现代医学分庭抗礼。很多迹象表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医学或称中医,将在我们这个民族存在。

如今,在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里,我们常常看到各类“大师们”在那些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要听众的电视节目里,滔滔不绝地讲述如何“排毒、养颜、滋阴、壮阳、润肺、养胃、保肝、壮胆”之类的“养生治病”方法,其中不乏“吃啥补啥”“谁用谁知道”之类哗众取宠的说法。有趣的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这样的节目十分罕见。因为,任何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朦胧的、不负责任的说法,都可能给听众带来误导,甚至可能导致法律纠纷。

我无意介入酣战淋漓的中西医辩论,我也不同意那些对中医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观点。无论如何,古代文化留下的丰富传统医术典籍,世界各国都有必要深入研究。只是觉得,号脉也好,用听诊器也好,写处方用毛笔也行,用圆珠笔也罢,作为一个医生,在人命关天这件事情上,来不得半点虚荣和欺骗。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告诉人们,中医这个领域里,非常容易造就各类稀奇古怪的传说和骗子。在最近这些年里,类似胡万林、张悟本、李一这样的人物接二连三地粉墨登场,一场场闹剧丑剧轮番上演,令人触目惊心。

中医领域内民事侵权责任的长期缺位,很大程度上对那些以中医的名义欺世的江湖庸医、骗子的诈骗行为起了放任和纵容的负面作用。一个行医者,既然你有勇气面对前来问医求药的患者,就应当为自己的言行承担法律责任。在专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医患关系中,加重中医行医者的民事法律责任,是解决中医领域内长期以来骗局屡禁不止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我们对中医中药的安全性监控,对中医医疗纠纷领域的民事侵权的立案和审理,应当从根本上进行加强。必须对那些虚假的、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庸医严格追究民事法律责任,将这个长期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医学误区纳入民事侵权法的轨道。

篇5:侵权民事答辩状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被答辩人:××,男,××年××月××日生

住所地:××

针对被答辩人诉答辩人健康权纠纷一案,答辩人认为,首先,被答辩人受伤并非答辩人的原因,与答辩人无任何因果关系,被答辩人受伤完全是自己不小心,从车上摔下来造成的,并非答辩人员工使用叉车装货将其撞飞所致。其次,答辩人只是出于同情心,出于人道主义,为其垫付医疗等费用,被答辩人理应返还。

另外,被答辩人不顾答辩人从经济上的帮助和支持,以德报怨,提出许多不合实际的无理要求,建议法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予以驳回。

鉴于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意见书于20xx年9月25日出具 (司鉴中心[20xx]临鉴字第2664号),根据鉴定中心对被答辩人刘训宏损伤后的伤残程度(比照《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标准)及休息、营养、护理期进行法医学鉴定,鉴定意见为:被答辩人××右股骨、右跟骨骨折相当于道路交通事故十级伤残;其本次损伤后休息900日,营养180日,护理210日;今后若行残留螺钉取出术,则休息15日,营养7日,护理7日。

故,答辩人即使赔偿,赔偿的数额至多为171266.2元。【具体为: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暂计10000元。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被答辩人主张111201元;护理费8680元 (具体算法如下: 40×217=8680元);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暂计50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住院伙食补助费为800元(具体算法如下:20×40=800元);营养费5610元(具体算法如下:30×187=5610元);鉴定费2060元;残疾赔偿金31288元(具体算法如下: 15644×20×0.1=31288元);被抚养人生活费1127.2元(具体算法如下:11272×2×0.1÷2=1127.2元)】

其外,根据《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 另外,律师代理费不是必然发生的费用,而且过高,不应得到法庭支持。

综上,被答辩人由于自身原因受伤,不应得到答辩人的任何赔偿;即使答辩人须支付赔偿金额,也应有法可依,而不能如被答辩人所主张的那样漫天要价,望法庭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全部诉讼请求。

此致

上海市××区人民法院

答辩人:××有限公司

二○xx年一月十五日

更多相关推荐:

1.民事答辩状范文(交通事故)

2.民事答辩状范文【汇总】

篇6:商标侵权案答辩状

章XXX,女,汉族。

委托代理人:崔新江,河南鑫苑律师事务所律师。

答辩人王XXX、章XXX因原告XXXXXX股份有限公司诉答辩人商标侵权纠纷一案,现针对其《起诉状》中的诉讼请求及所叙述的事实和理由作如下答辩:

一、原告起诉答辩人王XXX主体错误,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郑州市XXXXXX配件商行的业主和实际经营者均为章XXX,王XXX只是个业务员。

故,原告起诉王XXX没有明确的事实和法律依据。

二、答辩人章XXX不知道所销售的产品侵犯了原告的注册商标权。

答辩人尊重原告的知识产权,但是答辩人销售涉案产品的行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的,主观上并无过错。

三、答辩人章XXX所销售的涉案侵权产品是有合法的来源渠道,答辩人没有侵权故意,无需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答辩人所销售的涉案侵权产品是通过正规合法的途径,由XXXXXX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的,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XXXXXX目前已经到庭,可以出庭作证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64条之规定,答辩人没有侵犯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故意,无需承担任何侵权赔偿责任。

民事商标侵权则需要有当事人的主观故意为前提,故,原告提交的证据,并不能当然作为认定答辩人商标侵权的依据。

四、不能证明涉案商标的产品构成侵权,涉案商标的产品是否为假冒产品,没有权威机构予以认定。

至于涉案商标的产品是否为假冒产品,原告只有自己单方证明于法无据。

因此不能证明涉案商标构成侵权。

五、原告诉请答辩人承担损失赔偿四万元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涉案产品的销售价格仅为人民币290元,原告却诉答辩人承担四万元的经济损失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综上所述,答辩人只是一个小个体工商户,现在生意已非常惨淡,几乎面临关闭状态,根本就再经不起任何轻微的经济冲击。

答辩人没有侵犯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故意,并且涉案产品有正规合法的来源渠道,不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请求贵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此致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

篇7:商标侵权答辩状

一、认定服务商标侵权的标准应高于认定商品商标侵权的标准。

基于以上特点服务与商品相比使消费者产生混淆的可能性比较小。

因此,在认定服务商标侵权时应适用从严的原则,即提高认定侵权的标准。

本案属服务商标侵权问题,是否构成侵权应慎重考虑。

二、认定服务商标侵权应以是否产生混淆为依据。

三、被投诉人在公章上使用“BMW”不会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不应认定为侵权行为。

首先,接受“宝马”车维修服务的相关公众是非常特殊的。

1.人数非常少;2.层次非常高;3.认知能力强。

这一相关公众,对维修服务产生混淆的可能性非常小。

我们应该确信宝马车的车主不可能傻到见了章上有“BMW”,就去修宝马。

总之,被投诉人的行为不可能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

因此,不应认定被投诉人侵权。

四、被投诉人的企业名称存在在先权,应予维护。

北京宝马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时间为1992年5月29日。

也就是说1992年5月29日被投诉人就拥有了《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企业名称权。

而投诉人1995年9月28日迟于被投诉人3年零4个月之后才在“汽车维修”服务上取得“宝马”商标专用权,按《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被投诉人有权依据在先的企业名称权撤销申请人的“宝马”商标。

五、投诉人在“巴依尔”改为宝马前对“宝马”没有任何权利。

德国BMW公司生产、销售的车最初在中国的名称叫“巴依尔”,正是因为被投诉人成为投诉人的授权维修商后,在被投诉人的建议下“巴依尔”才改为“宝马”。

篇8:民事答辩状侵权案

1 环境侵权的概念叙述

日本将环境侵权称为“公害”, 制订了《公害对策基本法》;英美国家一般称为“妨害”;而德国和法国则单纯从私法角度将环境侵权称之为“干扰侵权”或“近邻妨害。”我国有学者认为:“环境侵权是指因污染和破坏环境而导致公私财物及公民人身权利包括健康权、自由权、生命权的侵权。”也有学者认为环境侵权主要是环境污染:“因行为人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受到损害, 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

笔者认为环境民事侵权主要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或破坏而导致的对特定的或可认定的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精神及环境权益的损害。环境民事侵权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经营活动的产物,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具有的特点:一是环境侵权主体的不平等。在环境侵权事件中, 通常侵权人与被侵权人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 二者的差异往往造成被侵权人处于弱势地位。

二是环境侵权损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一起恶性环境污染或者破坏事件就能造成成百上千人的人身受到损害或者产生无法预期的伤害。

三是环境侵权的长期性和潜伏性。大多数的环境侵权事件都是长期污染堆积演变之后的结果, 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循序渐进的, 最初并不一定为社会公众所知晓, 只有在环境污染的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才会突然暴发严重的后果。

2 我国环境侵权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

我国的环境民事侵权中之所以要引入惩罚性赔偿, 是因为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无法在环境民事侵权中发挥积极的救济作用。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134条虽然用列举的方式法定化了民事责任承担的十种方式, 但我国环境污染案件只能用其中的五种:停止侵权、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 有责任排除危害, 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 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根据1992年1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2款的答复”, 此处所谓的“处理”, 性质上乃是行政调解。

从上述我国目前对环境侵权救济的规定可以看出, 环境侵权主要是以行政处罚为主, 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为辅助的救济方式。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赔偿责任一直适用的是补偿性赔偿, 即将被侵权人实际受到的损失作为衡量对侵权人赔偿的标准, 不曾允许惩罚性赔偿原则的运用。但是, 环境侵权有着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不同的特征, 加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 环境侵权民事赔偿困难等原因, 目前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赔偿救济方式还不能实现对被侵权人救济和对侵权人惩罚的目的, 无法实现人们追求的实质正义。

笔者认为环境侵权赔偿中不能继续坚持补偿性赔偿原则, 环境侵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赔偿的不完整, 社会和法律的发展, 更不能满足对被侵权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侵权人行为惩戒的效果, 理应对此有所突破。这种突破就是将惩罚性赔偿引入到环境侵权案件中, 用惩罚性赔偿弥补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中的不足和缺陷, 加大对被侵权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加害人的惩戒。对于环境侵权来说, 惩罚性赔偿可以弥补补偿性赔偿赔偿不足的缺陷。中国法学会民法学会长王利明教授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 也称示范性赔偿或报复性赔偿, 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赔偿, 它具有补偿被侵权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

惩罚性赔偿能更好地完成对环境侵权事件中被侵权人的民事救济, 提高被侵权人保护自己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补偿性赔偿原则体现的是形式上的正义, 所要求的损害赔偿是以实际损失为计算标准的, 在实际环境侵权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实现受很多因素限制。首先环境侵权的损害后果不容易确定;其次环境侵权主体地位的差异容易导致被侵权人考虑诸多因素而放弃民事诉讼救济;所以被侵权人得到完全的救济成为不可能。在惩罚性赔偿案件中, 侵权人赔偿的金额不以自己的实际获利情况和被侵权人实际损害为限, 其扩张性为被侵权人获得完全的赔偿创造了机会, 使被侵权人能够主动积极地保护自己的权利。

惩罚性赔偿的惩罚作用能够制裁环境侵权人的严重不法行为。在环境侵权案件中, 环境侵权人多为法人单位, 且大部分为国家或地方上的财政支柱型企业, 实力比较雄厚, 政府对其保护力度也比较大。普通的制裁对于它们来说, 不具有威慑力。因而, 在预期收益大于其生产成本和违法造成危害的成本的情况下, 环境侵权人会选择恶意实施不法行为, 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采取惩罚性的制裁措施, 就可以遏止这种恶性环境侵权事件的发生。惩罚性赔偿使环境侵权人的违法成本增大, 进而导致其预期收益降低;当预期收益低于其生产成本和违法成本时, 侵权人就失去了实施恶意环境侵权行为去获利的原始基础。

惩罚性赔偿的遏制作用能够预防恶性环境侵权事件的发生。惩罚性赔偿对已发生的恶性环境侵权行为处理, 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潜在的侵权人就可能停止或不再实施类似的恶意环境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的此种预防功能与我国环境保护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本质上是一致的。

3 环境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

参照我国已经确定惩罚性赔偿的《食品安全法》、《侵权责任法》中关于食品安全和产品责任的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笔者认为, 在我国对环境侵权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应当具备如下构成要件。

3.1 侵权人对于环境侵权存在主观恶意的严重过错

这是环境侵权案件的主观要件, 惩罚性赔偿将侵权人的主观要件作为判断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的主要标准之一, 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目的是为了处罚那些违法行为严重、主观恶性较大的行为人, 因而对主观要件的判断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目前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中没有对侵权人的主观态度进行区分, 现实中侵权人的主观上具有恶意, 造成的损害后果又十分严重的, 很多时候并没有因为行为性质的恶劣而受到严厉制裁, 他们经过计算分析后得出违法成本低于治污成本的判断而最终依然选择了实施侵权行为。对于这样的环境侵权行为, 通过惩罚性赔偿, 给侵权人以现实的惩罚, 才能有效地救济被侵权人, 避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案件继续泛滥。

侵权人在主观上没有过错, 或者过错很小时, 不适宜采用惩罚性损害赔偿。环境侵权侵权人主观上的过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故意, 二是重大过失。所谓故意是指加害者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后果的发生, 如故意超标排污或者为节省运营成本将已经购置、安装的污染处理设备闲置。所谓过失, 是指加害者应当预见自己行为会发生某种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致使损害发生的心理状态。

3.2 侵权人实施了环境污染的侵权行为

经证实, 侵权人确实实施了环境污染的侵权行为。环境污染行为是指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 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有污染和危害的行为。

3.3 造成被侵权人死亡、健康严重受损害或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环境侵权案中, 损害事实也是必须具备的要件, 而在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中, 损害事实表现的尤其严重, 表现为被侵权人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受损严重。当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了对环境的侵害的时候, 主要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损害发生:一是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往往最先表现出被侵权的现象, 如劳动能力的丧失、残疾、死亡;二是财产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农作物的减产、养殖业的损失等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三是环境权益损害, 主要有生活环境的损坏和生态环境的损害, 生活环境损害主要包括空气污染、灌溉水域的污染、排放恶臭气体所造成的污染等, 生态环境损害主要表现为污染自然景观、污染森林、滥砍滥伐植物、乱杀野生动物、污染海洋环境等。上述的损害事实造成的结果严重时, 造成被侵权人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受损严重的事实, 就具备了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客观条件。

3.4 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环境侵权案件中一直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 负有举证责任的是侵权人, 侵权人要证明其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才不承担责任。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 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该条针对一般的环境侵权诉讼而规定被侵权人即原告不承担证明责任, 由侵权人承担证明责任。笔者认为如果环境侵权案件在适用补偿性赔偿之后再适用惩罚性赔偿, 因果关系证明责任依然要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被侵权人既然认为原告应该受到惩罚性赔偿, 必然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而提起的, 如果侵权人确实没有过度的违法行为和主观恶性, 是能够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不应受处罚的。

4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金的计算

惩罚性赔偿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金额的不确定性, 因此环境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也不宜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或数额来限定, 应当由法官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酌定。笔者认为环境侵权的惩罚性赔偿金应该与民法典的侵权规定相统一, 即:“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是以营利为目的给被侵权人造成损害的, 判处的惩罚性赔偿金为被侵权人所受的损害或侵权行为人所获得利益的1~5倍;法院应当以被侵权人所受损害或侵权行为人所获利益中数额较大的额度作为计算的基础。”

上一篇:学校球类运动会方案下一篇:建筑用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