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

2024-06-30

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通用6篇)

篇1: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

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

蓝色———流动的忧郁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家里遭遇的种种不幸,父亲的叹息,母亲的憔悴,弟弟的辍学……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我拒绝任何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承受任何伤害。

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做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来走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金色———我爱上了世界今天,同学们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着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他们送给我一张CD《Newbabyboom》我知道,那是“新生的孩子”。

老师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爱我:我的家人,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蝴蝶———破茧后的美丽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依人)

篇2: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

蓝色·流动的忧郁

她抱着作文书冲到唐雪见的坐位,找出她的作文本,一对比,她不敢相信,连标点都是一样的。她小心地将作文本放回原处。走出教室,倚在栏杆上,呆呆地望着天,脑子里满是雪见可爱的笑容,动听的歌声,优异的成绩……天空纯洁的蓝色变深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混浊。这蓝色,就像她此时的心情,不停的翻涌着,却又沉重的压迫着。

蛹·自缚的悲哀

她抱着作文书来到雪见面前,雪见一改往常的温柔可人,愤怒地叫喊着,然而转近离去。她知道,是她碰伤了雪见的自尊。可她能怎么办?视而不见吗?她做不到。眼看着雪见对自己的白眼,擦身而过的沉默。难道雪见真的要我行我素下去,让这份友谊渐行渐远吗?在她眼中,雪见变模糊了,越来越看不清,好像雪见将她自己围进了茧里,谁,也不许闯入!

等待·蜕变的过程

依旧是冷漠,依旧是一言不发,依旧是同陌生人一般……她总是远远地望见雪见,望着她伏案写字的背影,望了很久很久,可雪见始终不曾回过头来。她也在希望中淡忘了世界,做什么都无精打采,她在等雪见,而她还在茧里;在蜕变,在摆脱身心的束缚,在寻找新的开始……

金色·新生的蝴蝶

一星期,二星期,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放学了,夕阳的余晖停在教室门口。当她抬起头时,她惊呆了,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向她招手,她高兴地奔过去……

篇3: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

———题记 (摘自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

1 蓝色的蛹———自缚的悲哀——传统教师观的反思、批判

教师职业的功能是什么?古人的理解是: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说, 这种理解是无可厚非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师的社会角色特征的确也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 再到教师及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的演变过程。在这里, 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播知识的人。

在这种观念形成以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教师的角色被用各种比喻性的说法加以描述, 概括和定位。较为流行的是:教师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等等, 这些观点原本是不错的, 它曾经普遍地被大众所接受, 甚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尊奉为经典。但是,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尤其是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对上述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后, 我们就不难发现, 过去的这些“经典”束缚了教师, 使教师成了蓝色的蛹, 它们确有不少需要讨论和商榷之处, 甚至应该进行反思和批判。

例:关于“工程师论”, 它的内涵是最丰富, 也是最有意义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表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非常崇高的, 教师工作的显著意义是教书育人, 要特别注重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而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本职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工程师”。而在事实上, 我们今天的大多数教师在走进学校, 走上讲坛的时候, 似乎并没有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 从而给自己的工作以准确的定位, 而更多的是满足于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工程师论”中的某些弊端越来越明显。大家都知道, 工程师是搞工程的, 工业化的管理模式要求工程师们用整齐划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在那些快速运转的生产流水线上, 符合统一尺度和标准的是合格品, 反之, 则被淘汰。我们试想, 我们今天的教育在评价学生方面也深受“工程师论”的影响, 也照搬此法, 用这种工业化的物化管理的整齐划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而学生恰恰不是一块冷冰冰的钢铁, 也不是一件物化的工业产品, 而是有思想, 有灵魂的人, 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黑格尔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意在说明人的复杂性。现在, 我们究竟又多少个教师走进教室, 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 能清醒地意识到我今天面对的是几十个世界。同时由于世界又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 就该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由此可见, 由于受“工程师论”的影响, 我们生拉硬扯地把工程师所采用的工业化的物化管理模式移植到了学校来, 这样, 我们的教学怎么可能不发生问题呢?

又如, 关于“蜡烛论”, 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这种说法高度赞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此, 我们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 这一说法过于强调教师照亮别人, 传播知识的功能, 它所彰显的是“生重于师”的师生关系, 而我们今天的新课改则特别强调新型的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强调教师既要照亮别人, 更要实现教学相长, 发展自我, 不断推动自我的提升与超越。如果教师一味满足于“照亮别人”而逐步地耗尽了自己, 到最后落得“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地步, 那么, 我们说, 这种结局真是相当悲壮和惨烈的———而这恰恰不应该是教师的最后结局。

其实, 在“园丁论”和“桶水论”中也是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比如“桶水论”, 起码就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重“量”而轻“质”, 因为一般来说, 桶比碗大, 一桶水总能应付得了一碗水的需要, 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去鉴定一下水的质量, 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水。二是方法问题。这桶里的水是如何到碗里去的, 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 “灌输”依然是主要的方法。

以上对传统的“工程师论”、“蜡烛论”、“园丁论”、“水桶论”的传统教师观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之后, 我们要强调的是, 对于以上观点, 新课改并没有否定他们, 而是根据课改的思想和理念挑出了它们的不足进而强调要创新关于教师的观念。

那么, 在推进新课改时, 教师应该怎样从“蓝色的蛹”蜕变为“金色的蝴蝶”呢?

2 金色的蝴蝶———破茧后的美丽———崭新的教师形象

新课改的实施, 应促进教师的成长, 而不是培养“教学演员”, 从技能的成熟, 走向设计的独特, 最终到思想的形成。从20多年的教学历程中, 我深深感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应有“三识”, 即教师要有“融”的见识, 教师要有“改”的意识, 教师要有“疑”的胆识。

2.1 教师要有“融”的见识

青年教师精力充沛, 博览广泛, 可塑性强。面对纷繁多样的教学信息, 青年教师应筛选融合,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识。

首先要融多人的教学风格, 博采众长, 但不要追随一人, 刻意模仿;也不要朝三暮四, 师出多门。青年教师应立足自身的基础和实际, 取他人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吸收, 并化为自身的特点。否则是“学我者死, 似我者亡” (齐白石语) 。

其次要融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多姿多彩, 青年教师童心尚存而又富有个性, 应该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教学中既能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心心相通, 又能与深沉严谨的学生默契融合, 融每一个学生与教师于一体, 张扬学生的个性, 而不能任个人的性格倾向去审视学生。

再次要融其他学科的成果, 一方面各学科教学是相通的, 另一方面各学科的理论是相融的。

2.2 教师要有“改”的意识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 教学要勇于创新, 锐意改革。“下车伊始”通过借鉴与摸索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但不能停滞僵化, 而应时时处处进行改革。

首先要进行教材改革, “教材只不过是例子” (叶圣陶语) , 要在遵照教材, 理解教材的前提下,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减, 调序, 变通, 创造性的驾驭教材, 从特殊到一般, 从简单到复杂, 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 这种教学实践的改革丰富了教材教法。

其次要改进教法, 教法不是教材编排顺序的简单重复, 教法是对教材的再创造。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 但要尽快了解教材的完整体系, 在设计教法时要从知识的整体出发。

2.3 教师要有“疑”的胆识

朱熹说过:“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不疑则不进。”青年教师要勤于思考, 发现问题, 对教学观念, 教材编写, 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质疑, 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结构提出个人的想法, 不能把教学结构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有的教师甚至把一堂课新授内容要从一节课的第几分钟到第几分钟, 说成是所谓的黄金时间, 我认为课堂结构并非是固定僵化的, 课堂教学结构的营造设计要依据知识结构和学生基础,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师课堂结构设计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 青年教师精力足, 思路活, 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 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适度去“融”, 锐意去“改”, 谨慎去“疑”, 不断地丰富自己, 发展自己, 超越自己, 塑造一个崭新的教师形象。

摘要:结合实际, 谈谈新课改中老师观念的转型。

关键词:新课改,老师观念,转型

参考文献

篇4:蓝色蛹.金色蝴蝶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此处标点原为“,”)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此处标点原为“,”)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蛹——自缚的悲哀

我拒绝那个女人介入我的生命。我无法将她当作我的母亲。我拒绝了这个世界,我当作整个世界都是不爱我的。

我看过一幅画: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此处标点原为“。”)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

我也知道,我疏远了爱,疏远了世界。

梦中,一只小小的蓝色蛹在轻轻哭泣。

金色——我爱上了世界

今天,她带我去看日出。

我看着金灿灿的阳光一点点将海水忧郁的蓝色吞没。她送给我一张CD——《new baby born》,我不知道如何翻译,她告诉我是:“新生的孩子”。

她在晨光中对我微笑,握住我的手,对我说这个世界其实很美,有很多人在爱我:我的父亲,在天堂的母亲,还有她。

我转过身去,悄悄擦掉眼泪。

蝴蝶——破茧后的美丽

我感到背后隐隐作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

原来,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爱。(此处标点原为“,”)亲近美好,才会认识美好。

当我冷眼旁观时,生命是一只蓝色的蛹;当我热情相拥时,生命是一只金色的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也是感情变化的过程,亲近世界的过程。

用爱的眼睛看世界,我也如此美丽!

(本文系2003年全国高考甘肃省文科考卷满分作文)

点评:

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西北师大副教授、甘肃省文科“语文”评卷组副组长 石义堂

这篇作文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时时表露着真情,又处处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感情上由忧郁转向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文章在内容上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来加以表现,但在选材上却又别出心裁:他(她)并未给读者完整地叙述一个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家庭发生种种变故过程中的两三个片断,并以这些片段为支撑点和联结点,重点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在结构上,本文也颇具匠心。文中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暗线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明线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并不显得繁芜,而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与四个小标题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语言:细腻、干净而富有诗意,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如“蓝色”所象征的孤独、封闭,“蝴蝶”所象征的自由、热爱,都通过作者的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现。此外,诸如“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作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还有文末点题的两段,都显得自然、细腻而传神,能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与许多考生单方面谈论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不同,本文中虽然没有一处明确提到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的关系,但却通过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含蓄蕴藉地表现出了这种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符合生活的逻辑。

篇5:蓝色蛹金色蝴蝶作文

——题记

作茧自缚

我——是一只小小的蓝色的蛹。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要努力地把包裹在自己体外的茧缠得越来越厚。让自己有一个温暖的襁褓,从而去尝试破茧而出后的美丽。

因为母亲告诉我:我将会是一只蝴蝶。

开学了,我背着厚厚的行囊,怀着对陌生的学校的无知与新奇,踏进了高中的校门。我知道这将是我蜕变,成长的地方。我用自己前九年的刻苦换回了一米通知书和一段未知的高中生活,不知道是否值得?

但我知道:使我该埋头刻苦学习的时候了。

辛勤耕耘

我每天再茧里辛苦的吐丝,一天一天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只为了把自己缠得厚厚的。我知道,在外面的世界,有我想要了解与认识的一切,所以我从未停止或放弃。正是这样的一种动力让我甘愿如此辛勤与刻苦。却从不抱怨。

开学一个星期了,这七天虽然短暂却也显得如此冗长,我并没有很快的适应这里的生活。但是我很清楚,我只有踏踏实实的走过这三年,才能让我以后的人生没有遗憾,才能实现我积压了许久的梦想。

所以,我没有怨言。纵然很累。很辛苦。但我定会埋下头,弯下腰。默默的奋斗。

破茧而出

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最终是否会有回报。但我正在努力,正在为我的向往而日以继夜的工作。即使我无法继承花的轮回,只能成为一只丑陋瘦小的飞蛾。我也可以骄傲的说:“我努力了,也付出了,我不后悔。”

因为我的蝴蝶梦曾经让我的生命灿烂辉煌。

认识了许多的同学与朋友之后,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一定不会轻言放弃。我会在今后的三年里用汗水浇灌我的土壤,总是我不能为美丽的金色蝴蝶而拥有一双高飞的翅膀。却只能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一只默默无闻的小飞蛾,我也可以会心一笑看世界。

篇6: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

那么谁是《蓝色蛹·金色蝴蝶》的作者呢,本报今日特别发出“寻人通知”,寻找《蓝色蛹·金色蝴蝶》的作者,希望有知其“下落”的,最好是其本人见报后速与我们联系,本报热线电话8113000随时等着你!

这篇作文与其说是一篇散文,毋宁说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中时时表露着真情,又处处流淌着诗意,在真情与诗意的交融中,体现出小作者感情上由忧郁转向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趋于理智的双重轨迹,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

文章在内容上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变故在自己心灵上投射的影像来加以表现,但在选材上却又别出心裁:他(她)并未给读者完整地叙述一个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故事,而是精心挑选了家庭发生种种变故过程中的两三个片断,并以这些片段为支撑点和联结点,重点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表现出浓浓的情味和亲和力。

在结构上,本文也颇具匠心。文中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缀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暗线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故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明线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又并不显得繁芜,而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与四个小标题相得益彰,使整篇文章犹如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文章的语言:细腻、干净而富有诗意,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如“蓝色”所象征的孤独、封闭,“蝴蝶”所象征的自由、热爱,都通过作者的语言得到了诗意化的表现。此外,诸如“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还有文末点题的两段,都显得自然、细腻而传神,能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

当然,作为考场上的“急就章”,文章的一些细微之处还有商榷的余地,例如: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多余,删去可使文意更顺畅;第一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割离”改为“割裂”,第二节第二自然段里的“当作”改为“以为”,可能表达效果更佳,但这毕竟是白璧微瑕,并不影响本文的优秀性。

蓝色

——流动的忧郁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此处标点原为“,”)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理解堤岸的悲哀:(此处标点原为“,”)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蓝色的蛹·金色的蝴蝶散文】相关文章:

我们的蓝色系散文04-14

散文金色花范文06-16

天蓝色背影经典散文04-30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07-16

仿金色花写一首散文诗11-14

蓝色的信仰05-01

我的蓝色范文05-17

我的蓝色系范文05-21

我的蓝色世界范文06-01

蓝色的天空文章范文06-13

上一篇:建设工程平台可研报告下一篇:挖掘城市道路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