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课程

2024-06-22

植物生态学课程(精选8篇)

篇1:植物生态学课程

西南大学

《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高 洁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015年编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 植物生态学

(英文): Plant Ecology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植物科学技术、园林、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学时:36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或生物学 并修课程: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均可

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以数理化、植物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是植物生产类、生物学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使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掌握植物与外界环境因子及其它生物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规律,植物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改良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为创造美好环境而努力。选用教材:

《植物生态学》.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王崇云,苏文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参考书目:

1.《植物生态学》.杨允菲祝廷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2.《基础生态学》.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植物与环境、植物种群与群落等经典生态学理论体系,了解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分析群落、种群、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每个层次的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同时了解当代生态学发展的动态,Meta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及热点问题,扩大知识面,树立和增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

章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2 第三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3 第六章 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3 第七章 植被及植物群落的分布 2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4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4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3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 3 第十二章 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2 第十三章 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1 课堂讨论 2 合计 36

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内容】

1.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2.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 4.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掌握生态、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生态学的本质、内容及研究层次。2.难点:植物生态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二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内容】

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 2.生物圈 3.环境因子的分类 4.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5.环境的尺度 【教学要求】

了解生物圈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生境、栖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领会环境的尺度。【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难点:空间和时间上的环境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三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2.初级生产

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4.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5.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地位;掌握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的功能以及固定太阳能的过程;领会初级生产与生态系统平衡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2.难点: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四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内容】

1.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3.群落的外貌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和组成成分的分析;了解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理解群落的季相和外貌-----层片结构、生活型、层片与层次。【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2.难点:植物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五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教学内容】

1.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2.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 3.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系列;领会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类型、规律及应用;理解演替顶极理论。【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形成—— 演替类型、演替顶级。2.难点:演替顶级理论和学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六章 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教学内容】

1.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2.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 3.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 4.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5.植被制图 【教学要求】

掌握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和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领会植被制图的要求和步骤。【重点、难点】

1.重点:植被分类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特点、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2.难点:植被的分类、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七章 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

【教学内容】

1.气候与植被

2.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3.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4.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 5.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 6.植被区划 【教学要求】

掌握植被分布格局-----水平地带性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成因;理解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领会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特性;了解植被制图和植被区划。【重点、难点】

1.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成因及主要类型特征。2.难点:植被分布与纬度、经度和区域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教学内容】

1.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 2.种群的分布 3.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要求】

掌握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性;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集合种群和个体分布格局;领会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成因和数量特征。2.难点:植物种群的构件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4学时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教学内容】

1.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 2.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 3.植物种群调节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生命表、Leslie矩阵、存活曲线、种群增长模型、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了解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生殖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活周期、干扰和灾变;理解植物种群调节:密度和非密度制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命表及编制、种群增长模型;生殖生态学特征和繁殖特性;种群调节方式(假说)。

2.难点: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4学时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教学内容】

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 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 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 4.种群的数量分化与质量变化 5.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因素;掌握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及其成因和物种形成;理解种群的数量分化、质量变化与种群的遗传信息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了解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各种种间关系。【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的形成;植物种群在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2.难点:植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态适应

【教学内容】

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

3.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4.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植物的生活史格局、生活史格局的类型和植物资源配置;理解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进化,领会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重点、难点】

1.重点:植物适应环境的核心-----生活史格局及类型(获取配置资源);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2.难点:植物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和繁殖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3学时

第十二章 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植物与光照的生态关系 2.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3.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 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水分与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规律;植物对光、温度、水与土壤的生态适应规律。【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因子光、温、水、土对植物的作用规律;植物如何获取这些资源?

2.难点:植物与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2学时

第十三章 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教学内容】

1.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 2.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 【教学要求】

了解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的方式,从而扩大植物的分布;理解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重点、难点】

1.重点:人类对植物生态作用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2.难点:植物生态入侵和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风险。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学时安排】1学时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 开卷考试。

2.总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核成绩的70%。

3.平时成绩评定:考勤、课堂表现10%、平时提问10%、讨论10%。4.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范围包括大纲要求内容、开卷考试,全面检查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卷考试不能利用任何通讯工具,不能讨论。

植物生态学大纲编制人:高 洁

2015.7.20.

篇2:植物生态学课程

张皖苏

摘要: 植物,是园林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景观生命的象征。园林植物景观生态效益的发挥是以一定的绿地率和完善的绿化系统为基础的。而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最大发挥取决于植物的配置模式和合理的树种选择;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能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增加其环境效应。

关键词: 植物配置;生态环境;生态学

Abstract: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garden plant landscape is based on a certain green space rate and perfect green system.And ecological effect of landscape plant in the biggest depends on plant configuration mode and rational tree species selection;garde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mproves garden of ornamental value, landscape to enhance the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and stability, increas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Keywords:Humanization design;Communication space;Spatial scale;Space sequence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诸多的工业、实体,在城市蜂拥而起,大面积植被被密集排列的建筑所代替。由于人口密度剧增,工业、交通、日用生活燃料等排放越来越多的废气、废热,造成了特有的城市大气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园林植物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在很多城市绿化中又存在许多不科学之处,主要有两大误区,首先是只注重景观效益而不重视植物景观生态效益,这与提倡优美生态环境的今天不相符合。其次是一味的追求大面积的草坪,而忽视了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植物配置要求。也不可能有很高的绿量,直接影响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另外在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没有充分利用水体、湿地,这与改善小环境及植物景观生态效益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园林生态学原理,展开对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1.绿地率与城市生态环境

营造植物景观并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绿地率,国家建设 部制定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 2000 年达到 25%,2010 年达到 30%,城市绿化覆盖率 2000 年达到 30%,2010 年达到 35%。这一指标的 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堆砌生态平衡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 度,生态环境有望良性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

如果没有足够的绿地,植物景观生态效益不能得以发挥,特别是生态效益。据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首都的绿色环境要求达到人均 60 ㎡,才 是最佳的居住环境,有的专家认为城市居民人均 30~40 ㎡的绿地,才能保持大气 中碳氧的平衡。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绿化率提高和绿化系统的完善直接 受到影响。现在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 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的 1/3 以上,所以屋顶植被后对改善 顶层室内温度和城市的高位置的环境有很大作用。

2.绿地系统与城市生态环境

所谓绿地系统,是要求有较大的成片绿地,成片绿地与市区、居住区之间要 有绿带相联系,这一绿带常借助道路绿地来实现。这种成片绿地与居住区的相联 如同网络一般紧密联系。在有条件的城市希望郊区有大面积成片绿地,市内有较小的绿地,大小绿地之间同样也有绿带相系联,这种大小不同的成片绿地如同氧气的制造厂,习称为氧源,也有人称之为“城市的绿肺”。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 头绿地,庭院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沙、湖、渠流的绿化带。绿地保留 了城市一定的非市场价值空间,改善着环境质量。在绿地系统的完善中应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公园、绿地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调节环境的能力强。也正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公园、绿地往往作为规划布置的重点,以次“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3.园林植物配置模式与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发水分增加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音及吸滞粉尘等基本上全靠叶面来完成,故生态效益与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是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量必然大于低矮的灌木和草本。乔木的叶面积达到它树 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因此,必须坚持乔木是根本、灌木为衬托、花草作装点的原则,贯彻以乔木为中心的合理结构,坚持 乔灌木立体式多层配合,才能充分体现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由乔木、灌木 和草坪结合建造的复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乔灌草结合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景观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的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的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最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家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的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

4.园林植物的特性与城市生态环境

据资料表明,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一般认为其中的15%左右,也就是4000多种植物可利用作园林绿化植物。目前我国常用的绿化植物只有400来种,大多数城市常用的植物只有100种左右,所以在开发驯化野生树种的同时景观绿化中应合理配植,使之发会最大效益。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较高的树种。

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总之,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温度、涵养水土、减少噪音等等,园林植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长时间的观察和科学的实验也证明 了这一点,在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5.植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界中类型多样的植物群落物维持了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与周边环境在城市中可行成一个小得生态系统。在另一方面,植物群落类型的 多样性也是生态园林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

物种的多样性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园林的观赏价值,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增加其环境效应。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态功能以及不同的立地条件对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形成缤纷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的不同审美要求,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因城市的拥挤及建筑物的高大及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也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构建具有不 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园林植物景观多样性的实现还可以通过多种类多风格的小游园的设置,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既丰富景观又完善功能。专类园的经营是一种新的趋势,既符合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又与景观个性原则一致。南京中山陵梅花山、莫愁湖海棠园都是对这方面的尝试,也代表着一定的发展方向。

6.结语

作为景观设计师来说,在学习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时,灵活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的配置植物种类,不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后期维护成本,使植物景观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还发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城市良好的生态效益。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与结晶,并对世界园林产生过巨大影响。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园林学科新的历史使命。广泛地借鉴、利用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将园林学科与其它新兴边缘学科接轨已势在必行。把景观生态学引进城市园林绿化,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植物生态特性,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将大大推动园林学科的发展,拓展和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的外延和内涵,而且也为最终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3:植物生态学课程

一改革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植物学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实验技能掌握不扎实、对学科研究技术方法不熟悉等问题, 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重新设计和规划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 为学生提供操作性强、趣味性强、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后续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验证其所学的理论知识, 具有理论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植物学课程改革和植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植物学实验课程的调整和改革的相关实践也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关于植物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式的探讨等相关研究较多。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

部分高校仍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教师对实验目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学生听课后开始验证性观察。这种授课模式中没有给学生提供理解、掌握理论内容, 明确课程目的, 设计并验证实验结果的机会。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 主动性受到抑制, 观察对象被强制设定在实验材料部分, 虽然有学生好奇, 想观察更多的内容或了解更多知识, 但碍于是上课, 并不敢同教师交流沟通提出更多的观察及实验要求, 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没有得到鼓励和支持。

2 实验内容单一, 验证性实验多, 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

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学科, 而且涉及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关系。因此, 生态学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应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 生态学专业更多地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的植物学的实验教学模式较单一, 各高校的实验内容大致相同, 并没有基于各自实际条件, 如经费问题、实验室硬件条件、时间地域等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普遍采用验证观察性实验为主。受实验学时的限制, 实验内容急剧压缩, 能够提供给学生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少, 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匆忙完成观察, 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实验报告, 而不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本末倒置。

3考核方式不科学,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

实验课采用交实验报告的方式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实验报告固然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的考核方式, 但实验报告的内容及要求急需根据课程及专业的需要进行改革。目前的实验报告主要以画图及回答思考题为主, 学生多用手机进行拍照, 照着照片画图, 或是照着书上的内容进行画图[1], 很多学生把实验课当成绘图课, 以自己不会画画为理由跟老师讨价还价, 找理由不完成作业。实验课的考核初衷被传统的画图式的实验报告所破坏, 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做实验, 就画图, 依然得高分。

三解决策略

1基础性实验以教材重点内容为主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基本知识点, 掌握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 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30%。主要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 植物营养器官及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通过较少的学时, 给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机会, 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实验工具, 了解植物基本结构及特点。以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绘制观察到的结构简图并上交一张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结构的照片。

2 操作性实验

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自己规划实验步骤, 针对课本上的某一重点知识内容设计一个小实验;实验开始之前提交实验计划给教师审核, 通过后可在课上进行, 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30%。主要内容包括徒手切片, 临时装片制作, 藻类、菌类等植物形态观察等。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提交实验计划, 列出所需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预期结果, 提前一周交任课教师审核, 教师根据全班提交内容的比例进行安排, 每次实验课可安排1~2个小实验, 如临时装片制作,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2组, 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中采集藻类标本和菌类标本, 课上分别进行装片制作, 分享观察结果。以现场报告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现场报告内容包括通过示教系统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制作的封片并拍照,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写出自己观察到的藻类和菌类等的名称。

3 研究型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实验组, 同相关教师取得联系, 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组, 教师指定题目, 指导学生利用教师的研究室或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完成实验, 每位同学可完成实验的一部分, 实验开始前提交实验设计和可行性分析, 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 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表现给予评分, 占实验教学总学时的40%。建立学生实验导师制, 学生导师互选, 5~8人组成一个小组, 所有组员参与实验的设计、准备及操作。实验可持续1~2周。如对藻类感兴趣的同学可进入水生生物研究室进行藻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组织一次小型的藻类生态标本采集, 从采集准备、理化指标测定、定性定量标本采集、藻类观察计数全程参与。以研究报告形式进行考核, 研究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获得的初步结果。

这种实验课程设置, 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另一方面也将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 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能力的提升, 锻炼学生的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了解,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及科研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深入学习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为学生的就业及考研指明了方向。

植物学实验课程的调整和创新的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实验教材的改革上。近年来, 植物学实验教材版本较多, 部分高校出版了适合自己学校教学特色的实验教材, 推动了实验课程内容及考核重点的调整。如:曹建国主编《植物学实验指导》, 科学出版社, 2012;贺晓等主编《植物学实验》,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姚发兴主编《植物学实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林凤, 崔娜主编《植物学实验》, 科学出版社, 2010;胡宝忠, 常缨主编《植物学实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等。各高校最好能够依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培养目标、地域特点等选取或是自主编写最为适合自身教学模式的教材, 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指导资料。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实验课的现状, 但也存在问题, 比如:增加实验课学时, 但是高校课程设置的总学时有限, 就会给理论课程教学带来压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本科实验室实验条件的制约, 很难真正地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操作。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考核还是没有跳出实验报告的范畴等。各高校的广大教师都在持续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 力争建设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效灵活的教学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植物学理论及实验课程都将得到发展和创新, 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席嘉宾.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问题剖析与改进对策[J].实验平台, 2012 (10) :246-248.

[2]周立业, 朱铁霞, 张永亮.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草业科学, 2013, 30 (2) :310-313.

[3]陆嘉惠, 周玲玲, 马淼, 吴玲.提高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6 (4) :63-64.

[4]铁军, 金山, 茹文明, 张桂萍, 秦永燕.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长治学院学报, 2011, 28 (5) :89-91.

[5]史刚荣, 徐燕英, 张铮.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06, 23 (1) :52-53

[6]李素英.地理教育中的生态学教学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16 (6) :90-92

[7]刘静玲, 盛连喜.生态学教学基本配置的特色、困境及其对策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0, 32 (4) :96-100.

篇4: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园林绿化;应用

引言:在当前的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当中,普遍的现象时人们只重视园林的视觉景观效果和基本的水土保持,这就导致了园林在投入使用后往往会出现群落组成单一,树木植物构成简单,病虫害问题已发生,等现象。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对园林风景林只重视了对不同季节的设置,没有对树种能否适应该地域的地质条件和能否保证该树种的持久稳定性及天然植物群落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仅仅利用了植被颜色额特点来进行植物群落的随意搭配。针对这些问题,所以下文中就对我国园林设计的建设发展现状和植被生态学在园林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一、我国园林绿化中所存在的问题

1.园林植物群落结构不合理

目前的很多城市园林绿化中的自然植物群落都存在着结构构成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在正常的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中,如果草,灌和乔的层次较分明丰富,它们之间的比例协调,都能够得到阳光充分的照射。现在都很多的园林设计人员对植被的天然和潜在价值没有重视起来,没有在对园林绿化设计时把该地域中的天然本土植被充分的利用。在园林的绿化设计时只是一味的关注园林的美学效果,随意使用各种植被来满足其设计和美学效果的要求,完全忽视了植被的生物学原理,没有对植被的生态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任意的堆加使用,有的甚至还存在违背植被自然规律胡乱使用植被的情况。城市化建设中公园的建设不只是单一的满足市民游玩和休闲的要求,还应该具备恢复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及让城市更加的自然健康生态化。但在我国大部分的园林绿化设计中都是盲目的注重美学视觉效果,把公园当做旅游景区来做,很多原生态的自然植被和景观都被人工制造的家景观所代替了,这就无法满足居民和原生态自然环境融合的要求了。

2.园林本地域的自然植被利用率低

在近些年来的城市化建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园林利用自己本土的植被为主要树种来对园林进行绿化和规划。很多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引进了外来树种,对本土的树种利用较少,这就导致了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中的园林绿化效果都大致相同,没有这个城市的独立特色,缺少本地区的乡土气息和绿化特点。特别在北方城市当中,由于北方城市一到冬季植被基本都落叶,颜色单一,园林设计时为了在寒冷的冬季增加一些色彩,往往都会引进使用一些常绿的树种,希望引进这些绿色树种还能够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减少由于冬季取暖而带来的大气污染。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引进的外来植被不能够适应北方的天气环境,其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弱,没等到冬季过去就出现大量死亡枯萎的情况,进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大量不断的引进外来常绿植被导致了当地植被自然景观被逐渐淡化,最终会导致本地植被自然景观的消失。

二、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城市生态园林就是在城市中的荒地或者废弃地上,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和依据,通过自然之物结构及进程来对园林进行管理,规划设计和建设,通过对土,水,及植被的不同特性,来建设处具有当地特点的生态结构,对园林进行管理以潜在植物为基础和野生动物形成友好型的生态多样化结构。生态园林要以园林中的绿地生态系统的保证健康为基础,对自然植被充分的利用及多种类演替时期的生态结构,力求植被的自然生态化,长久稳定化。

第一,生态园林的管理建设中要对自然更新种类进行保护,顺应植被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去掉密集类植物一次性成型的操作方法,因为这种方式严重的阻碍了植被的自然化进程。所以在确保快速成型植被生长和增加绿化效果的基础之上,采取适当的人工干预方法,对种间关系进行协调,对有害竞争进行人工抑制,使植被之間能够相互依存。比如采取间苗,去除杂草,创造间隙和抽稀等措施,为植被群落的自然更新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增强植被群落的自然生长能力,形成多层次,不同龄多种类及水平向异质的群落系统,能够使整体景观得到改善和植被之间的演替进程更加的同步,进而建立起和潜在植被特点相类似的绿地生态系统。

第二,保证园林植被群落结构的长久保持和多样性,尽量让园林绿化中的乔灌木及草本植被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分布,形成互相交错和原生态植物群落相同的结构,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动物提供优良的栖息条件。想要建立起这种原生态森林是的植被群落模式就要对当地区域的原生态森林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植被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当地植被的生态习性,种类和地区的地质特点,天气自然环境等因素,还要对其在演替过程中不同种类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创立出先锋,主要,半生,填充和边缘树种及在特殊图纸中树种所组成的植被群落系统,最后能够做到生态园林的美学效果和自然生态俱佳。

第三,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叫做‘近自然森立’方法简称宫胁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利用本土植被创造本土森林。在城市园林的‘近自然森林’建设中,要对园林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在对同环境条件下潜在自然之物种类进行模拟,建立起计划的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在城市园林近自然建设进程中要丰富物种的资源,提高生态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使生态植被结构体系比例科学合理;在植物种类的配置方面要重视空间和形态的搭配组合,令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色彩和形态组合的高低有序,疏密有致,使整个生态体系空间及层次上更加的具有变化性,进而達到季相变化明显的目的。

结语:总而言之: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要以植物生态学我理论指导对植被进行分优化选择,创造出长久稳定的生态植被群落系统。在对生态园林的优化完善进行当中,应用群落学的措施来选择植物的优化模式要进行大力的普及和推广使用。建设出即能够满足人们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要求,同时还能够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现代生态园林。

参考文献

[1]陈文媛.我国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浅议.现代农业科技.2010.6[2]孔相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若干问题探讨.龙岩学院学报.2012.5

[3]周青.城市环境绿化中的生态学原则.中国农学报.2014.8

篇5:植物生态学课程

生理干旱环境种群生态型

二、填空

1.土壤水分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自由水有----和-----,束缚水有----和----

2.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定义,分为几个空填写

3.植物根据对酸碱度的适应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4.指数型增长,拉姆达大于1是(),小于1是(),等于1是(),等于0是()

5.昼夜气温差值定义,……………是(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差值

下面几个忘了、、、、三、选择分为15个单选和5个多选,好好看书和笔记就行,很简单

四、简答

1.简述最小因子定律

2.简述生态位原理

3.4.植物对高温的形态适应

5.水生植物通气系统的特点

五、论述

1.生境及其特点

2.生态金字塔的类型有哪几种、各类型的定义及特点

篇6:德国“植物生态建筑”

在德国的汉诺威市,建筑师和生态学家联手合作,共同设计规划,建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为“莱尔草场”的住宅区。住宅区内,69套院落式上下两层的民居错落有序地分布着。楼房外表各有特色,内部设计也不尽相同。民居具有浓郁的回归自然的色彩,其结构为砖木骨架,四壁用木材,显得朴实无华。

随着人们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绿化的日

益发展,近年来,德国建筑专家提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构思:未来城市里的民居应该逐步创造条件,向来城市里的民居应该逐步创造条件,向植物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植物生态建筑”。

专家们解释说,所谓“植物生态建筑”,指的是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植物

与居住空间融为一体,互为依存,建造多层次的新型房屋。可以说,这是古老的建筑学和年轻的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产物。“莱尔草场”系“植物生态建筑”的“样板”,代表了未来民居的发展发向。请看——

在“莱尔草场”的居室里,使用一种以植物茎条纤维为原材料手工织成的墙纸。

它取材于植物,无毒,无味,吸湿,透气性能好,反射光线柔和,色彩典雅古朴,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是塑料墙纸无法相比的,工业化生产的材料会向空气中散发出微量的有害气体,如甲醛等。在建筑物处于密封状态时,这类气体越聚越多,对人体健康不利。

这个住宅区还使用了木质马赛克这种新型装饰材料。木质马赛克以硬质杂木

或杂木的边角料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木质杂木或杂木的边角料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木质纹理和天然色彩拼出绚丽多彩的图案。硬杂木具有较理想的耐磨性,这些木质马赛克被用来拼装居室的地板、天花板和装饰家具。

在“莱尔草场”的居室,只见麻织地毯、用玉米皮或麦秆编织的草垫等不拘一

格地铺设在地面上,显得随意而亲切。加上它们的色彩来源于材料本身,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轻松平静。

“植物生态建筑”很符合现代人的心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越来越多的人

篇7:植物生态学课程

浅谈植物生态学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生态性规划来解决生态问题,并且抑制这些趋势的`不断蔓延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将阐述植物生态学在湿地恢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植物生态学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作 者:李运远 Li yunyuan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718.5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   生态规划   风景园林   湿地  

篇8:浅析园林植物配置中生态学原则

生态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一是, 有机体在特定生物群落中的空间位置与时间以及在功能上的各种关系;二是, 它们在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三是, 在群落中其他种群的关系。

目前, 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重视植物的生态位特征, 充分发挥不同植物在环境、时间、空间以营养生态位置上的差异性来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 这样可以实现多种植物共生, 如: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等等, 让适应阴、阳、旱、湿的物种能各得其所,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环境、土地、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 从而形成功能丰富、生态健全、结构稳定的多层式群落机构。例如:在杭州设计师在植物中杜鹃与槭树的配置就是根据生态学原则来实施的。槭树比较高大, 而且树干很直, 枝叶茂盛, 其特征是可充分吸收群落高处比较强的阳光以及较深处土壤中的养分;而杜娟属于林下灌木, 只能对下层比较弱比较散的阳光以及较浅的土层中的养分, 充分利用了槭树下层的萌生生态优势。槭树与杜娟无论在体形上、根系上, 还是在养分需求以及气候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充分利用生态学原则, 按照时间、空间、营养生态位分异实施配置, 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 而且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保障了园林景观的优美性、稳定性。

2 互惠共生的原则

感化学作用直观来讲是指异生相克, 指一个物种或者有机体受到另一物种或有机体所释放代谢产物的影响, 包括抑制与促进。这些代谢产物通常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即影响某些特定的物种而不会影响其它的物种。

部分植物与另外一些植物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例如:地衣就是藻与菌的结合, 龙胆科、兰科、豆科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实际例子。植物大千世界中, 部分植物分泌出来的物体能有效促进另一些植物生长, 如黑接骨木的分泌物就有利于云杉根的分布, 七里香、白蜡等等共同生长时, 体现出了互相促进的作用;另外, 我们熟悉的核桃与山楂也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它感作用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 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促进它们健康生长。

3 多元化配置原则

不同的植物在生长环境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观赏特征与形态特征。如木本植物, 不同的树木在花果、枝干、果、花、等方面在观赏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只有在城市园林绿地中选用多种园林植物, 才能构建出内涵丰富的园林林地景观, 从而加强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推荐多种植物的选用, 有助于在绿化造园时发挥因地制宜的优势, 栽种各种植物, 实现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绿地地段中的养分、土壤、水分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充分发挥生态条件的优势。众所周知, 植物若要健康成长, 是必须要有特定的环境条件来支撑的。尤其是城市中用作园林绿化的地段, 在土壤水分、肥力、光照、湿度等生态条件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这里得知, 少数植物是无法适应园林绿地中不同地段的各种条件。在城市园林设计中, 坚持因地制宜对多种植物进行选择原则, 从而才能通过绿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植物覆盖率, 以及园林面积的植物活体量与叶面积指数, 从而更好地实现消减噪音、净化空气等功能。

4 生态效益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 这样才能将更多的功能充分发挥, 并且取得理想的生态效益。因此, 植物的生态习性要被作为首先考虑对象, 让喜阳、喜阴、喜湿、耐旱的物种能各得其所。例如:园林植物配置中, 苔藓植物通常都喜欢比较阴冷潮湿的地方, 而仙人掌耐旱但是却不耐寒的这些特征都是在实际配置中必须多加注意的。

其次, 要重视园林配置中的生态效益。叶面积系数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效益的大小。植物的覆盖面积与植物的叶面积综合之比称之为面积系数。例如:在使用地被、乔木、灌木植物进行混交配置时, 人工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将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叶面积系数。

再次, 要充分认识到园林植物配置后的环保作用。重视环保, 发挥园林植物对污染物的承载作用, 尤其是要如何利用园林植物来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 从而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例如:对二氧化硫抗性与吸收能力较强的植物, 有柑桔;对氟化氢抗性较强的, 则有海桐;另外, 还有一些水生植物, 如我们常见的芦苇、香蒲等等, 具有很强的净化作用。由此得知, 选择能有效减少污染量的植物, 才能充分发挥园林的本质功能, 不仅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还要保持一定的环保价值。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也日趋提升。本文基于园林植物配种生态学原则进行分析, 并尝试阐述了园林植物在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生态问题, 从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原则、多元化的原则、生态效益的原则等等。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生态学原则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上海2017年上半年三级绿化工考试题下一篇:自尊自爱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