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复习提纲 包括 字词 古文翻译 解释

2024-06-26

初一语文复习提纲 包括 字词 古文翻译 解释(精选5篇)

篇1:初一语文复习提纲 包括 字词 古文翻译 解释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刘德凡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孔子

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原文:王曰:

“缚者

者也?”

(“曷”通“何”:什么)(干)

译文:楚王说:“被捆绑着的(是)

干 什么的?

(2原文: 非 得 一人 于 井中 也。”

(不是(挖到)(一个人(在)(井中)

译文: 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儿 以 日 初 出(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一个小孩 认为 太阳 刚 出来(时)距离 人 远。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西蜀 之

南海

不知

几千里

译文:西蜀 距离 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

原文“西蜀”和“去南海”之间的助词“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句末的“也”是判断语气词,也不翻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孔子 不能 决 也

译文:孔子 不能 判断(谁是谁非)。

(2)

原文:西蜀 之

南海

不知

几千里

译文:西蜀 距离 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

原文中的“孔子”是人名,保留不译,“西蜀”“南海”是地名,也保留不翻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练习 1对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移位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吾欲辱之,何以也

增补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枭 逢 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复裈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为: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孰为()汝多知乎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之:

楚王闻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蜀之()鄙有二僧

吾欲之()南海,何如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鸠曰:‚子将安之()?‛ 东徙犹恶子之()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闻而传之()者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以:

吾欲辱之,何以()也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于:

生于()淮北则为枳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贫者语于()富者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篇2:初一语文复习提纲 包括 字词 古文翻译 解释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文学常识

⑴鲁迅生平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⑵《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散文集,共收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写这些文章时作者已经四十多岁。“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2、字词积累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以下词语:

确凿(záo)菜畦(qí)斑蝥(máo)敛(liǎn)脑髓(suǐ)蝉蜕(tuì)狗窦(dîu)倜(tì)傥(tǎng)执拗(niù)攒(cuán)宿儒(rú)折(zhã)断

二、课文重点讲解

1、为什么荒芜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呢?

解析:作者记叙了他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片段来加以验证:“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冬天在百草园的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2、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令人赞叹。试对其进行一点赏析。

这段描写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第一,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和欣赏者对景物的感受。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第二课 爸爸的花落了

一、1、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台湾,又举家迁居北京,一直到1948年返回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起,林海音已经出版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共四十三部。最著名的小说《城南旧事》于1983年被大陆著名导演吴贻弓拍成电影,从而家喻户晓。

2、字词积累: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以下词语: 肿胀(zhàng)叮嘱(zhǔ)皱(zhîu)眉 骊(lí)歌 玉簪(zān)花 鸡毛掸(dǎn)子 气咻咻(xiūxiū)

二、课文重点讲解

1、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解析:文章的标题语带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而作者自己,也就长大了,不再是孩子了,这成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标志性的事件。

2、分析文章叙事的手法。

解析: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本文重点记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

解析: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文中重点写到了赖床迟到事件和父亲要“我”到东交民巷给远在日本的叔叔寄钱的事。爸爸因孩子赖床而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不过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去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夹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去,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爸爸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鼓励女儿: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叫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到银行去寄钱,还鼓励她:“闯练,闯练,英子。”孩子虽然开头很害怕,但是,等她完成了父亲交给的任务,心中的兴奋和自豪又是那么高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样的经历中竖起了对社会的信心,促进了孩子的成长,让我们在作者的深情回忆中,不能不赞叹这位父亲教育子女的高超艺术。所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主要是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4、赏析文中对花的描写。

花,在这篇小说中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成了小说得以展开的线索。爸爸爱花,用花来衬托爸爸。但作者又没有把爸爸写成花匠,也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只是借花写人。其一,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协调地发展;其二,“花”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作品更具内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人和花相互交融了,让我们不能不感叹作者的高妙。

第五课 伤仲永

一、1、作者简介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字词积累 ⑴解释加点的词:

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并自为其名(题上)指物作诗立就(完成)....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求之(有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泯然众人矣(消失)受之于天(承受)....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⑵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方仲永的诗)..父利其然也(这样)其受之天也(他)如此其贤也(他的)...忽啼求之(代书具)借旁近与之(他,代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以钱币求之....(代仲永写的诗)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能这件事).不能称前时之闻也(的,结构助词)受之天也(音节助词,协调音节,无意义)..环谒于邑人(引出对象)于舅家见之(在)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⑶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宾客其父(把„„但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父利其然(认为„„有利)伤仲永(为„„哀伤)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二、课文重点讲解

1、你认为方仲永的前后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解析: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人生的三段经历:第一阶段从“仲永生五年”起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到“„„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到“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前后判若两人,你认为造成方仲永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解析:造成方仲永才能丧失的根本原因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王安石讨论的问题是“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

颠(diān)澎湃(pãng pài)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î)

郝(hǎo)叟(sǒu)哽(gěng)懊悔(ào huǐ)祈祷(qí dǎo)捂(wǔ)惩罚(chãng)

逼狭(bī xiá)崎岖(qí qū)阻抑(zǔ yì)亦复如是(yì fù rú shì)浊流(zhuï)雄健(xiïng jiàn)

险峻(jùn)炽痛(chì tîng)嗥鸣(háo míng)斑斓(bān lán)谰语(lán)怪诞(dàn)亘古(gân)

默契(mî qì)田垄(lǒng)蚱蜢(zhà měng)泛滥(làn)**(shēn yín)镐头(gǎo)碾(niǎn)辘(lù)

杼(zhù)鞍鞯(ān jiān)辔头(pâi)啾(jiū)朔(shuî)柝(tuî)鬓(bìn)戎(rïng)污秽(huì)

二、文学常识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这首诗具有直白、豪迈的风格。

《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作品写的是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文章以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朗士作为主人公,并以他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通过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作者是李大钊,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 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我的坟前。”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三、《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句子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

2.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状况。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

重点段落

1.第13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18、19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20段:比喻 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

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

四、《木兰诗》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篇3:文言文带翻译 有字词解释

作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3.一词多义:

止 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

前 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2.猿子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人不可逮。猎人以毒附矢,伺母间射之。中母,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树,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向猿子鞭母,猿子即悲鸣而下,束手就擒。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跃而毙。嗟夫!猿子且知有母,不爱其身。况人也耶?世之不孝子孙,其于猿子下矣!复制下一首赞 38 初中文言文,寓理,孝道,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武平(今福建境内)这个地方有猿猴生存,猿猴的毛像金丝,闪闪发光可以观赏。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可以驯服,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也可译为“聪明”),人难以抓住它。猎人在箭头上涂毒,等到母猴不注意时射它。母猴被射中了,母猴猜测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树上,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断气死亡。猎人向着小猴鞭打他的母亲,小猴悲哀地鸣叫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跳跃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吝惜它们的生命,何况人呢?世上的不孝顺的子孙,连猿猴也不如哩!

注释 若:好像 尤:更加 然:但是 黠:狡猾 以:用

矢:箭,这里指箭头 伺:观察,守候 间:不注意时 中:射中

度(duó):猜度,猜想 饮:让...喝

已:完

绝:断

鞭:用鞭打

束:捆

擒:捉住

辄:总是,就

嗟(jiē)夫:唉 且:尚且

爱:吝啬

况:何况

3.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初中文言文,寓言,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出门,到了中午,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回到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走了吗?”他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说:“这是你的家,为什么不进屋呢?”愚蠢的人说:“门口没有挂鞋子,这就不是我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注释

曩:从前。县:悬挂。履:鞋。志:标记。及:等到。

暴:又猛又急的,大

薄暮:临近傍晚。薄:临近讶:惊讶。徙:搬迁。是:这。汝:你 识:认识。审视:察看。熟:仔细 悟:恍然大悟

4.庸医治驼 明代:江盈科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曲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也哉!(自媒 一作:自诩)复制下一首赞 69 初中文言文,寓理,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己夸耀自己能治驼背,他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傍晚就像箭一样笔直了。”有个人相信了他,就让这个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到门板上践踏。驼背人的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告状,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驼背,不管人的死活!” 注释

1.媒:介绍,夸耀 2.延:请,邀请 3.鸣:告发 4.诩:夸耀 5.矢:箭 6.业:职业 7.昔:以前 8.使:让 9.但:只 10.索:要 11.直:笔直 12.以:把 13.置:安放 14.于:在 15.践:践踏 16.亦:也 17.欲:想要

18.诸:兼词,之于 18.为:做 19.异:不同 20.曲环:圆环 21.欲:想要 22.但:只

23.其子欲诉诸官: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告状。24.何异于此医哉: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 25.焉:他

少年治县 未知:佚名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复制下一首赞 39 初中文言文,寓理,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释

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

治:治理。

反:通“返”,返回。

既而:后来,不久。遣:派遣。

共载:同车。白首:老年人。智:智慧。

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决之:决断政事,决断事情。耕器:农具,器具。仓:仓库。

廪:仓库中的粮食。济:救济。

私兵:私人武器。

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使:派遣。兵:兵器。师:军队。

童子:小孩子,儿童。使:派遣。白首:老人 狼三则

清代:蒲松龄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其一注释及译文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

注释

货:出售、卖。歘(xū):忽然。瞰(kàn):窥视。狼三则 狼三则 昂:昂贵。

罹:遭遇(祸患)。蚤:通“早”,早晨 直:通“值”,价值

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诸:“之于”的意思

逡(qu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昧爽:黎明

腭:口腔的上膛。▲

其二注释及译文

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注释

1.屠:这里指屠夫,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2.晚:在晚上。3.归:返回,回家。4.尽:完。

5.止:通“只”,仅有。

6.缀(zhuì)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7.惧:畏惧,害怕。

8.投以骨:“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9.止:停止。10.从:跟从。

11.并驱:一起追赶。12.故:旧,原来。

13.屠大窘: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大:很,非常。窘:恐怕,担心 14.恐:担心,害怕。

15.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16.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17.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

18.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19.乃:副词,于是,就。20.弛:放松,这里指卸下。21.前:上前。

22.眈眈(dān)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相:偏指一方。23.少(shǎo)时:一会儿。

24.径去:径直走开。去:离开。25.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6.久之:过了一会儿。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27.瞑(míng):闭眼。

28.意暇(xiá)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29.暴:突然。30.以:用。31.毙:杀死。32.方:副词,正。33.转:转身。

34.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挖洞。35.意:意图。

36.隧:在柴草堆里打洞。37.暴:突然。38.以:来。

39.尻(kāo):屁股。40.股:大腿。41.乃悟:才明白。

42.假寐(mèi):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43.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44.黠(xiá):狡猾。45.顷刻:一会儿。

46.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 思。

47.耳:语气助词,罢了。(1):而:连词,表转折。

词性活用

1、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柴草堆中打洞)

5、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覆盖)

7、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夫)

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仅有。

一词多义

意 意暇甚(神情)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企图)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

虚词的用法(1)之

助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助词。久[之]:调整音节,不译

助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以

投以骨:代指狼 以刀劈狼首:用 连词。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来 盖以诱敌:用来

使动用法

死:使……死,杀死。

其三注释及译文

译文

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注释

暮:傍晚。

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为(wèi):被。遗(yí):留下。

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去:离开。盈:超过。

不盈:不满,不足。负:背。

行室(xíng 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去:离开。

豕(shǐ):猪。方:才。则:就。股:大腿。

篇4: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提纲

多音字:壳 ;

形近字:柿、肺 ;

同音字:协、胁、协、谐。

二、《金蝉脱壳》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背→头→脚→尾。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课文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事物)。

“金蝉脱壳”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三十六计”还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打草惊蛇、苦肉计、空城计等。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

枝繁叶茂:桃红柳绿、风和日丽、山清水秀、风平浪静

2、当你阅读“金蝉脱壳”的具体过程时,一定被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吸引了吧。那你想到那些名言呢?(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歇后语列举: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扁担挑水——心挂两

西施脸上出天花——美中不足

孙悟空闹天宫——打上前去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 一律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篇5: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复习提纲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举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我们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身处世。

举例:小商贩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坑害百姓。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望梅止渴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大闹天宫 火眼金睛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3、总是……她大大咧咧的,做事总是不能让人放心。

上一篇:能源工人实习期结束工作总结下一篇:工程维修服务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