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内脏神经丛封闭同意书

2024-06-04

B超引导下内脏神经丛封闭同意书(通用2篇)

篇1:B超引导下内脏神经丛封闭同意书

B超引导下内脏神经丛封闭同意书

姓名 :性别:年龄:ID:床号:

初步诊断:

需实施:

鉴于以上诊断,因病情需要行B超引导下内脏神经丛封闭术,现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告之如下:

1、术中麻醉意外,如过敏性休克;酒精过敏;

2、术中、术后出血,出血量大而危及生命,可能需输血甚至手术

治疗;

3、术中、术后效果不佳、加重需进一步治疗;

4、术后影响消化道运动,造成腹胀、腹痛、内脏消化功能紊乱;

5、术后穿刺局部、全身感染;

6、若为肿瘤可能沿针道转移;

7、其它不可预知的意外;

医生已向本人、家属和病人单位反复介绍了病情,说明了有关手术的各种问题,如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可能发生的意外,物资保证及有关陪伴和医院的规章制度等问题。经过充分的考虑,自愿申请手术,并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遵守院规。(由医生决定是否陪伴照顾)配合治疗。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手术并发症等能够理解,绝对不给院方和科室制造困难和增添麻烦。

亲属签字:(1)同意(2)不同意

经治医生签字:

年月日

篇2:B超引导下内脏神经丛封闭同意书

关键词: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入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 使其所覆盖的范围内产生神经传导阻滞, 达到相应的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当前临床常见的麻醉方法, 然而传统麻醉方法中麻醉药物经常无法深入到理想位置, 对麻醉效果造成一定影响[1]。本次研究将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 年6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手术患者72 例,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36 例。观察组中男20 例, 女16 例, 年龄最小18 岁, 最大50 岁, 平均年龄 (32.1±6.5) 岁。体重45~80 kg, 平均体重 (67.2±5.4) kg。身高158~184 cm, 平均身高 (168.4±5.2) cm ;对照组中男21 例, 女15 例, 年龄最小20 岁, 最大50 岁, 平均年龄 (32.4±6.7) 岁。体重46~81 kg, 平均体重 (67.6±5.2) kg。身高155~182 cm, 平均身高 (165.9±5.4) 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患者术前保持仰卧状态, 上肢紧贴身侧同时放松, 头偏向对侧, 医护人员使用标记笔在患者体表标记肌间沟位置, 在标记位置以及周围组织给予碘伏消毒。麻醉前30 min给予鲁米那100 mg+ 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开放患者静脉通路, 连接无创多功能监护仪, 给予患者穿刺部位常规消毒后, 医生使用静脉套管针22G由患者腋动脉搏动最上点与腋动脉呈10~20°夹角进行穿刺, 缓慢进针, 直至出现刺破患者鞘膜的突破感。若有患者感到不适则将套管针再次向前推进2~3 mm, 之后取出套管针针芯, 将针套与输液延长管连接, 给予患者1% 利多卡因+0.25% 布比卡因共25 ml注射。

观察组患者给予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本次研究使用B超仪器为便携式B超仪, 线阵探头频率7~10 MHz。患者保持仰卧状态, 上肢贴于体侧并放松。首先给予B超级超声探头扫描, 包括喉部侧面、颈动脉、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外侧缘等, 观察患者臂丛神经各个分支后在B超扫描图像下进行穿刺, 寻找最佳穿刺位置并定位、穿刺, 随后给予患者1% 利多卡因+0.25% 布比卡因注射, 直到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神经组织已经完全被药物浸润为止。

1. 3 麻醉效果评价标准[2]优秀:患者意识清醒、术中未感觉到疼痛;良好:患者术中未感觉到疼痛, 术中肌肉不够松弛但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尚可:患者术中偶感疼痛、肌肉不松弛、需要加深麻醉;失败:患者加用局部麻醉或者改为全身麻醉。优良率= ( 优秀+ 良好)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1.7%, 对照组患者为8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 2 两组患者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用药剂量为 (26.2±3.2) ml、对照组为 (38.2±2.4) 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当前阶段, 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骨科手术患者的麻醉过程中, 其中以肌皮、尺、桡、正中神经四支臂丛神经为穿刺点的阻滞麻醉有效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 然而该种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点, 由于四支臂丛神经分别处于不同位置, 确定位置以及深入难度过高, 很容易花费较长的麻醉操作时间[3]。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需要患者在不能直视的情况下查找、确定并深入至患者臂丛神经的相应穿刺位置, 因此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的成功率与麻醉师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有很大的关系, 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同时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还容易造成反复性穿刺, 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痛苦程度。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在B超扫描仪器的协助下有效的查找、确定患者臂丛神经的最佳确定位置, 同时能够直观的显示穿刺针在患者臂丛神经中的穿刺程度、患者局部组织的麻醉药物浸润程度, 有效避免了以往盲探操作中的偶然性, 提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次操作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用药剂量以及麻醉优良率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组织麻醉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具有用药剂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世英, 游浩, 毕光焰, 等.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5) :34-36.

[2]朱文英.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4) :70-71.

上一篇:交易中心诚信承诺书示例下一篇: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