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古诗文

2024-07-03

小学二年级古诗文(精选6篇)

篇1:小学二年级古诗文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篇2:小学二年级古诗文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篇3:小学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方法谈

一、图画入境,轻松理解

古诗词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炼。而这也增大了低年级学生理解诗词的难度, 如果光从文字入手学习过程难免枯燥艰涩。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的每首古诗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并适当进行联想来达到理解古诗内容的学习目的。例如,在学习《游子吟》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图上有两个人物,一个年轻人长跪不起, 一位老婆婆在缝补衣物,面露愁容。我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捋顺人物关系并联想到故事背景:母子相依为命骨肉情深。从游子的动作和和慈母的意态,学生便能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这时, 无需教师华丽的讲述, 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便被大大缩短。

二、多样诵读,自主体验

在理解诗情画意之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读出诗句所蕴涵的内在情感, 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此时要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 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 教师可在黑板上标画出相应的节奏符号。如,杜甫的《绝句》的停顿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直观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表情朗读, 再采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男女对读、轮读等形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的情境自然而然被学生体味出来了。

三、品读感受,欣赏内化

如果说 , 情感是诗 歌的灵魂 ,那么 ,想象力就 是诗歌的 翅膀。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用诗歌来打开他们想象的世界,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他们天性的需要。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想象, 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 ,丰富诗的 内涵 ,就能领会诗的意境, 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

如,在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让学生想象:“王维离开家乡两年,一年365天,700多个日日夜夜 ,在这两年 里 ,没有父母 的照顾 ,没有兄弟 的陪伴 ,他会怎样? ”为直舒胸臆作好铺垫。读到“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引导学生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的情景。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 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的遥远。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 内心是百感交集。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间,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感受。

四、课外拓展,丰富视野

陶醉于古诗意境美、语言美的学生必然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激起学生自学古诗的热情, 丰富他们的课外阅读。如,学完《咏柳》后,让学生课外每人阅读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会逐步形成。

除了阅读拓展, 引导联想也是对古诗学习的深化和迁移。《赠汪伦》描绘了汪伦携酒来到桃花潭边为李白送行的情景, 没有送别时的悲酸, 也没有后会何期的哀愁。虽然诗中送别时的洒脱不羁不一定能被小学生所接受,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他们送别时会说些什么? 如果换作你是诗中的人物, 你又会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联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篇4:小学古诗特殊用字例说(二)

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写的别字,即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由此看来,通假字就是,对某些词,有常用的本字而不用,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这样积久成俗,便形成了通假字。如对古诗用字的通假现象不了解,阅读时就有可能产生困难或误解。

陵 凌

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有人提出疑问说,“侵陵”应作“侵凌”才对。“陵”是不是“凌”的通假字呢?

事实恰恰相反,“侵陵”的“陵”才是本字。“陵”的本义,罗振玉解释说:“此字像人梯而升高,一足在地,一足已阶而升。”由此引申,“陵”便有了超越、经过的意思。再引申则为侵犯、欺侮。“苟能制侵陵”中的“陵”就是这个意思。

“凌”从“冫”,本义是结冰。“凌”与“陵”的上古音完全相同,所以有时也借“凌”作“陵”。由此可知,“陵”是本字,“凌”则是“陵”的通假字。

异体字

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指汉字通常写法之外的一种或多种写法。异体字与同源字不同,同源字是同源,而异体字是同字。

柴 砦 寨

王维诗《鹿柴》的“柴”,分明是“柴火”的“柴”,为什么读作zhài呢?

“柴”是个多音字,在作柴火讲时应读作chái,在作栅栏或篱落讲时便应读作zhài。《集韵·夬韵》:“柴,篱落也。或作寨、砦。”据此可知,在栅栏、篱落这个意义上,“柴”当为“寨”“砦”的异体字。樊增祥诗“鹤砦西头鹿砦南,花深路曲未全谙”即写作“鹿砦”。

鹿柴,在王维别业中,为辋川二十景之一。鹿柴的景观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然而从王维与好友裴迪的吟咏来看,这儿有幽寂的深山,也有茂密的松林,时而还可听到呦呦鹿鸣,当是一个有篱落的鹿苑。

唯 惟

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中,“惟”作竖心旁;而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唯”则作口字旁。

两个字都是副词,作“只”讲,读音又都相同,为什么写作两样呢?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惟,独也。或作唯、维。”由此可知,“惟”是“唯”的异体字。

个 箇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有的版本“个”作“箇”。“个”与“箇”是不是同一个字呢?

《说文》:“箇,竹枚也。从竹,固声。”什么是竹枚呢?竹枚就是一种用于计算的长条形的东西,后引申为物量词,最初只是用作计算竹子的单位,到了唐代,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如岑参诗“橘怀三箇去,桂折一枝将”,说明水果也可以称“箇”。杜甫诗“两箇黄鹂鸣翠柳”,说明鸟类也可以称“箇”了。《集韵·箇韵》:“箇,或作个。”由此可知,“箇”是“个”的异体字。

元 原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是本来、当初的意思。按照我们今天的习惯,本该用“原”,可这儿为什么用“元”呢?

其实,作为本来、当初解释的“原”,其古字应为“元”。“元”的甲骨文字形,下边是一个侧立的人形,上边的两横指示人头的部位,所以元的本义是人头。因为人头居于人体的最高部位,所以又引申为开始,如元年、元月、元旦。由此再进一步引申,便有了当初、本来的意思。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元者,本也。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唐宋人多此语,后人以‘原’字代之。”

发展到今天,“原”字已成为通常写法,故可认为“元”是“原”的异体字。

版本异文

古书流传到后世,一般总要经过多次的抄写、翻刻,于是出现了不同版本。这些不同的本子里,往往文字有异。如果这差异不属于讹误,就是异文。异文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同源通用的字,如前面提到的“返景入深林”,有的版本“景”作“影”即是;有的是异体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有的版本“个”作“箇”即是;也有的是同义词,下面的这个例子即是。

最 正

苏轼《冬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儿的“最”应当怎样理解呢?

“最”在一般情况下是作程度副词用的,但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即用作时间副词,当“正”“恰”讲(见《汉语大字典》“最”字条)。“最是”意即“正是”。

有趣的是,另一种版本的苏轼诗集,此诗中的“最是”即作“正是”。这也是“最”“正”同义的一个有力佐证。

篇5:小学二年级古诗

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代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山行》译文及注释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山行》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篇6: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古诗文》

1、咏鹅----------------3

2、登鹳雀楼----------6

3、凉州词-------------8

4、江雪----------------10

5、鹿柴---------------12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4 7蚕妇-----------------16

8、古朗月行---------19

9、塞下曲

(一)---21

10、塞下曲

(二)--23

11、塞下曲

(三)--25

12、风-----------------27

13、咏柳--------------29

14、易水送别---------31

15、人日思归---------33

16、早发白帝城-----35

17、望庐山瀑布-----37

1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9

19、夜宿山寺-------41 20、画鸡--------------43 附文-------------------45 致小读者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也许你会问:什么是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哪儿?告诉你们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长江黄河,是万里长城,是京剧,是武术„„是《诗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与象征。

也许你会问:我天天上学读书不就是学习文化?是的,但不完全是!我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要读一读经典。诵读经典,你将目睹一幅幅历史兴衰的画卷,惊叹帝王将相的功绩,仰慕古圣先贤的风采;诵读经典,你将领略祖国的灵山秀水,品味人生的美好庄严;诵读经典,你将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也许你会问:如何诵读经典?这个答案可多呢,但有几点给同学们提示一下:你们要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先粗知大意,在此基础上,多读几篇,再熟读成诵。同学们现在这个时候是记忆力“黄金阶段”,多读就一定能背下来。我还告诉你们,记忆力是可以锻炼的,越背越会背,一首古诗词,一篇古文,开始可能要一个星期背下来,后来可能两三天就能背下来,不信你试试。背诵也有窍门,要由短到长,由易到难,还要“学而时习之”,久而久之,你的文化积累就丰富起来,你的语言和行为就会大不一样。

为此,我们编写了《小学生古诗文读本》,我们是根据同学们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来编写的,相信你们会喜欢,相信你们养成经常诵读的习惯,相信你们能够用经典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层靓丽的底色!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老师的话】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成语小故事】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老师的话】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成语小故事】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地头上的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 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3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老师的话】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成语小故事】

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4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老师的话】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成语小故事】

半途而废

东汉时,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没有远大志向。他有一个贤慧聪明的妻子,经常勉励他上进。

有一天,乐羊子拾到一块黄金,他欢喜地拿给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气地说:“这块金子是别人掉在路上的,我们应该靠劳动挣钱啊!”乐羊子连忙拿起黄金,跑回原处,等待失主前来认领。有朋友劝乐羊子去求学。乐羊子跟妻子商议,妻子很高兴,鼓励他前去。

乐羊子在外面读了一年书,总是想家,于是向老师请了假回家探望。当妻子得知乐羊子并没完成学业时,非常伤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剪成两截。乐羊子大惊,问妻子这是为什么?妻子说:“你求学应该是靠日积月累、刻苦钻研才能学成,现在你中途回来,不是和这块布一样半途而废了吗?

乐羊子听了,深深受到感动,明白了妻子的苦心。从此,他发愤求学,整整过了七年,直到学业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5 鹿 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老师的话】

这首诗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意蕴具体化了。

【成语小故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自相矛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矛”是“长枪”。有人的言语或行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自相矛盾”。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异乡的时候,每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老师的话】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成语小故事】

滥竽充数

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没有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的人,骗不了多久,假的就是假的,早晚会被揭穿。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7 蚕 妇

(宋)张 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市集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老师的话】

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成语小故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 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我们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8 古朗月行

(唐)李 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的时候,我不认识月亮。我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又怀疑,那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老师的话】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成语小故事】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失败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9 塞下曲

(一)(唐)卢 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老师的话】

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成语小故事】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有个小偷看见别人家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心想把这口钟偷走。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一急,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说明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结果只是骗了自己。10 塞下曲

(二)(唐)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老师的话】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成语小故事】

狐假虎威

一只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巧遇见一只狐狸。

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可不饶你!”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敢不相信。老虎这样疑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相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野兽见了我就得逃跑。”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

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见狐狸后头跟着老虎,都吓得撒腿就逃。

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害怕狐狸,没想到他们害怕的正是他自己。

“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指仗着别人的势力欺负人 11 塞下曲

(三)(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老师的话】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成语小故事】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

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12 风

(唐)李 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老师的话】

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通过“叶”、“花”、“浪”、“竹”这些有形的事物,形象地表现了风的轻柔与急狂,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另外,诗人在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但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显示出超凡的艺术功力。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可句句都在写风。如果把题目盖住,这四句话其实就是一个谜语。

【成语小故事】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13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老师的话】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成语小故事】

画饼充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到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14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老师的话】

诗人在易水送别朋友时,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荆轲虽然已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象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成语小故事】

画蛇添足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买了一瓶好酒,于是请了很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准备把这瓶好酒喝掉。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开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时候,大家都还想喝,可是让谁喝呢?

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这样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最后一杯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了,就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看到大家都还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边喝一边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完,有个人也把蛇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杯,几口就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他画四只脚呢?你现在画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这杯酒!”

“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也比喻做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

15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

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

【老师的话】

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作的。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成语小故事】

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有龙,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

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就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完,就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害我还飞来拜访他!”

“叶公好龙” 指表面上爱好赞赏的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不是很了解,我们应该言行一致。

16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

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老师的话】

全诗给人一种峰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成语小故事】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个下棋名手叫弈秋,他收了两个学生,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棋艺。

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而另一个学生呢,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

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而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弈秋一见,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学生说:“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啊!

“专心致志”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17 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老师的话】

这首诗想象丰富,用比喻、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

【成语小故事】

愚公移山

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他家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把这两座大山挖掉。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很精明老汉,大家叫他智叟。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

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

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老师的话】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成语小故事】

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19 夜宿山寺

(唐)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老师的话】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成语小故事】

杀鸡取蛋

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

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呢。

“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没有搞清楚金蛋的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从而产生错误的想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0 画 鸡(明)唐 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

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

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

【老师的话】

唐伯虎说:"我这是题我画的白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他好像又在说自己,他说,我美丽的,天生的冠如大官员头上的帽子,我披着满身雪白的羽毛慢慢向你们走来。平时我不会随便说话,因为我是时间的使者,一旦我说话了,你们就要开始新的一天了!

【成语小故事】

不自量力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马上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不自量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附:

望天门山(唐)李 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池 上(唐)白居易 小 娃 撑 小 艇,偷 采 白 莲 回。不 解 藏 踪 迹,浮 萍 一 道 开。

绝 句(唐)杜甫 迟 日 江 山 丽,春 风 花 草 香。泥 融 飞 燕 子,沙 暖 睡 鸳 鸯。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 当 作 人 杰,死 亦 为 鬼 雄。至 今 思 项 羽,不 肯 过 江 东。

悯 农

(唐)李绅 春 种 一 粒 粟,秋 收 万 颗 子。四 海 无 闲 田,农 夫 犹 饿 死。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 上 往 来 人,但 爱 鲈 鱼 美。君 看 一 叶 舟,出 入 风 波 里。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青 箬 笠,绿 蓑 衣,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清 明(唐)杜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江南春(唐)杜牧

上一篇:转业干部家属随调流程下一篇:读懂自己读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