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教研方案

2024-05-28

中小学校本教研方案(共8篇)

篇1:中小学校本教研方案

2012--2013校本教研方案

(一)教研目标

1、学科和教师的发展目标

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龙头,同时狠抓国家课程其它的建设和综合课程的开发。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途径,努力提高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帮助教师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的教师队伍,最终发展学生的素质。

2、学校的发展

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教研优势,构建完善的校本教研机制,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珠固乡中心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创特色学校,教研名校。

(二)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1、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校本教研的切入点。

(1)改善机制开放课堂:,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学校所有领导、教研组长都可以不打招呼听课,我们要求学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任课教师的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通过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坚持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讲究课堂艺术和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课堂丰富多彩。

(3)抓好组织教学。探讨有利于整体提高的班级组织文化,教师精心研讨每一堂教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针对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实际,探讨分层教学。(5)树立校本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找准我们的优势、劣势,不沿袭、不照搬。我们视“校本”为一种立场,一种观念,一种视野,一种方法。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1)树立资源意识,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让每一位教师明白:时时处处皆资源,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利用。如: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开发出教具、积极参加全国教师自制教具比赛。

(2)充分发挥教务干事、教研组长的引领作用。不断邀请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有关教研员进行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加强教师与教研员联系、交流、咨询和合作。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探究学生综合素质平定的目标要求、评定要素、操作流程、相关评价技术等。

针对学科课程目标与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如:作品、小论文、小设计、小制作。

4、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

各学科、各教研组在备课、上课、课后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唤起教师的提问意识和解题意识,使他们在自我反思中通过小问题来解决大问题。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除了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培训和通识培训及省州县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之处,学校构建校级、教研组内、年级组内、个人四级学习机制,努力把我们的教师培养成学习型的教师、研究型的教师,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等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订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学生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订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4、个人研修

要求年轻实验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继续解读课程标准,通过与原教学大纲比较,找出差别,然后互相讨论,以求得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要求每个教师每年做到“六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或订阅一份教学专刊),确定一个教育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写一个示范性教案,写一篇教学叙事案例,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5、注重校本教研的丰富性,多重性,使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随着活动的深入,使校本教研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为教师们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为。

6、各教研组、年级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具体制定各学科的分年、分期校本研究活动计划,由各组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实施本组教研活动。

7、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各教研组根据各自出现的问题定出教研活动计划并制定小课题行动研究方案。

(四)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力争2-3年的时间使我们的教研水平上台阶。公开发表的论文每年不少于15篇,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每年不少于5篇。每一年完成4个县级教研课题,每两年完成两个州级以上科研课题。“校本教研”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下其作用尤显特殊,它对教师的思想、意识、理念、乃至教师应对新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1、将培养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发挥主渠道的最大效益。

2、转变教师的工作作风,转移研究重心,改变教研模式。

3、丰富教师的个性与精神生活。

4、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教育科研取得一定成果,而且也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校本教研的管理、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

校本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主管校长

成员:教务主任、学科带头人及各教研组组长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主管校长

成员: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 校本教研工作小组

语文组(语文组老师)数理化生组(数理化生老师)英语组(英语组老师)政史地组(政史地音体美老师)

2、及时对教研组提出可行性的激励目标,把握好活动契机,经常进行形成性评价,激发教研活动。

3、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教研活动制度; 教师培训制度; 教研奖励制度; 课题申报制度;

(六)校本教研的奖励

1、将教师的提高与教师“发展性评价等级”结合。

2、每学年评选“优秀教研组”,并给予表扬奖励。

3、对优秀的教师个人,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4、与教师个人期终“教育教学量化等级”挂钩。

(七)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激励机制

1、学习制度:

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师培训的课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时。让教师参加服务于课程改革实验的师资培训和服从于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中的通识和学科培训。坚持学校、教研组(年级组)组织学习和自主“充电”学习相结合,接受培训的教师人人做好学习笔记和写好学习心得。

2、管理制度:

学校实行校本教研三级管理制度。参加课程改革实验培训的教师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各年级组(教研组)要将每次学习培训的参加对象、培训内容、学习时间、授课教师等记录在案。教师要制定个人参训计划,尤其要关注教师的反思能力,要求每周有一次教育教学反思。学校培训领导小组定期抽查,并指定专人收集整理,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库。

3、研修制度:

学校把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组织骨干教师和新课程培训优秀学员定期进行新课程研修学习,围绕《纲要》、《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以及实验中随时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交流,提高执行新课程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4、评估制度:

①评估内容——培训中所学到的内容包括课程理念,《纲要》、《课程标准》、教材的解读,教与学的策略等,要求受培训者能说出或写出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尤其能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②评估标准——即各项培训活动所应达到的要求(包括内容要求和学时要求),对每一培训内容要求不同培训对象要十分明确,其应达到的程度如:了解、掌握、深刻掌握等,应人人心中有数。

③评估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多方面进行评价,如问题研讨,交流心得体会,写一篇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报告,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等形式进行考查或考核。(A)依照学校《教师评价考核量化标准》进行考核。(B)依照学校《教师职务晋升量化标准》要求教师参与进修培训,不达要求者,不予晋升、晋级。(C)建立教师校本培训记录本、考勤表与材料档案,既重视对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性评价,又重视参与培训的结果性评价。(D)采用教师自评、教研组初评、学校总评三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激励制度:

以激励促发展。参加课程改革实验培训的教师按时完成培训任务、经评价学习成绩优异者,纳入学校课程实验改革骨干教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中心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2012年3月

篇2:中小学校本教研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为龙头,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根据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教学教研实际,特制定

本方案。

一、校本教研的丰富内涵

校本教研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学校,以人为本,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活动中,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不仅注重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注重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探索规律。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

二、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要围绕学校“办出有人文品位的校,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人”的办学理念,以新课程为导向,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总结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进行教学剖析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

校本教研要把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作为基地,以青年教师为生力军,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整合教师队伍老、中、青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解决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讲求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1、继续坚持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例会制度。学校校长每月、教导主任每周亲自主持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分析和解决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继续坚持青年教师拜师工作制度。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青年教师拜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师,以结对形式进行帮助培养,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立足,三年成熟,六年成才。每学学校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每学年学校对青年教师拜师工作制度做出显著成绩的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学校教导处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拜师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考核。

3、继续坚持教育教学工作视导检查制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视导检查应以毕业年级为重点,兼顾起始年级和过度年级,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学校行政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深入班级、深入课堂,了解班级的教育教学情况,视班主任、教师、学生为研究伙伴,分析和解决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年级教育教学经验,对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4、继续坚持常规教研活动。教研组要针对学科教师的实际,注意教师个性,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

5、教师要认真开展“四个一”活动。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每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每学期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或个案研究。

6、学校开展“三项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论文或案例评比”活动;每学期开展“教学教研开放展示周”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主题研讨会;每学年开展一次“教研月活动”。

7、主动争取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学校要督促检查教师参加市、县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情况,认真完成上级教研部门布置的各项教研工作任务,定期向上级教研部门汇报教研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教研部门及教研员对学校教研工作的支持与指导。

四、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方式,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研讨、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学术交流、校际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

教研组、年级备课组要针对自己学科的特点,从本组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形式,讲求教研实效,富有个性特色,努力提高教研质量和品位。

1、示范模仿式:由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示范学科教学,听课教师学习借鉴,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用于相似的教学情境,由仿到创。

2、现场诊断式:根据年级组、教研组及备课组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某个主要问题进行现场诊断,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3交流分享式:在认真实践的基础上,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介绍经验,交流体会,展示成果,互相启迪,共同提高。

4案例活动式:提供教学案例,集思广益,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

篇3:中小学校本教研剖析

一中小学校本教研低效成因分析

1. 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现代教师不仅是“一桶水”, 更是一湾“活水源”;不仅要教书育人, 还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校本教研, 教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把自己的教学主张写出来, 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 在与同伴交流探讨的基础上, 共同成长。一个好的教研组就是名师的孵化器,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名师成长的助推器。著名教育家叶澜曾经说:“新课程下的教师, 既是创造者, 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 又是研究者;既要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也要改变自己。”长期以来, 中小学教师一直没有改变“教书匠”的角色定位, 不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专业成长意识淡薄。许多教师至今仍认为, 教育科研是研究人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 严重地影响了其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校本教研主题不明

校本教研的主题应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教师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和难题、有探讨价值的热点和焦点进行归类、综合, 上升为校本教研主题, 与同伴进行针对性研究。这样的校本教研能让参与者有所收获, 自然受到教师的欢迎。但现在不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只是把大家召集在一起, 读一些所谓的前沿理论, 传达一下上级的文件或者会议精神, 根本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活动主题,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不到丝毫的帮助, 相反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 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时间一长, 教师对这样的教研活动肯定会失去兴趣, 不会积极参与, 即使参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勤。

3. 教研组长能力不强

教研组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阵地, 教研组长是基层的精英。课程改革是否成功, 教研活动是否有效, 往往与学科教研组长的能力有一定关联。教研组长不仅仅是教师中的佼佼者, 也是教研组同行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更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者。同一所学校中不同学科教研组活动开展成效和学科教研组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 与教研组长的思想观念、教学研究、个人魅力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4.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 国家虽然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 但在很多地方学生、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还是看这所学校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现象仍然存在。学校把分数看得很重, 教师只好拼命地抓教学, 想方设法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教师疲于应付“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 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反而成为老师的额外负担。

二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出路

1. 找准“最近发展区”, 让教研“接地气”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其研究表明, 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 并在此范围内着重用力, 就能加速儿童发展。校本教研也应该找“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研组长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之前精心“备课”, 围绕教学实际选好主题。研教师之所急, 研教学之所需, 研教育之所困, 实现教研服务于教育教学又引领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内容只有“接地气”, 才会“有人气”, 才能吸引广大教师自觉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

2. 丰富教研形式, 让教师有收获

有效的校本教研植根于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土壤。校本教研的开展应该强调针对性, 体现研究性, 具有示范性, 凸显多样性。很多学校在长期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研形式:开学初的计划讨论;考试前的试题命制和考后分析;平时开展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听课评课;不间断地围绕教育教学开展课题研讨。除此以外, 有些学校还创新了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比如, 开展教师解题能力大赛, 让教师从“指挥官”过渡到“作战者”,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举办学术沙龙, 就教育教学话题展开讨论, 旨在开阔思路, 引导思考;加强校际交流,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请校外的名师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 为教师成长注入“兴奋剂”, 另一方面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让他们成为校本教研的“领头雁”, 成为激励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鲶鱼”。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形式让教师感觉校本教研不是那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越来越觉得校本教研是那么可亲、可近、可为。许多教师沉潜下来, 醉心科研, 乐在其中, 获在其中。

3. 提高组长素质, 让教研有“主心骨”

作为教研组建设的主心骨——教研组长, 自身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教研组长不是行政干部, 没有“行政权威”。要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 首先组长必须是学科教学的“示范者”, 在教学中能“喊得响、打得出”, 这样才会有校本教研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其次, 组长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再次, 组长必须是教师成长的“导航者”, 作为教研组的“掌门人”, 能开展各种活动, 给教师“充电”, 担负起培养教师的重任;最后, 组长还必须是各种关系的“协调者”, 协调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把教研组建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乐园, 舒缓身心压力的家园。

4. 建立规章制度, 让教研有保障

我们常说,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毛泽东曾说,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没有铁的纪律, 什么事也干不成。这里的纪律是指规章制度。要想管理好一个单位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教研活动要想务实高效, 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在长期的校本教研管理实践中, 很多学校建立了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命题阅卷制度、常规检查制度、读书分享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教研奖励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不仅使广大教师明确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权和责, 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也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 有制可遵, 有据可依, 有度可评, 缓和和避免了教师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然, 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民主协调。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 要人性化, 不要人情化。

篇4: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本教研方案;校本课程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0

课程改革与新课标实施在我校将近三年,我们从懵懂逐渐走向明朗.期间对校本教研也逐步形成认识.校本教研在我国是指学校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教研活动。强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我校校本教研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教研指导思想

立足“校本”,改善机制,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打造品牌。

1、树立校本意识,“依法治校、以德治教、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的更彻底。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建立教学研究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教务处,教研组和年级组等多种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呈现更加人文化、科学化的教研氛围,使全体教师都在研究的状态下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

3、采取自创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推向社会,形成优势教学,树立教师由“教书先生”向“教育专家”的观念转变。

4、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教师。校本教研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明确的目标计划;规范的实施过程;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建立层层管理、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校本论坛、集体讲座、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点评,各抒已见。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五、校本教研具体实施

一级---教务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工作。

2、带头学习教育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研活动。

3、注重营造校本教研的氛围,积极搭建研讨、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协作研究等活动。

4、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研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教务处、教研室统一部署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计划。组织引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敦促备课组长组织本年级学科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写好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级——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领导下,负责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质量。

1、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拟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2、明确一学期校本课程讲座内容,落实到每次讲座时间、讲座地点

讲座老师、讲座内容、参与学生。

3、组织指导教师听课、轮听课、观摩课等活动。

4、做好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工作。四级——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主动、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认真参加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努力完成校本课程讲座。

3、要熟悉课程标准、高考大纲、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校本教研》

篇5:小学校本教研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一核心,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提高校长、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统筹安排,全面推进,遵循“培训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将课堂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立足课堂,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造就一支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师德学养优良深厚、业务能力符合要求的管理、教师队伍,为我校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创建教育强镇,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研修目标

1、通过研修学习,使教师形成自觉研修的习惯和能力,树立规范、自觉的课改意识及质量意识,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科研气氛浓郁,科研成果丰硕。

2、通过学科教研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教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师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全方位提高。

3、以研导修。在研究中进修,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

三、研修重点

(一)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二)采取“集体与分散式”教研形式,细化教研活动。根据校教研活动安排一一执行落实,切实保证教研时间。以全方位“纵向”式构建师资培训模式。

(三)进行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培训。

(四)结合学校实际,系统性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五)及时进行新课标学习,与时俱进地进行新教育理念的培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六)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培训,研究学科课程整合问题。

(七)进行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八)继续加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应用。

四、研修内容

开展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与政策;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为内容的校本研修。

五、研修方式

1、侧重高效课堂教学的研修: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教;案例分析等。

2、依靠专家指导的研修: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等。

3、凭借同伴互助的研修: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等。

4、着眼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5、利用网络平台的研修: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群交流等。

6、确立专项课题的研修:实践积累;排查问题;聚焦重点;诊断剖析;探寻本质;发现规律等。

7、锁定方向任务的研修:目标引领;任务设定;自主行动;过程跟踪;实践验证等。

8、突出“一功五化”的研修:锤炼底功;更新理念;内化课标;深钻教材;有效教学;优化过程;提质增效;强化管理等。

六、研修措施

我校将立足于本校、本职、本岗,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将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岗前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师徒“传、帮、带”与岗位练兵相结合;灵活、互动的校内交流与跨校、片区交流相结合,做到分层培训进行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

篇6: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培养必须立足于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为进一步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扎实而有效地推动校本教研的实施,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并为了培养一批新型的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校校本教研工作方案:

一、实施依据 :

校本教研要以“生本”为导向,以学生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为了加强对本校校本研修活动的领导、规划和指导,也让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顺利的开展,特成立本校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

二、校本教研组织机构 :

1、校本教研机构领导小组

顾问: 校长

组长:教导主任

主要成员:小学全体教师

2、校本教研核心研究人员

教导主任及学校各教研组组长

三、校本教研的目标:

全面贯彻学区课改精神,建立以“生本教育”为导向,以课程实

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建立以“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协作讨论、教学咨询、教学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学中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二)专业引领。提倡教师从专业的教育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五、具体措施及策略

1、进一步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使校本教研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有制度保障,责任到人,并使之科学化、经常化、规范化。

2、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

3、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反思交流活动,使教师的教研行为自主化,教研主题专题化,教研内容系列化,教研形式多样化,教研科研一体化。

4、大力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加大同伴之间的协作交流。

5、教研组在学期初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本组教研计划,落实年级备课组的进度计划。

6、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并把量化考核结果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保障机制

(一)明确校本教研责任人制度。

①认真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工作,要及时总结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反映交流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每学期有总结。

②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二)落实“校本教研”档案

为确保“校本教研”的有效进行,要加强对相关档案的管埋。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计划、总结、教研活动全程记录等原始材料要及时归档整理。

小学

2013年9月

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小学

篇7:董庙小学校本教研培训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打造“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不断深化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特制订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为依据,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在现有学校教研和教师现状的基础上,继续以教师群体和个人能力发展为宗旨,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和持续发展。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民主、开放、实效”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校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这是本学期的重点。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秀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5、通过校本教研,增强双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我校双语教学的质量。

三、具体步骤和方法:

1、组建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2、深化制度。继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作保障。

3、发挥“专业引导”作用。

(1)、继续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导,在名师引导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导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得经验。学校将继续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收益。

(2)、做好“请进来”工作。专家、名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成功不可缺少的培训资源。离开了专家、名师的参与、指点,校本教研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家、名师的指点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他们的现场指导是最有效、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是我校校本教研向纵深和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性系列活动。本学期,我校将邀请教研室领导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培训。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作用,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定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我们在外聘专家、名师、领导来校讲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我们将安排我校的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上示范课、研讨课,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示范,解剖案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4、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深化“一个课例多次研讨”教研模式的研究与研讨。

(1)每个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课前进行说课,课后说反思。

(2)同组教师备同一节课、听同一节课、评同一节课。

(3)同组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

一点不足,提一点希望。

(4)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三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用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每个学科组每周半天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3)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

(4)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和个人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将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学校除组织教师到校外观摩,听专家讲座外,还将继续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校验环境。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网站虚拟教研活动,与全国各地实验教师零距离接触,从而向先进学校学习取经,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丰富教研内容,使教研活动更具时效。

7、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校本教研要加强基层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各负其责。校本教研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条件;

二是中间执行层(主任、教研组长)主要责任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管理扩大参与面,提高研训水平,具体做好五项工作:

(1)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师资队伍建设;

(3)组织培训;

(4)负责培训效果测评

(5)档案建设。

三是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的职责是:

(1)动员本组教师参加培训;

(2)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

总之,我们要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新局面。

篇8:中小学校本教研方案

进一步明确圆的定义,理解小学教材中圆的特征的描述。能够合理选择圆认识的教学资源,掌握圆认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过程。进一步认识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目标]

明确圆的定义,理解小学教材中圆的特征描述,并进行画圆的教学价值分析。

[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调整活动的时间,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可以是全教研组规定思考、讨论、交流哪些问题,也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活动前准备]

请每一位教师在活动前独立思考解决下面一些问题,准备教研活动时交流。(注:以下问题中,*号多表示难度比较大)

1. 阅读下面关于圆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在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下面列举三种:

定义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定义2:在平面内,以一固定点为中心,离该中心点一定距离处有一动点,绕着中心点保持等距离运动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定义3:在平面内,线段OA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一周,它的另一端点A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做圆。

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圆。

(2)在圆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在平面内”?

(3)在理解上面关于圆的定义时,对哪些词的理解比较重要?为什么?

2. 先阅读,再回答问题。

在逻辑学中,“种+类征”是一种定义方式,比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就是一个种加类征的定义。这个定义表明方程是一种等式,“等式”就是种概念。方程与其他等式的区别在于它含有未知数,“含有未知数”就是类征,也就是这一类等式的特征。类征是方程区别于其他等式的本质属性。一般地,在种加类征的定义中说明了两点:一是指出了一个更一般的概念(即种概念),被定义的概念则是它的特例。二是指出了被定义概念从种概念中划分出来所依据的属性(即类征)。种加类征的定义可以用公式表示为:类征+种=被定义的概念。如果定义中的类征是描述被定义概念的发生过程,那么,这种定义方式叫做发生式定义方式。圆的概念就用了发生式定义方式。

问题1:上面第1题的三个定义中,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类征各是什么?

问题2:画一个圆,说一说,一个点分别在圆内、圆上、圆外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3**:在小学中,角、分数的概念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它们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吗?为什么?查一查小学数学教材,有哪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

问题4:根据圆的定义,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选择下面(见图1)哪些圆形实物或实物图片给小学生演示比较好?并简要地阐述理由。

问题5:想一想,写一写,如何给小学生描述圆的特征?

问题6**:请查阅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说说教材中是怎样表达圆的特征的?比较并归纳出不同版本教材在表达圆的特征时的相同与不同点。

问题7:如果让六年级的小学生自己想各种不同的办法画圆,那么他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写一写这些方法。

问题8*:让小学生画圆,对他们理解圆的特征会有帮助吗?为什么?

问题9**:让小学生画角或让他们画图来说明的意义,对于他们理解角的概念或分数的概念有帮助吗?为什么?想一想,为了让学生掌握“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概念”,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做”出一个概念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一个交流、讨论与总结提升的过程。交流与讨论上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两个大题。

1.分小组交流:每个人都要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记录人将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写下来。小组成员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综述。

2.大组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个代表向大组汇报,根据人数多少,对每组的发言人限定时间。发言人之间在内容上尽可能不要重复。记录人要记录每一个小组的主要观点。

3.回顾与提高:

(1)明确:①在平面几何中圆的定义;②在解析几何中圆的方程;③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圆的特征。

(2)整理:①小学生可能的画圆方法;②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通过怎样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相等;所有直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多条对称轴”这些圆的特征的?

【活动二目标】

能够合理地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

【活动时间】

建议60分钟。教研组可以自己调整活动时间,与上面的活动一类似。

[活动前准备]

每位教师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准备交流。

1.先判断得出数据,再阅读实际调查的结果,最后解决问题。

(1)六年级学生还没有在数学课中学习“圆的认识”以前,你认为他们是否知道或者听说过圆心,半径、直径等名词?如果你认为有些学生听说过,那么听说过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这个数据城市与农村是否存在差异?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问题与结果:

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上打钩):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直径、圆心这些名词吗?

(1)全部名词都听说过;

(2)部分名词听说过;

(3)没有听说过这些名词。

结果:

(注:城市学校取自杭州城区某实验小学的一个班,农村学校取自杭州地区某县镇中心小学一个教学班,下同。)

(2)六年级学生还没有在数学课中学习画圆以前,你认为他们是否已经画过圆?如果画过,他们是用什么工具画圆的?画过的学生数大约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问题与结果:

问题: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前打钩)

你以前画过圆吗?(1)画过;(2)没有画过。

如果你画过圆,你是用什么工具画圆的?

(注:学生可能既用圆,又用其他物品画过圆。)

(3)在没有教学怎样用圆规画圆以前,如果让六年级的学生自己用圆规画圆,那么,你认为画得比较好、画得不太好的学生数大约分别占总学生数的百分之几?(写下你判断的数据)

下面是实际调查的结果:

请你解决下面的问题:

问题1:你判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差大吗?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怎样的教师判断得到的数据会与实际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差较小?

问题2:如果你去上“圆的认识“这节课,上面的这些调查结果对你教学圆的认识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

问题3: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为什么不是一张“白纸”?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可能在哪些地方会接触到圆的相关知识?

问题4**: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意思?学习起点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怎样的影响?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5:下面是一套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请阅读。你认为学生是否要背熟怎样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为什么?用圆规画圆这样的技能教学,是否需要教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学生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教学价值?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2.圆的认识教学有多种不同的导入(课的开头)方式,请你阅读下面几种不同的导入方式,思考并解决下面问题:(1)这些导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种导入方式?为什么?(2)如果要将这些导入方式进行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哪几类?(3)在进行几何概念教学时,可以设计怎样的导入方式?

导入方式一:谈话并出示问题:给定学校的位置,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若用1厘米代表100米。想象一下,小明家可能在哪里?在纸上找一找,画一画。

导入方式二:谈话并出示问题:想一想,说一说,(1)圆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2)仔细观察下面这些图形,圆有什么特征?(3)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导入方式三:一上课,教师就开门见山地说:“这一课,我们来认识圆。圆有哪些特征呢?课本上介绍得比较详细,也很清楚。请大家看课本,并按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弄懂以下四个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揭示):(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举例说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并借助图形物体自己试画一个。(2)圆有哪些部分?请你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说一说,并在圆上用文字和字母标出来。(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长度有什么关系?(4)怎样用圆规画圆?自己试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导入方式四:课前,教师设计好小狗骑正方形车轮的车、小羊骑三角形车轮的车、小猴骑圆形车轮的车的课件。课始,教师说:“老师今天请大家观看一场有趣的骑车比赛。”(课件展示:小猴的车平平稳稳,一往直前;小狗、小羊的车颠颠簸簸,难以前行。学生在观看中不断发出笑声)看毕,教师问:“谁得了第一名,它为什么能得第一名?小猴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导入方式五:新课伊始,教师用一端系着小球的细绳,另一端固定在手里用力甩动,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小球在空中运动时,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接着,教师用拉线的方法在黑板上慢慢地画出圆(一端固定,另一端慢慢围绕中心旋转一周)。“同学们知道这个图形叫圆,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圆的特征”。

导入方式六:谈话并出示问题:下面哪一种扔沙包的游戏比较公平?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引出圆,进而研究圆特征。

3***.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可以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请你阅读下面两个教学片段。思考并解决问题:(1)你认为这两个教学过程各有什么特点?(2)哪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思考?请列举出要有更多思考的几个环节。(3)哪一个教学过程教师更容易控制?为什么?(4)你喜欢哪一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1.认识圆心。请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跟老师一起折纸,对折再对折,折好后展开图形。

师: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师在黑板上标出圆心“O”)

2.认识半径和直径。

师(在黑板上画一条半径):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什么位置?(生答略)

师: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吗?

师(再在圆内画一条直径):这条线段又有什么特点?(生答略)

师(指出是直径):说说什么叫直径?

练习: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说明理由。

3. 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师:请你在纸圆内画半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再量一量自己圆的半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生反馈:无数条,都相等)

师:在这个圆内画尽可能多的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反馈:无数条,都相等)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分别请两位同学说出各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不相等)所以,刚才讨论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成立?

生:在同一个圆或等圆里。

[教学片段二]

1.师演示甩动系着细绳的一个小球,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球被甩动形成圆,大小不同。

师:小球被甩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

揭示:正是因为小球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拉直的绳子长度也没有改变,这样甩动小球,也就形成了圆。这固定的一点就是圆心。

师:圆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生:绳子的长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与半径有关。

2.出示如下图形,判断哪一条是圆的半径,并说明理由。

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半径。

教师请一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半径。讨论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师生共同得出什么是半径。

3.师:在圆纸上画出半径,有问题吗?

生:没有圆心怎么画?讨论得出找圆心的方法。(对折再对折;用圆规试画;对折后量折痕的一半)

师:画出半径,能画几条就画几条。在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半径有无数条,并且相等,在同一圆内。

4. 师:在圆内还发现怎样的线段?(直径,在黑板上标出)出示:

师:图中哪条是圆的直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并让大家明白。(共同完善直径的定义,标出字母)

学生自己画出直径。

师:你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讨论得出:无数条,相等,是半径的2倍)

5. 概括: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板书)

(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选自邵陈标.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有效教学—“圆的认识教学”对比与反思.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1).)

[活动过程]

交流与讨论上面的三个大问题。过程与活动一类似。

[活动设计说明]

本活动在设计时,强调了:(1)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上位知识”的理解,也就是在教学小学数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时,要了解初中、高中或大学数学中的相关知识;(2)上位数学知识要与小学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弄清小学数学中的表达方式;(3)教学小学数学知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十分重要;(4)了解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并能够对导入进行分类,以便迁移到其他的概念教学中;(5)通过教学过程的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教学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相关链接: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1).

2.张齐华.如何提升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一由重备圆的认识一课说起.小学教学,2007(9).

3.朱乐平.加强体验凸现特征—圆的认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师,2005(7,8).

上一篇:遴选面试题下一篇:伤感孤独难过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