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气息作文

2024-06-25

文化的气息作文(共9篇)

篇1:文化的气息作文

在8月19日的早晨,我又穿着白衣服,戴上了红领巾,走在去学校的路上。

到了学校,进了校门,老师叫我们把展板上的画拿下来。我们把画都拿下来了。老师叫我们排队了,排好了队,我们就出发了。

到了湖头文化大礼堂楼下,老师就说:“要安静。”我们排着队走了上去。

老师又说:“一个一个地坐到位子上。”我们拿出了本子和笔,我们把包放进抽屉。然后我们认真听张伯伯说我们湖头的文化。

张伯伯讲了许多文化,比如:五水共治、两堂七廊、湖头的由来。

张伯伯讲了饭蒸、鱼套、站桶的作用。

张伯伯讲完了文化和五水共治后就带我们去参观两堂七廊,两堂七廊里有图书室、文化室还有书法室。

参观完了,老师们就把我们带到了楼下,在文化大礼堂前面拍了一张集体照,和张伯伯一起拍的!

篇2:文化的气息作文

上周三下午,区语文组的教学活动在我校举行。在听汪湖英老师上的《端午的鸭蛋》这一课中,感受到了把文化的气息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宽度与广度兼具。

汪曾祺的散文语言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气。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特点,而是让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慢慢感受语言的魅力,以及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这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无疑具有重大功效。更可贵的是,汪老师点评的语言精妙,在不自觉中运用了与课文类似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课堂浑然一体。这堂课还是一堂课内精读与课外多读相结合的示范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立足课本,开阔眼界,同时又能切实有效地思考现实问题,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怎样保护民族文化等内容,使语文课堂变得灵活而高效,让听课的我们有了为之一振的感觉。

最后在两位特级教师评课的环节中,还学到了怎样在平时的课堂中激发学生扩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你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吗

——— 四月份教师培训感言

四月二十三日,我融入全体四年级语文教师的集体,参与了第一次高年级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两节教研课,分别是茅以升小学章臻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和彭埠中心小学的何霞老师任教的《全神贯注》,感触颇大。

对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大学见习的时候才接触过四年级语文教学的皮毛,我有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感动心灵的美文《触摸春天》。因此,我大胆地再次走进它。

尽管窗外声声沸腾,春光暖暖,但是幽默和谐的互动使得整个教研活动,不仅学生热情洋溢,踊跃展示,而且老师也认真谦虚,大方交流。我们本期教研的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两位教师从课题、课时、教学媒体、板书设计等着手,都做到了对文字或非文字教学内容的择优录取。

听课感受 谭超

由于我自己是教高段的语文,所以选择了听一节高段的课,所以选择汪海老师的《扁鹊见蔡桓公》。我去年也讲过这节课,听了之后也有些感想。

汪海老师是以推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蔡桓公得病的经过以及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流程设计细致,教师的教态自然。尤其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引出的道理,很值得人回味。教师的语言比较清晰流畅,但是有写地方的语言的指向性不是十分明确,小学的语文有一些问题是要多重复几遍的,否则学生很难听清楚老师的意图。教师的设计细致,但是我个人感觉设计的细致有些过了。太细碎就失去了课堂的灵活性,显得课堂不是十分大气。我个人认为男教师要有大气的风格。

从总体上讲,汪海老师的课堂还是十分成功的,有许多值得我借鉴的地方。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也是我们王曜君讲座体会

“动”中取胜,课堂法宝

1、思路清晰

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设计有清晰的思路,明晰的线索。章老师的课堂以“这真是一个奇迹啊!”为主线索,贯穿全文,学生在感受这个清晨,发生在这个小女孩安静身上的每一处奇迹,层层递进,深刻感悟生命的奇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而《全神贯注》由课题而入,围绕罗丹在创作作品的情境中如何全神贯注,以“醉”为切入点,在语言文字中体会描写如喝醉般的千姿百态,深切地体会到“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教师在课前必然要理清各种线路,不论是层层递进的直线性,还是从中心辐射的射线性,在分明中有机地交织交融,那么协调,那么自然,学生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更容易获得信息。

2、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是营造课堂高潮,推进主旨升华;是有目标地突破,解决重难点

譬如:针对四年级的字词教学问题,一定要明确如何做到泛学,即在学生能自主识字记字的基础上,通过对易错字、难解字的强调,而重点解决难点。

而阅读教学是注重整体感知和个性解读相结合。从全文到段到句到字词,口子越缩越小,感悟越来越深刻。如:学习《触摸春天》时,对“流畅”、“极其准确”、“悄然”、“磕磕绊绊”四个词语的解读是轻重分明。学生能说出“流畅”、“极其准备”、“磕磕绊绊”的意思,并能用朗读来表达它们的意义即可。而在解读“悄然”时候,学生从说“悄然”的解释,到融入文本,感受“悄然合拢”是怎样的一个动作,继而闭上眼睛,走入情境,仿佛你就是此时的盲女孩安静,蝴蝶在手中扑腾,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教师采访现场的安静,把想法说出来!安静的学生们悄然地走进了安静的世界!同样《全神贯注》的“靶心”更分明,师生共同来解读第二自然段,感受罗丹创造时刻的全神贯注。这两节课中有个共同点,对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学生都是在通过读、写、说三个环节来掌握。

3、评价反馈

很喜欢这两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机智评价,如果我是学生,我肯定很开心,因为每次我回答好问题后老师对我的点评都让我感受到了愉悦。瞧,“你居然拢住了蝴蝶”,“你的理解很深刻”,“你读得很深入”,“就是这种感觉,好”等等。那么自然地过渡和反馈,是充分备战和深厚功底的结果。

撑起语文教学的“支点”

杨老师引用了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撑起一个地球”。这句话很好地提示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找到支撑的点,才能漂亮地撑起一节课堂。而同样杨老师的“你有敏锐的语文意识吗?”也让我陷入思考,语文意识具有广泛的涵义,包括如何解读文本、解读学生、解读语文学习过程、解读教学设计等等。不管如何,语文老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语文意识,而它势必要历经实践的磨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年轻的生命啊,渴望机会,多多实践,多多反思,多多学习!

阅读全文(1)| 回复(0)| 引用通告(0)| 编辑

感受中感动

———记一年级备课组“快乐识字”主题教研活动

在前期工作有序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一年级备课组开展的“快乐识字”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终于闪亮登场!这次教研活动分这样几步过程:首先由年轻老师匡老师执教《小小的船》,接着由徐芸老师进行点评,继而备课组长郜老师向我们汇报 “快乐识字”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最后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和长河小学的老师为我们送上了精彩的点评。

感受长辈的全心、精心、悉心

在坐的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了一年级备课组三位元老——郜老师、徐老师、虞老师的她们的一片热心,全心地部署、精心地指导、悉心地汇报。首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全面开展识字的调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确定“快乐识字”的主题。虞老师倾囊地辅助,徐老师认真地准备,声情并茂地点评,郜老师幽默风趣而独有建树地汇报,都传递给我们感动。

感受“年轻”的活力

在工作近三个月的匡艳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为我们送上了一堂充满乐趣的识字课。匡老师以她生动的语言、亲切的表情与孩子一起遨游在快乐识字的课堂,受到了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

感受“快乐识字”的趣味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更感受到了一年级“快乐识字”的趣味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有趣的方法,如加一加、编谜语、做动作等,可以在孩子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生字,更领悟到要在生活中去认识绳子,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快乐。而让孩子在生活中主动地乐意的学习汉字,是“快乐识字”的根本目标,充分地利用生活中各种资源,如挖掘开发校园文化资源,引领孩子去认字学字。

最后一切化为姚国娟老师所说的“感动”!希望把“感动”传承下去,我们的备课组更快乐地合作、学习,同样把“感动”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快乐识字”伴随孩子愉快地认识学习汉字。师德演讲搞

chxd 发表于 2007-3-18 18:58:34 大家好!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我试着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我成功了。爱心让我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当我第一次站在孩子们面前的时候,一切都让我新鲜、好奇。看看这张脸、摸摸那个头,多像一枚枚蓓蕾仰着小脸,渴求着阳光雨露。每天清晨“老师,您早。”那童稚的问候,给我带来了一天的快乐和生机;每天傍晚随着一声声“老师,再见。”给我留下明天的希望之光。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根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个别的对象,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肩负的是对一代人的教育使命,并非对个别人的教育任务。这种责任和爱能超越一切,汇聚成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我用我的爱心感化着学习困难的学生。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首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其次,规范文明行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用爱心创造未来

岁月匆匆,我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半年,经过了这150多个日日夜夜,我也经历了很多的酸甜苦辣。但是常言说的好: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而这个目的的达成,我仍需努力。争取早日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呢?有人会说,优秀老师就是有渊博的知识,端庄的仪表,优雅的风度,健康的体魄。可我认为,要当一名优秀老师,首先要有爱心,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决不是好老师,学生们也决不会欢迎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但是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这点上咱们学校好多老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她们疼自己的学生吗?疼。有的老师带生病的学生回自己家照顾;有的老师经常给贫困的学生衣物;有的老师甚至为同学挤大便。她们都在学生身上倾注了爱心,但是她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不放过一点小错误,及时进行教育,以促其不断进步,这才是善爱。“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平等,民主,理解,尊重,信任会使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更好的帮助他们进步。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半夜找不到学生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我犹豫过,消沉过,有时候问自己,和读研或干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谈起“我们老班„„”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事业的执着。我想虽然我的工作做的并不优秀,离“名师”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虽然可能我的事业永远也不能够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我的工作充满着希望,决定着未来,所以我会始终坚持用心去做,用爱心耕耘终生。

在座的各位都是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都用自己的爱心来创造美好的未来,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来讴歌我的职业;也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来思考我的价值;更不是歌手,没有动听的歌喉来颂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在知识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赞歌——用高尚人格塑美好心灵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从教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再笨再懒再难管,都不应该成为被老师蔑视、嘲讽的对象。如果教师在一个被认为难管的学生面前束手无策,只能用难听的话打击他,本身就是一种不称职,更何况学生们其实不像有的老师认定的那样笨,关键要看教师有没有从心底里尊重和爱护学生的意识,有没有求真、求善、求美、求知的人格原则。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学生才肯接受教育。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勿庸置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长辈等家庭成员之外,就要数教师了。教师必须处处、时时、事事、言言、行行,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教师言行上不严谨,势必会不知不觉地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毕竟他们年龄还太小,对于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和判断的经验。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的、可信赖的,他们认为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可见教师言行的好与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语,都会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当然教师的不经意中做过的一件错事(哪怕很小),或者说过的一句错话(哪怕很短),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的教育,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煦风化雨 润泽“春芽”

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生命潜能,促其个性发展。而不能像工厂流水线作业那样,把学生打磨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标准“构件”。这句话因比喻新颖、妥贴而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很多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又往往成了无力的说教和苍白的表述。

今天,在听了春芽实验学校卢建萍老师的语文课《威尼斯的小艇》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

讲台上,卢老师激情四溢,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了对话情境后,便睿智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一再用“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仔细研读文本,从而让他们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整堂课,卢老师的话语虽不多,但每句话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听着孩子们极为精彩、极富个性的回答,我不禁想到:卢老师的教学实践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独特体验”的生动诠释吗?长期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把握话语霸权,让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课前预设过多,而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知识动态生成中的灵性、个性与主动性。其结果便是:知识贫乏化、答案标准化、思维模式化,学生也便成了思维被剥夺、情感被疏离的“标准构件”。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认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阅读教学中,卢老师以其独具的教育智慧,明确了自己 “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给予了学生宽松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如吐绿的“春芽”,在煦风化雨中茁壮成长。

篇3:打造充满语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一、提高认识, 明确关系

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外围因素, 是语文教学的横向拓展;语文教学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因素, 语文教学的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我们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 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 它还应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发展校园文化不是舍本逐末, 而是饮水思源。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辅互进的关系。我们不难想象, 没有了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和有效辅助,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会是极其困难的;同样, 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有利保证和积极引导, 校园文化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二者应互相促进才能真正改变校园文化气息, 从而达到对学生教育的全面提升。

二、深入语文课堂, 开启学生心智

课堂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主阵地, 教师应在教学上下功夫, 努力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 大胆革新, 使语文教学向纵深处发展

陈旧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脱节, 要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要从思想上树立改革意识, 从教学模式上大胆创新, 改变已往“一言堂”形式。虽然新课标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受传统模式影响, 我们在教学中存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 认为他们还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教师往往有抱揽思想, 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而只按教师的指挥去做, 更谈不上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先从思想上解放自己, 新时代的中学生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待, 他们敏感、睿智、见多识广, 在谋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 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不代办。

第二, 注重教法,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使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有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因此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迫在眉捷。我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 教师先设计好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组内讨论、质疑、解决, 有解决不了的可在班上提出, 组与组之间通力合作, 解疑, 有不准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引导解决。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不能只靠老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而且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由乐学变成会学再到博学。

三、开展多项活动, 创语文化校园

校园即我家人人都爱她, 我们要用智慧去播洒校园的文明之花, 利用学校一切可利用的设施开创语文化校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标语设计

标语是一个学校文化积淀的体现。在道路口、花园中、操场旁、水池边等公共场所设计新颖、疑练、富有哲理的提示语, 会让人感觉温馨和谐。在征集标语时, 学生热情高涨运用课内语言知识, 运用修辞等手法, 写出了很多热情洋溢的文字。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请节约用水”。“劝君多走几步路, 莫把草坪当马路。”等等。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是学生智慧的结晶, 它们能感染人、鼓舞人, 达到导引和启迪人心智的作用。

第二、创设校办期刊

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结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我们初步成立了一些以学生自发组织为主的文学社团。其中“天风文学社”占主要地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探讨, 大胆尝试, 涌跃投稿。对优秀稿件定期刊登在“天风”杂志上。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淡淡的油墨香飘散在书页上,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及写作的兴趣。同学们自发行动起来, 把握好宝贵的时光, 在自由自在活泼奋进中激活梦想, 闪亮青春, 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精彩而难忘的一页!学校也因此充满浓浓的文学气息。

篇4:龙年的文化气息

举国上下在思考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在讨论文化——文化发展、文化改革、文化繁荣,在建设文化——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对内,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外,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交流和对话,向世界展示、说明和平发展快速进步的中国。中华民族正以一种更宏大的历史胸怀,拥抱21世纪的文化新时代。

欢欢喜喜过个年,这年“属龙”,过的就是“龙文化”、“年文化”。

龙文化。“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中国龙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民俗节日多与龙相关,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这些充满希望和期盼的好词,都带着“龙”。龙,以蟒蛇和闪电为躯干原形,融进马、鹿、虎、鹰等多种动物要素,形成神圣优美、多姿多彩、矫健生动、飞腾变化的艺术形象,行云施雨的神灵形象。龙的形象深入中国社会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中华文化各个层面。龙,是炎黄子孙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令人激动奋发自豪。龙,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经典意象。“龙的传人”、“龙的国度”获得世界认同。

年文化。“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是对自己文化记忆的顽强保留,也是对团圆、亲情、祥和等重要文化价值的坚定守候。只须看看一年一度的“春运”,每当农历年岁尾,无论是在天南、在地北,也无论是在机场、在车站,成千成万成亿的人,提着行李,排着长队,不管多么艰难,也不管多么疲惫,都要赶在春节前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样数亿人规模的定时大迁徙,就为回家过年。在别的国家,有谁见过?它显示着我们中国人对家人、对故土的强烈眷念。这是树根对泥土的依恋,是水滴对大海的皈依。世界上圣诞节很热闹,那是给“神”过节,是给“神变成人”(耶稣平安夜降临人间)过节;春节,真真实实在给“人”过节,给自己也给亲人,给全民族也给全世界过节。“春节团圆”的文化,融汇到中国人的血脉中,那么自然亲切、历久弥新。尽管全球化进程使许多东西化解,但中国人眷念家人故土之情永不化解。老百姓说,现在生活好了,过年的味道,就不光是吃饺子、穿新衣了,過的就是文化。

龙文化、年文化,印证了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龙文化、年文化,都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产物。细想一下,何止于此?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思想理论、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无不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建设文化强国,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从百姓朴素的话语中提炼闪光思想,从民间鲜活的艺术中萃取创造元素,从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发展动力,全社会的文化活力就不难竞相迸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就不难充分涌流。

篇5:班级文化气息名言名句

2.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一个好习惯,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将有益于你的一生。

3. 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不求名垂青史;春去秋来,授业解惑,只为无悔人生。

4. 生我育我,父母恩深;寸草春晖,铭记于心。

5. 圣明的教师不是直接带领学生来到峰顶,而是带领他们执着于攀登,并享受沿途的美景。

6. 时时闻墨香,处处见书迹。

7. 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生着想。

8. 书籍是通向智慧大门的铺路石,书籍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金钥匙,书籍是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灯塔。

9. 书犹帆船,带我驶向知识的彼岸;书犹细雨,洗涤我心中的尘埃;书犹大自然,等着我们去探索奥秘。

10.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11. 踏访河山,问寻江湖,悦读杭州,怡情明志。

12.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每天都在进步。

13.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14. 同学见面问个好,遇见老师行个礼,食堂吃饭需安静,上课纪律要遵守,文明礼貌人人夸。

15. 团结、睿智、阳光。

16. 为自己的点滴进步喝彩。

17. 文明在心中,礼仪在行动。

18. 我口说我心——我是正直、自信的欣荷好少年。

19. 我们方向分“明”——谱写优良业绩,使教育不教而“教”。

20. 我们心中有“爱”——关爱每位学生,让校园处处有“爱”。

21. 我们育人以“德”——争创明德风范,把花儿悉心哺“育”。

22. 我文雅,我灵动,我阳光!

23. 我一句“对不起”,你一句“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说文明用语。

24. 向不好的习惯说“NO”!让它们灰飞烟灭。

25. 欣赏别人,使自己更出色。

26. 幸福,是自己争取的。

27. 学会微笑,学会感恩。

28. 学生的未来在我们的手中扬帆,我们的一生为学生的心灵启航。

29. 扬长避短,长者愈长。

30. 扬雪荷精神,做雪荷少年

31. 养成一个好习惯,你就好比拥有一个良师益友。

32.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33. 一个好的习惯,需要许多时间才能养成,一个坏的习惯,只需一会儿就能形成。我们要努力培养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34. 以诚在三尺讲台前耕耘,用爱在学生心灵里播种。

35. 勇争第一,拥有未来。

36. 用餐讲文明,不吵不闹不浪费。

37. 用餐时,不讲话,安静点;吃完时,不奔跑,慢慢走;排队时,站站好,齐步走。

38. 用眼睛收藏世界,用大脑收藏书籍!

39. 优秀习惯数不尽,人人努力做做好。

篇6:春天的气息作文 春的气息

春天到了,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花草树木都睡醒了,这里属花最美丽,都是万紫千红、争芳斗艳。柳树长出了翠绿的叶子,也长出了修长的枝条,柳树的枝条就像是一个少女的头发,被春风吹了 起来,小草也不禁钻出了头,似乎在地下睡了这么长时间,想出来透透气。

农作物也绿了,都快速的生长起来,地里的油菜,都长出了金黄色的油菜花,黄橙橙,麦苗也绿了,人们纷纷都给农作物浇水、施肥。

篇7:冬日的气息作文

气温一天比一天低了!冬天冷魔来报到,大地一片灰头土脸,没有半点生机,但白濛濛的景象,也下起一场难得一见的瑞雪。

风一阵阵吹过,我的鼻涕也一阵一阵的流,“一盘盘热呼呼的“水饺”出炉了!”妈妈开玩笑说:“我以后想吃水饺就请你做!”害我害羞得躲到棉被里。“哈啾!哈啾!”我的鼻子像石门水库大洩洪,妹妹也开玩笑说:“以后停水就找你!”忽然,又一声“哈啾!”我的哈啾声连远在一百万九千里外都听得到,全世界的人都跑到我家抗议,害我措手不及。“预防重于治疗”,这句话一点都没错!说到冬天,我对它又爱又恨。

冬天也让人想起暖洋洋、热呼呼、香喷喷的火锅。它做法简单,可是也千万不要什么都加进去,因为只要我煮火锅,爸爸都说像是“垃圾汤”,什么都有;我的心就像被一把剑深深的刺入我的心,让我难过了好几天。但听到“波波波”的.声响,表示火锅快好了,我就把难过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那香喷喷的滋味,不管谁看了都会垂涎三尺。吃完火锅躲进棉被里,做个异想天开的美梦,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呀!

篇8:文化的气息作文

2008年, 天津市电力公司将原来的两个分公司整合为城东供电分公司。面对新的管理模式, 如何把“两家”融为“一家”, 充分发挥整合后的优势?城东分公司党委决定, 以文化融合促进企业整合, 用“家文化”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动, 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经过近两年的“家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助人发展、以厂为家、家和厂兴”的核心理念已经基本确立, 尤其是在“家训、家风、家传、家和”四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营造出了企业关爱员工, 员工回报企业, “我靠家生存, 家靠我发展”的文化氛围。

“家训”:诚实做人, 诚信立家

城东分公司“家训”的核心是“诚实做人, 诚信立家”。为此, 公司建立健全了以诚信教育、诚信评估、诚信监控、诚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员工诚信机制, 与员工签订了《诚信承诺书》, 开展了“身边的诚信我来说”演讲和“年度诚信标兵”评选等活动, 营造了人人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良好氛围。

“我们来, 消除不满和黑暗;我们走, 留下风采和光明。”这是配电一工区急修班的“家训”。一次, 一家客户报修故障, 焦树林师傅到达现场后, 确认故障发生在客户的内部线路上, 不属于急修班的服务范围, 客户同意自行解决。即将离开的时候, 细心的焦师傅发现, 报修人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后经询问才得知, 这是一位残疾人。焦师傅丝毫没有犹豫, 自己掏钱买来配件立刻进行更换, 还留下了联系电话, 表示愿为这个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今年, 急修班不但实现了“零投诉”, 而且7次收到客户送来的表扬信和锦旗。

临池里小区700户居民用电一直使用机械表计量。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 公司决定改为远程抄表和预付费控制管理。不料, 改造方案提出后, 居民们并不理解, 一时工程不能顺利进行。公司多次和街道、居委会、房管站、居民代表沟通, 做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 终于打通了居民的思想障碍。紧接着, 施工人员顶着酷暑, 仅用了4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改造任务, 实现了政府满意、百姓受益、企业获益的“三赢”。

为了落实天津市“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战略部署, 城东分公司多次主动到重点辖区上门服务, 进一步优化报装流程, 协助做好电力平衡预警方案, 深化供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携手破解区域电网建设中的难题, 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今年用电高峰期, 天琴里小区居民频繁受到跳闸困扰。城东分公司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申请、立项、批准、实施等环节, 及时解决了这个难题。天琴里居委会将印有“情系民生民计, 关照万家灯火”的锦旗送到城东分公司, 感谢他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家风”:精心工作, 精益持家

城东分公司以“精心工作, 精益持家”为“家风”, 旨在增强企业的执行力。公司建立健全了执行保障、执行负责和执行通报机制。

急修班为落实“家风”, 对故障抢修流程进行了精益改进, 完善了抢险车辆和仓库“6S”管理, 在11个急修小组中开展了“组组对标”活动, 从抢修时间、抢修质量、安全操作、服务态度、遵章守纪、车辆保养、交通违章、精神面貌等8个方面对班组成员进行考核。目前, 故障工单平均处理时间已由2007年的37分钟缩短为24分钟, 提高工效35%。

城东分公司今年组建了电网运行与建设、工程管理、延伸服务等十个专业团队, 并把“家风”理念渗透到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他们修改完善了40余项管理制度和242个工作流程。工程管理团队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816项工程、总造价4.4亿元的结算工作, 并有效控制了一项工程中的500万元异常成本。

“家传”:文化传承, 创新兴家

城东分公司以“家传”理念为指导, 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 建立健全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员工学习机制。公司将人才强企战略列为“一把手”工程, 鼓励员工创新进取, 努力为企业发展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努力营造肯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奖励的良好氛围。

庞建华是配电一工区主任, 他总结出一套急修工作“验、看、问、查”的工作方法。为鼓励员工创新, 公司把这个工作法命名为“建华安全操作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广大员工焕发出极大的创新热情。此后, 公司又先后命名了“张新仓优质服务法则”和“王勇故障查找法”。变电检修管理所研制的继电保护差动向量自动识别仪, 获天津市电力公司青年创新优秀成果奖。变电运行管理所编制的《变电所设备运行技术100问》, 提高了运行员工实际操作能力。变电运行工区铁东路基地站站长冯世运参与研发的避雷器监测器测试仪、远红外线测温窗口、五防模拟仿真盘、小车开关操作孔加装闭锁挡板和地线监测仪等项目, 提高了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冯世运被天津市电力公司评为2008年度“十大技术创新能手”, 其带领的班组被评为2008年度市电力公司“6S”管理“亮点”班组。急修班自主研发的急修管理软件, 使故障查找时间缩减至原来的十分之一。该软件还整合了GP S资源, 一通电话即可调动距离故障地点最近的小组赶赴现场, 为快速抢修创造了条件。大张庄所研发的具备客户信息查询功能的电子表格, 实现了编号、用户、电费和抄表员等信息的模糊查询, 大幅降低了问询时间, 有效解决了营业厅排长队问题。

公司设立了百万专项奖励基金, 重奖职业技能大比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比武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 各专业部门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培训工作。在公司的网络学习平台上, 设置了10个方面、370门课程, 给员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目前公司已举办专业比武21场, 参赛员工820人。

今年2月, 公司又启动了“家师帮带”活动, 23名团员青年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签署了师徒合同。通过“家师”传技能、帮思想、带作风、包安全, 促进了青年员工岗位技能的快速提升。目前已有14名青年员工走上了中层助理岗位。

“家和”:快乐工作, 奉献为家

满足员工的身心需求, 保障员工以愉悦的心情、健康的体魄为企业无私奉献, 是“家文化”建设的又一重点。

河北营业所外聘工占员工总数的60%。营业所在外聘工管理上体现了四个“一视同仁”, 即在专业考核上一视同仁, 在集体活动上一视同仁, 在民主管理上一视同仁, 在荣誉奖励上一视同仁。富有亲情的管理, 使外聘工增强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各项主要考核指标完成率逐月提高。

去年10月, 城东河北营业所葛广声主任登门探访员工李成。一进门葛广声就关切地说:“怎么样, 好点了吗?别着急, 等彻底好了再上班。”说着就把慰问品放到了桌子上, 还把200元慰问金交到了李成手里。李成又惊喜又诧异:“葛主任, 我……我……我是劳务派遣工啊!”葛主任笑着说:“这叫嘛话?你就是咱家里人!”原来, 李成是在家干活儿时不慎把手弄伤的, 刚在家歇了两天。他觉得, 这又不是工伤, 领导却待他像正式工一样, 专门来看他, 真是出乎意料。这个23岁的小伙子不禁眼眶湿润了。像李成这样的劳务派遣工在城东分公司有582名, “一视同仁”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从心底萌生了自豪感和责任感。

变电运行工区经常到偏远郊区施工, 员工吃饭不是啃个凉烧饼, 就是到附近小摊凑合吃点, 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为此, 党支部专门制定了一项制度:支部委员为一线员工送午饭。他们购置了保温罐及餐具, 安排食堂合理搭配饭菜品种, 这样, 每到中午12点, 各个施工现场就都能吃到支部委员送来的可口、卫生的饭菜了。

篇9:一场婚礼的文化气息

“高大上”的异族驸马

全文不过七千言的《滇黔土司婚礼记》,最大的意义在于忠实记录了遗失的礼文化。明末清初,中原的礼俗文化随着历代的政权更迭,然而远在滇黔之交龙氏土司辖地,仍较完整的保留了从周代流传下来的古礼,难能可贵的是其不仅仅从形式上谨遵周礼,更在思维和观念上遵循了上古的“彬彬”之风,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这让亲历者陈鼎既似曾相识又喜出望外,既受宠若惊又安之若素,仿佛回到了文人梦中的“桃源”,经历了一段“高大上”的人生。

高端的土司身份

“仓廪实而知礼节”,龙氏土司能够保留上古周礼并严格遵守,是有强大的实力作为保障的。据现代学者的一系列推测,陈鼎所记的龙氏土司当为普安龙氏土司龙天祐。这支龙氏土司不简单,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即为“东抵盘江,西联滇界,南至南笼、粤西,北达水城、黔西”这一广阔区域的实际控制者,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朝,最高官衔至怀远将军、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云南曲靖宣慰使、贡宁安抚使等文武二、三品大员,当地人以“龙宣慰土司”称之。

龙氏土司不仅历史悠久、势力强大,更兼有深厚的中原文化渊源,据陈鼎自己考证,龙氏土司远祖为周代“汉上诸姬,左氏传所载罗人鸗人是也”。龙氏土司也一直为自己的中原祖先骄傲,原则上只与本族同来的宋、蔡、罗、凤等土司联姻,一直将本族放在一个高端的地位来对当地土民进行管理与统治。明末清初,随着龙氏土司各支连年不断的争袭和分裂,至龙天祐已逐渐走向没落,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失意文人的陈鼎才有可能娶到龙氏土司的“公主”,成就梦幻般的人生变化。

大气的土司婚礼

陈鼎虽然娶土司女在龙氏土司没落之时,但在陈氏看来仍旧是极尽奢华,从中更难想象龙氏土司全盛时期的光景。

大气之一 —— 时间漫长。陈氏经历的婚礼绵延三个月方为礼成,其中第一至六日为重点,婚礼第一日的活动从清晨迎亲始,至日暮辞谢宾客止,内容繁杂,其中至夫家后的仪式要重复五日,第六日拜谢祖先、宾客,确立家庭中的尊卑顺序,新妇和诸媵妾第七日至三个月皆有礼仪,到第三月时更有大型的祭祖和宴会仪式,至此婚礼本身方才告一段落。

大气之二——礼仪繁复。伴随着漫长的婚礼过程,是巨细奢靡的礼仪,这其中既有仿照古代 《仪礼·士昏礼》规定的迎亲、妇至、主人揖妇入、安室等环节,也有入乡随俗的苗乐、苗歌、苗舞、苗词、苗语等当地民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尤其以迎亲环节记录的最为详细,虽然对古礼的遵循有些古板甚至不厌其烦,但从中可管窥龙氏土司嫁女的排场和气势。

大气之三——陪嫁丰厚。据《婚礼记》描述,土司女的陪嫁大的方面计有三十进的大宅一座(包括所有的装修、家具以及伺候的男女仆人若干)、精选小妾八人、家务总管一名,其他用具、骡马、细软不计其数,仅在婚礼当天,记录的娘家陪嫁有:“亲迎绛纱灯百对,筏炬百燎,火爆以千计……牛一、豕一、犬一,皆涂以彩;酒二瓮,钱百缗,犒司阍……金玉杯各一对,金象箸廿双,金银镇纸,彷圈各一对,金二条,银二绽……缎纱绫罗各十二束,黄金十二锭,玉碗二只,古炉二座……”

大气之四——不计回报。陈鼎在婚礼之前可谓家道中落、寄人篱下,与土司女的婚礼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更令他费解的是,龙土司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将女儿许配给他,不仅不求他任何回报(实际上陈氏除了未及第的秀才身份也无以为报),反而让从小养尊处优的土司“公主”出嫁从夫,以一名普通人家媳妇的标准来要求婚后生活,这令陈氏受宠若惊。

上档次的“柘察”生活

在经历了如此具有冲击力的结婚典礼以后,令陈鼎想不到的是,他婚后的苗族(现在考证为彝族)“柘察”(苗语驸马的意思)生活更加上档次,以至于这种剧烈的人生变化让他近适应了一年之久。

上档次之一——公主尊姑婆。陈氏与土司女结婚之前,其家庭成员由于颠沛流离,或者不适应云贵高原的气候,竟故去得仅剩陈鼎本人和后妈钱氏,寄居于钱氏兄长家中,境遇可谓凄惨。这样境况的穷酸文人陈鼎与当地土皇帝龙氏土司之女结婚,不能不说是一种高攀,陈氏甚至已经做好过入赘女婿的生活。不料婚后虽与土司女语言不通,却见她在侍奉庶母时周到细致,且事事躬亲,甚至“涤溺器,整衾枕,候寝”这样的家务也不假手下人,更兼内外事宜全部交给夫君做主,土司公主每日的主要工作就是代领一众媵妾伺候丈夫及其庶母,使陈氏在自尊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上档次之二——众妾敬老爷。如果说土司公主对夫君的伺候是出于从小受到的良好的礼仪教育,那么众多陪嫁媵妾对于陈鼎的尊敬和侍奉,更多来自于严格礼制下对一家之主的敬畏。陪嫁土司公主的八名媵妾本也非一般下人,而是“或养同姓,或选良家,或庶产”的同宗女孩儿,且要以龙氏女的年龄居中,长幼不过四岁。这些媵妾除了有婚礼当日与夫君拜堂的权利以外,婚后无论在身份、地位还有吃穿用度、家务分配方面都略低于正妻,与丈夫是主仆关系。

上档次之三——内室有主持。与公主陪嫁过来的除了有八位年轻貌美的同宗女子外,还有一位“老年寡居有德之妇,亦龙氏宗人”的室老。对于以正妻为首的内室而言,室老是保证礼制运行的执法者,也是个人是否守礼的评价者和监督者,并且有极大的不经报告的处罚权,可以动用家法惩罚稍有懈怠的后堂众人。但对于陈鼎来说,室老的存在,确保了他一家之主的权威,理顺了以他为中心的家庭秩序,使“柘察”真正成为陈家而不是龙家,一家上下井井有条,为陈氏在外奔波功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归 “低奢内”的中原文人

陈鼎于康熙六年(1667)娶龙氏土司女为妻,过上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异族驸马生活,然而天不假年,土司女竟在康熙九年(1670)得产疾而殁,时年仅十七。陈氏不得不重新自谋出路,先后做过军师、幕僚,在三藩之乱的时代背景下,回到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文人生活,晚年落叶归根回到江阴,根据四子嘉猷从滇寄第二位妻子钱氏的《青螺稿》和自己所著《峒中风土记》,整理而得《婚礼记》,作为对这段遥远而亲近、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气息深深的怀念。

上一篇:作文那一次我真开心下一篇:池上听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