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2024-06-27

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精选11篇)

篇1: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彩化多维度的美术欣赏教学浅议

摘要: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儿童的欣赏心理和能力的角度,多维度欣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多维度的欣赏,融听看说写画摸做玩为一体的多维度美术欣赏有助知识点的交融渗透,把读比品评临情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欣赏素养

关键词: 艺术综合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审美能力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美术欣赏是美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为彩化多维度的美术欣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彩化多维度的美术欣赏教学?

这是作者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且杂而提出来的,也是根据儿童的好奇性、思维的多维性不深入不持久性与梦幻的异想天开而提出来的。是符合新课标美术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的。

多维度:一般的解释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万千事物都只能存在于长、宽、高确立的空间和与时间的接触点“现在”所构成的生存模式中。即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所认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集合。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宇宙有十一维空间。空间维数愈高,说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议。而我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既指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对各式各样的事和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欣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的感受展开奇异梦幻般多色彩的想象翅膀去欣赏。

一、顺应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和习惯是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保障

美术欣赏教学是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去更好地探究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和特征,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多维度地引导,使儿童获得艺术享受。

1、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由画面产生的多彩的幻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还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并生出许多幻想把它画在了里边。农村的孩子从小看见绿悠悠田野,黄金金的油菜花,看到这类画面能感受到美的所在,并且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感,欣赏时能产生一种共鸣;同样是农村的孩子,平时不去田地里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田野的美,油菜花的美和这种特有的亲近感。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的美术心理和习惯

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在欣赏时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风筝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受色彩和听觉的影响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反映强,兴趣浓。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多维度欣赏

多媒体集形、色、动、静、声、光为一体,突破时空地域限制,信息量大,能同时获得多维度的效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欣赏激情。

1、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来启发、引导。

多媒体技术提供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并能进行多维度的欣赏设计,成为学生进行想象的最佳诱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升华,产生各种幻想的飞跃,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快捷,加快课堂节奏,加大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2、利用多媒体进行多维度美术专题欣赏

如官殿、宗教、园林建筑的专题欣赏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官殿、宗教、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它们的欣赏能力。欣赏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示语,把握住三种建筑的特点,即宫殿的华贵,寺庙的独特,园林的宏大玲珑。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三者不同的建筑特征,让学生从外形上加以区别。接着用多媒体欣赏这类内容。然后利用课件由形的维度转向时空维度,根据网上搜集的大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把学生带到当时建筑现场。同时通过一定的文字和老师这个导游,给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欣赏。并且让学生把欣赏时的感受进行口头交流和文字交流。

3、用课件把三维的艺术品带着学生乘坐时间隧道去游历过去

如欣赏北京故宫时,用课件把学生带到当时建造故宫的时代,展现当时背景、设计思想、总体布局,并让学生乘坐时空隧道车了解这些建筑后来的改建情况。又如欣赏寺庙时,重点让

学生了解我国最早佛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有关宗教建筑的知识,并了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三大佛教寺庙及它们各自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同时让学生欣赏国外的有关建筑,以拓宽学生的欣赏空间。欣赏园林的艺术风格,让学生知道园林的发展情况,知道园景模仿自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等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的欣赏能力。

4、在视觉、听觉、时空、语言、情感、幻想等多维度欣赏中,事半功倍

如在欣赏时辅以音乐,边看边听边说唱边手舞脚蹈,融情感幻想于一体,这是何等的欣赏。在各类艺术品的欣赏中,不管是专题的还是随堂的,多维度欣赏更有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接受。如在欣赏建筑《江南园林》时,配以江南丝竹的背景乐曲,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好地体验其韵味,加深记忆,感受江南之美。

5、在工艺、绘画、设计等课型中,用多种手段随堂欣赏,能拓宽创作设计的思维空间 如教学《风筝》这节工艺设计课时。我在指导学生设计风筝前,先出示了一些风筝和精美的图案照片,还出示了一些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欣赏风筝图案设计的多样性、美观性、情趣性。有一学生在相互交流时说,要把自己画在风筝上,随风筝一起飞上天„„通过欣赏,拓宽了学生设计的思维空间,达到了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三、看听说读写画摸做玩的多维度欣赏有助于对各类艺术的交融渗透理解

理论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多向互动,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1、美术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会自觉的提高,能推动了学生个体综合水平的提高。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的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说一说、临一临,打破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又如在欣赏民间泥塑时,我首先展示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时老师提醒学生:你觉得这玩意儿怎么样?你还想到了什么?同时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欣赏泥人的制作过程。接着让学生做一做玩一玩,并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2、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

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学生会对这一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再转入重点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就很主动。如上《剪纸》一课时,如果只是讲剪纸的方法、工具、材料,只会使学生对剪纸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而在导入时创设一个剪纸、贴窗花的热闹喜庆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作业时穿插多维度的欣赏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多种多样的新技法

让学生从欣赏中认识到美的因素来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同时在同学间相互欣赏相互交流指导,它的效果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另外,教师在结合作品赏析时讲授些必要的美术术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既提醒了学生的作业,又能对术语的理解和积累,以利于对其它作品的有效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4、课堂结束时加入多维度的欣赏,与大师作品比美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展评时,插入大师们的作品一起赏析,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让学生拿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从色彩、构图、造型及整体构成进行分析比较,并用简单语言评价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

5、实践参与,体验了解,把课堂带到课外去

有位教育家说过:“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在那里玩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话语,还有那落叶着地时微小的沙沙声„„”这位教育家建议从多个感官刺激孩子进行美的熏陶。

如教学寻找春天寻找美丽时,我带着孩子在校园里转,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美丽。孩子们在这春意昂然的校园里,奔走着寻找着述说着自己看到的美:有的孩子说 “发现树上长出了很多嫩黄的新叶,迎春花也开了”;有的孩子说,“我发现学校的教学楼也很美,象刚洗过澡一样”;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那小鸟落在小树上变得特别美了” „把孩子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去欣赏,将会给孩子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多的美的浸润和熏陶。这不失为一维欣赏的好题材。

四、融多维度的读比品评临情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欣赏各类艺术的综合素养

1、读画在引导着学生要欣赏的艺术作品及细节的认识。

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欣赏,尽可能多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学生,让孩子在同伴间畅所欲言,以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当孩子需要时老师才用启发式的提问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如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石子》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启示的:图上有什么?他们好像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样孩子们的脑中就有了一根主线,感知起来也更有针对性了。看到同一艺术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要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科学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美”的答案有很多个。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抽象画《无题》时,孩子们的想象令我折服,有的学生说:“这是一

个外星人,他最喜欢喝酸奶,现在正拿着长长的管子在喝呢。”有的学生说:“这是食堂,一个叔叔已经把一车箱饭推了出来,正准备把它打开来呢。”有的孩子说:“这是一个太空无形车站,白颜色的是无形车轨,孙悟空正靠在桃园旁偷看呢。”也有孩子说:“这是宇宙动物园,灰太狼想捉喜羊羊,喜羊羊正骑在灰太狼的背上表演呢。”不同的见解,是每个孩子对作品及细节所传达的信息体验和理解,并融入了自己的想象。

2、比较是为了更好地读懂内容,从而发现艺术美的规律

“比较”也是对读画的延伸,有些作品有时难以读懂,通过比较就会一目了然。

唐代马远的《黄河逆流》,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场面。欣赏时我让学生与《清明上河图》中汴河水的线条进行比较,并用手势来模拟,选择用整个手臂舞动表现《黄河逆流》,它显得粗犷有力;用手指的小动作表现汴河水,显得优雅轻柔。再让学生分析选用不同手势的理由,从比较中学生发现《黄河逆流》波涛起伏,线条粗犷,表现出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场面。汴河水用平缓细腻的曲线画出水波荡漾,平静柔和的情形。不同的线条表达了水不同的气势与气质。

3、品赏能感悟作品的内涵,只有“品”才能体会滋味,浮想联翩

艺术作品分为可感因素与非可感因素。可感因素包括形式因素和内容或题材因素,非可感性因素则主要指作品通过可感性因素传达的情感、认识、价值观。非可感因素的感受不仅要靠对可感因素的观察、比较、分析,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通感与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品味。调动通感与想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山湖远望》带来的静谧、清凉感,《向日葵》的热烈、明亮,体会画家不同的心境,也可以通过想象拓展作品的外延,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如让学生欣赏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时,老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狮子的表情、动态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模仿与想象,有学生说:这是一个森林之王,他正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对着森林的百兽们说:‘我是至高无上的森林之王,你们要听从我的指挥,要不,呵呵„„’这样想象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而他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与帝王们的初衷不谋而合吗?说明孩子们已从作品的外形可感因素中感受了作品带来的威严、凌厉霸气的非可感因素。

4、评述是欣赏高层,在美的愉悦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标指出,欣赏评述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评述。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意识不同、心态不同、偏爱不同,因此,他们的视觉心理也就有所不同。欣赏梵高的《星夜》时就有学生持不同的观点:有学生说我不喜欢这幅作品,画面乱糟糟,像在刮龙卷风,月亮太大了,太不安静了。也有学生说:我很喜欢这幅作品,天上的云朵好像在跑步,星星都特别大,像在说话,前面的树也与平常的不同,线条扭来扭去的,像在拼命地往上长。多么精彩的表述呀!连我都深受感动了。

5、临画、作业练习与教师的示范,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体会艺术品的美感

临摹是中国古代习画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通过临画,学会前人优秀的作画技法,同时通过细细的描摹来提高习画者的审美趣味。示范是美术课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使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基础技法知识和蕴藏着的美,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

美术作业的练习过程是一个欣赏的过程。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在美术课的练习时根据需要和可能尽多地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这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的良好方式,也是一个难得的欣赏机会。

6、各种艺术形式的多维度综合欣赏

不同艺术门类,有着相通之处,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采用美术与音乐、舞蹈、电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欣赏的大型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播放相关电影片断,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之前新中国的建立是来之不易的。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内容上观察画面,画面表现了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大游行的场面,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和解放的英雄献身精神。从而把对美术作品欣赏转变为与德育连理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最后从艺术手法上总结:整个画面既庄严肃穆,色调明朗,气势壮观,真实地表现了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时刻和宏伟场面。

参考文献:《美术课程解读》

兰亭镇班竹小学杨国泰电话

篇2: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与课堂教学要求(欣赏部分)

二、欣赏

(一)观察与辨别色彩、造型、媒材等;

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观察与辨别:

1.色彩在作品中的感情特征,及其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作用。

2.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与表现力。

3.不同媒材的质感、肌理与形状,及其在美术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二)感受与理解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等(参考江映老师归纳的PPT)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时代和文化鲜明的美术作品,以及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理解不同时代和文化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1.在题材上,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

2.在主题上,能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内容,感悟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

3.在形式方面,能够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具象、意象、抽象三种表现形式。

4.在风格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艺术家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5.在流派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不同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倾向、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

三、表现

(一)创作 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要进行绘画和设计训练,能应对命题创作监测)

造型在绘画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

1.运用素描、速写、色彩画和版画中的表现方法,进行绘画创作。包含造型的基本元素有线条、色彩、形状、形体、空间、明暗、肌理等。

2.运用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3.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画、墨画,进行表达与创作。掌握墨分五色的技法,构图上采用平远、深远、高远,散点透视。

在雕塑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

1.运用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2.利用黏土、橡皮泥、软陶、硬陶等可塑性材料,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进行雕塑小品创作。

3.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美术创作工具。在工艺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

1.利用纸板、木板、刻刀等经过刻、印、制作版画。2.利用线材、面材、体材,进行立体构成练习。

3.运用纸材,泡沫、竹木等材料,进行设计与工艺制作。具体制作方法: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贴、描绘等方法。

在设计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

1.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法,并进行创作练习;了解中国国产。2.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设计造型表现活动。3.运用自己设计的图案、标志、海报、装饰物等美化自己的生活和环境。4.运用PHOTOSHOP等计算机绘画程序进行绘画创作

(二)展示 呈现、表达、交流等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

1.运用欣赏方法,对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述,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2.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并能够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和事件。

3.对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能够引导学生:

1.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呈现绘画作品。

2.结合音乐与文化与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表演。

3.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4.结合学校和社会的时事新闻,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能够引导学生:

1.学习民族传统纹样,学会运用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设计组合规律,进行物品设计练习与创作。

2.应用所学设计元素,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具备运用设计原理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进行大胆的设计练习与创作。

3.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附:

1.著名的陶、瓷的作品名称、年代 2.秦兵马俑、著名的陶俑、青铜器 3.木版年画、剪纸、皮影、传统纹样及寓意 4.民间工艺、民间玩具

补充部分:

一、雕塑: 1.概念

利用各种可雕可塑性物质材料创作具有真实空间体量的视觉艺术形象,总称为雕塑。它与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并称为造型艺术。

弓箭手(英国)

2.材料的分类 石雕、砖雕、玉雕、木雕、泥塑、铜塑等

(石雕)

(砖雕)

(玉雕)

(木雕)

(泥塑)

(铜塑)

3.表现形式分类

有浮雕、圆雕和透雕之分

(浮雕)

(圆雕)

(透雕)

4.浮雕、圆雕和透雕的概念

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者在一块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透雕: 在浮雕基础上,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称为透雕。5.功能性质分类

架上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纪念性雕塑、环境雕塑

(架上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

(纪念性雕塑)

(环境雕塑)

二、俑

1、概念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质作成人的形像。

2、代表作品

(秦始皇陵

兵马俑)

(击鼓说唱陶俑

东汉)

一、陶器

马家窑彩陶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彩陶)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

旋涡纹彩陶瓮(马家窑文化)

八角星形彩陶(大汶口文化)

二、瓷器(缺)

三、青铜器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青铜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青铜方尊 西周

三羊饕餮纹瓿(BU)(瓿:小瓮)

长信宫灯(西汉)

立人像

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

“见日之光”透光镜

西汉

四羊方尊(商代晚期)

毛公鼎(西周)

曾侯乙墓编钟

杜虎兵符(战国·秦)

铜车马(战国·秦)

四、俑

1、秦兵马俑

武士铠甲俑

跪射俑

立射俑

骑 兵 俑

2、汉俑

陶俑 西汉

抚琴俑 吹萧俑

东汉

《立马》西汉

卧牛

卧象

跃马

卧马

3、唐 俑

女舞俑 隋代

弹琵琶女俑 隋代

捧罐女俑 隋代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中的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先后骑

过的六匹战马。分别以浮雕形式雕刻在六块长方形石板上。它们分别是“拳毛騧”,“什伐赤”,“特勤骠”,“白蹄乌”,“飒露紫”,“青骓”。

五、剪纸

民间剪纸

十二生肖剪纸

《对猴团花》[南北朝]

《对马团花》[南北朝]

六、木版年画

年画---连年有鱼

年画——福寿双全

钟馗门神

秦琼

尉迟恭

年画—财神

年画 —— 老鼠娶亲

农民画

农民画---灶台

七、皮影戏

皮影戏----三顾茅庐

傩戏面具--山鬼

八、民间玩具

布玩具—虎

陀螺

拨浪鼓

新年乐

泥哨

木偶

彩灯

过年舞龙

端午节赛龙舟

九、民间工艺

刺绣 南京云锦

民间民族服装

麦秆编

棕编

香包

纸编

柳条编

篇3: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1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所进行的艺术美教育

艺术美教育主要指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关于艺术理念、审美知识等的传授。对其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1.1 艺术的含义

美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艺术美是一种“高级生命体”, 对其的解读并非易事, 对于平时对艺术了解甚少的广大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由此, 贯穿欣赏课全过程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尽可能深刻的理解, 这是欣赏课教学的一条主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 是人类用心灵来体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其中理解艺术的最重要一点即是: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 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出创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主观情感。当然, 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欣赏课教学恰恰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直观赏析的方式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逐渐由浅入深。

1.2 欣赏的关键性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 从而达到对艺术较为深刻的理解。作为欣赏课, 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尤为关键。如果说对艺术的理解是贯穿欣赏课教学的一条横脉的话, 那么, 欣赏就是纵脉, 而艺术作品则是二者的媒介。作为教师, 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等) 挖掘出他们的审美潜力, 教会他们如何欣赏。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 表皮层是“再现层”, 表皮的下一层为“诠释层”, 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这样的说法之于学生而言是通俗易懂的。拿绘画作品为例:“表皮层”上, 欣赏者看到的是画面直观传达给他们的内容, 即画的是什么。是人物、场景还是一些抽象的符号。透过表皮至“诠释层”就是对作品进一步的分解、消化过程。如对作品的构图、点、线、面、色彩、笔触等形式因素及美感因素的分析、理解等。最后进入综合审美阶段。即综合前面的一、二两个过程, 结合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 对作品的整体意境、情感的传达上进行综合审美, 从而获得美感享受。这个过程是欣赏主体与客体互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

2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所进行的现实美 (生活美) 的教育

这里的“现实美的教育”是对欣赏课的深化与拓宽部分, 即是对艺术欣赏教育的深化与升华, 其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艺术美的主体, 却是现实美 (生活美) 的核心, 生活美是人类审美创造的主要对象, 也是人类审美创造的必然归宿。人们创造美, 最终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人、创造尽善尽美的生活。正是由于这种不懈地创造和追求, 人类才得以不断前进, 生活才得以日趋完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过程中, 应逐渐提炼出一些美的因素、形式、规律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把欣赏课的教学意义向宽延展, 向深挖掘。

现实美教育与艺术美教育关系密切。从根源上来讲, 艺术美虽是高于生活美的, 但它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 即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以独道的眼光挖掘出美好的事物或现象来进行创造。尽管艺术品中也有对丑的批露, 但最终的目的却都是为了表达人类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赞叹。欣赏课中,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艺术教育的同时, 应注重将处于“象牙塔”高雅艺术情境中的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培养他们寻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一双感知美的眼睛, 用审美的眼光挖掘现存环境中的一切美好事物, 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样, 学生对美的理解及审美活动就处于了生活→艺术→生活的良性循环之中。其中艺术回归生活这一环节应得到足够重视, 而最终的美好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来在社会中能够在改造自身的同时, 拥有改造、创造美好世界的能力。因此,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将由艺术回归生活这一环节在欣赏课中开发出别样的天地。

2.1 对学生自身心灵的净化———人性美的教育

莎士比亚曾说“造物主给你美貌, 也给你美好的德性, 没有德性的美貌, 是转瞬即逝的;但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 有一颗美好的灵魂, 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1]也就是说心灵美是本质。因此欣赏课教学有必要启发学生对人性美的理解, 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其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标准和端正的行为规范, 在净化心灵、改造自身的基础上为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改造、创造世界奠定主观基础。例如:在欣赏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 画中的妇人并非美若天仙, 但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打动了世人, 那是发自她本性的慈爱与善良;再如米勒的《拾穗者》。画中几位低头弯腰的农村妇女肢体粗大, 形象笨重, 面部模糊不清。画家并没有表现人物的外在美, 但打动人心的是她们纯朴、善良、勤劳的美德。这恰恰是艺术家对真、善、美的弘扬。作为教师更应将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精神文明等相联系, 对学生进行引导。

2.2 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中“美”的探寻与热爱之心

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 他们与艺术的接触并不多, 其思维往往具有逻辑性, 推理性较强, 而感性思维则相对比较薄弱。许多学生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反应比较麻木。可见, 在对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智”的教育的同时, 美的教育相对来说是很欠缺的。罗丹曾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2]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对生活充满强烈的感知力与热爱之情, 心存一颗对生活无比热爱的心, 是其步入生活、改造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源动力。因此, 教师对美术欣赏的内容应尽量寻找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 激发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将学生从被动地欣赏变为主动地审美, 积极发现艺术美的同时, 将艺术美与生活美巧妙结合, 启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中美的探知欲与热爱之心, 从而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例如:法国19世纪抒情风景画家柯罗的油画作品《茂特芳丹的回忆》。其画面无限风光, 令人遐想不已, 展现了画家柯罗对大自然的探求与热爱之心。他被茂特芳丹的美景所深深地打动, 久久不能忘怀, 于是最终将其以绘画的形式再创造出来。诸如茂特芳丹的自然美景在我们周围也广泛存在着, 如渔江唱晚、红枫如火、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乡间饮烟袅袅、小河流水潺潺……更不用提那黄山的奇峰, 九寨的碧水。这些正是自然之美。只要用心感受, 我们就会有所发现。再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 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将审美的内容深化和拓宽, 与现实相接, 这样慢慢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探求与热爱。拥有了探求与热爱之心, 才会有进一步的投入与改造、创造的热情。”[3]

总之, 艺术美与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应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注意教学中美育宽度的同时, 又应对其中的主要精神进行深入挖掘, 从而真正地发挥出中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所进行的“多维美”的教育功能, 让学生带着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热爱踏入到现实生活之中, 美化自身的同时, 实现着对世界的美的认识、改造和创造。

摘要:当今中学美术欣赏课的设置, 它所执行的是深层次、宽范围的美育职责。具体而言: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上, 对学生所进行的美的教育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宽度, 即是“多维美”的教育。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同时, 将艺术上的美和规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激发、培养学生对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的理解、追求, 唤起学生对自身、自然及社会的热爱之心, 从而达到塑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

关键词:欣赏,艺术美,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329.

[2]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62.

篇4: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一、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也随之增高。

在关于立体派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立体派作品有关知识、毕加索的作品介绍等;在欣赏课上,教师准备充分的教具,将学生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安排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立体派作品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虽然初中学生进行这些专业知识的讨论,无法得出成熟的答案,但却很好地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做出总结。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解答方式,教师将立体派美术作品与其他美术流派作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立体派作品的风格和内涵,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二、培养对美术的欣赏兴趣

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是欣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教材上,由于有的美术作品缺乏情节性,或者是一些风景、山水花鸟、静物等,加上学生缺乏对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因此,在美术作品展现出来时,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如果教师直接从作品的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分析,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可先从“情节”着手,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美术作品当时的文化、与美术作品有关的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一旦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便可激发起对作品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再结合作品画面形式、作品内涵讲述审美价值。可以说,几乎每位艺术家、每幅作品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如,在美术课堂上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作品上只有几颗向日葵,缺乏情节,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有关“向日葵”的情节:在1987年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主持的拍卖会上,凡·高的“向日葵”以2250万英镑的天价成交,并且拍卖前后只用了4分半钟。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是怎样的一幅作品能那么值钱?这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到作品上来,然后教师通过审美角度对作品风格、作品内涵等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美术欣赏方法

要使学生乐于欣赏,需要发挥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并教会他们正确的欣赏方法。在欣赏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的不同类型,学生只有在自身认知结构中明确美术作品的种类、范围及相应特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才会全面地进行分析,而不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欣赏。比如,中国画追求的往往是浪漫主义,在作品的造型上讲究似与不似之间,在绘画中重视神韵,而西方画侧重于通过客观真实再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形貌、光影等,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从体会古诗意境着手,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山水画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在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树林”的欣赏教学时,可边播放摇滚音乐,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面对抽象的美术画面,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中错综复杂的直线及代表体积的色块。其次,在区分绘画类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思考不同艺术类型在美感上追求有何不同,除了让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种类及其特点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艺术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表达作者思想和情绪,是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在欣赏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内涵。

四、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拓展教学模式,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在美术欣赏课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等。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其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教师可展示一些造型特别、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而针对八、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知识面广,感受能力较强,可采取多种方法交替使用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篇5: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纪台镇吴庙小学 主讲人;孙建德 2012年3月9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教师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

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

篇6: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在网络中自主学习进行一次愉快的`欣赏,经历一次审美的体验。初步懂得美术可分为四大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美术可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可分为几小类?

三、教学环境

局域网;Internet;书本及相关文字资料。

四、网络资源

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网页。

http:/www.shyuhua.com

http:/www.super ckz.com/index.asp

http:/www.chylds.com/zpll/csds/csdsi.htm

http:/www.dir.yam.com/art/painting/

http:/www.cl.com/exri/hxn3/wen 01.shtml

http:/www.chinacraft.com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引导,揭示课题

课题:美术分类知识

(二)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出示四张图例及美术分类知识大树)

自学要求:美术分为哪几大类?

2、学生自学。

3、提出问题。

内容:美术的分类

4、反馈交流。

美术可分为四大类:绘画、工艺、建筑、雕塑。

自学要求:

A.分组学习绘画、工艺、建筑、雕塑四大类中,还可以分为哪几小类?

B.从每一类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告诉大家。

5、学生分组自学。

内容:绘画、建筑、雕塑、工艺分别包含哪些内容,代表作品有哪些。

6、反馈交流。

A.从种类上分, 绘画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中国画、版画等。

B.从时间上分,建筑包括:古代建筑、现代建筑。

C.从工艺手段上分,雕塑包括:圆雕、浮雕、透雕。

D.从用途上分,工艺包括:实用工艺美术、观赏工艺美术。

2)师生交流每一类的代表作品。

(三)学生练习

1.书上内容欣赏,分组讨论完成练习1。

2.学生分组完成“美术分类”填充练习。

(四)教师小结

(五)拓展练习(可以课后完成)

自学要求:从互联网中进一步了解,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的相关知识,并下载交流。

篇7: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论文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含和规律。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

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为此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艺术作品,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大致的环节为:

(1)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

(2)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

(3)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

(4)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义”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是“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

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我在“民间竹编工艺”欣赏这一课中,首先展示许多本地的和嵊州的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竹编工艺的录像,讲解竹编的制作过程。此时的学生,面对教师给他们准备好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编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我就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作出评价。学生在动手中兴趣盎然地欣赏了竹编工艺。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

(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 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

(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

篇8:多维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不仅需要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需要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参加, 兴趣就是学习的一种不竭动力。众所周知, 美术学习与实践是一个繁复的思维与动手操作的过程, 学生如果对其兴趣盎然, 那么他们就会对美术学习产生一种坚毅信念, 释放出一种恒动力量, 就会爱上美术、学好美术。反之, 则动力顿失, 信念动摇, 学习效率“滑铁卢”。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 昂扬的精神投身于学习之中。

美术课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课程。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 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念到了闻其声、临其境、观其形之意境, 从而形成初步的审美感受和美的享受。

例如, 教学《字的变形》, 笔者在课件的导入部分运用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机。课件播放的内容是这样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从天而降, 对着小朋友调皮地说:“小朋友们, 看, 俺老孙本领可大了, 我还能变字呢!”说着, 调皮的孙悟空朝着“秋”字吹了一口气, 只见“秋” 字慢慢变了, 变成了一棵长着火红的枫叶的树。孙悟空朝着“秋”字又吹了一口气, “秋” 字又变成几朵盛开的菊花。看到这儿, 小朋友们禁不住发出赞叹声, 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课件制作精良, 色彩丰富鲜艳, 还配以较好的音响效果, 孙悟空的形象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做, 小朋友们学《字的变形》的兴趣就浓郁了, 这为学习新课开了一个好头, 极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突破重点——实现课堂教学高效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重点, 美术教学的重点是美术教学的灵魂, 只有突破教学重点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手段是有效突破教学重点的重要途径。

例如, 美术课《树叶贴画》中, 教学的重点是根据各种树叶的特点, 拼贴成造型各异的图案。笔者对此做了比较, 在一班进行教学时, 在黑板上进行了示范, 由于树叶相对来说体积比较小, 很多同学都表示看不清楚。因为看不清楚, 许多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 教学效果自然就差。在同轨二班进行教学时, 笔者首先播放课件, 学生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树叶动了起来, 一片片树叶拼贴成了各种小动物、优美的风景和活灵活现的人物等。由于可见度大、层次清晰、生动形象, 学生一下子就在脑海里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为接下来的拼贴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然后笔者再与学生代表在视频展示台上一步一步地制作树叶贴画的示范, 学生们通过大屏幕, 看得很清楚, 这比教师拿着小树叶在黑板上做贴画示范效果要强多了, 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破解难点——视频展示操作过程

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较多地接触到剪、折、贴、画、捏等细节, 这些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如果用传统的手段进行教学, 笔者在黑板前示范时, 学生是看不清楚的;即使是巡回示范, 需要的时间多, 效果也不是太好。现在, 利用了视频展示台, 在展示台上示范, 学生们通过大屏幕观看, 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难点很快地就突破了。又例如, 笔者在讲授《动物穿编》课时, 其难点就是如何穿编好, 而穿编的过程是很难看清的, 经条和纬条的轮流穿编是频繁的, 如果学生看不清, 那么这堂课就失败了。笔者利用了视频展示台, 学生看懂了穿编是如何一步步做的, 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被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另外, 教师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析时, 或学生轮流展示作品时, 也可以使用视频展示台。在评价优秀作业的时候, 很多教师高高举起作业本或贴于黑板, 作业本相对来说比较小, 教师讲到的很多细节很大部分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在哪, 那么这样的评价过程意义就不大。合理运用多媒体, 就能发挥其可见度大、效率高的优点, 美术课堂就更高效。

四、扩大容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篇9:浅谈美术教学的多维化切入点

关键词:美术;教学;多维化;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5

随着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教育本身内容和结构也在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展现出不一样的形态。作为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放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以更加宏观和精准的判断力来多维化看待我们的教学。对于美术教学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效地整合资源,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善于从各个角度来剖析我们的教学,运用多维化角度来把我们的教学看成一个立体化概念,并且能够把握教学切入点,从关键问题入手去解决,使问题等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新课改后,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担当着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任。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教师要充分关注主体的发展,发挥主体的作用,努力去体现新课改的精神[1]。具体来讲,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观察,对美术教学的多维化切入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化分析,详情如下:

1建立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正确认知

受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从人才的培养、选拔、输送等方式上来讲,都是基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相对来讲,美术教育所占比重及其受关注程度较低。当下,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美术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如何让有效教学的理念在课堂内外得以体现,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学实践证明,促进美术课堂有效教学,不仅仅是抓住课堂的有限时间,还需要教师对于课程理念和思路做深入的挖掘研究。教学不仅仅是课堂实践的过程,有效教学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前准备、教学实践、课后反思等方面[2]。然而,通过课前准备、教学实践、课后反思等方面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美术课程的正确认知。它,既可以是我们的另一种学习环境,也可以是一门让自己热爱的艺术形式。当学生内心对美术课程有了真正地认知之后,学生们才可以跨域陌生的领域,减少一些主观错误认识,从而在了解认知之后获得学习的强大动力与努力的正确方向。

2素质教育渗透于美术教学当中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所展现地不仅仅是事物的外在美,也包括其内在美以及其它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等形式的展现。这些内容既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我们将素质教育渗透于美术教学当中的方式方法。另外,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与精神模范,给予学生更多正能量的影响和引导,又要能够从自身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去观察及引导,比如将环保意识融入到绘画当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我们的大自然如画笔下的美好。

3开拓学生视野与思路

对于美术学习来讲,拓宽视野与思路同样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而这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创造力的源动力所在。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相对应的时间与空间,给他们更多地便利性条件,去接触和感知新的视野与思路。具体来讲,比如通过多媒体技术,由于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和实时性等方面的特点,能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美术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

4善于利用本地区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首先,本地区的山川地貌、自然风光、建筑特点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素材,一方面利用起来更加方便且直观,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讲也并不陌生,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绘画过程。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写生,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与大自然之中,感受造物主之美的同时,也能够在如此闲适优雅的环境当中,进行艺术创作。再者,我认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周围不乏有热爱绘画且具有一定绘画经验与技巧的社会人士,如社区内的绘画爱好者业余组织等,对于我们教学而言,要求对学生是有教无类,那么相对应的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讲的,我认为也应该需要转化思维、拓宽思路。具体来讲,学校可以积极与这些社会中的繪画爱好者进行沟通与协商,争取可以让他们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一些绘画交流活动,分享一下他们的心得与体会,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和一个良好的空间。另外,我认为还有一点同样重要,美术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要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让美术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二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其审美素质;三要开阔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四要进行跨学科整合学习,激活教学的生态性活力,塑造学生自由健全的人格。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美术教育一方面来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要把握机遇,谋求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来讲,美术教育所面临着的内外部教学环境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许多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式不能落后,要善于更新思维,发掘教学切入点,用新的思路与方案来提高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顾园.浅谈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精神.教育教学论坛[J].2013年34期

[2]宦丽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美术鉴赏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途径.美与时代(下)[J].2014年12期

[3]罗静.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教育信息化[J].2008年06期

篇10:敦煌佛教美术欣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 导论:敦煌佛教美术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敦煌的历史与文化

一、中国历史上的敦煌

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盗

第二节、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情境”

一、佛教艺术的东传及“中国化”

二、敦煌佛教美术遗存概要

三、石窟艺术的构成要素

1、建筑形制

2、彩塑的制作

3、壁画的绘制

第二章 白马东来:敦煌早期石窟艺术一、十六国时期的敦煌艺术遗存:北凉三窟

二、北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

三、西魏时期的敦煌莫高窟

四、北周时期的敦煌莫高窟

第三章 走向辉煌:敦煌石窟艺术的成熟与全盛期

一、隋代敦煌佛教美术

二、唐前期敦煌佛教美术

第四章 落日斜阳:由盛而衰的敦煌石窟艺术

一、中唐(吐蕃时期)敦煌艺术的演变

二、晚唐至宋初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佛教美术

三、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四、元代敦煌艺术的终结

结论:敦煌与佛教美术的中国化 参考读物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12月。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的艺术宝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卷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3月。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共11册),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006年。

萧默《敦煌建筑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段文杰主编《敦煌石窟艺术》(共22册),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1997年。

[法]伯希和著,耿升、唐健宾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全集》(全26卷),商务印书馆,1997-2005年。

篇11:大班美术欣赏《星月夜》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欣赏《星月夜》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引导幼儿感受色彩带来的情感冲击。幼儿欣赏时容易被色块吸引而忽略线条的特点,在欣赏线条时为幼儿创造视觉、动作表现等多通道感知的条件,通过观察、示范、肢体动作模仿,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梵高作画的手法。梵高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这都让我们感到很紧张、心情很忧郁难过。而小朋友画的夜空用浅蓝色的月亮,嫩绿的星星,并用彩色装饰天空,让我们感到平静,星星和月亮都很开心。这是难点,通过相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画面对比,让幼儿体会到同样是星星月亮,因为画家的心情不同,颜色和用笔方法不同,画面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带给人的体会更不同。让幼儿发现体会这种不同之处,为后面的创作做准备。在教学中尊重幼儿,给他们创造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轻松快乐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幼儿在创作时选用的材料不同,创作的作品也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他们对星空的理解、感受。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欣赏环境,有利于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在这节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积极的。在欣赏颜色时有的幼儿说颜色在跳舞,看到星星的感觉像转圈圈转晕了;在认识线条表现扭曲的树时有的幼儿身子的扭动说树枝像蛇一样灵活。美术欣赏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个体差异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与幼儿,而是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用讨论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引导。梵高作品在色彩和笔触线条方面突出,幼儿在颜色和线条方面都是高手,加上老师合理的启发和指导,幼儿能较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创作意图。

其次就是在创作时,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准备了多种绘画工具,大大的激发幼儿的创作欲,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创作阶段,幼儿的创作作品都很有线条感,油画棒和水粉结合的效果使得画面效果也极度丰富。

上一篇:政府与经济的作用下一篇:xx镇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