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的作文-《国庆节之我见》

2024-04-28

M?X的作文-《国庆节之我见》(共4篇)

篇1:作文立意的创新之我见

一、新材料出新立意

材料是作文的基本要素, 因此材料本身对立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材料就是新的信息, 在新的信息中提炼立意,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学生只要掌握了新的材料, 在立意上就能够赢在信息的起线上, 就可以占尽先机, 先声夺人。如2006年, “美国物理学家霍金第二次到访中国”这则材料, 写作时就要把他与第一次的到访区别开来。他的第一次到访, 新闻报道说北京市掀起了一股学习“霍金热”———超过万人亲自到人民大会堂聆听他的报告, 受到了他的“事迹” (准确地说他“身残志坚”的事迹) 的感染。中国人普遍是把霍金看成一个“身残志坚”的典型, 把他与张海迪相提并论。第二次到访同样是引起了轰动, 但记者报道已根据掌握的信息变换了角度, 没有从“身残”方面去报道, 而是从他的学术成就方面进行了深度报道。第一次报道意在引导人们要“人残志不残”, 而第二次报道则重在引导国人崇尚科学的精神。由于记者们能够以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他的学术成就的信息, 在本次报道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 立意新须从材料新入手。本人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写作材料, 以便能提炼出新的立意。如环境污染、神舟五号、印度洋海啸等都是新的材料, 容易立出新意。如在写有关“环保”一类的作文时, 我就提供了近几年来内发生的环保事件给学生, 如“松花江污染事件”“高校中毒事件”等, 用最新的材料信息去激发学生作文立意的灵感。有同学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引出中国环保检查制度的缺欠对环境的影响;有同学从“高校中毒事件”引出人类滥用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等。新材料为新立意提供了积极的因素, 所以要重视新材料的掌握。掌握了新材料, 进行新的立意也就不难。在新材料的基础上, 只要稍微加工, 运用所学的作文技巧, 就会容易立出新意来的。

二、新方法出新立意

立意创新的途径一般来说有两条, 一是从新材料中引出新主旨, 二是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立意。从旧的材料中也能够引出新的立意, 主要靠的是新的方法。根据旧材料创新立意的方法有存同求异法、逻辑推理法、联想类推法等。如写有关“钱”一类的作文, 我引导学生从“钱不是万能, 没有钱万万不能”和“谈钱没有修养”的套子里解放出来, 有同学提出“钱不是万能, 但钱是万能的指挥棒”的立意, 另一位提出“向钱看就是向前看”的立意。上述两位同学, 很明显是用了“存同求异法”。逻辑推理法也是作文立意创新的好方法。如写有关“助人为乐”一类作文时, 有同学这样进行推理:社会上的助人为乐是一种好现象, 受到帮助的人也是幸运的;从这种幸运里我们可以看他们先前的痛苦和艰难, 可以发现我们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因此, 简单帮助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而应该重在发展经济, 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作文立意与其他同学有明显的不同, 很有创新的成分。创新立意还常用到联想类推法。如对“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材料, 有同学进行下列联想类推:“由故事可知:2<1+1, 3<1+1+1, 即集体的力量小于个人力量之和。由此想到过分强调集体意识而没有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计划经济年代, 由此进一步想到国家没有能很好地调动每位公民而积极性而造成的落后局面”……旧材料立出了新意。因此, 本人在作文训练中积极提倡运用新方法创新作文立意。

三、新理念出新立意

旧式作文的立意套路, 一律要求高、大、远。要在立意上出新, 就要走出旧的立意套路, 新的理念势在必行。我们知道, 文章的主旨除了主题, 还包括意念、感受、情感、情趣等方面。因此, 还可以从被先前忽视的这四方面入手, 进行新理念的作文立意。在写作中能够体现出新颖的意念, 真切的感受, 细腻的情感, 生活化的情趣, 何乐而不为呢?如“谈2008北京奥运会”时, 有同学避开欢庆、国威这些大众化的立意, 而是从“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 第二次申办成功”谈挫折与成功, 谈经济与国力的关系, 显得新颖。如写我的父母, 学生不是一味地写父母对自己是如何的关心体贴, 有的写了父母的心狠手辣, 也有的写父母的情感矛盾。对于情感, 有同学为了立意的高、大、远, 写得较笼统、模糊, 几近乎套“文学公式”。为此, 我引导他们从细处着眼, 展现真实的“自我”。如在写“我在学校 (家) 里”时, 有同学就写出“一句话伤了同学感情”的经过, 由此增强了情感的表达;而另一个同学就写出“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伤了我的人格和自尊心”, 并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 从而使心理情感的表达得到了强化。情趣的生活化, 就是还原作文中“我”的本来面目, 由于追求立意的高、大、远, 学生们有意无意中拔高了“我”的立意, 因此基本上离开了生活。无生活之源, 作文当然不能创新。本人在作文训练中启导他们敢于写真“我”, 即“要诚实写出自己的话”, 特别是先前所忽略的“反面”的“我”。如写上课, 不再一律是专心致志;写老师, 不再一律是辛勤的园丁。由此可知, 新理念也是可以出新立意的。

参考文献

[1]胡子.话题作文指津[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2.[1]胡子.话题作文指津[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2002.

篇2:作文的“形、神、质”创新之我见

1. 创新文章的“形”

所谓“形”,即文章的框架、骨架、外表。自古天下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作文创新意识里,我们更应该具备浓厚的形式创新意识。

一是体裁新。写作文固然要讲究点套路和规矩,但过分地讲究,它们就会成为“新八股文”,四平八稳,没有新意,缺乏才气。大多数耳目一新的作文,无非是体裁新颖,应该说,同样的内容,用与众不同的体裁来表现,是使作文脱颖而出的一个有效方式。所以,创新作文除了立意上要考虑创新,在文章体裁创新上更应如此,不必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话题作文的体裁自主,本质就是为了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文体,来痛快淋漓地表达发挥。在话题面前,应体现“萝卜青菜,各取所爱”,不只是在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两条道上挤来挤去,而是灵活地把自己对话题的理解与个人创作习惯巧妙地结合起来,大胆选取新体裁。同时,要适当鼓励构思空间宽广、文体形式“超凡脱俗”、甚至体裁另类的文章,这也恰恰是作文出新出彩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是结构新。各类问题对文章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必须找到一种最适合的结构来进行谋篇布局。学生在话题所限定的范围内,选准立意后,下笔之前要充分考虑安排文章结构,在符合文体特点且不破坏文章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创造出一种新颖别致的结构形式,然后再根据这种结构形式去搜寻、筛选、梳理、安排材料,把写作的内容划分出层次,并且有秩序地加以排列、组合、衔接、过渡与照应,最终达到作文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文章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的条理性,指把应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二)是篇章组织的技巧,主要体现在段落之间的衔接与呼应等处理技巧上。

三是语言新。创新作文的语言非常关键,就一篇成功的话题作文而言,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它所使用的语言、所描绘的生活、所塑造的人物等与众不同,才能彰显文章的魅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习惯的文章语言进行创作。在文采飞扬型的文章中,可以巧用修辞,增添文章的色彩;巧妙借用古诗文名句可以提高语言的底蕴。语言短小精悍,或富有哲理,或幽默生动的文章,读者常会为它的语言新颖而赞叹不已,为它的奇思妙想拍案叫好。在朴实无华型的文章中,朴实的语言亦能凸现真情,收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在文章“形”的创新上,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的习惯,要选取自己最为擅长的一种方式;(二)是话题内容的需要,这是关键,否则就可能落入买椟还珠、弄巧成拙的怪圈。

2. 创新文章的“神”

所谓神,即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没有新颖的主题,就好似一个内涵缺失的“新新人类”,徒有空壳。所以写好文,要先聚“神”,即文章立意正确、鲜明、深刻、新颖。

在文章“神髓”的创新上,我们可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独辟蹊径式。就是紧扣话题和素材,在选材上要做到新颖,走别人未走之路、题他人未谋之文,避免落入俗套。要进行纵向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联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文章主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使中心思想更突出、更深透。

二是逆向思维式。即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背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学生通过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及大千世界的分析、判断、思考,转换思维方式,从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中解脱出来,实现峰回路转,解决习惯思维方式限制创作思路开阔的难题。

三是张扬个性式。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3. 创新文章的“质”

所谓的质,就是文章的选材,这是文章的血肉。“有了好的作文材料,作文就写成了一半。”丰富的材料如同巧妇手中的米,如春蚕吐丝前所咀嚼的桑叶,是写好作文的源泉。

一是要选好材。好素材是学生寄托真情实感的载体,更是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根基,为学生提供厚积薄发的创新空间。在选材上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择那些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对那些虽然很生动,但对表达中心无用或用处不大的材料,则应坚决舍弃。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选择属于自己的,别人不熟悉的,突显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人心的情感。

二是要讲时效。选材新颖要体现在反映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格、新观点、新认识、新体验等方面,使文章更多地应用富于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关注热点焦点,了解时事动态。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都关乎“人”的思考,无形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同时要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引导学生对诸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道德信仰危机”“三农问题”等大众话题进行思考评论。例如就“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到作文选材中,体现文章的时效性。

三是要重真实。新课标指出“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因为真实的材料才能被人接受,才感人。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不再为迎合积极向上的思想获取高分,一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深藏,写观点低调的文章,而是在作文领域里充分展现自我,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写作更像“写作”。引导学生对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用自己的方式来描绘世界。要容忍其幼稚和错误,指导其全面准确地搜集材料,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

篇3: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提升自身素质, 以身作则

作为语文教师,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自身要有较高的语文水平, 想要给学生半桶水, 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准备。尽管工作繁忙, 教师仍然要多读书, 多总结, 多写作。

首先, 要博览群书, 积累大量的知识和词汇量, 能够在平日的教学里展现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其次, 要多读教学理论的书, 细致地研究学生的心理思维以及教学方式方法, 掌握较多的教学理论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另外, 教师也应多写教学随笔或者生活随笔, 随时记录感悟生活的体验, 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给学生树立榜样。再有, 可以多写下水作文, 和学生同时写作同一个题目, 作为范文给学生学习,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 积累蕴涵

冰心说:读别人的文章, 写自己的文章。写作和阅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能掌握一篇文章的阅读关键, 可以提升学生自己作文构思和行文能力。所以, 教师平时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进行相关的阅读方法指导。读任何一篇文章, 都让学生明确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了什么, 是概括文章大意;为什么写, 即为了解文章的中心;怎样写, 就是抓住作者写作方法, 构思、语言等等。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以读促思, 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 让学生去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其中的词汇、自己的感悟, 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积累方法。

另外, 平时课堂课外要多进行读书, 积累语言。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之一。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语言材料, 包括古今诗文名篇, 名言警句等, 必须记诵, 教师除了课本必须记诵的篇章外, 还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会观察生活, 笔记点滴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的过程, 是一种把看清楚、想清楚的东西写清楚的能力。所以,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还取决于素材的积累。“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整个过程, 若有一些心得体会, 就要及时记下来, 不断积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 布置一些周记之类的作业, 帮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 告诉学生“写身边事, 做有心人”。这样坚持久了,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四、加强写作指导, 不流于形式

写作指导其实不能忽略,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立意、构思、结构、表达、个性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分专题练习。作文指导理论性很强, 学生可能比较排斥,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写作指导。比如, 创设情境, 提要求加观察, 再写作。另外, 不一定非要开设专门的作文课, 在平日教学时, 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指导, 比如, 七年级第一册第一单元是写人记事的, 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对人物描写的指导, 告诉学生注重观察、关注细节。

五、重视多方评价, 取长补短

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寸,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 更应加强对学生成绩的肯定, 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以在全班加以表扬, 进而使学生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也更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作文课后, 还可以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 做成小报, 张贴在教室里, 让学生相互阅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 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六、组织学生互评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写好的作文, 不是每一篇作文都必须教师批改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和同学交换作文, 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 因为学生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 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 学生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 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学生在交流过程中, 取长补短, 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在互评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尽量让学生也挖掘别的同学的闪光点, 评语正面化、积极化,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也不打击个别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篇4:作文教学之我见

我首先分析了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话题作文日渐淡出, 高考语文作文已呈现多元化阶段, 而材料作文成为主打。近几年的辽宁高考作文, 均是给出一个或几个事例材料, 通过思考方向的多向性, 文体选择的多样化, 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简言之, 就是一种有限制的开放作文。所谓“有限制”, 就是对考生的写作内容、观点有范围上的限定;所谓“开放”就是一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出发展开阐述议论。

鉴于此, 对材料内容的分析, 对作文角度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前段时间,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历年来各省高考作文材料, 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立意角度, 结果我发现很多同学选取的角度都不准确, 抛开了材料整体, 避重就轻地选择了材料中的细枝末节作为写作方向, 违背了命题者设题的初衷。而在论证其观点的时候, 事例匮乏老套, 说理力度不够。纵观全文, 结构也存在不够严谨, 套路不够清晰等问题。所以,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攻略。

一是审清题意。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这就要读懂材料。其次, 要辨析概念, 扣住题眼。最后, 用好提示语, 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看材料中给出几个对象, 哪个是主要对象,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我为学生列举了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 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两个方面, 一个是“弯道”, 既可实指困难大、变数多的赛车弯道, 也可虚指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 极具风险性、挑战性, 同时也充满机遇。可见, 这个“弯道”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第二是“超越”, 就是超出、越过之意, 如超越障碍、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 就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 抓住机遇, 战胜自我, 奋发向前。

二是积累素材。现在考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陈旧, 缺乏时代气息的问题。那些不关心现实、阅读面狭窄的考生, 只能“旧事重提”。文章显得庸俗, 也显得考生视野狭窄。我认为素材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学生必须坚持不懈做好,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鼓励学生强化素材的积累, 缺少丰厚的积累, 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尤其该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 (1) 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 (2) 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 (3) 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 (4) 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 (5) 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 (6) 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 (7) 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 (8) 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同时考生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在平时就要细心, 多加积累。

三是搭建结构。学生在作文前, 必须清楚自己的文章结构。议论文是高考常见的文体。而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以及对照式。学生不光要掌握大的框架结构, 还要细化到各个段落, 例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行论述。是事理为主还是说理为主, 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外加材料来论证, 缺乏分析, 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还有同学一味的说理, 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论证, 这些都是不对的。而更有甚者, 论证一半就跑题了, 问题就在于没有时刻围绕论点分析。而还有一部分“前沿生”, 以创新为名, 胡乱地用一些古代的文体, 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好的议论文, 前立后扣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观点, 事例和分析有机连接, 才会使论点更加鲜明。

四是优化语言。语言要有文采, 文章要有表现力。好多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不注意对语言的锤炼, 在遣词造句上, 显得苍白无力, 因而考生在写作时心中有话说不出, 说出话来不到位, 词不达意, 言不由衷, 表意不畅的局面。有的文章还用了古白话文的形式, 半文半白, 弄巧成拙。有文采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这不是说一篇文章中几个要求同时具备, 其实只要有一个亮点, 就能使文章出彩。学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 也可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 如果运用自如, 恰到好处, 可以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上一篇:“除四害”工作通知--病媒生卫防治--职业卫生下一篇:五泄风景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