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管理

2024-06-25

宏观管理(精选6篇)

篇1:宏观管理

学校食堂规划书

我把关于承包贵校学生食堂的具体工作实施细则及经营方针、管理措施等,简要汇报如下:

一、经营方针

以服务学生为核心,靠优质的服务,靠不断翻新饭菜品种花样,赢得荣誉;以实惠、卫生、可口,薄利多销为基本原则;听从校方的管理,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食品卫生法》,严格操作规程。保证让学校放心,让师生满意。

二、管理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堂管理中作重要的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做好工作:食品采购卫生、食品储存卫生、烹调加工卫生、餐饮具洗刷消毒卫生、环境卫生、出售卫生和从业人员卫生。

1、严把进货关。坚持杜绝来路不明的各种货源进入食堂。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由专人负责进货,定点进货。不合格的菜、肉、鱼、油、佐料等,坚决不要。

2、严把处理关。进入食堂的蔬菜,在细加工之前,一定要摘好洗净,在干净的水池中清洗3遍以上,然后,转入干净的清水中浸泡半个小时以上。在细加工之前,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容器分开,工作区分开,杜绝交叉感染。保证煮熟、煮烂,严格按照食品卫生规定加工食品,保证让学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3、保证做到不合格或霉坏变质的食品不上柜台,剩余饭菜不上柜台,加工失误(过生或过糊)的饭菜不上柜台,天天重复的饭菜不上柜台。

4、工作人员要讲究仪容仪表。上班期间必须穿戴工作服,并做到衣冠整齐,干净卫生。同时,必须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女的不浓妆艳抹,不留过肩长发,男的不留胡须。

5、搞好室内卫生,不准有蚊、蝇现象。保证碗、筷餐前消毒,(煮沸和用特定消毒措施处理)做到无水垢、油垢现象。确保卫生安全。

6、厨房要保持设备整齐划一。工作台、餐具、炊具、地面、墙面按时消毒,干净无异物。冰箱保持干净卫生,分档分类存放食物(生熟分开、肉类、鱼类、海鲜类等分档分类保存)。

7、工作人员必须听从领导,服从分配,尊敬校方的领导和老师,爱护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8、严格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态度和蔼。上班期间严禁干私活,严禁接朋会友,严禁带小孩,严禁脱岗、串岗,严禁打闹、吃零食及其他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严禁在公共场所乱扔杂物、烟头,随地吐痰,聚众喝酒等,不得穿着工作服去厕所。

9、全体工作人员都应熟练掌握消防安全常规常识,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标准,确保不出问题。要作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停。注重节约。珍惜食堂和学校的一草一木。

三、人员配备及要求:

食堂员工是食堂生产经营中的首要因素,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保证食堂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决定性因素!

1、根据饭堂岗位需要科学的合理配置。

2、对所有人员先进行体检,然后按有关规定,定期和不定期体检,如有特殊情况,像重感冒等都要暂停上班。

3、保证按点、按时开饭,聘请的工作人员数量服从于校方的实际需要。

4、对工作人员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5、对工作人员实行量化考核管理。鼓励他们不断推陈出新,一旦其合理建议被采纳,则视具体情况给予物质奖励。

四、厨房、设备、餐厅

1、厨房的布局:保证工作流程连续流畅;厨房部门力求紧凑靠近;符合食品卫生和生产安全要求;集中加热设备,整合厨房资源;留有调整余地。

2、厨房的设备:具备安全性原则、实用便利性原则、耐用可靠性原则、发展更新性原则。

3、餐厅设计原则:秩序安全原则、高效实用原则、经济持久原则、舒适美观原则。

五、食物的营养与中毒的处理

1、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价值做到平衡膳食与营养配餐。

2、了解常见的食物中毒进行预防和禁止,同时学习各种救治措施。

六、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和饮食教育

1、了解食堂经济情况监督食堂经济活动

2、保护好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为食堂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了解学生时期对营养的需求程度,加强对学生饮食教育的方法

七、尊重校方的指导意见,加强与校方的交流和沟通

1、定期向校方汇报工作情况,征求校方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了解师生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

3、按时交纳承包费、水电费和其他应交的费用,不拖不欠。

4、设立意见箱,随时听取师生的呼声,接受师生的监督。尽全力满足他们的合理化要求和合理化建议。

篇2:宏观管理

——创新质量管理、推进质量兴省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提要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青海省质监局不断加大质量工作宏观指导力度,创新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全民质量意识、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全面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周忠诚

质量工作不仅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质量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质量兴省为己任,青海省“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不断加大质量工作宏观指导力度。特别是在“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中,注重抓重点、打基础、求长效、造氛围、促发展,有效地推动了质量兴省的开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创新质量管理工作机制

加强质量宏观管理政策研究、规范质量宏观管理工作是质监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的基础和保障。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对加强青海品牌培育、做好质量基础工作、认真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2008年7月,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签署了支持青海藏区质监事业发展《合作备忘录》,质监工作上升到省政府工作层面。一是大力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兴省工作的意见》,从9个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确立了产品质量目标,并提出了7项质量兴省保障措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青海省质量兴省工作方案》,对参与质量兴省的20个部门进行了职责分解,全省各州(地、市)相继也制定了本地区的《质量兴市(县、区)实施方案》。二是全面加强品牌建设。省政府成立了品牌战略委员会,制定了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了《青海省品牌奖励办法》,对荣获中国名牌、青海名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和6万元,引导企业进行名牌培育。2009年,已对荣获2008青海名牌产品的22家企业奖励220万元,推动了全省品牌战略的发展。目前,全省共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青海名牌产品84个。三是加强质量宏观研究。2008年,采集了6个行业572家企业数据,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68.8,为政府加强质量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加强质量宏观政策指导。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意见》。目前,省政府印发出台了推动质量兴省、名牌战略等方面宏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14份,为推动质量兴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着力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把质量意识作为一种文明意识加以强化。为达成共识,我们按照国家“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要求,加大质量兴省工作宣传力度,开设质量大讲堂,努力把质量知识送进党校课堂,送到州(地)级党委学习中心组和企业管理层,在《青海日报》设立了《质量播报》栏目,大力营造全社会质量氛围。为全面贯彻落实质量法律法规,编印了《食品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单行本及宣传单页进行发放,为全省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经营者、大型企业、特种设备使用及安装单位进行宣讲,在企业分类开展了食品安全和特

种设备安全知识竞赛4次。一年来,深入州(地、市)政府和党校进行质量知识讲座5次,在《青海日报》等报刊发表宣传质量工作的理论文章5篇,开展宣传咨询活动34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12次,刊登宣传稿件100余篇,制作宣传片两部,发放宣传材料18万余份。

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是法律赋予市场主体的最基本的责任,也是一个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须履行的责任。为更好地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发挥企业对质量安全负责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监管规律,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建立了《重点产品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规定》等50个监管制度,并依法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区域监管责任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中,实现了动态监管。今年,共开展食品专项监督检查行动11个、质量监督专项整治和行动14个、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7个,确保了全省产品质量、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全省产品质量水平整体提高,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6.6%。

全面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为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适应青海经济科学发展,我们围绕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布局,按照《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平台建设规划》的要求,将投入技术装备资金1.1亿元,分别用于实验室改造、检测仪器更新、食品实验室能力提升、执法车辆配置等。目前,我省已建立了两个国家产品质检中心、1个国家盐化工产品质检中心正在建设中,检验检测能力得到提升,检验领域由2003年的609大项扩展到961大项,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

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省委提出“绿色发展”的目标,我们组织制定和发布了服务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标准84项,对青海湖旅游风景区等3个单位开展了全国标准化服务试点,在青海藏羊集团等3家企业开展了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组织全省3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计量保证能力自我评价和整改工作,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篇3:论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

一、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1. 会计电算化能有效减轻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主要处理各种业务, 指挥计算机执行不同的业务指令, 以更省时、省力的方式来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相对原始的人工计算、抄写等方式来说, 会计电算化能有效减轻从业人员的工作量, 减轻劳动强度。

2. 会计电算化能有效促进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规范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不仅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还为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电子计算机具备大量存储信息的能力, 并且能够实现数据的准确、高效, 打破了手工记账的局限性, 为日常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 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 最终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

3. 会计电算化实现了基础管理系统走向现代化

跨入信息时代,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 各个具体部门都必将是实现信息化管理。会计在整个管理系统中, 是一个数据最为集中、资料最为复杂的子系统。由此, 会计电算化成为管理系统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 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

当前, 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 仅仅借助软件来完成记账工作。这样一来, 会计电算化软件诸多功能只被利用了其中一小部分, 诸多管理功能被浪费, 不仅不能发挥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还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在加强财务管理积极意义上的体现。

2. 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较为薄弱, 缺乏有效和完善的内部控制

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中, 不少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不是一人兼任多项基础工作, 就是某项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被忽视。并没有将电算化内部管理的要求制度化、规范化, 导致舞弊、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良好的运行。

三、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的策略

1. 制定电算化发展规划

电算化发展规划, 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情况, 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为推动会计电算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为目标而制定的发展规划。在具体规划中, 应先描述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已经开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所涉及的问题等;其次, 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发展目标, 并细化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再次, 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措施, 并强调责任落实。

2. 健全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和规范

健全会计电算化制度的重点应该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由于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 其面临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先前的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状的管理需求。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的内部控制范围更大、控制子程序更为复杂, 是人工和机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的、多方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在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时, 应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以及系统维护制度等。分别抓好不相容职责的分离, 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流程和管理, 做好会计电算化生成会计档案和数据的保密和管理工作, 保证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权限管理, 保证软件正常运行等工作。

另外, 还应该加强对商品化的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的评审工作, 在选择相关软件时, 应强化对功能的要求和利用。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 还应该积极主动的了解国家制定的会计电算化核算管理制度, 认清诸多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 加强从业人员的电算化基础管理知识培训, 以进一步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 指导一线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工作

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成为当前制约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对人才进行正规化和系统化培训, 才能培养出一批既懂得会计知识, 又懂得电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满足改进当前存在问题、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的需要。因此, 应该着眼于长期利益, 将会计从业人员分为操作人员、程序及系统维护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层次进行针对性培训, 以促使从业人员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为培养出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乃至综合性人才, 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结

会计电算化虽然起步比较晚, 但其进展仍是比较快的。会计电算化为大幅度的简化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时要着眼于规划、制度和规范以及人才培养等重点方面。广大财务工作者, 作为实践宏观管理的一方, 还应进一步总结经验, 参与到会计电算化开发和科研工作中来, 扩宽发展会计电算化事业及本身的眼界, 以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宏.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遵循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21) [1]王宏.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遵循的原则与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21)

[2]吴丹.小议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实施[J].今日科苑, 2009 (16) [2]吴丹.小议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实施[J].今日科苑, 2009 (16)

篇4:宏观管理要主动

外汇管理“严进严出”,加大对金融机构跨境交易行为的监管

当务之急应该加大对国内金融机构跨境交易行为的监管力度,尽快调整我国外汇管理“严进宽出”的思维,谨慎推进人民币离岸业务。

从央行公布的2011年10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来看,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占款余额为232960.15亿元,较9月底净减少893亿元;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2011年10月份的外汇占款余额为254869.31亿元,较9月底净减少了248亿元,两者竟相差了644亿元。

这些数据究竟说明了什么?其一,新增外汇占款负增长告诉我们中国目前出现了资本净流出,我们要放弃以往只盯热钱流入的思路,将外汇管理“严进宽出”的方针改为“严进严出”,防止流入中国的境外资本与中国的境内资本同时流出;其二,如果简单从央行与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数据比较可以得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21909亿元外汇资产;其三,银行代客收付汇和代客结售汇的情况告诉我们,2011年10月份央行与金融机构减少额中间的644亿元差额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持。或许有人说这些金融机构预期人民币贬值,于是在10月份采取了增持外汇的行为,难道他们早在9月份、甚至更早就曾预测到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要暴跌?从国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过往业绩来看,他们似乎没有这么高明和前瞻。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轮人民币汇率的异常波动有可能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一些外资机构的行为。

由于人民币在岸汇率与离岸汇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价,以前一直是人民币在岸汇率低于离岸汇率,反映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自2011年9月底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远期非交割市场(NDF)、香港离岸人民币可交割市场(CNH)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经常低于在岸汇率,两者之间的“倒挂”一度高达1000多个基点。这主要是由于美元指数的上涨导致美元回流,从而在香港市场的美元数量减少或者美元的需求增加,同时人民币却呈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内地买美元、在境外卖美元,套取中间的无风险利差。从2011年10月份外汇占款的数据变化来看我们的商业银行在高度参与,结果助推了CNH汇率的贬值。

在目前人民币离岸数量和规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都能让人民币汇率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一旦人民币大规模和快速流出、流进时我们有没有能力管理?

因此,我们要加大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力度,尤其要严加管束我们的金融机构跨境交易行为,尽量别让自己的矛捅穿自己的盾。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连续跌停郑重地警告我们,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离岸业务时要谨慎,要做好各种假设和监管准备,防止人民币汇率被境外资本操纵和大起大落。

保障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的稳定

资本流出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落空;二是内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投资获利的机会太少;三是全球局势不稳定以及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得美元成为避风港。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管理部门应该保障市场流动性和利率的稳定,信贷不宜管得太死,必要时还要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避免套利资本外流造成国内资金面再度紧张,否则中国经济就会更加艰难。

股市监管部门要加大“治市”力度,加强监管,改变政策市、圈钱市的形象,营造具有投资回报和具有投资价值的法制化市场环境,提高中国股市的吸引力。如果股市兴盛,其一可以帮助宏观管理部门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避免其兴风作浪;其二可以帮助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让市场具备资源配置的功能;其三可以留住一部分准备流出境外套利的资本;其四可以保持国内资产价格的相对稳定,避免与外部共振。

外汇投资部门应该做好新一轮在境外投资、收购的准备。一旦美元进入升值通道,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各国市场将会哀鸿遍野,各种资产的投资洼地将会显现,到时现金为王,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外汇储备将会获得重新配置结构的机会。但前提必须是我们要“扫清自家门前雪”,让国内的实体经济、资产价格、流动性和利率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才有可能闲出手来在全球各地选机会。

警惕全球流动性快速抽走,国内资本随之外逃

如果决策层将2011年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负增长看成偶然,将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看成是“好事”,则“大事不妙”。

此举虽然在短期之内缓解了中国管理热钱流入的烦恼,也暂时解除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我们要明白美国叫嚣人民币升值仅仅只是他们遏制中国的战略借口,他们比谁都清楚人民币小幅升值根本解决不了他们的出口和就业问题,即使人民币贬值他们也会不依不饶。从美国在APEC上大搞《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重返亚洲、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若我们再继续稀里糊涂地“去顺差”、纵容资本外流,用小恩小惠来换取别人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无异于痴人说梦。反而,我们要警惕的是,美元一旦进入升值通道,则全球流动性将会被快速抽走,各国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将会稀里哗啦地掉下来,国内的资本也有可能会跟着外逃,到那时无论我们再怎么救、再保增长就来不及了。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篇5:宏观管理

2016年集团在大力推行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从而提高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把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以系统、科学地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质量。同时,企业标准化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需要企业标准化与管理体系相结合。我们要把“质量管理零缺陷、安全管理零伤亡、环境管理零污染”作为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质量管理—零缺陷

集团的品牌战略要求我们推行“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取胜,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我们企业要实现世界500强就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

如何实施零缺陷管理:

⑴ 建立推行零缺陷管理的组织。事情的推行都需要组织的保证,通过建立组织,可以动员和组织全体职工积极地投入零缺点管理,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的自觉性;也可以对每一个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统计分析,不断进行经验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强对员工教育和培训。

⑵确定零缺陷管理的目标。确定零缺陷小组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包括确定目标项目、评价标准和目标值。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各种形式,将小组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公布,注意心理影响。

⑶进行绩效评价。小组确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要由小组自己评议,为此应明确小组的职责与权限。

⑷建立相应的提案制度。直接工作人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原因,如设备、工具、图纸等问题,可向组长指出错误的原因,提出建议,也可附上与此有关的改进方案。组长要同提案人一起进行研究和处理。

⑸建立表彰制度。无缺点管理不是斥责错误者,而是表彰无缺点者;不是指出人们有多缺点,而是告诉人们向无缺点的目标奋进。这就增强了职工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要把零缺陷管理的观念贯彻到企业中,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掌握它的实质,树立“不犯错误”的决心,并积极地提出建议,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安全管理—零伤亡

搞好安全生产,才能树立企业形象,赢得市场,承揽更多的经济任务。安全管理零伤亡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生产,杜绝伤亡事故,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伤亡事故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伤亡事故不仅是新闻媒介追踪的热点,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管理部门彻查的工作,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企业的对外形象,使企业的社会形象相应受到影响。所以要树立企业形象赢得市场,必须搞好安全生产,否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实现安全管理零伤亡的目标:

(1)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稳定现场安全生产秩序。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责任心强,责任制完善,企业安全工作就落实,效果就明显。各级干部和职能人员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要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一个一个岗位,一道一道工序去解决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工艺和设备上的问题,提高装置本质安全的程度。同时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提高检查水平,不停留在表面现象,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类违章现象;通过检查、考核与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部门要组织各岗位,发动职工查找本岗位最易发生事故的操作环节,由安全员制订相应的对策和防范措施,并对岗位职工进行培训和检查,将其作为职工上岗的先决条件。为了能够全民参与,我们可以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各车间开展反违章劳动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使车间提高班组的整体安全水平,提高班组员工的整体安全责任意识;开展以车间为单位的,提高安全、环保岗位责任制总体水平劳动竞赛。

(2)开展安全目标管理,落实全员安全责任。

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安全管理网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各部门根据和公司领导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具体要求,抓好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消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定期组织开展装置安全、设备、工艺技术的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组织全体员工学习、贯彻《安全管理手册》,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安全责任和相关的安全工作流程。(3)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安全可靠度

加强对检维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切实抓好标准化检修施工,加强现场施工安全和施工队伍的管理,明确安全责任,有效降低检修施工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风险,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公司装置停工检修任务,努力做到开车一次成功。认真做好特种设备、电气、仪表的管理工作。确保持证率、定检率100%。保证强检仪表及联锁保护装置完好投用,确保完好率、投用率达到100%。

(4)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操作人员规避事故的能力。

各项规定和要求怎样不折不扣的落实到班组,将是2016年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2016年公司的安全教育培训要重形式更重效果,特别要注重安全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公司典型事故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学习和教育,提高检查人员的水平。开展公司规章制度的学习,使职工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是违章,提高识别违章的能力,避免自己的违章行为,为实现零缺陷提供保证。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认真组织反事故演习,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现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培训应使员工懂得某项工作应该做什么,具体怎样做,提高规避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重视预案的修订和演练,提高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的水平。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不对应急预案组织演练,不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应急预案就形同虚设,应急就无从谈起。2016年各部门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及时对各类应急预案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通过不断演练,发现和及时完善预案本身的不足;同时要建立演练的评判标准,增加演练后的考评和打分,提高职工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5)、严格事故“四不放过”处理和责任追究,落实问责制

严格执行缺陷、事故苗子、非计划停工和事故问责,强化对各级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监督各项考核规定的执行情况,严格进行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严格执行事故“四不放过”,重点要抓好对违规违纪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用同情掩盖责任、代替原则。举一反三,抓事故教训的教育,岗位职工必须了解和掌握本车间、本岗位历年发生的事故原因和教训,落实防范措施,生产、安全、工艺、设备部门和车间必须定期进行检查,防止重复事故的发生。

安全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将安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建立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把“零伤亡、零事故”安全管理目标落到实处,为集团的腾飞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三、环境管理—零污染

随着社会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牺牲员工利益和社会环境而生产产品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终将会失去竞争力,而环境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节约资源,严格的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使公司通过工艺改进、废物综合利用、加强节能管理、优化设计、提高材料利用率等途径在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节能降耗,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推进环境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环境管理体系,强调预防为主,遵守国家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注重全过程控制,有针对性地改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行为,以达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到环境管理零污染:

(1)各级人员的培训。企业就应制订和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使各级人员了解全球、全国环境状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企业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供思想、素质上的准备,在实际工作中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提高责任感。培训内容应涉及环境意识、环境管理体系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等,(2)对企业进行环境评审,编写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对我们初次按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初始环境评审,以作为制定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依据。企业应根据初始环境评审结果编制初始环境评审报告,以明确企业环境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环境风险、增强竞争力的机遇、现有环境管理的缺陷及改进建议等。

(3)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和改善。

为实现对重要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有效控制,在考虑到法规、技术、财力、运行经营、相关方等的基础上将环境方针进行分解,并通过投入资源、培训、信息交流、监测和测量、运行控制等手段使之得到良好的控制,减少影响,实现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目的。

(4)确定目标、指标和制订管理方案。

重要环境因素一旦确定,接下来就针对每个重要环境因素制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了。制订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要求可行性强,真正起到控制重要环境要素的作用。

(5)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

首先要进行体系的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体系的充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全员培训,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重点是运行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以及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的培训;

b、按规定去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层层落实;

c、对合同方、供货方的监督工作;

d、日常体系运行的检查、监督、纠正; e、根据试运行的情况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6)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在运行中需定期对其实施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通过内部审核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对该体系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企业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标准;通过管理评审判断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体运行效果,确定日后持续改进的方向,以保持该体系的持续改进、适用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环境表现(行为)。

篇6:宏观管理

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往往认识不足。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有这么一种误区:谁都可能承认自己不懂科技,不懂经营,却绝少有人承认自己不懂管理。涉及到科研、经营方面的问题,谨慎一点的人往往三缄其口、谨言慎行。而一谈到管理,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行家里手,或信口开河,指手划脚;或固执己见,自行其是。一些不在管理岗位上的人们总觉得管理工作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居然让这些管理者弄得如此艰难、漏洞百出,实在是无能之极:由此也可看出,管理工作又是一件非常难做的、常常坐在被告席上的工作。一般人对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的轻视倒还是次要的,如果一些领导也存在重科研、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就有可能影响全局了。

事实上,管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难;看似轻松,实则艰辛;看似风光,实则委屈;看似可有可无,实则是企业灵魂所在。就象国家一样。几乎人人都承认科技专家、经营专家的工作难做,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对非属自己行当的专业视若畏途;然而却极少有人从内心承认国家管理、政治活动是一门更为艰深的学问。似乎专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官员却是谁都可以当得好的。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一样,管理得不好,管理者固然难辞其咎,难逃众人的口诛笔伐;管理得好了,人们又看不到管理者的作用,觉得管理者可有可无。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值治乱之世,人人痛骂昏、暴之君;值太平之世,人们又击壤而歌,不知有尧,不知有舜。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管理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是一种综合性学问。拿一个高科技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既要对科研、经营和管理三方面都既有所了解,又能撮举其要,提纲挚领;又要对这三方面善于综合、善于协调,使其能围绕公司的总体目标发挥其最大能量,产生最大限度的合力。其次,也是因为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一种艺术。管理工作没有一定之规,它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自古以来,有治人无治法,说的就是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以上两点,就要求管理者既是通才,对所管辖的工作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又要善于综合,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这就象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样,既要十指齐动,又不能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要弹出优美和谐的音乐来,否则就只会产生噪音。同时又要求管理者的头脑十分灵活,善于权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管理工作的艰难,才谈得上如何搞好管理工作。正是因为一些人不能真正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和艰难,所以对管理工作未能认真对待、认真研究、认真措置。走上管理岗位的人们,都有各自的独特经历。有的人来自内地,有的人来自特区,有的人来自国外;有的人来自机关,有的人来自研究院,有的人来自高校,有的人来自工厂,有的人来自其他公司。这种种人的管理,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自己以往经历的色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由于来自科研单位或高校,工作中就不免带有浓厚的纯科研单位中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搞课题的特点,难以适应企业搞科研的特点和要求;有的人来自机关,其行事就不免带有机关色彩,有时就流于形式主义,文牍主义;有的人来自内地国营企业,其作风不免死板、僵化、迟钝、缓慢;有的人来自小公司,工作上往往表现得缺乏大公司应有的胸襟和魄力;有的人来自商贸公司,其工作中往往带有太多的商人气息和商人作风……如此等等。这种种人的工作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但如果不认真研究自己现在所处企业、所处职位的特点和要求,盲目地以经验主义的态度来管理公司或者自己所处的部门,必然是管理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一方面认真钻研现代科技企业管理理论,摈弃经验主义,把自己以往可贵的、适合本公司和自己职位要求和特点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本企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同时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台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师德述职报告下一篇:有关春节的微信拜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