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2024-05-24

宏观经济学(精选6篇)

篇1:宏观经济学

序论

一、经济学研究什么?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在封皮上写道:“女王比陛下,你回家去吧,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守夜人,当夜晚来临时,他就敲响了钟,提醒大家注意小偷”。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追求自己的利益,结果在这只手的引导下,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结果比个人追求社会的利益好得多,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斯密传记中,三岁时父亲去世,他的舅舅救了他,30公里外大森林里。当他成为大经济学家时,“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名天才,正是这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位算命先生,少了一位经济学家。”之所以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从小在一个小渔村长大,小渔村建立了港口,他发现了贸易对一个城市的影响,后来小渔村成了一个中等城市,船员出海回来一边喝啤酒一边谈外面的世界。1751斯密在年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次年担任道德哲学讲座。水平很高,被皇家发现了,你愿意带我们家孩子周欧洲吗,两年时间给很多钱。1764年,他辞退了大学教授的职务,担任布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公爵到欧洲大陆旅行。1767年,他返回家乡克科第埋首于《国富论》的写作,社会是怎么发展的呢?他知道了社会经济运转的内核。此书一出,极受英国资产阶级的欢迎,因为它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甚至连当时的英国首相皮特也自称是斯密的学生。英国经济首先发展,然后欧洲、美国,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150多年,政府什么都不做。

但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破产,(一个银行家与擦皮鞋的人)。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很多人破产倒闭。《通论》是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主张国家干预,从此经济从微观走向宏观。凯恩斯数学好,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但由于经济学不及格,只好去印度事务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政府如何发行债券,战争结束,马歇尔依然记得这个年轻人,请到剑桥大学任教。罗斯福总统应用他的思想干预经济,美国经济很快复苏了。该思想统治西方经济达30多年。70年代油价上升,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国家干预造成通货膨胀。出现了弗里徳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里根上台后,刺激供给,经济也会增长,出现了供给学派。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和个人有什么影响 1、2003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2004年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2004年12月9日,首次发行3年期央行票据。

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具体调整的城市或地区,可由商业银行法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地房地产价格涨幅自行确定,不搞一刀切。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是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6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2006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5%的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2006年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

2006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9%存款准备金率。

(2006年两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0.27%,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5%)

2007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7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7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2007年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4月16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0.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5%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1.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79%提高到3.06%;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39%提高到6.5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8月1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2%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2007年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2.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3%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4.5%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7年6次上调利率,每次上调0.2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年初6.12%调高到年末的7.47%。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9%到年末的14.5%)

2008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2008年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执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

2、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上证指数: 2003.4.18: 1649.6 2003.11.18: 1307.4 2004.4.9: 1783.01 2005.6.7 998.23 2007.10.17 6124.04 2008.9.2 2304 房市也出现了暴涨的现象,目前局部地区也出现了下跌。

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预期,境外热钱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房价与股价上升,物价指数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效果不能立即显示出来,国家加大货币政策的力度,最终导致股市的暴跌与房价下跌(上海出现退房潮,一部分地区出现断供现象)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三是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2005年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2008.9.2, 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为1美元兑6.84元人民币 宏观经济象天气,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适应它。而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各种指标(相互联系)给人们传递信息,如果不懂利率、汇率,失业率、经济物价指数的高低,增长率,宏观经济政策,就捕捉不到宏观经济指标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就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好,不知道投资哪个行业好,什么时候投资好。(比如在经济过热时,企业家不该再投资)

篇2: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篇3:宏观经济学教学探析

一、宏观经济学特点

1.开放性

宏观经济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一个学科, 是否具有生命力, 关键在于它是否开放, 是否随实践变化而变化, 它绝不是穷尽了真理, 更不是禁锢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清规戒律。宏观经济学是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既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 又是市场经济运行实践依据, 同时, 它兼容并蓄, 吸收了其他 (货币学派的观点、新古典综合、供给学派等) 学派的观点, 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2.实用性

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它既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 又是市场经济运行实践依据。它既反映的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 又揭示当代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方略。更重要的是, 它不同于过去其他的治国学术 (或学科) , 仅仅是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上。它大量运用数学模型, 使之量化, 使宏观经济研究、宏观经济调控变得像外科手术那样精确。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 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 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 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 这些都和日常生活或者经济紧密联系, 它们来自生活, 又对生活进行指导,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宏观经济学, 使学生达到“进则兼济天下, 退可修身齐家”。

3.挑战性

宏观经济学挑战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挑战性。它以凯恩斯的理论为起点, 通过假设条件的放松, 从简单的企业、住户两部门经济, 演化到包括政府、外国经济四部门经济, 从简单的产品市场, 最后扩充到包括货币、劳动、外汇四个市场的经济理论, 并且, 运用数学模型, 使之量化,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 整个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 同学们在掌握其主题和结构, 以及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现象上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另一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学发展历史短, 有很多领域很不成熟, 有些地方甚至自相矛盾, 然而, 这也正是它迷人的地方, 能让学生很快就能够接触到世界学术前沿领域问题, 体会到人类思维创造力之美。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模式, 将书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生活相结合。经济学教师要将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尝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的社会经济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奥肯定律”后, 笔者让学生搜集美国的1940年~2000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的数据, 利用Eviews软件, 进行验证。这既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科研能力, 还使学生掌握了Eviews软件的使用, 让学生感觉做科研原来如此简单。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搜集了1996年~2008年我国的际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的数据进行验证, 发现在我国不存在失业率和通胀率相互替代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原因。再如, 针对当前学生对就业的关注, 让学生搜集我国相关各个专业就业形势、前景, 让学生自己及早做出相应的职业规划。这些都增加教学精彩度,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2.帮助学生构建科研范式

正如一个经济学家所言, “一个模型的正确与否, 并不重要, 关键是根据该模型能否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解释和预言”。学术研究, 很大程度就是建立模型, 这对刚涉及的本科生来说, 觉得很神秘, 其实,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系列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它以凯恩斯的理论为起点, 通过假设条件的放松, 从简单的企业、住户两部门经济, 演化到包括政府、外国经济四部门经济, 从简单的产品市场, 最后扩充到包括货币、劳动、外汇四个市场的经济理论, 并且, 运用数学模型, 使之量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 可以先研究封闭型经济运行, 然后逐步引入政府和对外经济部门, 进而研究开放型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思维框架。让学生明白, 构建抽象思维框架需要把现实生活中一些非重要性因素舍弃, 只保留那些重要因素。再如上面提到的“奥肯定律”, 只是奥肯在研究失业率和通胀率的一个实证结果, 发现科研模型的构建原来如此简单。慢慢地学生就能掌握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方法, 既能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又能了解各部分具体内容, 逐步形成科研思路。

3.授课形式上做到讲练结合

根据教学规律, 学生听课效率也存在边际效率递减现象, 即随着课上学生所学的知识量增多, 听课的效率却是逐步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听课存在着注意力疲劳所导致的接受能力的下降, 还有老师的授课的逻辑性、严谨性和生动性等能力的下降。因此, 授课形式要多样, 不能单一采取满堂灌, 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知识的课堂练习,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提高学生听课效率。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 尤其是对复杂的、综合性的知识而言更是如此。比如, 我国2012年为应对经济步伐放慢采取了哪些政策?这种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如何对这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绩效评价?在课堂讨论前, 教师要明确讨论的主题, 保证主题既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 又能对宏观理论的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控制和引导讨论进程, 保证不偏题、跑题同时, 还要注意营造讨论气氛, 使参与者畅所欲言;课堂讨论后, 教师要及时总结正确结论, 评价讨论效果。教师通过对课堂讨论进行通盘设计、编选案例、引导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学生质疑探索, 提出新思想、新观点, 强调学生对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 使学生形成一套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范式, 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当然, 除了课堂讨论, 还应适当地在课堂上做些相关习题。因为经济学迅速发展, 尤其是数学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内容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 从而使大量的练习和作业变得相当重要。比如, 在学习三部门经济时, 引入乘数概念:如投资乘数、消费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政府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它不仅要求理解、记忆, 还会推导, 如果用初等函数的话, 难度很大, 很繁琐, 不利于记住。然而, 利用高等数学, 只需要对需求方程求偏导即可, 不仅记得牢靠, 还节省很大推导精力, 避免了繁琐的公式运算, 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还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知识越多, 解决问题越简便有效。

4.授课语言上讲求通俗化和形象化

有人说过, 高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就是说, 在学习知识时, 要像诸葛亮那样“识其大略”, 掌握知识的精髓。在讲授知识时, 要深入浅出, 力求把复杂的知识, 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出来, 不仅使人知, 更贵在使人易知和乐于知。在讲到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时候, 我让学生在我国历史找出“子曰苛政猛如虎”典故, 汉代轻税赋而有“文景之治”事例。再如上述“奥肯定律”在不同国家为何表现不同, 是由于国情的不同, 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与俗语“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大白话、俗语和成语的引入使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的讲解生动、活泼, 不仅更易于学生接受, 还能加深和拓宽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从而保证应有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升.证券投资学教学方法探析[J].中国商界, 2009, (10) .

[2]刘立亚.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学研究, 2012, (3) .

篇4: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研究;宏观经济学;普遍规律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情况,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引导作用。概括的说,几乎任何一个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都是可以通过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分析来进行预料的。西方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方向也一步步走向现实,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都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而在我国,西方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我国自身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也不够成熟。

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古典宏观经济学

任何一个学派的成功建立都是要经过一个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的,宏观经济学也是如此,它最早的呈现模式是古典宏观经济学,可以说在这一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不过此时的宏观经济学仍然没有与微观经济学真正地划分开来,就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被划分在经济学的范围之内的。虽然当时的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已经落实了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这一研究方法,但他们的分析方法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因为他们仍旧保留着以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为前提的理论思维,而这些也是当时的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虽然说早期的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分析的方法也是十分具有创新精神的,可以说,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二)发展中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问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19世纪晚期,经济危机爆发,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不适应这种情况,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不足。而此时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也逐渐向经济周期波动靠齐,一些新的理论逐渐形成,如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新的理论丰富了原有的古典宏观经济学,也弥补了其不足,使得宏观经济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但真正体现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经济萧条时期,原有的经济理论根本无法解决社会上的问题,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却挽救了这场危机,改变了社会的经济面貌。1936年,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现代宏观经济学正式地出现在经济学的历史之中。凯恩斯的跟随者对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发展:将短期比较静态分析进一步发展为对长期动态的分析,并衍生出了新的经济分析模型,不再受到凯恩斯原来的经济模型的限制;不仅如此,凯恩斯本人所提出的绝对收入理论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个人可自配收入、持久收入和相对收入的理念也逐渐被世人熟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将现代宏观经济学引入到了经济学的殿堂,给人们呈现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三)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

正如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也是因为此时的经济发生了波动,而原有的经济学理论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众所周知,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实际问题,所以才会有新的理论不断出现。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危机的接连发生以及美国经济出现动荡,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逐渐显示出不足,新的理论开始形成,现代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发展。新凯恩斯学派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将理性预期学说融入原来的理论之中;将非均衡理论进一步具化为非均衡经济学体系;重新总结经济因素,将人力、资本、制度等因素添加到原有范围之内;同时,针对经济危机时期出现的政府失灵现象做出新的研究,从金融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正是这些改变,将原有的宏观经济学发展成为当今更贴近实际的现代宏观经济学。

二、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学

(一)我国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应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无疑是经济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随着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一步步显现出来,它逐渐被众多国家所采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便开始引用现代宏观经济学,只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特征,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思维并不能完全的被国人所认同。自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所实行的是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后来所实行的却是以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经济体质,这两种体质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差异,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这就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无法在我国得到贯彻落实,我国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也无法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所以说,虽然现代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确有应用,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二)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进展

虽然说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并没有在我国得到完全的认同,我国的宏观经济学也没有达到成熟,但在某些问题的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在通货膨胀和福利成本问题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从资本轮动下的企业发展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最后研究出了潮涌与通货膨胀的新的理论关系分析模型,为我国的宏观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无独有偶,学者欧阳志刚通过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和国际合作的趋势循环进行研究分析,首次建立了非线性因素变量模型,这对我国的经济分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尚不够成熟,但我国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并努力寻求适应我国经济情况的经济学理论。

(三)我国对宏观经济学存在误解

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宏观经济学没有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不仅仅与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有关,更与当时人们对它的理解有关。事实上,我国对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还是存在着一些误解的。人们望文生义地将宏观经济学理解为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内容极多的一门学科,其实不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并不广泛,更甚者可以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还是比较小的,只是它不同于具体而微的微观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整体,只是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分析当今的经济问题。不过,现在我国将宏观经济学的范围进一步地扩大了,将原本属于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归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范围之内,这无疑就是加大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复杂性。直至现在,人们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还是有些许误解存在的,不过随着这一学科不断地普及以及人们对其的学习不断加深,这些误解终会消除,我国的宏观经济学也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所有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是十分漫长的,它需要经过各个时期的考验,并且不断加以改变和丰富,才能最终发展为一个普遍适用的思想体系。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成熟经历了多个时期,经受了现实的验证,最终被世人所熟知。但是,在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不够成熟,人们对其的理解还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尽管如此,我国学者仍然在不断进行研究,努力发现更多的经济学规律,建立更为完善的经济学模型。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因此,我们不能够死守原有的经济理论,还是要学习西方经济体制的优点,分析其中的道理,再依据我国的现实情况,研究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体制,并且不断地对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与经济学大师对话———阐释现代宏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6.

[2]马广奇,张雪奇.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线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

篇5:宏观经济学感想

相比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来说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内容上难度大幅提升,很多内容学完就不记得了,还有一些是上课模模糊糊的听懂了,但是还是不理解,所以这学期的宏观经济学需要我们的多次复习才能真正理解。以下是我对于树上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总结。

第十三章我们学习了“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三部门经济”,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GNP 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劳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 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 称为实际GDP,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称为名义GDP.几个重要的总收入量1.国内生产净值(NDP):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五个指标的关系: NDP=GDP-折旧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转移支付 DPI=PI-个人所得税

5.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用支出法来测算GDP.支出法是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于测算GDP 的方法。如果Q1Q2„„Qn分别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而P1P2„Pn分别表示对应的价格,则GDP= P1Q1+P1P2+ „„+PnQn 从支出的主体的角度来看,支出方法测算的GDP 主要包括家庭,厂商和政府的支出,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以及劳务支出。厂商部门的支出包括用于机器设备、厂房、民用住房及存货方面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包括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还包括净出口。

设家庭支出为C,厂商支出即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出口为X,进口为M.则 GDP=C+I+G+(X-M)如表:

利用支出法计算GDP,简单易行,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 中。这些项目包括①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②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此外,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第二,避免重复计算,这主要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往往无明显的区分,因而容易造成重复计算。)

支出收入个人消费(C)① 个人收入耐用消费品工资和薪金非耐用消费品 ②租金收入其他劳务支出③ 净利息私人投资(I)④利润机器设备:公司利润厂房、股息民用住房、未分配利润存货、公司所得税政府购买(G)、非公司利润净出口(X-M)⑤折旧总计:支出方法测算GDP 总计:收入方法计算的GDP。

(2)用收入结束测算GDP 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产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 的方法,由于厂商出售产品获得的收入是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因而收入法测算的GDP 是所有生产要素的货币收入总和,(其构成见上表所列,于是,用收入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GDP=个人收入+ 租金+ 利息+ 利润+ 间接税+ 折旧这些收入按最终用途可分为消费(C),储蓄(S),税收(T)。

所以GDP=C+S+T 要注意的:第一,销售上一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取得的收入不计算在内。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它们只是一种金融交易。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

宏观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描述个体经济的话,那么宏观就是描述总体经济的;如果说微观的主题是讨论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话,可以称为价格理论的话,那么宏观的主题就是讨论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可以称为收入理论。

宏观研究什么?以上是从总体性质上的定义,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们是经济增长、就业与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与对外政策还有就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是研究这些东西的,所以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搞清楚了宏观是干什么的,要学习宏观,我们又更清楚的了解到一些基本概念,例如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什么叫两部门模型、三部门模型、物价指数等什么的。

从内容上讲,宏观的核心内容肯定是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有几章是单独列明讲国民收入的决定,什么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又是怎么决定的。其实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也是讲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从AD-AS曲线上就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它是讲当产品市场、货币市场还有劳动力市场三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是怎样决定的。除了这几章很明显是讲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外,我个人觉得,其它的几章像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实际上也是讲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不同的是,如果说前面直接讲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几章是讲短期国民收入决定,那么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讲的就是长期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如何波动的。通胀问题其实是在讲物价上涨时国民收入是如何变动的,失业问题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的。至于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就是一个四部门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就是把外国市场也纳入进来了。所以说,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是宏观的主线。

看看书的目录,就会发现书上讲的内容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目标是一致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模型是与经济增长对应的,通货膨胀与维持物价稳定对应,失业问题是与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应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是与国际收支平衡对应的。

篇6:宏观经济学2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熟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大总量指标及相互关系,对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概念、SNA体系和MPS体系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作用;

(2)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3)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五大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NDP与GDP的关系;NI与NDP的关系;PI与NI的关系;DPI与PI的关系

(4)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两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三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以及四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5)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

2、教学要求

了解: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概念、SNA体系和MPS体系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作用、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及矫正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五大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 熟练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讲授内容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国国民经济进行整体的核算系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一国或国际经济组织指定的用以 对一国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核算和分析的一整套方法和指标 体系。它以国际上通行的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为基础,行成一整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这些 指标和规范是 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 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 资料并进行国民比较所必须的。

2.国民经济核算的SNA体系和MPS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调空的加强,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 国际标准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 体系)和国民帐户体系(简称 SNA体系)。MPS体系是为 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最早由前苏联建立,以后逐渐为前东欧各国、中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先采用MPS体系的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起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也纷纷由MPS体系向SNA体系。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世界银行`国际倾向基金组织。欧共体等国际组织。根据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新成果。共同编写的1993年版,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根据一整套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其主要作用有: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督;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为国际间的横向幽默提供依据。

二、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1. 国民收入核算的概念

国民收入核算是一套计量产品总流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收入总流量的规则和方法。根据传统的复式记帐原理,在国民收入和产品帐户上,一方列出的是产品流量的总额,另一方列出的是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收入流量的总额。作为核算的结果,这个帐户反映出经济中产品流量与收入流量是恒等关系。

2.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性表述,它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擦黑能够用的核算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中最重要的是GDP指标。

GDP是指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N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GDP中扣除了折旧后的产值;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PI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得到的全部收入之和;DPI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最后归个人所有并能直接支配,用于消费回储蓄的收入。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1、GDP的概述

GDP可以通过将所有的最终产品分别乘以各自的价格,然后加总得到。但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何止千千万万,每中产品又有不同的规格,不同规格又有不同的价格,所以这种方法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可分别按照形成,形成以后的使用以及所产生的收入分配的统计来核算GDP,分别称为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2、生产法也称增加价值法。这种方法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再从总产出中扣除响应部门的中间消耗,求得各部门的增加值,最后汇总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得出GDP。计算公式为

GDP=C+I+G+NX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但不包括个人用与建筑住宅的指出。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的支出。这里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设投资。重设投资是指当年以前的资本的折旧。存货投资是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G为政府购买 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计入。NX为净吃口,而净出口=出口-进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4.收入法

收入法是只指把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和非要素收入相加来获得GDP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为: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企业业主收入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出了租赁收入,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该归如其中。

利润是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未分配利润,红利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赢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帐;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非企业业主收入是指不受人雇佣的独立生产者的收入。5.三种核算方法的一致性

以上介绍的三种方法,核算的对象都是GDP,所以的出的结果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核算同一GDP。但是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一致。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主要方法,即以支出法所核算的GDP为标准。如果按收入法和生产法核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无个相关总量指标的关系

1.NDP和GDP的关系 NDP=GDP-折旧 2.NI与NDP的关系 NI=NDP-企业间接税 3.PI与NI的关系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股利和红利

4.DPI与PI的关系 DPI=PI-个人所得税

注:利息调整不包括在利息净额(个人从企业获得的因资金接待所产生的利息)之中的个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的债券利息收入。

五、不同经济部门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1.两部门下的国民收入的核算

从支出的角度看,Y=C+I;从收入角度看,Y=C+S。根据收入法计算与支出法计算的GDP相等的原理,可得到两部门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 值得注意的是,在; 的恒等式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来看的,就国民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是相等。而在以后西西宏观经济均衡时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均衡状态。

2.三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核算

从支出角度看,Y=C+I+G;从收入角度看,Y=C+S+T(T为剔除了政府转移支出后的净税收收入)。根据收入法计算与支出法计算的GDP相等的原理,可得三部门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T-G)

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T-G)表示公共储蓄 3.四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核算

从支出角度看,Y=C+I+G+NX;从收入角度看,Y=C+S+T-NFP。根据收入法计算与支出法计算GDP相等的原理我们可以的出在四部门经济下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为: I≡S+(T-G)+(-NFP-NX)

其中,T表示振幅净收入,S和(T-G)分别表示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NFP-NX)则表示国外储蓄,它是本国向国外的支付与从国外得到的收入之间的差额。

六、实行GDP指标的缺陷与矫正 1.现行GDP指标的缺陷

随着宏观经济 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先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GDP指标只核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因此闲暇增加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改善难以在GDP指标中反映出来;二是国民收入统计中没有包括为通过市场交易的产品和劳务,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指标数值往往是低估的;三是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够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福利状况;五是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同类国民收入指标难以精确地进行比较,不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2.GDP指标的矫正

上一篇:高考英语冲刺系列讲座下一篇:初中学生家长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