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2024-06-23

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通用9篇)

篇1: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学习十九大报告自我思想剖析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总书记十九大23句话中的一句。身为教师,我深知我们身上担负着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使命,教书育人,传道受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九大刚刚结束之际,我们更应积极响应十九大之精神,听党话、跟党走,岗位建功,教育为民。

十八大带着丰硕的成果完成了上一阶段的使命,作为享受祖国发展、社会进步的见证者,我为我们取得的不菲成就感到骄傲,更知道十九大代表着什么:这预示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我们的国家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准备迎接时代对中国的拷问。是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祖国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翅。这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谋划新思路,开启新征程;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党员队伍状况,直接决定着党的威信、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全面提升党员的自身素质。

我们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党员则是这个肌体中的一个细胞,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大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1、必须提高党员自我的政治素质。提高共产党员的政治素质主要是加强理论修养,最根本的一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修养。加强理论修养,必须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只有加强了理论修养,我们党才能够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处乱不惊,沉着冷静地应付各种挑战,善抓机遇,加快自身发展,也能对我们自身改革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做到驾驭全局,保持发展的稳定和健康。同时还能保持共产党人的品格与气节。

2、爱岗敬业 真抓实干 做讲奉献的模范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把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工作出发点,把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崇高的人生追求,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才能使上下从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积极主动地实践共同价值观,为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要始终坚持立足岗位、奉献的理念。讲奉献,不仅仅表现于在国家和人民需要自己的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还更多地表现为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只有在大力发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要突出艰苦奋斗,做到勤俭治理。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在任何时候,党员干部都没有理由贪图享乐,必须付出更多、担当更多、奉献更多。要正确看待利益,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真正做到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勤俭治企。

3、必须提高党员自我的道德素质。提高党员的道德素质就是要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是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提高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世界观应是科学的世界观,我们的人生观应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我们的价值观应是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的价值观。我们每一位党员都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甘于清贫,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而不是贪图安乐,不思进取。要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优秀党员干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遵守纪律 落实任务 做讲纪律的模范

严明的纪律是执行方针政策、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各项工作中坚持讲纪律,才能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才能在发展之路上稳健前行。

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既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的前提条件。讲纪律就是要坚决与党中央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做到思想端正、办事规范、情趣健康,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民主与集中、集中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带头发扬民主,善于倾听意见,顾大局、识大体。

5、必须提高党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新世纪共产党员的必备素质。从我党成立以来,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如何艰苦,但从来没有放松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在现阶段,我们必须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有知识、懂业务,会管理的“内行”,要时时刻刻讲学习,要联系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学,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学习,还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知识修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永无止境。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勇于做学习的 模范,争做学习型党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及历史使命、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是一份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报告,是一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拥护、为民造福、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报告。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人民利益高于天。如习近平所强调,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展望未来,我们更有理由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探索,让马克思主义不断展现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让中国崩溃论一崩到底;我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让世人惊叹于中国效率和中国力量;中华文化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新四大发明”已在惊艳世界。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必当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历史终将见证,是我们,将先辈浴血奋战赢来的新中国推向世界巅峰;是我们,负重前行为中华之强盛奠定牢固根基!

篇2: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转眼间,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光荣的组织近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我一直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加强修养、以身作则争当周围同学和朋友的榜样,努力发挥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带头作用。这一次学习十九大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研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深切地被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内容所震撼。虽然目前我只是一名学生,报效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有限,但依然有一颗充满活力的爱国心。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努力进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为国家、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我深刻地记得,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我们应该为这个梦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共产党员共同的使命,无论我们身在何地,在哪一行业,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争当周围人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而忘记自身的职责和党员的身份。记得包拯在家训中有一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意思就是子孙后代不能贪污腐败,如有,就不能回老家,死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自我约束、牢记使命、维护正义。习总书记在大会上也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因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要求和管理是对所有中国人民负责的体现,只有一个纪律严明的党组织才能够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个经济学类研究生,我更应该不为利益所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全部努力为党组织服务以及为人民服务。

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下依然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建设方面稳中有升;全面深化改革更进一步;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进展突出;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迅速;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着。事实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让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苏醒、腾飞。作为党员的我们,更应该有着无比的自信,我们的党能够带领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发展之路,能够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所有的发展、进步也都是要靠我们的共同奋斗才能看见曙光。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不仅应该要努力学习自己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为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应该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与中国千万共产党员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名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对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理念感触颇深。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毫无疑义地感受到了其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巨大活力。不管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中外合资企业都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这不仅解决了我国部分就业问题,也为我国经济市场的繁荣起到了重大作用。而同时国内的许多产品得以出口到国外,增加了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添砖加瓦,这也为我们学习国际贸易学的广大党员提供了绝佳的提升自身素质的机遇。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只要我努力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就一定可以在改革开放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习总书记表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更加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在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的讲话后,我对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知道了我们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看到了目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信心不是停止奋斗的资本,而是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公民,我感受到了党的领导给我们带来的日渐富足的生活;作为党员,我感受到了党组织对全体中国人民的责任和信念。党选择了我,那么强党性、严纪律、尽职责、当表率,就是党赋予我的一项光荣的任务。作为一名新时期、新时代的党员,我应该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永葆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更要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青年学生党员,我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汇报人:xxx

篇3: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一、丰富国家发展目标

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 并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已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国家发展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 并且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单独的标题进行详细讲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讲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 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目标。

关于文化建设, 讲到文化建设应该是“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由此,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关于经济建设, 提出了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目标, 即“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新的发展目标, 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的新期待, 更体现了执政党的雄心壮志、与时俱进。

关于居民收入增长, 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十六大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 而且还是倍增目标, 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思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此后,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而且, 目标所包含的内容, 在我们过去10年的改革发展中, 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进行明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目标, 这是深刻理解中国是否有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的重要基础。因此,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发展目标给予了更为深刻、全面的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且讲到, 要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改革和发展,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建设”到“建成”, 这一字之变, 是个质的飞跃, 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 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三、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 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 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新的科学回答, 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 在十八大报告中, 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 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四、政治改革要坚持制度建设导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段讲话, 极具强针对性, 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当中来思考, 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对于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单独作为一个小标题来论述。论述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构件加以展开, 并由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制度改革和改革措施。报告中说,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许多改革措施或提法富有创新, 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 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等等。

五、提出党建的新格局

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胡锦涛强调, 全党必须牢记,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 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段话明确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不仅指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 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依据;不仅强调了今后党的建设的主线, 还强调了党的建设的五大新部署, 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仅指明今后党的建设要增强“四自能力”, 还要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的重要时刻, 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 如何看待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对的挑战, 成为执政党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而作为执政党, 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作为执政党, 要“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同时, 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六、变革创新是报告的主旋律

十八大报告以变革创新作为主旋律。报告由十二个部分组成, 内容尽管不同, 但是以变革创新作为主线将其联系在一起, 为我们呈现了在过去的10年, 过去的5年以及未来的8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从事的各项事业, 取得的各种成就以及进行的各类探索创新。“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把握时代发展要求, 顺应人民共同愿望, 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以此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出现了50多个“创新”, 并把创新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 创新型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党建改革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并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创新发展这一理念的高度重视。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和创新, 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 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创新, 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七、构建新理念

执政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观念认识的多元化。那么, 如何在多元的社会里构建新的共识, 搭建新的观念沟通平台, 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来整合和引领各种不同的观念。

在讲到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时, 更加注重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两个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 “群众”一词出现了38次。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都体现了党十分注重民主法治理念。关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提出了公平正义的理念, 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关于社会建设, 要树立“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理念。在讲到国际关系的时候, 提出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等等。

八、高扬团结的旗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临近结束时, 站在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高度, 呼吁“团结就是大局, 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 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 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十八大报告宣示了中国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什么状态、建什么社会”这些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 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是,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 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在国外敌对力量依然存在、国内社会关系依然复杂、党内腐败问题尤为严峻、改革发展任务愈发艰巨的条件下, 强调团结更为必要。因此,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 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政治清醒, 同时也是在告诫和警醒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爱护“团结”、倍加增进“团结”,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稳定和谐、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

“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党,又是一个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党。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提出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思想观点和奋斗目标,同总结各自相对应的那一段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期29年来的十条宝贵经验,并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十条宝贵经验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中可以看到,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十条经验,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在当代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重大问题的。

第一个结合说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个结合说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字是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以看得见的手弥补看不见的手,这两手都是不可偏废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个结合说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个结合说的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使我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个结合说的是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到平等、普惠、共赢。

第九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政治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为什么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既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又切合实际、令人信服。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个重要论断是党的十四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沿用了这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如果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历史新纪元,那么,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所以,新时期的鲜明特点理所当然地是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它揭示了改革开放同促进发展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这就是说,实行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要“把中国发展起来”,在原来贫穷落后的基础上,依次实现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在我们党制定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就把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阐明了新时期29年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实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深刻变化。由大幅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引发了从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及变革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在领导人民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丰富成果。怎样理解三个“永远铭记”?

当代中国的这一切发展进步,是怎么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做到“三个永远铭记”。这“三个永远铭记”既饱含深情,又具有历史的纵深感,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薪火相传、接力推进的。

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

篇5: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决胜期。

A.全面深化改革 B.全面依法治国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全面从严治党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

A.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从严治党

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A.又快又好 B.又好又快 C.进中求快 D.稳中求进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建设相互促进。

A.法治国家 B.法治政府 C.法治社会 D.法治文明

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五年来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A.政治意识 B.大局意识 C.核心意识 D.看齐意识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正确 错误

2.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

正确 错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正确 错误

4.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篇6:学习十九大思想汇报

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 月18日至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我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认真的、再三的拜读了习总书记的工作报告,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凝聚党心民心,具有卓越的政治高度的好报告,是一个闪耀理论光辉,具有超凡的思想深度的好报告,是一个彰显人民立场,具有暖人心的使命温度的好报告,是一个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基因,具有历史性的担当力度的好报告。这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起到引领性作用,现分学习内容和领悟两部分将本人学习的心得向组织汇报。

(一)对十九大“一个主题、两个心、八个新”精神实质的学习和理解

一个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主题最关键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两个心: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去年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这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同志为全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军队的统帅,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体现了全党意志、人民呼声。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报告提出的新判断、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等,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八个新”,就是新成就、新判断、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方略、新目标、新任务。每个“新”都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新成就。报告从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等十个方面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准确把握世界和国内发展大势,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过去五年,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令人倍感鼓舞。

(二)对照本人本岗位,认真学习、领悟精神;不忘初心、服务人民;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十九大的精神内容和战略部署还很多很多有待学习领悟,本人需要继续挤出时间去学习,除了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学习活动外,还必须每个星期抽取两小时时间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十九大系列内容、习总书记的其他重要讲话、专家学者的解读材料,以及本公司结合十九大要求所开展的各项专业工作安排部署,充分理解其科学内蕴,做到思想上先靠拢、专业上紧贴近、行动上快跟上、效果上立体现。

不忘初心,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指的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终身的初心、指的是为党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的初心、指的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初心。回到本岗本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在公司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物联网等知识,为公司构建敏捷、集约的新一代网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公司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智能化、智慧化提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提供信息利器贡献自己的力量。

牢记使命,要求本人应该牢记网络质量高于一切的使命,并将其注入到本人的每项日常工作中。力争做好每一次网络规划、网络建设、网络维护、网络优化,直至每一项维护作业计划,为集团公司做好网络守护者的角色,力争用最少的投资、最优的方案、最快的建设、最优的施工、最细的维护,输出最稳的网络、最优的体验、最好的服务、最高的回报!

篇7:党员学习十九大思想汇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近期思想动态及学习十九大报告情况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2017年10月1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用近三个半小时的时间作出了三万余字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习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并提出了下一阶段各具体方面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也深深地鼓舞了我们。通过近期的学习,我对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体现和行动方向有一些感触,现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同志一文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有文明记载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思索并完善价值观体系。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的懵懂无知,到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个人特性的价值观取向,也是经历年月的累积、被各种事件和思想所影响,有善有恶,且还在不断变化中。可见,价值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观也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调整的。众多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或为玉碎、或为志勉。他们的事迹,使世人敬仰,使往生叹服,进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迫切地需要不断通过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确地指引前进的方向,做积极向上的自己。

第一,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自身的思想觉悟做到与组织一致。人民是国家的子民,党是人民的主心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党是引领国家发展方向、为人民服务的主体。人民既是党的服务对象,亦是党的亲人,更是决定政党存在与否的关键所在。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曾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代名臣魏征也以此力谏唐太宗,君虽为上,更要为民谋福祉。风和日丽时,水上行舟舟亦稳;波狂浪卷时,高桅巨帆亦无存。人民群众就是水,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才能安然驶得万年船。政党如此,我们党员个人更应如此,殊不知我们就是政党的一粒细胞、一面形象,唯有在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常正己身,做一粒健康的细胞。

第二,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是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把每一次学习当作一次珍贵的机会,把每一个重要论断当作一份营养可口的美餐吃进肚子里。只有不断通过学习,才能积累更多理论观点,得以提升素养。二是要入脑入心逐一消化吸收。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同样的道理,学了,不入心;看了,不入脑,这都是“看起来在学习”。这样的学习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纯属浪费时间。只有静下心沉下气,一点点研究、一点点理解、一点点吸收,才能内化于心,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正是多读多看多想,肚子里有墨水,最终能外化于行,提升自身价值形象。

在全党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中,我们都不甘示弱。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党小组讨论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结合了自身实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让我在理解了十九大内容的同时又很受启发。自两学一做教育开展以来,我对党支部、党小组的作风变化深有感触。在面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的时期,我党当机立断,排除万难,运用了史上最强的反腐败斗争手段,狠抓党员作风整顿。几年之间,我们都感受到了党员作风的新变化。比如:从前有句调侃叫“天下文章一大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学习借鉴别人的观点,融入自己的思想。但是在实际中,却不乏有人大段大段甚至整篇照搬别人的文字成果。还有党组织生活的缺失、党内讨论发言、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等等,这种敷衍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党性薄弱,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现在,这种现象大为改观,主要源于高压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以及我党整体形象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党内不正之风的蔓延。党组织进步的前提是每一个党员同志的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这也充分说明了党员个人能力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方面是令人备受鼓舞的。德国《明镜》周刊刊登封面文章《中国“醒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封面文章《中国赢了》,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舆论都在“看中国”,聚焦于中国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共十九大的世界意义日益显现。曾几何时,中国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更曾背着“东亚病夫”的耻辱抬不起头。然而,新中国经历六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以及无数有志之士的牺牲奉献,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中国的一点点蜕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来源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超30%。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财富、资金、经验和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积累,综合实力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国际舆论从惊叹到感叹到敬佩,从拒绝到认知到深思,这种舆论导向上的改变,也正是印证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表征向深层次演变,从物质层面向价值层面过渡。国家在世界中的价值体现,正是国家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体现;追及我们基层党员个人而言,一方面我们引以为豪,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前进,为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8: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9:学习十九大报告,思想汇报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突出地位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便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决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使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修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2]。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3]。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5]。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任务。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62.

[2]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場现代化,2007,(2).

[3]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4]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下一篇:我的阅读基地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