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2024-06-23

红岩村革命纪念馆(精选11篇)

篇1: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2011年9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所有研究生参观了重庆革命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让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深刻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包括红岩村13 号、曾家岩50 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等。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因业绩卓著,故设馆加以纪念.走进红岩魂广场我们就感觉到一股严肃庄重的气息,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广场,在纪念“11·27”革命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基地上修建而成。稍作停留拍摄了几张相片做纪念后,我们便步入了陈列馆。步入陈列馆,那种恢弘、浩然之气油然而生,馆里的气氛让人顿时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邓小平爷爷的题字,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给予绝对肯定和高度赞扬。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深情怀念的语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那视死如归、不畏强权的凛然气概,我想,他们在天堂看到共产党对他们英勇事迹如此客观和真诚的评价一定感到很欣慰吧!陈列馆里那面鲜红的用被单衣物绣成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那是一种多么兴奋的期盼的表现呀!我们至今仍可以想见,当狱外传来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即将成立这样的消息时,那些为祖国献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伟大共产党人心中将是何其自豪与振奋,他们含着热泪为祖国绣出的那面五星红旗,正是他们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诠释啊!

陈列馆里,真实地重现了当年这些共产党人被关押的监狱的状况。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着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先烈的惨无人道的镇压和迫害。牺牲的革命者里,年龄最小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仅九岁,与此类似地,多数烈士都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被杀害,在那个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们怀揣着对于革命的忠诚与信仰,无悔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召唤,这就是对于伟大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这就是摆脱贫困落后、告别专制独裁、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

岁月飘逝,荡涤着人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违的历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桩桩,打动人的肺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先烈的事迹给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以当头棒喝。

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中外反动敌人联合的绞杀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斗争。在监狱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优秀的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着党的旗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正义之歌。

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祸福避趋之。共产党人以许晓轩,陈然,江姐等为核心,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下,松林坡刑场都洒下了烈士们的斑斑碧血。

红岩精神是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瑰宝。今天我们应感先烈之功业,励后人之壮举。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们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 一种精神支柱,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执著追求,对于真理的无悔坚持,对于党的秘密的严格保守,对于艰难困境的坦然面对,对于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大无畏气概,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作为一名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的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身体力行,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活,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在新时期的建设中,做一个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勇于实践的新青年!

来到渣滓洞,因为曾经遭遇一场后山下来的泥石流,大部分房子被破坏,现仅开放少部分,我们只能看到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几十名党员逃出去时留下的围墙洞和当时两百多名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所在地—一栋两层男监狱的一楼。国民党为了尽快逃跑,在1949年11月27日那天,他们把2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集中关在一楼的几个房间里用机枪进行扫射,真是惨绝人寰。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渣滓洞外院墙上有一段很特殊的标语,是训示特务的。——“领导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领导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生命与热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根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红岩英烈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执着追求的不朽足迹。

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江姐;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陈然;天真瘦弱、机智顽强的小萝卜头„„在五星红旗升起的苍穹之上是一位位革命烈士的遗像,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为了黑暗中的那一线光明,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周旋。“你们的刑具是用竹子做的,我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江姐的声音振聋发聩,正是那份坚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的革命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成的红岩精神才最终战胜冰冷的脚镣、手铐、烙铁、皮鞭、老虎凳,让星星之火变作夺目的辉煌,让低沉的啜泣变作幸福的笑声,让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作今日的经济强国。

身陷囹圄的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缝制的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狱中红旗”,随时可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刻在硬币背后的“最后一次党费”,江姐教育儿子的“继父母之遗志,踏革命之道路,建设祖国”却“粗茶淡饭足矣”; 小萝卜头追问妈妈的“棺材是什么”和妈妈告诉他的“进了棺材,便彻底自由了”„„红岩,那一个个难忘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悲壮史诗,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九年,足以让老虎凳上的血腥味被阵阵花香湮没;五十九年,足以让历史沉淀为纪念馆中的片片黄纸;五十九年,足以让记忆遗忘、让仇恨消退,却不能够让侵略者用一纸教科书蒙昧年轻的生命,不能够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跌倒在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里。

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我们纪念先烈,我们感受坚贞。

篇2: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12月2号,为缅怀先烈,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我们党员服务站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

走进红岩魂广场我们就感觉到一股严肃庄重的气息,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广场,在纪念“11·27”革命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在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基地上修建而成。

稍作停留拍摄了几张相片做纪念后,我们便步入了陈列馆。步入陈列馆,那种恢弘、浩然之气油然而生,馆里的气氛让人顿时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邓小平爷爷的题字,将烈士们的丰功伟绩给予绝对肯定和高度赞扬。那遒劲有力的字迹、深情怀念的语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烈士们那视死如归、不畏强权的凛然气概,我想,他们在天堂看到共产党对他们英勇事迹如此客观和真诚的评价一定感到很欣慰吧!陈列馆里那面鲜红的用被单衣物绣成的五星红旗格外显眼,那是一种多么兴奋的期盼的表现呀!我们至今仍可以想见,当狱外传来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即将成立这样的消息时,那些为祖国献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伟大共产党人心中将是何其自豪与振奋,他们含着热泪为祖国绣出的那面五星红旗,正是他们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诠释啊!

陈列馆里,真实地重现了当年这些共产党人被关押的监狱的状况。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着国民党反动派对于革命先烈的惨无人道的镇压和迫害。牺牲的革命者里,年龄最小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仅九岁,与此类似地,多数烈士都是在极为年轻的时候被杀害,在那个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们怀揣着对于革命的忠诚与信仰,无悔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召唤,这就是对于伟大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任,这就是摆脱贫困落后、告别专制独裁、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彰显。

岁月飘逝,荡涤着人生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违的历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桩桩,打动人的肺腑,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先烈的事迹给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们以当头棒喝。

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中外反动敌人联合的绞杀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斗争。在监狱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优秀的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着党的旗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正义之歌。

苟利国家生死许,岂因祸福避趋之。共产党人以许晓轩,陈然,江姐等为核心,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下,松林坡刑场都洒下了烈士们的斑斑碧血。

红岩精神是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瑰宝。今天我们应感先烈之功业,励后人之壮举。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们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

篇3:红岩革命纪念馆推广方案

一、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 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有在抗日战争时期所留下的历史红色旅游资源, 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都在此办公住宿过。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 毛泽东亦驻足红岩, 是新华日报及中国南部广大区域内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活动的一个中心。这种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将会吸引游客极大的兴趣。

(二) “红岩联线”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红岩联线”使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其他红色旅游景点联系更加紧密。使零散的红色旅游景点联合起来, 将促进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旅游资源更加整合, 以及扩大红岩革命纪念馆的规模, 给游客以更多的选择。

(三) 免费参观活动将会大量提高接待数量。

特别是重庆本地游客的数量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进而提高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知名度, 随着游客流量的增加, 这些红色旅游区域的经济也会搞活, 又将进一步的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 政策所带来的机遇。

国家和政府支持、投资和招商等政策, 将为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各种商家的目光也开始转向红色旅游市场, 纷纷向红岩革命纪念投资, 现有的规模将会进一步的扩大, 接待水平、旅游景观、旅游元素也会得到提高和丰富。并将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 包括生态旅游等旅游元素的综合性的旅游景点。

(五) 红岩革命纪念馆推广对象:

一是在校学生市场;二是老年人市场;三是公务员与自驾车游客市场。

(六) 红岩革命纪念馆基本策略定位。

针对重庆市民和红岩革命纪念馆目标消费群, 运用促销策略, 通过发放和张贴画册、宣传单、POP, 并采取积极的旅游促销推广活动, 使游客对景点的喜爱度上升到50%, 来游意向提高到40%。运用广告策略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向游客传达新的活动, 新的路线等信息, 并展现出本景点的特色, 使本景点知名度上升到80%, 理解度提高到60%。

二、红岩革命纪念馆推广执行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和定位, 拟定用以下促销推广活动执行推广方案:

(一) 活动一:“周末话剧演出”活动

活动主题:展现红岩革命纪念的那段历史

活动时间:每周星期六

活动内容与安排:开展红色话剧演出活动, 话剧演出的内容为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 所发生的生活或工作上平凡却又独特的事迹。与高校联系, 邀请艺术学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参与话剧演出, 将那段发生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和事迹表现出来, 演出展台布置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红岩广场纪念馆大门口前, 通过报纸、杂志进行宣传。

(二) 活动二:“红岩联线免费游”活动

活动主题:免费不免票参观红岩联线景点

活动内容与安排:红岩联线的各景点都实施免费参观的活动, 在售票处进行领票并用身份证登记记录, 未成年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入, 离开时去登记处登记。联系重庆红岩联线各景点, 将活动进行统一, 安排各景点使用统一参观票, 各景点都安排红岩联线线路图和相关说明的展板, 并通过电视、报纸广告通知广大消费者,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大门拉横幅提醒消费者和做宣传造势。

(三) 活动三:“红色旅游夏令营”活动

活动主题:培养中小学生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

活动内容与安排:利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 开展一个围绕革命先烈的夏令营活动, “寓教于游”并配合相关的革命知识问答,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派发礼品。联系学校或通过广告吸引学生和学生家长, 以及通过广告吸引一部分大学生, 组织一场短时间的夏令营活动, 以提升学生们对祖国和革命的相关知识的了解, 在活动期间利用景区内的生态资源对学生做出的避暑安排, 确保学生们的安全。

(四) 活动四:“红色生态联合游”活动

活动主题:红岩革命纪念馆与其周边生态景区联线游

活动内容与安排:通过与周边平顶山公园、佛图山公园、峨岭公园几个公园的联系, 搞一个绿色与红色旅游的合作项目, 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成一个拥有综合旅游元素的旅游体系, 按照“平顶山公园—红岩革命纪念馆—佛图山公园—峨岭公园”的线路安排, 在四个景点都进行此线路的宣传, 都可以拿到这个线路的票, 游客可以按照按排的顺序进行游览参观, 也可以自由选择旅游顺序。

参考文献

[1]杨晓霞、陈国生等.重庆陪都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经济地理, 1997 (9) :72-75

[2]陈放.中国旅游策划.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3.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9

[4]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科特勒.旅游市场营销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

[6]周勇.重庆抗战史.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7]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旅游学刊, 2005 (4) :56-61

篇4: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关键词:革命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家庭观念

中图分类号:G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12-01

一、前言

《红岩》创造了一系列不再具有真实人性的普通人,而是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的英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作者笔下,在特定年代中的意识形态化的符号。本文,立足于《红岩》中典型革命英雄人物的家庭观念来论述革命与家的关系,并对“政治意识形态”对于“真实人性”的篡改这一文学现象作一番分析。

二、革命英雄主义者“豁达”的家庭观念

(一)革命英雄主义者“豁达”的家庭观来源于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在充满炮火的年代,他们不仅目睹了自己的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或秘密或公开的迫害,而且他们自己也生活在白色恐怖中。革命形式的严峻与生活环境的恶劣,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让他们逐渐抛弃了“狭隘”的家庭观念,主动先服从“大家”、靠近“大家”、服务于“大家”。如:刘思扬与妻子孙明霞一直负责共产党《挺进报》的抄录,由于甫志高的背叛,最后被捕。刘思扬作为资产阶级出生的少爷,并没有像其他同志一样被严刑拷打。但这一特殊的优待反而让他很痛苦。“他觉得自己的衣着太好,又没有受刑,难免要引起别人对他的怀疑,甚至遭到歧视。”于是,他在狱中主动要求去做一些苦役,用监狱中的肉体锻炼来消除自己出生于剥削者“资产阶段家庭”的罪恶。当他的哥哥把他从监狱里解救回“小家”之后,他却千方百计地想回到监狱,回到战友的身边,与革命“大家”中的战友们患难与共、同生共死。

(二)革命英雄主义者不排斥小家庭的存在,但能做到无日常生活的情感。对于江姐与彭松涛、双枪老太婆与华子良、刘思扬与孙明霞、华为与成瑶四对爱人,当“小家”与“大家”产生冲突时,他们为了“大家”,毅然决然地选择舍弃“小家”。他们总是能够很巧妙地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最终赢得同志们的尊敬与爱戴。一般而言,丈夫牺牲是对作为女人、作为妻子的妇女的最大挑战,也是“永世难忘的痛苦”。并且,从这一刻开始,江姐心中那马克思与燕妮式的“小家”彻底破灭,只剩下了“大家”,“前仆后继”的革命理想成为了她活下去战斗的唯一力量与信念,使她在极大的打击之时压住内心极大的痛苦,方寸不乱。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革命英雄的眼里,另一半永远是先战友,后同志,最后才是丈夫。正因如此,他们在“小家”被破坏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平复悲伤的心情,重拾继续战斗与革命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党性和阶级性远远得大于“真实的人性”。这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体现。革命英雄主义者之所以与个人英雄主义者不同,与凡人不同,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最正常的那般情感,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克服个人的情感,包括对于家庭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在革命面前,个人的“小家”幸福与个人的喜怒哀乐让步于“政治”,让步于“大家”。

(三)革命英雄主义者在意志上、思想上都折射出阶级性和党性。《红岩》这部作品中,作为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们,接受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熏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他们视其为楷模。他们学习着“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向往着马克思与燕妮的那种家庭,既美好又能在革命事业上相互促进、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如:“江姐的情绪,被华为牵动了。她想象着华为的妈妈,更想念着和那英雄老太婆战斗在一起的自己的丈夫彭松涛。分别一年了,今天就可以重逢,就可以见到他,而且在一起过着新的战斗生活。这怎能不使她兴奋激动啊!”这段话很好的印证了《红岩》中,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英雄们的一种家庭观念,在他们看来,家人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伴侣,更是精神层面和革命战斗生活中的战友、同志。

三、个人英雄主义者“狭隘”的家庭观念

甫志高开始是负责党内经费运转的重要人物,曾是一个比较称职的小负责人。但在纷繁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他渐渐迷失,革命英雄主义渐渐消退,个人英雄主义逐渐上升。从甫志高叛变一事,可以分析出以他为代表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的“狭隘”的家庭观念。

(一)对个人“小家”权力的追求。甫志高对于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封妻荫子“的思想。他要求更多工作,执意扩建书店,悉心发展陈松林和郑克昌,都是为了追求更大的权力而“封妻荫子”,是一种贪婪的欲望。

(二)对以往成绩的自满,造就自我封闭。甫志高曾是一个负责党内经费运转的重要人物,也曾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于是,他便固守自己以前取得成绩所用的工作方法,不知与时俱进,也不知继续学习,甚至是自我封闭,于是对江姐、老许的批评与建议置之不理,甚至觉得可笑。

(三)思想意志的薄弱,虚荣心容易得到满足。在徐鹏飞的严刑拷打之下,在特务们的物质诱惑之下,甫志高投降了。但最重要的是,甫志高自身的思想意志相当薄弱,无坚定的信念,党性也不够强大,导致虚伪又虚荣。最终,因为一个甫志高的出卖,无数同志受到牵连。在他的身上,无“大家”大局意识,有的只有为己的自私与虚荣。这里头,就有他“狭隘”的家庭观念在作怪。

四、结语

《红岩》是一部17年文学中的一部过渡性作品,但是在这部作品中,革命与家的关系的得到了高度、成熟的体现。体现了“英雄无家”这一主题,选择革命“大家”还是选择个人“小家”,这就决定了在文学作品中最终是英雄形象还是反面形象。江姐的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便是那个充满炮火的年代里革命英雄们最好的写照。

参考文献:

[1]周泽.论《红岩》中的家庭观念[A].长江大学文学院,2010,(04)

篇5:观红岩纪念馆感想

2012年1月7日清晨,连绵不绝的阴雨让整个歌乐山陷入了霏微,怀着悲恸的心情,顶着深冬的寒意,我们一行4人踏着泥泞的小道,走上探寻红岩精神的道路。宽阔的红岩魂广场中央竖立着笔直的旗杆,红旗在凛冽的风中飘扬,亦如曾经在这里抗争的革命烈士的英魂。时光荏茬,重庆年复一年的瓢泼大雨,却冲不散那一股无畏的豪气;一波接一波的寒潮,却冷不淡那一腔炽热的爱国心。纪念馆前,红旗下,我们低头默哀,心中已是沉重而又饱含敬意。踏入馆门,赫然一副铜墙映入眼帘,镌刻着的便是革命志士泣血而成的生命之歌:“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字字铿锵,句句有力,道出铮铮铁骨。面对纪念馆墙上悬挂的照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许多多年轻俊秀的面貌——微笑中蕴含着坚毅,眉宇间微透着英气,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希望的曙光,可惜的是,这些灿烂的生命在敌人的蹂躏下都过早地凋谢。不过却深刻地让人记住曾经的他们是那样绚丽地开放过——为了新中国他们与黑暗抗争,用鲜血铺就一条光明大道!那是共产党人光辉不朽的崇高精神,先烈们的早已远逝的呐喊深深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馆内人群涌动,有青年学生,也有老者;有家长携子而来,也有组团游历红色路线而来。随机访问了几位参观者和工作人员,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也许那段历史只能留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但通过一张张的老照片和被岁月雕琢的建筑与实物,后人们却能够牢牢记住它。这些老照片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填补了对那段黑暗时期的认识,他们用牺牲生命换来如今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精神永驻,鼓舞着后人的前行——这也是众多参观者的最大感受。告别了纪念馆,我们继续上山,先后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一路上寒雨不绝,阴霾的天空似乎在控诉着当年的血腥,飒飒风声也为烈士哀鸣。

眼前映入的是先烈们在即将迎来新中国的曙光时绣的红旗,脑海浮想的是他们身处狼穴但仍旧抗争的革命乐观精神;听着宣传影片里11•27惨案的枪声,仿佛看到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两百多名革命志士恨饮枪弹,倒在了重庆解放前夕,整个歌乐山仰天长啸,悲声壮绝!

抚摸凹凸不平的石墙,锈迹斑斑的铁门——这是曾被魔鬼统治的地方,但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岩石,乃至每一株小草,都记载着烈士们不屈的痕迹。在黑暗的囚牢里,我发现这么一句用利器刻下的话:“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顿时,眼眶变得湿润,心中早是崇敬不已。出生在二十世纪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纪的他们,为了拯救更多的人民,为了反抗强权和暴力,处处都表现出了最英勇、最果毅的精神。

篇6:红岩革命烈士诗歌

我宣誓——

不怕风暴,

不怕骤雨的袭击!

一阵火,一阵雷,

一阵狂风,一阵呼号

炙热着我的心;

脑际胀满了温暖与激情。

我宣誓——

爱那些穷苦的、

流浪的、无家可归的、

衣单被薄的人民;

恨那些贪馋的、

骄横的、压榨人民的、

杀戮真理的强盗。

我宣誓——

我是真理的信徒,

我是正义的战士,

我要永远永远

篇7:参观红岩历史纪念馆感想

2011年9月19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所有研究生参观了重庆革命圣地—红岩革命纪念馆。让我们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更深刻领会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来到渣滓洞,因为曾经遭遇一场后山下来的泥石流,大部分房子被破坏,现仅开放少部分,我们只能看到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几十名党员逃出去时留下的围墙洞和当时两百多名共产党员被屠杀的所在地—一栋两层男监狱的一楼。国民党为了尽快逃跑,在1949年11月27日那天,他们把2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集中关在一楼的几个房间里用机枪进行扫射,真是惨绝人寰。

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这里面积很小,没有《红岩》小说中描写的那么宽阔。几百号人被关押在这里,可以想象环境的恶劣。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等标语。渣滓洞外院墙上有一段很特殊的标语,是训示特务的。

——“领导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领导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远观渣滓洞,实实在在的很平凡,和小说里的阴森气氛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往往最黑暗的地方反而最不起眼。

渣滓洞关押的主要是革命大众,白公馆则主要关押政治犯。监狱的大楼比渣滓洞要高大。带有浓厚的民国建筑风格。特别是那个青天白日的党徽格外的刺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罗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小说《红岩》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也许只有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深刻体会到烈士们当年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在歌乐山上,除了这两座大监狱,风景倒是很美,青山绿水的所在。只是漫步其中,无数的遗址却会提醒你,这里不是天堂。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用生命与热血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实根基。“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出了红岩英烈从容淡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执着追求的不朽足迹。

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江姐;视死如归、铮铮铁骨的陈然;天真瘦弱、机智顽强的小萝卜头„„在五星红旗升起的苍穹之上是一位位革命烈士的遗像,他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为了黑暗中的那一线光明,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地与敌人周旋。“你们的刑具是用竹子做的,我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江姐的声音振聋发聩,正是那份坚守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的革命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铸成的红岩精神才最终战胜冰冷的脚镣、手铐、烙铁、皮鞭、老虎凳,让星星之火变作夺目的辉煌,让低沉的啜泣变作幸福的笑声,让昔日的东亚病夫变作今日的经济强国。

身陷囹圄的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缝制的象征着革命胜利的“狱中红旗”,随时可能牺牲的地下工作者刻在硬币背后的“最后一次党费”,江姐教育儿子的“继父母之遗志,踏革命之道路,建设祖国”却“粗茶淡饭足矣”; 小萝卜头追问妈妈的“棺材是什么”和妈妈告诉他的“进了棺材,便彻底自由了”„„红岩,那一个个难忘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故事,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悲壮史诗,更是当代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十九年,足以让老虎凳上的血腥味被阵阵花香湮没;五十九年,足以让历史沉淀为纪念馆中的片片黄纸;五十九年,足以让记忆遗忘、让仇恨消退,却不能够让侵略者用一纸教科书蒙昧年轻的生命,不能够让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跌倒在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里。烈士们早已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灵魂还在这里,精神还在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觉得我们都需要这一种红岩精神: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屈不挠的奋斗。

篇8: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收藏、研究和教育。收藏和研究是纪念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纪念馆存在的发展的根本目的。[1]新形势下, 如何深入挖掘纪念馆历史内涵, 拓展放大其社会教育功能是纪念馆普遍面临的问题。纪念馆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在形式上, 要注重特色, 发展内涵, 拓宽教育功能。[2]本文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为例, 对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益求精, 打造地方革命史宣讲新阵地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是一所反映连云港地方革命史, 集教育、收藏、研究、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场馆。建馆以来, 始终秉承宣传连云港地方革命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 不断丰富宣讲内容, 创新宣讲形式, 成为全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 注重学习,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纪念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纪念馆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必须坚持人才强馆战略,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服务团队。革命纪念馆要善于整合资源,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努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为例, 为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馆内建立图书资料室, 购买并订阅了一批有关中国革命史、文博研究等方面的书刊。在员工自学的基础上, 纪念馆制定并落实了早课制度, 员工以PPT形式轮流授课, 完成了普通话培训、连云港区域概况讲解和连云港地方革命史讲解。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在活跃气氛的同时, 也使员工得到了锻炼。

宣教工作中首先需要创新的是提高讲解员队伍的素质和地位。[3]作为免费对外开放的服务性窗口, 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更是把对讲解员的培训作为日常重点工作长抓不懈, 在熟练掌握馆内基础展厅讲解的基础上, 讲解员还需不断学习革命史、礼仪、英语等方面知识, 完善讲解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

(二) 举办展览, 灵活机动宣传革命教育思想。有效利用馆藏资源, 加强文化系统间的合作, 通过举办展览扩大宣讲范畴, 有助于革命纪念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利用机动展厅, 与省、市文化系统, 兄弟馆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反映中国革命史、地方革命史的特色展览。铁道游击队展览、新四军在江苏抗战文物展、抗日石刻拓片展、全省文化系统反腐倡廉摄影作品展、新四军与老百姓专题展等特色展览大获成功。大量图片、珍贵历史文物给观众带来难忘视觉体验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 多方合作, 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宣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阵地, 革命纪念馆要高度重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合作意识, 主动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尤其要利用好学生这支主力军。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 吸收优秀大学生参与纪念馆的活动宣传、文物保护及资料征集等工作, 有利于扩大纪念馆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培训小讲解员, 从儿童、青少年视角讲述中国革命史, 使纪念馆的宣讲更具特色, 为纪念馆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 加强合作, 汇聚更多社会力量, 是纪念馆巩固、扩大宣讲阵地的有效途径。

二、抓住契机,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使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洗礼,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是革命纪念馆的重要职能。

(一) 铭记历史, 举办清明节祭英烈活动。每逢清明, 自发来到纪念馆参观、祭奠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向先烈表达敬意, 寄托哀思。为做好清明节祭奠活动,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策划举办了“清明祭忆——老革命后代现身说史”活动, 邀请为连云港地方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亲属来馆现身说史, 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及学生讲述亲人在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较之以往观众自主参观不同, 烈士亲属现场讲述先辈的革命事迹更具针对性和震撼力, 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引发参观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很多烈士牺牲较早, 他们的儿女也多为花早老人或已去世, 然而他们的革命事迹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湮灭, 而是口口相传或以传记的形式被后人永远铭记。这种现场“教学”的方式, 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也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 庆祝建党, 策划集体宣誓活动。纪念馆主动联系市内多家学校, 诚挚邀请革命前辈来馆与学生一道开展“迎七一·我是接班人”集体宣誓活动。在鲜红的党旗下, 革命前辈与几百名学生一起重温接班人誓词, 场面壮观, 振奋人心。与革命前辈共同庆祝党的生日, 了解他们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对青少年而言是一次难得的体验。通过具体活动, 见证党的伟大历史, 爱国主义不再是空洞的符号, 而是内化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推出精品, 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活动。文艺、影视作品具有宣传力度力、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成为目前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的新途径, 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2014年9月3日, 是我国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纪念馆推出反映连云港地区抗日的专题纪录片《连云港保卫战》, 吸引了众多来观众前来观看, 反响强烈。

三、整合资源,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

做好革命史宣讲工作, 策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纪念馆基本职能的体现。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要求纪念馆必须与时俱进,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思路。近年来, 连云港市纪念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一) 开展老电影展播公益行动, 品牌效应初步形成。从2013年大年初一开始, 革命纪念馆推出“重温经典”——革命题材电影免费展播活动, 全年放映老电影二百余场, 深受不同年龄层市民的青睐。时过境迁, 经典老电影魅力不减, 原因之一是它曾是很多人难以磨灭的时代记忆, 但究其根源则是它传递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与观众产生共鸣。无论是硝烟弥漫的年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是最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情感。纪念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 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 开展“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 成效显著。“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简称“抢救工程”, 旨在通过采访连云港籍或在连云港地区从事过革命工作的老革命, 深入挖掘连云港地方革命史资源, 进一步丰富、完善地方革命史, 为后人留下更多详实的历史史料。历经两年, 摄制组远赴北京、上海、山东等地, 共计采访老革命二百余人, 采集视频素材超过一万分钟, 征集革命文物一千余件, 为研究连云港地方革命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史料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 连云港市纪念馆推出了图书、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 成立“小推车”公益基金, 开展帮扶工作。抗战老兵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曾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时至暮年, 他们中的很多人仍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甚至生活较为拮据。关爱他们,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小推车”公益基金就在是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自成立以来,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 帮助有需要的老革命及其后代。随着基金的日益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伸出援助之手, 为抗战老兵及其亲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爱国不是空喊口号, 要体现在实际生活的点滴之中。关爱抗战老兵是爱国情怀的升华, 是凝聚人心的壮举, 需要更多的人协同努力。

革命纪念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很多, 只要符合时代要求, 推动纪念馆发展, 都可以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既有的传统方式, 需要我们在坚持的同时, 加入新的元素, 使之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军.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2, (1) .

[2]仇伟.浅析革命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 2009, (5)

篇9:化州革命历史纪念馆

化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20多平方米,馆前广场面积4800多平方米,总投资720多万元,是目前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的展览内容包括辛亥革命、星火燎原、抗日锋火、解放洪流、烈士丰碑、老区奉献及领导干部功勋等七部分,通过大量革命遗物、历史照片、文字资料等真实地反映了化州的革命历史。

纪念馆展示了化州辛亥革命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化州人民数十年光辉革命斗争历程,记录了化州人民为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再现了化州优秀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和平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

篇10:缅怀革命烈士 传承红岩精神

2012年7月18日,由学院政治部牵头,全体官兵220人沿着蜿蜒的山路,行军抵达“渣滓洞”、“白公馆”旧址,缅怀革命先烈,学习红岩精神。

墙上的一张张图片,陈列的一件件刑具,无不述说着这里黑暗的过去,国民党时期,这里是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追思先烈忆音容,泪洒芙蓉碧血红。豪气犹存人不见,云天万里恨无穷。烈士们虽然已经远去,但是红岩精神传遍神州大地。红岩精神是无数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史歌,它有无比高尚和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为谋求民主自由和幸福生活无私精神。红岩精神蕴含了先烈无比崇高的革命理想。先烈们为了解放受苦受穷的劳苦大众,为了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怀着纯真热切的革命情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知道全国即将解放,反动派即将实施大屠杀,也不愿屈膝投降。他们真正抛却了一己私利,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篇11:红岩村革命纪念馆

重庆是一个拥有光荣传统的城市,著名的“红岩”精神发源地。实践队员参观了重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白公馆、渣滓洞等红岩基地。红岩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见证。歌乐山烈士陵园坐落在300多名革命者恨饮枪弹、壮烈捐躯的歌乐山下,看着大型浮雕《不朽》映入脑海的是在电影中看到的“中美合作所”阅兵场。革命烈士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令人佩服,“红岩伟业垂青史,英烈精神励后人。万众同心建四化,振兴中华丰慰魂。”自然涌上心头。

六十年前,重庆笼罩于一片阴霾之下,本应指向敌人的猎枪和刺刀却无情地向我们上百名英勇的人民战士扫射,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巍巍歌乐山,也让这个山城永远烙上了红岩精神的烙印。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袭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在一片改革声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离开红岩基地,实践团来到著名小说《红岩》的创作地——重庆长寿湖,在见证长寿地区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的同时,深深的感受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红岩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血液之中。

实践队员们沿石级走上大坝。这是当年建设者们,为建设狮子滩发电站,而修建的拦河蓄水重要工程――长寿湖拦河大坝。亦是长寿湖风景旅游区重要景点、长寿湖“八景”之一的“长堤抒怀”。当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以及李先念、李富春、胡耀邦、李井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游览长寿湖时,都是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光辉的身影。就是在这里,敬爱的周总理聆听了著名小说《红岩》作者之

一、长寿湖农场负责人罗广斌和狮子滩发电站负责人有关渔场和发电站建设情况汇报及其发展规划的介绍后,留下了赞许的目光,发出了“将来我老了,也要到这里来落户”的概想。

上一篇: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变化下一篇:蒙古族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