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特色

2024-06-21

彝族文化特色(共8篇)

篇1:彝族文化特色

楚雄州城市特色定位:突出彝族文化

楚雄日报讯(周有方 李光辉)10月12日,州委、州政府专题听取楚雄市彝族城市特色研究暨街区改造规划汇报。州委书记丁绍祥要求,楚雄城市的特色定位,要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

州委副书记、州长杨红卫,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马红梅,州委常委、楚雄市委书记张之政以及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汇报,并就彝州首府楚雄市特色城市改造提升规划提出了意见建议,对工作进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丁绍祥指出,楚雄州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一度时期以来,楚雄市、州建设局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就楚雄城市的特色、品位提升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成果有特色、有深度。为进一步突出楚雄的彝州特色,构建我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谋划楚雄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2008年州庆50周年时充分展示彝州的“彝味”,展示楚雄特有的地域文化,展示楚雄城市的现代文化。楚雄市城市定位的关键,在于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兼容现代文化,创新城市建设规划,把城市建设和彝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用彝族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彰显和创造地域文化充实城市的文化含量,兼容现代文化丰富城市的现代魅力。丁绍祥指出,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城市的特色在于城市地域与城市建筑。城市建筑的基础在于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城市的特色、文化又在左右着城市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特色、文化。楚雄的城市特色定位,要突出彝州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彝族文化,兼容现代多元文化;作为彝州,城市特色一定要打“彝牌”,地域文化必须服从彝族文化;城市特色的改造提升,要更多地融入彝族粗犷、豪放的图腾文化,融入古老的彝族文字符号,充分体现文化差异性的美。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继承和弘扬彝族古建筑的文化,在有条件的老城区改造中,借鉴和学习大理古城、丽江四方街的成功经验,用一系列优秀创意确立楚雄的城市形象,塑造楚雄市“彝族风情文化”的品牌,提高楚雄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是建筑和门牌、门匾上,要增加彝文字等民族文化色彩,体现彝族风情和风格,让人感受到到了楚雄就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

丁绍祥强调,楚雄的城市改造提升,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目前,改造的重点要放在上章村入口节点、火车站入口节点、程家坝入口节点、龙川江滨河景观休闲带及桃源湖广场的改造提升上,相对集中特色区域,以便分区分片实施。

杨红卫在讲话中指出,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尤其是围绕2008年州庆,如何强化提高楚雄的城市设计水平、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提高增加楚雄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延续楚雄城市的特色“香火”,最终达到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楚雄市要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和文化街区等方面突出彝族文化特色,体现地方人文内涵,打造城市彝族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要循序渐进,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文化特色明显的旅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扎实做好楚雄城市的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丰富楚雄市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达到“到楚雄看彝族文化,品彝族文化大餐”的城市品牌效应。(

篇2:彝族文化特色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篇3:滇东北彝族酒歌舞特色与功能

彝族酒歌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的产生、发展与传承有其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同时它也在一定范围内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着其特征,散发着民族化的独特魅力,发挥着其独到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作用。

彝族是滇东北地区世居的古老名族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名族。据各种彝文典籍和口头传承的“讲、说、演唱、跳舞”里的记载和讲述都说到:彝族最早的先民为“哎哺”氏族,共有212代父子联名世系,其后裔希慕遮的31代是笃慕(滇东和滇中彝族称笃慕,昭通一带称笃米),笃慕生活在今会泽县境内“洛尼白”,有六个儿子,并从“洛尼白”开始六祖分支“所有西南彝族都认为是洪水泛滥之后的笃慕繁衍了彝族,笃慕及六祖分支是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六祖分支实际上是今汉语称为黑彝的部落,在人口增加。势力强盛的情况下开始的对外扩张和发展。”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擒孟获、平南中,曾得到了罗殿国彝族头领‘妥阿哲’提供的粮食和运力的协助,而妥阿哲因此也得到了奉赠与夸奖。因此彝族从会泽分支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这说明彝族及其先民在曲靖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历史,最少已有两千多年之

滇东北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滇东北这方古老土地上的世居土著民族滇东北彝族自古就以勤劳、乐观、能歌善舞著称于世,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他们善于把深奥的道理、神奇的传说、复杂的情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等,编成生动活泼的诗歌许多人常常以歌舞代话,以歌舞代答,出口成歌,甚至“不哭就要唱”、“说话不如歌舞的时候多”,劳动时歌舞,走路时歌舞,山上田边歌舞,村里寨旁歌舞,节日聚会歌舞,婚礼喜宴歌舞。生产劳动有生产歌舞、生活有生活歌舞、节日有节日歌舞、谈情说爱有情歌舞,同样,喝酒时也少不了酒歌舞。而且“酒不离歌”,“有酒必有歌”。

由此可见,滇东北彝族酒歌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歌体裁,是滇东北彝族地区最具原生态、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彝族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舞艺术,是将原生态的民歌民调、民间歌舞小曲与行拳酒令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唱词朴实,语言幽默,喻意深长的具有极强地域特色的酒令歌。

滇东北彝族酒歌不仅种类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许多歌又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现编现唱现跳的。歌词大都节无定律,形式不一。歌舞方法有单唱跳的,也有主客双方对唱跳的,而且以对唱跳的居多。大多数情况下,一般由主人先唱敬酒歌,然后客人以歌回敬主人。双方一唱一和,由道安、问好、祝贺、恭喜、称赞、谦让,逐步切入酒宴的主题,尔后又逐渐发展到即兴发挥,想什么唱什么,见什么唱什么,常常是一方在歌词中提出难题打结,另一方以歌来对答解缚,在场的人轮流接替,热闹非凡,往往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滇东北彝族酒歌舞的产生、发展与传承有其特殊的环境与背景,同时它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着其特征,发挥着其独到的功能与作用。彝族酒歌舞作为一种酒令,与其他形式的酒令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共同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取乐助兴的娱乐功能和劝酒、甚至逼酒的实用功能。劝酒助兴,这是所有酒令的基本功能。在这方面,滇东北彝族酒歌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主客双方对唱而形成的喜庆、欢乐气氛和热闹场面自不必言,就是它的劝酒效果也是其他酒令难以比拟的。采用其他酒令,有些酒尚可推脱或抵赖,可若主人或者客人双手捧着酒,唱着高亢嘹亮的歌,跳着深情的舞蹈来敬酒,这酒无论如何你都是难以逃脱的,这种劝酒的方式破相两晋时期的“以舞相属”相似。当然,滇东北彝族酒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还具有更多或者更鲜明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酒歌的功能与作用

1、民族凝聚功能。

滇东北彝族酒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对维护和巩固本民族团结、推动本民族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充分体现在滇东北彝族酒歌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社会信仰之中。节日酒歌舞、祭祀酒歌舞中所吟唱的宗教经典就是这种凝聚力的最好体现。滇东北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神灵和鬼魂的信仰。滇东北彝族人认为这些神灵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节日活动中都要通过祭祀酒歌诵唱诸神,请求得到他们的保护和帮助。通过这些祭祀酒歌的吟唱,激发了彝族人的宗教热情、民族豪情,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深层次的民族认同感,这对于增强彝族人之间感情的凝聚和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认识教育功能。

滇东北彝族酒歌既是酒令,又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同其他民间文学形式一样,是滇东北彝族人民生活直接而又生动的反映,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大都集娱乐性、知识性于一身。因此,它同样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使人们在酒席宴间,在饮酒娱乐中学到各种知识,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家中的长者,常常利用饮酒聚会的机会,把酒歌这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作为对年轻人进行教育的口头教科书,通过酒歌向他们传授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各方面的知识,如历史知识、生产生活知识、为人处世知识等等。酒歌的教育、宣传功能是指歌唱的参与者能够在歌唱过程中获得对历史知识、生产生活知识、伦理道德等内容的形象认识。它是一种艺术,但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而且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酒歌蕴含着各种传统文化的因素。酒歌的文化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传统文化中相关的文化要素。在歌唱过程中,参与歌唱的人不仅能够获得身体、心理上的宣泄和愉悦,而且能够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一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体验和认知。“酒歌的产生与人类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不无关系,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适应方式。其适应性质还表现为一种探索性、新奇性和娱乐性的社会行为。酒歌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情,更有效地解决有关环境问题或社会问题。”

在一些书籍、文字不是很普遍的少数民族家庭中,长辈对后代的教育除了口头教诲和行为模式以外,村落社会或亲族社会中的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各种礼仪活动的场合,就成了人们传授社会习俗,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课堂。彝族虽在很早就有了文字,但并没有广泛地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往往只能以口头的形式,通过集体活动的交流或风俗民歌中的叙事性内容等来接受教育滇东北酒歌就以这种方式,起着宣传传统道德、传播文化知识和传承民族艺术等作用。

3、承载传播功能。

靠口耳相传来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是滇东北彝族文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滇东北彝族酒歌舞中就叙述了人类起源的传说、祖先的来历、民族的迁徙历程等。《十二月酒歌》、《祭祀酒歌》中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彝族人民的劳动情景及对原始多神崇拜的祭祀活动。还有的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古代族群集体围猎或耕作、平均分配以及集体欢庆丰收的生活情景和心理状态。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这种社会性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交往基础之上的,人类的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语言的交流。语言的交流很大程度上能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思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然而,语言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象征符号,它所能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比较固定的和形式化的,甚至在人类的实际交流活动中,人的心情、思想、观念、感受等深层的无意识内容往往是不能通过语言来直接表现的。语言在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酒歌舞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用以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甚至还是人类在自身与大自然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的重要表达方式。酒歌作为一种歌唱艺术,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的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各族人民的创造和历史文化的特殊记忆,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传承下来的音乐来计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方式。酒歌,就在于它揭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嘴上无的历史意识。有的时候,这种揭示甚至要深入到人的无意识层次。它能够最真切的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艺术、特别是音乐、舞蹈、诗歌和很多绘画形式,所交流的可能是情绪和情感,而非思想。”因此,酒歌的首要功能就是交流功能,它能够补充语言交流中的局限性,能够使人们的交流更具有直接性和情感性。在音乐中,酒歌作为一种艺术,它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媒介,信仰、价值、道德、知识、情感、思想以及文化的世界观都会得到表达。凡是参与歌唱的人“在自己心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声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如彝族的敬酒歌使大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加强了交流和沟通,使大家的思想更近,感情更亲,对本民族产生了认同感,对彝族同胞产生了亲近感,对彝族文化产生了崇敬感和自豪感。

4、情感传递功能。

在以酒助兴的同时,又能传递某种情感、信息,这是彝族酒歌区别一般酒令的又一显著特点,酒歌同其他歌谣一样,源于人们的生活,同时乂是人们生活、心迹、情感的一种流露和反映。人们常常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与哀乐

滇东北彝族热情好客,酒歌首先传递的便是主人对客人的诚挚欢迎之情和客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由衷谢意。通过主客双方的对唱,使彼此间感情更加融洽,友谊和亲情更加浓厚。

彝族酒歌舞还是彝族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他们常常利用饮酒聚会的机会,通过对歌的形式传达相互间的爱慕之情,使酒歌具有了情歌的特点和作用。此外,有些酒歌还传达出了人们对家乡、对生活的赞美、热爱之情,亲人团聚时的欢乐、分离时的悲伤之情,年节吉日、丰收之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对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等等

滇东北彝族酒歌舞还具有娱乐的功能,在田间地头、深山老林中经常飘出优美的歌谣,为彝族人民平淡无奇的劳动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丰富了他们的农闲生活。

综上所述,滇东北彝族人民原始心灵最质朴、最纯真的记忆,便是通过如滇东北彝族酒歌舞这样动听的文化现象传承下来的。它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彝族酒歌舞是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根基和灵魂,用最质朴的语言和音调,把人类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最甜美的感受,用歌声传承给一代又一代人。这也正是滇东北彝族酒歌的独特魅力与功能所在。

参考文献

[1]白兴发.彝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5.

[2]吉舍蔡华,等.凉山彝族风情[M].成都:四川巴蜀书社,2005:34.

[3]朴永光.四川凉山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7.

篇4:浅谈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特色及传承

摘要:昭觉彝族服饰是彝族族文化的载体,其间蕴含着彝族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情趣、品味。昭觉彝族服饰种类繁多绚丽多资、异彩纷呈。本文从昭觉彝族服饰的特色,浅谈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昭觉彝族服饰;做花;保护;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彝族传统服饰历史文化资源的存留逐渐减少。

今天,我们能为彝族服饰文化做点什么?该怎么做?在保留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今天,很有必要从传统中发掘优秀成果加以开发利用。

一、昭觉彝族服饰简介

昭觉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心地带,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其风俗原型、厚重、原始意味浓,很少受到外地文化的影响,故保留了自己固有的服饰文明,从汉代以来有关彝族的记载,称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拖尾服、妇女着裙,这在昭觉有些地区至今还在保持①。

服饰在我国一开始形成就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充分体现了不同地方的地域特点及历史积淀。昭觉彝族服饰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和历史文化的发展。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昭觉县以山原为主,四周山川环抱,峡谷深邃,而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从而使得昭觉县各地区服饰风格明显,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衫、站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衫,下着百褶裙②;从气候变化的角度上分析,昭觉气候变化不大,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由于地处高寒地带,男子均喜外披“披毡”和“擦尔瓦”,昼为衣,夜为被的多用功能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首先,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②。早有东汉后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昭觉是四川通往云南古驿道的必经之区,在东汉时视为“冲要”之地③,可见昭觉极富文化底蕴。其次,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彝族以黑色为贵、为美⑤。从服饰的纹样还还可以看出他们对动植物和大自然的崇拜。火镰纹是服饰上常见的纹样。最后彝区兼收并蓄,融汇中西。

二、昭觉彝族服饰的特色

每看到彝族服饰都令人遐想彝族人祖先大气英姿或伟岸魁梧或曼妙高大。每一件服饰的花纹、饰物都蕴含着古老和神秘的味道。

从制作上来说,彝族服饰多为全手工缝制,制作工艺精巧,图案构图巧妙,各种图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丰富多彩。在衣料的取材上多采用麻、棉和羊毛等捻线纺纱制作服饰男子多采用兽皮和牛羊皮制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彝族服饰的主要艺术手段是“做花”①。“做花”的主题范围甚广,略分为三类:一为具象的,如羊角、火镰等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二位抽象的,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如二方连续、格纹等;三为寓意的,有蝶恋花、鸳鸯戏水等含义。这些“做花”跟大自然的颜色一模一样,一眼看上去就像是或美丽的山花开在衣裙上或活灵活现的鸟儿嬉戏欢飞等等。彝家女就是这样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注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

这些“做花”在彝族服饰的的布局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这些“做花”一般会按耐用和美观的标准上布局。补花、锁花一般在衣领、袖口、衣角、鞋舌等;桃花、刺绣在上衣胸襟、裤筒中段、百褶裙显眼的位置以示美观。这些“做花”的刺绣方式有平绣、叠绣、长短针、缠针等。

彝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是白色、黑色和蓝色。服饰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如婚服、丧服、毕摩服、战服等,有英雄结、英雄带、斗笠、擦尔瓦、披毡、百褶裙、宽大女子上衣、大中小裤腿的裤子、羊皮大衣等等,无不展示着彝族古朴、博大的服饰文化和豪迈宽广的民族情怀。

三、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汉族文化模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昭觉地区原有的生活状态,当然还有经济的冲击,对民族传统服饰遗产的保护不够等因素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消亡。

昭覺县领导独具慧眼,大胆的让民族服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举办各种服饰文化节。使形式多样的节目构筑成一场异彩纷呈、充满昭觉味道的文化盛宴,其中原创节目居多。并以宏大、热烈、独特、多视点、多色彩、多角度地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昭觉极具魅力、极富潜力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中国彝族服饰之乡,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彝家姑娘、七彩彩裙、舞动天上的云霞、充满谐趣的彝语相声、欢快的板凳舞、不同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场景”等等,展现了昭觉彝族区的一片大好新生活……这样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了昭觉彝族服饰。

作为中国人,这样的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我们有责任保护。首先,可以指定相关的法律予以保护措施,如将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制定相关的保护法④等;其次,对昭觉彝族传统服饰遗产进行实物保存,如设立少数民族博物馆等;再次就是文化传播,多做关于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让世人很好的了解昭觉彝族服饰;最后就是通过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文化保护的政策,比如昭觉县领导这样多举办这类文化节目,通过媒介的传播,让世界关注昭觉彝族服饰。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是指成为全民族共同关心的事业。

当然在对昭觉彝族服饰的保护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了彝族服饰文化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在研究服饰图案、色彩、材质、搭配、造型、细节的同时,在用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上我们要从中吸取养分和启发。如1985年,在国际芭蕾舞腹胀设计比赛中获奖之作,即使两套凉山彝族妇女加工制作的直筒喇叭裙,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服装奖⑤。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服饰上、而应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家居的摆设、各种物品的选取、搭配等等。昭觉彝族服饰博大精深,昭觉彝族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阶段中这个民族的政治、惊异、文化、宗教、审美等各个层面。不管我们处于各个行业,需要学习的太多,它给我们养分,启发我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树枫著.西部民族风情[M].

[2]四川省彝学会和西南民族大学彝学研究中心编.四川彝学研究[M].

[3]曾明,罗曲,阿牛史旦,吉郎伍野著.大凉山美姑彝族民间艺术研究[M].

[4]刘魁立,张旭著.少数民族服饰[M].

篇5:彝族文化特色

实施方案

(2015——2016学年)

根据镇小学德育处关于开展特色活动的要求:在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设本完小的特色活动,平掌完小根据平掌完小的场地特点及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经完小政治学习讨论,计划在2015——2016学年开展传统游戏大家玩之“绳采飞扬”特色活动。现将活动方案指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传承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背景下,平掌小学2011年引进花样跳绳运动。花样跳绳,它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极具观赏性。同时开展花样跳绳运动不需要多么昂贵的器材、不受场地、空间、时间的限制,表演形式各异,深受师生喜欢。“简单的一根绳子,跳出悦动的人生”。小小的跳绳,加上动听的旋律,新颖的动作,华丽的编排,就能让它生机盎然,富有活力。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章建林

副组长:张晓燕

组员:李丹

马雪梅

李家武

李栓键

王兴荣

阳鸿

张志明

二、“彝族舞蹈进校园”活动目标

1、传承、弘扬彝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带有浓厚彝族文化特色的和谐农村小学。

2、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一定的彝族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彝族舞蹈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3、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特长,促进我校彝族舞蹈特色教育长足发展。

三、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大课间活动、体育锻炼一小时、中队活动、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等时间;

2、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3、活动人员:全体教师、全校学生;

4、活动内容: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多人跳等花样跳绳等。

四、活动具体操作:

根据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把“彝族舞蹈进校园”活动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第一阶段:学跳彝族左脚舞,激发学习兴趣(2014年9月至11月)

了解彝族左脚舞是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蕴涵了彝族社会发展历史及生活方式等全部深层的文化积淀,是目前彝州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彝族物种,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知道彝族左脚舞主要以脚部动作为主,不时加以简单的手部或腰部动作。基本动作有脚部的踢、踏、蹉、跺、蹬、跳、抬等。上身只随舞步或前弯后仰,或左右移动,有时拍手或甩手,但动作幅度不是太大。左脚舞,即先出左脚,在出右脚,舞蹈动作中,注重脚步的整齐和脚步动作的协调。把音乐和动作相结合,由基本动作而组成的形式构成:一跺脚、二跺脚、三跺脚、四翻身、三翻身、八角串花、双合脚、双腿颤动等,双腿的颤动贯穿始终。

(二)第二阶段:学跳彝族规范舞,学习技能(2014年12月2015年1月)

彝族规范舞其实是左脚舞,只是比左脚舞动作更复杂、丰富、优美。学生可以在学习彝族左脚舞的基础上,学习彝族规范舞。

(三)第三阶段:创编彝族舞蹈(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彝族舞蹈是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彝族的舞蹈动作大多是动态的。计划教学《七月火把节》、《楚雄好地方》等舞蹈。

(四)第四阶段:彝族舞蹈展示(2015年6月)

展示的内容分为全校集体舞及班级舞蹈,每班至少出一个与彝族舞蹈相关的节目,并在少先队考核中进行展示。展示活动要集中反馈我校在实施彝族舞蹈进校园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五、活动要求: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平掌小学关于彝族舞蹈进校园的相关要求,为使我校彝族舞蹈进校园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对此项工作要求如下:

1、各位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舞蹈学习。

2、各位教师,各位班主任必须严格完成学校规定的彝族舞蹈进校园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各班主任应认真负责组织好本班的同学,管好纪律,做好整体辅导及个别辅导。

3、由张晓燕老师搜集各种彝族舞蹈。

4、由李丹老师先学习,然后教全校的教师,各教师应认真学习,做到教师也会做,而且做好、做规范。

5、值周老师利用大课间活动、体育锻炼一小时、中队活动、体育兴趣小组活动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

学校特色活动要体现特色,就需要全校师生的配合,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汗水,望平掌小学的全体师生能尽全力开展好我校的“彝族舞蹈进校园”特色活动。

篇6:彝族文化介绍词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图案。

• 彝族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民族,他们早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十月太阳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大概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彝族民间文学也形式多样,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叙事史诗《阿诗玛》。它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了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阿诗玛》已经被拍成电影,也翻译成了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 彝族漆器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制作要经过40多道工序。彝族漆器色彩形成了以黑为主,与红、黄二色相配合的彩绘艺术风格。彝族漆器髹(xiū)饰技艺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彝族刺绣也是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刺绣不仅展示彝族妇女深厚的绘画,刺绣功底,也全释了彝族多样的文化内涵。彝族刺绣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他们刺绣上的每种图案都有独特的寓意。比如:妇女衣襟上的绵羊角,表示生活顺畅,安康;衣服下摆上的旗盘,象征城廓,田地。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彝族的民间舞蹈俗称跳歌或打歌。彝族民歌主要以表现爱情的为主,男女对唱,即兴创作。彝族乐器也多种多样,有月琴、口弦、葫芦笙和唢呐等。• 彝族两个重要的节庆日分别为彝族年和火把节。

• 火把节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 彝族婚姻自由,楚雄彝族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称做“姑娘房“,让她单独在“姑娘房”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结婚时有背新娘的习俗,彝家山寨,山高路远,新娘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背回男家。

篇7:彝族结婚文化礼仪

结婚时,彝语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谋且”。男方家要组织两个“措说”(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个新郎的弟弟或侄儿(为新娘拉马),其余数青年作伴,背着礼物、酒、肉、米(数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起程前,由拉马人把马拉到堂屋内,新郎用一盘子端着粮食喂马绕火塘三圈再出门,出门后新郎亲自上马走出一程后,把马交与接亲队便转回(新郎不会去接亲)。

快到女方家门口时,姑娘伴(阿谋措)们站立两旁,用洁净的盆端着水,拿着青竹叶把水撒向接亲的队员们,表示为之接风洗尘(措说低)。两个“措说”进门坎时,新娘用自己的嫁装新盆端着的水迎面泼出,意是你们进门时我就是泼出去的水了。“措说”进门后得先给其祖宗磕三个头,期间任何人不准逗闹,否则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届时,放好行旅赐座,听从主事人的安排。

饭后,由主事人安排,把各位长辈集于堂屋就座,“措说”提着带去的离娘酒“木呕之”敬以长辈们,同时按新娘对长辈的称呼,一一介绍,由拉马这个人向每位长辈磕头表示敬意,就在这时,屋外新娘和姑娘伴们已在外面唱起了酒令歌“措说诛”。其内容是诉说自己劳作耕织,将要离开这个家了,对家人依依不舍的情怀。姑娘伴们也会骂“措说”,意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深意长,今天你们就要把我们分开了,是多么狠心,对此表达各种不同的感受。然后安慰新娘,祝福今后的日子将会更美好,更幸福,同时共同跳起舞、唱起歌,尽情地歌唱娱乐至深夜。

第二天,按定好的时辰,请属命相合、寿缘好、福气好的老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准备起程,同伴由主事人安排。新郎的父亲在祖宗灵位前点上灯烛,供上酒、饭、菜等,完后再安排客人吃饭,然后就安排送客。新娘出门时,在祖宗灵位前磕头,向祖宗拜别,再向就座的各位长辈告别行礼,由哥哥背着出门,到门前扶上马,走上一程,交与接亲的搀扶(接亲的两个“措说”已在新郎出门前就在堂前磕头拜别后来到路上等候)。

新娘组织好的送亲队伍也随之护送,送亲的人员是新娘的舅舅一个“欧妮”、大爹或叔叔一个“欧抹”、兄或弟一个 “阿欧”、姑母一人“阿谋木”、伴娘“阿谋措”数人组成(姑母必须骑马)。到了男方家时,由主人和“毕摩”安排,在村寨门口退喜神“色娄”,意识是把路上凶气邪神退回去,具体做法是用两棵枝叶茂盛的竹子挽好一道门,上面挂些倒钩刺,不同色的布条,燃些香纸,奠上酒,用一只小鸡仔或一枚鸡蛋,“毕摩”念些咒语退之,青竹门内只许新娘的人、马钻过,其余人员绕道而行。

进门:行至门前,“措说”一个把新娘从马上抱下放在另一个人的背上扶着进门。第一步跨门坎,务必将放在门脚下的一个碗、一支木勺踩烂,此意是把碗、勺踩烂后,新娘会慢慢的忘了对家乡的思念,专心建立这个新的家庭,背入洞房,接着由伴娘(新郎的伯父、伯母或叔、婶担任)搀扶到屋外找一棵果树或常青树脚拜过天地,掀顶帕。具体做法:在树脚安放一张桌子,点上蜡烛香灯,摆上娘家备好带来的一半猪头和酒,新娘面向东方跪下,“毕摩”念词,然后用秤钩把头顶上的盖头掀起,此意是拜过天地后,一对新人的配合如日月相交,地久天长。做毕,伴娘带着新娘回到堂屋和伴郎陪同的新郎拜过祖宗,新郎新娘向各位长辈一一拜过后,送入洞房。礼节结束,主事人便安排开席。

回门:住上两夜,待第三天早上,主事人把父母和各位长辈请在堂屋坐定,新娘便把早已做好的鞋发给各位长辈,一是展现自己的针线本事,二是给长辈们的见面礼,同时长辈们也回赠些钱作见面礼,给予祝福。吃完早饭,送亲的队伍就要回程,新郎家要给一大块猪肉(必须是一半猪的前半截,头连着前脚),此意是款待感谢为此件婚事尽力帮忙的村邻们,新郎要和送亲人一道过去。第二天,新娘父母(其中一人)亲自送女儿和新郎一道回来,住上数天,把女儿托付给了这个家庭便回去了,整个婚嫁程序全部结束,这一对新人开始他(她)们新的生活。

彝族结婚风俗

1、婚前

在结婚的这天,新郎家的院子要用树枝等东西搭建起一座青棚,青棚内外都需要装饰,披红挂彩,而棚内的正中央要摆上彝族喜神的牌位供奉。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唱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青棚调,载歌载舞,非常热闹。

2、接亲

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的时候,女方家族会用泼水的形式来表示欢迎和庆祝。彝族人认为泼水后,女孩嫁到男方家就不用去远地挑水,即使干旱的季节也可以不愁吃喝。接亲队伍进去女方家后要上香磕头进供,然后要把接亲礼物展示出来,例如嫁衣、婚鞋、钱币等。女方这时候也要展示出自己的嫁妆,例如箱子、衣服、被子、家电等。展示的时候要请人唱娶亲歌,唱到什么就展示什么。

3、婚宴

男女双方的东西展示完以后,女方会开始招待接亲队伍,先给他们喝茶,然后喝糖水,寓意着先苦后甜。然后摆好酒水,并请女方的长辈说一些吉利的致辞,给新郎披上两条红彩带,结束后就可以开始招待宴了。在宴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作揖敬酒,等所有的宾客都吃完饭后,才可以接新娘回去。

4、出嫁

通常大家在进行以上活动的时候,新娘在房间梳妆打扮,做好准备。在动身去男方家之前,女方的长辈会带着两位新人去女方家的祖宗牌位处拜别。然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背到屋外与新郎一起出发,媒人带领女方送亲队去送亲。

彝族结婚规矩

彝家的规矩,不管路有多远,一律走路,不骑马,不坐轿,如今也有乘坐汽车和拖拉机的,于是,娶亲,送亲的队伍在喇叭和唢呐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背、抬着令人眼共缭乱的嫁妆,浩浩荡荡地向男方家出发了。一路上,人们还弹月琴,唱山歌,跳左脚舞,热闹非凡。

篇8:彝族文化特色

一、罗婺彝寨景观设计

罗婺彝寨景观设计的要求是以遵循规划设计为原则, 打造彝族风情, 弘扬“彝族精神”。因而本案设计之初需考虑:

(一) 原规划设计

罗婺彝寨拟建成一个集商贸、文化展示、居住为一体的“小镇”。其规划设计构思是以展示彝族文化为主线, 通过还原彝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形态, 表达“质朴豪迈”的彝族风情及“天人合一”的居住观念。

因而本案的设计构思必须从彝族文化的角度出发, 遵循规划设计、打造彝族风情、体现“彝族精神”。

(二) 地理及人文资料

本案位于武定县城外, 背靠佛教名山之一的狮子山, 寨内有河道贯穿, 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另外, 武定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曾被武定彝族罗婺部落雄踞管辖。其丰富的彝族文化遗产, 如民族服饰、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 是彝寨景观设计重要的特色元素。

(三) 彝族聚落中的景观形态

彝族信仰万物有灵, 没有造园造景的观念。寨中山石环绕自成“园”, 密树溪流自成“景”。自然风景、依山而建的民居, 寨中的广场、图腾柱、吞口等, 以及身着民族服装的族人, 都是彝族聚落中的“景”。

因而本案设计应结合聚落的景观特色, 从彝文化中提取元素作为设计原型, 创作体现彝族精神风貌的特色景观。

综合上述, 罗婺彝寨景观设计延续了以彝族文化为主线的规划构想, 总体布局按规划指示, 以广场、街道作为主节点和骨架, 将各分区中的景观点串联贯通, 构成了两条主景观轴和若干次景观轴。以礼仪广场为起点, 穿过“十月历”广场直达寨心 (土司府) 的主景观轴, 强调彝寨的礼仪、政治、文化主线。以土司府为起点、交点、终点的次景观轴, 预示“轮回”。

我们按规划分区将彝寨景观分为河道景观区、文化景观区、居住景观区及商贸景观区。河道景观区犹如“传送带”, 期望结合河道两边的建筑及区域, 分段设计独特景观吸引游客驻足欣赏, 通过河道进行各区域中的人流置换。如, 在位于土掌房商贸区的河岸上种植干热地区植物, 间隔布置木雕、柱阵等, 以突出土掌房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 烘托神秘的彝文化;在位于瓦草房居住区中的河岸上设置“密枝林”, 重现彝族密枝节的传统及自然景观;在位于瓦草房商贸区中的河岸上设置广场, 种植马樱花, 喻示彝族插花节的传统等。其他三个景观区域中则以相应的文化、居住、商贸为主题, 设置景观小品或广场, 以此承载人流。总之, 罗婺彝寨景观中有对彝族生活的还原, 有对彝族聚落中自然景观的再现, 都是彝族精神的物化形态。

二、设计依据的归纳及总结

彝族的文化意识是彝族精神的体现, 是彝族特色景观创作的依据。通过实践经验, 此处对彝文化中可用于景观创作的元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 历法及节日庆典———彝族时空观念的体现

彝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打猎为辅的民族, 采用“十月历法”推算节气并运用于农业生产、节日庆典。如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插花节”祭典春耕, 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火把节”驱除虫害、保佑庄稼生长等。

“十月历法”与中国传统的阴历不同, 它是以动物图腾为符号, 十月为一年, 三周为一月, 一周为十二天的时间历法。因而“十月

历”又称“十兽历”, 即以黑虎、水獭、鳄鱼、蟒蛇、穿山甲、麂子、岩羊、猿猴、黑豹和四脚蛇“十兽”纪月, 是彝族时空观的体现。

在景观创作中可将其用于主题景观、植物配置、界面装饰或构建设施配置等方面。

(二) 图腾及信仰———彝族宗教信仰的体现

彝族信奉毕摩教, 认为万物有灵, 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等为崇拜对象, 并将其物化为“图腾”, 用于祈求村寨祥和平安, 五谷丰登。彝族村寨有“寨门”和“寨心”, 寨门前多有石虎、马樱花树, 或是其他刻有图腾的构筑物庇护;寨心有举行祭祀、婚丧活动的空地, 常以“图腾柱”及“吞口”镇寨。

“图腾”作为彝族宗教信仰的物化形式, 被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器皿工具等方面。常见的为黑虎及马樱花图腾。据说, 雄鸡图案用于抵御荒野和阴邪, 鱼、蜈蚣图案代表自由和珍贵, 马樱花、粉团花等图案象征吉祥喜庆, 钩镰花图案用于辟邪消灾, 轿子图案标志着富贵等。可见彝族人的信仰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在景观创作中可将其用于出入口处的景观、道路、建筑及环境小品、界面装饰及构建设施配置等设计方面。

(三) 生活中的“形”与“色”———彝族审美倾向的体现

彝族的土掌房、木楞房、瓦草房三种民居轮廓清晰, 形线硬朗, 体量敦实, 其材质

分明且立面少有装饰, 是彝族粗犷美的具体表现。

彝族服饰用色鲜艳、大胆。其布料均源于自然植物, 有白、青、红、黑、黄等色, 且具象征意义。红色寓示着土地, 蓝色寓示着天空和湖水, 绿色寓示着森林, 黑色象征尊贵、庄重, 黄色象征圣洁、高贵等, 由此可见彝族崇尚自然、质朴豪迈的性格特点。

彝族人喜用图案及纹样装饰服饰、家具及器皿。如花鸟、山水、工具等图案是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意向写照, 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图案由纹样组成, 彝族纹样有象征力量, 保佑平安的虎形纹、羊角纹、旋涡纹等, 也有弯月、水浪、藤条等相对具象简单的纹样。无论怎么组合, 彝族图案都能做到粗细疏密兼顾, 主次位置得当, 繁简相宜, 匀称不乱, 与服饰、器皿造型浑然一体, 和谐统一。

在景观创作中可将其用于界面装饰, 绿地、水面设置以及构建设施配置等方面。

(四) 植物与传说

彝族人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 常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及传说。如一些彝族支系认为马樱花是祖先的化身, 因而将其作为敬奉的对象, 以求家宅平安。类似植物有:竹、白茅草、樱桃、柏、棠梨、松树, 另外还有高山栲、黄泡、马桑、云南油杉、滇青冈、芒种花、牡蒿、清香木、南烛、倒挂刺、响叶杨、青刺尖、山一笼鸡、箭叶大油芒、越南羊蹄甲、斑茅、野拔子、红木荷、珍珠荚迷、火棘、华山松、银木荷、箭竹等。

在景观设计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上述植物进行植物配置。

三、彝族特色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一) 彝寨生活的再现

彝寨生活的再现设计需用再现还原的手法, 以实体景观为载体将彝族精神转换成物质形态。罗婺彝寨居住区入口处的“四眼井广场”景观, 就是老彝寨生活场景的重现。

“四眼井”的构想来源于老彝族人对村寨生活的回忆。在传统彝族村寨中, 四眼井不仅是寨民打水的地方, 也是茶余饭后休闲聚会的地方。村民都喜欢去四眼井边照影子, 因为可以一下照到四个影子,

极具趣味性。“四眼井”给居民带来温馨、美好的回忆。

(二) 文化传说的隐喻与象征

隐喻象征, 即将彝文化中的历史典故、文化传说等非物质形态内容, 转换成物质形态, 营造彝族精神氛围。河道景观中的“密枝林”和“马樱花”广场即是用此方法来隐喻密枝节的传统与马樱花的传说, 再现节日场景。

“密枝林”是彝族撒尼男子的节日, 女性不得参加。节日当天以拜神祭石等祭祀活动为主, 以求全村老少平安, 人丁兴旺, 五谷丰登。密林通常能给人以亲近、探索自然的欲望, 加之密枝节的特别传统使密枝林更具神秘色彩, 引人神往。

“插花节”是为了纪念咪依鲁姑娘及她忠贞的爱情故事。彝人将凝聚着忠贞爱情的咪依鲁即马樱花, 作为传情的信物, 吉祥的象征。将其插在门上, 戴在身上祝愿全家和睦安康、幸福甜蜜。马樱花的传说及互相佩戴马樱花的活动, 能使游客驻足停留, 聚集人气。

(三) 界面装饰与构建设计

界面装饰与构建设计是细节设计, 需用翻译物化的手法将抽象元素转换为具体图形或实体, 通过界面装饰以及景观构建来传达彝族精神。

““十月历广场”位于罗婺彝寨土司府前端, 是彝寨的主景观节点。我们以“天圆地方”的空间图式, 以及“十兽”图腾柱, 构筑“十月历法”意向及“十月历广场”形态。广场地面采用马樱花图案, 寓示马樱花传说;图腾柱根据不同的节气悬挂不同的装饰物, 如秋季可悬挂辣椒、玉米寓示丰收;夏季挂灯笼, 营造“火把节”的氛围等。通过界面装饰与构建设计, 十月历广场传达了彝族人的宗教信仰、时空哲学观以及传统民俗。

四、结语

由罗婺彝寨景观设计, 我们发现彝族特色景观设计及其意义表达有“表形”和“表意”两种途径。评判彝族特色景观设计可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为标准。“视觉”标准即通过造“景”造“物”, 以视觉的方式展示彝文化, 是一种审美标准, 其取决于观众的美学素养, 视觉审美见仁见智, 没有统一答案。“听觉、嗅觉、触觉”标准即通过景观氛围的营造, 以亲身体验感受彝族精神, 是心理标准, 其取决于观众的生活阅历、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多种因素。因而地方环境景观设计应当注意把握民族文化学和美学标准尺度。

图片说名:文中所用图片为作者拍摄或来自昆明理工大学博远工作室。

摘要:本文以云南武定罗婺彝寨规划项目中的景观设计方案为例, 通过方案介绍提出了彝族特色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并以民族文化学理论为依据, 结合设计实践, 探讨和总结了彝族特色景观创作的策略, 以拓展景观设计视野。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

[2].郝云华.楚雄彝族服饰的种类与文化内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

[3].张方玉杨显川.彝族的建筑文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4].马建武陈坚林萍张云.从云南彝族文化看彝族园林特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3

上一篇:土地转让租用合同下一篇:波形板汽水分离器中流场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