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2024-04-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通用11篇)

篇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一(2)班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李某,男,一(2)班学生。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个性特征:

1、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左右乱转,要么坐着发呆,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缺少纪律性

2、不愿完成作业。要么不会,要么不愿写。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自卑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认为他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再加上家长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软弱无力,缺乏针对性。

根据个案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首先,加强学校老师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引导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利用浅显的道理引导,使他认识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上街走路有交通规则,进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能拿出去,否则社会就乱套了。同样,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行的。多次的引导,他我行我素、随意性有所改变,其次,孩子行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那么教师就要需要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切忌不要害怕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现象,而因此急燥泄气。在教育中我用显微镜看缺点,放大镜看优点,采取正确引导,逐步纠正,适时激励的手段,三、初步结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他帮助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面对李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国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消除与所有人的隔國,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篇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很多心理问题都在这一时期产生萌芽或得以发展,密切关注孩子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介绍:

我班有个怕学习的男生杨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不能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一塌糊涂。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他。父母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虽没放弃,但也感觉无能为力。用家长的话说,在家与爷爷奶奶一起自由惯了,现在谁的话都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像这样的现象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纵观整个社会的学校,都普遍反映小学生的作业量较大,内容单调重复,作业时间较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大,且越来越重。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好多的学生感到学习累,心里烦;对某些科目感到无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既不刻苦也不主动;还的小学生常会找出“头疼”、“头晕”等借口逃避学习。做起作业来磨磨蹭蹭的,学习总是没有效率。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学校要求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

2、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3、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玩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教育策略:

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认为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式: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教育启示:

篇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成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泼墨”案例的介绍

王某与李某是学校三年级学生,同在一个宿舍。入学不久,两个人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王某活泼开朗,李某沉默内向。渐渐地李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王某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这令李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认为王某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王某。三年级时,王某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才艺大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李某得知这一消息先是愤恨异常,而后妒火中烧,趁王某不在宿舍之机将王某的床单上泼墨……

二、嫉妒的心理特征及其演变

( 一) 嫉妒的心理特征

1. 嫉妒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一般来说,地位上下相差不大,相互了解,在同一个单位从事同一种工作并且属同辈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它的对象一般指向同学、同事、朋友、同龄人等。本案例中,王某与李某是同学,又是好朋友,年龄相仿,同在一个宿舍生活,符合嫉妒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特点。

2. 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

嫉妒者一般不能容忍与自己发展相当的人获得了自己没有取得的成绩,对此会采取轻视、看不起,挑毛病,甚至中伤、诋毁被嫉妒者等,以达到报复被嫉妒者的目的。在本案例中,可以想象随着相处时间的延长,李某自觉与王某的差距过大,压抑在心,每次王某取得成绩后,她都感觉心理失衡,会说些“王某所获得的那些奖项都没有用”等表示轻视的话语,或者挑剔王某的其他方面毛病,这就是嫉妒的对抗性。

3. 嫉妒具有发泄性

嫉妒心理大多都伴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行为,它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语言上的冷嘲热讽; 二是行为上的冷淡,即疏远被嫉妒者; 三是攻击性强的行为。在本案例中,李某先是对王某冷眼冷语,后又做出了往王某的床单上泼墨的过激行为,这正是嫉妒发泄性的特点。

4. 嫉妒具有伪装性

人是社会动物,鉴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嫉妒心理为大多数人所不齿,嫉妒者都是千方百计地伪装,不想暴露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本案例的最初阶段,当李某感觉与王某相差悬殊时,心里很不平衡,这种情绪就是嫉妒,只是当时还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没有过多地表现出来。

( 二) 嫉妒的演变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弱点,只是多少的问题。当嫉妒还处在萌芽状态,没有得到正确的疏泄和疏导,就会一直演变下去。一般来说嫉妒心理的发展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萌芽阶段: 这时的程度是很浅的,它深藏于潜意识之中。二是发展阶段: 进一步发展到程度较深的嫉妒。此时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藏,而是显露出来,如对被嫉妒者做出挑衅、造谣、污蔑、诽谤等行为。三是深化阶段: 进一步发展到非常强烈的嫉妒。此时嫉妒者已丧失理智,会向对方做正面的直接攻击,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可能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本案例中李某对王某的嫉妒也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首先,随着李某和王某的相识、相知,李某觉得与王某相距悬殊,产生不平衡心理,这是萌芽阶段; 其次,李某时常以冷眼对王某,这是发展阶段; 最后妒火中烧,忍无可忍,趁王某外出之机将王某的床单上泼墨,这是进入到了深化阶段。

三、嫉妒的心理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本案例中李某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 一) 错误的认知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们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是产生正确心理的前提,而嫉妒的产生往往和人的一种不正确的认知相联系。当自己认为某些东西是自己该获得而没有获得、是别人不该获得却得到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实际上李某她泼墨的举动,是和她怎么看怎么想王某获奖这事有关的。“她得了一等奖,而我没得奖,凭什么?什么风头都让她占尽,那么风光,这不公平! ”这就是对得奖一事的错误认知,在这一想法的支配下,“泼墨事件”就发生了。

( 二) 不正确的归因方式

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做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对他人的成功可能做外归因,对自己的成功常作内归因。对于相同的事物人们通常会关注结果的不同,却没有看到归因的不同,而这种与自己期待不同的结果便成了人们嫉妒产生的源泉。王某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才艺大赛,并得了一等奖,李某对此妒火中烧,就是采取了外归因的方式。她或者认为某专业教师对她进行了指导; 或者认为评委偏袒她,给了高分; 或者认为大赛时她穿的衣服,为她增了色等等,而没有看到王某为此曾付出的努力。

( 三) 人格的缺陷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嫉妒的产生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自卑、神经质、猜疑、不安全感和低自尊性等人格有缺陷的人思考问题时往往只看对自己是否有利,一旦事与愿违便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导致嫉妒的产生。本案例中,沉默内向的李某家在陕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庭压力大,上学时期话就比较少,几乎没有任何特长,与周围人沟通不多,自尊心较强。这说明她很爱面子,对事物的要求很高,但当她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标准、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过强的自尊心就转化为自卑,在强烈自卑的作用下产生了嫉妒心理,又因没有及时做心理疏导,导致心理越发扭曲,最终做出泼墨行为。

四、嫉妒的危害性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好搜百科) 。嫉妒心理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它是健康的隐患,是友谊的蛀虫,是道德的堕落。

( 一) 影响身心健康

巴尔扎克曾说: “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状态,以内心的煎熬为代价承受着嫉妒所带来的痛苦,易使嫉妒者身心受到伤害,患上心脏病、偏头痛、胃痛、高血压等生理疾病,或焦虑症、癔病等心理疾病。

( 二) 阻碍个人发展

因为喜欢嫉妒的人把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别人的成绩,而不是自己人生的积极进取和规划上。他们对别人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对嫉妒者而言,让他人失败比自己成功所获得的快乐更多。这种扭曲的想法,使他们的身心能量无端地被消耗掉,阻碍了个人的发展。

( 三) 影响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嫉妒”这一负面存在,就不能和谐、融洽地相处。因为当一个人嫉妒他人时,就会对其进行挑剔、贬低,甚至不择手段地散布流言、打击报复等,从而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五、应对策略

嫉妒是把“双刃剑”,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调适和应对策略。

( 一) 正确的自我认知

只有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才有可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嫉妒心理的产生往往和人的一种不正确的认知相关,嫉妒是当自己认为某些东西是别人不该获得而获得时,或某些东西认为是自己应该获得却没有得到时,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因此,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应看到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要敢于发现并承认自身的不足,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在人群中为自己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悦纳自己,这样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本案例中当李某得知王某取得第一名时,她若能这样想: “我没有文体方面的天赋,这本来就是我不擅长的,后天也没经过刻苦训练,和王某相比差距太大了,我得不到这个奖也是正常的,没有什么不甘心的。”这样李某就不会越陷越深,导致无法自拔了。

( 二) 正确的归因方式

只有采用实事求是的正确归因方式,才不会产生嫉妒。因此,对于自身要考虑的是自我反思: 我是否付出了,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够为自己赢得满意的结果。另外,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收获成果时,也要内归因,多看看他人成功背后的巨大努力和付出。案例中李某得知王某得了一等奖时,她如果这样想: “王某她有才艺方面的天赋,加上后天个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她得了这个奖项在我的意料之中,非她莫属,我应该为她高兴。”这就是对得奖一事正确的归因方式,在它的支配下,“泼墨事件”就不会发生了,李某和王某的友谊也会有良性的发展。

( 三) 完善自己的个性

缺乏自信和自私、虚荣心强、以自我为中心、神经质、爱猜疑的人,都是在人格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例如,面对他人的成功,有自信的人,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赶上并超过他人,所以表现得从容镇定; 而没有自信的人,只想着打压别人,甚至颠倒黑白,弄虚作假,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诋毁他人,妄图以此提高自我价值,达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因此,要多与个性完善的人做朋友,通过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修正自己个性上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发展自己良好的个性。本案例中教师应该帮助李同学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帮助她学会悦纳自己,欣赏和表扬自己,这样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不管是面对自己的失败还是他人的成功,都能有一种平常心,那么嫉妒之心就不会滋生。

( 四) 换位思考

篇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分析:张明从“调皮大王”转变为“三好学生”,说明师生交往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首先是教师原因。著名的“罗森塔效应”可以说明问题,教师所忽视的那些孩子往往惧怕老师或消极失望,从而造成交往困难,另外,有的教师教育方式欠佳,如发脾气,打骂、体罚学生,这势必会造成交往紧张,还有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不能全面评价学生,造成师生沟通困难。

其次是学生原因。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主性大大增强,教师不再是评价的权威,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由于阅历贫乏,往往易造成认知偏差,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把自己和教师对立起来,交往时带有羞涩,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另外,一些中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纪律散漫,师生利益发生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当然具体生活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师生关系对于中学生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双方的共同关注。

解决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差生,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愿意主动与老师交往。

2、学生要真正理解信任老师,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之忧这样,师生的距离才能缩短,关系才会融洽,感情才会沟通。

3、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情绪,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亲切、平等的;对老师应有客观全面的评价,不能求全责备,要求过高,更不能把老师偶像化;应认清自己的缺点,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老师从多侧面了解自己。

4、要严于律己,尊师重教。中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关心老师,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互动。

篇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篇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

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

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篇7: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

王兵,男,五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思维反应敏捷,脾气暴躁。其父任职某公司,母亲经营小商店,姐姐大专毕业做销售工作。该生自幼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倍受宠爱,成为家中的“霸王”,事事一帆风顺,都能如愿以偿。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强的个性。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主要问题概述:

在校经常当众顶撞老师,出口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任课老师的强烈不满。

初步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王兵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王兵来说,主要是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王兵是个思维能力较强的男生,自尊心很强,好面子。但是学习不用功,成绩在班上只能勉强排在中游,这让他很“没面子”,所以只要一有人说起成绩,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他就充满攻击性。

辅导及措施:

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重点培养他承受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1、体验艰苦劳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本学期开学布置教室时,他尽量挑些细小的活儿干,还在同学中虚张声势,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长得又高又壮,力气最大,搬桌子的活儿全靠你的了!”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劳动中,他不仅出尽了风头,也尝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2、搞好家校配合。纵观他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可是今天你为他诉“不公”、“不平”、“冤屈”,明天谁为他披荆斩棘、遮风挡雨、铺路垫石呢?因此,做家长的应时时提醒自己:今天要为孩子准备他在未来生活中乘风破浪前行的条件,也要为他打下在逆风中行进的基础。

3、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4、经过努力,王兵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教育效果

篇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 后由台湾学者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翻译而成。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 当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 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 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后来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相联系, 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从20世纪起, 通识教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它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世界各大学所普遍接受。由于其强调人性化教学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及学习自由, 注重整合学习经验、启迪人格发展及培养各种学识能力, 因而对全面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更能造就具备完善人格、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才。

我校一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立了“大学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 专设了“通识教育部”与“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跨学科门类选修课。从2009年度开始, 学校推行新设计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 规定全校本科生必须选修16学分的“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正在实施的新通识教育方案有以下特点: (1) 采取新的通识课程分类方法, 共同核心课程分以下四大类: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要求学生在每类中选修4个学分, 共16学分。 (2) 采用双重编码课程, 将各院系部分优质专业基础课程向外专业本科生开放, 作为“共同核心课程”, 以使外专业同学亲身了解其他学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3) 实行博士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的制度。从2009学年开始, 我校所有博士生都要求担任本科教学的助教工作。 (4) 推行小班讨论制。例如300人大课要求配备10名博士生助教, 每个助教负责两个小班 (每小班15~20人) 的讨论。此等措施已经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 也受到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和好评。了解我校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现状并进行成因分析, 有其重要意义。

二、通识教育现状和成因分析

(一) 调查方法基本情况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本问卷根据我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制定, 希望了解我校学生对通识课堂最真实的想法。通过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 测查大学生通识教育现状, 发现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造成的原因, 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调查问卷题目编排都经过了非系统化随机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 (EFA) 和信度检验。同时在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的基础上, 采用从交叉、立体的角度出发, 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分析方法, 分别以性别、年级、专业为分组变量对样本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以中山大学四校区1000名大学生为对象, 共回收有效问卷932份, 有效回收率93.2%。其中年级分布为:大一285人, 大二392人, 大三182人, 研究生73人。性别分布为:男生446人, 女生486人。专业分布为:文科239人, 理科249人;医科207人, 工科117人, 其他120人。

(二) 大学生通识教育总体现状及成因分析

1.大学生普遍认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数据反映, 对于开设通识课程, 74.8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仅有不到25%的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开设持否定或无所谓态度。如图1。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 它是一种人文教育, 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而被广大学生接受。数据也表明, 大多数学生是认可通识教育的出发点, 并接受通识课程这一教育模式, 并希望通过通识课来了解更多知识,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而少数学生对通识课不太积极的态度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对部分学生是否未能完全适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差异, 或部分通识课未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期望等问题应深入思考。

2.大学生普遍满意通识教育开展成效。

调查结果显示, 80.92%的学生满意通识教育课程, 超过一成学生对所选通识课程感到非常满意, 但也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对所选课程表示不满意。如图2。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 它是一种整个大学的办学理念, 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故超过80%学生的满意度总体反映出了通识教育其独特的魅力已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心意, 进而通识教育的优势也可进一步得到发挥。但如何避免“博而不精, 通而不识”的状况, 这对学校在巩固已有办学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学生对通识教育课堂的要求日益提高。

(1) 选课意向呈多元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52.67%的学生对“全球视野”类课程感兴趣;45.55%的学生倾向“科技、经济、社会”类课程;41.22%的学生希望选修“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类课程;37.66%的学生中意于“中国文明”类课程。如图3。比较数据可知, 学生对不同类别通识课程的兴趣程度差异较小, 最多不超过15%。在四类通识课中, “全球视野”类通识课程最受欢迎, 这也与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 社会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迫切需求不谋而合。同时, 希望选修“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类和“中国文明”类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 这不仅是对这两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进的肯定, 更说明了学生日益增长的防止偏科、要求自身全面综合发展的意识。

(2) 课堂难度现共识性态度。数据表明:接近60%的学生普遍感觉通识课程内容难度一般, 感觉非常简单和非常难的学生分别为2.29%和4.33%, 总过不超过7%。说明在课堂内容难易程度问题上, 大多数学生达成普遍共识。如图4。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 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这前提就是学生对通识教育课堂内容的接受度。数据显示, 在拥有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吸收并掌握通识课程内容, 这有利于理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从而达到真正的“育”人。

(3) 学生缺勤率是重要性指标。调查表明:34.44%的学生没有缺勤通识课程;但超过一半的学生普遍缺勤1~3次;仍有接近一成的同学缺勤超过4次以上, 情况不容乐观。如图5。众所周知, 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 而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高等院校在本科教育机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通识教育起步较晚。这也是为何大多学生认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却仍不重视通识课程。除学生应合理规划大学时间外, 学校更要落实通识课程相关管理规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提升通识课程质量与吸引力, 真正达到构建“厚基础, 宽口径, 利交叉”的本科教学体制, 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机制。

4.大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估体系日渐成熟。

(1) 助教制度亟需进一步落实。由调查数据可知, 仅有三分之一的通识课程有助教, 如图6。但有80.77%的学生认可助教工作有助于通识课程, 如图7。这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了助教制度并未全面深入的普及, 另一方面助教工作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 间接提出了极大的需求。通识教育倡导博闻强识, 文理交叉, 这一过程不单单需要教师投入, 学生配合, 同样还需要助教的亲密融入。助教制度意在为每30~40名学生配一名博士生助教, 不仅让其可以更好的参与通识课堂教学活动, 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有助于学生对通识课程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习热情, 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差强人意的现状则需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大力实施和推广助教制度,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完善助教制度, 提高助教工作质量, 充分发挥助教对教学的作用。

(2) 讨论课设置仍需进一步加强。数据显示, 53.35%的学生所选的通识课开设有讨论课, 也有近一半学生的通识课堂没有讨论课。如图8。但仅仅只有13.23%的同学所选通识课有助教带领小班讨论。如图9。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重在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它的内容倡导“给20~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 这必然要求丰富通识课堂形式, 制定相应通识教学要求。这包括除了大班教学外, 每3~4周要安排小班讨论课, 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要求, 学生要按时提交读书报告等。调研结果显示, 讨论课的教学形式在通识教学模式中有一定应用却不十分广泛。同时, 小班讨论课仍未完全落实, 这中间有助教配置不合理、修读学生人数太多、管理不便等原因, 但如何增设更为精品的通识课程, 合理配置助教数量, 对助教工作开展必要的指导等, 这才是学校应大力提升的地方, 以达到将通识教育课程变成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和基础性训练的远景目标。

(3) 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提升。图表显示, 75.06%的学生表示满意通识课程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 不满意率不到四分之一。如图10。对比之前数据不难发现, 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虽未完全覆盖所有通识课程, 却在学生当中评价较高, 这也说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通识课堂效果的提升, 值得推广。但仍有不到三成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这种教学模式。结合访谈结果发现, 这与通识课程受众广泛, 同一教学班上学生来自不同专业, 陌生感造成难以畅所欲言, 且学生专业领域不同, 在讨论课上容易偏题, 导致效率低下有关。这对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 更是再次强调了要针对具体通识课程开设助教制度指导工作, 增强任课教师与助教的互动, 及时反映学生讨论课上的回馈, 真正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

而对于将通识课程成绩与绩点挂钩的态度, 54.19%的学生表示不赞成, 24.94%的学生表示赞成, 20.8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如图11。结合访谈结果分析, 持赞成观点的学生认为该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增强通识课程体验值, 发挥通识课程实效;持无所谓态度的同学认为通识课程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应该致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重视程度;而不赞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通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 发掘自身兴趣点, 拓展眼界,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途径, 而非获取成绩、提高绩点的手段。这需要通过不断地改进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转变观念, 由被动接受通识课堂知识转为主动接纳通识教育内容, 从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通识教育深化推广的思考和建议

1.凝聚通识教育普遍共识, 加强通识教育高校地位。“通识教育”从1995年至今, 已在我国走过18年的历程, 经过许多尝试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然而其发展现状仍不乐观。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中小学教育追求升学率, 高等教育追求就业率, 部分高等教育被认为就是专业教育, 传授学生一技之长足以。欣慰的是, 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然而不少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教育方式简单, 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全社会对通识教育形成普遍共识, 在通识教育理念上进行必要更新, 同时加强高校通识教育地位。笔者认为, 一要回归教育的本体功能, 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给通识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 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 要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和完整的目标, 要认识到通识教育独立的育人意义。另外要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课程是为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而设置, 要起到对人终极关怀、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实现通识课程对学生的真正教育, 完成对目前专业教育的提升, 通识课程就必须进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成为必修课、基础课, 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能拥有一份科学合理的课程表。恰如杜威所言:“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 然后才是专业的。”

2.提升通识教育课堂水平, 改革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纵观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有许多差异和其特色性:从课程目标看, 不同高校有各自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其共性有: (1)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 坚实的基础, 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 有志于成为国家高层次的建设人才”; (3) 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从课程学分体系看, 中国各高校借鉴了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 增加学生自由选课和选择专业的空间;增加通识教育课的学分要求, 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在课程结构上, 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从课程教学形式看, 有讲授课、专家报告、专题讲座、实验课等形式, 但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授课式教学, 少数是以课堂讨论和讲座的形式出现。从调研结果不难发现, 提升通识教育课堂水平, 改革通识课的教学方法已成为许多教育者所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人文类“通识课程”应以“阅读经典”为核心内容。经典就是那些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人所写的, 都能超越于几千年历史的具体变化, 讨论一些人类永恒需要面对的问题的作品。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对于学生的生命格局的扩大与人生境界的提升, “经典研读”是最为有效且经济的教育路径。其次, 通识课程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注重体验式与实践性教育。例如推广我校的大班教学小班讨论模式, 必将加大学生的参与度,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 通识课程建设不能片面地追求学科齐全, 无所不包, 而缺乏实际的统一的教学目的。通识教育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大工程, 需要教育者知行合一, 长期为之奋斗。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基础且必须的课程。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只有我们将培养学生的眼光超越于现实的流行意见,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3.理清通识教育制约因素,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作为已被众多高校普遍实施的通识教育, 如何正确评估其成效就成了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应先认清高校通识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 如教学师资、课程模式、制度与经费支持、软硬件教学资源、评价与监督机构、教辅队伍等。通识教育师资的发展以及软硬件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开发是高校通识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合理的设置通识课堂, 制度与经费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点, 都将影响高校通识教育能力。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有充分资金的保障下, 高校才能正常发挥其通识教育水平。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还应体现在它的通识教育评价与监督体系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上。通识教育教辅队伍的优质服务, 比如助教工作制度, 也极大的促进高校通识教育成效。

那么如何针对制约因素, 建立健全一套相对完善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 一要因地制宜。如对于文科学生, 应加大科技经济课堂, 对于理工科学生, 加强人文素养熏陶。二要打造精品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让学生有一个人格和文明的自觉。设计一套简单、少量, 却精致的通识课程就很必要。三借他山之石。如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嵌入式评价法, 让教师以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系统化的方式, 对学生作业按课程目标各个方面来评出等级, 以此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大学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 有助于我国高校更为有效地开展通识教育, 促进大学通识教育能力的提升, 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走向成功。

摘要:通识教育, 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世界各大学所普遍接受。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从2009年开始有步骤地推行通识教育, 并经过近几年的推广改进日渐成熟, 为学生喜爱。研究表明:一方面, 大多学生认可通识课程, 愿意并接受通识课程;另一方面, 学生对通识课堂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应凝聚通识教育普遍共识, 提升通识教育课堂水平,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成因分析,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拓等.中美部分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 :157.

[2]李曼丽, 杨莉, 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2) :128.

篇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心理学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思想教育一、案例分析和方法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均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其情感波动比较大,甚者还会走向极端。同时由于他们具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在遇到问题与挫折的时候,通常都会表现出任性和幼稚的一面,这也是教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难以控制一个主要问题,而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与沟通技巧来进行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的不理解和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还能使他们正确认识到事情的本质,从而便于思想教育问题的解决。

案例一:在一个校庆演出排练过程中,在排练快要结束时,总导演决定要更换其领舞的演员,然而学生们则认为该领舞演员作为其文艺部部长,其舞蹈跳得很好,为何在排练后期要进行更换,总导演的这一决定让很多学生都产生了逆反心理,拒绝参加排练,造成演出活动不能如期开展,严重影响了校庆活动的正常进行。在此时,笔者看到一位学生正在抽泣,于是上前与该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向同学们进行了询问,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如“该更换的演员舞蹈功底怎样,若你们是导演的话,会选谁来担当该演出的领舞者”,利用平和的语言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平复学生的心情,在平缓学生态度后,引导学生对这件事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案例分析:这种情况在学生中比较常见,一般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其处理、安排不妥当或者不周全,引发学生的不满,也有时因为个别学生的鼓动或者学生自身的偏见等造成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在遇到这种集体闹情绪的情况时,教师首先应该保持冷静,即使学生的做法激进,也不要对其直接批评或者指责,首先应该稳定其情绪,注重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和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相互尊重和信任,循循善诱,注重说话的方法和方式,多利用心理学中的沟通技巧来削弱或者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加强教师自身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案例二:有两名女生住在一个寝室,在开始时相处关系还很好,无话不说,其中一位学生是班上的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但是自从两人发生矛盾后,这位同学却开始不愿意上学,并经常哭,其学习成绩也开始大幅度地下降,恰好在那一学期,笔者正在为其上心理学的课程,笔者通过心理学测试结果对其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和意见与该同学进行了交流,该同学在听取了笔者的意见后,情绪平稳了很多,同时也承认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之间闹矛盾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情,很难去判断谁是谁非,如果两名学生的情绪都很激动,互不相让,若教师在此时去批评其中任何一个的话,都会造成学生情绪的失控,达不到预期的调节效果。因此,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实施说服式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应便于学生接受,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体会

(一)构建相应的心理档案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中情感、意志和认识这三个方面和人格特征、人格倾向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选用合理的心理测试问卷,如心理健康测试、人格测试和症状自评(SCL一90)等,对学生实行心理测评,准确地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积累学生的个性资料,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地采取相关的心理疏导措施,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系列预防工作,不断提高其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二)学习并掌握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沟通技巧

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着重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将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应用到思想教育工作中,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技巧,能准确、有效和及时地指导和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转换其教师的角色,以朋友或者咨询师的角色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得到学生的信任,獲取其相关信息,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时,就不会束手无策,根据对其研究和分析,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或者建议。

(三)有机地整合和协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是也只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部分,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这一层面,还应该将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到意志、政治和思想形态等高度。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其良好的政治信念则是推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的时候,既不能简单地将思想政治问题心理化,同时也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政治化,应该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生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沟通技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将科学、合理的心理学理念渗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使其更加具有人文性、创造性,便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娜娜.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拓展——历史影视作品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和应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王亚球.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对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周忠琴,靳媛.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案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6).

篇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问题,因为学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费用大,一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此变得孤僻;三是由于家庭不稳定导致的个性问题;四是失恋问题。通过对几起自杀和他杀事件的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极端行为往往并不因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样问题集中引起。而这些问题包括:学业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

随着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他们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如意、不幸福感。往往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越高的人,这种不幸福感越强烈,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

篇11:小学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江苏省泰兴市天星小学 曾宏

摘要:

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家长传统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导致现在中小学生中出现不少带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他们对家长,对社会,对学校老师不满,用不听课,不做作业甚至逃学与之对抗。究其原因,不外乎其内在原因是动机缺失,学习习惯不当。外在原因不外乎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本文是从:“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2.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3.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4.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5.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等五个方面入手,把爱护和尊重洒向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使每一个孩子都乐学,愿学。关键词: 厌学

首先让我们从读一则案例开始:

小D:女,今年十岁,为我班三年级学生。3岁时随父母去附件打工,在外读了2年幼儿园。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吵架,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一至三年级在我市上学,跟着爷爷奶奶,父母继续在上海打工。成了一名留守儿童。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爷爷奶奶目不识丁,无法关心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的学习在家基本上就是无人管理,孩子在家自由散漫,为以后厌学烙下了病根。于是从一年级开始经常出现不做作业的现象,老师偶尔也会请家长到校,但效果不大。由于家长和老师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2011年3月24日这一天开始不来上学了,记得那天早上是被他的爸爸和奶奶绑来的,问她为什么不来上学,说有同学笑她头上有味道,有的同学排队做操时不让她好好站队,总把他挤到队伍外面去。经我和她促膝谈心留下在校上课。4月1日早上,她爸爸又打来电话,说又不来上学了,我就去他家,到他家后,他跟我打招呼,还拿牛奶给我喝,就是谈到上学时,整个人就变了,随手关上房间的门,并将门反锁。家人好不容易把门打开,还抓了她奶奶的手,咬破了她爸爸的手,就是不去上学,理由是讨厌老师。后来经我反复劝说,才坐上我的车来学校上学。4月3日我校去祭扫先烈,她爸爸特意陪了她一天,应该说玩得比较开心,可是第二天她又不想来上学了,理由是昨天玩得不开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爸爸和奶奶又把她绑到了学校。小D在食堂中情绪更加激动,更加歇斯底里。不停地上蹦下跳,踢人,咬人,抓人,就是要回去。鉴于这种情况,我让小D的爸爸先带她回去,正好利用清明小

长假的时间带她到上海去看看心理医生。我当天下班后又到她家去跟她交谈,约定复课后我天天早上来带她上学,我们还拉了勾。小长假期间,我打电话向她爸爸询问孩子的情况,心理医生也没说什么,就是严重的厌学情绪,需要家长、老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复课后我连续一个礼拜准时去接她和送她,她也比较开心,就是不愿意做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这段时间我也故意降低对其要求,只要做作业,哪怕做一题都行。没事的时候我就找他谈心,双休日让他爸爸带小D到我家去玩。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时我总能及时给她买早点,并倒上热水给她喝„„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的孩子被感动了,由原来的抵触情绪,到现在欣然接受老师,能够找我交谈,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及时告诉老师。作业也由过去一点不做,到每次完成其他同学作业量的二分之一,这也是由我规定的,算是给孩子一个慢慢的适应过程吧。以后又出现了几次不来上学的现象,这些都是孩子家长出现了不耐心的心理,打骂了孩子,我也及时把这利害关系告之家长,让他们千万要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这段时间孩子正朝着我所期望的那一步发展。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学习而言,小学是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性格特点不确定,可塑性很强。这一阶段引导得好孩子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个性特征。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本案中小D的情况。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厌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的厌学,有其内在的因素,也其外在的因素。内在因素:

(1)动机缺失,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没有远大理想,学业基础差,成绩差,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本案中的小D就因为学习无目的性,可学可不学,导致厌学。

(2)学习方法不当,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厌烦的事情。本案中的小D学习总要老师和家长监督,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我曾做过计时,1小时之内她写不到10个字,学习习惯很差,她十分讨厌学习,提到学习就头疼,甚至歇斯底里;下课后则是生龙活虎,另一番模样,让人哭笑 1

不得。外在因素:(1)家庭因素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1.父母感情不和。

孩子都希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但不少家庭中夫妻感情不够和睦,冷战、吵架、打架、摔东西等过激行为无形中会刺激孩子。本案中的小D3岁左右随父母去福建打工,期间父母经常因琐事而吵架,可谓三天一大吵一天一小吵,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这一切让她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她看来,她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好坏还有什么区别呢? 2.家庭文化氛围缺乏。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读书无用论”日渐高调。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度也就不那么多了。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甚至干脆把他们丢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为留守儿童。本案中的小D在福建上了两年幼儿园,后来上小学时回到本市,但父母依旧在外打工。孩子的爷爷整天上班,早出晚归,奶奶在家务农,两位老人家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氛围。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作业,只一句“作业完成了吗?”孩子也敷衍了事,一句“完成了”,其实根本就没做。日积月累便让孩子觉得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反正也没有谁来管她,惩罚她,从此便落下了厌学的祸根。3.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孩子整天被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包围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打骂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有乐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痛苦之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据笔者调查,这种现象在学生家长中普遍存在。2

因此,让学生家长客观地对待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变得刻不容缓。(2)学校因素。

在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的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厌学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因素中,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等等。

1、教育观念落后。

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体系,可是我们部分学校和教师由于受升学率的驱使,仍然把学习成绩视为唯一标准。许多学生在其他方面都很有造诣,或者可以说有些天赋,但是学校和教师的兴奋点总是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学生的长处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自己的弱项经常又成为老师的“靶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就随之产生了。

2、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现在不仅是学困生厌学,相当优等生对学习亦不感兴趣。不少学生期盼双休日和寒暑假早日来临,想摆脱在校学习沉重的负担。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学习乏味呢?枯燥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不融洽。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讽刺挖苦、训斥、处罚,使学生只有痛苦的、自卑的心理体验,没有愉快的、自信的心理体验。本案中的小D由于本身学习基础不扎实,从一年级开始就常受到老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的讽刺、挖苦,使其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而产生怨恨老师的心理。继而用逃学,不完成作业与老师对抗。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3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抵挡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电脑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

总而言之,厌学是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外因中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社会的偏见、家庭教育的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

那么,怎样帮助厌学的学生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 1.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每次做作业时,我都先与小D谈心。如果他能及时完成作业,我就个他奖励。4月5日的课堂作业,她当堂完成了,我可上就奖给了他一本作业本,写上红红的奖字,她很开心。回去跟他爷爷奶奶讲了,还打电话跟他爸爸讲了。虽然一本作业本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这是老师对她进步的肯定,从而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了内动力。

2.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 4

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每天布置数学作业,我总是精心设计习题,多布置些需动手操作的、调查的、上网搜索的、实践性强的作业,让孩子在玩中学,不觉得完成作业是负担。

3.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自从小D产生厌学情绪后,我坚持天天按时接送她上学,让她双休日到我家做客,陪孩子玩,孩子没吃早饭,我及时给她买上她最爱吃的烧卖,对她问长问短,嘘寒问暖,经常与其促膝谈心。渐渐地她慢慢地与我亲近了,我们之间的那层隔阂不存在了。她心里有什么事总喜欢主动地告诉我,他现在已把我当做了她的知心朋友。

4.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

中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 5

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事实证明,经常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充满信心,不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尊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对此,无沦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向学生表现对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小D写的字不错,我经常在班上表扬她,还把他写的字在全班同学中传阅,号召全班同学向小D学习。另外她唱的歌也很不错。我也是再一次无意识中发现的,同学们都称她是我班的“小歌唱家”。小D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价值,就自然而然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绐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目前小D的妈妈已经从上海回来了,专门照顾小D:每天妈妈陪小D学习,陪小D谈心,给小D梳妆打扮,接送小D。慢慢的,她觉得自己又有了母爱,(其实,爸爸妈妈一直很爱她),自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小D在妈妈的感染下,每天的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而且很开心。这也真正让我切身感受到一位好母亲胜过一位好老师。妈妈的爱,老师的爱,再加上社会的关爱,三股爱拧成一根绳,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一定能够使我们的孩子学得轻松、快乐。

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卡尔.罗杰斯认为,人人都有发展自我的本能。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我们要把尊重与爱撒向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参考文献

《实用班主任辞典》 王宝祥等主编

上一篇:新课标的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酒埕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