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所履行窗口服务职能

2024-06-27

当前基层所履行窗口服务职能(精选3篇)

篇1:当前基层所履行窗口服务职能

当前基层所履行窗口服务职能

开展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年12月20日 来源:四川省遂宁市工商局

个私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体工商户数量不断增长,在当前各地将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权限下放的情况下,对基层工商所所的注册登记窗口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因此,如何使基层工商所高效履行好窗口服务职能,做好注册登记服务工作,值得深入思考。

一、当前基层工商所注册登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人员配备不合理。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变化,原跟班经济区划设置的工商所不断整合调整,致使所所差异较大,以西部基层所作为突出。以四川遂宁为例,全市37个工商所中,人数最少的只有2人,人数最多的可接近30人,人员配置不甚合理;二是人员使用不科学。在配置的人员中,各所的年龄结构不

一、业务水平不均,普遍表现为年轻人少、行家里手少。“能者多劳劣者闲”、“年轻人做事长者看”的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工作考核不到位。专项考核制度不健全,专项考核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在对基层所的绩效(目标)考核中,过多地偏重了经检执法工作,单项注册登记工作所占比重较轻。

(二)业务能力不适应。一是态度不正。服务意识不强,生、冷、硬,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责任意识不够,没有及时进行有效指导,导致申请资料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网上数据录入不全面,只录入“*”号事项,“联系方式”等信息缺失,导致追踪困难;二是能力不足。因基层所工作人员年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影响,造成部分基层所窗口工作人员在进行注册登记工作时,对相关前(后)置条件不清、字号名称预先核准政策不懂、相关办理流程不明、计算机等业务操作不熟等,造成登记问题百出,登记效能低下;三是规范不够。缺乏风险意识,未有效反映申请人真实情况(意愿),代填代写情况时有发生;照顾人情关系,乱发滥发情况偶有呈现,致使一些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不一致;未严格把好“准入关”,对申请人提交的各类复印件未严格审核、签署意见等。

(三)管理服务不到位。一是档案归档不规范。部分基层工商所未能做到即时发照及时归档,乱丢乱放情况严重,造成纸质档案遗漏或丢失;部分基层所窗口工作人员验换照等监管信息资料未能及时有效录入,导致电子档案数据不完整,不便于日后追踪;二是监管管理不得力。注册登记后未能跟进监督管理,未能随时了解经营者的经营动向,实施动态监管,使超范围经营、未验照而从事经营、持过期执照经营情况突出,留下监管漏洞;三是后期服务未跟进。对个体工商户的法律法规宣传、政策规章解读、经营问题帮扶、商标广告指导等后续服务欠缺,未能及时跟进。

二、做好基层所窗口注册登记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实施业务能手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每开展1次专项业务“专家”、“能手”比拼选拔活动,在晋职晋级和评先评优上给予政策优惠,予以优先考虑,让能者有荣、能者有尊、能者有位。并按照“规范化工商所”要求,根据经济区划不同,按需配备“业务专家和能手”,以满足工作需要;二是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对基层所窗口注册登记工作实行资格前置,设置专项资格考试,工作人员取得专项工作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并设置资格证登记及有效期,促使工作人员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全面与时俱进,提升业务水平;三是实施工作台账制度。参照食品安全监管台帐模式,完善基层所窗口注册登记工作台帐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办理一次、登记一次,分管所长检查一次、核准一次,做到工作有记录、有监督,有复核、有检查,确保工作的可追踪性和可控性。以便及时发现纠正问题,落实追究责任。

(二)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实施岗位绩效管理,对基层所工作人员分类定岗,对窗口注册登记人员定职、定责,强化制度约束。同时,落实工作责任,如年初签订《注册登记人员责任书》,对业务学习、责任内容、奖惩方法进行相关规定,以利于提高登记人员的积极性,时刻敲响责任警钟;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基层工商所,是工商部门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部门的整体形象。为此,可制定专项服务规范,提出专门服务要求,如:建立“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来加强宗旨教育,落实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等;三是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尤其是加强高危行业的风险教育。找准登记注册风险点,制定风险信息目录,划分不同风险等级,制定防范措施。坚持基层所向管理对象述职述廉活动,完善廉政监督。实行三级督查制度,落实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对基层窗口注册登记工作进行抽查,促使工作人员坚持原则严格把关,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要做到心细、眼亮、手勤,及时上报新问题和新情况,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

(三)提升三种能力。一是提升履职能力。实行市(州)局、县区(分)局和工商所三级定期培训制度,在岗前、岗中就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的整个流程或单项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或分批培训。落实定期上挂学习、下派指导、交流任职等办法,以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注册登记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督促,使基层所注册登记人员主动学、自觉学,全面有效地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赢得人民群众认可;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基础,建立健全“工商所站点辖区分布图、个体工商户常规注册流程图、前(后)置许可一览表、行业个体工商户动态统计表、问题咨询告知书”的“两图两表一书”制度,在工商门户网站及各窗口单位公布“两图两表”,在各工商所注册登记窗口配置“一书”,以备答复申请人咨询。使申请人知道在在哪里办、明确如何办、清楚办什么。提升服务水平,做到“三零四不”,即办理“零障碍”、服务“零距离”、工作“零差错”,不让工作事务在我这里耽误,不让人民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遇、不让不良风气在我这里出现、不让遂宁工商形象在我这里受损,促进人民群众满意;三是提升创新能力。事事讲发展,保持勇于开拓、创新进取的工作热情,坚持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满意的事,深入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发现基层所窗口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和方式方法,加以改进和提高。如,在个体工商申请注册登记时,在市场准入端口设立登记中“许可证(批准文件)”一栏中,增加许可证件扫描件,以方便监管查阅;在服务企业时,适时发布《市场主体发展报告》,在年检验照前实施温馨提示等,不断开拓基层所窗口工作新局面。

篇2:当前基层所履行窗口服务职能

【关键词】依法行政 内控制度 法律风险

一、引起法律风险的原因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一是部分规章制度不适合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状况,个别制度过于原则化、概念化、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内控技术、制度滞后,新业务、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手段推出后,内控技术跟不上业务的发展,监督检查缺乏有效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内控制度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风险点,容易出现内控盲区,产生操作风险。三是内控制约机制不健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不能行形成岗位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四是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内控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防范业务风险的力度不够。

(二)内部控制执行不严肃

一是管理和业务操作人员对规章制度理解不透彻,对有些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责任性不强,工作疏忽大意。二是有章不循、有规不遵,主要依赖传统和经验做法。三是对要害岗位监控考核不严,对要害岗位人员的思想、行为转变不能及时掌握,对不适合要害岗位人员不能及时调整,从而形成法律风险。

(三)依法行政风险环节控制不严

现场监督检查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职能部门人员受习惯影响,执法程序上随意性较大,致使谈话笔录、工作底稿、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等要素不全,重要证据缺失,执法程序不合法导致行政法律风险。二是行政处罚程序不规范,如行政处罚过程中未告知相对人享有的权利,相关法律文书为按照规定时间送达,受送达人未签字,执法职能部门滥用自有裁量权,行政处罚使用法律不准确,行政处罚程序不合规,容易形成行政法律责任。三是行政许可办理不合规,如收到申请未及时开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书”,办结后或不予许可未及时开具“行政许可决定书”和“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等有关文书,容易形成行政法律风险。

二、规避法律风险的途径

虽然风险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但它可以根据对现状的分析认识,对发展趋势进行判断,通过对现有状况的改变控制风险,因此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一)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理业务、靠制度管理人员的长效机制。加强各风险点的排查和管理,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估,对失效或不适宜的制度,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着重落实内部岗位控制和风险防范责任制度,使内控制度制约到各个风险环节,尤其对风险点和要害部位达到约束有效,制衡有力。

(二)建立完善法律风险预警体系

一是对法律风险隐患进行有效识别和科学界定,并规范管理,以化解和控制法律风险隐患。制定科学的法律风险评估流程和风险应对策略,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业务特点和单位实际,确定法律风险关键控制点和风险点,对各项行政管理行为和内部管理行为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制定分级应对策略。二是强化法律事务部门职能作用,采取恰当的技术手段和防控措施,分析、排查、评估与化解法律风险,并对法律风险进行定期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进行风险提示,实现对法律风险的动态管理,降低法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的监督考核和后续教育,有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现他们的异常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探查苗头性的人员管理风险,避免由于用人不当,监督考核不严造成的法律风险。四是注重发挥法律顾问、法律咨询和法律协助的作用,将其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事前充分论证,事中跟踪服务,主动及时报告法律风险,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和事故苗头,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有效避免法律风险。

(三)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通过业务技能、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管理者及业务操作人员理论素质、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管理者及业务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在管理活动、执法检查、具体业务操作中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业务差错及责任事故引发的法律风险。

(四)完善行政行为监督机制

主要是要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与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各项内控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使执法行为在部门内受到监督和约束,消除违反制度、触犯法律的行为。二是加强法律事务、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对行政行为的外部监督检查,对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排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执法人员违规行为的问责力度。三是严格执行执法评议和案卷评查制度,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行为规范、程序完善及监督有力的行政行为约束制度,不断提高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水平。

(五)提升依法工作水平

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行政许可法》、《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从立项、通知、检查、取证、立案、处罚、听证、执行等各方面,严格执法程序,确保行政执法程序合法、证据确凿,运用法律准确、处罚公正。行政许可要加强对申请资料的有效性审核,注意行政许可事项的办理时限,规范行政许可有关文书的制作,有效避免行政法律风险。

(六)正视诉讼风险,做好诉讼准备

要正视履职过程中的诉讼风险,做好诉讼的心理准备和外部条件准备,对通过相互协商、调解等非诉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果断选择诉讼途径,积极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补救。

参考文献

[1]齐培红.基层央行履行金融服务职责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华北金融,2011,08:69-71.

[2]王兆东.基层央行法律风险防范研究[J].华北金融,2012,02:41-44.

[3]李建国,胡丽红.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创新路径及风险控制探讨[J].河北金融,2013,07:6-9.

篇3:当前基层所履行窗口服务职能

【关键词】 法律监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

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重中之重的任务,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检察机关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基层检察院是整座检察大厦的基石,其地位和作用均处于法律监督的最前沿。如何更好地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一个全新课题,也是作为整个检察工作基础的基层检察院更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基层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中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是中央政法委提出的当前政法机关包括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社会矛盾化解”的精神实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实质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抓好这两项工作,就抓住了当前检察工作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全国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工作在基层,80%的案件在基层,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抓好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两项工作的决定力量。因此,基层检察机关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自身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准确把握自身的职责定位,找准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承担起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

二、着力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源头防范矛盾。依法公正处理案件,是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司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一是要着力强化公正执法理念。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检察官客观义务的树立和践行,把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作为每个检察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着力加以培育。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端正执法理念。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权利平等、程序公正的执法观念,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切实做到“四个在心中”。培养公正执法素养,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检察官应通过学习养成以下四种品德:爱岗敬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品德、忠于法律的职业品德和纪律约束的品德。通过养成良好的品德,进而提高修养、提高素质,从而坚持秉公执法、廉洁办事。二是要努力提高公正执法能力。高超的职业技能是实现公正执法的基础和保证。从事检察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匹配的学识和才能。如果空有公正执法之心,而无公正执法、准确办案之能,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就不可能实现。“法律是一门艺术,在一个人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要以大规模教育培训为契机,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创学习型检察院”活动,根据不同执法岗位的职责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三是要切实强化执法监督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制定统一、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执法工作规范,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健全案件集中管理机制、执法办案风险预警机制,推行网上办案和“阳光执法”,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正执法的考评导向和责任追究机制、检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证据收集、不捕不诉等执法环节的监督制约力度,推动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既惩治犯罪,实现违法当罚、罚当其罪,又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使无辜的人不受法律追究,确保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二)注重改进办案方式方法,避免引发矛盾。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是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执法办案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期待,坚决摒弃机械执法、简单办案的观念和陋习,按照新形势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把办案的“三个效果”有机统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通过理解、尊重、关爱和帮助等一系列人性关怀措施,最大限度兼顾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使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关爱、温暖。特别是当前查办涉企职务犯罪案件,要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方针,切实做到“三个考虑到”(办案前要考虑到运用何种方式不至于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办案中要考虑到使用何种手段才能保证生产发展正常运行;办案后要考虑到如何尽可能挽回损失,恢复发展)、“四个必须”(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案件,必须慎重,该迟办缓办的要迟办缓办,绝不能因案件查办造成经营困难和群众不满;初查必须秘密进行,在调查取证时,不开警车,不穿警服,不轻易公开到办公地点传人,不发表有损形象和声誉的言论;对发案单位财产进行查封、冻结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不能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追缴贪污、挪用等赃款赃物应该返还的必须返还)、“四个避免”(避免影响资金流动;避免影响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避免影响招商引资和经营业务关系;避免影响声誉和产品信誉,做到该保护的要坚决依法保护)。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效消除矛盾。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彰显法律惩治预防、教育引导功能的重要抓手。从总体上看,当前宽严相济强调严的多,适用宽的少,刑事和解修复社会关系的机制尚不顺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消除社会矛盾的作用并不明显,还有很大一部分案件完全可以通过刑事和解等从宽处理形式来消除对抗,达到最大程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增加和谐因素的目的。要推动形成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强大合力与长效工作机制,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特别是涉众型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着眼于消除矛盾、促进和谐,深入探索和规范刑事和解、量刑建议、附条件不捕不诉等办案新方式,健全完善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机制和执法考评机制,坚决克服下达追捕追诉指标等错误做法,把从宽处理的每一件案件作为有效消除社会矛盾的具体实践。

(四)重视抓好延伸办案服务,积极调处矛盾。抓延伸办案服务是彰显法律人文关怀和检察工作人民属性的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检察工作的根本标准,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在以执法办案为中心、确保案件质量的前提下,把抓延伸办案服务作为检察机关满足人民群众合理期盼、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形式,对办案中发现的个体性矛盾和当事人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回避、不敷衍,通过进一步完善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机制,健全检调对接机制,加强联系协商、释法说理、心理疏导等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当事人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应对困境,化解积怨,消除深层次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对办案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检察建议,切实促进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尽管很多遗留问题是小事,但小事连全局,小事连民心。一些小事、小情,对我们检察机关、检察官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微不足道,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大事、难事。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开展延伸办案服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向群众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把工作做

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努力构建和谐检民关系。

(五)妥善处理涉检信访案件,切实解决矛盾。妥善处理好涉检信访案件,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践行执法为民理念、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社会矛盾具有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加大的新特点,涉检信访同样存在。要根据涉检信访面临的新形势,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政法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将涉检信访工作作为整个系统的全局性工作,举检察机关各部门之合力,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强涉检信访长效机制建设,健全落实首办责任制和领导接访、下访、巡访、督查专员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探索建立涉检信访定期排查机制,综合采取依法处理、教育疏导、救助救济等措施,切实把涉检信访的苗头和隐患消除在萌芽和初始阶段。对于涉及问题复杂、息诉罢访难度高的涉检信访案件,检察长要亲力亲为,带头研究和落实息诉罢访对策,积极做好各项稳控工作,防止问题堆积蔓延,坚决避免因涉检信访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要紧紧抓住群体性事件发生初始阶段这一处置时机,研究完善工作预案、处置程序和处置原则,领导要靠前指挥,信息要及时畅通,对媒体要认真稳妥处理,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应急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着力在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中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社会管理滞后问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检察机关虽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依据其宪法定位,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基层检察院处于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从执法办案创新、服务保障创新和内部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紧紧围绕法律监督职能,推进执法办案活动的创新。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检察工作的中心。在当前新的社会矛盾积聚、刑事犯罪居高不下的态势下,检察机关必须推进执法办案活动的创新,更加注重和谐、公正,不断适应社会管理新方式。一要加强监管活动监督等工作,促进对特殊场所特殊人群的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积极参加社区矫正试点和推广工作,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保护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分析,协助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二要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工作,促进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等整治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引导工作,把互联网等媒体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促进对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三要积极探索提高司法工作效能。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改进执法办案手段,提速案件的办理,处理好保障人权与保证案件质量,缩短时效与确保公平正义的关系,做到执法办案的又好又快,有效避免“迟到的正义”现象的发生。四要努力促进执法办案效果的最优化。以“法律眼”冷静观察社会事务,洞悉每一起进入司法领域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利益与矛盾,明辨是非,定纷止争,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要正确认识法律在社会管理中功能的有限性,避免掉入“法律全能”的误区,在执法办案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好各种利益和冲突,力争达到执法效果的最佳和最大化。

(二)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推进服务保障工作的创新。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检察机关应主动将检察工作融入服务大局需求之中,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中体现、弘扬检察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这是检察机关生命力之所在。一要在党委的统筹安排下自觉融入大局。党委的统筹为检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检察工作又是党委统筹指挥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检察机关要牢记检察工作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是党委统筹领导社会管理中的一份子,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工作大局。二要围绕党委重点工作履行职责。在不同的时期,党委根据形势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部署新的工作。检察机关必须要围绕党委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指示和安排,积极参与到重点工作中去,适时通过专项行动来履职。例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青少年维权及法制宣传教育、帮教刑释解教人员等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按照分工,积极参与。三要进一步保护和规范社会管理主体。要确保社会管理主体的有效运转和规范操作,坚决查处国家公职人员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贪污受贿、侵权渎职的犯罪行为,惩处单位职务犯罪行为,促进社会管理清廉和政风清新,加大对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督力度,打击其滥用及不当行使管理职权和服务职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事务的有序开展。对侵害社会管理主体,妨碍社会管理活动的犯罪行为,要依法打击。同时,依法支持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自我发展,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三)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推进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内部管理的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统筹形成合力,达到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一要推进检察官分类管理改革。将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的一些工作内容相似,职责相近的科室整合合并,合理优化配置资源,避免出现分工越来越细,统筹难度越来越大,某些工作因难以明确而扯皮的情况。二要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是检察人员违法违纪案件审查的专门部门,应当将纪检监察部门作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监督的监督主体,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作用,对自侦、批捕、公诉案件适时监督,对其办案中是否严格按规定程序、是否遵守办案纪律、办案安全等方面进行督查和监督,确保执法办案顺利进行。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将网上办案作为现代化信息手段介入到检察工作之中,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也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网络化办案平台,适时调整管理思路和模式,致力于将其应用到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应用到案件管理、考核和评价,充分发挥其管理功效,从根本上规范办案程序和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预防违法办案和错案发生,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推进执法规范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

四、结语

“万丈高楼从地起”,检察工作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促进社会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祺国:《化解社会矛盾与检察执法理念》,《人民检察》2010年第8期;

[2] 黄超:《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五个原则》,《人民检察》2010年第2期;

[3] 《发挥检察职能 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法律与监督》2010年第6期。

上一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办公室实习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