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2024-06-24

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共10篇)

篇1: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当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成就始于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亿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锺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第二篇方法

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做法

现在同学手中的书籍、报刊比比皆是。平时如何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笔头勤。”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子掰苞米的覆辙。这里向大家介绍六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有位同学读了《少年毛泽东》一文,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放牛,把一份草送给穷孩子的事,从中总结出毛泽东从小同情、关心穷人的好思想。联系到“我”与小伙伴一次偷西瓜的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少年毛泽东一比,心里很惭愧、内疚,这样联系实际合情合理,真实感人。又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体会也可以是札记。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三、提纲式。盖房子要按图纸搭好框架,框架搞好,再进行房子装修;写文章也一样,要先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这叫做列提纲。我们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纲的语言要简洁扼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纲式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中心,记住要点,理清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读了《妈妈的“病”》一文,可按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路编列提纲:(1)妈妈犯了一种“怪”病,既不上“医院”,也不让人说;(2)妈妈给奶奶送年礼是一只又瘦又小的鸡;(3)妈妈给外婆送年礼是四只又大又肥的鸡和一大包的年礼;(4)作者抨击少数妇女对母亲和婆婆的两种不同态度——孝敬与不孝顺。这样列提纲,对文章内容了如指掌,印象深刻。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提要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四、批注式。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边读边在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写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标记勾划出来,或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意见,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笔记作法。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就常用这种笔记方法在书头批注。拉法第在回忆马克思读书时说:“他常折迭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上作满记号,他不在书上写批语,但当他发现作者有错误的时候,他就常常忍不住打一个问号或一个惊叹号。”(《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读书时常在字里行间画着五颜六色的记号,在书的空白处,往往还有评语。毛泽东在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全文逐字、逐句用朱墨两种色笔圈圈点点,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优美的地方,就批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我意”,认为不对的地方就画“×”,或批上“不通”、“荒谬”之类词句。

五、书签式。平时读书时,遇到需要背诵的内容,可以记在书签上。把书签夹在课本里、放在口袋里或插在房间专放书签的袋子里,一有空就读一读、念一念、背一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记得牢为止,再把它存放起来。这种书签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如此反复,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了。

六、卡片式。就是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读书时,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下来,再按书卡分类存放。存放的位置还要按类别,编上号码,写出标题,以便使用时查找。卡片还有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每天拿出几张卡片读一读,背一背,日积月累,脑子积累的词汇材料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就可以从脑子的“储蓄库”里搬出来用,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做卡片时有四点小的要求: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七、剪报式。凡是遇到处理的废报、废书,在完全抛弃之前,可以检查一下其中是否有适合留下的文章。不管是一句名言还是一幅图画,都可以剪下在粘贴在自己准备好的剪报本上,空闲时象翻相夹那样随意阅读,也是一种享受呢。

八、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索引笔记只需要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第三篇读书报告写法

读书报告写作格式

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說,老师会介紹一般的格式给他們,让他們有所遵循。

已经掌握读书报告基本写法的同学却可以隨意。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費筆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种种式式,沒有任何規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銳的评论,很精闢的分析,很周詳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質,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論有甚么感想,疑問和見解,都隨即把它们写下來。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

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來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現几个重点可以发揮的。把这几個重点列出來,有时间的話,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資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來补充你的論点。这样,你閱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徹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來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他作品;

3.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緯的《干校十记》、严家其的《文革十年史》等)。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來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与彈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誇獎一番。可以赞与彈都需要見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內容丰富,描写細膩,刻劃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養往往遜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並非易事。但不容易並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變成一種公式,四平八稳的結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結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來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見为主要內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牘的抄。否則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別人的唾餘。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篇2: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⑴《西游记》吴承恩著;(2)《水浒传》施耐庵著;⑶《朝花夕拾》鲁迅著;⑷《骆驼祥子》冰心著;

⑸《繁星·春水》冰心著:⑹《鲁滨孙这漂流记》(英)笛福著;⑺《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著;⑻《童年》(俄)高尔基著;⑼《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著;⑽《名人传》(法)罗曼·罗兰著。

(二)中学生课外文学阅读不必读书目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悟空传》、《此间的少年》、《告别薇安》、《向左走,向右走》、《蛋质女孩》、《面包树上的女人》、《撒哈拉的故事》、《菊花香》、《你别无选择》、《47楼207室》、《三重门》、《幻》、《银河英雄传说》、《时震》、《射雕英雄传》、《欢乐英雄》、《顽主》、《黄金时代》、《活着、《火与冰》、《重瞳》、《倾城之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手机》、《挪威的森林》、《麦田里的守望者》、《变形记》、《百年孤独》、《鼠疫》、《一分成两半的子爵》、《铁皮鼓》、《小径分叉的花园》、《生》、《人性的证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小王子》、葵花走失在1890》、《窗边的小豆豆》、《新诗三百首》、《先锋剧档案》。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扩展版

文学名著

1.《论语译注》李申编中华书局8月第1版

2.《三国演义》罗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5月第2版

3.《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

4.《水浒传》施耐庵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第2版

5.《红楼梦》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5月第1版

6.《鲁迅作品选读》(自编)(凡自编者可以书名相同或相类似书籍代替,下同,且不再说明)

7.《子夜》茅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第3版

8.《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3版

9.《骆驼祥子》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1月第1版

10.《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2版

11.《男生贾里全传》秦文君少年儿童出版社195月第2版

12.《花季·雨季》郁秀海天出版社9月第1版

13.《射雕英雄传》金庸三联书店194月第1版

14.《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华夏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15.《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王家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0月第1版

16.《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5版

18.《哈利。波特》(英)J.K.罗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19.《唐·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20.《第二军团》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21.《简爱》(英)夏绿蒂·勃朗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22.《巴黎圣母院》(法)雨果陈敬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23.《红与黑》(法)司汤达郝运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4.《复活》(俄)托尔斯泰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25.《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6.《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蒋天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4月第1版

27.《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赵少伟译漓江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8.《雪国》(日)川端康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9.《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施咸荣译译林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0.《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赵少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6月第1版

31.《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6月第1版

32.《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叶冬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2月第1版

33.《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第1版

34.《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选编陈婉俊补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5.《中外微型小说读本》(自编)

36.《中学生宋词选读》(自编)

37.《中学生元曲选读》(自编)

38.《中外抒情诗选》(自编)

39.《女神》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2版

40.《毛泽东诗词鉴赏》吴功正江苏古籍出版社年2月第1版

41.《泰戈尔诗选》冰心郑振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2版

42.《普希金诗选》卢永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1月第1版

43.《中国戏剧选读》(自编)44.《莎士比亚戏剧选》(自编)

45.《繁星·春水》冰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46.《文化苦旅》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3月第1版

47.《蒙田随笔集》(法)蒙田潘莉珍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8.《纪伯伦散文诗集》(黎巴嫩)纪伯伦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第2版

49.《中国散文读本》(自编)

50.《外国散文读本》(自编)

51.《当代杂文读本》(自编)

人生修养:

52.《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53.《谈美书简》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2月第1版

54.《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55.《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

56.《艺术欣赏入门》陈平

57.《中外影视经典》58.《中外建筑经典》59.《中外美术经典》

60.《漫话圣经》(美)房龙施旅于一译三联书店1988年2月第1版

6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斯威布人民文学出版社

62《音乐的故事》(德)保罗.贝克马立张雪燕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11版

63.《人类征服的故事》(美)房龙常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64.《东方哲学的故事》(锡兰)L。A。贝克傅永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5.《文明的溪流》(美)H。G。威尔士袁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66.《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日本)德田虎雄

67.《史记选》1998年5月第2版

68.《菜根谭》洪应明69.《傅雷家书》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5版

70.《知识改变命运》潘燕刘县书三联书店2000年1月第1版

71.《本领恐慌》王小平海南出版社出版. 2000年12月第1版

72.《妈妈的心有多高》赵定军北京出版社年8月第1版

73.《成功之路》(美)拿破仑·希尔海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74.《培根人生论》(英)培根何新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75.《致加西亚的信》(美)阿尔伯特·哈伯特赵立光艾柯译哈尔滨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76.《科技英语阅读》金焕荣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77.《英文名篇诵读本》顾佩娅苏晓军编译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78.《人文知识读本》陈思和海南出版社

79.《名人的中学时代》(自编)80.《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自编)

81.《苏菲的世界》(挪威)乔德坦。贾德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82.《写给中学生》(自编)

名人传记:

83.《马克思传》(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三联书店1978年12月第1版

84.《名人传》(法)罗曼·罗兰傅雷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85.《居里夫人传》(法)艾夫·居里左明彻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86.《拿破仑传》(德)艾密尔·鲁特维克阳若迅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7月第1版

87.《松下幸之助》(日)针木康雄新华出版社19

88.《我生活的故事》(美)海伦·凯勒朱原译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89.《林肯传》(美)戴尔。卡耐基叶维明译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90.《梵高传》(美)欧文。斯通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科学技术:

91.《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路甬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年8月第1版

92.《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1版

93.《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许明贤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94.《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美)罗伯特。K。G坦普尔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95.《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约翰。布罗克罗袁丽琴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96.《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里艺出版社(?)

97.《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美)卡尔。萨根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8.《发明启示录》龚镇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99.《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100个问题》(美)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学普及出版社

篇3: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一、微博的概念界定

微博 (Micro Blog) , 是随着Web2.0而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 它允许用户以简短文字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 每条信息的长度都在140字以内, 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 每个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4]。在《微博力》这本书的封面, 有“140字推爆全世界”这一短语, 该书作者称微博是有限字数的无限力量, 在信息时代中, 信息远比我们还要快, 但微博比信息更快[5]。

二、微博的特点和功能

(一) 微博微博的特点

微博是微型博客, 它有传统博客的一些特点, 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作为网民发布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研究者们对微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笔者总结如下。

11.微博短小精悍微博短小精悍, 内容微小且碎片化

140字的限制使得微博的内容往往是浓缩中的精华, 同时由于微博客发送微博时间零碎, 使得其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22.发送消息的即时性和便捷性

微博网站通讯功能完善, 其手机APP也在推广普及, 使得微博用户能将身边的新鲜事和心得在第一时间发送出去。

33.信息发布方式的多样性和信息的共享性

微博用户除了可以利用计算机浏览器在微博主页发布消息之外, 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客户端、手机Web浏览器、手机短信服务以及其他绑定软件客户端等方式发送微博, 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方式是实现微博发送消息便捷性的基础, 使信息随时随地发布分享成为可能, 在各大朋友圈中实现信息的推送和共享, 放大传播效应。

(二) 微博的功能

11.获取信息获取信息, 了解世界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中的“关注”功能迅速锁定感兴趣的话题, 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想知道的信息。微博信息来自地球的各个角落, 能够拓宽视野, 让师生在大数据时代游刃有余。

22.信息的发送与传递功能

信息的发送与传递是微博的主要功能, 对比传统博客, 微博字数少, 所占内存较小, 在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支持之下, 能对消息实现即时、快速发送, 每个微博用户都有不同的朋友圈和交流圈, 因此, 同一条消息能在瞬间实现大范围的转发和共享。

3.交流讨论的功能

微博提供给用户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 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组建论坛和朋友圈进行交流和讨论相关信息, 对于感兴趣的博文在评论中各抒己见, 也可以在别人的评论中找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集思广益。

三、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 它具有发布消息的即时性、共享性、随时随地性等特点, 这使得它在教育教学上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即在教育中可以利用微博传递信息的功能,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随时随地便捷快速的交流平台。

(一) 以丰富的形式展现知识点

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以及学科不同种类的知识点的展现形式不一样, 可以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如物理、化学中的实验型知识点, 若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一些不方便在课堂中演示的内容, 会使得这部分知识相比文字表述更形象、更直观;又如生物学科中的光合作用,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观察到这一过程, 利用Flash动画则可以将这一过程形象、动态地展示出来。微博发布消息时可以与其他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联合, 这些学习资源形式多样, 在实现知识点内容多样化表征的同时,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 促促进进师师生生交交流流,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

微博是Web2.0 时代的信息社交媒体, 它的交互功能十分强大, 在给予权限的情况下, 用户可以在博文下发布评论。微博强调用户的交互和反馈行为, 交流和讨论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互动, 协作学习、互相讨论能使学习者集思广益,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即《微博力》中提出的“众包”[6]。“众包”的关键就在于从别人对博文的回复中收集信息, 并从中得到启发, 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该博文知识点内容的反馈信息中, 找到有效信息, 以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发发布布推推送送, 广泛转发优质学习资源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 为师生提供众多的学习资源, 面对如此庞大的学习资源库, 微博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 可以帮助教师查找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将优质学习资源的相关链接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 在朋友圈中推送和转发, 可使学生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并建立自己的资源库。

(四) 提提高高反反馈馈效效率率, 及时更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后将自己的反思发布在微博上, 学生可在教师的相应微博下留言评论。教师针对学生的评论, 了解学生群体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解决学生疑问的同时, 对症下药, 对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作出更有意义的改进。

从图1 这个教学模型[7]可以看出, 微博在“C程序设计”课堂中被利用的主要功能是消息的发布和推送功能, 微博主要被用于传递知识点内容, 为师生、师师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平台, 通过师生在微博行为中的反馈, 对前面的教学过程进行改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 有有利利于于培培养养学学生生自自主主学学习习的的能能力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单方面传输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由于缺少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微博帮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意识[8]。

四、微博应用于教育时的注意事项

将微博运用于教育是大数据时代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实践, “微波炉”加热式教育[9]如果能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将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但是, 微博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不会形成没有教师指导的失控的学习状态, 一切没有教师指导和监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都是失败的。因此, 要想发挥微博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以提升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以以传传统统课课堂堂教教学学为为主主, 微博教学辅助课堂教学进行实践

到目前为止,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的课堂教学, 用“微波炉”加热课堂教学, 是为了发挥微博方便快捷与移动设备无缝连接的通信优势, 对传统教学是锦上添花而并非取而代之[10]。微博教学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能够完全违背客观规律进行实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分清主次, 切记不可喧兵夺主。

(二) 发挥教师的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在微博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微博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是知识的发布者和传递者, 要筛选发布的信息, 保证微博传递的学习资源的质量, 还要监督学生的自学, 适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即教师还是监督者和引导者。没有教师引导的学习, 学生最终会偏离学习方向, 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

(三) 加加强强对对学学生生的的道道德德教教育育, 防止上网成瘾和言论不当现象

微博是一个公共开放的社交网络平台, 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 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教育学生不要散布不良信息和言论。不仅如此, 微博需要学生上网登录进行操作, 为了避免学生上网成瘾, 校方、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对此加强监督, 避免学生利用微博学习时间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五、结束语

在知识传递方面, 微博以“零时间”著称, 微博在知识传递速度方面的独特性, 十分显著[11]。微博可以将知识点以不同类型的形式发布出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正如《微博力》所说, “我推, 故我在”。分享信息, 传递知识, 微博可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让学生在零碎时间学习小的知识点, 而独特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希望微博教育可以像冬季的围脖一样, 在学习途中, 给师生带来温暖。

参考文献

[1][4]王时进, 段渭军, 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08) :91-94.

[2]微博[DB/O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2014.4 htm?fr=Aladdin, 2014-01-25.

[3]“微”字当选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D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2/08/c_111227971.htm, 2014-01-25.

[5][6]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7]郝兆杰.微博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01) :101-105, 109.

[8][9][10]王世群.“微波炉”加热教育——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08) :95-97, 90.

篇4: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关键词:电脑制作;作品;教师辅导;机制;策略;项目

近年来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常规任务,通过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活动”的推广不仅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各地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培养中小学生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从学校、家长及信息技术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积极辅导学生,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挖掘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那么,如何才能辅导好学生,让他们在比赛中能赛出自己的实力与水平呢?

一、建立选拔参赛学生的机制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比赛,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应用软件,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绘画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选拔好学生非常关键。每年我校先进行“海选”,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先来报名和学习,按照每年“活动”的具体要求,首先对来报名的学生进行全体培训,把每一个项目都讲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辅导老师的建议选择相应的项目,比赛是一种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多数人参与却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奖。教师要能够发现有一定的基础又对电脑制作感兴趣的学生,有一定美术专业能力,有相关软件(vb,vc,java,sql server,oracle等等)操作能力以及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中选出三分之二的学生进入第二轮竞赛辅导。选拔参赛的学生人数不在于多,而是要精。

二、建立教师辅导学生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辅导效率

一是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也就是说,强调学生自己看书,多做创作,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技巧,有利于尽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辅导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问,一旦学生选定项目后,教师一定要跟进学生,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软件操作上的问题,指导他们不仅仅要看书上的实例制作过程,还要让学生在掌握书上介绍的例子制作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作品,要多看一些视频教程,学生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与和作。

2.辅导教师组成不能单一

综合能力在电脑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比如在美术知识方面,网页设计、电脑动画、电子报刊,都需要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而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能力的有所不足。所以,指导教师除了信息技术教师外,还应有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师的参加。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品特点进行美工、色彩、网页框架、动画元素等方面的指导,语文教师可对电子报刊的内容、篇章结构、基调等方面给予指导,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从技术这个层面要全面跟进,包括作品的每一个超级链接,每一个按钮,每一个音频、视频,程序设计每一个功能的实现等都要进行检查和验收,按照“活动”对每个项目的要求从严把关,做到每个作品的宽进严出的要求。

3.加强对优秀作品的理解

时刻关注“活动”的指南和变化,每年“活动”都有明确的说明:“活动”人员范围、“活动”项目、参赛“评选项目”的作品分类、要求及评比指标。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真学习,领悟其中包含的比赛信息。根据近几年来的“活动”指南的要求,不难看出:

(1)作品主题内容丰富、密切联系生活的作品突出,如《水乡一角》的作者生活在江南水乡,面对春天到了、树叶发芽、花开田野的水乡美景而产生出用电脑画笔工具描绘可爱家乡的激情,生动、自然、流畅,显露出作者的想象力、表现力和运用电脑的能力。

(2)关心社会发展的作品增多,如《我们的社区》表现的是作者对身居社区的亲切感受。面对近几年来社区生活飞一般的发展——以前人们居住的平房,现在人们居住的是楼房,以前人民是用人撑船、脚踏车作为交通工具,而现在已被私家小车代替,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已经全面完善,人们对村里的大小事情可以通过村务公开栏了解,政务公开化……通过俯视、散点透视,通过不同人物和周围环境来反映人民的体育、娱乐、医疗以及政务公开的情景,具有风俗画的亲切气息。

(3)思维创新的作品崭露头角,如《拉来云朵润小苗》表现出孩子朴实、真挚的情感。看到电视上报道,不少地方干旱,担心收成不好,就希望飞到天上拉来云朵,让小苗能够喝上水。构思大胆、想象力丰富,把孩子想到的、希望的、意识与潜意识中的思绪有机交融在一起,生动、深刻、大胆、创新,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指导学生作品的创作,要紧抓项目的共性及特性

从“活动”指南中可以看到,所有作品都有共同的特点,更有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把握导向性,突出作品的教育性特征

所创作作品的主题要积极、健康、鲜明,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科学精神、态度与方法的形成。

2.把握实践性,突出作品的主体性特征

随着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电脑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已迅速地由以收集、整合资源为主,向利用资源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方向发展。

3.把握创新性,突出作品的创造性特征

中小学生电脑作品的创新性,是通过选题与内容的创意,表现手法和技术应用的创新来实现的。

4.把握艺术性突出作品的鉴赏性特征

封面、首页和片头的画面要生动、有趣,富于吸引力;首页、片头及整个作品的音乐要有震撼力和感染力;造型、画面设计要形象、生动,色彩要和谐;尽可能使用丰富的音响、效果声和画面动态语言,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整体布局要合理、美观,风格要统一。

5.把握技术性,突出作品的项目性特征

动画:利用运动的画面语言展示主题,包括电脑动画的类型、构成电脑动画的元素、调动动画元素表现动画主题等。网页:资源共享;交互性,包括把握网页的基本要素进行设计、把握网页的基本特点进行设计。电子报刊:报刊要素+数字技术,包括把握电子报刊的特点,如体现特定的主题内容、内容深刻具有教育性、制作精美具有艺术性等;报刊的基本要素,如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及相关标识: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印刷单位、主编、责编和编辑、刊号等。

参考文献:

[1]陈莉,付涛,冯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2]简洪涛.评委视角: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辅导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9).

[3]李宇峰,李兆君.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10).

篇5:英语学习辅导读书笔记

《英语常用句型就这58句》这本书第一章先列举了“英语速学10大法则”和“每天30分钟速学英语实战法则”,帮助读者掌握快速提高英语水平的方法。从第二章开始,每单元分为实用例句、句型解析、现场应用以及重点单词和短语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实例和讲解向读者提供一条快速提高英语的捷径,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好英语。我觉得这本书很小巧,实用,方便中小学生学习使用。

《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从菜鸟到高阶、从懒孩子到勤孩子、从中国环境到美国家庭。考拉小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即便不出身名校,即便不天资聪颖,奋斗与坚持依然可以将你引向成功!这不仅仅是一本英语学习书,更是一本让你感动、激励你去为梦想去奋斗拼搏的励志好书!

你周围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朋友?他们常常捧着厚厚的单词书,漫无目的地积累着词汇量。一遍又一遍地听各种英语教材,却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还是迟迟没有起色。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的口语交流,他们并没因为日常学习中,对词汇与听力的日积月累而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很多人发音生涩,所使用的句型乏味过时。有时候,一不小心还会闹出大笑话。那么怎样的方法,才能让我们在英语,尤其是口语方面的学习上,实现质的飞跃,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呢?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样一条捷径:看电影学口语!脱离了传统的书本式学习,通过电影与音乐的渗透,在品味故事情节与精彩画面的同时,感受英语文化与西方潮流,让你寓教于乐,在真正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之余,学到更标准更时髦的英语口语!《扶稳,坐好!电影口语探宝之旅》。透过120段精彩对白、40部时尚大片,你将了解到更适合学习口语的经典电影,抓住更为适合练习的精彩片段,一网打尽当今的流行术语,在影帝影后、经典编剧、豪华制作的陪同下,通过刘彦老师的悉心引导,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英语口语的奇妙之旅!

篇6: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情绪与个体身心健康有密切相关:

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情绪健康良好。所谓情绪健康必须包括四个要素:一是情绪反应的类型、强度与刺激情境相吻合、相匹配。二是情绪基本稳定。三是情绪的基调以积极情绪为主,心情愉快。四是情绪表现适宜可控。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压力与压力源——生活事件压力量表(Thomas Holmes & R.H.Rahe,1967年)/儿童生活事件压力量表(Elkind,1987年)

情绪辅导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表达、控制自己情绪,疏导和处理自己情绪问题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辅导,学会情绪调适,从而轻松应对压力。

正视和面对压力及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压力事情降临时,个体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逃避似乎使个体暂时获得某种安全感,但是压力性事件并没有消失,即压力源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作用。因此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积极的办法是正视和勇敢面对压力及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在此基础上努力应对压力。

宣泄情绪:一是眼泪缓解,有专家认为眼泪能将机体应激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毒素排出体外。二是活动发泄,以强烈的身体运动为特征的劳动或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内心的紧张能量。三是转移注意,当情绪不佳时,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从而将注意从恶性事件和恶劣心绪上转移到自己的兴趣点上,从而稳定情绪。四是向人倾诉。

积极行动,解决问题。

重新评价问题:认知理论,调整认知。

善用防御机制,调控情绪:弗氏理论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个体抑制、回避或延缓对威胁性事件的感知,降低心理压力。自居作用、压抑、升华、投射、合理化等。

篇7: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一、性教育内容的适切性

二、成年人的性教育误区:过于敏感和避而不谈都是不健康的对待方式,成年人应该平等、坦诚地同孩子讨论性的问题。

三、增强青少年自我调适的能力:性心理辅导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能够自己处理自己的性心理方面的困惑。这种自我调适能力可以从道德规范、情感升华和行为自制等方面加以培养。

道德规范:首先规范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里,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需求是统一的,社会规范规定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交往活动的准则,维护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和需求。青少年首先要有社会认同的性伦理观念,性伦理就是两性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性伦理是对人的性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社会控制力量。现在伦理观强调两性关系的相互平等、尊重和独立;传统的文明要求两性保持婚前的童贞。在这方面传统与现代是相容的,因此,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我们都要把这些道德伦理观念教给孩子。另外,面对西方形形色色的“性解放”、“性回归自然”的错误思潮,要让青少年懂得如何正确判断和选择。

情感升华:青少年的情感升华就是要把两性的感情引领向纯洁的友谊和崇高的爱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爱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组成的。激情是指男女之间本能的性吸引,它是与生俱来的,基本不需要后天的培养;而亲密则指两人通过相互沟通,能够经常彼此分享各自的内心世界,并得到对方的接纳。正是因为不断深入的相互了解,两个人变得越来越亲密。终于有一天,双方愿意为对方承担责任,愿意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这就是承诺。亲密和承诺都是一种后天培养的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行为自制:自制力是人调节个人需求与社会规范的重要意志品质,缺乏自制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的。自制力是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并成为其行为方式的一个部分。一个在自省中善于自制的青少年,同样能够在两性准入中驾驭自己的感情和冲动;而在生活中不善于自制的青少年,同样会成为个人私欲的奴隶。所以青少年自制力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而要注意长期的日积月累。行为自制的第二个方面是帮助青少年如何直面五光十色的性信息,我们要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从积极的意义上去认识这些性信息,有了对性信息的适应力,就不会对生活中的性信息过于敏感和关注。

青少年性心理辅导内容

性心理指人对自己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和异性交往等方面的认知与内心体验。性意识

性好奇——渴望了解异性,并与异性亲密接触。

性朦胧——对异性好奇还处于混沌的非理智阶段,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往往是清纯而又可爱的。

性别认同——如果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一方面可能会使自己的自信心、自尊感降低,自卑、沮丧,缺乏进取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自己社会角色的承担,形成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加强对性别认同度低的女孩进行自强、自爱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性伦理——青少年的恋爱观与性爱观有一条界限,他们的恋情更多的是以情感为基础,与性爱、婚姻还有一段距离,这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成年人的恋爱观与性爱观是合一的,恋爱往往和性爱交织在一起。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恋爱模式看待青少年的恋爱,否则会起误导作

用。

异性同伴交往:

初恋低龄化、初恋行为基本呈“青梅竹马”式,“聊天玩耍”是早恋行为中的主要内容。初恋中的性行为是存在的,但是少数,这一部分应当加以引导。

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吸引,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经历和探讨两性的感情与交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在这方面青少年缺少经历、不够成熟,常常处于迷茫与痛苦之中,他们需要关心和指导,但得到的常常是父母的指责和禁锢。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往往是由孩子的异性交往而起的。

青少年需要异性之间的感情与友谊,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人本身就是充满感情的生命体,从小到大,我们就不断地渴望被爱和爱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到委婉动人、缠绵悱恻的流行情歌时,会有美好的感觉。两性之爱原本就应该是美丽纯洁和高尚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理解和承认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其中这几种偏见应当破除:其一,“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后的事。”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成长,而不仅仅是读书。成长包括很多方面,如身体的发育、个性的形成、智慧的增长、人际交往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习知识只是成长的一个方面,学会交往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学会与异性交往更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任务。其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这实际上是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它可能成功地阻止了一些青少年的尝试行为,但是,它同时也为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一个成熟的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有亲身经历、积累经验才会逐步成熟。其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其实,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真正的原因并不是精力不济,而是精神压力过重,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于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映。精力与情绪密切相关,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当然,也不否认,若在与异性交往中遇到挫折,的确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但不能因此而反对少男少女进行交往,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路上出了车祸而不准开汽车的道理一样简单。其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不可贴标签,就算真是早恋,也大可不必惊慌,要予以理解和引导。其五,“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会。”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

性心理问题

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

性幻想——是少男少女性成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可以在性冲动时提供一条宣泄的渠道,不必为此感到羞耻。但是,青少年若过分沉溺于性幻想,整天神思恍惚,无心学习,甚至去寻求不正当的性行为,就需要 辅导与咨询了。

性梦——是一种性本能的活动,是自发的,不由人的意志控制,它可以起到缓解性冲动的作用,故也是一种自慰方式,对亿人无任何妨害。但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与性幻想相当,甚至更大。尤其是乱伦的性梦,这在男孩子中发生居多,醒来之后会感到恐惧、内疚和悔恨。因此,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性梦是性成熟的正常反映,要顺其自然,不要抑制也不要刻意追求,更不能将性梦的内容随便告诉别人,它属于个人隐私,以免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手淫——需要正确对待“不以好奇而为之,不以发生而烦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之后就不要担心。”青少年要以平常心对待手淫,不要上瘾成癖,也不要自责内疚。初潮焦虑与遗精恐怖——正常化

性侵犯——首先要增强女孩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优化社会环境,减少和避免性侵犯事件发生。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发生的性侵犯事件要做好危机干预。具体辅导措施有:为受害人保密;始终有人陪伴;明确认定气氛、事件及其创伤性质;鼓励受害者表达感受、需求,讲

清受害事件;为受害者的权利和行动提供信息;在有关医疗处理前讲明理由;让受害人本人做出医疗措施的决定;帮助受害人提供医疗、心理、法律上的帮助和支持。

篇8: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一、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提出何以必要

《提纲》第三条主要是针对爱尔维修等人的“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提出的,他们的观点虽然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存在着许多缺陷。

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所提出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他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不同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不同的人。如爱尔维修提出:“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使人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了”。他们的观点向“遗传决定论”提出挑战,提出人受环境、教育决定而非身份、血缘等先赋因素决定,这将当时的人们从愚民政策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同时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也体现了唯物主义原则,但是,另一方面,“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他们的观点自然地“把社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受教育者,而另一部分教育者“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认为受教育者只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受动、被动的存在物,过分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人对环境、教育的反作用,是机械的、片面的。他们认为教育者是少数的“天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教育,这显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马克思批判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由此看出马克思提出该问题的必要和缘由。

二、环境和人的一致何以可能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关于人与教育和环境关系问题的结论。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环境创造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等等。从实践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对人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既为人类提供物质来源和便利,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认识关系来看,人们通过实践探寻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从而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2、人创造环境。世界因人的活动分为两极,一端是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的潜在客体,另一端是人类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化自然,客观世界在人出现以后才有了意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不是被动地由环境、教育决定,而是可以反作用于环境和教育。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活动内容不断变化,人影响环境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从人的本质看,《提纲》第六条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人创造了社会。

3、人与环境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马克思在《提纲》中使用的是“一致”一词,是对人与环境、教育关系的深刻解读。人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不是相互割裂、彼此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中,环境和人都得到改变,环境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体现出人的目的和意志,这是环境的改变,人为了获得成功而遵循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这是人的活动的改变。所以只有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此外,教育可以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人接受了教育以提高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改造环境。

以此建立这样的逻辑主线:改造环境和改变人是在实践基础上相统一的过程,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环境和人的一致在此条件下成为可能。

三、关于《提纲》第三条的启示

距《提纲》写成,迄今已将近170年,这份经典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人们依然能从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宝石。

1、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改变人的活动。所以,宏观上要重视环境建设,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发展;微观上,学校应树立环境优化意识,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反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阻碍,不应消极对待,而应树立信心,以高度的热情和理性的态度寻找原由,制定实施解决办法。

2、教育

首先,教育改变人。教育使受教育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知识是无形的财富,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有利于实现理想;同时,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教育方法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应不断探索教育的发展点。

其次,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张蔚萍指出:“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及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者,对被教育者和教育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育者首先应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一是知识能力。教育者应具备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和其他基本知识,因为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职业,要给被教育者一滴水,必须先拥有一碗水。二是思想素质。教育者需甘于奉献,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当然,受教育者除了认真学习教育者教授的知识外,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受教育者也可以对教育者产生影响。

3、重视实践的作用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理论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在实践中改变环境,改变自身,实现共同进步。特别是即将面对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更应当重视实践。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这既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学校应当重视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平台,如勤工俭学、就业指导等等。

参考文献

[1]北大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4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56.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9:关于读书笔记做法的辅导资料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主要包括个人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自我理想和自我评价四个部分。

个人自我概念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和观察所获得的关于自己身心特征等方面的认识;社会自我概念是个体基于对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身心特征的印象的认识。两者时而一致,时而背离,共同构筑了个体关于现实自我的概念,即自我意象。

自我理想是指个体对理想自我的想象和设计,即个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也包括个体期望他人所持的对自己理想形象的认同。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思想、愿望、能力、行为和个性等的判断和评估。借助自我评价,个体获得对自我满意与否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自己是接纳还是排斥的态度。自我评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这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定,如他人的肯定将使自己满意而自信,他人的否定将使自己不安、自卑。二是通过社会比较而进行,如将自己与社会上地们、条件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比下来觉得有胜出之处则感到满意而自得,否则,寝食难安,自贬或自卑。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自我评价时所生的满意与否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学校心理辅导而言,自尊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接纳和自信代表着自尊的较高水平,它们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相反,自暴自弃、自我挫败、自卑历来是心理健康的大敌。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到自卑的根源,帮助学生发展合理的自我预期、降低过高的自我理想、修正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正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并作出积极有效的个人努力、丰富自己的成功体验,以此达到较为平衡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回归接纳自己的情绪水平。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抑制自己的冲动、克制欲望的限时满足,并主动协调个体与他人或环境关系、积极有效地发挥自身潜能、寻求或达到远大目标的心理历程。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多动、攻击、暴力、烟酒及网络成瘾行为问题多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有关。

篇10: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三、《给教师的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帮助,让你充满信心„„书中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四、教育无痕

——读《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心得

寒假来临,欣喜万分,因为可以有更多时间读书了。翻开《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心情是急切的,很想从中摄取新知识,以解决课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于是迫不及待地跳过开篇的引言,直接从第一章读起。浏览了几页,感觉却有点茫然。第二天再读,我改变阅读习惯,从《序》到《引子》逐句细读,竟有意外收获,这些收获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节的内容,而且《引子》所讲一位老师的备课故事更让我悟到许多,特别是“教育无痕”这一点。我不禁感慨:抛砖引玉虽然是典故,但抛出来引玉的可不一定都是砖。

关于教育无痕,教育要“润物细无声”,以前在各种理论培训学习中也有所闻,但都没有这次体会深刻。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学《思想品德》,这次读书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行动)不行(行动)”的问题,因此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当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时,就很难让他坚信。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有了一定的发展,逆反心理增强,对成年人的一味说教和唠叨有抵触情绪。所以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多选择感悟教学策略:教师自己少讲或不讲任何道理,让学生自己生成问题,用事实说话,用真实的镜头说话,用现场教学资源说话,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德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她应当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德育追寻“真、善、美”的境界,课堂教学可以用多媒体辅助,营造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让学生在美好境界中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无痕的境界。《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我读了很久,认真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真的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要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加工能力、课堂组织引导能力以及评价反思能力。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重视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感悟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德行上的自主构建、自主发展。还要努力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灵活驾驭课堂,掌控好课堂教学环节。

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想要随着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必须要多学习,还要多读书,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认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调整,同时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创新,自觉运用新课程的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研究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做最好的老师》作者:李镇西

教师是平凡的,但事业却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默默地奉献和无私的牺牲。教师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在我们的心中,教师应当是:

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 一个充满爱心,理解学生的教师 一个勤于学习,充实自我的教师 一个关注命运,注重素质教育的教师 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在这本书中最喜欢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的几句话:“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从事教学工作已经几年了,这期间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态问题”——究竟应与学生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在面对学生时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时。我不断地想,只有处理好了这个问题,教学才能变得从容,教育学生时才能处事不惊。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但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刚踏入小学讲台,我承担了四年级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那时的我热情满怀,踌躇满志,对学生也充满了爱心,立志做一名受学生喜欢和家长爱戴的好老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当初的热情减少了很多,而且还抱怨这,抱怨那,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怨天尤人,这种心情有时也影响自己的教学。李老师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李老师又提供了方法: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错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岂不知“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多么单纯的孩子,多么可爱的孩子。平时我觉得自己是爱学生的,但读了这段话,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己的差距还是太大,我的这种师爱并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发出的。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亲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能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我一定能不断进步,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六、《没有任何借口》作者:费拉尔·凯普谱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升职,有的人却落聘。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费拉尔·凯普谱写的《没有任何借口》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他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寻找借口就是对所作事情的拖延和放弃,它会让你失去别人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朋友是最宝贵的财富”朋友不仅是心灵,精神上的慰藉,有时他也是你事业的得力助手。如果你总是约会迟到,朋友不会抛弃你,也可以包容你。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他需要寻求合作伙伴时,他一定会想到你,但他转念一想,就会否决,因为他觉得你在事业上是不值的信赖的。

做为老师,首先要有责任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工作中出现了问题,领导给予批评、罚款、处分,总是不服,认为该领导太严厉了,不给面子,一点人情味都没有„„,众所周知,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领导的批评要虚心接受,要敢于承担责任,不得有任何借口和抵制心理。一个好的学校,就因为它有整套严格的科学化管理。反之,做为一个领导要是不负责,对下属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及时的提出批评,只顾面子,任其发展下去,这样的学校还有希望吗?其结果又是怎样?

“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

是呵,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是执行任务的机器。我们是鲜活的、富有思想的、情感丰富的人。我们工作时,并不是像机器那样按照指定程序进行流水性进展,而是在接受指令后,明确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标与完成时间,考虑应该采取何种方式作为完成工作的方法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执行人员的思维方法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执行而不注重对执行人员的心理分析,有可能让执行结果变得非马非象。思维方法,其实就是思维惯性与工作习惯。当我们将所有对事态发展有影响的思维及工作方法持久地加以重复时,习惯也就悄然形成了。工作时,我们的大脑总是按照惯性搜索最近使用与最常使用的信息,并引起外显的条件反射。借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与温水煮青蛙的韧性,也有着铜墙铁壁似的顽固性,正是因循了人类思维的这种特性,肆无忌惮,以致于让许多人都成了它的阶下囚。可能有许多人会说他并不希望如此,但不知道怎样才能克服借口的漫延。就此,我们试着结合借口的各项属性来谈谈解决的办法: 第一、借口总是在拖延时间、推卸责任

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己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己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马上行动以驱赶借口。第二、不要让推卸责任成为习惯

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责任可以和习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习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习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责任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己。

第三、让认真工作成为你的习惯

首先,让工作成为你的爱好,这样,因为有爱,所以你会想方法对所爱之物做出贡献。其次,工作给予了我们生活的保障、心智的发展与自我的完善,也给予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奋斗的激情与灵感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它视为珍爱之物,并将它恪守成习惯。第四、让行动与全力以赴见证我们的优良习惯

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风采!

七、《教师最需要什么》作者:赵国忠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一书,获益匪浅。

书中共谈了69条建议,涉及到教师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如:认识自己、人生境界、教师的魅力、做一个有品味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发现自己的潜能、个性教师的魅力之源、快乐、健康、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把小事做好、明锐的观察力、毅力、读书要学会品书、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天等。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个个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为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又好像有一个个和蔼可亲而又博学多闻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教师,认识你自己”,初看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时工作、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我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学生如此差劲难以调教?为什么学生成绩老是提不上来?为什么自己不被赏识、重用„„究其根源,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准确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师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教师需要有激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用心、细心。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教师需要用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牵着学生的手,用心去呵护去支撑;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走进内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其乐融融,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师。

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教师一般都是喜欢比较听话的,积极要求上进,对老师和同学也比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欢个别的将自己表现的与众不同、总是显得自己那么桀骜不驯的孩子。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师生之间“水火不容”,学生上课没有兴趣,上课捣乱,教师费尽心思,疲于应付„„所以,教师需要学会宽容与欣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恰当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得到表扬。如果人的情绪浮动时,总是要发泄的,有的会发展为破坏性行为。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危险期的中学生,由于此时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爱“逆流而上”,有的甚至与老师与家庭不可调和,再加上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有的又很差。当教师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教师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就学会了尊重。让教师多用赞美之声,克服逼迫之声,放下我们的架子,少一些居高临下。

教师需要会思考,会反思。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历史----每个人已走过的生命历程呢?学会反思和忘记,也许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师要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与成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完成别人看来是艰巨或困难的事情。

八、教师的五个关键词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参加工作很多年来,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常态也许只是把手边的工作由陌生变得熟悉。当讲解课文不再成为我们的负担,我们在怎样更深入、更艺术地解读文本上花费精力。毋庸置疑,繁杂琐碎的现实正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支离,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也许这种苦涩而甜蜜的咀嚼过程可以让我们收获幸福感觉。当自己的一腔心血在课堂之上成为我们挥洒才智的真情演练,之前的所有煎熬也许都已经云淡风轻。很多时候,我们在这种简单然而非常充实的轮回中度过白天和夜晚,看身前身后的繁华渐渐地迷蒙双眼却依然痴心不变。

作为教师,我们很自然地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时代阔步前进,教师依然清贫。可是,无论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是白发皤然的老同志,他们都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把自己心中所有想尽一切办法传输给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有快慰的时候,可是我们也有心痛的时候。虽说是太阳下面最光辉的职业,可是这种光芒究竟吸引了多少人参与其中?书中自有千钟粟换来的也不过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学生听其道之后不再亲其师,我们成了被多次遗忘的群体。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够带给我们富足的精神与宁静的心态?

所以,如果静下心来聆听自我,其实在匆忙的身影背后有很多问题压迫心头。王金战老师创造了很多教育神话,他可以把倒数第一名的学生送进北大、清华,着实令人惊叹。可是,不能忘了他是在北京。也许这位学生本来就是一位英才,地利人和,那就无所谓“造就”了。我想王金战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够使真正的金子发出耀眼的光芒,而不至于被埋没。这本书并非教大家怎样把石头变成金子,而在于告诉大家怎样把玉石雕琢成晶莹的美玉。阅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不应该抱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因为我们的很多问题他并没有给予回答。掩卷沉思,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在课堂之上,我们会看到睡觉的、眼神空洞的、无心学习的等个别状态不佳的学生。有时,我们会这样想:他不想学习就算了,毕竟学习是他的事。事后想想,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也是武断的。学生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也是属于教师的。王老师现身说法,高中时,化学老师一个小小举动就激发了他无限的学习热情,竟然可以把地窖当作学习的天堂。而他自己也能够用动情的话语让学生感到不学习就是一种折磨。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无论在课堂内外,我们都不应该吝啬自己爱的语言,应该让语言成为激荡学生心胸的滚滚浪涛,洗涤学生心中偶尔泛起的沉渣碎片,在双向的、真诚的交流中构建教与学的和谐。这样,教师和学生是平视的,也是单纯的,这种相互交流的状态维系着一种平衡而又稳固的温情。教学,不应该只是说出知识和见解,更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你的知识和见解,从而自主学习,随着时日增长才智。

只有这样,学生和老师才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看到学生满头的乌发和葱茏的青春,我们感受到他们每一刻都在成长。看到他们无邪的笑和纯情的哭,我们想起自己的曾经年少。当他们举起的零食因为你的发现而慌乱地掉落,他们一脸善意地提醒你偶尔的失误,他们因为成绩的低迷向你寻求帮助,还有,他们从来微笑地向你问好,他们送上温馨的祝福卡片,他们从来以无敌的青春守候在你的身边,每一个教师都该爱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宽容。王金战老师在和一个纪律较差的学生谈话的时候这样说:“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理解万岁,只有真正深入了学生的内心并理解他们,我们也会得到理解,得到来自学生的爱。

教师在校园日落的每一个黄昏思考,也在城市日出的每一个早晨赶路。我们居住在这个繁华的城市,让早读的朗朗书声把耳朵叫醒,让夜晚的通明灯火把生命照亮。我们要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要为他们走向成功铺设路途,因此,很多时候教师的心是很累的。教师每天都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奔波待命的状态,是什么让他们无怨无悔地坚守,我想应该是一颗火热的良心以及对这片净土难以割舍的爱。王金战老师说:“世间万物,宁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这片不大然而美丽的校园内,我们读书、写作,传道授业,涵养精神。在这样的坚守中,我们送走每一个日出月落,我们竭尽所能地送走一届届学生,然后看身边的校园安静继而喧腾,飞扬在我们身边的永远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诗篇。

因此,王金战老师提供给我们的并非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范本,说老实话,我们很多老师的做法并不比他逊色多少。其实,从中领悟一种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许比单纯的吹捧更重要。基于此,教师的五个关键词我理解为:爱、理解、宽容、坚守、崇高

九、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俗语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化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化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化学;不同的人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求发展。

十、《名利场》作者:萨克雷

名利场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处处弥漫着尘埃。它蒙蔽了人们的眼睛,并定格在心灵的浪尖上,永不散落。因此,人们总爱在名利场中为自己找一个漂亮、华美的位置,借此炫耀自己,于是便头也不回地走入了那个浮华世界。人们只顾不断地借助一切力量迈进所谓的上流社会,将真情与友爱遗忘到九霄云外。金钱、权利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然而金钱再多,权利再高,总是会有一个极限,而人的贪婪的心则永远也无法填满,谁也走不出这名与利所编织的网,它往往会掐住你的脖子让你身不由己。

蓓基•夏泼就是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典型。本来她也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孩子,可名利诱惑了她。那名利场中的尘埃将她紧紧裹住,于是她变得虚伪、贪婪,也许在她动人亲切的言辞背后,却有着无人知晓的谩骂;又说不定在她美丽诚恳的笑容下,有着令人丧命的刺刀。谁能理解那种“善良”下藏着什么呢?蓓基•夏泼为了达到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她利用自己的友谊、爱情、婚姻,又不惜出卖朋友,出卖丈夫来为自己铺着通向那“高贵社会王国”的红地毯,她那时真时假的形态,迷惑着穷人,却也在玷污自己。蓓基•夏泼是活泼美丽的,在没有认清她以前,人们为她的贫穷、孤苦而怜悯她;然后又为她在社会上的富丽而羡慕她、爱她。迷人的蓓基•夏泼啊!可一切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因为,表面的热情,无法掩藏内心的憎恨。再华丽的外衣,却总掩饰不了丑恶的灵魂!在人们认清她之后,谁不唾弃她,厌恶她呢?她的最好的朋友艾米莉娅最后也远离她,丈夫也不理睬她,儿子不想见她,为一时的华丽与虚伪,她不知道自己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上一篇:四位一体廉洁风险防控下一篇:工程各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