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方式选择

2024-06-27

农民工返乡方式选择(精选6篇)

篇1:农民工返乡方式选择

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生存路径的现实选择

摘要:事实证明,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存状况发生了较多变化。在影响因素分析中,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务工年限六个维度或多或少都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从业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居住地、社会保险参与情况这五个维度有相关性。通过对老一代农民工基本特征、务工经历、返乡情况、返乡后生存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生存路径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89-02

老一代农民工和农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和熟悉感,相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排斥,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的城市型、身份型的外出打工模式,老一代农民工的务工更倾向于家本位式的外出打工。他们打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城市化和无产阶级化,而是希望通过外出打工赚取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参与村庄社会竞争。打工只是为将来返乡发展进行资本积累的一种途径,家庭和家乡才是绝大部分老一代农民工的最终归宿,因此返乡一直充斥在他们打工的进程中,是他们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一、返乡是老一代农民工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首先,长期家庭成员分离的外出方式促使老一代农民工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基本上是成家以后才开始外出打工的,这就意味着外出务工时,老一代农民工已成为家庭生活的支柱,他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既要照顾老小又要承担日常开销的经济压力,老一代农民工多是以夫妻分离的方式外出务工的,即丈夫外出打工,妻子留在家中照顾老人与孩子,这种家庭成员地域分割的打工方式,决定了老一代农民工只能是城市的“过客”,他们终将会因为家庭因素而返乡,农村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其次,早期的农业生产经历坚固了老一代农民工的乡土情结。对于60、7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来说,由于早期中国对城市人口数量扩张的强制性限制,城乡之间严重封锁,老一代农民工都被禁锢在细碎化的土地上,和自己父辈一起从事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从父辈身上学到了怎样插秧,怎样翻土的农业技能的同时也将父辈浓郁的乡土情结沿袭下来,这就为他们返乡后能快速适应农村生活提供的强有力的经济生产基础。

第三,青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形成了老一代农民工的农村归属感。中国农业长期的家庭生产经营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他在调动家庭成员劳动积极性的同时更强调成员之间的风险同担,收益共享。因此,老一代农民工在和同年代的其他村民们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历中,通过多年的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建立起彼此之间高度信任感,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这个关系网中的一份子,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的生存路径

首先,老一代农民工为后代努力改善居住条件老一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已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他们与城镇的联系早已超越了打工经济方面,进城的目的也由最初的“生存动机”打工赚更多的钱开始向享有城镇户籍、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更广泛的方面转变。据调研发现,被调查区域的城镇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十分乐观,房屋销售量逐年增加,老一代农民工为了方便子女在本镇、市上学,享受城镇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或者为了给子女城镇户口将来能讨一个好老婆或老公纷纷开始在城镇购买房屋,越是在村外购有房屋的老一代农民工越是不会对村内房屋进行维护和投资。

其次,老一代农民工以被迫放弃土地的方式城市化。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仅实现了“土地城镇化”,并由此变为失地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属于城镇居民了,有城镇户口,在城市有房子,还有一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理论上,这一群体能真正在城市体面的生活下来。实际则面临诸多问题,早期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城镇,政府为了当地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依靠乡村干部,采取行政手段调整土地配置的做法以很低廉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企业,导致农民土地权益严重受到侵害,造成大量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大多只是获得几万元的一次性货币安置,后续保障严重匮乏。长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方压力迫使这些失地农民成为当地社会不稳定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矛盾的积聚与激化,失地农民也成为当地政府难以协调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务农逐渐取代务工成为老一代农民工主要的生产方式。外出打工已不在是老一代农民工最主要的职业选择,他们逐渐退回到农业生产活动,很大一部分老一代农民工仍然返乡务农,由于早期土地耕种的熟练经验,返乡后他们一般不会觉得技术有所生疏或者无法承受农业的高劳动强度和恶劣的生产环境,能顺利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也有部分老一代农民工通过多年的打工经历,资金和人力资本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对政府政策、市场经济走向等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返乡后多会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来创业,运用自身的社会阅历、风险意识和市场经验来优化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种养,成为当地懂技术、善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带头人,或者种养大户。诚然,这样的“农村精英”十分稀少。

三、结论和建议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记载,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的大关,达到了51.27%,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未来的发展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将成为社会的主导方式,城市化发展将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老一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一种逆城市化态势,在整个社会主动融入城市中的趋势下却选择流回边缘化区域。然而,老一代农民工的回流并不是一种倒退,相反他们在逆城市化过程中以其自身螺旋式发展给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带来新的契机,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不足。

第一,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吸拔下,流入城镇的农民工已不再仅仅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而是包括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四川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劳务输出地之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东南飞”导致较为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现象,而老一代农民工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缺失,维持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传递,为我国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基层治理的结构性转型赢得发展时间,起到过渡性作用。

第二,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需要更明确直接的政策支持。返乡老一代农民工是一个逐渐优化的群体,他们通过十几年打工生涯的社会化洗礼,解决了家庭基本生存问题并完成了下一步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其就业观念、生存理念和价值取向也都与当初的以赚钱为本位发生了相应改变。可以说老一代农民工一直在为改变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争取群体生存空间而努力。

第三,保障老一代农民工土地权益,推动城镇化高效有序进行。未来农业土地治理问题的核心已不再是让农民工放弃土地,而是在土地持有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民工充分利用土地。因此,必须在完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土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最终实现土地保障向土地福利的转变。

第四,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依托,提高老一代农民生活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思想意识、从业类型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多样化和多元化,老一代农民工的生活需求已不再是单独地追求收入增长,而是开始更多的强调家庭和谐、社会融入感等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受。因此,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重塑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已成为满足老一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渠道。一是,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势头,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协助老一代农民工进行房屋整治或风貌打造,引导他们改厨、改厕、改灶,从而全面提升老一代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二是,以村两委为核心,加强其他农村社区管理主体的培育,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化、制度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确保老一代农民工的长治久安;三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文、体、娱等基础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精神文明活动,提高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感和生活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田先红.在地市民化:农民工返乡的村庄社会后果[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石智雷,谭宇,吴海涛.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5期.[3]胡枫,史宇鹏.农民工回流的选择性与非农就业.来自湖北的证据[J].人口学刊,2013年第2期.作者简介:周小娟(1984-),女,汉,湖北宜昌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政治经济学专业。

篇2:农民工返乡方式选择

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张继业书记赴遵义县调研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为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动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张继业于9月12日率调研组深入遵义县开展调研。

张继业书记一行在遵义县人社局刘文焰局长的陪同下,先后到由返乡农民工胡广芬任董事长的贵三红食品有限公司新厂房施工现场、和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龙坪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查看,实地掌握了有关情况,并与企业和园区相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在了解到和平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并已有10家企业入住、将实现2000—3000人就业,龙坪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刚成熟的提子产销两旺时,张继业书记对遵义县人社局帮促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张继业书记在调研中,不时与遵义县人社局及相关企业、乡镇、基层人社中心的负责同志研讨和交换情况,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张继业书记指出,由于农民工积累的资金、掌握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非常有限等原因,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过程中仍面临重重困

篇3:农民工返乡方式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路径选择,对策建议

所谓“返乡创业”是指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信息, 了解到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返乡创办工、商等企业。根据农业部对15个省份、150个村的抽样调查, 在全国有1.3亿农民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但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了新动向, 与“民工潮”相对应, 全国有很多地区陆续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因此, 探讨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意义

㈠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升了创业者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 2006年回乡创业者家庭人均年收入2.17万元左右, 是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3587元的6倍, 是外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6577元的3.2倍。可见,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 更重要的是由于“返乡经济”迅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使他们能够在社会总收入当中分配得比以前更多一些, 从而提高了他们在全社会的经济地位。而且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 这些返乡创业者的社会地位也提高了[1]。

㈡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一人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的“滚雪球”效应, 农民工通过把在发达地区务工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创业资本以及先进设备带回到家乡进行创业, 利用家乡的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着力发展某一种产品, 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区域品牌特色的产业集群, 不仅使家乡闲散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增加家乡人民的收入水平, 更重要的一点是使农村整体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把农村生产力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农民工返乡创业, 将是我国未来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

㈢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从事非农产业, 且经营形式以个体私营为主, 企业规模较小。所以, 农民工返乡创业, 不仅拓宽了返乡农民的就业途径, 而且稳定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 吸收了一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 也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 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 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 以其创业促就业, 拓展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者近年来受土地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沿海地区一批生产成本高的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大举内迁, 用工需求明显增多, 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突破这种局面带来了契机。他们回乡创业, 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技术、管理带入内地, 缓解了内地“民工荒”的局面, 成为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草根”力量。随着当前中央启动的扩大内需战略, 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提高, 小城镇建设力度的加强, 这些“草根”力量的回流必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小城镇建设,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障碍分析

农民工经过城市工作与生活的洗礼, 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性, 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股生力军。但是由于资金的缺乏、自身水平、政策和技术等多种原因, 我国目前农村的返乡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㈠资金不足, 缺乏金融支持资金问题是返乡农民工创业中遇到的一个非常突出、极为普遍而又难以解决的难题。据有关部门测算, 在农民工总量中只有7%~10%的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具备了创办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的能力, 而大多数农民工则心有余却力不足[2]。

调查结果显示, 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 80%以上的人其自有资金只能占到一半左右或者更少, 创业所需资金存在很大缺口。如果能得到外界的资金支持, 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但是许多银行宁愿将资金投向非农产业, 但却不愿投向农业和农村。而在制约农民创业贷款的因素中, 贷款担保难又是一个最突出的原因。目前为农民提供担保的主体主要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 多数村因害怕承担连带责任而拒绝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 同时农户之间联户担保在实际操作中也极难推行。

㈡创业的后劲不足返乡的农民工经历了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洗礼, 使其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返乡的农民工大部分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小, “先天”不足导致农民工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存在着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无法应对创业的考验。回乡创业选择项目时由于小打小闹, 也常作出不切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的决策与判断, 短期行为较重, 缺乏长远眼光, 经营管理水平低, 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 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2]。

㈢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 尤其是县、乡 (镇) 两级基本上都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有40%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 60%的村庄没有排水沟和污水处理场所, 农村的电网和道路建设也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道路过窄、路况不良、通信设施差、信息不畅通等问题, 不可避免会直接导致交通运输成本高、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 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附加成本, 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和证件办理等方面设置障碍, 使有的投资项目迟迟难以落实, 更加加剧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额外投资成本增加。

㈣税费负担偏重农民工返乡创业税费负担偏重, 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有的地方, 由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清, 部门之间利益冲突, 甚至出现在企业做起来之后各部门纷至沓来分羹的现象。同时在当前加强监管的旗号下, 工商、质监、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的行政性收费项目越来越多, 费比税还要多, 动不动就罚款, 企业税费和罚款负担太重。并且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 地方政府在制定优惠政策时并没有对返乡农民工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 有的就算有政策也是优惠部分也很少。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路径选择分析及对策建议

从对目前农村的调查情况看,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来看, 返乡农民的总量大约占农民工的7%左右, 而在返乡农民工当中, 有创业实践的大约占45%, 也就是占整个农民工的3%~4%。如何让返乡农民工更好实现返乡创业, 扩大就业面积, 显得尤为重要。

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路径选择一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 通过一体化经营的形式, 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 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生产经营体系。

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 回到家乡进行开展产业化经营, 从事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是一种低成本、现实性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选择。调查结果显示, 有16.5%的农民工回乡后从事农业综合开发, 成为农业生产的带头人, 他们创办的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可带动54户农户参与生产。这些创业者中, 从事规模养殖的人数最多, 占51.5%;从事特色种植业的占31.0%[3]。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规模化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 是在区域所拥有一定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之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 返乡农民工可以根据家乡现有的资源如气候、地势、环境、优势作物等合理利用当地存在的大量荒芜田地等进行合理选择, 建立主导产业, 发挥优势资源的作用, 面向市场, 实施以质取胜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其中推属零售业的发展范围最广。所谓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它可以分为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折扣店、无店铺经营等九种零售业态。

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 可以根据自己在外打工积累的资金和人力资本, 看准市场时机, 选择满足当地或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的零售业态。例如返乡农民工可以在人口流动较强的居民区或街道上经营便利店、小型超市等, 以满足顾客便利性为标准, 经营食品和日常用品, 像副食、日杂、蔬菜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这是一种投资成本相对较小, 风险也较小的零售业态;返乡农民工也可以选择一种连锁经营形式, 找一个业绩良好、实力雄厚、信誉度高、市场需求旺盛的加盟总部, 开设一家特许加盟店, 这不但可以获得创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知识, 又可以降低创业风险, 增加收益, 是一种双赢的战略选择。

同时伴随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提升, 返乡农民工也可以应对市场的需求, 经营中高档餐饮、洗浴、宾馆、物流、社会中介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业。而且随着现在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兴盛, 返乡农民工也可以挖掘当地的隐含资源, 比如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等, 开发旅游、房地产等方面的产业。

㈡对策建议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和城镇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 集中开工建设一批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增加就业岗位, 消化一批劳动力。同时, 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努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项目和近农加工企业项目, 吸纳返乡民工就地进厂务工。此外, 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 着力在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生产效益, 确保农业生产稳步提高, 使返乡农民工返乡后能及时转变增收方式, 开展产业化经营, 从事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要及时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围绕返乡民工现象及时调整政策与措施, 搞好指导引导和配套服务。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 加强对返乡民工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对返乡创业人员在用地审批、税收等方面提供方便, 放宽返乡民工信贷审批政策, 为返乡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对本地信誉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效益较高的企业实施挂牌保护, 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鼓励企业为返乡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建立专门机构, 及时收集发布各地用工信息, 让返乡民工随时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行情, 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 指导他们重新择业或自主就业创业。三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返乡农民工自身素质普遍偏低, 创业的后劲不足。针对这个问题, 各级政府要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工自身“造血”功能,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要围绕促进就业、短期受用的方针, 坚持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可开展专家面对面技术讲座、实行技术能手“传帮带”等方式, 传授农村适用技术, 引导他们围绕农村市场找出路, 增强自主创业本领;可利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等国家培训项目, 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争取把返乡农民工建设成为扭转现实经济状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四是减轻税费负担, 改善创业环境。根据前面所谈到的税费问题, 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制度性扶持政策, 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让农民工返乡创业享受比招商引资更为优惠的待遇。同时搭建返乡创业的服务平台, 出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地方性法规, 妥善处理返乡创业者与当地官僚习气、无视市场规律的落后观念产生的冲突, 推动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化, 弘扬创业文化, 激活创业激情, 推进全民创业, 建立新型农民创业资本筹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含琳.对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⑸.

[2]费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行政与法, 2008, ⑼.

篇4:农民工返乡方式选择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4-0089-07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大批农民工因企业倒闭而返乡,形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工“返乡潮”,加之返乡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就业能力差、就业保障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就业困难,就业状态存在脆弱性、临时性和不稳定性,给社会和当地政府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压力。分析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对探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把握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科学合理引导其就业选择和优化再就业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乡原因、返乡后再就业类型划分、不同再就类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认为,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工作难找、家乡生活成本较低,城市工作机会丧失和部分劳动力积累资金回乡进行消费或投资等;政府政策效应和农民工观念取向的共同作用也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选择类型有以下几种划分:黎元生将其划分成单纯务农、完全务工、兼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四种不同类型,该研究主要是在借鉴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农民行为受益函数进行划分;韩梁等人划分了纯农民、一兼农民、二兼农民和纯非农民四种不同类型,该研究主要是根据农民涉农深度的不同进行划分;陈浩等人划分了留乡务农、留乡创业和返城就业三种就业类型,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后危机”时代下劳动力供给波动的现状及其就业面临的“双向”选择进行划分;缪金革等人划分了返乡从业、回城寻业和渺茫等待三种就业类型,该研究主要是针对非自愿性返乡农民工这一特殊人群展开的。再就业选择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从务农、创业和就业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务农存在的问题有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低、生产技能缺乏和由于土地流转等原因而无地耕作;创业面临着融资困难、创业环境不完善以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创业者文化素质低、创业教育与培训不足等问题;就业存在的问题有农民工年龄相对偏大、文化偏低、接受培训少及就业岗位缺乏等。对于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刘尚希认为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岗位机会等因素影响着农民就业状态的变化,该研究主要对农民总体就业状态的影响因素做出总结,但缺乏具体分析;申明浩等人认为农民就业选择的分化主要是社会结构、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社区机会结构以及家庭和当事人等因素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该研究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农民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但针对返乡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就业状态选择和影响因素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有些方法和因素不一定适用。

学术界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类型进行了基本界定和研究,但对创业状态的研究较多,对其他再就业类型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调研资料为依据,试图归纳和划分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就业状态,同时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状态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设及变量说明

本文在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三个地区的调研数据,将其再就业状态划分为务农、兼业、待业、创业及就近务工状态。通常认为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影响其就业行为的主要内在因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劳动力,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形成有效的激励及合理配置。持久的就业能力可以使个体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或在需要时重新就业。完善的就业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保证劳动权利稳定,促进就业增长。因此,本文确定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保障为其再就业的基本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是個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正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1)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有影响。基本特征对再就业状态的影响存在差异。男性和女性在体力、家庭分工等方面的差别使得男性选择务农的可能性更大;劳动力年龄越大,身体素质及技能等方面不及年轻人,处在务农和待业状态的可能性越大;耕地面积多的返乡农民工,其务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其他状态的可能性较小;教育程度高和打工年限长对其选择创业和务工状态有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越高,选择创业状态的可能性越大;农村低保户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方向尚不确定。

(2)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对其再就业状态有影响。就业能力包括风险承担能力、交际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和劳动技能。返乡农民工的风险承担能力越强,越敢于冒险拼搏,选择创业状态的可能性越大;交际能力越好,机会识别能力越强,人际关系网络越完善,就业渠道更广泛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兼业、创业及就近务工状态的可能性越大;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返乡农民工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技能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就业。

(3)就业环境对再就业状态选择有影响。就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特色产业状况、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及制度实施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及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越多,返乡劳动力越倾向创业或就近务工;创业环境及政策制度实施情况对其选择创业状态有正向影响。

nlc202309030342

(4)就业保障对再就业状态选择有影响。就业保障包括金融保障、农地保障和中介服务保障。金融保障中的贷款融资优惠及就业活动补助金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及就近务工状态有正向影响:农地保障中的农业补贴对种粮农民提供一系列优惠补贴,调动其种粮积极性,对选择务农状态有正向影响;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岗位推荐、中介服务和就业培训等措施,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方向明确,则使其选择就近务工的可能性加大;职业咨询服务对返乡农民工选择就业状态的影响还不明确,无法确切判断其对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方向。

2.变量说明

根据前面的研究假设,本文在构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时,选取基本特征、就業环境、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4类22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

三、模型选择、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1.模型选择

本文研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再就业状态选择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务农状态是农民的原始就业状态,也是返乡后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状态,为了研究需要,将这一模式作为定量模型中的对照组。具体而言,本文将“务农状态”定义为y=1,“兼业状态”定义为y=2,“待业状态”定义为y=3,“创业状态”定义为y=4,“就近务工状态”定义为y=5。因分类反应变量的类别为三类以上,且无序次关系,所以应用多元Logistic模型。本文几种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多元Logistic模型可以表述为:

其中,p为处在某种就业状态的概率;a(n=1,2,3,4)为常数项;x1为解释变量,表示第k个影响因素;Bnk为模型n中第k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模型(1)代表兼业状态,模型(2)代表待业状态,模型(3)代表创业状态,模型(4)代表就近就业状态。

2.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2年7-8月陕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研究课题组对陕西省返乡农民工的实地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为具有非城镇户口、连续在外打工1年以上、现已返乡的农民工。调查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调查地点按地理位置不同分布在陕南的安康市、陕北的榆林市及关中的宝鸡市。根据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从各市区选取两个典型县,兼顾各县乡镇数量和返乡人数在五种不同就业状态中的分布比例,随机抽取部分乡镇进行样本调查。最终收回840份调研问卷,剔除漏答和错误的问卷,最终使用问卷79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4.5%,其分布情况及样本统计特征见表2及表3。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794份样本数据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模拟,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该模型的似然比卡方观测值为780.415,拟合优度检验统计值为1017.855,说明解释变量总体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能够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

从模型估计结果表4中的估计变量系数及显著程度来看,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就业能力、就业环境特征及就业保障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均有显著影响,4个研究假设中的22个变量影响程度具有不同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返乡农民工基本特征对再就业状态影响显著,具体特征正负兼有

性别对待业状态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男性选择待业的概率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男性返乡后面临的社会、家庭压力较大,需要尽快投入到劳动生产当中,以缓解失业带来的经济压力。年龄对待业状态的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说明新生代返乡农民工选择待业的概率较大,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不熟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返乡后大多会处于待业状态,就业稳定性较差。学历和家庭年收入对创业状态的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示学历和家庭年收入越高,选择创业的概率越大。学历对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对其可能的解释是返乡农民工学历越高,其职业预期越高,选择农业种植的意愿越弱,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造成其选择待业的概率更大。农村低保户对选择兼业及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由于农村低保户拥有最低生活保障,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因而在未找到合适工作时选择兼业或待业的可能性更大。工龄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丰富的返乡农民工,就近务工的成功率更大。耕地面积对务工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意味着耕地面积多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就近务工的可能性小。其主要原因有耕地面积多使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工,同时政府对农业种植提供多种补贴,使得种植收入与打工收入差距缩小。

2.就业环境指标对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以正向为主

从就业环境的4个指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兼业、创业及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市场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同时也能提供好的创业环境。特色产业状况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养殖、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来解决返乡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创业环境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之前的预期不一致。实际调研发现,其原因可能是很多调研对象对创业环境不很了解,认为创业环境很难具体描述和判断,大多还是以当地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制度来具体衡量,所以结果显示创业政策及制度的实施情况对创业状态的影响显著。这意味着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和制度越完善,宣传力度越大,选择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就越多。

3.就业能力指标对再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以正向为主

从就业能力指标中的4个变量来看,机会识别能力对返乡农民工选择兼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具备一定洞察识别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在务农之余,更容易察觉和抓住岗位机会。风险承担能力对其选择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返乡农民工的风险承担能力越强,成功创业的概率越大。人际交往能力对其选择兼业和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意味着在寻求就业岗位的过程中,要求返乡农民工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善于和雇主、同事、客户等多方协调沟通。拥有一技之长、风险承担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对待业状态有负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其可能的解释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其工作技能、风险承担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历练和提高,这几方面的差异不大,因而对返乡劳动力选择待业状态有影响但不显著。

nlc202309030342

4.就业保障指标对再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存在差异

贷款融资优惠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贷款融资条件越优惠,就业补助金越多,返乡农民工选择创业的倾向就越强烈,同时可以带动部分就近务工农民工转向创业。农业补贴对务农状态以外的四种状态均有负向影响,但只有创业状态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其可能的解释是农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目标短视化、补贴方式不科学、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农业补贴金额少,在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涨价的抵消作用下,不能充分调动返乡农民工的务农积极性。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及职业咨询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政府和中介機构提供的培训和服务越多,职业咨询越全面,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和方向越明确,从而更容易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提供就业岗位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体系和措施还不完善,不能完全解决当地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的选择有影响但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依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返乡农民工基本特征指标对其再就业状态的影响正负兼有: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指标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就业保障指标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基本特征指标中,性别、年龄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学历和农村低保户对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工龄和一技之长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环境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其他三种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政策及制度实施情况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能力指标中,机会识别能力对兼业状态、风险承担能力对创业状态、人际交往能力对兼业及就近务工状态的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保障指标中,贷款融资优惠、再就业补助金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及职业咨询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补贴对创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

针对以上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制定优惠政策和制度(如提供小额贷款)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制定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扶持农业生产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二,加大对“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引导。根据新老农民工的不同特征,为其提供不同的职业咨询和再就业心理服务,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第三,加大对农村低保户的扶持。制定合理的最低保障标准,加大对低保户的思想教育与技术培训,帮助低保户实现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第四,扩大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对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增强再就业服务。第五,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增加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如联合当地技术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开设专题讲座和技术操作实践等,以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相关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Ode,S.and J.E.Tavlor.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The Economic Jotu'nal,1991,101.

[2]Robert,E,and B,Lucas,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Movers and Stayers:Assimilation,Impacts,Links and Proximity[R],Paper Prepared for Conference on Mrican Mig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ohannesburg,South Africa,2003.

[3]张辉金,萧洪恩,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农村经济,2006,(8).

[4]黎元生,改善就业状态: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关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1).

[5]韩梁,姜长云,农民就业模式分化和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6,(6).

[6]陈浩,刘锡安,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就业决策及困境分析——基于武汉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现状调查[J],农村经济,2010,(10).

[7]缪金革,陈艳芳,危机下“非自愿性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及前景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4).

[8]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3).

[9]王茜,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农民工返乡潮激化土地流转纠纷的视角[J],中国房地产,2009,(8).

[10]王环,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11]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婧,李伟舵,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

[12]申晓梅,刘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调研及其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10,(3).

[13]刘尚希,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改善农民“就业状态”[J],地方财政研究,2006,(6).

[14]申明浩,周林刚,农民就业选择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4,(1).

[15]刘强,劳动就业环境与区域竞争力[J],现代经济探讨,2006,(8).

[16]Hillage Pollard,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J],DFEE Research Briefing,1998,85.

[1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8]陈昭玖,勇波,邓莹,朱红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l,(1).

[19]侯玲玲,穆月英,张春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责任编辑 冯乐]

篇5:返乡农民工证明

兹有xx镇xx村xx,长期在外打工,于xx年返乡,经营xx超市,拥有固定资产xx万。xx本人确系返乡农民工。

特此证明。

xx劳动保障站

篇6:返乡农民工通知

联系服务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场)党委、乡镇人民政府、鸡冠山垦殖场、农村信用社,县直及驻县有关单位:

近一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及一些地区企业停产、转产,导致我县一定数量的农民工返乡,其中青年农民工占绝大多数。为切实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解决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现对近期内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作如下通知: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解决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对确保全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促进我县农村的发展与稳定、构建和谐上栗有重要作用。各乡镇、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这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迅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各项具体工作抓紧、抓细、抓好。要积极探索返乡 1

青年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有效形式,缓解就业压力,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二、强化措施,切实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联系服务工作

针对全县返乡青年农民工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农业局、县劳动就业局、县信用联社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四送”活动(即送温暖、送信息、送技术、送政策活动),走访慰问困难返乡青年农民工、为返乡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为全县返乡青年农民工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1、“送温暖”。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和团县委将根据各乡镇上报的青年农民工信息,春节期间重点走访慰问部分困难青年农民工。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青年农民工走访慰问工作,给青年农民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帮助青年农民工解决生活困难。每乡镇走访慰问困难青年农民工要不少于10户。各单位要组织“群众贴心人”回村组织召开青年农民工座谈会,并开展走访慰问返乡青年农民工活动。

2、“送信息”。各乡镇、有关单位要努力搜集县内各种就业信息,为返乡青年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要

2充分挖掘本地的就业渠道,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县劳动就业局要加强与县内县外各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适时统一组织返乡青年农民工就业招聘会。

3、“送技术”。县劳动就业局要在青年农民工中开展调查问卷,了解青年农民工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返乡青年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农业部门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并对返乡青年农民工进行技术指导。

4、“送政策”。县信用联社要根据国家有关小额贷款政策规定,对全县范围内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贷款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政策优惠。各乡镇要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和联系协调工作,帮助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返乡青年农民工解决创业中遇到的资金困难。

三、明确要求,确保联系服务返乡青年农民工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要搞好调查,掌握动态。各乡镇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掌握返乡青年农民工的动态情况。要发动各村上门入户,详细登记本村青年农民工返乡回流变化情况,掌握返乡青年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情况,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台帐,对生活困难的青年农民工要造册登记。

3要及时将返乡青年农民工名册和困难青年农民工名册报送县委组织部和团县委。

2、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好返乡青年农民工服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全县各乡镇、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确保任务层层下达,落到实处。各乡镇、各单位要将本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县委组织部和团县委。

上一篇:李商隐 锦瑟赏析下一篇:安徽省大学生村官标兵颁奖典礼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