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心得体会

2024-07-02

三国演义中的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三国演义中的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为明代罗贯中所著。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就爱不释手。书中不仅呈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世界,还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

本书讲的是:三国时期的中原大地被分成三个国家:蜀国、魏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不断发生战斗,死伤无数。最后由大晋的司马炎一统天下的故事。

在本书的故事情节中,最吸引我的还是赤壁大战败曹兵的一幕。在这个故事中,黄盖使出苦肉计,庞统投曹献连环计,孔明“借”来了东南风。同时,周瑜派黄盖为帅,调遣一万兵马攻向曹营。结果,曹操大败,落荒而逃。

看完这本书后,我回味无穷,真想再看一遍。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篇2:三国演义中的心得体会

一戒事必躬亲——诸葛亮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派人到魏营下战书。司马懿问下战书的蜀使:“诸葛亮饮食起居如何?”信使说:“丞相起得早,睡得晚。处罚20棍以上的事都亲自处理,说得多,吃得少。”司马听说后大笑说:“诸葛亮食少事多,哪能活多久?”蜀将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感叹说:“司马深知我也!”不久,诸葛亮谢世。

一个企业家,如果凡事躬亲,部下必然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某公司生产部经理非常出色,后被提拔为总经理。自从他出任总经理后,公司里的大小事务皆要过问,甚至亲自操作,生怕出纰漏,因而食之无味,夜不能寐。他对一个朋友说:“我太累了!还不如当一个生产部经理。”不久,他辞职了。

二戒疑人误事——曹操

曹操胸怀大志,机智过人,但是因多疑而误事。曹操患头疼病,请神医华佗为其诊治。华佗说,要根除病患,需在头部开刀。曹操怀疑华佗要杀他,故将一代名医囚于狱中。一个企业管理者,疑心太重必会束缚下属手脚,甚至可能搞得人人自危。办事人员有时为了示人“清白”而不得不降低办事效率,更谈不上创新,如此怎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戒办事繁琐——董曾

董曾因办事繁琐,700余人死于曹操刀下。

管理企业要提高效率就需精简程序。有家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董事长为了稳步发展,提拔了一个做事精细的人当会计,这位会计把科目从76种一下子增加到200多种,大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公司的业绩日趋低落,原来大家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和报表。

四戒骄傲草率——关羽

关羽败走麦城皆因骄傲草率。瞧不起东吴后起之秀陆逊,最终被杀。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谦逊谨慎,一旦有了成就便自吹自擂,结果失败。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做“百年老店”。

五戒贪图虚荣——刘表

刘表虽踞荆州天险,自称“江夏八俊”,但胸无大志,不思进取,一事无成。

过去,很多国营企业的人瞧不起私营企业,认为国营单位有优越感,而今下岗、失业的多是“国营老大哥”。

六戒感情用事——刘备

关羽死后,刘备报仇心切,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毁连营700里。有两兄弟在一个场镇经营电器,虽是同根生但关系不好。老二见老大冰箱生意特别好,心生嫉妒。一天,听说老大进了一批冰箱,数量较多,于是老二也进了一批同样的冰箱,低于进价销售,结果造成老大冰箱积压,老二因此也使其它品种的冰箱滞销,旺季一过,两兄弟都亏损了数万元。

七戒机密外泄——全纪

全纪是东吴的一个将领,因把机密泄露给父亲全尚,全尚把这个消息泄露给其妻而招来杀身之祸。

当代企业家必须有极强的保密意识。否则你的智慧、技术等就会被他人利用。

一个捡垃圾的人专门到各大公司周围捡废纸,并将有用的信息收集起来卖给该大公司的竞争对手,从中牟利。很多公司因此而招致对手的打击,却不知其中的原因。

八戒不听劝阻——马谡

失街亭斩马谡的故事人人皆知。因马谡不听王平劝阻,自以为自幼熟读兵书,将兵士屯于山上,后被司马懿用火攻。失了街亭,掉了脑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推出一种“品脱”汽车,当时有人指出其不足,但福特主要负责人不听忠言。第一年虽然卖出40万辆,但顾客使用一段时间,发现了该车的毛病,并有好几辆车出事,福特公司卷入上百件诉讼案件中,后来,公司不得不把150万辆“品脱”车收回。

九戒一蹶不振——徐庶

徐庶之才不在诸葛亮之下,然而因母亲自缢,悲愤万分,从此一生庸庸碌碌。

有个部门经理被总经理在早训的时候批评了几句,就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没有前途,终日酗酒,一事无成。与此相反的案例是史玉柱,尽管当初事业失利让他负债上亿,但他仍东山再起,不但还清所有欠债,还建造了今天的脑白金王国。

十戒心胸狭窄——周瑜

篇3:论《三国演义》中的“枪”

一、“枪”的使用情况

冷兵器时代追求“一寸长, 一寸强”, 枪长度长, 使用灵活, 杀伤力强, 成为马上交战的常用兵器。《三国演义》中用枪的武将很多, 较有名的有赵云、张飞、马超、姜维、乐进、张郃、程普、孙策、太史慈等32人 ;所用之枪有单枪, 亦有双枪, 代表性的枪有以下四种 :

(一) 龙胆亮银枪 :赵云之枪即是此种。小说描写赵云时, 说他“左手青虹剑, 右手亮银枪, 胯下白龙马, 一身白盔白甲, 长坂坡单骑救主, 于二十万曹军中往返折杀, 所向披靡, 如此猛将乃常山赵云赵子龙是也!其枪全名曰 :龙胆亮银枪”。赵云征战之时手持此枪, 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亮银枪也随之为人深记。

(二) 丈八蛇矛 :又名丈八点钢矛, 长一丈八。小说中张飞手执一杆丈八蛇矛, 纵横纱场, 转战南北, 在百万军中取敌首级, 犹如探囊取物。《三国演义》第一回载 :“张飞挺丈八长矛直出, 手起处, 刺中邓茂心窝, 翻身落马”。这一杆丈八蛇矛, 矛尖有如白蛇吐信, 重达五十多斤的矛身, 在千军万马中飞舞, 往往所向披靡。

(三) 虎头湛金枪 :枪身乃混铁精钢打造而成, 长一丈一尺三, 枪头为镏金虎头形, 虎口吞刃, 乃白金铸就, 锋锐无比。马超手持此枪, 驰骋疆场。“马超生的面如傅粉, 唇如抹朱, 腰细膀宽, 声雄力猛, 白袍银铠, 手执长枪, 立马阵前。”曹操见后, 也不禁连声赞叹。

(四) 破阵霸王枪 :枪长一丈三尺七寸, 重九九八十一斤, 由精钢、黄金混铸而成 ;枪锋锐利, 点到必死, 枪身巨重, 扫到必亡。孙策手枪此枪, 枪身金光闪闪, 英雄气质不可抵御。在小说前几回中, 孙策一杆霸王枪使得风生水起, 英勇非凡。十五回中, 他与太史慈鏖战 :“策一枪搠去, 亦闪过, 挟住枪 ;慈也一枪搠去, 策亦闪过, 挟住枪。两个用力一拖, 都滚下马来”。孙策凭此枪, 更是挟死一将, 喝死一将, 斩获“小霸王”之美称。

二、“枪”的作用

(一) 军事作用 :李筌《太白阴经》载 :“两军对阵时, 持枪刺敌 ;宿营结寨时, 树枪为营 ;涉渡河川时, 缚枪为筏”[1]P16。战争中, 枪可杀敌, 可结营, 可为筏。在《三国演义》中, 随处可见兵将们手持长枪, 或冲锋陷阵 ;或火速架桥。如五十八回云“西凉之兵, 尽使长枪”。枪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粮草。而枪作为冲刺武器, 杀伤力强, 防御范围大, 在对阵之时有明显优势, 《三国演义》中众多名将都以枪为械, 原因即是如此。

(二) 文化作用 :三国时期是枪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事物绀珠》载 :“枪, 木杆金头, 始于黄帝, 扩于孔明。”[2]P200说的便是汉末诸葛亮遣人制造枪之事。诸葛亮给枪加上铁质枪头, 将枪长从两丈发展到两丈五, 大大促进了枪的实战功能。而《三国演义》中对众多“枪”的刻画, 一方面真实再现了当时枪械的使用情况, 另一方面, 也为后代文学在刻画枪时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三) 文学作用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 其中, 兵器对人物形象塑造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兵器已经成了某种符号, 成为了人物性格的代名词。以赵云为例, 赵云“生得身高八尺, 浓眉大眼, 阔面重颐, 威风凛凛”, 手握银光闪闪、笔直挺拔之龙胆亮银枪, 可谓人枪合一, 雄姿英发, 对刻画赵云的英雄气质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赵云身经百战, 一杆亮银枪挑杀无数对手, “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以寡胜众”、“力斩五将”等英雄事迹举不胜举。枪已成为赵云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从枪的演变史看《三国演义》的成书

(一) 枪的演变史 :枪的前身是矛, 并由矛演化而来。矛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 攻击方式以突刺为主。远古时代, 先民将兽角或尖状石镞绑在木杆或竹竿上, 用来猎捕陆上野兽或水中鱼鳖, 这就是矛的雏形, 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兵器。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7000——5300) 、山东省日照市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 (距今约4900——4000) 出土的木矛、石矛和骨矛可知, 当时的矛头大约长10厘米——20厘米, 阔1.4厘米——2厘米, 外形呈等腰三角形。

商代已出现青铜矛, 战国时则有了钢铁铸造的矛。冶铁技术的发展使铁制矛头出现加大加长的趋势, 并广泛用于战争之中。战国时期, 人们进一步掌握了块铁固态滲碳制钢的方法, 并用于研制兵器, 于是铁质的矛、戟和剑等兵器才较多地出现于战争场合[3]P42。如果说西汉军队中尚有少量青铜矛继续使用, 到汉武帝时已成了钢戟铁矛的天下。

西汉时期, “步兵用的矛称酋矛, 战车兵用的矛称夷矛, 分别是4.5米——5.4米, 但是2——3米应该是最普通的长度。”此时, 矛与枪本是同一种兵器, 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汉末诸葛亮“以木制之”, 他创制的这种枪形兵器, “长丈二”, 约合现在290cm左右, 兵器头用铁制成。

隋唐时, 矛头的种类增多, 尺寸缩小, 并改称矛类兵器为枪。“枪头较矛头为短, 较矛更为节省金属而又更为适用, 它的重量不超过4两, 长度不超过6寸”。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械, 由三部分组成 :枪头、枪杆和枪缨。江百龙主编的《中国武术史略》中说 :“枪, 古代兵器之一, 武术长器械。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习云太著的《中国武术史》认为 :“枪在古代称矛, 为纯粹刺兵。”吕光明著的《武术小词典》:“枪, 古兵器也, 中国武术长器械之一, 属于古代刺兵。由矛演变而来。”这几本武术专著都认为, 枪的形制由矛的形制因承而来并有着同样的功能。据《唐六典》记载, 唐军使用的枪有漆枪、木枪、白干枪、扑头枪等四种制式, 分别装备骑兵和步兵, 并用于军事训练。

到了宋代, 枪的种类更加丰富。《武经总要》中记载了18种形制各异的宋代枪, 关键在于枪头的变化, 如宽与窄、扁与阔、长与短、有无棱锋或有几棱、有无倒钩或有多少倒钩等, 如短刃枪、锥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双钩枪、单钩枪……此中的锥枪, 枪头之刃为四棱, 形如麦穗, 又称麦穗枪。

明清时期, 随着火器的运用, 枪的作用有所削弱, 但仍是军队中最为常用的长柄冷兵器。明军使用的枪有长枪、四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 长枪的枪头长3寸——7寸, 重4两, 以竹或木为柄, 全枪长约1.2丈左右 ;铁钩枪的铁刃连钩长1尺, 便于配合挨 (盾) 牌进攻 ;龙刀枪有旁刃, 可砍可叉。清军八旗和绿营兵装备的枪有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钉枪、矛型枪等。

(二)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罗贯中以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为蓝本, 并结合民间三国故事传说和戏曲、话本等民间艺人的创作成果,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元末、平话、剧本、诗文等, 共冶一炉, 根据其感悟和喜好, 创作小说。

《三国演义》乃世代累积创作而成, 故鲁迅所说它“多经后人改易”, 此点亦可从小说中的“枪”窥见一斑。从枪的发展史可知, 汉末长枪的长度已缩至“长丈二”, 而张飞所用丈八蛇矛, 长度就与当时实际情况有所不符。同样, 孙策的霸王枪长一丈三尺七寸, 也与史实不符 ;枪的重量高达九九八十一斤, 也让人置疑这般沉重的枪究竟如何用来实战。汉代的枪以铁质为主, 孙策的霸王枪则由黄金、精钢混铸而成, 此点也史实不符。可见, 《三国演义》在创作过程中, 后世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小说中的枪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 而这些处理显然不是由某个单独的作家一人完成, 处理的过程即是“世代累积”。

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枪种类众多, 代表性的有龙胆亮银枪、丈八蛇矛、虎头湛金枪、破阵霸王枪等。在小说中, 枪有其军事、文化、文学等不同功用。从枪的发展演变史可以看出, 小说在成过书过程中, 枪的形象已被后世文人进行过个人化处理, 《三国演义》是一部累积之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枪

注释

1[1]房立中.世界兵器博览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0:16.

2[2]黄一正.事物绀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7.

篇4:浅析历史演义中的《三国演义》

浅析历史演义中的《三国演义》

■孔庆蓉

历史演义小说可以使读者在审美愉悦中学习社会经验,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北宋时,三国故事已经成为民间艺人讲述、演唱的重要题材。三国故事是在借鉴有关史料的同时通过各种通俗文艺的酝酿,在长期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成书。《三国演义》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一、演义小说的创作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潘岳的《西征赋》“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历史演义即推衍史实,阐发史书义理。历史演义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与英雄传奇、神魔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与它更注重历史的真实,在创作中也会出现“牵野说以就历史的”的倾向。“演义”的创作动机主要是宣扬传统美德,弘扬正气。歌颂忠、孝、仁、义,捍卫民族权益。

不可否认,在历史的进程中英主明君,贤相良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朝代鼎革的历史舞台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并崛起于新一代的王朝之中。他们坚韧弘毅,积极进取,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历史演义虽然宗依历史,但绝大多数小说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反复加工修订,最后由一位文人作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所以不免用市井细民的眼光来打量、衡量这些曾力挽狂澜的贤相明君的形象。历史演义不同于官修正史,作者们还有意识地改变英雄豪杰的贵族身份,缩短他们所崇拜的英雄人物与市井细民之间的距离。因此历史演义小说在描写英雄豪杰时,往往将他们平民化。刘备原以织席贩履为业,刘秀沦落耕田务农,赵匡胤曾飘荡江湖,朱元璋则游食一方,魏征原为华山道士,程咬金卖柴度日,小说中关于这些英豪出身微贱的描写,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同样也表现了下层民众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深层心态。更符合下层民众的欣赏口味,“史”往往承载着政治启发,“史固盛衰成败,废兴存亡之际也。已然者事,而所以然者理也。理不可见,依事而彰,而事莫备于史。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知愚忠佞奸之辨,皆于是乎取之,则史者可以翼经以为用,亦可谓兼经以立体者也。”(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序〉)这就使得演义小说的取材几乎都放在那些表现政治伦理和道德人格的事件上去。“使见者闻者人人惕励其良心”道德被作为评判臧否人和事的根本标准,“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于风化者,悉为编入”《隋史遗文》中的草泽英雄们竭诚相待、患难相扶、重友情、讲义气,为了帮助朋友,他们能置生死于度外,视千金如草芥。《孙庞斗志演义》鞭挞了庞涓妒贤忌能、残酷迫害结义兄弟的卑鄙行为。孙庞斗智的故事之所以为民间所喜闻乐道,与小说中表达的下层民众重视友情、痛恨背叛朋友行为的情感有关。这种选材的角度好像有些单一,然而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所受到的启迪决不仅仅是几个王朝的更迭兴废,政治有无准的,如果简单的停留在历史的表层,视野的局限势必会造成底蕴的缺乏,从而忽略了历史与文化的鲜活、深刻与丰富。

二、在历史演义中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但不等与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在重视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历史、传说、想象融为一体。历史演义小说是由宋元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三国故事曾经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或多或少地贯注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概括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历经一千多年的成书过程,中间经历了难以计数的无名氏的修改,补充和润饰。一位作家创作历史小说不同于史官编写历史,编史需要的是冷静的态度和客观的记录,而写小说则不然,作者往往把小说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融为一个有机体。在占有大量历史材料的前提下,对小说采用的素材进行深入的辨识,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加上作者的主观意识,因而历史演义小说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适量的虚构与作为主体的史实同时存在,“七实三虚”的比例结构,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入特定的时代氛围,在历史的长卷中,反省思考,认清现实。文人作家的虚构以及宋元讲史、野史、传说及戏曲的重大影响,使得历史演义小说具有传奇性倾向。比如说关羽之义,张飞之勇,刘备之仁,被誉为高不可及的典范,岳飞文武并茂,博古通今,神臂弓能开三百斤,穆桂英智勇双全擅长骑射,披甲跃马大破天门镇等等,这些形象即是现实中的形象,但又超越了现实超越了常人,他们的道德、武功、无以伦比,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中,主人公往往在风口浪尖的矛盾冲突之中,以巧合的形式、偶然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并非完全否定艺术虚构,但虚构的要恰如其分,不能失却历史真实的本质,作为通俗的历史读物,使人们在总结历史规律的同时,以昨天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借鉴。《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故事,但在叙述中详细的展开了各政治势力和各统治集团间的矛盾冲突,在遵从历史的前提下,写了他们的军事战略和治国谋略,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演义小说从勾栏瓦肆的“说话”中脱胎而来,它虽然已是书面文学,但从结构类型到叙事方式,无不受到“说话给观众听”的影响。既然历史演义小说在历史素材的处理上采用了一些艺术化的表现方式,那么《三国演义》又是怎样处理的呢?一是根据一定的历史真实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对原有素材根据情节的需要或增加或删减或扩充。如“三战吕布”“曹操堪去平”等等。情节的扩充拓展了小说的表现空间,有的情节虽背离史实,但经过加工润饰之后成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如“桃园结义”“古城聚义”“三气周瑜”“诸葛祭风”“落风坡箭射庞统”等等这些流传于话本传说的情节,经过作者的修饰分外生色。二是虚实相间。如关羽斩华雄,先写华雄的骁勇善战,连斩四将,接着便虚写关羽上马迎战,鼓声隆隆,喊声冲天正当众人为关羽担心时,华雄的头已被提来掷于地上,而出战前温下的那杯酒尚有余温。

此外王允巧使连环计,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将真假融为一体。既然历史演义小说是从讲史话本的母体中孕育而来,那么它的思想观点也严重受到讲史话本谴责荒淫暴虐的昏君,歌颂宽仁爱人的明君,排斥奸佞,褒扬忠义的影响。《武王伐纣平话》通过演述商周两朝交替的历史,宣扬了儒家的“王道”“仁君”思想。《大宋宣和遗事》开头就从传说中的圣君讲起,历数了夏桀等无道昏君,最后斥责宋徽宗的荒淫无道。其目的是使人主治国保民,不失天下。《三国演义》一开始描写黄巾起义,对其表现出了仇视和污蔑,对汉献帝寄予无限的同情,对于刘备的颂扬,主要强调刘备是“汉室宗亲”,力图挽救汉王朝的衰亡;对于曹操的谴责,主要强调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阴谋篡夺汉王朝政权。《三国演义》赞美“事主不忘其本”臣民忠君,儿孝父慈,罗贯中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对于代表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王朝统治和帝王权利是竭诚拥护的。

总之,绝大多数历史演义小说都是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叙事的主线。当然并不仅以正史为依据,野史其他笔记杂传也同样被历史演义小说所借鉴,叙述朝代的更迭及统治者的兴亡得失,尽管小说的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语言的运用不尽相同,然而他们都力求真实的再现历史;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的人生观和历史观并以此作为是非得失的评判标准。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关心民生疾苦的民本思想,舍己为人的英雄主义等等这种积极的儒家思想常常和民众的感情需要是一致的;叙事和写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也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其思想内涵博大而深厚。所谓:“《三国演义》无纯文学之资格”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使我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基本上有所了解,也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创作意图,它不仅被视为是一部可借鉴的军事文献还被视为指导商业竞争的理论武器。踏着《三国演义》的足迹,通过各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它所表现出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给予了人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仍然保持着极大的吸引力。《三国演义》对历史有较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东汉衰亡三家最终归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艺术虚构和史实水乳交融,政治家可以从中借鉴治国之道,一般人也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智慧。

[1]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三国演义论文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91

[4]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明清小说论丛[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

[5]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5:《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一、主题的选择有针对性。

初一年级是一个起始年级,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因此学生之间差异性很大,如何让学生在开学后尽快地适应中学生活,并形成一个新的集体意识,建设自己的新的班集体是初一首先要做的工作。因此四班的这次班会,在恰当是时间,选择了一个恰当的主题,我认为对班级建设非常有帮助。

二、班会的素材都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说服力较强。

在本次班会课上,展示了很多材料,如班级卫生情况、校运动会上拼搏的场景、教室

布置等,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班主任老师很有心地把这些珍贵的瞬间记录了下来,我想肯定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和感动,并且让自己觉得自己能行,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比较新颖。

初一(4)班的班会课采用学生主持的方式,让学生来调动学生,在整节课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而且表现出初一小朋友的活动热情来。班主任适当的介入是本次活动的高潮,最后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爱心”写上自己能做到的,并把它在贴板上贴出来,总体上活动设计过程比较新颖。

王静

9月30日,在天华学校听了方建春老师关于“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颇有感触。

方老师说作为数学老师,首先是普通人,其次是老师,最后是数学老师。作为普通人,我们要做好父母的角色,子女的角色,只有做好了普通人,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事业和家庭是我们生活的两只翅膀。如何更好的调配两者的时间,是我们能否取得教学成绩的关键。方老师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同事为例子,传授了我们很多经验: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教学要避免的误区,作业如何设计,作业评价又应该如何,怎么写教学后记,怎么进行复习,把我们平常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逐一给我们解答,整个讲座气氛非常融洽。

听了讲座,我觉得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不断的进行反思。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教育也比不上城里的孩子,城里的孩子在假期里可以补课,我们的学生没有这种条件,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要比其他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我们必须要把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利用起来,让他们在学校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的知识。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假期里的学习生活等等。

篇6: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是明朝的文学家罗贯中写的,他用他那如辉的大笔描写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形象: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勇敢的关羽、有粗中有细的张飞、有一生是胆的赵子龙、还有爱才如渴的刘备、小心眼的周瑜、狡猾的曹操等人。

东汉末年,汉灵帝无能,整天沉在在酒色之中,不理国家之事。巨鹿人张角一行医为名,秘密的创立了有几十万人的“黄巾教”,张角自称为“天公大将军”,张角出兵攻打城池把官军打的狼狈不堪,后被几十路人马打败了。后来三国鼎立,打起了仗来了,可三国最后归为晋国了。

《三国演义》的故事里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周瑜因为忌妒诸葛亮聪明、足智多谋,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让士兵不给诸葛亮造箭的材料,可诸葛亮用智慧借用大雾天气的遮挡向曹军借了十万多只箭给了周瑜,周瑜目瞪口呆。

篇7: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曹操能够在东汉末认识和看清各个集团的长处和弱势,又善于发现人才,使用和爱惜人才。为了让刘备和关羽为他所用,甚至不惜放虎归山。他能在官渡之战中,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扩大袁绍的战术失误,用七万人打败了七十万人,以少胜多。从这些事件可看出他既有谋略又有才干。

但在他身上,狡诈,残暴,狡诈得到特别深刻的体现。他出于猜忌,杀了吕伯奢一家,又为了报父仇,攻打陶谦的徐州之时,军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自己下令“以小斛分散”,引起军心不稳,后面又杀管理粮食的官员王,用他的头颅稳定军心。尽管手上沾满了无辜人的鲜血,但是他依然千方百计洗白自己,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标榜为“为国家除凶去害”。作者用这种细节描写,写出曹操的残暴,狠毒,狡诈,以及他那损人利己的恶劣品质。

很明显,作者对于曹操是否定的,他的立场十分明显。但是,无论汉贼曹操,还是皇叔刘备,他们都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特点鲜明。

篇8:三国演义中的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是一部战争奇书, 描写了从汉末黄巾起义, 魏蜀吴三足鼎立, 而一统归晋的波澜壮阔战争场景和历史过程。在《三国演义》中, 蜀国的兴起、发展与灭亡与地图息息相关, 可以说蜀国兴亡“成也地图, 败也地图”。

我们知道, 蜀国即今四川、重庆大部, 云贵及陕西南部, 相对来说是一个易守难攻、非常封闭的地区, 自古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之说, 即使到了交通发达的今天, 入川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对于古代马拉人扛的情况下, 若地形不熟悉进兵入蜀无异于自取灭亡。且看:

军事地图之一:西川地图与蜀汉兴起

东汉末年, 张角掀起黄角农民起义的序幕, 没落贵族刘备自涿郡 (今涿州) 起兵, 颠沛流离到荆州避难, 徐庶走马荐贤。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 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诸葛亮纵论天下, 分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道, 为刘备绘制政治蓝图, 即以荆州为基地, 联孙抗曹, 然后攻取富庶之地———益州 (蜀) , 与孙、曹二家鼎足而立, 三分天下, 最后趁机 (曹魏内忧外患时) 统一天下, 继承汉室。“诸葛亮出画一轴, 挂于中堂, 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 北让曹操占天时, 南让孙权占地利, 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 后取西川建基业, 以成鼎足之势, 然后可图中原也。’”

刘备得诸葛亮之后, 如鱼得水。自此, 刘备才有了切合自已实际的政治目标和施政纲领, 并随即分步骤实施, 首先联合孙权, 以长江为天堑, 抗击南下的曹操集团, 创造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赤壁之战;然后取得了荆州这一进可攻, 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最后, 伺机攻取益州。

正在此时, 益州刘彰集团为探取相邻的曹刘两大战争集团虚实, 派遣张松出使许都 (今许昌) 。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中, 益州别驾张松出使许都, 张松暗藏西川图本, 欲献西川与曹操, 但曹操以貌取人, 傲贤慢士, 拂袖而去, 张松感到回蜀没面子, 想到荆州见刘备。“试看此人如何, 我只 (自) 有主见”, 他先见到赵云, 后见关羽, 次日, 上马不到三五里, 见到刘备亲来迎接, 遂将西川地图献于刘备, “但看此图, 便知蜀中道路矣, 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 远近阔狭, 山川险要, 府库钱粮, 一一俱载明白”。张松献图, 正中刘备下怀, 符合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 因此一拍即合, 刘备按图索骥, 得到了天府之国——益州, 自此, 三分天下得其一, 成就蜀汉政权, 基本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公元220年, 曹操病死, 曹丕即位, 同年称帝, 国号魏;公元221年, 刘备称帝, 国号汉;公元229年, 孙权进位称帝, 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假设没有张松的西川地图, 刘备不知要找到什么理由、费多少周折才能得到益州。

军事地图之二:平蛮指掌图与消除内患

公元219年, 荆州守将关羽受刘备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 出兵进攻襄阳, 遇上山洪爆发, 水淹七军, 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 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 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吴国大将吕蒙白衣渡江, 袭取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 被吴杀害, 并且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荆州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刘备闻讯后, 决定伐吴为关羽报仇, 但出兵前夕, 张飞又惨遭杀害, 杀人凶手带张飞首级到吴请功, 刘备带百万大兵杀奔吴国而来, 因此蜀吴交恶, 终导致夷陵之战, 蜀军大败, 并破坏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联孙抗曹的既定方针政策与建国方略, 刘备经此一役, 元气大损, 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自己也死于白帝城;值此乱世, 南方少数民族孟获集团也趁机叛乱。

刘备死后, 经过诸葛亮几年辛苦经营, 蜀国国力逐渐得到加强, 为给北伐打下基础, 公元225年, 诸葛亮南征孟获集团。但南方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关系交错, 民风骠捍, 地形复杂, 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非常不易。但却正好有永昌功曹吕凯献“平蛮指掌图”, 他将雍闓指挥下的南蛮军北进的情形, 写成《平蛮指掌图》, 呈献给诸葛亮, 以为参考。其中将南中地区的地形、气象、风俗习惯, 以及南蛮兵器及作战方法, 都有详细的分析及说明。诸葛亮将此《平蛮指掌图》作为南征军的作战地图, 赖此“知己知彼”的军事地图, 诸葛亮才能够轻松地七擒孟获, 以攻心战达到完美的全胜, 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与蜀汉政权的和谐共处, 从而平定南方。

诸葛亮平定内乱后, 为完成其政治抱负与刘备的遗愿, 六出祁山, 北伐中原, 欲图光复汉室政权, 但出师未捷身先死, 鞠躬尽瘁, 最后病陨五丈原。

军事地图之三:马邈献军事地图与蜀国灭亡

诸葛亮死后, 姜维继承诸葛亮未竟事业, 九伐中原, 但屡屡受挫, 最后不得已, 往陇西沓中屯田, 以“保国安身”。魏司马昭欲伐蜀, 邓艾画沓中“姜维屯兵图”, 而钟会献“伐蜀进兵图”, “图中细载一路安营下寨屯粮积草之处, 从何而进, 从何而出, 一一皆有法度”。有此二图, 魏遂发二路大军攻蜀, 钟会与邓艾二人展开了攻蜀大赛, 最后钟会三路大军进逼汉中, 邓艾四路大军围困姜维, 邓艾抱着必死之心, 从阴平小路, 一路攀山越岭, 九死一生, 不战而屈江油, 江油守将马邈献军事地图, “备写涪城至成都三百六十里山川道路, 阔狭险峻, 一一分明”, 因取涪城, 破绵竹, 逼近成都, 后主刘禅投降, 成立四十余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假设没有马邈的军事地图, 邓艾的二千人决不会轻易成功破蜀。

第一百一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中, 姜维见蜀汉灭亡, 于是假意投降钟会, 并趁机离间钟会与邓艾关系, 并怂恿钟会伺机自立, 献蜀地图于钟会曰:“昔日武侯出草庐时, 以此图献先帝, 且曰益州之地, 沃野千里, 民殷国富, 可为霸业。先帝遂创成都。”于是钟会先收欲自立蜀国的邓艾, 遂后密谋反叛, 但最后事情败露, 钟会、邓艾皆被杀, 姜维也在绝望中自杀而亡。蜀汉复国的唯一希望破灭。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蜀国因地图立, 又因地图亡的一些历史片断, 虽是演义却有一定的可信度, 军事地图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其实现代战争中地图的作用更为明显, 现今战争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地图, 还有更加精密的电子地图, 可见地图的作用仍然至为关键, 正可谓“知彼知已”, 才能“百战不殆”。

篇9:教育中的“三国演义”

【关键词】教育过程; 三国演义; 有效高效【Abstract】education, is a sensitive and complex proposition, but also affects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is that the whole society must face the issue. In this process, involv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factors factors. Complex factors, and then evolved into a modern education "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 When faced with " the Trinity " education factor lacking, as an education individual or education individual strength is hard to coordinate in place. The face of today's social education,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as, will be one of the factors of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anded, negative energy reduction is the focus of this direction.

【Keywords】education proces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ffective efficient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52-02

当我们回到教育的起原点时: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有所得,学生希望自己的成绩能脱颖而出。这三者是教育过程中最朴素的立足点,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三个互联元素。笔者姑且称之为教育中的“三国”。这“三国”在相互制衡发展过程,且称之为“演义”。 本文探讨教育中的“三国演义”就是要寻找一条更为便捷的教育途径,一则更为高效的教育方法,以期达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演义”关系

学校教育是“三位一体”教育中的主阵地,所以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便构成了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健康与否,势必影响或决定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成败。关注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是“三国演义”中最根本的问题。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要素,是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够正常有序、高效推进的关键,也是学生乐学的潜在思想引导动力。教育现实中不乏有此事例:学生因为接受并喜欢了某位教师的个人形象、执教风格或教育艺术进而喜欢上了该学科。这在学生年龄越低时,特征更为明显,比如小学、初中阶段。反之亦然。因学生与老师关系恶化甚至于破裂的,那么基本上就给师生的教学相长判了死刑。如果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大部分学生的关系处理得不相融洽时,那么这位老师的课堂,大都会出现老师一枝独秀,唾沫横飞,而学生则是“沉默的大多数”了。那么此种教育现象就会是“填鸭式”、“满堂灌”,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低效无效了。有一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研组里是公认的博学多才的主,又写着一手好字。按理说一个语文老师能说善道、术业有攻,又有书法撑腰,赢得学生的好感与认同那是轻而易举的规范动作。课能精彩,字能育人,为何每至检验教学效果时,总不能和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成正比例呢?究其原因:该教师上课遇事就急,总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总是严厉有加,慈爱不足,甚至对学生冷嘲热讽,久而久之,学生对该教师产生反感、厌恶之情。所以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结果,就不难理解了。同组还有一位青年教师,每循环教学至初一时,总是有很多家长、同事都期望着能将自己的孩子分配到该班上。虽然这位老师的专业素养并非最高,但因为他善于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总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与爱戴。一个毕业典礼上一家长代表发言时,无不动容地说:是这位语文老师纠正了他孩子的偏科问题,因为他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起就讨厌语文课了,他为此没少花心思,却收效甚微,想到今后的高考,他都要绝望了。但孩子自从上了初中一个星期的语文课后,就改变了对语文的看法,孩子告诉他:原来语文课还能上得那么有趣!是的,是老师改变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再认识,是老师使学生重新对语文产生了兴趣,焕发了活力。那位老师曾说过:不是我的课更有趣,只是我更能当孩子的好朋友。

在这个师生关系的“演义”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将会起到比专业研究更高效的作用。换言之:在教师专业保证的前提下,师生关系良好的程度将决定着师生取得教学效果的高度。

2家长与学生的教育“演义”关系

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从教育起点来说,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在当今教育竞争白热化的前提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目标的一致性,各自也就承担起共同的教育压力。处理压力的方式如果不当,就可能会让这对关系时有矛盾冲突甚至激化。那么这时,家长过多的介入,过多的呵护在教育中就可能演变成有毒的爱,形成孩子更重的学习压力,进而导致孩子的思想反抗、行为反抗。这是所有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关注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极重要的问题。

现象一:(董进宇《培养真正的人》),书作者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他父母是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上的普通劳动者。为何他一家人能够培出4个博呢?他说在他家的教育故事里,最大的艺术是:他父母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从来不要求孩子需要如此认真,那样努力的。家长只给孩子思想方向的引导与身体的关照,关于学习方法,家长从未过要求,因为家长本身就没多少知识,更谈不上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指导了。这家子教育成功的秘密何在?董进宇曾表述了这个现象:他采访了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询问了众多学子的家庭教育有何不同,多数的答案:他们拥有很宽松的家庭教育氛围,家长很少或几乎没有给予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能够让他们自由地学习与发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家庭起初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教育关注极高,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与细节一一过问,事无巨细。家长的充分重视,把整个家庭教育的氛围搞得很严肃,家长逼得严,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有风吹草动,全家草木皆兵。学习过程不是一个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行程,学生长期处于高压之下,难免时有厌学情绪,当教育矛盾加剧或激化,那么家长与学生的教育消极面就加倍扩大了,学生在家长的压力下被逼上梁山,是可想而知的后果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氛围,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孩子如果有一位通晓人性的父亲,一位善解人意的母亲,是做儿女的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就是董博士针对家长与学生教育关系给出了专家的答案。

现象二: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仿佛家长越努力,孩子的问题越多。那些似乎没怎么教育的孩子却很优秀。

揭开教育孩子的神秘面纱,我们发现那些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也就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正常,这样他们可以得到父母的正确指导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而那些有问题的孩子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糟糕的家庭关系,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而扭曲.使得孩子没有健康成长的空间。在这里我们看到:决定孩子行为好与坏的关键性因素,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好与坏。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家长看到孩子身上有缺点毛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劈头盖脸把孩子批评一顿,甚至会变本加厉把孩子痛打一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绝对无法改掉孩子的缺点毛病,不但于事无补,只能使教育预期更糟。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讨,我们知道:如果孩于有问题,那么就一定是家长有问题。是我们家长对待孩子的观念有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情感有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有问题,从而导致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问题。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扭曲的、变形的和凝固的,那么我们不改变这个关系就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是断然做不到的。

因此,要改变孩子的缺点毛病,我们必须先改变家长的观念、情感和行为。通过家长的改变,孩子逐渐体会到爸爸妈妈变了,然后孩子有了新的情感感受,由此产生了改变缺点毛病的动力。通过家长的改变,孩子的头脑中对自己和家长的观念改变了,这样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改变了,从而使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有了可能性。

作为家长必须明白,与孩子的关系就构成了孩子无形的生存空间。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杰出的人,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建立与孩子之间良性的亲子关系。当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正常时,家长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指导,才有可能培育出健全的人格。

3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演义”关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清楚明白: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也知道: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调整好亲子关系是教子成功的真正奥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双边关系不能忽略,即: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演义”关系。

这是一对成年人的教育关系,是最容易达成共识,且最能协调沟通的双边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要充分认识到这层关系与作用。教育者要把家长团结进来,结成牢固的教育统一战线,要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团结成“孙刘联盟”。两例如下:

例一:某校一年轻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强,对学生要求严格,认真负责。有次一生课堂纪律不够保证,教师加以纠正,并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起初,家长认真配合老师的教育,后来,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教师的言辞过激,对学生家长劈头盖脸训斥,让学生家长面子情不可堪。又因学生屡教不改,教师将学生带至室外思过。这一举动,引发了一起极其严重的教育事故。因为该教室旁是公共厕所,家长状告老师让其孩子站厕所,严重体罚了学生,严重违反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严重侵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当教育目标一致时,家长与教师的心理相同,希望能够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当教育方法处理不当时,家长也会将这对“孙刘联盟”亲手瓦解,将最得力的教育支援力量推到自己的反面,成为更大的教育阻力。

例二:家长会。召开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委会特别是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重要平台。我校的家长会程序跟兄弟学校基本一致,但我校对家长会的时间跨度进行了一定的改变:120分钟的家长会,校长做15分钟的学校汇报,班主任做15分钟的班情简介,余下的90分钟学科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校长在会前特别强调了家校关系,要遵循:充分沟通、取得理解、争取支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家长和教师的心思毕竟有所不同,家长看重的是自己孩子的成长,而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平衡。”即使联盟形成,也不一定就能保证双方共同进退,“所以教师与家长之间还存在一个求同存异的问题,为了共同目标,即便双方有不同的理念,也应该暂时搁置,谋求理解。”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应是针锋相对,而是在教育目标相同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力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每个班级都有优等生,也会有待进生,相应的家长参加同一个家长会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每个班主任,每个科任教师掌握必要的与家长交流的态度、方法与技巧,将家长的教育力量最大化,充分地运用于班级建设和学科教学当中来。我校还设立了“家长论坛”平台。让家长通过网络系统和教师及时进行沟通,我们强调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尊重并虚心接受家长的意见,坚持亮点原则是改掉孩子缺点的唯一渠道,并且进行合理反馈,争取做到“0投诉”。 多尊重、多沟通激发家长积极参与家校配合的原动力。实践证明,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家长取得共识时,家长是心甘情愿为我们的教育做出最大配合与贡献的。

学生的身体、智商和情商必须同步成长,需要爱的阳光。做为教育中“演义着的三国”

都要清楚理解“三国”里的相互牵制关系,合理运用规则,多尊重、多理解、多沟通,相信就能达到更为有效、高效地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自己学有所长。

参考文献

[1]《敬畏教育》 倪高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2]《培养真正的人》 董进宇 海潮出版社 2004年11月

上一篇:幼儿园门卫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廉洁自律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