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检索

2024-05-28

什么是信息检索(精选6篇)

篇1:什么是信息检索

什么是信息检索?

1、信息检索是一门关于如何查找文献、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性课程,被认为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2、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对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对于帮助我们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拓宽科研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设信息检索课的作用

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提高自己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落伍.所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成为了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信息检索这门课主要讲授检索文献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检索文献的技能.学习和科技需要文献,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需文献,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信息.我们在信息检索课中,老师侧重介绍了信息检索工具与检索技巧!但对于今后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检索思想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平时我们应多积累一些有关互联网上的检索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检索技巧)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能力可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实惠。

信息检索课程作为一门方法课程,它不仅使我们的信息意识更为敏锐,而且使我们了解了信息组织与检索的原理,让我们学会了操作使用各种专业文献信息数据库和网络检索工具。通过老师认真指导在我们不断练习的基础上,我们不仅掌握了娴熟的检索操作技能,而且逐步掌握了如何选择合适得信息源,如何确切表达特定的信息需求,以及如何应对检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信息检索课中学习到了什么?

1、通过信息检索课程学习,知道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有哪些类型,信息有什么特征,信息有什么作用。

2、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知道什么是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的类型有哪些,知道了信息检索的过程,知道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途径,知道了信息检索的技巧和策略,学会了如何去评价信息。

3、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知道了网络上原来还有那么多数字图书馆,有那么多知识数据库。

4、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发现搜索引擎并不是仅仅用来搜索网页和MP3,还可以用来搜索重要的知识,发现了搜索引擎原来还有如此多的笑秘密。

5、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学会了怎样利用检索系统迅速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资料。

6、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了阅读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使我们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

7、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发现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对将来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查找参考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就不那么困难了

学习信息检索课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信息检索课最大的体会就是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迅速有效的找到、找准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得时代,在科研过程中,平时生活中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信息检索课上学到的检索知识都能帮助我尽快通过利用所学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

学习信息检索课程另一个体会就是它对于我们今后得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检索课程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习这门课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检索技能,无论是其中的科技查新部分还是在我们科研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上都教给了我们实实在在得技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牢靠的技术支撑。

通过这对信息检索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对今后生活很有用处的知识。我学到了维普数据、万方中国专利信息网、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SPRINGER、EBSCO等数据库的应用,学会使用这些数据库对

我以

后在查找文献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信息检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没学习这门课以前,我遇到需查阅的问题,只知道查阅百度或谷歌,而且一般都只看中文网站,学习后,我们能够较充分地综合利用学校的资源,获得更权威,更可靠的知识

总之,信息检索是门结合知识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对我们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提高,对将来的学习很有帮助

对信息检索课程的建议:

从排课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信息检索课在我校的地位明显偏低,主要表现在我校领导对开设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门课程不是很关心,课时还比较比较少,还没公选课的课时多,而且还没有专门的教材,这就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我建议可以适当的对这门课程的课时增加,组织有关人员定期对这门课进行抽查,选取合适的教材。严格要求学生,如第一节课可以介绍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这门课对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在课堂上,老师应多提问学生,而且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合理安排学生上机,着重培养我们利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有关本专业的作业,从而加强学生实际检索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

篇2:什么是信息检索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广告信息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广告信息主要是来自产品的信息,它表明产品提供的主要利益。我们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经销商、专家以及竞争者的沟通,形成各种广告思想,其中消费者是好主意的最主要来源。广告信息产生...广告信息主要是来自产品的信息,它表明产品提供的主要利益。我们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经销商、专家以及竞争者的沟通,形成各种广告思想,其中消费者是好主意的最主要来源。

广告信息产生

由于广告信息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所以创意是优化信息沟通途径的核心。为此,许多创作人员通过与顾客、中间商、营销专家或竞争对手交谈,从中搜集素材,产生灵感。通过与顾客交谈,找出顾客购买和使用产品的原因,在广告中加以突出。广告创作者通常要设计多个可供选择的信息,但最终被选中的只有少数几个。

广告信息表达

广告信息的表达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

1.生活片断。例如,“高博特”盐水瓶的广告表现一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正在使用本产品。

2.生活方式。例如,“21 金维他”强调健康幸福的家庭生活。

3.音乐。例如,“可口可乐”广告,它的广告歌曲歌词反复强调产品和品牌名称。

4.幻想。例如,“蔓登琳”冷饮广告,设计出一种幻想境界。

5.气氛和形象。例如,“蔓陀思”果汁糖,引起人们联想某种轻松气氛和形象,给人以暗示,但不对产品性能做任何直接宣传。

6.人格化。例如,“万宝路”的西部牛仔由个性鲜明的人物来代表或象征某产品。

7.专门技术。例如,“肯德基”广告表现企业所拥有的生产有关产品的专门技术和丰富经验。

8.科学证明。例如,“佳洁士”牙膏广告,显示调查证明或科学实验,表明产品完全合乎科学要求或国家标准。

9.旁证。例如,“奥妙”洗衣粉广告,请权威人士、权威机构证明这种产品的功能属实,或以普通用户的“现身说法”表明他们如何喜欢这种产品。

广告信息内容

广告信息包括商品信息、劳务信息、观念信息等。

商品信息内容主要介绍产品的外观,质量、性能、产地、用途、价格及购买时间、地点等,这类广告的主要作用是使消费者能及时了解某种商品信息。

劳务信息包括各种形式的买卖或半商品形式的买卖的服务性活动的信息。例如文娱活动、旅游服务、理发、浴室、照相、饮食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的经营项目。

篇3: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是好课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的核心是学习, 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活动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 教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的效果上。所以,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一方面看教师是如何“教”的, 做了哪些工作, 做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怎样“学”的, 他们是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学习, 是否高效地达到了学习目的。正如评价之父泰勒所说, 教学的成败, 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 而不只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是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发生了变化, 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什么样的变化。

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4 5分钟, 它是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收获阶段有机结合而成的。评价一堂课也要从这三个阶段综合考虑。这里不想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细枝末节给出具体的指标, 而是从根本上谈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看课前如何进行预设

一节课是不是好课, 首先要看教师在课前是否做了充分、恰当的准备和预设。

1. 是否深入研究了学生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种了解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年龄段、一个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上, 而要深入到所教班级里每个学生的个性上, 要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研究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研究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及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

唯有深入研究学生, 才能确立符合学生心智水平、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 才能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让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

2.是否研究了学习内容, 目标明确, 体现了学科价值

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教材 (特别是面向全国的教材) 更强调的是其通用性。它不会也不可能关照到每个地区学生的特点。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 更不能把教材当做唯一的教学依据。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依据课程标准,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深入研究学习内容, 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是需要学习的, 学习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是需要补充的, 补充到什么深度;哪些内容需要先放一放;哪些内容需要提前讲。最终, 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学习内容。

例如, 我在讲高中“信息及其特征”时, 通过对学生的深入研究发现, 学生对信息及其特征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他们缺少的是对感性认识的提炼、内化。因此, 我没有按照教材从信息的感性认识讲起, 而是将学习重点定位在信息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用信息概念阐述信息的本质特征上。教材上没有这些内容怎么办?这需要教师借助于其他教学资源, 即通过查阅大量的图书和网上资源来备课。

在研究和确定了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将学习内容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类, 从而确立科学明确的学习目标, 充分体现学科的价值。为什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因为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 人们接受的方式不同, 学习策略也不同, 当然, 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改变。

3.学习策略是否恰当, 学习活动是否多样、有效而富有弹性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还要看教师如何为学生选择学习策略、如何设计教学案例和学习活动、如何设计预案, 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课前教学设计的精华, 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展示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点。

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否恰当, 从横向看, 要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符合所学内容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考查, 还要考查是否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时间、是否给学生留下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从纵向看, 要考查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资源的准备与利用是否支撑了学习活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案例与学习活动设计的优劣, 首先, 要看其是否具有典型性, 是否突出表现了所学内容, 承载了学科的内在价值。其次, 要看其是否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后, 要看其形式是否多样, 内容是否具有弹性、开放性, 是否关注了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 是否具有梯度和挑战性。鉴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课前预设还需要把课后评价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它除了要满足学习活动设计的标准外, 还要关注评价设计是否覆盖了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 能否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等。

此外, 我们还应考查教师的预设能否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给出恰当的处理预案。

总之, 课前的预设要突出学科特点, 体现学科价值, 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看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动态生成的处理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 课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如何引领和处理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动态生成也是要点。

1. 是否创设了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堂好课, 首先要有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因为只有在情绪上放松, 学生才可能集中精力于学习活动中;只有在思想上无拘无束, 学生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只有在安全、和谐、愉快的气氛下, 学生才能没有顾虑地发表意见、交流观点, 才能积极、主动、充满活力地去思考和探究。在一些公开课上我注意到, 教师摆放一个电子时钟来掐算学生活动的每分每秒, 令学生紧张万分。我个人认为, 这是不可取的。当然, 强调宽松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否定必要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但宽松、和谐、安全是课堂氛围的根本。

2. 是否激发了课堂动态生成, 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无论是精心的课前预设, 还是宽松环境的创设, 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高效、主动地学习, 让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所以, 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 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学习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观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 大脑是不是高度集中地在思考、在运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充满了激情与兴趣、想象与创意、智慧与灵感;还要观察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 是不是努力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实践, 是否引领了学生的思维。

具体而言,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内容学习阶段, 要观察教师是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组织和引导学习活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动态资源。如果有, 还要看生成的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否丰富, 方向是否正确, 综合性、新颖性、创造性是否突出。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阶段, 要观察教师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实践时间, 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安静的实践空间。要观察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实践, 在完成实践内容的过程中有多少动态资源生成。

令人欣喜的是, 在我的课堂上, 每次都有9 5%以上的学生能够利用当堂所学, 创作出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5 0个学生5 0个创意, 使我积累了大量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从而不断丰富着我的教学。

3. 是否恰当处理和利用了动态生成, 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想象

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 教师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时, 课堂就是一个师生情感与智慧、思维与能力相互交融并共同作用的真实过程, 就不可能完全保持在预设状态。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有丰富的动态资源生成, 还会有无法预计的过程状态生成。教师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过程状态也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点。如, 教师是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 并倾听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能否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否及时点拨学生的思路?能否对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或思路产生的歧义进行及时的回应?回应是否明确?能否及时地分析动态生成、提炼观点并利用结果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 继而形成新的学习方案?能否及时地鼓励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由于篇幅所限, 有关处理课堂动态生成的例子这里不再给出, 读者可以参见作者发表在本刊第5期文章中的案例。

恰当处理和利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想象是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节好课一定是学有所获的学习活动。评价好课最终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看学生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多大收获。

1.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目标导向性原则指出, 教学要明确学习目标, 并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完成这一目标。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是学习效果的第一检测点, 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 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从学生课堂的实践活动结果, 即作业中检测。从量上看, 有多少学生完成了作业?从质上看, 每份作业的质量如何?是否符合评价的基本要求?这是检测学习目标的基本内容。当然,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保证作业及其评价标准的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和可测量等。

2.学习效率是否高效

课堂学习的效度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检测点。做任何事都要讲求实效, 课堂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效果除了要检测学习质量之外, 还要检测它的效度, 即看学生是不是以尽量少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加时、加课、加作业、加练习等困境中解脱出来, 才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种活动, 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 能否引发继续学习的意愿

真正的好课还要看它能否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能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一堂好课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火花, 引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 启动更深入的学习活动。

总之, 一节好课不能单单看课堂上教师的表演多么出色, 也不能只看课上学生的活动和表现多么热闹和热烈, 而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出发点, 从课前预设、课上学习活动、课后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J].人民教育, 2003 (3) (5) (7) .

[2]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福建论坛, 2005 (11) .

[3]叶澜, 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 2003 (8) .

[4]高凌飚.课堂教学怎么评:30年的追问[J].基础教育课程, 2009 (12) .

篇4: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地球将向相反方向旋转

从文艺复兴至今700年历史中,文明的一切进步,都在扩大机器与生命之间的鸿沟,启蒙运动的根本理念,就是切割心物二元,以物性的绝对理性,既统治机器,又统治生命。所谓技术进步,就是指扩大机器与生命之间的距离。能量只不过是为扩大这种距离提供动力补给。

700年来,人们对这种意义的进步深信不疑,习惯成自然,以为技术只有这样一种发展方向。殊不知,新商业文明的主旨,与启蒙运动相反,要弥合机器与生命之间的鸿沟。而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的根本发展方向,就是跨越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间断,达到心物一元。信息同能量正好相反,是融合机器和生命的桥梁。这是700年来,人类技术发展方向的一次彻底逆转。未来700年,地球将向相反方向旋转!

按照《连线》创刊主编凯文.凯利对大时代的概括,“‘机械’与‘生命’这两个词的含义在不断延展”:“(1)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2)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我们的技术所引导的未来,朝向的正是一种新生物文明”。

正如凯文.凯利指出的:“哥白尼排除了地球和物理宇宙其他部分之间的间断。接着,达尔文排除了人类和有机世界其他部分之间的间断,最后,弗洛伊德排除了自我的理性世界和无意识的非理性世界之间的间断”,但是,“我们依然面对着第四个间断,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间断”。

新商业文明的意思就是:“我们正在跨越这第四个间断。”“即将到来的世纪里最有意义的发现一定是对即将融为一体的技术和生命的赞美、探索与开发利用”。

信息技术在本质上不同

事实上,基于信息交换的技术,与基于物质、能量交换的技术,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如薛定谔指出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在生命维系中的不同那样,一方物质和能量只是载体,在技术化中以工业机器的形式表现;另一方信息是负熵,是生命内容本身,在技术化中以信息机器的形式表现。同是机器,同是技术,它们的取向相反。工业技术将人机器化,而信息技术将人生命化,由此表现为机器与生命的鸿沟。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从大的方向看,是一种把生命召回进机器的技术,是为机器招魂的技术;这与工业化技术以排拒生命为方向,为非生命化提供外因,适成对照。这种对立的实质,是天人合一为总方向的技术,与天人对立为总方向的技术之间的对立。天人合一,对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来说,就在于趋向人机的融合。

信息技术在它初期发展阶段,表面看起来,也呈现在一堆庞大的机器之中,好象跟工业技术的机器没有实质的区别。但是,信息技术不同于物质技术和能量技术,如制造技术、电力技术等,在于它的本性——它要围绕负熵的规律展开自身——要求这种技术不是围着物质和技术转,而是围着“有机体赖负熵为生”这一点转。它最终目标,是实现机器与人的融合。

技术变湿的连锁反应

文明将其基本价值观变为现实存在的过程,可以视为技术发展的连锁反应:有“人是机器”这种数学化、理性化世界观的引导,推动机器与生命分离的技术——俗称工业技术——最终导致人文学者批评的异化的现实。然而人文学者万万没有想到,在“人是生命”这种信息化世界观的引导下,推动机器与生命融合的技术——俗称信息技术、生命技术——最终会导向异化的相反方向:人的复归。

这并不是因为信息技术、生命技术本身有什么善良的愿望,而是以负熵为生命发动机这一套宇宙机制,逼得它不得不沿着这样的轨道发展,不得不沿着让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合流的方向发展。而过程一旦启动,将不以个别意志为转移地产生经济的、社会的连锁反应,主动对历史上东方生命价值本体论进行响应,主动对后现代主义关于去中心化、多元化、异质性等趋于复杂系统的价值取向进行响应。这不是新商业文明论的主观愿望,是文明自身进化的要求。

由此,信息技术将对人们把启蒙理性作为文明中心价值这一点,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和改变。使文明从基于物质、基于能量,转向基于信息,最终实现文明在技术层面、经济技术、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大致同步地实现机器与生命的融合。最终让文明呈现出生命复杂系统特有的种种外在特征:如多元化、非线性、涌现、创新等等。

向生态化的方向演化

从当前已经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来看,信息技术、信息商业、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都在急剧地向生态化的方向演化。

这一演化背后的技术动力,就是机器与生命融合,日益使死系统向活系统转变的压力。信息在文明上的作用在于,信息所到之处,简单系统变为复杂系统。而这使物竞天择中的适者,必须从机械化转向生命化。因为众所周知,活系统主要是与复杂环境匹配的。这对心物二元关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物的存在方式,更加适合把(例如自然那样的)复杂系统简化;心的存在方式,更加适合(也就是低成本)对付复杂系统和环境。信息革命会导致这样一种历史反转:以心的存在方式来处理物质与精神,或者说以有机异质的复杂系统的方式来对待天人事物。为此要回溯到造成简化的总根源——启蒙运动,来拨乱反正。

并不都是好消息

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对人类带来的,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首先,以传统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会加强传统文明的力量,包括其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力量。例如,以集中模式对社会进行全面的信息监控,会对个人隐私带来困扰,被不正利用,会侵犯人的基本权利。

其次,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应用,会带来工业时代不同的负面问题,如信息垃圾、电脑和网络病毒、水军、虚假信息泛滥、技术狂等等,限制人们的自由。

第三,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给人们带来不适应,例如高风险、不确定性、碎片化、网络沉迷、精英感的丧失、选择成本的提高等,应对得当并不是问题,但应对不当就会成为问题。

用传统方式对待技术,也可能产生问题。例如在机器与人的关系上,如果继续延用启蒙理性来对待信息技术,不排除造成更大的异化,造成机器支配人的灾难,信息技术将以更高的效率抑制人性。

第四,也是更重要的,可能会给人类发展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例如神经网络安全问题、生物信息病毒、网络战争、人性改变、基因变异等等。人类因恶意或事故而毁灭,也不是不可能。

技术变湿,有助于滋润人性;但湿过了头,也会变成洪水。技术可能造福于人类,当然也可以损害人类。但文明进化往往不是我们能随意选择的。面对信息和生命技术带来的种种问题,人类别无选择,只有正面应对。

篇5:什么是信息安全服务

目录

什么是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服务的作用

选择信息安全服务的基本的法则 对信息安全服务商的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服务商的面临的问题 我国信息安全服务的重点发展方向 什么是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服务的作用

选择信息安全服务的基本的法则 对信息安全服务商的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服务商的面临的问题 我国信息安全服务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

编辑本段什么是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服务是指适应整个安全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政府提供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服务。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包含从高端的全面安全体系到细节的技术解决措施。

编辑本段信息安全服务的作用

目前,国内政府和企业中信息安全建设多处在较初级的阶段,缺乏信息安全的合理规划,也普遍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这些问题受到整体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限制,在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当前国内的信息安全服务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安全服务体系,一般都包括信息安全评估、加固、运维、教育、风险管理等。这些西方背景的先进的理念在吸引用户的同时,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迷茫,很多用户购买安全服务的直接动机是应付当前的安全事件、满足管理层的意志或减轻来自内外的舆论压力,服务形式内容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必须承认当前信息安全服务对用户的帮助主要在技术方面,对管理的影响是有限的。用户普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自身资源不足,实际是“安全管理员”的缺位,其次是对基本管理体系探索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信息安全服务能带来的实际好处包括:弥补用户人力的不足,弥补用户技术的不足,弥补用户信息的不足,弥补用户管理思想的不足。这些服务内容主要通过服务团队特别是一线人员传递到用户的手中,服务人员的技术技能和态度将直接决定用户的收益。

编辑本段选择信息安全服务的基本的法则

1、谨慎选择厂商和服务内容

用户在选择服务商的时候,遇到的困惑之一是服务厂商的服务内容的同质化,市场排名或成本因素往往成了选择的主要标准,这是不理性的。真正重要因素是服务商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目标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并能否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服务内容和方案;服务人员的技能考察非常重要,取得安全服务资格的厂商并不一定能具有真正的服务能力,用户方的负责人员和实际服务人员的深入交流一般会提供鉴别的依据;服务商的服务管理能力和信用等也是考察的要点。

2、引导与监控安全服务进程

在安全服务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用户的积极参与。虽然在服务契约签订时,双方已经初步确定了服务的内容和目标,但这些内容和目标往往是抽象的,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会依此主动发现问题,提供合理的建议,普通服务人员常常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无论哪种情况,用户的引导和监控都是必要的,服务商对用户的信息系统的认识程度是有限的,能够介入的范围也很狭窄,用户应当用需求或目标来引导和监控服务的实施,甩手掌柜式的用户会导致安全服务的效力无法发挥和自身能力的停滞。

3、善于放大安全服务的效力

信息安全服务是一项借用外脑的活动,一般用户更情愿在软硬件系统的购买上投入资金,却对安全服务比较质疑,原因是认为服务既是无形的,又不创造经济效益。其实,用户是可以将安全服务的效力放大的,如果仅把安全服务看作是仅对it部门的服务,那效力就仅限于一个部门,如果为更大的范围服务,就会取得更大的效力,如安全预警。另外创造性的服务也可带来经济上的效益,一个合理的安全建设方案可能会带来实际的成本的节约,一个安全管理的认可,可能会带来企业形象的提升,甚至一项安全增值业务可能会带来直接的收益。

编辑本段对信息安全服务商的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对信息安全服务商有较高的要求,我们将之分为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和高级要求,其中管理原则和技术原则主要基于实践应急反应层面,高级要求主要针对安全管理、安全策略和发展层面。管理要求

* 信息安全要求建立一个24小时不间断反应。

* 能够建立一个针对不同攻击的正确行动方案。

* 能够保证及时、快速反应系统。

* 能够提供规范和详细的对自身和对客户培训体系。

*、贴近被服务体系和对客户零干扰目标。技术要求

* 拥有一定的监控技术,能够方便、简单、易操作地安装到所有接入设备和系统中。

* 监控设备不会影响和干扰已有的安全设备和软件的正常使用性能,并且不会引入新的安全隐患。

* 监控设备应当具有升级能力,并且能够进行方便的升级。

* 具有监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 具有知识库或专家库支持应急事件决策技术。

* 具有系统容灾与恢复的技术。高级要求

* 先进原则:全面掌握和紧跟国际先进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并有一套体系贯彻到服务系统中。

* 全面原则:掌握了全国的国内信息安全的标准和政策并有足够力度体现到服务体系中。

* 高手原则:有掌握最新的信息安全实践技术和防范技术,遇到特发情况能够解决问题的高手或专家存在。

* 团队原则:团队有明确分工和侧重点,基本人员全部掌握一般的服务方法和解决普遍性问题。

编辑本段信息安全服务商的面临的问题

国内每个信息服务商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认为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

1、服务能力建设。

安全服务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用户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信息安全体系。缺乏具有合格技能和创造性的队伍,这是信息安全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安全服务这个市场的坚冰已经撬动,但对安全服务的评价仍在进行中。大量的服务项目在照搬概念、教条式地开展,服务人员不能发现、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更不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安全服务行业刚刚萌芽之际,遭遇用户的集体遗弃将会是致命的。

2、观念更新。

信息安全服务商如果要赢得用户的认可,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观念:一个是信息安全是为信息化服务的,不能离开对用户信息化脉搏的把握。从“安全就是防火墙”,到“安全三大件”,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用户和服务商都在思索信息安全建设的途径。因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似乎在中国实行困难后,安全服务惨淡的困守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这两个孤岛上,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渐入尾声,这两个领域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日渐式微。应用的安全日益成为用户关注的重点,身份认证、信息防扩散、电子签章、电子交易等成为一个个热点领域,安全服务商需要革新观念,将服务进一步专业化和细化,才能在有所作为,打破目前安全服务市场的同质化局面。另一个基本观念是每个用户的安全需求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定律,经验的积累和再利用是必要的,但必须创造性地使用。

编辑本段我国信息安全服务的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家标准、政策法规的研究与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各行业特点及业务流程特点的研究及工程经验的总结分析;通过对新技术的研究与运用;通过对市场发展动态的统计分析,预计我国未来安全服务市场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通过对安全服务市场发展趋动因素的分析,安全服务体系将包括安全咨询、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运维管理、安全培训等几个重点方向,用户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模块化的、可供用户任意选择的、周全的安全服务体系。安全咨询服务

安全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将向行业化的方向发展,针对性更强,咨询服务内容更细。具体会体现在政府、银行、企业等几个重点领域。咨询服务的内容将以行业特点为核心,从技术、运维、管理、策略等方面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

例如:针对企业提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建设咨询、IT服务管理体系ITSM建设咨询与企业IT内审咨询;针对国家政府信息化建设提供等级保护建设相关咨询服务,包括政务系统定级、系统规划、系统建设及运维管理的咨询等。等级测评服务

针对国家政务信息系统的等级测评服务将会向自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利用新技术开发自动化的等级测评工具,以降低测评难度、加快测评速度、提高测评准确性。利用自动化的专业等级测评系统对政务信息系统进行等级测评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等级测评服务的发展方向。风险评估服务

风险评估服务可帮助用户了解自身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通过资产重要性分析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资产信息;通过系统弱点分析、威胁分析、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分析确定各项资产所面临的真实安全威胁问题。

由于风险评估的流程复杂、技术难度大、历时久、周期长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行业用户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因此,开展针对性强、自动化、模块化的风险评估工具是未来风险评估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可以降低风险评估的难度,提升风险评估的效率,保障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便于用户实施网络信息系统的自评估工作,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安全审计服务

安全审计服务将严格以安全政策或标准为基础,用于测定现行保护措施整体状况,同时检验是否妥善执行现有的保护措施。安全审计的目的在于了解现有环境是否已根据既定的安全策略得到妥善的保护。安全审计服务可能使用安全审计工具和不同的审核手段,以找出安全问题漏洞,因此安全审计需要多种技术作为支持。安全审计是需要反复进行的检查程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措施已切实执行。因此,安全审计的进行次数会比安全风险评估的周期性更强,是风险评估服务的有效补充。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服务可协助用户确保系统安全策略运行在有效控制措施之下。从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多个方面,帮助客户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合规性机制,应对合规性审查,预计安全审计服务是未来信息安全服务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运维管理服务

应急响应是运维管理中的典型服务之一,可有效降低用户因突发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可有效帮助用户及时准确定位安全事件并对安全事件进行处置,降低用户损失。应急响应主要针对突发的网络故障、病毒爆发、网络入侵、主机故障、软件故障等事件。目前,运维管理服务已逐渐将应急响应和系统维护、安全加固、安全检查等工作融为一体。

运维管理服务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市场整体规模已达到23.32亿元。运维管理服务已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2005-2009年,中国运维管理服务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3%。2009年的整体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针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驻地安全运维服务、周期性巡检服务、渗透评估服务、安全加固服务将成为安全运维管理服务的重点方向。安全培训服务

篇6:什么是信息检索

文/Lachel

在这个时代,最困扰我们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

想一想你每天的生活:

打开任何APP、网站,总会有铺天盖地的「猜你喜欢」「智能推荐」「大家也在看」;

刷一下朋友圈,常常就停不下手,直到最后一条才罢休;

更不用说主动搜索信息时,一个个链接点进去,转眼间打开几十个标签,看了半天才惊觉时间流逝……

一切互联网产品都在做一件事:用大量的碎片信息,不断地「冲刷」你的神经,让你不断产生新鲜感和愉悦感。

它们想尽办法把你留住,目的就是为了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这些信息黑洞之中呢?

很多人问我:你一直强调碎片化学习的危害,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避开所有碎片化信息,完全靠读书来学习?

当然不是。

这其实是一个广泛的误解:碎片化学习,并不等于碎片化信息。

后者是信息的属性,前者是学习的态度。

简单来说:前面提到的例子,都属于碎片化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 —— 比起读书,它们或许不够深入,但更加多元、即时和丰富。

在这个社会中,信息即竞争力。对它们善加利用,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重点是什么呢?是看你如何吸收和利用它们:是零碎、无序、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还是始终知道「我想要什么」,用一根主线,将它们串联起来,纳入自己的体系。

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发挥它们的价值呢?

今天,分享一个我自己管理信息的方法 —— 「431法则」,希望对你有用。

如前文所述,我们每一天,都处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中。

光是「接触」这些信息,都可能令你应接不暇,更别说吸收、储存、应用了 —— 你甚至也许连「我该专注什么」都很难做到。

所以,最关键的,就是对信息进行分类,再依据不同分类,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我会依照两个维度,兴趣和系统性,把信息分成 4 类:

1)噪音

不感兴趣又零碎的信息,我称为「噪音」。

这些「噪音」包括什么呢?热点事件,时事评论,社交动态,明星动向,以及各种来源不明、道听途说的资讯……也就是充斥在我们朋友圈、微博、各类新闻APP,以及日常聊天的内容。

这类信息价值最小,但占比却最大。日常生活中,超过70%的信息,几乎都属于「噪音」。

对于这些信息,我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不看。

我基本不看新闻,也不关注任何热点。原因很简单:真正重要的资讯,我早晚也会知道,不急在一时。有这些时间,用来关注我更感兴趣的内容,岂不是更有意义?

我们的注意力和认知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果都被这些「噪音」所占据,哪还有多余的空间留给真正重要的思考?

很多人经常会觉得累、感到信息过载,其实,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无法舍弃这些「噪音」,大脑被它们填满,乃至于无法处理其他信息,思考其他事情。

所以,信息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舍弃」,筛出这些噪音,避免它们干扰你的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面对两个敌人,一个叫「以后用得着」,另一个叫「大家都在谈」。

其实,想一想就明白,你囤积起来的信息,日后真正派上用场的,有多少?这些跟你生活毫无关联,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过了一段时间,你能再找到它们都已经不容易,更何况用起来。

有多少东西就在「可能会有用」「以后用得到」的自我安慰中,被尘封起来,悄然消耗着你的掌控力和生活空间?

后者也是一样的。

依赖「谈资」企图融入圈子,跟上某种「潮流」,其实是一个伪需求。你能否真正为一个圈子接受,在于你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而不在于日常聊天和交际之中。

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好,让别人得以依赖你,比「有话可说」重要得多。

2)资料

我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副产品。

什么副产品呢?对我来说,主要是这三类:

案例:某某名人的故事,某某公司的案例,某某心理学实验……诸如此类。不在我的关注范围内,但非常系统详实,很难得。

经验:一些「How to」类的内容,比如旅行攻略,操作指南,工具应用……短时间内用不着,但确实有用的东西。

文档:别人整理出来、关于某个知识领域的文档。最典型的就是行业和调研报告。兴趣不大,但如果自己去整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这些信息的共同点是:短时间内对我没什么用,但它们本身经过整理,非常系统详实。如果当作噪音,一起筛掉的话,未免有点可惜。

像这一类低兴趣、高系统性的信息,我称之为「资料」。

如何处理「资料」呢?我的做法是:不保存资料本身 —— 因为这样成本太高,而是用「关键词 + 钩子」的形式,将它们储存起来。

关键词描述了「资料」的内容、价值和可能的用处,钩子则告诉了我:当我需要的时候,能够去哪里找到它们。

如果是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我会在笔记里新开一页,简单写下几个关键词,再留下链接,简单写上操作指引。

在书里看到的内容,就新开一页笔记,写上哪本书、多少页。后面用到时在电子书里查找即可。

如果是实体内容,比如纸质书、杂志,就拍照,丢到电脑里,用文件夹或Onenote储存起来,记下详细链接。

这样,当需要的时候,在笔记工具里搜索关键词,就能看到对这些资料的描述。下一步,再按图索骥,一步步去找到它们即可。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往上溯源」,找到资料的原始出处,不断拓展自己的信息库。

比如,在书里看到一个案例,我不会单单把它记下来,而是会去看它的参考文献(如果有的话),去寻找:作者是从哪里得到这个案例的?是来自自己的一手走访,还是从别处得到再加工?

同样,在网上看到一个报告、图表,我不会单单把它记下来,而是去找它的出处(通常会有标注),或者用搜图的方法,找到这份图表的原始出处,自己试一遍整个流程。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单纯的「记录资料」,变成「拓展渠道」,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想法

这是重头戏,也是除了「噪音」之外,每天接触最多的信息。

那些我感兴趣、同时又不成体系的零碎信息,我把它们称为「想法」。

为什么叫「想法」而非「数据」「资讯」呢?很简单:任何一条数据,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我一定不会停留在「记录」,而是会让思维参与进来。

最终它所呈现出来的,很多时候都不是它原本的样貌,而是经过思维交互、扩充、改写之后的样子。

举个例子:

当我读到某个感兴趣的数据时,我不会停留在「记住」,而是会问自己: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为了得到结果,我还需要什么数据?我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数据?

简而言之,我所记录下来的,不是这个数据本身,而是我的思考过程,以及从数据中解读出来的可能性。

同样,如果你翻阅我的读书笔记,会发现:这些笔记基本跟书里的内容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都是我的思考和发挥。

比如,前几天,读某位设计师的访谈,读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 这时,我就会去思考:

它跟哪些知识点能联系起来?我可以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它?我可以把它用到什么文章里?

记在我的笔记里的,是后者,而非这个观点本身。

简而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断把自己的视角拔高,从更高的层次去审视信息: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它能推出什么?它能起到什么作用?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们真正的价值。

4. 方法

最后是第四部分:感兴趣,又系统的信息,我将其称为「方法」。

这类信息,基本有两种。

第一种,是可以直接操作、践行的方法,比如某个软件的应用,某个思维模型和框架,某个有效的技巧,等等。

这类信息,能碰见的机会不多。一旦发现,我会安排时间应用起来,再观察整个过程,记下疑问和可以优化的地方,不断反馈和迭代。

反复多次重复,直到能熟练应用,就能将这个「方法」内化,变成自己的技能。

第二种,是从「想法」升华,转变成项目和任务。这也是一种「方法」。

这一种,需要跟「资料」联合,用主题将它们统摄起来。

举个例子:在网上看到泰国的一个景点,特别感兴趣,我就会把它记下来,然后看看自己的日程安排,考虑:是否在今年安排一次旅游?

这时,它是一个「想法」。

如果决定出行,我就会在笔记软件里,搜索「泰国」「旅行」等关键词,找到之前积攒下来的大量「资料」 —— 包括别人的游记、攻略,参观路线,推荐的酒店和餐馆,以及出行时要注意的各种 Tips、带上飞机的物品……诸如此类。

接下来,再新开一页笔记,把这些资料整理好,梳理出整个行程安排:带什么,去哪里,如何准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等等。

这时,它就从「想法」,上升、转变成了「方法」。

那么,当我准备出行时,只要打开笔记工具,聚焦到这一页,就能掌控整个行程的所有注意事项,避免任何遗漏和疏忽。

不仅如此,这份笔记,还能成为我的经验,分享给朋友,成为他规划旅行的「资料」。同样,我自己下次旅行时,也能通过检视、回顾这份笔记,优化整个旅行安排。

当然,未必一定是「旅行」这么大的主题,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项,其实都可以转化成「方法」,对它们进行落实和践行。

比如:

从一个数据出发,去推论和思考行业趋势;从一个观点出发,去写出一篇文章,论证某个论点;从一个技巧出发,去引申、补充成一个方法论,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从一个模型出发,在生活中创造各种问题、机会,将这个模型落地实践,再找到问题点、疑难点,去请教别人、搜寻资料,完善对这个模型的掌握;……

这些,都可以是一种「方法」。

它是「资料」和「想法」最终的归宿,也是将笔记和知识真正用起来的途径。

前面讲的,是对日常信息的 4 种分类。

那么,分完类之后,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呢?

在管理信息时,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呢?

我将它们总结为下面 3 种。

1)联想

你会发现,无论是针对「想法」的发散思维、扩充和完善,以及针对「方法」的主题整理,最核心的就是一点:联想。

也就是,将单条信息,跟其他相关信息挂钩。

很多时候,单条信息本身看不出任何东西,但当大量的相关信息聚集起来,就会构建出新的信息 —— 趋势,结论,创意,等等。

这其实就是系统论中的「涌现」:大量局部组合起来,可以涌现出整体。整体大于各个局部之和。

这种不断将散落的点,联结起来,构建成网络,不断赋予它们整体性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实现突破和跃迁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升级」。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联想呢?

第一种方法,是自上而下,思考:我手头上有什么,还需要什么东西?

这就需要积累大量的思维模型和思维框架,时时刻刻把手上的资料和想法,放到框架中去审视,进而去思考:我还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获取这些信息?不断地去补完这个框架。

第二种方法,就是自下而上。通过关键词和标签的形式,为每一条资料、想法做好储备,待到机会合适的时候,将它们串联起来,同主题进行统摄,构筑成「方法」。

关键词前面已经讲过。什么是标签?标签可以理解为「更大的关键词」,通常是一个项目 —— 比如智识训练营、深度成长营,等等。我会把所有跟它们相关的信息,都打上对应的标签,再定期进行整理、思考、分析,将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思考如何应用到项目中。

简而言之:关键词是多元的,不确定的,细分的;标签是确定的,项目的,高层次的。

通过「联想」,不断地让信息流动起来,这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

2)假设

可能有朋友会问:很多时候,手上的信息未必完整,也未必能从中看出什么,应该怎么办?

这时,就需要进行「假设」。

假设是研究型学习最好的方法,也是将「描述」和「意义」连接起来的本质。你不知道这些信息有什么意义、意味着什么,怎么办?不妨试试大胆作出假设,再围绕假设去搜索信息,来检验你的假设。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大量的书,但仍然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被动「输入」,没有真正把输入转变成为输出,把学到的东西跟实际联系起来。

这中间的桥梁,其实就是「假设」。

举个例子:很多书都会告诉你「原理」「规律」「效应」,那么,当你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某种现象,能否大胆作出假设:这种现象跟某种原理有关?再围绕这个假设,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调研,来检验它的正确性。

如果经过检验,这个假设站得住脚,那么,你所学到的知识,就真正派上了用场,而不是囤积起来的无用信息。

当然,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没法获得精确、充足的一手数据,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各种事实以及解读,来推理、论证出我们的「假设」,它们更多是对二三四手信息的综合分析,而非新知识的创造。

但即使如此,也比单方向的输入,要好得多。

3)搜索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去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

无论是将「联想」上的拼图补完,还是进一步检验和确认「假设」,搜索,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关于搜索,大家基本都理解,不多说了。分享几个注意点吧:

(1)多关键词,交叉搜索。用单一的关键词往往很难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这时,不妨多试试一些关键词,间接描述要搜索的对象,从一些周边的线索入手,去逼近搜索结果。

(2)专业平台「搜索」并不意味着只能用搜索引擎,更多的时候,利用专业平台,能更有效地抵达目标。比如 Google 学术、报告库、线上图书馆、各类行业数据库……诸如此类。平时多积累一些信息库,用的时候会更高效。

(3)英语还是那句话,中文信息网络上,存在巨大的「结构洞」。很多东西用英文搜索,能得到更权威、更有效的结果。

最后,就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那句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只有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的、需要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同样,只有能够被自己用起来,在应用中重新审视、优化、完善,才算是完成了信息的使命。

做不到这两点的话,信息对于你而言,只是无意义的囤积而已。

再次复习一下「431法则」:

4 个分类:噪音,资料,想法,方法。3 种策略:联想,假设,搜索。1 条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希望这套方法,能够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时代,让头脑更清醒,把信息真正用起来。

上一篇:高难度猜成语游戏下一篇:课标、实践、再认识